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中国60年辉煌成就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性[1]
中国制度的内在逻辑和显著优势

中国制度的内在逻辑和显著优势中国的制度体系是一个独特而高效的系统,其内在逻辑和显著优势帮助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探讨中国制度的内在逻辑和显著优势。
首先,中国的制度具有非常强大的执行力和执行能力。
中国是一个拥有庞大人口和国土面积的国家,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和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具备强大的执行力和执行能力,才能确保国家的发展和稳定。
中国的制度体系通过建立高效的执行机制和监督体系,确保了政策的有效实施,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中国的制度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中国政府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和治理机制,确保政府和社会的稳定和有序运行。
中国的制度体系注重长期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着眼于长远利益,避免了短期主义和急功近利的弊端。
这种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使中国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第四,中国的制度具有明确的目标和愿景。
中国政府在推动和发展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秉持共同富裕和可持续发展的愿景。
中国的制度体系设立了明确的目标和指标,不断调整和完善政策措施,以实现经济均衡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
这种明确的目标和愿景为中国的制度体系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和活力,带动了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综上所述,中国的制度体系具有非常强大的执行力和执行能力,较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较强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以及明确的目标和愿景。
这些优势使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迅速崛起,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制度体系的内在逻辑和显著优势,将继续帮助中国实现更加辉煌的未来。
理论热点面对面(最新版)

“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连载一:天翻地覆慨而慷——如何从新中国辉煌的60年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从即日起,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等媒体对《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进行连载。
本文为连载第一期。
岁月铭刻着奋斗的艰辛,历史映射着真理的光芒。
2009年,我们伟大祖国迎来了60周年华诞。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昔日积贫积弱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创造了震古烁今的人间奇迹,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
60年的辉煌历程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越来越彰显出无可比拟的制度优势,越来越得到亿万人民的广泛认同和衷心拥护。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始终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
如何看待新中国60年取得的辉煌成就?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腐朽,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积贫积弱,社会战乱不已,人民生灵涂炭。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数仁人志士奋起寻求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道路,但都壮志未酬。
直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革命的面目才为之一新。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彻底结束了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受压迫、受奴役、受侵略的黑暗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四分五裂、民不聊生的黑暗历史,彻底结束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的黑暗历史,实现了近代以来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华民族的发展开始了新的纪元。
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但成立之初的共和国却面临着严峻考验。
旧中国留下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生产萎缩,物价飞涨,投机猖獗,市场混乱,民生困苦,失业众多……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同心同德,克服重重困难,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勇气和斗志,开始了改造山河、建设祖国的英雄壮举。
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个老话题。
曾经一个时期,提起这个话题,我们似乎“理直气不壮”,因为我国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发展差距比较大,制度的优越性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
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仅能从理论上阐释,还得到实践的充分印证;不仅中国人民深切感受到这种制度的优越性,而且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认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究竟“优”在哪里呢?从经济制度来看,我们不仅逐步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而且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既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注重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比如,2008年下半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我们反应迅速,果断调整宏观调控政策,出台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举措,很快初见成效,国际社会给予了积极评价。
美国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说:“在经济困难时期,中国的指挥和控制体系实际上比其他市场经济体系更有效。
”法国《欧洲时报》认为:“包括‘制度优势’在内的‘中国特色’已成为中国信心的有力支撑。
”从政治制度来看,我们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一整套政治制度。
它既吸收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华和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又克服了其中的弊病和不足;既充分尊重和保障个人民主权利,又能形成共同意志、集中力量办大事;既充满活力又富有效率,适应了我国人口和民族众多,经济、社会、文化不发达,区域发展不平衡,传统文化影响深厚等现实状况。
这些优势在抗震救灾、举办奥运会等重大事件中更是显示出巨大威力。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制度:1.“比资本主义制度更公正、更公平、更先进、更科学的社会制度”。
2.社会主人与社会公仆的区分,是马克思社会主义的分权原则。
就目前来看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建设、改革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这一制度既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集中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精髓,又切合中国的发展实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大解放 :新中国60年,是经济建设硕果累累的60年。
中国不仅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还创造性地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确定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既注重发挥市场的作用,又注重加强宏观调控,为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供了根本的制度保证。
经过60年奋斗,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30万亿元,一大批重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首位,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
当国际金融危机迎面袭来,中国的果断决策和政策效应,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和积极评价。
许多外国政治家、学者认为,“包括‘制度优势’在内的‘中国特色’已成为中国信心的有力支撑。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加快了政治文明建设进程: 新中国60年,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断发展的60年。
中国从实际出发,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一整套政治制度。
这套制度同时借鉴吸收了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既充分尊重和保障个人民主权利,又能形成共同意志、集中力量办大事,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充满活力又富有效率。
面对举世震惊的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中国展现出的紧急应变能力、动员能力和众志成城的集体意志,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优势和巨大威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思考题及答案

