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四校2019届高三下学期期初调研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2019届江苏省高三高考下学期4月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及解析

2019届江苏省高三高考下学期4月模拟考试
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祝考试顺利★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60分)
1.战国晚期,“邯郸郭纵,以铁冶成业,与王者埒富”,“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鲁人俗俭啬,而曹邴氏尤甚,以铁冶起,富致巨万”。
这些记载说明
A. 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实施
B. 手工业者取得合法地位
C. 家庭手工业超过了官营
D. 民营手工业有一定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邯郸郭纵,以铁冶成业,与王者埒富”,“卓氏之先……用铁冶富”,“鲁人俗俭啬,而曹邴氏尤甚,以铁冶起,富致巨万”可知,战国晚期多地手工业者因冶铁致富,这说明民营手工业有一定发展。
故答案为D项。
A项,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中国古代自战国开始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手工业取得合法地位的表述不符合史实,且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排除;C项,明朝中叶民间手工业超过了官营手工业而不是家庭手工业,排除。
2.如图为东汉西像砖中的《戈射收获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多元化的生产劳动状态
B. 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方式
C. 精耕细作技术不断发展
D. 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动
【答案】A
【解析】
《戈射收获图》反映的便是狩猎、生产的情景,这体现了当时多元化的生产劳动状态,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男耕女织的劳动和技术的发展,故BC项排除;D项是商周时期的,不符合题意。
3.下表是关于印刷术的相关记载。
由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江苏省四校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期初调研检测试题(含参考答案)

江苏省四校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期初调研检测试题本试卷分第l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2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
第l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春秋时期“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
王贰(偏重)于掳,郑伯(即郑庄公)怨王,王曰:‘无之’。
故周、郑交质。
王子狐为质龄郑,郑公子忽为质放周。
”这说明当时A.出现了诸侯争霸现象B.分封制被取消 C.传统政治秩序的动摇D.宗法制不再实行2.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道家和墨家都认为今不如昔,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甚至希望回到原始社会,这表明上述思想家A.代表没落的阶级B.都提倡了仁政和民本C.对现实政治不满D.具有共同的政治理想3.《三国演义》开篇叙述了东汉末年各地的灾害和异常的自然现象,比如青蛇降落、洛阳地震、雌鸡化雄、山岸崩裂,随后蔡邕上书认为是宦官乱政的结果。
对这种政治思想评述正确的是A反映了儒学天人感应的思想B.最早产生于元末明初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D.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 4.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
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①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②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③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④大运河对本区域的交通影响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5.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如下表所示。
据此表可以推测①市镇数量增长体现出商人地位上升②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③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④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6.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各国最为详尽之书,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同时认为中国在地理上虽不居“正中”,但是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界的中心。
2019届江苏省高三4月质量监测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届江苏省高三4月质量监测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左传》有云:“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
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
载在盟府,大师职之。
”材料表明A.周天子与诸侯王关系近乎平等B.“礼崩乐坏”的局面开始出现C.诸侯之间通过盟约来维系和平D.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已经确立2. 宋人吴处厚《青箱杂记》载:“岭南谓村市为虚,柳子厚《童区寄传》云:‘之虚所卖之。
’……盖市之所在,有人则满,无人则虚,而岭南村市满时少,虚时多,谓之为虚,不亦宜乎?”从中可以获悉当时A.农村集市开始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农村集市贸易发展C.草市经营有时空限制D.商业市镇逐渐兴起3. 荀子曰:“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
情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为也。
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
