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时评例文 两会之后说官员微服私访作文素材
高中语文 时评例文 官员的俯视、漠视与冷视,为官者您有吗作文素材

官员的俯视、漠视与冷视,为官者您有吗官场上,总有好官、较好的官、较差的官和坏官。
除了清廉与否这把尺子之外,其中一个检验标准就是将老百姓置于何种位置,怎么看待老百姓。
一般来说,好官、较好的官看老百姓起码是直视的、平视的,这就叫做官民平等吧。
但毋庸讳言,有一些官员是做不到的,他们官谱大、“眼界”高,他们看老百姓往往少不了“三视”,即俯视、漠视与冷视。
俯视是最普通的一种了。
老是坐在主席台上,不知不觉养成一览众山小的俯视作派,高视阔步,颐指气使。
说实话,如果只是形式上的俯视,也许还不怎么可怕。
你看你的,老百姓不睬你就是了。
可怕的是官们骨子里的俯视,居高临下,救世主似的。
比如某县县长就对中国社科院某研究员提出的不要野蛮拆迁的劝说予以斥击:没有我们拆迁,你们知识分子吃什么?这种“凌驾”心理、恩赐心理,浸到了一些为官者的骨髓里。
在他们眼里,哪有什么众生平等,更遑论“做人民的勤务员”了。
有俯视,再走一步就是漠视和冷视了。
漠不关心,漠然置之,对老百姓的甘苦冷暖不但不放在心上,表面上放在眼里都做不到了。
有则新闻堪可作例。
河南周口鹿邑县一老妇,因自家160多棵树被砍而反映,在乡长办公室对乡长长跪不起,不断磕头,但乡长却无动于衷。
冷视后面,就是冷酷和冷血,是对老百姓的俯视、藐视乃至鄙视的深层心理作怪,是将自己看作了太上皇。
如此之冷,彻骨之寒。
一些官员之所以如此俯视、漠视、冷视群众与群众利益,固有众多原因,而其最重要者,当属权令智昏也。
将人民群众交给自己的权力视为己有,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一朝权力在手,老子天下第一,权柄在握之下自我感觉膨胀,而人民群众及其利益都统统放在一边或置于脑后了。
亲人者,人亲之;敬人者,人敬之。
民间如此,官场亦然。
好官,历来都是平视、直视百姓的亲民者。
而俯视、漠视、冷视百姓者,终将被百姓鄙之唾之弃之。
为官者,慎“视”耶!- 1 - / 1。
最新-高中语文 作文素材之时评例文 卖官的副省长跑官

卖官的副省长跑官反被骗130万的讽喻看看贪官赃款的来源,相当一部分来自卖官,利用手中的权力给人晋升职务,从中受贿;再看看贪官赃款的去处,有相当一部分用于向决定其命运的官行贿,给自己买官。
这样的案例不少,日前判决的安徽省原副省长何闽旭就是一个典型。
2018年12月27日,山东省临沂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何闽旭受贿案一审宣判,他因受贿841万余元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先看何闽旭卖官。
他在丽水、池州、合肥等地工作期间,手中的权力越来越大,“胃口”也越来越大。
据查实,向何闽旭行贿者涉及27个单位和个人,其中有10人行贿的原因是为职务晋升或工作调动,涉及金额达194万余元。
再看何闽旭买官。
他在中央党校学习期间,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个“能人”。
此人称可帮助何闽旭升迁,先是向何闽旭要了30万元“活动费”,何闽旭升任副省长后,此人又找到何闽旭,说是他帮了大忙,又要了100万元。
其实,何闽旭任副省长与此人无关。
据悉,在何闽旭案发后,这个骗子已经被判刑。
实事求是看问题,何闽旭靠卖官的受贿赃款在其全部赃款841万元中占的比例不是很大,赃款主要来源是工程承包、房地产开发,而像河南省原人大副主任王有杰、安徽省原省委副书记王昭耀,在他们一千多万元赃款中,其中有很大比例的“卖官钱”。
对于贪官来说,卖官是无本万利的买卖,而且风险不大,谁花钱买了官还去广而告之呢?贪官往往是既卖官也买官。
在他们眼里,“光跑不送原地不动,又跑又送才能高升”,何闽旭为升官在一个骗子身上花了130万元,这是已经查出来的,是不是还花过其它“买官钱”,这些钱都花在谁身上,也许永远是个谜了。
除了何闽旭,还有一个既卖官又买官的典型,就是四川省犍为县原县委书记田玉飞。
他因受贿1859万元并拥有1330万元巨额来源不明财产被判死缓。
据田玉飞交代,为了“打通关节”,继续升官,他曾向一个自称是“中组部处长”的杜某行贿50万元。
