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必背国学常识汇总,35个成语故事的意思解释
(扩展版)成语典故大全及解释

(扩展版)成语典故大全及解释---一、成语典故1. 意义一:形容做事不力,无能。
典故:相传战国时期,齐国一个人因为放马失马而遭到痛打一顿,并被当众嘲笑。
此后,这个人因为害怕遭受打击,再也不敢放马,变得十分谨慎小心,但也因此无法完成一些大事。
故有了成语“战战兢兢”。
解释:战战兢兢形容做事小心谨慎,举止胆小怯懦的状态。
2. 意义二:形容对事情过于畏惧。
典故:传说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个人出行时,途中遇到一位仙人。
仙人告诉他,在前方有一只怨鸟,能知道一个人的命运。
这个人非常想知道自己的命运,但又害怕知道真相。
最终,他选择不去看怨鸟,因此一生都对自己的命运一无所知。
后来,人们就用“怨鸟自知”来形容那些害怕透视自己真实情况的人。
解释:怨鸟自知形容对自己的信息或命运过于畏惧,不敢探索真相。
3. 意义三:形容担心做蠢事而小心行事。
典故:据说,魏文侯派人给他的朋友写信时,无论写了什么内容都要在信封上加上一行字:缄默。
这是因为文侯的朋友认为魏文侯虽然明智聪明,但一世无成,不会成功。
因此,魏文侯担心他的朋友看到信中的内容后会觉得他做了傻事,所以在信封上加上了“缄默”两字,意为“不要对信中内容多说”。
解释:缄默形容因为担心自己做蠢事而小心行事。
4. 意义四:形容害怕失败而过分小心谨慎。
典故:《史记·广陵敖倪列传》中记载,战国时期的楚国有人向楚悼王进献了一个发射矛的装置,引起了楚悼王的高度兴趣。
然而,楚悼王看到这个装置后变得十分小心翼翼,怕装置会不起作用。
最终,楚悼王害怕失败,没有使用这个装置,错失了一次取胜的机会。
故有了成语“战战兢兢”。
解释:战战兢兢形容害怕失败而过分小心谨慎,没有大胆行动的状态。
二、总结以上是一些常见成语的典故及解释,这些成语都以形容人因害怕失败、不敢冒险而过分小心谨慎为主题。
通过了解这些典故,可以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含义和使用场景,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更多成语的典故和解释请参考相关书籍或在线工具。
成语故事解析总结大全

成语故事解析总结大全成语在中国的语言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们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表达方式,寓意深远,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一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富有故事性和趣味性的来源,通过解析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含义,还可以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本文将为大家总结一些常见的成语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杞人忧天杞人忧天的故事来源于中国战国时期。
相传,有个人名叫杞梁,他总是过分担忧天塌下来。
一日,杞梁在修筑家中的墙壁时,忽然听见有人呼叫:“天要塌了!”杞梁慌忙丢下手中的工具,奔跑回家,他告诉妻子家中发生了变故,说天要塌下来了。
妻子听后大笑并责备他“杞人忧天”。
从此,人们因此而得出“杞人忧天”的成语,形容那些过分焦虑和担忧的人。
二、画蛇添足画蛇添足的故事源于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个故事。
相传,有一位才子出门游玩,看到一条蛇在草地上来回蜿蜒。
他觉得这幅景象非常美丽,于是决定用画笔把它画下来。
才子画了蛇的蜿蜒身躯,但觉得还缺点什么,于是不经思索地在蛇的身上画了两只脚。
这样,本来是传神生动的蛇画成了怪物。
所以,后人用“画蛇添足”来形容做徒劳无益的事情,多此一举。
三、望梅止渴望梅止渴的故事发生在中国东汉时期的一位名叫董卓的将军身上。
当时,董卓带兵征战,一路上水源枯竭,士兵们口渴得快要垂涎三尺。
就在此时,董卓发现远处有一片绿树,猛然间感到非常渴望。
他告诉士兵们那是干渴时“望梅眼”引起的幻觉,他告诉士兵们通过“望梅止渴”这种心理暗示可以减轻口渴的症状。
于是,士兵们在董卓的带领下坚持下来,经过一段时间后,终于找到了水源。
