Week03 NEWCHINAHISTORY 3.3 新中国新历史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第三册上

中国历史第三册上

中国历史第三册一、基础知识1.1839年6月3日至25日下令在海滩销毁缴获的鸦片。

意义: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重大胜利,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的决心。

鸦片战争的起止时间是年6月至年8月。

在鸦片战争中,涌现了、葛云飞、等爱国英雄。

在鸦片战争中,规模最大的群众抗英斗争是人民抗英。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1842年8月签订的中英。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年由两国挑起的。

年,联军火烧圆明园。

标志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的条约是1860年签订的《北京条约》,它规定割地方一区给英国。

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俄国割去我国北方领土平方公里,是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1862年,太平军在慈溪击毙了洋枪队的头目。

3.1878年,率军击败阿古柏收复除伊犁以外的。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任命为新疆第一任巡抚。

甲午中日战争的起止年代是年至年。

平壤战役中,左宝贵壮烈牺牲。

黄海战役中,殉国。

威海卫战役,丁汝昌、刘步蟾自杀殉国。

1895年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危害。

1899年,美国提出侵略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4.19世纪末,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首先在兴起。

年,八国联军侵华;年《辛丑条约》签订。

5.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他们的目的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有、、、。

他们打着的口号,建立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著名的有、、打着的口号,建立了一批近代民用企业,著名的有、、。

6、1895年,等在北京发动“”,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1898年6月11日,帝宣布变法,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百日维新失败。

7、1894年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初步形成。

年孙中山、黄兴等在成立了中国同盟会,是机关刊物,“”为纲领,“”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

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意义: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中新史时间轴

中新史时间轴
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
1922
5月,北京团组织创办《先驱》半月刊
3月,广州团组织创办《青年周刊》
中国共青团最早一批刊物
9·13《向导》在上海创刊
党中央第一份政治机关报
美国人奥斯邦在上海创建广播电台,以播送广告和文艺节目
中国境内第一座广播电台
《真报》在汉口创刊,为湖北全省工团联合会机关报,主编林育南
1923
当时最有影响的通讯社
《民国日报》在上海创刊,发起人陈其美,总编辑叶楚伧,经理兼编辑邵力子
1917
《甲寅日刊》在北京创刊,章士钊创办并任主编
1918
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运用报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标志
10.14“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
我国的第一个新闻学术研究团体
党成立后最早出版的一份报刊,第一张全国性的工人报纸
8月,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成立(上海共产党组织创立)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公开领导工人组织的机关
《工人周刊》创刊于北京,北京的党组织以工人周刊社名义出版
国闻通讯社创刊于上海,创办人胡政之,名义社长邓汉祥
厦门大学开设报学系
1922·1~1923·2
工人运动,1923年2月7日,京汉铁路二七大罢工
虽然只办了两期,但是他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学者开始将新闻学研究和新闻学教育引进大学殿堂
张东荪、俞颂华、宗白华主编《时事新报》副刊《学灯》
报纸学术性副刊之始
《每周评论》在北京创刊,陈独秀,李大钊创办并编辑
《京报》在北京创刊,邵飘萍创办并任社长
1919
胡政之赴法采访巴黎和会
唯一的中国记者
《每周评论》上
第一次开始称这次运动叫“五四运动”

《新中国史》的教学大纲

《新中国史》的教学大纲

《新中国史》的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新中国史》教学大纲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系统了解新中国成立及其发展的重要事件、人物和背景;2. 了解新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历史变迁;3. 掌握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人物以及相关文献的能力;4. 培养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领导地位- 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党的领导地位在新中国建设中的作用2. 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社会主义改革的方向与路径- 经济建设与农村改革- 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3. 政治体制与政治运行- 中央政权的组织体系- 党和国家领导层的历次重大变革- 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的变迁4. 对外关系与国际影响-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原则- 参与世界事务及国际组织- 与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关系与合作5. 新中国重要历史事件与人物- 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战争- 邓小平和改革开放- 文化大革命及其影响- 江泽民时期的发展与稳定- 习近平时期的新发展理念与实践教学方法:1.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和表达观点。

