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城市规划的战略观_复杂城市系统中设计与战略型规划的解析
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新时代中国城市规划与建设策略研究

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新时代中国城市规划与建设策略研究中国城市规划与建设已经成为国家重点发展的领域,在新时代下,中国城市规划与建设需要走向高质量发展,并探讨新的策略与方法。
一、高质量发展下的新问题在高质量发展下,城市规划与建设面临着新的问题。
首先,城市人口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数量迅速增加,城市的建设与管理变得更加困难。
其次,城市规划和建设所需资源与环境、社会和经济成本也随之增加,如何更加高效地利用资源减少成本、提高效率成为了重要问题。
再次,城市规划和建设应该注重生态保护和转型,使得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和谐。
二、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新策略在面临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城市规划与建设需要采用新的策略。
首先,城市规划和建设需要注重合理的城市规模,坚持城市与郊区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其次,城市规划和建设需要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使城市的建设与管理更加智能化、数字化。
再次,城市规划和建设需要注重环境和社会成本,选择更加可持续的建设方案,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环境。
最后,城市规划和建设需要注重区域协作,促进城市之间、城市与乡镇之间的合作与协调。
三、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新技术应用城市规划和建设需要借助新技术和新工具,以更加高效的方式实现城市的规划和建设。
首先,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智能化水平,包括自动驾驶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等。
其次,建立数字化城市模型,以模拟和预测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效果,以及评价城市发展带来的利弊。
再次,采用智能交通体系,提高城市交通的管理和安全水平。
最后,加强信息化并实现数据共享,促进公共服务的开发和管理,提升城市的综合服务水平。
四、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新思维城市规划和建设需要倡导新的思维模式,以更好地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趋势。
首先,注重过程管理,采用“设计-施工-运营”整体化管理,注重成本和效益的比较。
其次,鼓励创新和试错,提高创造性思维水平,不断推陈出新。
再次,强化城市与人的相互关系,建立具有人文关怀的城市建设理念,倡导共生共享的城市精神。
城市规划设计优化策略及发展方向分析

城市规划设计优化策略及发展方向分析城市规划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旨在为城市的发展建设提供指导和保障。
优化城市规划设计需要在充分考虑城市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城市的功能布局、交通网络、绿色空间等基础设施,并引入工艺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提升城市的宜居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下是城市规划设计优化策略及发展方向的分析。
一、策略分析1.可持续发展策略: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城市规划设计的始终,注重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推动城市向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2.创新设计策略:引入创新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城市规划设计的推动作用,提高城市规划设计的科技含量和创新水平。
3.区域联动策略:将城市规划设计与周边城市及区域的规划设计相衔接,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格局。
4.社区参与策略:加强市民参与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倾听市民的需求和意见,形成共建共治的良好氛围。
5.务实可行策略: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注重务实可行,合理控制规模和速度,确保规划落地可行性,避免虚张声势和盲目扩张。
二、发展方向分析1.多功能发展方向:将城市规划设计由单一的功能分区转向多功能融合发展,打破传统的区块划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城市功能间的协同发展。
2.城市更新方向:推动老旧城区的更新改造,注重传统文化和历史记忆的保护,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
3.智慧城市方向:加强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构建智慧城市的数据中心、智慧交通、智慧能源等基础设施,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的效率。
4.生态保护方向: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加强城市绿地和水系建设,改善空气质量和水环境,打造宜居的生态城市。
5.社区发展方向:加强社区建设,推动社区物业管理的规范化和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提高社区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优化城市规划设计需要在可持续发展、创新设计、区域联动、社区参与和务实可行等多方面下功夫。
在发展方向上,应注重多功能发展、城市更新、智慧城市、生态保护和社区发展等方面的推进。
城市规划设计优化策略及发展方向分析

