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 语文 课件 南园十三首(其五)
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原文译文及鉴赏

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原文译文及鉴赏《南园十三首·其五》是由李贺所创作的,这首诗由两个设问句组成,顿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都淋漓酣畅地表达出来。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南园十三首·其五》,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南园十三首·其五》唐代: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南园十三首·其五》译文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腰带武器,去收复黄河南北被割据的关塞河山五十州呢?请你暂且登上那凌烟阁去看一看,又有哪一个书生曾被封为食邑万户的列侯?《南园十三首·其五》注释南园:泛指作者昌谷故居以南一大片田畴平地。
杨其群《李贺咏昌谷诸诗中专名考》谓:“原”与“园”二字义可相通,凡李贺宅南“可种谷给食”的大片平地,均可称为“南原”,亦称“南园”。
吴钩:一种头部呈弯钩状的佩刀。
五十州:指当时被藩镇所占领割据的山东及河南、河北五十余州郡。
暂上:一上,试上。
凌烟阁:唐代旌表功臣的殿阁。
贞观十七年(643),唐太宗为表彰太原首义和秦府功臣,命阎立本绘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人画像于凌烟阁。
若个:哪个。
万户侯:受封食邑达一万户的侯爵,借指高位厚禄。
《南园十三首·其五》赏析这首诗由两个设问句组成,顿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都淋漓酣畅地表达出来。
第一个设问是泛问,也是自问,含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
“男儿何不带吴钩”,起句峻急,紧连次句“收取关山五十州”,犹如悬流飞瀑,从高处跌落而下,显得气势磅礴。
“带吴钩”指从军的行动,身佩军刀,奔赴疆场,那气概多么豪迈!“收复关山”是从军的目的,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诗人怎甘蛰居乡间,无所作为呢?因而他向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一、二两句,十四字一气呵成,节奏明快,与诗人那昂扬的意绪和紧迫的心情十分契合。
首句“何不”二字极富表现力,它不只构成了特定句式(疑问),而且强调了反诘的语气,增强了诗句传情达意的力量。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原文及赏析

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原文及赏析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赏析这首诗由两个设问句组成,顿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都淋漓酣畅地表达出来了。
第一个设问是泛问,也是诗人自问,含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
“男儿何不带吴钩”,起句峻急,紧连次句“收取关山五十州”,犹如悬流飞瀑,从高处跌下,显得气势磅礴。
“带吴钩”指从的行动,身佩刀,奔赴疆场,那种气概十分豪迈。
“收取关山”是从的目的,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诗人不甘蛰居乡间,无所作为。
因而他向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一、二两句,一气呵成,节奏明快,与诗人那昂扬的意绪和紧迫的心情十分契合。
首句“何不”二字更是极富表现力,它不只构成了特定句式(疑问),而且强调了反诘的语气,增强了诗句传情达意的力量。
诗人面对烽火连天、战乱不已的局面,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即身佩宝刀,奔赴沙场,保卫家邦。
“男儿”两句,诗人反躬自问,有势在必行之意,又暗示出危急的情和诗人自己焦虑不安的心境。
次句一个“取”字,举重若轻,有破竹之势,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急切的救国心愿。
然而“收取关山五十州”非常不易,书生意气,自然成就不了收复关山的大业,而要想摆脱眼前悲凉的处境,又非经历戎马生涯,杀敌建功不可。
这一矛盾,突出表现了诗人愤激不平之情。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诗人问道:“封侯拜相,绘像凌烟阁的,哪有一个是书生出身?”这里诗人又不用陈述句而用设问句,牢骚的意味显得更加浓郁。
从表面上看,诗人是从反面衬托投笔从戎的必要性,实际上是进一步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激情怀。
由昂扬激越转入沉郁哀怨,既体现了反衬的笔法,又表现出起伏的节奏,峻急中作回荡之势。
就这样,诗人把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表现在诗歌的节奏里,使读者从节奏的感染中加深了对主题的理解、感受。
李贺《南园》组诗,多就园内外景物讽咏,以写他的生活与感情。
但这一首不借诗人的所见发端,却凭空寄慨,在豪情中也流露出愤然之意。
南园十三首(其五)唐诗原文及赏析