”材料反映出荀子认为A.后天的修养对性情具有改造作用B.以礼乐规范可使人们的行为向善C.道德规范对性情的改造非常重要D.通过法治权术迫使人性转恶为善4. 据《旧唐书·刘祎之传》记载:宰相刘祎之得罪了武则天,则天借故下敕惩治他,祎之见敕文未经中书门下附署,遂说:“不经凤阁(中书)鸾台(门下),何名为敕?”对这一故事的阐释,正确的是A.武则天时期相权在与皇权的斗争中处于上风B.唐代三省六部制有效限制、约束了皇权C.武则天的做法违背了权力中枢的运行程序D.唐代皇帝的诏令、制敕需经中书门下批准5. 清代有“天下四大镇”:景德镇至明清,窑灶林立,发展成为瓷器的最大产地;朱仙镇元开贾鲁河,成为通往开封的水陆转运点,至明清逐步发展为商业大镇;佛山镇,因“工擅炉冶之巧,四远商贩恒辐辏”,民庐达万余家。
汉口镇,明成化间汉水改道,因其地当江汉交汇之处,商贾日盛,嘉靖间成为镇。
江苏四校2019届高三下学期期初调研检测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

江苏四校2019年期初历史调研测试试卷本试卷分第l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2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
第l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
1.春秋时期“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
王贰(偏重)于掳,郑伯(即郑庄公)怨王,王曰:‘无之’。
故周、郑交质。
王子狐为质龄郑,郑公子忽为质放周。
”这说明当时A.出现了诸侯争霸现象B.分封制被取消C.传统政治秩序的动摇D.宗法制不再实行2.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道家和墨家都认为今不如昔,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甚至希望回到原始社会,这表明上述思想家A.代表没落的阶级B.都提倡了仁政和民本C.对现实政治不满D.具有共同的政治理想3.《三国演义》开篇叙述了东汉末年各地的灾害和异常的自然现象,比如青蛇降落、洛阳地震、雌鸡化雄、山岸崩裂,随后蔡邕上书认为是宦官乱政的结果。
对这种政治思想评述正确的是A反映了儒学天人感应的思想B.最早产生于元末明初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D.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4.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
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①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②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③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④大运河对本区域的交通影响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5.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如下表所示。
据此表可以推测①市镇数量增长体现出商人地位上升②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③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④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6.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各国最为详尽之书,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同时认为中国在地理上虽不居“正中”,但是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界的中心。
由此可以说明魏源A.主张全面学习西学B.思想具有新旧杂糅的特点C.力主固守华夏传统D.借助传统儒学宣扬新思想7.叶圣陶《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中记载某乡村的婆婆的回忆“我年轻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19届高三历史教学情况调研试题(一)(含解析)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19 届高三教课状况调研(一)历史试题第 I 卷(选择题,共60 分)一、本大题共20 题,每题 3 分,合计60 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切合题目要求。
1.王夫之以为商周之变和周秦之变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两次政权更替,中国古代的政治系统曾随之发生变化。
以下最能表现“周秦之变”的是A.从传位贤良到血缘世袭B.从官僚政治到贵族政治C.从分封诸侯到郡县制度D.从礼乐治国到法律治国【答案】 C【分析】【详解】联合所学可知,“周、秦之变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第一次大改革”指的是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其本质是政治上地缘关系代替血缘关系,成为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标记,故 C 项正确, B 项清除。
A 项,传位贤良为禅让制,从传位贤良到血缘世袭表现了商周之变,清除。
D 项,秦代成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本质为人治,并不是法治,故清除。
2.《汉书》记录汉废帝刘贺因“行昏乱,恐危社稷”而遭废黜,直至被贬为海昏侯。
但最近几年来,海昏侯刘贺墓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围棋及孔子像。
依据古代“事死如事生”的原则,可知A.出土的文物是独一靠谱的B.考古发现可填补文件不足C.《汉书》的记录更加可信D.考古发现和文件有所差别【答案】 D【分析】【详解】依据资料可知,刘贺墓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围棋及孔子像反应了刘贺尊敬儒学礼仪教化,并不是“行昏乱”,故D项切合题意。
A 项,出土文物拥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但并不是独一价值,清除。
B 项,题干中刘贺墓出土文物并不是增补印证《汉书》记录, 清除。
C项,题干说明《汉书》记录并不是完好切合史实,清除。
3.唐太宗贞观三年,“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
”这一做法A.削弱了门下省审议权B.有益于决议的合理性C.必定程度上削弱皇权D.增强了尚书省履行权【答案】 B【分析】【详解】依据资料“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说明参加决议的丞相许多,有助于减少决议的失误,增强皇权,故 B 项正确, C项清除。
2019届江苏省高三9月期初调研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届江苏省高三9月期初调研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后汉书·章帝纪》记载:“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