城市规划设计优化策略及发展方向分析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城市规划设计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如何优化策略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设计的实践出发,分析目前城市规划设计优化的情况和发展趋势,并提出应对挑战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一、城市规划设计优化的现状城市规划设计优化是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环节,它关系到城市的发展和未来。
但当前城市规划设计还存在一些问题。
1.城市规划设计缺少考虑市民需求城市规划设计缺少考虑市民需求是一个明显的问题。
过去,城市规划设计主要适用于地标、城市区划,而对市民生活和需求的考虑不够。
因此,人民无法感受到城市发展的实际效果。
2.城市规划设计缺乏科学指导城市规划设计缺乏科学指导也是一个主要问题。
城市规划设计需要考虑许多复杂的因素,如生态环境、流量数据和经济发展趋势。
没有相关专家的指导和支持,城市规划设计可能根本无法正确执行。
此外,监督和调整城市规划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但在现实中存在许多困难,导致城市规划设计经常出现错误。
城市规划设计缺乏长期规划也是一个主要问题。
过去城市规划设计主要是以短期规划为主,而忽略了长期规划,导致城市规划设计无法顺利实现,社会资源的浪费越来越大。
城市规划设计优化的方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市民需求和参与应被重视城市规划设计应该依据市民需求和参与,以此为基础进行规划。
市民是城市建设的核心,因此应该增加市民意见满意度和市民参与度,使城市规划设计真正可行而生动。
2.科学指导和专家指导加强3.加强长期规划和监督城市规划设计应加强长期规划和监督。
城市规划设计的实施需要时日,规划应该足够长期,以此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城市规划设计需要不断地更新和调整,进行有效监督和评估。
未来城市规划设计应朝着适应时代潮流、自治、绿色可持续、人性化等方向发展。
1.城市设计应科技化、智能化城市规划设计应趋向科技化、智能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应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例如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来优化城市规划设计,提升城市的智慧与发展水平。
城市规划设计优化策略及发展方向分析

城市规划设计优化策略及发展方向分析【摘要】城市规划设计在城市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首先介绍了城市规划设计优化的重要性和研究背景,为后文内容铺平道路。
接着在详细介绍了城市规划设计优化的方法和策略,探讨了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方向、技术创新以及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在再次强调了城市规划设计优化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
通过本文的探讨和总结,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城市规划设计优化的重要性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为城市规划设计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优化,发展方向,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发展趋势,重要性,策略,研究背景,结论。
1. 引言1.1 城市规划设计优化的重要性城市规划设计优化是现代城市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宜居性、可持续性和竞争力。
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优化,可以使城市的道路交通更加便捷、居住环境更加舒适、公共设施更加完善,从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优化是指在保持城市整体功能和结构完整性的前提下,通过调整城市组织形式、空间结构以及配置要素等方式,最大程度地提高城市的效率和品质。
优化规划设计可以提高城市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城市运行成本,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城市规划设计优化还可以有效解决城市发展中遇到的诸多难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
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可以实现城市的空间优化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土地资源浪费,降低城市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进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设计优化不仅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城市建设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和保障。
只有不断优化城市规划设计,才能使城市更加宜居、宜业、宜游,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2 研究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城市规划设计在城市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规划设计所面临的挑战也日益增加。
当代城市规划问题分析与规划要点初探

当代城市规划问题分析与规划要点初探摘要:为了推动城市健康发展,需要对其进行科学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并合理安排城市空间,从而保证城市发展实现可持续性。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进行建设与管理的重要依据,可以确保选城市建设以及空间开发的合理性。
本文首先对城市规划问题进行了思考,然后重点对规划要点进行阐述。
关键词:城市规划;问题分析;规划要点城市规划就是保护、管理城市用地,科学的规划可以推动城市经济与社会的健康发展,对土地加以合理利用。
在城市发展中,对城市规划质量进行控制,结合相关建设标准,控制城市用地与管理,从而避免重复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规划问题1.关于性质定位的问题。
