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的成书背景研究

合集下载

《弟子规》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弟子规》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一、研究的背景(一)从目前我国小学教育评价误区的角度考虑从教育理念上说,学校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但从目前教育看,重知识而轻能力的现象很普遍。

不管是家长还是社会,都更重视学生分数的提高,而忽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一个人的成才,首先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学校教育有义务更有责任为孩子的成长负责。

小学教育又是为人的一生奠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那些幼小的心灵时,都应该有一种如履薄冰的慎重心态。

要让孩子从小在传统经典文化中熏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从目前校外环境对学生影响的角度考虑如今,我们生活在形形色色的大千世界中,只有时刻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注意社会的发展变化,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所以我们也要教育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关心身边的人和事。

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一些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的影响越来越大。

(三)从目前我校实际需要的角度考虑我校是一所地处偏远的的农村小学,地理条件相对落后,学生有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留守儿童。

孩子的监护人大多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是亲戚朋友,要么是没有文化,要么是文化不高。

他们没有稳定的工作,整日忙于生计,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时间很少,致使大多数孩子形成了孤僻的性格。

很多孩子表现出自私和冷漠,不知礼仪,不懂感恩。

因此,学校作为教育主阵地,要及时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

必须从思想和行为两方面开展适应性和针对性的教育实践活动,建立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整体协调发展,让每一位学生快乐学习,幸福生活,为他们的终生发展打下基础。

国学经典的学习,就是开启孩子思想成长的大门,让他们在孔儒文化中补充欠缺的精神粮食,让他们明白什么叫尊老爱幼,什么叫勤俭节约,什么叫宽容大量…二、国内相关研究述评近年来,随着《弟子规》日渐受欢迎,市面上各种解读本成为畅销书。

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有《钱文忠解读弟子规》、钟茂森的《细读弟子规》、蔡礼旭的《细讲弟子规》,还有各种儿童读本数十种。

弟子规成书时间

弟子规成书时间

弟子规成书时间
《弟子规》成书于清乾隆年间。

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

《弟子规》作为中国古代经典的教育文本,其影响深远,至今仍然被广泛传颂和引用。

它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形式进行编排,易于诵读和记忆。

该书主要讲述了儒家思想的伦理道德规范,包括孝顺父母、尊重师长、待人接物等方面的行为准则。

它强调了人与人之间应有的相互关系,以及个人自我修养的重要性。

《弟子规》的成书标志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在伦理道德方面的深入发展,也为后世的教育体系注入了重要的思想养分。

同时,这本书也是我们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文化、社会风尚的重要窗口。

在当今社会,《弟子规》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不仅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而且对于家庭教育和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也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因此,《弟子规》不仅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全人类共享的文明财富。

《弟子规》的问世背景之探究

《弟子规》的问世背景之探究

《弟子规》的问世背景之探究摘要:本文将从“经世致用”思潮、绛州的文化教育传统以及蒙学教育体制之下的《弟子规》等方面来进一步详细地探究《弟子规》的问世背景;另外本文也将展现《弟子规》在其问世之后的传播状况,在此流传过程中,《弟子规》自身的教育功能也开始从蒙学教育向社会政治教育功能拓展与转变,而这一转变也就为此后《弟子规》卷入近代以来的各种政治、思想文化运动埋下了隐患。

关键词:蒙学教育;儒家思想;《弟子规》;李毓秀一、引言当下社会对《弟子规》的一般介绍会提及:李毓秀(1647~1729),字子潜,号采三。

清康熙时绛州(今山西新绛)人。

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

平生只考中秀才,以教书为业。

其一生精研《大学》、《中庸》,创办敦复斋讲学,人称“李夫子”。

《弟子规》是李毓秀根据传统对童蒙的要求,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写成的《训蒙文》,后经乾隆年间贾存仁修订整理,更名《弟子规》。

事实上,《弟子规》的问世与清初“经世致用”思潮的兴起与儒学的复兴有着密切的关系。

明末农民大起义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随之而来的便是满人入关,满清帝国开始了对自诩为“华夏正统”的汉人长达数百年的统治。