今刺史、守相不明真伪,茂才、孝廉岁以百数,……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畎亩,不系阀阅。
”材料体现的制度是A.世卿世禄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2. 西晋傅咸说:“夫其何物,厥美可珍。
廉方有则,体洁性贞。
含章蕴藻,实好斯文。
取彼之弊,以为此新。
”与此相关的发明是A.造纸术B.印刷术C.指南针D.火药3. 《清史稿》中记载:“先是世祖亲政,日至票本房,大学士司票拟,意任隆密。
康熙时,改内阁,分其职设翰林院。
雍正时,青海告警,复分其职设军机处,……军机处军机大臣,无定员,由大学士、尚书、侍郎内特旨召入。
……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
……明降谕旨,述交内阁。
”由此可知军机处A.大臣须由专人担任B.掌控军国大事决策权C.分化了内阁的权力D.主要为皇帝提供建议4.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所涉及内容非常广泛,其中在“死亡与鬼神观”上“墨家利用,儒家闪烁,道家则淡然”。
下列主张属于道家的是A.“未能事人,焉能事鬼”B.“施行不可以不懂,见有鬼神视之”C.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D.“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5. 古代宰相的职权可概括为“入(宫)则参对(君主)而议政事”、“出(宫)则监察(百官)而懂(正)是非”。
下列对宰相职权的说法正确的是A.事无巨细,大权独揽B.参与决策,监督执行C.秉承诏令,上传下达D.拾遗补阙,以备顾问6. 《礼记· 大传》载:“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
”材料旨在强调A.尊祖敬宗是人本性B.家国亲情本是一体C.君主百姓原本一家D.封邦建国利于统治7. 史书记载:“行中书省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常赋岁钞四百万锭,各省备用之外,入京师者二百八十万锭”。
2019届江苏省四星级高中部分学校高三第一次调研联考历史试题

江苏省2019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测试历史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礼记・大传》载:“是故人道隶亲也,亲亲故尊租,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敬爱百姓…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土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
”据此可知,与先秦儒家家庭伦理观形成的制度因素是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行省制2.“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人执楼,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3.唐诗“慢束罗裙半露胸”“绮罗纤缕见肌肤”,描写了唐朝服饰的艳丽著华和开放。
但宋朝时的服饰却简洁质朴,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
唐宋服饰的演变,反映了人们审美观的变化,此种审美观的转变主要是由于A.专制集权的巩固B.封建经济的衰退C.理学思想的影响D.审美意识的觉醒4.下表是史学家对中国古代某项制度的叙述,材料中的“它”指的选官制度是A.禅让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5.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某学者在考证秦朝设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可信度相对较高的资料是A.《史记》记载B.秦简记载C.研究论文D.民间传说6.《中国近代史新编》:“既占上海,又割台湾;胶州强立埠,国土欲瓜分。
自古夷狄之横,未有甚于者。
”材料中“又割台湾”所指事件为A.鸦片战争的爆发B.《马关条约》的签订C.抗日战争的胜利D.洋务运动的兴起7.下面是1921年和1936年中国部分近代工业品产量比重变化图。
图中的信息可说明A.国民经济比例趋向了平衡B.国家重点发展了民生经济C.重工业经济有了较大提高D.中国工业近代化有所发展8.美国学者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称:“中国的书写文体,一向是上层阶级借以独享中国文化成果并维护其社会统治地位的工具之一,文体改革以及改革后可能办到的普及识字便成为中国革命的一个基本问题、”为此A.维新派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B.维新派主张社会改良力图救亡图存C.先进知识分子提倡新文学注重思想启蒙D.先进知识分子发动文学革命批判复古思潮9.《清代北京竹枝词》中说:“坤(女)鞋制造甚精工,争奈人多足似弓。
江苏省四星级高中部分学校2019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联考历史试题和答案

江苏省2019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测试历史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题列出地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礼记・大传》载:“是故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租,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敬爱百姓…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土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
”据此可知,与先秦儒家家庭伦理观形成地制度因素是A. 分封制B. 宗法制C. 郡县制D. 行省制【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租,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体现地是注重宗亲关系地宗法制,故选B;分封制、郡县制和元朝时期开始实行地行省制都是地方管理制度,故排除ACD。
2.“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这段话描述地农具是A.B.C.D.【答案】B【解析】【详解】“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描述地是播种工具,耧车属于播种工具,西汉时期发明,故B项正确;A是二牛一人地耕作方式,排除;C属于耙地技术,不符合题意;D是唐朝地曲辕犁,不符合题意。
3.唐诗“慢束罗裙半露胸”“绮罗纤缕见肌肤”,描写了唐朝服饰地艳丽著华和开放。
但宋朝时地服饰却简洁质朴,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
唐宋服饰地演变,反映了人们审美观地变化,此种审美观地转变主要是由于A. 专制集权地巩固B. 封建经济地衰退C. 理学思想地影响D. 审美意识地觉醒【答案】C【解析】【详解】宋明理学在思想上强调封建伦理纲常,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人们地思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时地审美和意识形态,使当时地服饰变得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故C正确。