这笔钱,是当地一个企业主向田玉飞行贿的赃款。
最新-高中语文 时评例文 从“政府只管大事不管小事”

从"政府只管大事不管小事"说开去因该享受到的优惠政策没有享受到,6日上午江苏省兴化市民张云来到兴化市政府“反映问题”,门卫见“事情不大”,拒绝让其入内,双方发生争执,后来传达室数个门卫一拥而上,将张云摁倒在地殴打,造成其左手等部位受伤。
(1月10日《扬子晚报》)“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这是一些人到政府部门办事的体验,如今张云的惨痛经历为此增添了新的注脚。
其实,这起风波的看点在于保安的一种价值判断——“政府只管大事,不管小事!”拦截张云后,面对张云质疑为何不让进,一名保安如是说。
“政府只管大事,不管小事!”请问这名保安,是谁告诉你政府只管大事、不管小事?你从哪里判断出政府只管大事、不管小事?再请问,何谓大事、何为小事?“天下最大事,莫非万民之忧乐。
”温总理有几句常挂在嘴边的话我们耳熟能详,比如,“老百姓的事比天大”、“人民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老百姓的事就是国家大事”。
诚然,民生问题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
张云反应的事并非小事,再小也不是被拒之门外的理由。
对于保安这种倨傲而狂妄的言行,有网友痛斥。
网友的义愤可以想象,但在笔者看来,保安这个群体本身来自于社会底层,如果不做保安,他们也许和张云一样有着哀怨的生存叙事,值得追问的是,为何他们一旦成了保安,特别是政府部门的保安后,会声色俱厉、面目狰狞?为何对昔日同是底层的兄弟狐假虎威起来?这种异化更值得追索。
其实,保安的这副习气并非无缘无故。
可以想见的是,平素,这些保安狐假虎威惯了。
最关键的是,保安嘴中所谓的“政府只管大事,不管小事!”也并非无缘无故,可以佐证的是,接受记者采访时,代表兴化市政府处理此事的该市信访局一位副局长说,他已经代表兴化市政府向张云进行了道歉,有关部门也对参加纠缠的保安进行了教育。
该副局长还表示:“事情不大,已经得到了处理。
”“事情不大”,这话是从该市信访局一位副局长的嘴里说出,听着似曾相识!这与保安嘴中的“政府只管大事,不管小事!”简直如出一辙。
最新-高中语文 作文素材之时评例文 副局长“撞上枪口

副局长“撞上枪口”,打瞌睡丢乌纱!近日,由于在招商引资讲座会上打瞌睡,昆明市呈贡县一名副局长被市委书记当众点名,随即被勒令辞职。
这或许是昆明公布领导干部电话、承诺改进机关作风、出台《领导干部问责办法》后,第一个“撞上枪口者”。
身为副局长,在基层也算是“高干”。
打瞌睡丢乌纱,到底“冤不冤”?工作时间“不在状态”,难道“纯属偶然”?不妨从打瞌睡丢官的个案看看其中反映的问题。
当着市委书记的面,副局长竟“敢”昏昏欲睡,可以想见一些干部有多涣散,目无组织和纪律。
其实,偶然往往蕴含必然。
“上班打瞌睡”只是某些机关懒散作风的微观体现。
有庸官曾自述“经验之谈”:干事很难“零差错”,干活难免得罪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无过便是功”!年底评优、绩效考核,不过是论资排辈、一团和气……在混日子、熬年头的思维下,一些干部一杯茶、一包烟、一张报纸看半天。
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不是“研究再研究”,就是推诿扯皮“打太极”。
至于地方发展与建设,某些领导“小项目”看不上,“大工程”搞不起,要么指望“超国民待遇”招商引资,要么热衷打造“形象政绩”。
一些人自认为捧着“铁饭碗”,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问责不力!在其位,少谋其政,拿纳税人薪俸,服务差强人意。
从本质上说,庸官也是一种“渎职”!某些干部“只能上不能下”,不称职公务员辞退率很低,怎能符合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构建服务型政府,基本要求是补位不缺位,到位不错位。
改进机关作风,治庸必先治懒,有错必当问责,这是权责对位的应有回归。
但是,另一个角度看,从副局长打瞌睡丢乌纱反观现实,一些会议是不是高效,是不是对工作有推动意义,也值得我们深思。
尽管“长篇大论”、“文山会海”早已为人所诟病,但在一些领导看来,不开会就显示不出“重视程度”,会议不长就无法体现“深度内涵”。