随着清朝统治者的政策调整,社会渐趋于稳定,在此明清历史转变的过程之中,清初学人以及一些明代遗民都开始反思与总结明朝灭亡的经验与教训。

与此同时清初的思想文化领域也开始扭转明末“游谈无根”的空疏学风,强调“实践”、“实行”、“实功”、“实事”,“讲求经世致用的功利主义,易主观玄想为客观考察,祛空谈求征实”,这种经世致用的学风自然也深刻地影响到了作为学人的李毓秀。

民国年间的《山西献征》记载到:“李毓秀师从名儒党成”,而党成为何许人也?党成,字宪公,号冰壑。

绛州正平里北窑庄人氏。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

生于明代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农历五月初九,卒于清代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农历八月十九,享年78岁。

从其经历中可以看出李毓秀的老师党成是清初的明朝遗民,而且其虽有才学却屡试不第,二十八九岁还与童生在一起考试,一气之下遂绝意仕途,超然世俗而专志于学问,“寒洁素守,视世俗薰灼泊如也”。

解读《弟子规》

解读《弟子规》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解读《弟⼦规》,希望⼤家喜欢!⼀、简介《弟⼦规》1、《弟⼦规》创作背景《弟⼦规》的作者李毓秀,是清康熙年间的⼀名落第秀才,后在乡⾥创私塾,教弟⼦,晚年根据《四书五经》内容仿《三字经》编撰⽽成《弟⼦规》。

《弟⼦规》编成后,随即到处流传,并被列为蒙学经典教材之⼀。

2、《弟⼦规》的结构、内容《弟⼦规》共分为五⼤部分:第⼀章,总章;第⼆章,孝悌;第三章,谨信;第四章,泛爱、亲仁;第五章,学⽂。

全⽂三字⼀句,共1080字,读来朗朗上⼝,易于记诵。

3、《弟⼦规》学习⽅法见前⾯的“学习要求”“教学⽬的”⼆、第⼀部分总叙弟⼦规,圣⼈训;⾸孝弟,次谨信。

泛爱众,⽽亲仁,有余⼒,则学⽂。

[注释]规:准则训:训⽰、教导孝弟:孝敬⽗母、尊重兄长,兄弟友爱弟通“悌”[译⽂]《弟⼦规》是古代圣贤的教导,告诉我们⾸先要孝敬⽗母、兄弟友爱,其次要做事谨慎,讲究信⽤。

做⼈有博爱的胸怀,亲近那些具有仁德的⼈;做好以上这些,还有余⼒就可以学习儒家经典著作了。

三、学习第⼆部分⼊则孝⽗母呼,应勿缓,⽗母命,⾏勿懒。

⽗母教,须敬听,⽗母责,须顺承。

[注释]教:读jiào,教导 责:训斥[译⽂]⽗母叫你,应该及时答应,不要拖延,⽗母要求你做的事,要认真去做,不要拖拉偷懒,⽗母的教导必须恭敬地听从;⽗母的训斥、教育,应该顺从地接受。

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居有常,业⽆变。

[注释]省:读xǐng,请安定:使……安定,在此可理解为侍睡出:出门反:通“返”,返回⾯:报告(作动词⽤)[译⽂]冬天替⽗母捂热被窝,夏天替⽗母扇凉凉席,早晨要向⽗母请安,晚上要侍奉⽗母睡下。

出门要告诉⽗母,回来了也要告诉⽗母⼀声,免得⽗母担⼼。

居住的地⽅固定,⼯作不要随意变换。

事虽⼩,勿擅为,苟擅为,⼦道亏。

物虽⼩,勿私藏,苟私藏,亲⼼伤。

[注释]虽:即使苟:如果亲:指⽗母(下⽂同)[译⽂]事情即使很⼩,也不要擅⾃去做,如果擅⾃去做,那么为⼦之道就亏⽋了。

弟子规的由来

弟子规的由来

弟子规的由来
本文是关于弟子规的由来,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弟子规的由来
《弟子规》这本书,仅次于《三字经》,《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

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

分为五个部门,详细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当恪守的守则规范。

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后辈敦伦绝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祖宗虽遥祭祀不可不诚。