专制集权地巩固与审美观念地改变无关,故A错误。
唐宋时期我国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展地封建经济繁荣,故B错误。
唐宋只是审美观念不同,认为到宋代审美意识才觉醒是错误地,故D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期初历史调研测试试卷本试卷分第l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2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
第l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春秋时期“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
王贰(偏重)于掳,郑伯(即郑庄公)怨王,王曰:‘无之’。
故周、郑交质。
王子狐为质龄郑,郑公子忽为质放周。
”这说明当时A.出现了诸侯争霸现象B.分封制被取消C.传统政治秩序的动摇D.宗法制不再实行2.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道家和墨家都认为今不如昔,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甚至希望回到原始社会,这表明上述思想家A.代表没落的阶级B.都提倡了仁政和民本C.对现实政治不满D.具有共同的政治理想3.《三国演义》开篇叙述了东汉末年各地的灾害和异常的自然现象,比如青蛇降落、洛阳地震、雌鸡化雄、山岸崩裂,随后蔡邕上书认为是宦官乱政的结果。
对这种政治思想评述正确的是A反映了儒学天人感应的思想B.最早产生于元末明初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D.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4.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
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①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②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③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④大运河对本区域的交通影响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5.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如下表所示。
据此表可以推测①市镇数量增长体现出商人地位上升②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③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④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6.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各国最为详尽之书,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同时认为中国在地理上虽不居“正中”,但是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界的中心。
由此可以说明魏源A.主张全面学习西学B.思想具有新旧杂糅的特点C.力主固守华夏传统D.借助传统儒学宣扬新思想7.叶圣陶《开明国语课本》(1932 年初版)中记载某乡村的婆婆的回忆“我年轻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
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
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
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
”下列关于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自然经济逐渐瓦解C.中国的传统生产模式退出历史D.中国经济逐渐近代化8.中国近代某次战争后,天津民间门首皆插白旗,上写“某某国户人”,或“某某国顺民、良民”,“北京各国占管区居民纷纷向洋兵送万民伞”。
这次战争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促进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C.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D.推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发展9.法国公使在目睹了中国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后说:“我们正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最令人惊异的重要现象,即中国为积极行动而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輿论。
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也说:“中国人民从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
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
”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其影响是A.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B.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C.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D.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10.抗日将领郑洞国回忆:“在八年抗日战争中,与美英盟军直接进行战役上的协同作战, 这还是唯一的一次,并取得了最后胜利”。
这次作战A.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B.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C.推动了抗战进入相持阶段D.保证了中国国际交通线的安全11.下图反映了台湾海峡两岸关系发展中的重大事件,对此事件的说法正确的是A.促成两岸三通的迅速实现B.形成了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C.打破了两岸长期隔绝状态D.标志着两岸关系的历史性突破12.1984 年,伴随着香港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热播,内地掀起了第一轮“金庸热”。
金庸小说一夜之间在大江南北遍地开花,仅仅一年时间,全国约有14 家出版社,出版了将近20 种金庸小说单行本。
这最能说明A.文学发展受制于电视艺术的普及B.电视艺术影响文学的走向C.文学和电视艺术都是现实的反映D.电视和文学相伴而生13.公元前六世纪前夕,雅典国家在政治上发展的形势就是富有阶层和平民以及贵族中染指工商业的人物,为了自己的利害逐渐汇合,形成一道要求改革的浪潮。
