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9《日出》教学案 (新版)语文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日出》教学设计语文版(新)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日出》教学设计语文版(新)

《日出》一、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1. 积累课文重点字词,了解剧作家曹禺的生平、主要作品和戏剧的简要知识。

过程与方法2.熟悉作品内容,并根据人物性格特点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3.了解黄省三、李石清、潘月亭三者地位状况及由此产生的矛盾冲突。

4. 体味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特点、潜台词的运用及其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 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课后练习中的提示,交流对剧本反映的社会现实的认识,了解日出的象征意义。

6.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认真学习,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1、学习通过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

2、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体味人物语言的人性化特点,了解人物间的矛盾冲突,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难点:1、朗读台词体会人物内心感受。

2、了解人物间矛盾冲突,并交流对剧本反映的社会现实的认识.一、导入新课:1、(诙谐调侃的语气)就在刚刚上课之前,我突然有了一个奇怪的想法,那就是不当老师了,因为太辛苦,那做什么呢?看当今世界,娱乐圈最风光,可咱这形象要做偶像派演员也有点对不起大家,因此我决定作一名导演,我要导演一部戏剧,从而一炮打响、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名扬四海、扬名立万。

在这里还请各位同学帮我个忙,我想选择中国当代最最著名的剧作家的作品,应当选谁的呢?(能给我介绍一下曹禺吗?引出曹禺的简介)我想选择他最最经典的作品,应当选哪篇呢?(能说说《日出》写的什么历史背景下的社会生活吗?交待相关历史背景)设计说明:诙谐调侃的语言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又有点出乎学生意料,使之精神一振。

同时,很自然的了解了曹禺,了解了《日出》。

二、整体感知:2、正确认读重点字词、疏通文意。

当铺嗫嚅踌躇喃喃抽噎3、回忆上述字词在文中出现的位置以及前后的语言环境、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说一段话,用上这五个词语。

(学生发言后,教师也来强调:他到当铺当掉了家里所有的东西,已经一贫如洗;他嗫嚅着说出了家中的困境,在踌躇间他明白了被辞退的直接原因;面对所谓的出路他喃喃自语;最后他疯狂的又哭又笑得抽噎起来,开始了血泪的控诉和反抗。

语文版八下《日出》教案6篇

语文版八下《日出》教案6篇

1 日出编写:朱丽冰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欣赏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情下观察日出所产生的不同感受。

2.学习文章运用衬托、对比来表现日出的壮观和瑰丽的写法。

3.引导学生用心灵感悟自然之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作者如何借助衬托、对比等写法,表现壮观和瑰丽的日出。

难点:文章细述两次未见的日出,并引述海涅、屠格涅夫关于日出的描写,对后文描写日出起了什么作用。

三、教学时数3课时。

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带学生去观察天空,并完成200字左右的描写性小作文。

观察前指导:①用心灵去亲近自然。

不同的人观察同一景物会有不同的体验,受到个性、心情、角度等等的影响。

写出自己的独特体验的作品才是好作品。

②观察要细致。

可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去观察,如:天空的颜色,天上各种景物的特点和变化等。

并用心体验:这些景物景象让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联想和想象?③描写也要细致。

可以采用多种修辞来帮助表达。

批改时注意:①真实的个性化的感受。

②生动细致的观察与描写。

(二)安排本文的预习。

第二课时(一)导入以讲评上一课时的小作文引入。

讲评的着重点:能观察和写出景物的基本特征;孩子的个性化体验形成的不同情趣;描述景物的语言的生动性。

现在我们来阅读欣赏《日出》,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和描写日出的。

(二)解题参见本教材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注意介绍写作时间与背景。

(三)学习新课让孩子挑选他们喜欢的段落来朗读(可集体读,也可分组或一个一个轮流),并谈谈为什么喜欢这个段落。

1、朗读指导:注意重音与节奏。

如:不如攀上/奇峰陡壁....,或是站在/大海岩头..时间内,观察..,在一瞬..的/云天....,面对着/弥漫那/伟大诞生../来到人间。

..怎样一起....的景象,看火.、热.、生命..、光明这线/红.得透亮....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一下抛溅..,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上冲..出来的/一刹那。

..的白昼/由夜空中迸射..,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光明它/晶光..都被它照明..了。

八年级语文《日出》(节选)教学设计(通用8篇)

八年级语文《日出》(节选)教学设计(通用8篇)

八年级语文《日出》(节选)教学设计(通用8篇)八年级语文《日出》(节选)教学设计 1[学习目标]1、了解戏剧通过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的特点。

2、体会剧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及人物形象分析。

3、曹禺作品的时代意义。

[教学重点]1、重点:戏剧通过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的特点。

2、难点:朗读台词体会人物内心感受。

[课时安排] 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在中国,还没有哪一个剧作家的剧作,能像曹禺先生的话剧这样久演不衰。