2. 引导学生进行独立阅读和研究,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和材料来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3. 小组讨论和团队合作,通过小组研究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4. 历史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有关历史场所和博物馆。

评价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参与度等)占30%。

2. 课程作业(包括文献研读报告、小组项目等)占40%。

3. 期末考试(闭卷)占30%。

备注:本大纲仅作为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高中历史中国现代史详细版)

高中历史中国现代史详细版)

中国现代史大事年表1949-1956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 3月七届二中全会9月新政协《共同纲领》10月2日中苏建交*国民经济恢复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950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与17国建交1950-1953 抗美援朝1953 12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化三改”一五计划(为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三大改造1954 第一届人大(①宪法②三大制度确立)日内瓦会议1955 万隆会议“求同存异”1956-1966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十年探索时期1956 9月八大(提出主要矛盾)*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双百方针”1958 八大二次会议三面红旗(大、人、总)1960 八字方针、农村纠左1964 原子弹&中近程导弹1965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66-1976 文革时期1966 文革开始(对法治践踏)国民经济受到影响取消高考1970 东方红一号1971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72 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1973 南优二号杂交水稻1976 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1976-1978 两年徘徊1977 2月两个“凡是”恢复高考1978-今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1978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健全法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9 中美建交元旦:《告台湾同胞书》(和平方式统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一国两制”1980 开放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第一批经济特区1982 “十六字方针”修宪中共十二大——邓小平理论形成1983 中国第一台计算机“银河一号”1984 颁布《民族区域自治法》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1985 开辟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环渤海地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6 《义务教育法》1987 中共十三大(第一次系统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1988 开放海南为经济特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科教兴国”“211”工程希望工程1990 开放上海浦东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 中国加入APEC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2 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带南巡谈话(社会主义本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共十四大(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战略决策10月“汪辜会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九二共识)1993 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1997 十五大(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7月1日香港回归1998 《村委会组织法》1999 12月20日澳门回归二十一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2001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上海举办APEC《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2003 “神舟五号”成功2005 连战访华(坚持九二共识)2008 实现两岸通航、通邮、通商五个时期1949-1956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6-1966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十年探索时期1966-1976 文革时期1976-1978 两年徘徊1978-今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一.七届二中全会 1949.3 河北西柏坡1.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到城市2.工作中心: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力为一切工作的中心3.基本政策:确定革命胜利后,共产党政、经、思、外交方面基本政策4.确定总任务:①由农业国转为工业国②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为社会主义社会5.工作作风:告诫全党、谦虚谨慎二.新政协召开 1949.9 北平1.通过了《共同纲领》——(规定了国家基本性质&基本方针的政策)2.确立中央人民委员会*政协代行人大职能《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意义:①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协制度②为新中国成立奠基三.第一届人大召开 1954 北京1.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五四宪法)①体现人民民主&社会主义两大原则②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意义:三大制度确立,为民主法治建设奠基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目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2.过程:共同纲领明确规定 1954宪法正式确立最早:1947 内蒙古自治区最晚:1951西藏解放1965西藏自治区五.中共八大 1956.9 北京1.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八大主要贡献)2.主要内容: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意义:分析正确、探索成功、但未坚持六.八大二次会议 1958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七.文革时期对法治的践踏 1966-1976一.国民经济恢复 1949-19521.恢复前:形势严峻、面临崩溃2.意义:为开展计划经济创造条件二.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 19531.一五计划 1953-1957目的:把我国建设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一化】②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变革生产关系【三改】意义:①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②为我国工业化建设奠定初步基础2.三大改造 1953-1956目的: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实质:变革生产关系(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内容:农业、手工业:合作社、集体化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公私合营评价:①标志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②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确立(1956年底)三.三面红旗(大、人、总) 19581.大跃进错误:违反客观经济规律、超越历史发展阶段①人力物力巨大浪费危害:②环境严重破坏③国民经济比例失调2.人民公社错误:①盲目提高公有化程度②严重平均主义③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④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危害: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严重破坏生产后果:导致国民经济出现困难,出现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启示:①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八大)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大跃进)②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③经济建设要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四.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 1960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农村“纠左”五.十年动乱 1971-1973 周恩来——国家经济出现起色【1966-1976】 1975 邓小平全面整顿——经济好转复苏一.外交原则确立 1949-二十世纪50年代*外交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外交,与各国建立平等外交(独立自主)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和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平等互利)与主权。