后来,“望梅止渴”一词便用来形容人通过想象或者心理暗示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四、守株待兔守株待兔的故事源自中国春秋时期,故事中的人物是一个农民。
这位农民在田地中砍伐树木时,不小心砍到了一只野兔。
他非常庆幸地发现这只野兔不仅身形肥硕,而且肚子里还装满了好看的玉石。
小学语文成语故事知识点总结

小学语文成语故事知识点总结成语是汉语言文化的瑰宝,它们简洁而富有深意,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生哲理。
在小学语文学习中,成语故事是重要的一部分,不仅能够帮助孩子们积累词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
下面就为大家总结一些小学语文常见的成语故事知识点。
一、掩耳盗铃“掩耳盗铃”这个成语出自《吕氏春秋·自知》。
故事说的是有一个人想要偷别人家的大钟,但是钟太大了,搬不走。
于是他就想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可是当他敲钟的时候,钟声响亮,传出去很远。
他害怕别人听到钟声会来把他抓住,于是就捂住自己的耳朵,以为这样别人也就听不到钟声了。
这个成语讽刺了那些自欺欺人的人,他们以为捂住自己的耳朵,就能掩盖住事情的真相,其实只是在欺骗自己。
在生活中,我们要正视问题,不能像掩耳盗铃的人那样逃避现实。
二、刻舟求剑“刻舟求剑”来源于《吕氏春秋·察今》。
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不小心把剑掉到了江里。
他没有立刻下水去捞,而是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当船靠岸后,他就顺着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结果自然是找不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变化的,不能用静止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来处理事情,不能拘泥于过去的经验和方法。
三、亡羊补牢“亡羊补牢”出自《战国策·楚策》。
从前有个人养了一群羊,一天早上他发现少了一只羊,原来羊圈破了个洞,夜里狼从洞里钻进来把羊叼走了。
邻居劝他赶紧把洞补上,他却说:“羊已经丢了,还补羊圈干什么?”第二天早上,他又发现少了一只羊。
这时候他才后悔没有听邻居的话,赶紧把羊圈修补好。
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出了问题以后要想办法及时补救,以免继续遭受损失。
即使已经遭受了一定的损失,只要能够及时采取措施,还是可以避免更大的损失。
四、狐假虎威“狐假虎威”源自《战国策·楚策》。
小学生成语故事大全

小学生成语故事大全(一)如释重负【典故】春秋时,季孙、叔孙和孟孙三个家族掌握了鲁国的军政大权。
鲁昭公为夺回权利,派兵去攻打季孙氏。
叔孙氏和孟孙氏知道后,立刻前来救援。
三家联合起来,把昭公的军队打得大败,昭公只得逃亡齐国。
因为他原来已经失去了民心,百姓反而感觉像放下沉重的负担。
【释读】释:放下。
负:负担。
形容人们解除了负担后的轻松心情。
(二)如鱼得水【典故】东汉末年,刘备请到诸葛亮做军师后,经常得到诸葛亮的指点,对天下形势的理解和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
他与诸葛亮的关系十分亲密。
开始时,关羽和张飞很不服气。
刘备说:我得到诸葛亮,就像鱼得到了水一样,你们应该理解。
【释读】比喻得到与自己很投合的人或很适合自己的环境。
(三)千钧一发【典故】西汉著名的文学家枚乘,擅长写辞赋。
他在吴王刘濞那里做谋士时,反对吴王反叛朝廷。
他劝吴王:用一缕头发系上千钧之重的东西,下边是深渊,头发丝一断,那东西你就别指望重新得到了。
你谋反朝廷,危险的程度就像这头发丝一样。
刘濞不听,其兵反叛,最终被朝廷的大军消灭。
【释读】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即十五千克)为一钧。
比喻形势或情况已极其危急。
(四)手不释卷【典故】三国时,吴国大将吕蒙,善于领兵作战,立下不少战功。
但他有一个毛病:不愿读书。
吴王孙权对他说:你掌管军政大权,应该多读兵书和史书。
他回答:抽不出时间。
孙权说:光武帝领兵打仗时,手都从来不离开书,你比他还忙吗?从此,吕蒙努力学习,成了一个有学问的将领。
【释读】释:放开。
卷:书本。
形容勤奋学习或看书入迷。
(五)天衣无缝【典故】古时候,有个年轻人名叫郭翰。