为了“凑数”,各种“捉刀代笔”的发言稿套话连篇,真正的“干货”却少的可怜。
有的干部整天穿梭于各种会议,浪费了大量精力与时间,各种方针指示的“消化”效果也难言乐观。
高中语文作文素材之时评例文:警示官员——头上三尺有“网民”

警示官员-—头上三尺有“网民”那个被网民“搜索”出来的南京江宁区房产管理局原局长周久耕,终于被立案调查了。
有关报道称,专案组根据举报以及外围调查,已经初步掌握了其涉嫌严重违纪的证据。
另有消息说,周久耕涉嫌贪污受贿,数额高达200万元。
此外,他本人还在江宁拥有总面积近400平方米的3处房产.关于这3处房产来源是否合法,办案人员正在全力调查。
恐怕周久耕怎么也想不到,一句伤害民众情绪的不当言论,一盒单价150元的“南京九五至尊”香烟和戴在腕上的昂贵名表(怀疑),竟给他带来了灭顶之灾!其实,岂止是周久耕,恐怕中国的绝大多数官员也都没有想到,不管他(她)是“清”的,还是“贪”的。
周久耕的败露,再次让中国的官们领略了“网"的强大威力。
清者坦荡,自会为网络监督叫好;浊者胆怯,虽然怨恨但也只能暗自叫苦,从此活得更加小心,不敢在人前“露富”。
这就叫“威慑力”吧.周久耕的“香烟门",令笔者想起一件与烟有关的旧事。
近20年前,一桩南方某市副市长的受贿大案竟是由一个小小的打火机“牵”出水面的。
在一个饭局上,酒足饭饱的副市长用自己的打火机点燃了一支香烟。
邻座的“瘾君子"想借火点烟,可怎么也打不着。
副市长笑着拿回打火机亲自给烟友点了火,并说明“这个港商送的打火机只认我的指纹”。
大家连连称奇。
事后“有心人”进行了查核,发现这种在境外量身定制的小玩意儿价值竟在7000元以上(彼时2000元就可立案),于是立马举报。
而后该副市长的确因受贿等罪行被判重刑。
与今天所不同的是,那时没有无处不在的“网”和火眼金睛的网民,而“事后监督”的报道只介绍了犯罪事实和处分情况,只字未提那个神奇的打火机。
类似的一件件典型案例不能发挥应有的儆戒作用,贪腐官员反而前赴后继,这种尴尬显然与监督的严重缺失和软弱无力密切相关。
已故香港知名社会活动家徐四民先生曾经在政协会议上猛抨愈演愈烈的贪腐之风。
他对某些地方十官八贪、余下两个要么同流合污要么淘汰出局的官场风气深恶痛绝,认为除制度建设、道德规范外,遏制贪风的最快捷有效办法就是充分发挥传媒的舆论监督功能,让官员知道“头上三尺有传媒”,时时盯着他们,让他们不能贪、不敢贪。
高中语文作文素材之时评例文:官员定期接访谨防流于形式

官员定期接访谨防流于形式4月15日,《人民日报》刊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领导干部定期接待群众来访的意见》、《关于中央和国家机关定期组织干部下访的意见》、《关于把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制度化的意见》三个意见,强调要将官员接访为“规定动作”,并明确提出“定时定量”的最低标准。
三个意见,角度不同,却围绕着同一个主旨,那就是畅达民意,服务人民,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一日之间,三箭齐发,看似只是党和国家对群众信访工作一以贯之的重视。
但如果联想到近期发生的或大或小的群体性事件,则会发现其颇具针对性。
稍远点的“翁安事件”,近一点的“海南东方感城事件”,无不因基层矛盾长期积累得不到解决,从而将“小事闹大”,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至于,前不久北京大学教授孙东东“99%的老上访户为精神病”的言论,引来上访者的围攻,更是自然。
2008年时,有媒体预测2009年为群体事件高危期,因为国际金融危机以及国内就业压力都是潜在诱因。
然而,至少从目前看来,干群关系如果存在危机,跟这二者关系并不大。
相反,真正的原因依旧是最常见的基层粗暴执法、徇私枉法、贪污腐败、与民争利、尸位素餐等行为。
这也是中央一再强调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原因之一。
绕过基层政权组织的群众上访,是民意释放的重要渠道,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着存在的必要性。