南园十三首(其五)唐诗原文及赏析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译文】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腰带武器,去收复黄河南北被割据的关塞河山五十州呢?请你暂且登上那凌烟阁去看一看,又有哪一个书生曾被封为食邑万户的列侯?【注释】南园:泛指作者昌谷故居以南一大片田畴平地。
杨其群《李贺咏昌谷诸诗中专名考》谓:“原”与“园”二字义可相通,凡李贺宅南“可种谷给食”的大片平地,均可称为“南原”,亦称“南园”。
吴钩:一种头部呈弯钩状的佩刀。
五十州:指当时被藩镇所占领割据的山东及河南、河北五十余州郡。
暂上:一上,试上。
凌烟阁:唐代旌表功臣的殿阁。
贞观十七年(643),唐太宗为表彰太原首义和秦府功臣,命阎立本绘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人画像于凌烟阁。
若个:哪个。
万户侯:受封食邑达一万户的侯爵,借指高位厚禄。
【赏析】这首诗由两个设问句组成,顿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都淋漓酣畅地表达出来。
第一个设问是泛问,也是自问,含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
“男儿何不带吴钩”,起句峻急,紧连次句“收取关山五十州”,犹如悬流飞瀑,从高处跌落而下,显得气势磅礴。
“带吴钩”指从军的行动,身佩军刀,奔赴疆场,那气概多么豪迈!“收复关山”是从军的目的,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诗人怎甘蛰居乡间,无所作为呢?因而他向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一、二两句,十四字一气呵成,节奏明快,与诗人那昂扬的意绪和紧迫的心情十分契合。
首句“何不”二字极富表现力,它不只构成了特定句式(疑问),而且强调了反诘的语气,增强了诗句传情达意的力量。
诗人面对烽火连天、战乱不已的局面,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即身佩宝刀,奔赴沙场,保卫家邦。
“何不”云云,反躬自问,有势在必行之意,又暗示出危急的军情和诗人自己焦虑不安的心境。
此外,它还使人感受到诗人那郁积已久的愤懑情怀。
李贺是个书生,早就诗名远扬,本可以才学入仕,但这条进身之路被“避父讳”这一封建礼教无情地堵死了,使他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
南园十三首其五_诗词赏析_唐_李贺

第一个设问是泛问,也是自问,含有“国家兴 亡,匹夫有责”的豪情。“男儿何不带吴钩”,起 句峻急,紧连次句“收取关山五十州”,犹如悬流 飞瀑,从高处跌落而下,显得气势磅礴。“带吴钩” 指从军的行动,身佩军刀,奔赴疆场,那气概多么 豪迈!“收复关山”是从军的目的,山河破碎,民 不聊生,诗人怎甘蛰居乡间,无所作为呢?因而他 向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赏析
短小的绝句律诗,一般不宜写得太实,而应
“实则虚之”,这才会有余情余味。这首诗,诗 人运笔自如,赋予全篇一种空灵神远的艺术美, 促使读者产生无穷的联想。诗中没有确指登楼的 时间是春天还是秋天,去年的另一“望月人”是 男还是女,是家人、情人还是朋友,“同来”是 指点江山还是互诉情衷,离散是因为世乱飘荡还 是情有所阻,这一切都隐藏在诗的背后。只有充 分发挥想象,才能充分领略这首小诗的幽韵和醇 美。
注释
⑴吴钩:吴地出产的弯形的刀,此处指宝刀。 ⑵凌烟阁:唐太宗为表彰功臣而建的殿阁, 上有秦琼等二十四人的像。
译文
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带上宝刀, 去收取关山五十州呢?请你且登上那画 有开国功臣的凌烟阁去看,又有哪一个 书生曾被封为食邑万户的列侯? Nhomakorabea赏析
这首诗由两个设问句组成,顿挫激越,而又直
抒胸臆,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都淋漓酣畅地表达 出来了。
赏析
一、二两句,十四字一气呵成,节奏明快,
与诗人那昂扬的意绪和紧迫的心情十分契合。首 句“何不”二字极富表现力,它不只构成了特定 句式(疑问),而且强调了反诘的语气,增强了 诗句传情达意的力量。诗人面对烽火连天、战乱 不已的局面,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即身佩宝刀, 奔赴沙场,保卫家邦。“何不”云云,反躬自问, 有势在必行之意,又暗示出危急的军情和诗人自 己焦虑不安的心境。此外,它还使人感受到诗人 那郁积已久的愤懑情怀。
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原文及赏析

李贺《南园(其五)》原文及赏析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原文及赏析《南园十三首》,是唐代诗人李贺的组诗作品。
这十三首诗或写景,或抒情,刻画田园生活的安逸,抒发韶华易逝、抱负难酬的感叹,语言清新,诗情隽永,耐人寻味。
同时这组诗是了解、研究李贺居乡期间的思想和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原文及赏析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李贺《南园(其五)》原文及赏析篇1李贺这首述志抒情诗以及下面的两首诗就是在当时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李贺在辞去奉礼郎的职务之后,回到了昌谷。
此时,他在思想上产生了剧烈的斗争,掀起了阵阵思想上的波涛。
在为国建功立业的思想支配下,李贺产生了投笔从戎的念头。
一气呵成地写出了这首诗。
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鉴赏:唐王朝自绵延八年的“安史之乱”后,中央集权力量受到了极大的削弱,各地方藩镇形成了自立一方的割据力量,他们不服从中央政令,自立制度,父死子继,出现了分裂国家的“藩镇割据”的局面。
李贺这首述志抒情诗以及下面的两首诗就是在当时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李贺在辞去奉礼郎的职务之后,回到了昌谷。
此时,他在思想上产生了剧烈的斗争,掀起了阵阵思想上的波涛。
在为国建功立业的思想支配下,李贺产生了投笔从戎的念头。
一气呵成地写出了这首诗。
这时候,诗人的思绪已经飞越关山,到了平定藩镇的前线,他似乎看到自己骑在高头大马上,挥舞那锃亮锃亮的吴钩,驰骋沙场。
这时,他似乎在向幻想中的自己提出发问: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佩剑带刀,奔赴战场,去收复被乱臣贼子占据的五十州美好江山?此处以发问起首,透露出诗人豪迈的气势,昂扬的情绪,以及急迫的心情。
山河破碎、个人的遭遇,不由得他不急切地想建功立业,干一番事业,为国报效,也改变自己怀才不遇的困境。
三、四两句承接一、二两句,继续用设问的句法,进一步抒发出强烈的感情。
“若个书生万户侯?”封建社会中被认为最高的褒荣——绘图凌烟阁,有几个是书生呢?这二十四个功臣皆是在沙场上,在战争中奋斗、搏击出来的!这是羡慕、是向往、是自愧,也包含着一种对自己怀才不遇的遭际的激愤情绪。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赏析【word版】.doc