1933年,年仅23岁的他创作了第一部剧作《雷雨》,便引起了巨大轰动。

1934年,又创作了《日出》。

这两部剧作轰动了京津和上海,茅盾先生的一句“当年海上惊雷雨”,就是对其剧作社会效应的最恰当的评价。

这也奠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崇高地位,也是中国话剧创作艺术成熟的标志。

二、出示学习目标三、简介曹禺曹禺:剧作家、戏剧教育家。

原名万家宝,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幼年时的所见所闻对他反帝爱国思想的形成和他一生的创作起了巨大的作用。

剧作在中国话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雷雨》和《日出》的发表,是中国话剧创作艺术成熟的标志。

四、预习检测。

嗫嚅:口动,吞吞吐吐,欲言又止。

世故:处事经验。

凄楚;凄惨痛苦。

喃喃:象声词,连续不断的小声说话的声音。

狞笑;凶恶地笑。

萧条:经济衰微。

五、戏剧知识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他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戏剧特点:第一,剧本必须适应舞台演出,篇幅不能太长,人物不能过多,场景不能过多地变换。

第二,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发展变化;过程构成剧本的情节结构,情节结构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

第三,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必须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舞台说明:写在每一幕的开头、结尾和对话中间的说明性文字,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

六、理情节:1、理清剧中人物的关系并加以分类。

八年级语文下册语文版(教案)第9课 日出(节选)

八年级语文下册语文版(教案)第9课 日出(节选)

第三单元第9课日出(节选)【导学目标】1.通过剧本排演,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戏剧作品的特点。

2.掌握通过尖锐的矛盾冲突和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课时计划】2课时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深悟文本”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精彩导入激发兴趣曹禺先生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在中国,还没有哪一位剧作家的剧作能像曹禺先生的话剧这样久演不衰。

从诞生于30年代的《雷雨》起,曹禺的一系列剧作轰动了京津沪等地,《日出》曾多次被搬上舞台,搬上荧幕。

那么,曹禺先生的作品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生命力呢?它的魅力到底在哪里?今天,我们就一起到课文中撩开它那神秘的面纱。

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1)字音萧.条(xiāo)凄.楚(qī)嗫嚅..(niè)(rú)亲戚.(qī) 狞.笑(níng) 喃喃.(nán)半晌.(shǎng) 庶.务(shù) 愤慨.(kǎi)存蓄.(xù) 瞅.(chǒu) 咳嗽.(sòu)(2)词义萧条:冷落而没有生气。

周济:接济;给予贫困者财物支援。

世故:文中指世俗人情,处世经验。

安分守己:安守自己的本分,不惹事生非。

庶务:旧时指办理杂项事务的人。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日出》教案 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日出》教案 语文版

日出语文科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内容日出课时两课时课型讲读课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戏剧文学常识。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3、理解戏剧冲突对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4、把握剧中黄省三、李石清、潘月亭的性格特点。

5、理解潜台词的特殊作用。

6、感悟戏剧的主题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朗读,划分层次,最后对出场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进行分析,从而剖析人物性格,探究当时的社会现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旧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了解戏剧的一些基本知识2、了解戏剧是怎样通过戏剧的矛盾冲突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难点:通过品味个性化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进而理解戏剧的主题。

辅助教学仪器多媒体教学过程阶段教学活动(名称、过程)设计意图预学阶段知识链接情景导入一、导入新课1、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旧中国的了解,并说说这些了解是从哪里得来的。

2、教师总结:历史是不应该忘记的,我们可以从很多渠道了解历史。

有一种渠道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历史,那就是——戏剧,戏剧可以最鲜明地反映某一时期的社会生活。

通过《日出》,我们可以了解旧中国的社会状况。

二、了解戏剧1、戏剧的各类2、戏剧的特点三、了解作者及作品导学阶段合作探究精讲点拨一、自读课文,要求:圈画需要积累的词语,画出最能表现人物心理的词句,你从中了解了怎样的社会现实,用几个词语概括一下,做一点批注。

二、口述课文故事梗概,互相补充和纠正,从而正确了解课文内容。

复述的要点:大丰银行的小职员黄省三哀求银行襄理李石清能让他再回来工作,被李石清冷潮热讽一番并被经理潘月亭打昏在地。

三、问题探究1、课文戏剧的矛盾冲突是什么?是怎样发展的?围绕黄省三想复职的问题展开矛盾冲突。

第一次:黄省三向李石清求情遭到拒绝。

第二次:李石清让黄省三去拉洋车、上街要饭、去偷东西,最后竟让他去自杀。

第三次:潘月亭无情地拒绝黄省三的请求。

2、分析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初中语文日出教案

初中语文日出教案

初中语文日出教案年级:初中学科:语文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课文《日出》的内容,体会作者对日出景象的描绘和感受。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时间的情感。