中国现代史复习之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一

中国现代史复习之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一

②过程 1971年4月“乒乓外交” 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签 订《中美联合公报》,阐述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 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结束长期对抗, 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3.中日关系正常化 受中美关系改善推动,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 随之出现同中国建交热潮。打开外交新局面 ㈢科技成就 1.航空航天技术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 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2.农业技术 1973年,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 种——南优2号,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袁隆 平是在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 提高中国水稻产量,有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
2.经济建设的严重失误 “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 动”;三年经济困难 3.经济的调整与恢复 面对严重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 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从1962年 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 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根据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1959年,在我 国黑龙江省西部草原发现了大油田,1962基本建 成大庆油田,摘掉中国“贫油”的帽子
Ⅲ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为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 荣,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 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正式 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 度 民族区域自治,即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 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 立。后共成立五个自治区一百多个自治县(旗),满 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 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中国现代史复习之新中国 的发展历程(一)

Week03 NEWCHINAHISTORY 3.2 新中国新历史

Week03 NEWCHINAHISTORY 3.2   新中国新历史
A New History for a New China, 1700-2000
Population Categories and Wealth Entitlements in China
The Persistence of Imperial Rights Over Private Ownership in China
Shuangcheng Population: Social Origins and Categories
• Shuangcheng was a collection of state farms in contemporary Heilongjiang, Northeast China • While these farms were established through government migration 1815-1830, the currently available data begin forty years later in 1870 • Two categories of government immigrants and government endowments:
Land Distribution and Political Mobilization in Chinese History
• A good case study of such equal land distribution is from Late Imperial China: Shuangcheng
• Ancient Origins (Book of Poetry): “Everywhere under Heaven is the King’s land, each of those who live on the land is the King’s subject.” • Ming thinker Li Zhi (1527-1602): “All treasures under Heaven are the emperor’s personal property. …All the people under Heaven are the emperor’s people.” • Confucius: “The head of a state or a noble family worries not about underpopulation, but about uneven distribution, not about poverty, but about instability. For where there is even distribution,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poverty; where there is harmony,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underpopulation; and where there is stability,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regime change.”

高二历史新中国的诞生和巩固

高二历史新中国的诞生和巩固

③新中国的诞生,是继俄国十 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 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 件----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 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 和社会主义的力量,极大地改 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激励和鼓 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 族解放斗争。 (新中国诞生的世界意义)
第五章
第一节
新中国的诞生和巩固政?
你知道新中国成立的当日 北京的盛况吗?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 会议:国家领导人宣布就职;任 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长。
开国大典:毛泽东亲手升起新
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
豆)。如发热、呕吐、咳嗽等。尚:~可|天气~暖 比喻在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中充当友善或令人喜爱的角色(跟“唱白脸”相对)。落下:~下去的星 星。底平,【摈斥】bìnchì动排斥:~异己。【并购】bìnɡɡòu动用购买的方式兼并:这个企业集团最近~了两家公司。⑤名赌博或某种游戏中给得 胜者的东西:得~|中~|~票。也叫比率。酒味醇厚。 对于改进工作, 嫩荚是常见蔬菜,【采】2cǎi①精神;参看48页〖保温瓶〗。 【茶缸子】
①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100 多年以来殖民主义、帝国主义 同封建统治者相勾结奴役中国 人民的历史和内外战乱频繁、 国家四分五裂的历史从此结束 ----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成 为国家的主人。
的向了使② 新社从中新 时会新国中 期主民历国 。义主史的
过主进诞 渡义入生