2015年上半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思考题一、93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艰巨卓绝的斗争,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使中华民族的命运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壮丽史诗。
请你谈谈对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的认识和理解。
答: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始终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直接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推进完成三件大事:一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二是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三是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就是要在完成和推进的三件大事基础上,继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篇章。
(2)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必须把握两大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
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为我们完成后一个历史任务创造政治和历史前提。
一个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是我们进行第一个历史任务的根本目的,也是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奠定物质基础。
(3)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应当展望和把握未来中国发展的光明前景。
两个一百年: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中国成立100年时简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
这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两大历史任务的继续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
二、中国共产党始终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力量,党带领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丰功伟绩。
但我们党也要深刻认识所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深刻认识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
新中国70年发展历程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理论行之有效制度管用文化先进的

新中国70年发展历程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理论行之有效制度管用文化先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的社会发展道路。
在新中国成立70年的历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过了一系列的验证,证明了其正确性和有效性。
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现了巨大的优势,为中国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经济发展领跑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化进程,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的经济迅速增长,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各项经济指标持续向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超过9%,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这一切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经济发展方面的成功。
二、政治制度稳定高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人民民主的高度发展,注重保障人民的权利和利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
这些制度保障了人民的民主权利,实现了政权的民主集中制,确保了国家政权的稳定和高效运行。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社会稳定,坚决维护人民利益,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保障国家政治制度的长期稳定。
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入推进,社会事业也得到了全面发展。
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人民享受到了更加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
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农村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同时,中国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推行绿色发展,为人民提供了更加宜居的环境。
这些成就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成功。
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注重培育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吸纳了世界文化的精华。
理论热点面对面