教学重点:1. 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

2.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教学难点:1. 描绘日出景象的生动形象和感受。

2. 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教学准备:1. 课文《日出》全文。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窗外的天空,提问:“你们有没有看过日出?能描述一下日出的景象吗?”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日出》,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结合课文,思考问题:“课文中的日出景象有哪些特点?作者是如何描绘的?”三、课堂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感受。

2. 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全班交流讨论。

四、赏析课文(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等。

2. 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并分享自己的理解。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日出景象的描绘和感受。

2. 学生谈谈自己对日出的认识和感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日出》,谁能简要描述一下课文中日出景象的特点?”2. 学生回答问题,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深入学习(10分钟)1. 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日出景象有哪些象征意义?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深层含义?”2.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思考问题,小组讨论。

三、课堂讨论(15分钟)1. 各组代表分享本组的学习成果和讨论心得。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延伸拓展(10分钟)1. 教师提出延伸拓展任务:“请你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段关于日出的描写和感受。

《日出》公开课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日出》公开课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日出》公开课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日出》公开课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1《日出》公开课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日出》这首诗的主题与思想;(2)能够理解并运用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3)能够感受自然界的美好,培养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让学生对《日出》进行朗读、感受、分析和讨论,使学生逐步深入理解和感受诗歌的内涵;(2)通过让学生研究并感受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3)通过让学生欣赏自然界的美好,培养学生的情感与审美能力。

二、教学过程:1.引入环节老师向同学们介绍这首诗是著名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并呈现一张美丽的日出图片,向学生们传达自然界的美妙与壮观之处。

2.学习环节(1)课文朗读老师指导学生对《日出》这首诗进行朗读,并指导学生把握好抑扬顿挫、音律和韵律等方面的要素。

(2)感受诗歌通过询问学生们对诗歌的感受,以及对自然界日出的感悟,让学生们逐渐打开心扉,想象自然界的美好。

(3)分析诗歌老师指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分析,理解诗歌的文学特点、表现手法和主题思想等方面的要素。

(4)讨论诗歌老师通过让学生们就诗歌的主题思想与表现手法进行讨论,引导学生们进行自由讨论,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考能力。

(5)欣赏美景老师带领学生欣赏日出美景,并让孩子们在自然界的美好中,感受到自然界的力量和之美。

三、总结环节老师总结本次课程,让学生们对欣赏自然界的美好,感受自然与文学的融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与审美能力,更好地促进了学生们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通过欣赏著名现代诗人徐志摩的《日出》,本课程旨在通过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主题思想,引导学生们发掘自然界美好的一面,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时,通过欣赏自然界的美景,培养学生的情感与审美能力。

本次课程通过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诗歌的魅力和文学的艺术魅力。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日出》(节选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日出》(节选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日出》(节选一、教学内容本文选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日出》一课,主要讲述了太阳从海平面升起的壮观景象。

详细内容包括:作者对日出的描绘、对大自然力量的感悟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对日出的描绘和赞美之情。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作者对日出景象的描绘,体会作者的情感。

重点: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日出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日出的美丽,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2. 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标记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3. 课堂讲解:(1)教师逐段讲解课文,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对日出的描绘和赞美之情。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选择一个自然现象,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描绘。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日出的感受。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互相交流心得。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描绘一个你喜欢的自然现象,要求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日出的感受。

2. 答案:(1)例:夕阳如一位慈祥的老人,慢慢地从天边落下,将余晖洒向大地。

(2)例:日出象征着希望和美好,每当看到日出,我都感受到生活的力量和勇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教师应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学生是否能够真正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

2. 拓展延伸:(1)让学生搜集关于日出的诗句,进行欣赏和朗诵。

(2)组织学生参加户外活动,观察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审美能力。

(3)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如绘画、写作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日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积累课文重点字词,了解剧作家曹禺的生平、主要作品和戏剧的简要知识。

过程与方法
1.熟悉作品内容,并根据人物性格特点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2.了解黄省三、李石清、潘月亭三者地位状况及由此产生的矛盾冲突。

3. 体味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特点、潜台词的运用及其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课后练习中的提示,交流对剧本反映的社会现实的认识,了解日出的象征意义。

2.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认真学习,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学习通过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

2、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体味人物语言的人性化特点,了解人物间的矛盾冲突,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
难点:1、朗读台词体会人物内心感受。