对于我国城市规划来说,其学科主要来自建筑学,长期以来,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是空间布局,侧重功能分区,忽视了城市发展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也忽视城市和区域之间的关系以及城市和周边城市之间的关系,导致城市规划没有区域依托以及经济依托,因此,在对城市进行规划的时候,需要对城市发展战略进行论证,首先要对不同区域范围中城市的具体地位以及作用进行明确,不但要明确城市的优势与劣势,同时还要了解该区域中别的城市优势以及发展方向,并给予充分的尊重[1]。
另外,还要对经济发展战略进行深入研究,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当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
最后,需要对城市发展特色进行挖掘和探索,比如,历史文脉以及地理特征还有优势设施和建筑风格等各个方面。
在对这些方面进行充分考虑和研究之后,将城市性质确定下来,也明确了整体城市规划的重要灵魂。
2.关于城市特色的问题。
对于城市规划来说,不仅包括经济、建筑、工程、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同时还是具有特殊性的一门空间艺术学。
所以,在对城市进行规划的时候,不仅要对城市空间布局以及功能分区进行规划,同时还需要利用城市规划将城市的形以及神构建起来,也就是说,构建城市面貌以及城市特色和城市形象。
利用城市的这些方面表现出城市内涵以及潜质。
不管什么城市,从城市形成直到城市发展,是有历史过程的,在这一过程中有文化遗迹。
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

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市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城市的规划和设计直接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城市未来的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也在不断地变化和进步。
一、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空间及其发展方向进行战略性整体布局的一项系统性工程。
在建设城市时,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对于促进城市和谐、宜居、可持续发展、创造美好城市环境至关重要。
中国城市的规划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城市规划主要以国家区域战略为导向,注重城市和乡村的整合发展。
小城镇的建设和城市化作为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被各地高度重视。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速,中国城市规划逐渐从以功能为主导向以服务和生态为导向转变。
城市规划逐渐从宏观规划向微观规划转变,从静态规划向动态规划转变,从简单规划向复杂规划转变。
二、城市设计城市设计是指对城市形态、空间结构和建筑环境进行设计的一种美学和规划学领域。
城市设计实际上是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更加注重城市的人性化、文化、品质和公共空间的建设。
在中国的城市设计中,越来越注重人文、生态、创新等因素。
积极引进国际先进设计理念和经验,借鉴国际先进的城市设计经验和模式,推进城市设计的创新,构建中国自己的城市形态和空间结构。
同时,中国也大力支持和倡导公共空间的建设。
在城市设计的中,公园、广场、街道、社区、公共厕所等公共空间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和意义,这些空间让人们在城市中和谐、舒适地生活。
三、未来展望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和智能化的加速推进,城市规划和设计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未来城市规划和设计将着重在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的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同时也需要更多地涉及到文化、人文等方面,让城市拥有更多的人性化和文化内涵。
此外,城市规划和设计还需要充分考虑到环保和资源保护的问题。
城市的持续发展需要合理利用资源,建设节约型城市,实现绿色发展。
总之,城市规划和设计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
复杂城市系统中的规划原理

复杂城市系统中的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的目的是确保城市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平衡发展。
在复杂城市系统中,城市规划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 整体性原则
城市规划需要以整个城市系统为基础,考虑城市内部各个节点之间的关联。
城市规划需要涉及多个领域,如土地利用、交通、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共服务等,需要具有综合性和系统性。
2. 可持续性原则
城市规划需要关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规划需要考虑城市资源的利用效率、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以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 公众参与原则
城市规划需要充分考虑公众的需求和意见,采取适当的参与方式,如听取意见、开展市民咨询等。
公众参与可以增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公正性。
4. 弹性原则
城市规划需要具有一定的弹性,以应对不同的发展需求和变化情况。
规划需要注重可调整性、可适应性和可改善性,以确保城市在变化和发展中保持灵活性。
5. 人本主义原则
城市规划需要以人为本,关注人民群众的切实需求和生活质量。
规划需要注重城市的公共服务、文化和教育等领域,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城市生活。
6. 创新性原则
城市规划需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以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
规划需要通过引进新的技术、理念和思维方式,推动城市的创新发展。
以上原则是在复杂城市系统中进行城市规划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