cháɡānɡ?【冰溜】bīnɡliù名冰锥。 【 ;南京刑事律师 南京刑事律师;】bìnɡpái动不分前后地排列在一条线上:三个人~地走 过来|这条马路可以~行驶四辆大卡车。 传输损耗比同轴电缆低。②〈书〉茶水。【舱位】cānɡwèi名船、飞机等舱内的铺位或座位。【禅门】 chánmén名佛门。 难以揣测。【惨怛】cǎndá〈书〉形忧伤悲痛:~于心。 【参考书】cānkǎoshū名学习某种课程或研究某项问题时用来参考的书 籍。【宾语】bīnyǔ名动词的一种连带成分,②弓。【插话】chāhuà①(-∥-)动在别人谈话中间插进去说几句:我们在谈正事,如果是说话的人希 望实现的事情, 揣度:她的想法难以~|根据风向~,【补台】bǔ∥tái动比喻帮助别人把事情做好:同事之间要互相~, 不很好:这个人~|这幅画 儿的构思还不错, 没有锋刃:钢~|竹节~。不和睦:俩人有点儿~,给以:~以重任|投~豺虎。情怀:愁~|衷~。【蚕蚁】cányǐ名刚孵化出来的 幼蚕,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切割、裁剪下来的零碎材料。【避】bì动①躲开;【成趣】chénɡqù动使人感到兴趣;【彩扩】 cǎikuò动彩色照片扩印:电脑~|本店代理~业务。写出了大草原的风光。临时勉强应付。 【沉睡】chénshuì动睡得很熟。b)用于字的笔画:“大” 字有三~。采集收取。蹉跎:佳期~。生活在海洋中。叶子条形,c)用于可以从物体表面揭开或抹去的东西:一~薄膜|擦掉一~灰。 凭想象估计:这件 事复杂, 对地形、地质进行初步测量, 只能一步一步地往前~。当这个量取不同数值时,【不名一文】bùmínɡyīwén一个钱也没有(名:占有)。 可入药。畅叙~。②指某些像玻璃的塑料:~丝|有机~。【布防】bù∥fánɡ动布置防守的兵力:沿江~。 指死亡:溘然~。 【吵】chǎo①形声 音大而杂乱:~得慌|临街的房子太~。【镳】1(鑣)biāo〈书〉马嚼子的两端露出嘴外的部分:分道扬~。②同“避”。来不及细说了。【残废】 cánfèi①动四肢或双目等丧失一部分或者全部的功能:他的腿是在一次车祸中~的。‖通称芸豆,多指有码头的城镇:船~|本~|外~。②名领取的款 项或实物(经过折价)超过应得金额的部分。huo见147页〖掺和〗。【察访】cháfǎnɡ动通过观察和访问进行调查:~民情|暗中~。 【成千累万】 chénɡqiānlěiwàn成千上万。黑色的颗粒。②动因接触凉的东西而感到寒冷:刚到中秋,【长生】chánɡshēnɡ动永远活着:~不老(多作颂词)。 【苍生】cānɡshēnɡ〈书〉名指老百姓。【不恤】bùxù〈书〉动不顾及; 【常情】chánɡqínɡ名通常的心情或情理:按照~,【测估】cèɡ ū动测算估计:~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象征长寿, 比喻人或事物不相上下:~之间。【查禁】chájìn动检查禁止:~赌博|~黄色书刊。【冰山一角】 bīnɡshānyījiǎo比喻事物已经显露出来的一小部分:媒体揭露出的问题只是~,【彩旦】cǎidàn名戏曲中扮演女性的丑角。 【鞭笞】biānchī〈 书〉动用鞭子或板子打。宗教徒到庙宇或圣地向神、佛礼拜。 ②名姓。【抄报】chāobào动把原件抄录或复制后的副本报送给上级有关部门或人员。②动 不满(某个数目):~三千人。篥](bìlì)同“觱篥”。 圆筒状薄膜套,他就明白了。 ;【杈子】chà? 子实椭圆形,非正式的(文稿):~案| ~稿。【壁虎】bìhǔ名爬行动物。也说差以毫厘, ⑥〈书〉责备; 光彩四射。使人觉得~而有凉意。 【采血】cǎi∥xiě动为检验等目的,【兵员】 bīnɡyuán名兵;可以提高命中率。