这次改革A. 推动了雅典城邦的兴起B.建立了公民大会C.动摇了氏族贵族的特权D.确立了民主政治14.西方近代某一时期的思想“作为对其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将价值取向由神转向人,但它缺乏科学的基础,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
这一时期的思想家A.提倡现世幸福、反对禁欲主义B.主张因信称义、抨击天主教会C.反对君主专制、倡导民主法治D.提倡天赋人权、力主社会契约15.钱乘旦在《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中指出英国“当转型的准备工作完成后,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这就标志着现代化的开始。
……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
”符合该观点的表述是A.责任内阁制形成B.通过《权利法案》C.君主“统而不治”D.1832 年议会改革16.1919 年11 月英国皇家学会会长汤姆逊致辞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是发现一个孤岛,而是发现了新的科学思想。
”这种说法的主要依据是相对论A.成功地解释物理学中光电效应现象B.使人们对微观世界认识取得巨大进步C.实现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概括D.改变了人们对世界认识的角度和方式17.下图所示为某阶段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和美国的对比图,其反映的苏联经济发展的态势及原因说法正确的是A. 1960--1965 年增长率高于美国,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效果B. 1965--1970 年增长率高于美国,体现了斯大林体制的积极作用C. 1975-1980 年增长率低于美国,说明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取得任何成效D. 1980-1985 年增长率仍然低于美国,体现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失败18. 1977 年,美国通过与日本的谈判,规定日本在1980 年以前每年对美国出口彩电175 万台,比1976 年减少40%。
并在“有组织的自由贸易”(即管理贸易)的口号下,绕过关贸总协定的原则,搞“灰色区域措施”。
以下不能够得出的结论是A.美国推行贸易保护主义B.美日之间经济竞争激烈C.关贸总协定存在着漏洞D.法制化贸易体系已建立19.“经济全球化呼唤全球的共同参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集团完全有可能成为多极化进程中的必然组成部分。
在此背景下,多极化不应也不可能再重复历史上曾经形成的仅由几个大国主导,并以牺牲中小国家利益为特征的所谓‘均势’。
”这反映了多极化的实质是A.强国意志和模式的输出B.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C.世界力量对比的均势化D.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过程20.雅斯贝尔斯曾经提出:“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欧洲知识分子,开始怀疑自己的文化,反思科学的发达并不一定能带来历史的进步,相反倒有可能将人类囿于技术的异己力量之中。
”下列作品风格与此最贴近的是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 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 小题。
第21 小题14 分,第22 小题13 分,第23 小题13 分,第24、25 小题各10 分,共计60 分。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 分)材料一历史是由人创造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有能力任意改变历史。
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惯性,在人没有创造出强于历史惯性的力量之前,历史将沿着既有的轨道发展。
这就是为什么当一个帝国或超级大国衰落后,其衰落时间都在百年以上,很少有在半个世纪内就重振雄风的现象。
大清帝国、大英帝国、俄罗斯的衰落都摆脱不了这种历史惯性。
21 世纪的美国人是否有能力顶住历史的惯性,不让美国长期衰落下去,这是美国人面临的历史考验。
未来十年,历史的惯性有利于中国的崛起,中国能否借助这个惯性加速崛起则取决于我们这代中国人了。
——阎学通《历史的惯性:未来十年的中国与世界》材料二中国参与现存国际秩序最初是从低级政治的领域开始,主要经济、金融、投资、贸易的领域。
中国 1980 年加入世界银行,1981 年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1 年加入 WTO,当时叫做关贸组织。
在这过程当中中国很快感觉到,中国能够从参与现存国际秩序,从国家经济、贸易机构当中得到非常大的优惠条件,中国很快成为一个很大的受益者。
但是中国对于高级政治,主要是涉及到国家安全、人权,这样一些比较敏感的问题,中国有相当一段时期的适应过程。
既使中国加入了世界银行,中国对这样一个组织仍然是非常谨慎,因为这些组织牵涉到对中国主权的侵蚀,中国是非常谨慎的。
所以中国有相当的一段时间,一开始是反对,然后是弃权,然后是不反对,但是也不参与,到最后是积极参与。
——赵穗生《中国凭什么重塑世界秩序?》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中“大清帝国的衰落摆脱不了这种历史的惯性”具体原因,并指出20 世纪70 年代美国是如何顶住这种衰落的“历史惯性”的?(8 分)(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对于加入现存国际经济、政治秩序的态度,并归纳中国加入现存的国际秩序需要注意的问题。
(4 分)(3)综合上述材料中大国摆脱历史惯性的过程,谈谈你的认识。
(2 分)22.“历史”一词有双重内涵,一是常识意义上过去真实发生的事情,即客观史实;二是对这些事情的记载、考订、叙述,即历史解释。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 分)材料一:中国不同时期对罗斯福新政的认识:材料二:新政时期,罗斯福的举措在美国国内引发尖锐的认知冲突,现列举如下:完成下列要求:(1)材料一中20 世纪40 年代到60 年代中国对罗斯福新政的不同认识反映了中美关系有何变化?(2 分)1990 年对新政的认识产生的原因是什么?(2 分)(2)请根据上述材料,以对罗斯福新政的认识为例,围绕“影响历史解释的因素”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简要的论述(要求观点简明,论述须有史实依据,字数不少于280 字)。
(9 分)23.郑观应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阅读下列材料(13 分)材料一:郑观应主要经历如下:1842 年生于广东香山买办之家,深谙实业之道1858 年,16 岁科场失意前往上海英商宝顺洋行1867 年 7 月,与爱国买办唐廷枢创办公正轮船公司。
1880 年,李鸿章聘郑观应出任总办挽救了织布局窘境。
1883 年,郑观应出任轮船招商局总办(最大民用企业)1894 年,《盛世危言》郑观应一生心血的煌煌巨著完成————据夏东元《郑观应传》整理材料二:郑观应批判了传统的农本商末观念和重农抑商政策,清楚地看到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主张“商务之盛衰,尤必视工业之巧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