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赏析
南园十三首(其五)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注释】
南园:昌谷南园为李贺读书处。
其《南园》组诗十三首,写当地景物和杂感,此为第五首。
《关山五十州:指当时藩镇割据、中央不能掌管的地区。
《通鉴•唐纪》载唐宪宗元和七年李绛云:“今法令所不能制者,河南北五十余州。
”
吴钩:刀名,刃弯。
凌烟阁:贞观十七年唐太宗为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魏征、虞世南等二十四位开国功臣而建的一座楼阁。
阁内绘有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这些画皆出自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之手,意在让后人永远记取他们为唐王朝所建立的不朽功勋。
若个:哪个
【赏析】
这首诗由两个设问句组成,词意显豁,情怀激越,清新畅达,表达了诗人统一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赏析

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赏析
南园十三首(其五)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注释】
南园:昌谷南园为李贺读书处。
其《南园》组诗十三首,写当地景物和杂感,此为第五首。
《关山五十州:指当时藩镇割据、中央不能掌管的地区。
《通鉴•唐纪》载唐宪宗元和七年李绛云:“今法令所不能制者,河南北五十余州。
”
吴钩:刀名,刃弯。
凌烟阁:贞观十七年唐太宗为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魏征、虞世南等二十四位开国功臣而建的一座楼阁。
阁内绘有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这些画皆出自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之手,意在让后人永远记取他们为唐王朝所建立的不朽功勋。
若个:哪个
【赏析】
这首诗由两个设问句组成,词意显豁,情怀激越,清新畅达,表达了诗人统一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
南园十三首其五 (1)

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
举足轻重,呈破竹 之势,显示了诗人 满怀的信心与非凡 的气魄
若个书生万户侯?
以诘问供奉在凌烟阁上的万户侯有 哪个是书生的方式, 进一步表达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 决心,同时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 激情怀
译文
南园十三首(其五) 唐·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 若个书生万户侯?
身为男子为什么 不跨上骏马,手执军 刀, 奔赴疆场,建功 立业,收复关山呢? 自古封侯拜相, 登上凌烟阁的, 又哪一个是像我 这样的文弱书生呢?
男儿何不带 难安的心情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 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 昌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 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 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祖 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 河南洛阳宜阳县)。一生愁苦 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 奉礼郎,因病27岁卒。李贺是 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 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 要人物。作品有《雁门太守 行》、《老夫采玉歌 》。他 擅长短篇,《天上谣》、《梦 天》、《帝子歌》、《湘妃》 等是其代表作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解
1. 南园:昌谷南园为李贺读书处。 2. 何:为什么。 3. 吴钩:刀名。 4. 关山五十州:此处指当时唐代中央政府不能
控制的地区。 5. 君:对对方的尊称。
词解
6. 暂:短时间。 7. 上:登上。 8. 凌烟阁:在长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在阁上画
开国功臣二十四人。后泛指纪念、表彰有功之 臣的处所。 9. 若个:哪个或几个。 10.万户侯:食邑万户以上,号称“万户侯”(汉 代侯爵最高的一层),简单说就是大官。后泛 指高官贵爵。
南园十三首(其五) (唐)李贺
• 男儿何不带吴钩, • 收取关山五十州。 • 请君暂上凌烟阁, • 若个书生万户侯?
•
——选自《李长吉歌诗汇解》
作者简介
• 李贺(790~816),字长吉、鬼才、 诗鬼、李昌谷、李奉礼,与李白、李商隐 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 因为政局混乱及自身失意,其诗多揭 露时弊之作和愤懑不平之音。他作诗态度 认真严肃,其诗作想象丰富,立意新奇, 构思精巧,用词瑰丽,别树一帜,启迪了 晚唐的诗歌创作。
南园十三首(其五) 译文: (唐)李贺
• 堂堂七尺男儿为什么不身佩
• 男儿何不带吴钩, 军刀,驰骋疆场?
• 收取关山五十州。• 去收复关山,报效国家呢?
• 请君暂上凌烟阁,• 但请你去看看,自古封侯拜
相,登上凌烟阁的,
• 若个书生万户侯?
• 哪一个是像我这样的文弱书 生呢?
பைடு நூலக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