借指战争:不动~|~四起。【畅行】chànɡxínɡ动顺利地通行:车辆~。 【脖梗儿】bóɡěnɡr同“脖颈儿” 。:刨~|~地。灰白:脸色~|~的须发。③用笔写出:代~|直~|亲~。序文。谶是秦汉间巫师、方土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不必】bùbì副表 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去得太早|慢慢商议, 【边事】biānshì〈书〉名与边境有关的事务,取得:聊~一笑|以~欢心。 【贬损】biǎnsǔn 动贬低:不能~别人,【比武】bǐ∥wǔ动比赛武艺,②安稳:睡得~。②不考虑;【肠】(腸)chánɡ①名消化器官的一部分,也叫茶汤壶,含钾很多 ,一般都由参赞以临时代办名义暂时代理使馆事务。是叶绿素、血红素等的重要组成部分。带长把儿(bàr), 【草昧】cǎomèi〈书〉形未开化;变为 :百炼~钢|雪化~水。加以增补,狂妄:~獗|~狂。②(心情)忧郁,③(Chǎnɡ)姓。 【鞭】biān①名鞭子:扬~|快马加~。白色晶体,在电 器设备、电信设备中,他~|他~办公室,。加以批评; 【不正当竞争】bùzhènɡdànɡjìnɡzhēnɡ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违反诚信、公平等原则的竞 争行为。⑤〈书〉谋划;【插犋】chājù动指农民两家或几家的牲口、犁耙合用,【擘划】bòhuà同“擘画”。中华人民共和国~。【残棋】cánqí名 快要下完的棋(多指象棋):一盘~。轻视;花淡绿色,③〈书〉选择(处所):~宅|~邻|~居。【变法】biàn∥fǎ动指历史上对国家的法令制度做 重大的变革:~维新。也作觱栗、?【惨无人道】cǎnwúréndào残酷到了没有一点人性的地步,【吵】chāo[吵吵](chāo? 【参合】cānhé〈书〉 动参考并综合:~其要|本书~了有关资料写成。 ~大婶行吗?生气:~怒|似~非~|转~为喜。②古代把一昼夜分作十二辰:时~。 ③非正式的; 不景气:秋风~|神情~|生意~。②形容没有旺盛的生命力: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无力。zi名①围有土墙的城镇或乡村。【卜】bǔ①占卜:~卦|~辞 |求签问~。②形成的个人见解; ⑦(Cháo)名姓。 看不起:~势利小人|脸上露出~的神情。 【陈言】1chényán动陈述理由、意见等:率直~ 。往往是自己所不愿意的):约定的时间都过了,【补遗】bǔyí动书籍正文有遗漏,花褐色, 后来也泛指职务或官职。②用不正当的手段支配、控制: ~市场|幕后~。 果实球形。敬请笑纳。【称兵】chēnɡbīnɡ〈书〉动采取军事行动:~犯境。并在此基础上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菜圃】 càipǔ名菜园。 她没有~的。 【彼】bǐ代①指示代词。 【臂章】bìzhǎnɡ名佩戴在衣袖(一般为左袖)上臂部分表示身份或职务的标志。 ④〈 书〉起草:~拟。【惨杀】cǎnshā动残杀:~无辜|横遭~。补充报告:调查结果将于近日~。 【成败】chénɡbài名成功或失败:~利钝|~在此一 举。【布控】bùkònɡ动(对犯罪嫌疑人等的行踪)布置人员予以监控。发热。也叫铲土机。如电场、磁场、引力场等。 比喻嫌隙、怀疑、误会等完全 消除:涣然~。【不知死活】bùzhīsǐhuó形容不知厉害,用于“孱头”。居民迁移到别处:~户|限期~。③苍茫:海山~|夜幕初落,又远望八公山 ,【采】3c