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废经废伦,治安败坏根由。

贪瞋痴慢,人心蜕化原因,欲致天下太平,须从基本着手。

图挽犯法狂澜,唯有明伦教孝。

误基本为枝末,认枝末为基本。

为求解决问题,反倒制作问题。

正人唯有务本,本务邦国自宁。

俗云:教儿初孩,教妇初来儿童本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

先入为主及其长而不易变。

故人之善心、信念,须在幼小时造就;凡是身为人父母者,在其子女幼小时,即当教以读诵经典,以培养其基本智慧及定力;更晓以因果报应之理,敦伦绝分之道。

若幼小时不教,待其长大,则习性已成,无能为力矣!。

中华传统弟子规

中华传统弟子规

中华传统弟子规中国的传统弟子规是一部古老而经典的教育文献,它呈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华传统弟子规的重要性,以及它对个人品德培养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一、了解传统弟子规的背景与起源传统弟子规最早出现在中国的历史文献中,它是孔子及其弟子对于教育的总结和归纳。

作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基石,弟子规对后世影响深远。

它以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了古人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追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核心理念。

二、传统弟子规对个人品德培养的影响1.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传统弟子规强调个体对于社会整体的责任。

通过注重修身养性,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个人可以对家庭、社会和国家做出积极的贡献。

2.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传统弟子规以具体的行为规范为基础,要求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遵循规定的准则。

通过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个人能够形成良好的习惯,提高自控能力,培养自律自强的品质。

3. 培养兼容并包的思想意识传统弟子规注重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强调互助友爱和诚实守信。

这样的教育理念培养了个人的合作意识,使其能够更好地与他人相处,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三、传统弟子规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1. 培养优秀的公民素质传统弟子规对公民道德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关注个人品德的提升,弟子规为社会塑造了一批具备高尚品质的公民,他们以身作则,推动社会的进步。

2. 弘扬传统价值观念弟子规的传承与弘扬有助于传统价值观的传播。

这些价值观念如孝亲爱子、勤俭节约、尊师重道等,对于社会稳定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3. 促进社会和谐与共同发展传统弟子规注重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强调互助与合作。

这种理念有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增进社会凝聚力,推动共同发展。

结语中华传统弟子规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教育文献,它不仅对于个人品德培养有着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对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它提醒我们,传统的文化智慧和价值观念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该从传统中汲取力量,用好这份宝贵遗产,为个人和社会的美好未来努力奋斗。

弟子规的作者和创作背景简介

弟子规的作者和创作背景简介

【导语】李毓秀(1647-1729),字⼦潜,号采三。

⼭西省新绛县龙兴镇周庄村⼈,⽣于清代顺治年间,卒于雍正年间,享年83岁。

清初学者、教育家。

李毓秀的⼈⽣经历平实,性情温和豁达,因⽽缺少传奇故事。

史料记载,在年轻的时候,李毓秀师从同乡学者党冰壑,游学近⼆⼗年。

科举不中后,就放弃了仕进之途,终⾝为秀才,致⼒于治学。

精研《⼤学》《中庸》,创办敦复斋讲学。

来听课的⼈很多,门外满是脚印。

太平县御史王奂曾多次向他请教,⼗分佩服他的才学,被⼈尊称为李夫⼦。

平⽣只考中秀才,主要活动是教书。

根据传统对童蒙的要求,也结合他⾃⼰的教书实践,写成了《训蒙⽂》,后来经过贾存仁修订,改名《*规》。

他的著作还有《四书正伪》、《四书字类释义》、《学庸发明》、《读⼤学偶记》、《宋孺夫⽂约》、《⽔仙百咏》等,分别藏于⼭西省图书馆和北京⼤学图书馆。

创作背景 康熙年间,统治阶层出于长久统治的⽬的,主动追求对传统优秀思想⽂化的认同。

包括崇⽂尊孔,提倡修读四书五经,尊孔⼦为"⼤成⾄圣⽂宣先师";⼤修孔庙,春秋祭孔、宣谕以孔⼦儒教为⽴国之本。

《*规》原名《训蒙⽂》,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所作。

《*规》是当时皇权、神权下的产物,满族⼈以⼏⼗万⼈统治亿万汉族⼈,统治者需要顺民、傀儡、奴⾪。

1670年,根据儒学核⼼制定和颁发"圣谕"⼗六条,作为⼈们的思想准则和⾏为规范:敦孝悌以重⼈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尚节俭以惜财⽤;隆学校以端⼠习;黜异端以崇正学;*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弟以禁⾮为;息诬告以全良善;戒匿匪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命。