盛夏的一个晚上,他在大树底下乘凉。
突然间,一个美丽的仙女从天上飘然而来。
郭翰发现仙女的漂亮衣裙竟然连一条衣缝也没有,他惊奇地问道:你的衣服怎么没有衣缝呢?仙女笑道:我穿的是天衣,天衣不是用针缝的,怎么会有衣缝呢?【释读】比喻事物非常自然完美,无任何纰漏破绽可寻。
(六)铁杵磨针【典故】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小学生必学的成语故事

小学生必学的成语故事具有古韵的成语对于小学生来说在理解上还是有些难度的,不妨将成语故事化,通过故事的形式教导孩子学习成语了解成语!下面是小学生必学的成语故事,欢送阅读:1、沆瀣一气唐僖宗时,有个叫崔沆的主考官,录取了一个叫崔瀣的考生。
由于两人都姓崔,而他们的单名“沆〞和“瀣〞连在一起,又恰恰是表示夜间水气的“沆瀣〞两字,于是有人就开玩笑说他们是“沆瀣一气〞。
沆瀣一气:比喻彼此气味相投。
2、不自量力春秋时,弱小的息国与较大的郑国相邻。
一次两国发生争执,息国国君不仅不成认自己的错误,反而出兵侵略郑国,被郑国军队打得大败。
当时有见识的人就认为息国不仅无理,而且还“不量力〞,是走在死亡的道路上。
果然,没有多久,息国就被楚国灭亡了。
不自量力:指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
3、乐不思蜀三国时,蜀主刘备死后,由昏庸无能的儿子刘禅继位。
后来蜀国灭亡,刘禅投降司马昭后被带到洛阳,一次,司马昭请刘禅饮酒,席间让人表演了一些蜀国的娱乐节目。
当时跟随刘禅投降的蜀国人看后都产生了亡国的伤感,唯独刘禅嬉笑自如。
后来司马昭问他是否思念故国刘禅却答复说:“此间乐,不思蜀〞。
乐不思蜀:比喻乐而忘本或乐而忘返。
4、从善如流春秋时,楚国攻打郑国,晋军元帅栾书率军前去救援。
楚军一见晋军,就撤回去了。
栾书于是转而攻打依附楚国的蔡国。
楚国急忙派出两个县的兵力,前来援救。
这时,晋军上下斗志高昂,准备迎战楚军。
只有知庄子、范文子、韩献子三人劝栾书退兵,避开楚军的锋芒。
栾书采纳了他们的意见。
后来晋军趁楚军回国之际,出兵攻克了蔡国。
从善如流:比喻乐于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
5、多难兴邦春秋时,楚灵王为了称霸,想与诸侯会盟,派椒举前去邀请晋平公参加。
晋平公想拒绝,司马侯劝他去。
晋平公说:“晋国地势险要,战马多,而楚国又多灾多难。
我们完全用不着怕它。
〞他劝晋平公把眼光放远点,同意楚灵王的邀请。
“多难以固其国〞后多作“多难兴邦〞。
邦:国家。
多难兴邦:指多经困难,反而可以促使上下团结奋斗,使国家强盛起来。
35则古代经典成语故事

35则古代经典成语故事35则古代经典成语故事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
一起来看看35则古代经典成语故事,仅供大家参考!谢谢!守株待兔从前,宋国有个农夫去地里干活。
干累了便坐在树下歇息,他想:下地干活实在太辛苦了。
突然一只受伤的兔子跑来,一不小心一头撞在树上,兔子顿时断了气。
农夫拾起兔子想:不错,兔子会自己送上门的。
农夫放声笑道:“这比耕地省力多了。
”于是他扔撅头再也不工作了,他从早到晚坐在树下等兔子,后来地荒了,人瘦人,也没等到兔子上门,左邻右舍见了他都哈哈大笑。
株,树,守株待兔,守着大树等兔子,讽刺死守狭隘经验或妄想不经过主观努力而得到成功。
天衣无缝从前有个叫的郭翰人,因夏天炎热,就躺在庭院中乘凉。
他仰望着夜空,看到繁星满天,月光皎洁,不禁心旷神怡。
忽然,他见天上一朵白云向他飘过来,白云飘近,他一看,却是个白衣女子。
郭翰连忙起来向她依拜。
那女子对郭翰说:“我是天上的织女。
”织女身上的衣服漂亮极了,郭翰仔细地打量着。
看着看着,他发现这衣裳上下没有针线缝织的痕迹。
郭翰觉得奇怪,就向织女请教。
织女说:“我穿的是天衣,本来就不是用线缝成的。
”郭翰听了,不由得连声赞叹:“真是天衣无缝啊!”成语天衣无缝比喻事物完美自然,浑然天成,没有破绽。
草木皆兵两晋末年,西北方建立了五胡十六国,其中前秦的符坚气势最盛。
他率领八十万兵马入侵南方,妄图统治全国。
晋武帝派谢玄为先锋都督,带兵八万去阻击。
谢玄先以精兵五千挫败符坚手下的良臣大军,接着,他又切断后路,逼迫秦兵渡淮河北逃。
这一仗,符坚损失兵将1.5万人。
符坚惶惑不安,登上寿阳城楼,察看军情,只见晋军阵式严整,士气高昂,符坚胆战心惊,看到山上草木,以为都是晋兵。
最后,谢玄以少胜多,在淝水之战中大败秦军。
由于恐惧惊慌而疑神疑鬼,连一草一木都当作士兵,称为草木皆兵。
手不释卷三国时,吕蒙是吴国的大将。
成语故事及意思