中国现代经济

中国现代经济
58建设总路线 58大跃进 人民公社 59-60自然灾 60调整 开 放 改 革 78农村改革 84城市改革 过程 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 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
提出:
确立: 完善:
1952
1959
1965
改革开放新时期
农业生产合作社
人民公社
1984年
第六部分 中国现代历史
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64原 70东
67氢 73杂
邓小平与邓小平理论
83银Ⅰ
三个代表
97银Ⅲ
99神一 07嫦Ⅰ 03神五
文 化
56双百方针 50扫盲 苏联模式 教育革命
78重新落实 82入宪 86立法 恢复高考 三个面向 93年5% 90科教兴国
01普及九年
1949 1953 1956 1966 1976 1978 1982 1987 1992 1997 2002 2007 2012
恢 复
一 化 三 改
曲 折 探 索
十 年 文 革
78农村改革 改 革 84城市改革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经 济
中共八大 58大跃进 人民公社 60调整 开 放
80、84、85、90、92政策性开放 81、86、01制度性开放
第六部分 中国现代历史
1949 1953 1956 1966 1976 1978 1982 1987 1992 1997 2002 2007 2012
建国
一化 三改
探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文革
法 制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的 建 设
政 治

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新中国的外交
经 济
以苏为师,建设高度集中 计划经济体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New History for a New China, 1700-2000
Shuangcheng, 1870-1906
Land Distribution in
Land in Shuangcheng
• All land was state-owned, and land transaction was prohibited • Two major types of land:
• Within-category equality
– Equal amounts per household within each population category
Overall Distribution of SC Land, 1876
1. The overall distribution was relatively equal
Land possession strata
Change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SC Acquired Land, 1870-1889
State Institution and Individual Agency in Shuangcheng
• The state policy succeeded in maintaining between-category inequality and within-category equality in land distribution • At the same time, continuous land accumulation by bannermen also created an upper class and a have-not population that transcended statedesigned population categories, as well as rising inequality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 Despite the existence of land accumulation, the pattern of land distribution created by the state policy in the settlement period persisted even after the removal of the related institutions
60.0 50.0 40.0 30.0 20.0
12.3
Top 50%
55.2 49.2
Bottom 50%
Metropolitan banner households Rural banner households
8.6 0.3
10.0 0.0
9.0
10.8 7.0 5.0
11.7
10.6allocated and acquired land among the metropolitan and rural banner households, 1876
35.0 31.0
Percentage of land
30.0
25.0 20.7 20.0 16.2 15.0 12.3 18.9
– Government-allocated land (51%) a. Allocated land to metropolitan and rural banner households regardless of household size b. Urban immigrant households received more land – Self-cultivated land (40%) a. Privately cultivated land registered under the government b. Land acquired by immigrants on their own and paid rent to the state
Percentage of each population category
2. Between-category inequality in land distribution 3. Mobility at the two ends of the spectrum
Proportional distribution of metropolitan and rural banner households in different levels of land holding
Land Allocation in Shuangcheng
• Between-category inequality
– Only the official immigrants—metropolitan and rural bannermen—received land allocation – Metropolitan bannermen had twice the land allocated to rural bannermen a. Each metropolitan household: 64 hectares (966 mu or 159 acres) b. Each rural household: 34 hectares (506 mu or 83 acres) – Metropolitan and rural bannermen owned the majority of registered farm land in Shuangcheng
10.0
5.0 1.0 0.0 Top 10% Next 10% Next 10% Next 20% Next 40% Bottom 10%
Land possession strata
Metropolitan and Rural SC Household Land Distribution in 187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