同时,一些地方政府漠视民意,阻碍隔断这条渠道,甚至截访、打击报复,使得在大城市里长年累月奔走的大批“专业上访户”,成为和谐社会之痛。
网络时代的到来,为民意畅达提供了新渠道;政府行政公务公开,也有力地密切了干群关系。
然而,对于那些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当事人来说,他们除了需要多渠道发出自己的声音,更需要能找到直接负责人,实实在在解决问题,给个说法。
从这层意义上说,这三个意见的出台的初衷,应该是帮助群众纾难解困的。
所以,意见才特意强调,接访的主体是各级政府行政主官,而不只是信访局的事。
任何一项政令或措施要想很好地履行,必须要有相应的绩效与考核制度相配套,不痛不痒,往往会导致阳奉阴违。
高中语文作文素材之时评例文:行贿者逍遥法外带来的思考

行贿者逍遥法外带来的思考中国青年报近日报道了这样一则荒唐事件,2007年1月底,震惊全国的安徽省阜阳市中级人民法院腐败窝案相继作出一审判决,阜阳中院先后三任院长尚军、刘家义、张自民被判入狱。
记者日前赴阜阳调查获悉,尽管腐败窝案判决已经一年有余,但一些行贿者却毫发无损,仍然戴着买来的“乌纱帽”.行贿15次的何涛仍连任界首市人民法院院长,多次行贿的李松涛被任命为颍上县人民法院院长。
这起行贿者逍遥法外的荒唐事件,有三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其一,行贿是不是一种犯罪行为?按照1999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的《关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试行)》,行贿数额达1万元以上的可以构成犯罪.我国刑法对“行贿罪"也作了处罚规定:犯行贿罪,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作为执法者,理应知法守法。
采取行贿的手段而坐上法院院长的位置,这是对法律的莫大讽刺.何涛和李松涛都是国家执法人员,知法犯法,更应加重处罚。
其二,人大对法院院长有“决定权”吗?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或其常委会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对国家权力机关的常设机关或机构和国家行政机关、军事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等的组成人员及有关人员,有选举、任命和去职的权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人民法院院长是由人大提名选举产生。
荒唐的是,这样的明确规定,在阜阳却走了样。
报道称,“任命何涛是由阜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名的,人大只是走了一个程序,并没有决定权。
”这种操作程序,不仅明显违法,而且否定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否定了人大的法律地位.其三,法不责众带来了什么?为什么在阜阳行贿者没有被追究法律责任?据报道,阜阳市纪委称涉及人过多,“如果大换血,将导致一些部门瘫痪。
"可用阜阳当地干部的话说却是,“阜阳干部多得是,远远超编."因此很显然,阜阳纪委的理由站不住脚.不“大换血",表面上看出发点是为了避免“一些部门瘫痪",让法院能正常运转,但这是牺牲法律换来的“成果”。
高中语文 时评例文 为什么有权有势的官方能享受“马赛克”待遇作文素材

为什么有权有势的官方能享受“马赛克”待遇?在电视上曝光涉嫌违规私用的公车,按说就应当将曝光的车牌来个特写,让人看清楚,并且明明白白地向公众汇报车主的单位。
如此这般,这媒体曝光才是名副其实,也才真正能够达到扬善惩丑的作用。
谁知,事到临头,却因车子是公安局的,便在播出时“因为各种因素,在车牌画面上打‘马赛克’遮羞”。
人们自然要问:这“各种因素”到底是什么因素?首先的可能是:为尊者讳。
这是中国几千年的“官场文化”之一,这是封建社会之“余毒”。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这样才能“尊卑有序”。
但认真想来,这个可能性因素即使有,也不至于如此强烈。