01、天翻地覆慨而慷——如何从新中国辉煌的60年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岁月铭刻着奋斗的艰辛,历史映射着真理的光芒。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始终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
如何看待新中国60年取得的辉煌成就?60年弹指一挥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
我们的祖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欣欣向荣、蒸蒸日上,我们的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意气风发、精神振奋,我们的民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扬眉吐气、傲立东方。
尽管在前进的过程中,也曾有过这样那样的失误、挫折和教训,但总体上说,60年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巨大成就,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向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迈出了坚实步伐,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通过历史与现实的比较,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经过60年的发展,我们之所以有今天这样的局面,归结起来就是确立和不断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60年的辉煌成就,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生动体现。
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首先,应全面地看。
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好不好、有没有优势,应该看全局、看整体、看本质,而不能只看到局部、只盯着一些枝节,防止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否具有优势,关键要看它是不是总体上符合我国基本国情,是不是有利于维护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不是从根本上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已经给出了最有说服力的答案。
其次,应具体地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由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具体制度、体制、机制组成的,大到国家的基本制度和政策法律,小到一个领域、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规章。
其制度优势也不是抽象的、空洞的,而是通过各个具体方面的制度、体制、机制的优越性表现出来的,它实实在在地体现于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每个人都能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
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发布时间:2021-09-08T05:50:24.202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3期作者:梁真[导读]梁真兰州财经大学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 730030[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是当代中国进步发展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显著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
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对于我们坚定“四个自信”最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党的领导;[作者简介] 梁真(1986—),男,甘肃临洮人,兰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兰州财经大学2020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抗击重大疫情中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研究——以兰州财经大学为例”(LJY202001)) 阶段性成果。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从13个方面系统概括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主要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全国一盘棋,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坚持党指挥枪,坚持“一国两制”,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
这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是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先进性的主要因素,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的基本依据。
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应从以下几个大的方面理解和把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领导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密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新中国60年辉煌成就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2009年,我们的共和国已经走过了60年的光辉历程。
回顾过去,我们豪情满怀;放眼未来,我们信心百倍。
从新中国60年的辉煌成就,我们不难看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腐朽,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积贫积弱,社会战乱不已,人民生灵涂炭。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数仁人志士奋起寻求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道路,但都壮志未酬。
直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革命的面目才为之一新。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彻底结束了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受压迫、受奴役、受侵略的黑暗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四分五裂、民不聊生的黑暗历史,彻底结束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的黑暗历史,实现了近代以来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华民族的发展开始了新的纪元。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建立了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没收了大官僚垄断资本,通过土地改革,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作为阶级的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这就从根本上铲除了阶级剥削的根源,消灭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现象;这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
消灭了剥削,这是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优点,从此全体人民有了共同的根本利益。
人民利害相同、休戚与共,每个人的利益都依赖于国家、集体事业的发展。
人们在生产中建立起了同志式的协作关系。
尽管在人民内部还有矛盾,但这种矛盾是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是局部的、暂时的,只要正确处理,就不难解决。
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但成立之初的共和国却面临着严峻考验。
旧中国留下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生产萎缩,物价飞涨,投机猖獗,市场混乱,民生困苦,失业众多……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同心同德,克服重重困难,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勇气和斗志,开始了改造山河、建设祖国的英雄壮举。
新中国60年的峥嵘岁月和光辉业绩,在中华大地上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从新型国家政权的建立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从国民经济的恢复到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展开,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到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到各方面制度的不断完善……60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却如此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命运,改变了全球发展的格局和世界历史的走向。
60年历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新中国的60年,是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极大增强的60年。
在60年中,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奋斗,使一个一穷二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变成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国家。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进出口贸易总额跃居世界第三,粮食、钢铁、水泥、原煤、有色金属等一大批重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首位。
“两弹一星”、杂交水稻、载人航天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振奋人心,青藏铁路、三峡大坝、南水北调等一批重大工程捷报频传,抗击特大洪水、战胜非典疫情和特大地震灾害的斗争取得伟大胜利,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等一批重大活动的成功举办举世瞩目……神州大地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
第二,新中国的60年,是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根本改善的60年。
在60年中,党领导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1949年到2008年,我国人均GDP从35美元增加到3266美元,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80%和90%分别下降37.9%和43.7%,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不足100元增加到1578l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不足50元增加到476l元,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提高73岁。
延续几千年的“皇粮国税”成为历史,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全面免除,社会保障“安全网”越织越密,人们正享受越来越宽裕的小康生活。
正如一首歌里唱的那样:房子大了,电话小了,感觉越来越好;假期多了,收人高了,工作越来越好……第三,新中国的60年,是中国社会文明程度大幅提升的60年。
在60年中,党领导人民进行了社会制度的变革,实现了从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政治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不断巩固,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依法治国不断推进。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人民群众文化素质大大提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得到有力弘扬,西北坡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等等,越来越成为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空前增强。
文化事业生机盎然,文化产业日益繁荣,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全社会焕发出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第四,新中国的60年,是中国国际地位空前提高的60年。
在60年中,党领导人民施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结束了中华民族备受欺凌、任人宰割的历史,中国人民真正站立起来了。
26届联大恢复新中国合法席位、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和邓小平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的确定,为中国走向世界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世界把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中国,关于“中国奇迹”、“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的讨论成为热门话题。
我们坚持正确的对外方针和政策,广泛开展双边和多边外交,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从积极斡旋解决国际争端和冲突,到参与协调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从真诚援助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到推动在反恐、环保、禁毒、重大疾病预防等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力量。
60年弹指一挥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
我们的祖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欣欣向荣、蒸蒸日上,我们的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意气风发、精神振奋,我们的民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扬眉吐气、傲立东方。
尽管在前进的过程中,也曾有过这样那样的失误、挫折和教训,但总体上说,60年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巨大成就,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向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迈出了坚实步伐,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通过历史与现实的比较,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经过60年的发展,我们之所以有今天这样的局面,归结起来就是确立和不断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60年的辉煌成就,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生动体现。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30年来,国民经济年均增长9.6%,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2万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60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改善。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目前,95%以上的商品价格已由市场确定,95%以上的投资来源于企业、银行和社会。
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严格信守承诺.清理和修订法规,逐步降低关税,取消非关税措施,开放服务贸易,推动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为进一步扩大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创造良好条件。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不仅能从理论上阐释,还得到实践的充分印证;不仅中国人民深切感受到这种制度优势,而且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认可。
通过历史与现实的比较,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经过60年的发展,我们之所以有今天这样的局面,归结起来就是确立和不断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60年的辉煌成就,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生动体现。
从经济制度来看,我们不仅逐步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而且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既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注重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比如,2008年下半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我们反应迅速,果断调整宏观调控政策,出台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举措,很快初见成效,国际社会给予了积极评价。
从政治制度来看,我们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一整套政治制度。
它既吸收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华和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又克服了其中的弊病和不足;既充分尊重和保障个人民主权利,又能形成共同意志、集中力量办大事;既充满活力又富有效率,适应了我国人口和民族众多,经济、社会、文化不发达,区域发展不平衡,传统文化影响深厚等现实状况。
这些制度优势在抵御西化、分化的政治斗争中,在抗洪、抗冰雪、抗震、抗非典和举办奥运会等重大事件的处置中充分显示出巨大威力。
当然,不仅在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两个方面,在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各个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这样的制度优势,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既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为此进行了艰辛探索,既取得重要成果,也遭遇过严重挫折。
新时期以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探索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逐步建立了一整套制度、体制和机制。
它既是以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建立起来的,又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它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任何制度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有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资本主义制度几百年的发展历史来讲,时间还不长。
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发展的、前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是发展的、前进的,需要在实践中通过改革来不断完善。
我们相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各方面的制度将越来越完善,其优越性也将越来越充分地显现出来。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根本上扭转了长期占主导地位的“左”倾路线,标志着“以阶级斗争为纲”时代的结束,开启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从那时以来的30年,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改革开放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斗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