这些原则的实践需要紧密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以确保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城市规划设计——探讨在城市规划中存在的复杂性问题

探讨在城市规划中存在的复杂性问题【摘要】:借用自适应、自组织等复杂性相关概念,对城市规划给予重新的审视。
通过对城市规划中多层次因素互相影响、多目标和成果间的动态转化以及规划实施正反馈和负反馈等现象展开讨论,总结了城市复杂性对城市规划影响和相关应对措施。
【关键词】:城市复杂性;城市规划1、关于复杂性1.1 复杂性的概念关于复杂性的范畴,涉及算法复杂性、生态复杂性、演化复杂性、语法复杂性,乃至经济复杂性、社会复杂性等等不一而足,而关于复杂性的定义和概念也是五花八门。
在最新关于复杂性的描述中,复杂性可分为本体(系统)复杂性和认识复杂性对于本体复杂性,可定义为:复杂性是客观事物的一种属性;是层次之间的一种跨越;是跨越层次的不能够用传统的科学学科理论直接还原的相互关系。
对于认识复杂性,可释义为:1、有许多相关的部分、模式或要素,以至于难以充分理解;2、表现在许多方面、细节和观念上,因此为了理解和处理需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分析。
由此可以认为,事物的复杂性是由事物本体和人对事物的认识两部分的复杂性组成的,因此又称之为客观复杂性和主观复杂性。
1.2 复杂性的特征无论是什么范畴的复杂性或者何种复杂性定义,其特征通常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系统内部存在成千上万个自身充满活力的独立的元素,这些元素在许许多多的方面不断地进行着相互作用,这些无穷无尽的相互作用使整体产生了自发性的自我组织。
例如:人类通过无数个人的买卖行为无意识地将自己形成某种经济组织。
就属于这种情形。
(2)系统是可以自我调整的,同时,在这种自我调整中,它们并不像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仅仅只是被动地对所发生的事件作出反应,而是积极地试图将所发生的一切都转化为对自己有利。
因此。
市场对消费口味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对移民、技术发展、原材料价格的变化以及其他一系列因素的变化也不断地作出反应。
(3)每一个这样自我组织的、自我调整的系统都有某种动力。
这种动力使它们与计算机集成电路块和雪花这类仅仅只是构成复杂的物体有了本质上的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9月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 l of Zhejiang University(H u manities and Soci a l Sci ences)19[收稿日期]2009-02-22[本刊网址 在线杂志]h ttp ://www.j ou rnals .zj .cn /s oc [在线优先出版日期]2009-09-10[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80430210);美国林肯土地政策研究院基金资助项目(CSL020806)[作者简介]1.韩昊英,男,浙江大学土地科学与不动产研究所教师,博士后,主要从事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与控制等方面的研究; 2.赖世刚,男,台北大学公共事务学院不动产与城乡环境学系教授,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兼职教授,主要从事都市、规划与复杂理论研究;3.吴次芳,男,浙江大学土地科学与不动产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土地利用规划和房地产政策等方面的研究。
DO I :10.3785/.j issn .1008 942X.2009.02.221中国当代城市规划的战略观复杂城市系统中设计与战略型规划的解析韩昊英1 赖世刚2 吴次芳1(1.浙江大学土地科学与不动产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9;2.台北大学不动产与城乡环境学系,台湾台北10478)[摘 要]伴随着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以及城市开发模式和城市规划体系的巨大转变,中国的城市规划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复杂时代,因而,迫切需要从复杂理论入手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
通过对快速变化的复杂城市系统下设计和战略两种手法的比较分析发现,战略的规划手法比传统的以物质形体设计为中心的设计手法更为有效。
其主要原因在于,战略规划具有充分的弹性,能够更好地解决和吸收涌入城市系统中的大量复杂的城市问题,从而使社会福利递次地增加,并实现更大的系统的总效用或社会福利。
因而,中国的城市规划应从设计型向战略型转变。
这一构想主要包括:(1)应当以事件驱动型的具有弹性的战略式规划取代传统的时间驱动型的设计式规划;(2)规划期程的制定需充分考虑到规划所要达成的效度以及规划的种类,不宜过短或过长;(3)规划范围不宜过大,可用若干小范围的战略规划来取代以往单一且庞大的城市总体规划;(4)除物质设计外,规划的内容还应更多地考虑制度设计,包括正式的法规设计和非正式的规范设计。
[关键词]中国城市规划;规划理论;设计;战略A Strategic Approach to Conte mporary Urban P lanning in China :Assess m ent ofDesign based and Strategy based P lanning in the Co m plex Urban Syste mH an H aoy i n g 1 Lai Shi h Kung 2 W u C ifang1(1.Institution o f Land Science and Propert y Manage m ent ,Zhejiang Universit y ,H angzhou 310029,Chi n a;2.D epart m ent of R eal E state and BuiltE nvironm ent ,Tai p ei Universit y ,Tai p ei 10478,China )Abst ract :W ith the rapid urbanization and ev i d ent transfer of ur ban developm ent and p lann i n g syste m fro m a p lanned one to a m ar ket oriented one ,the Chinese ur ban p lanning has encountered an unprecedented l y co m p lex sit u ation.