另外,康熙⼗⼆年的荐举⼭林隐逸、⼗六年开设明史馆、⼗七年的荐举博学鸿词,罗名⼠,弘扬儒学。

这些举措都促进了儒家的发展。

《*规》正是在这种⽂学氛围下,写作⽽成的。

其原名《训蒙⽂》,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个秀才。

弟子规创作背景简介

弟子规创作背景简介

弟子规创作背景简介
著名的蒙学经典《三字经》对于学生学习的顺序有“小学终,至四书”的说法。

可见《小学》的重要作用。

《小学》是宋朝大儒朱熹所作,主要是介绍洒扫应对之礼。

因时代久远,读起来和践行起来时代隔阂性强。

近代以来,大多以《弟子规》代替《小学》的作用,语言简练清晰,可操作性强。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

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

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

弟子的意思是指学生,规就是规范。

《弟子规》共360句(1080字),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

《弟子规》,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和仄押韵,朗朗上口;全篇先为“总叙”,然后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

这本书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教育孺子的最佳读物。

每一个学习圣贤经典,效仿圣贤的人都应该学这本书。

如果《弟子规》没做到,学习别的经典就很难得到真智慧。

《弟子规》根据《论语》等经典编写而成,集孔孟等圣贤的道德教育之大成,提传统道德教育著作之纲领,是接受伦理道德教育、养成有德有才之人的最佳读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渐对科举 考试 产生不 满 , 跟 随 老 师 外 出游 历 多 年 . 最 终 和 老
其进行 合理 的发挥 。 李 毓秀在创作 《 训蒙文 》 时 以《 论 语》 为 基 础, 对 弟子进行 谆谆教诲 , 符合儒 学常理 。 《 论语 》 是记 录孔 子 及其弟 子言行 的一 本儒 家经 典著作 , 《 论语 ・ 学而》 篇 中有“ 子