2、了解人物间矛盾冲突,并交流对剧本反映的社会现实的认识.
【导学过程】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戏是生活的折射,生活是戏的延伸。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戏剧,品味戏剧,并从中找出现实社会的影子。

二、走进作者:
曹禺,剧作家、戏剧教育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幼年时的所见所闻对他反帝爱国思想的形成和他一生的创作起了巨大的作用。

曹禺剧作在中国话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雷雨》和《日出》的发表,是中国话剧创作艺术成熟的标志。

他的剧作戏剧冲突尖锐复杂,结构严谨;人物性格鲜明独特,富有典型意义;戏剧语言个性化,且具动作性和抒情性,这些都是剧作成熟的标志。

他促进了话剧从“案头剧”向“剧场剧”的发展,曹禺以前,多数剧本主要以阅读欣赏为主。

曹禺的《日出》等剧作,具有极好的舞台效
三、预习检测:
嗫嚅:口动,吞吞吐吐,欲言又止。

世故:处事经验。

凄楚;凄惨痛苦。

喃喃:象声词,连续不断的小声说话的声音。

狞笑;凶恶地笑。

萧条:经济衰微。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口述课文故事梗概,互相补充和纠正,从而正确了解课文内容。

明确;课文《日出》第二幕的节选。

写大丰银行的小职员黄省三哀求银行襄理李石清能让他再回来工作,被李石清冷潮热讽一番并被经理潘月事打昏在地。

2、课文戏剧的矛盾冲突是什么?
(这出戏围绕黄省三想复职的问题展开矛盾冲突。

)
五、合作探究:
1、找出文中情节发展四个部分的起点。

一、文章开头
二、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三、左门大开
四、这个混蛋,还不给我滚出去
2、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
一、黄省三被银行开除,向李石清求情。

(开端)
二、李石清给黄省三指出三条出路。

(发展)
三、潘月亭出场,黄省三慷慨控诉。

(高潮)
四、黄省三昏倒在地,被拖了下去。

(结局)
3、文中黄省三与李潘二人有几次冲突,最终怎么解决? (学生讨论明确。

)
课文的开头写黄省三非常卑怯地向李石清求情,理由有:一个月只花银行十三块钱,孩子饿得直叫,银行还在盖大楼,银行还添了新人,让我回来,再累一点也心甘情愿。

这些遭到了李石清的反驳:没饭吃,这不是粥厂,银行可以辞人,你讲良心,怪不得你现在这么可怜,谁叫你一大堆一大堆地养孩子。

见求情无望,黄省三只好泪汪汪地告辞。

看似矛盾冲突已经不存在了、可是刚走两步,黄省三忽然跑回来,因为他无路可走,无处可去,为了饥俄的三个孩子,他只有再次乞求李石清,别无他法。

因此受到了李石清的无情羞辱,给他指出了去偷去拉洋车,最后竟唆使他去跳楼自杀。

听了李玉清的一番冷酷无情的话黄省三“忽然爆发地悲声”“帮帮我,我不能死,为看我的孩子们,活得再苦我也死不得”、到这里黄省三与李石清发生了一场大冲突。

一个残忍冷酷,毫无人性,一个卑怯,懦弱;一个冷言冷语将人往绝路上逼,一个苦苦哀求,呼天呛地。

矛盾此时无从化解。

接着潘月亭上场,黄有三的下跪求情惹恼了他,厉声地让黄滚开。

这时黄省三内心积压已久的怨恨突然暴发出来,他“疯狂似的又哭又笑地抽咽起来”“两手捶胸”“尖锐的声音,不顾一切地”“愤恨地”指责“你们真是没有良心,你们是贼,是强盗,是鬼啊!你们的心简直比禽兽还不如。

”这下完全激怒了潘月婷.矛盾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当潘月婷狠狠给了李石清当胸一拳时,矛盾冲突才得以解决。

六、精读品析:
1、李潘二人各自又有什么性格特点?
李石清:冷酷无情、阴险卑劣;潘月亭:惟利是图、凶狠残忍。

2、思考文章主旨
以上我们对课文有了较深一层的理解,下面我们另请几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的高潮部分。

通过分角色朗读来走进人物内心,更深刻地品味戏剧语言,分析人物形象,领会文章主旨。

(学生思考后回答,老师归纳。


课文通过讲述了大丰银行小职员黄省三被银行辞退后,为了生活,去找银行经理助理李石清请求复职,不成,再去找经理潘月亭,却被潘打晕了的故事,深刻的提示了旧社会上层人物的残忍无情,下层苦难人民的饥寒交迫和痛苦挣扎,并预示了这样的“损不足以奉有余”社会必将走向灭亡,光明一定要到来的历史命运。

七、拓展延伸:
欣赏《日出》片断,课后学生可分小组任选我们学过的课文改编后排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