何故?皆因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们的民主平等观念大为增强也。
再一个可能则是:惹不起。
惹不起,躲得起。
“躲得起”的一个有效办法便是铺马赛克,将公安违规私用的公车拉块遮羞布,来个“藏猫猫”,给足对方面子。
给面子是因为有所顾忌。
顾忌什么呢?“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为什么只给公安的铺块马赛克,为什么只有公安独享此待遇。
只要想想平日有些公安人士如何牛哄哄便可知晓也。
什么“各种因素”,我看这“怕”是一个因素吧。
还有的可能则是: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一朝权在手,便把私来谋。
报上说是“采编人员给警车留点‘面子’”,呵呵,真够人性化的。
只是是“采编人员”,还是电视台负责人有此想法?为什么只给公安警车留面子?难道只有他们才有面子而旁人不能也不须有面子?想来想去,有一个可能,即,公安很牛,公安很派,给他留个面子,送他一个人情,也许日后会有用处会有好处。
是不是这样,还是我们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想明眼人一看便知吧。
而果然如此,这电视台是不是也有一个官官相护、权权相护,以及吃柿子拣软的捏的问题?不想再去深究电视台为什么单给公安警车铺马赛克留面子的“各种因素”了。
只是想问,如果不是像消息中说的那样,由黔东南州公安局局长发现马赛克后“很不满意,请求取消”,并允诺“有问题我们会严肃处理”,这马赛克还会拿掉吗?还想问:这样的事情,只是在贵州黔东南州才有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会之后说官员微服私访
两会结束了,建议一条条。
这些提案议案,迸发的真知灼见之火花,很多很多,是来自民间,来自草根的,是人民群众意见和呼声的真切反映,这样的参政议政,对于决策层更好地科学决策,更好地代表人民行使权力、治理国家和服务人民,都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政问于野,计问于民。
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必须全心全意地代表人民、服务人民。
现在的一个问题是,我们搜集到的意见,是否全都是高质量的,是否真实地反映了民情民意?与此相关,我们了解民情的渠道是否畅通有效?
这是两会期间读报的一个感受。
两会结束了,萦绕于脑际的问题却日益清晰。
事实也是,一年一度的两会,就是一次集中的参政议政之所、民情民意传达之所。
但是,我们人民群众的参政议政,民情民意的表达,应是长期的,不间断的,常态的。
言归正传。
两会期间,羊城晚报一篇报道,提出了如何了解真实民情的问题。
报道说,在广东组的讨论中,全国人大代表陈怡霓一针见血地说,有的执法检查报告几乎全说好的,很少说问题。
“究竟是调研的取样有问题?还是调研的对象不科学?是没有听到没写呢?还是听了不写?”而张克强代表则爆出了一段“被事先安排视察”的经历:“我也是做企业的,我的企业就曾接受过一次执法检查,代表来之前,领导来提前安排线路,前后走了3次!而我们的发言稿,都要由他们审了以后,才可以用。
”
其实,这不是一个新问题,也不是广东一地有这样的问题。
问题是,事先安排得滴水不漏、天衣无缝,早就一遍遍地“导演”过了,这样的调研还能真实可信吗?正如广东的倪乐代表所说:“事前安排好的调研,是没人敢说真话的”!因此,他提出,不妨“像康熙皇帝一样,微服出巡”。
是不是像康熙那样亦步亦趋倒是值得推敲,但是,“微服私访”却是应该的。
我们经常说“深入调研”,要调查,就要深入,否则,轻则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重则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甚至会如上文所说,被假象蒙蔽!前呼后拥,回避肃静,能有真话出来?因此,才会有温总理三番两次不按“既定路线”考察的动人、“雷人”故事。
我们的各级官员,各级调研人员、决策人员,这个道理肯定一清二楚,现在要做的,就是赶紧身体力行,真正“深入”下去,来一个彻底的微服私访,再看看效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