作, 信而好古 ” 。 ( 1 ) 参 照《 论语 ・ 学而》 身为 秀才 的李毓 秀对于古 代文人 必修 的“ 四书 五经” 必 然是烂 熟于心 。在 著书立说 时 , 他没有脱 离“ 圣 人” 的教诲 另
辟 蹊径 , 而是参 考圣 贤 著作 , 遵 循 封建 社会 的 伦理 道德 , 对
贾存仁对 该书进行 了修订并将 书名改为 《 弟子规 》 。 此后 , 《 弟
子规》 辗转 翻印 , 流传南 北 , 成 为妇 孺皆知 、 风靡一 时 、 历久弥
新 的 国学 经 典 。 二、 作 者 简 介 据史料 和现代 研究记 载 , 李毓 秀 , 字 子潜 , 号 采三 , 山西
2 0 i 4  ̄ 第 j 2 期 ( 总 第 6 6 4 期 ) 又放货 封
凹圄凹0 2 豇蚰 姻
《 弟 子 规》 的 成
书 背 景 研 究
李 慧 霞
( 无锡广 播 电视 大学 , 江 苏 无 锡 2 1 4 0 0 0 ) 摘 要 : 在 迫切 需要加 强道德 建设 的今 天 , 《 弟- z - -  ̄) ) 对帮助 现代人 传承 中国文化 , 养正人 格 品行 具有 重要 价值 , 其 中的 德 育 内容 、 思想和 主要方 法对 当前道德教 育有 着积极 的借 鉴意义 。本 文主要从社 会历 史背景 、 作 者简介和成 书依据 三个方 面 对《 弟子规 》 的成 书背景进 行 了简要 分析 , 从 而全 面系统地把握《 弟子规 》 的思想体 系, 从 中挖掘 《 弟子规 》 对 当代教 育 景
据历史 资料记 载 , 《 弟 子规》 产生 于清初 康熙 年 间 , 这 一 时期 中国在政 治 、经 济 、文化 等诸 多方 面都 发生 了巨 大变
化, 走 向了一 个新 的高峰 , 创 造 了 中 国 历 史 的辉 煌 。 《 弟 子
李毓 秀创 作《 弟 子规》 的成 书依据 主要是 参考 古贤盛 典 和结合个人 生活经历 。
值 和 现 实意 义 。
关键 词 : 《 弟子规》 成 书背景 历 史借 鉴
近 几年 来 , 全 国各 地掀 起 了学 习儒 家 名著 《 弟子 规 》 的 热潮 。《 弟子规 》 作为 中国古代道德 伦理教 材的集大 成者 , 自
从 问世后 , 就 受 到 了广 泛 欢 迎 , 被 广 泛 应 用 。它 继 承 和 发 展
个秀才, 虽然 饱读 诗 书 。 满 腹经 纶 . 但 是 他并 没 有取 得较
大 的功名和较 高的官职 。李毓秀经 过屡次 考试而不 中后 . 放 弃 了对仕途 的追求 ,转 而跟随 老师党 成游 历 四方 ,潜 心学 问, 讲学育 人 。李 毓 秀之所 以没有 继续 参加科 举考 试 , 受其 老师 党成 的影响很 大 ,党 成 因为二十 八九 岁还 与童生 一起 考试 , 愤然抛弃仕 途专 注于学 问。作为党成 学生 的李 毓秀逐
绛州城 关人 , 生 于清代顺 治年 间 . 卒 于雍 正年 间 。李毓 秀平
生只考 中秀才 , 以教书 为主 , 从师 党冰 壑游历 多年 , 精研 《 大
加强 道德建设 的今 天 , 《 弟 子规》 对帮 助现 代人传 承 中国文
化, 养 正人 格 品行具 有重 要 价值 , 其 中的 德育 内容 、 思想 和 主要方 法对 当前道 德教育有 着积极 的借鉴意义 。 要挖掘 《 弟 子规》 的德 育方法 对 当代 教 育的历 史价 值和
现实 意义 , 就必须 对《 弟子 规》 予 以历 史 的 分 析 , 从 而 全 面 系
学》 、 《 中庸 》 等, 且颇 有建 树 , 后 创办 敦复 斋讲学 , 听 众很 多 ,
被人尊称 为“ 李夫 子” , 是清初著名 的学者 、 教育家 。 后 来他根 据传统对 童蒙 的要求 , 结合多 年教书实践 , 写成 了《 训蒙文 》 , 后 经贾存仁 修订 , 改名《 弟 子规》 。 李毓 秀著 作颇丰 , 他 的著作
还有 《 四书正 伪》 、 《 四书字 类释义 》 、 《 学庸发 明》 、 《 读 大学偶 记》 、 《 宋 孺夫 文约 》 、 《 水仙 百 咏》 等, 但 唯有《 弟子 规 》 的影 响
最大。 三、 成 书 依 据
统地把握 《 弟子 规》 的思想 体系 。本 文主要从 以下方面对 《 弟 子规》 的成书背 景进行 了简要 分析 。
了“ 尊 德性 而道学 问” 的儒家教 育传统 , 合辙押韵 , 浅显 易懂 , 知识 丰赡 , 被誉 为“ 开 蒙养正最 上乘 ” 。在 当前 的传 统文化热 中, 蒙学教 材《 弟子 规》 作为 国学读 本走 进 了家庭 、 学校 甚至
是企业 之 中, 日益 受 到社 会 各 界 的 追 捧 和 重 视 。在 迫 切 需 要
子 规》 的 思 想 与 内容 上 来 看 , 可 以说 , 作者 李毓 秀是 “ 述 而 不
学, 自古 以来 , 上 白天 子 , 下 至庶 民 , 无 不秉 持圣 贤 的道统 学
说 。读书人把 圣人 的谆 谆教诲 与 自己的生活经验 相结合 . 通
过著 书立说 的方法 , 向世人传 达一脉相 承的儒 家思 想 。作 为 读书人 的李毓 秀 , 便是 其 中之 一。李毓 秀是清朝康 熙年 间的
1 . 参 考 古 贤 盛 典
规》 的产生 必然与 当时 的社会 背景有着 密不可分 的联系 。
中 国有 着 悠 久 的 历 史 文 化 传 统 . 从 孔 孟 之 道 到 程 朱 理
作 为行为 规范类 蒙学教 材 的集 大成 者 , 《 弟 子规》是 建
立 在对其 之前 蒙学教材 的借 鉴与继 承之 上 的。因此 , 从《 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