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urban syste m s w it h co m p lextiy theory have2009年9月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consequently beco m e i m perati v e.Through the ana l y sis of desi g n oriented and strategy oriented p lanning approaches,this study fi n ds that the latter is m ore effective in a fast chang ing ur ban env ironm en.t The m a j o r reason is that the strategy oriented approach is m ore flex ible and is capable of solv i n g the num erous proble m s i n a co m plex urban syste m.Therefore,it can mu lti p ly soc i a lw elfare prog ressive l y and achieve higher c um u l a ti v e syste m utility or better cum ulative socia l w elfare.This study fina ll y argues t h at the desi g n oriented approach should be rep laced by the stra tegy oriented one i n four w ays:(1)the trad iti o na l ti m e dri v en and design oriented plans should be replaced by even t driven and strategy oriented plans;(2)the ti m e range o f plans should not be too short or too l o ng,and shou l d take full account o f the vali d ity and type o f p l a ns;(3)a g iant city m aster plan should be rep laced by severa l s m all scale strateg ic plans;and(4)in add ition to physical design,ur ban plann i n g shou l d i n c l u de i n stitutional desi g n,such as the for m a l design o f statutes and infor m al design o f criteria.K ey w ords:ur ban plann i n g in Ch i n a;plann i n g theo r y;desi g n;stra tegy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要素的逐步引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极大提高,经济运行方式也发生了巨大转变。
城市的快速发展也是这一阶段的一个明显特征。
从1978年到2000年的22年间,中国城市人口增长了2.87亿,接近美国的总人口,平均每年增长1303万[1];在21世纪的前50年中,城市人口预测会继续增长约6亿,约为美国总人口的2倍,平均每年增长约1200万[2]。
根据现有的城市总体规划用地标准,从2000年至2050年,中国将有5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从农业用途转为城市用途,平均每年有10001200平方公里的土地被转为城市用地。
从城市数量来看,中国城市已经从1978年的193个增至2007年底的655个。
这种规模巨大且无处不在的城市增长在整个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
与快速的城市增长相伴的是,城市开发模式和城市规划体系的巨大转变。
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主体的、较为确定的城市开发模式被多元开发主体和普遍的偶发性开发为代表的城市发展新模式所取代,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全球化趋势则强化了城市开发投资的不确定性。
城市从单一的目标(或目标组合),转变为多种发展可能[3]。
因此,城市规划体系一方面要适应城市快速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要应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和全球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不确定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中,中国的城市规划正在试图从明确的物质形体设计转向对诸多不确定因素的控制,规划的定位也试图更多地从技术支持转为利益协调。
近些年在法定规划程序之外产生并得到广泛应用的!概念规划∀以及!城市发展战略研究∀[4-9]正表明了这样一种趋势。
这些探索为法定规划体系的调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提出了越来越强烈的诉求。
中国城市规划体系的调整应该沿着何种思路进行?本文尝试以复杂城市系统理论建构规划制定逻辑的理论框架,为中国现有的政治经济条件下可操作的规划理论的建构提出一个可行的方案。
一、作为复杂系统的城市的运作方式城市及区域发展的空间构成和运作方式一直是从事城市及区域规划等相关领域探讨的主要课题之一。
过去若干年中,地理学及规划学者对于城市的构成和发展的认识方法已有重大的改变。
从总体经济学由上而下的研究方法,如von Th nen的古典理论[10]、W eber的区位理论[11]、Christa ller的中心地理论[12]、Isar d的聚集经济分析[13]及R ichar dson的区域经济分析[14],转变为最近以个体为主由下而上的探讨方式[15-16],并进而以!递增报酬∀(i n creasi n g retur ns)作为解释聚集2009年9月韩昊英 赖世刚 吴次芳:中国当代城市规划的战略观复杂城市系统中设计与战略型规划的解析21经济的机制[17-19],其目的无非在于从理论及实际数据中寻找土地使用空间演变的规律性,这种发展趋势促成了地理学理论的突破,并发展出新经济地理学(N e w E cono m ic Geography)[20];同时也产生了一个新的经济学范式,即复杂适应性系统(Co mp lex Adaptive Syste m s),可以较好地解释原来所无法解释的很多城市现象。
Anas等人将有关城市空间及区域空间的演变,即从传统单核心城市空间结构到多核心边缘城市,从理论与实证上进行了完整的梳理,并特别指出,以非线性动态过程(non li n ear dyna m ic processes)来解释城市空间结构的非经济动态模式已受到重视[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