成语故事及意思成语是汉语中的精华,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每一个成语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意义,通过成语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的历史故事、人物传奇和智慧哲理。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几个常见的成语故事及其意思。
成语一,画蛇添足。
故事,相传古代有一个人很擅长画蛇,他画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有一天,他在画蛇的时候觉得画得还不够,于是就在蛇身上添加了腿。
结果,这只蛇变得奇怪而丑陋,丧失了原本的美感。
意思,这个成语形容做事过分,多此一举,反而起到了相反的效果。
比喻在已经完美的事物上,贸然添加东西反而弄巧成拙。
成语二,亡羊补牢。
故事,有个农夫养了一群羊,有一天一只羊走失了。
农夫没有及时找回,结果其他羊也跟着跑了。
农夫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赶紧修补了栅栏。
虽然后悔没有及时找回走失的羊,但至少可以保住剩下的羊。
意思,比喻虽然事情已经发生,但及时补救还能挽救一些损失。
也可以比喻事情出现了漏洞,及时修补还能避免更大的损失。
成语三,杯弓蛇影。
故事,古代有一个人走夜路,手持弓箭和酒杯。
由于月光的折射,他看到了自己手中的杯子和弓箭的影子。
他因为害怕,以为有蛇在草丛中,结果一直惊恐不安。
意思,比喻因为过分恐惧而产生的错觉。
也比喻因为心虚而感到惊恐。
成语四,守株待兔。
故事,有个农夫种了一棵树,一天他在树下休息,看到一只兔子撞在了树根上,当场死亡。
农夫高兴地想,兔子自己送上门来了,以后就一直守在树旁等待兔子撞死。
意思,比喻不劳而获,坐等幸运降临。
也比喻不努力,只靠等待,不切实际地指望幸运。
成语五,班门弄斧。
故事,古时候,孔子去鲁国的樊哙家里做客。
樊哙出示了自己的斧子让孔子看,孔子看了之后说,“这把斧子并不是班门的。
”班门是古代有名的铸剑家,樊哙却是个普通人,孔子的话是在说樊哙弄斧不着调。
意思,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自不量力。
也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以上就是几个成语的故事及其意思,通过这些成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的故事和智慧。
成语是汉语的精华,希望大家能够多多学习和运用成语,让我们的语言更加丰富多彩。
成语故事的含义

成语故事的含义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词语,它是中国语言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成语故事则是通过具体的故事情节来解释成语的含义,让人们更加直观地理解和记忆成语。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常见的成语故事及其含义。
1. 画蛇添足。
相传,古代有个人画了一幅很好的蛇,但他觉得画得还不够,于是在蛇身上又加上了腿。
结果,这幅画变得非常奇怪,失去了原本的美感。
后来人们就用“画蛇添足”来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弄巧成拙。
2. 杞人忧天。
古时候,杞国有个人整天担心天会塌下来,于是一直忧心忡忡。
其他人劝他不要杞人忧天,但他却不听。
后来,天果然没有塌下来,这个人反而成了笑柄。
杞人忧天就成了形容杞人忧天的故事。
3. 李代桃僵。
相传,有个人种了一棵桃树,结果桃子被别人偷吃了。
他就在树上挂了一个李子,希望能吓唬那些偷吃桃子的人。
后来,有人看到了李子,以为是桃子,结果吃了之后发现很酸,于是就再也不敢偷吃了。
这个故事就是用来形容代人受罚的情况。
4. 望洋兴叹。
古时候,有个人住在内陆,从来没有见过大海。
有一天,他听别人说起大海的壮观,于是就跋涉千里去看大海。
当他看到辽阔的大海时,感到自己的渺小和无助,于是长叹一声。
这个故事就是用来形容看到了自己无法企及的事物而感到无能为力的情况。
5. 守株待兔。
传说古代有个农夫,他种了一棵树,结果在树下等了很久,等到了兔子。
后来,有只兔子真的撞到了树根上,被农夫抓住了。
这个故事就是用来形容不劳而获的情况。
6. 胸有成竹。
相传,古代有个画家,他在画画之前,总是在心里构思好了画面,然后再下笔。
因此,他的画每一笔都很有章法,非常有条理。
后来人们就用“胸有成竹”来比喻事先有了周密的计划和安排。
以上就是一些常见的成语故事及其含义。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不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成语的含义,也能够从中汲取智慧,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成语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希望大家能够多加利用,让这些智慧之言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必背国学常识汇总,35个成语故事的意思解释
35个经典成语故事
1、一鼓作气(曹刿)
出处: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处: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
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饭千金(韩信)
出处: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4、东山再起(谢安)
出处: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
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5、纸上谈兵(赵括)
出处: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6、负荆请罪(廉颇)
出处: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7、卧薪尝胆(勾践)
出处: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
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
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8、三顾茅庐(刘备)
出处: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释义: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
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9、孺子可教(张良)
出处: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
释义:指年轻人可培养。
10、四面楚歌(项羽)
出处: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
释义: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11、投笔从戎(班超)
出处:出自《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释义:扔掉笔去参军。
指文人从军。
12、暴殄天物(商王)
出处:出自《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
释义:原指残害灭绝天生万物。
后指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
13、暗渡陈仓(韩信)
出处:出自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
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
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
释义: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14、怒发冲冠(蔺相如)
出处: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
释义: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
形容极端愤怒。
15、手不释卷(吕蒙)
出处: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
释义:书本不离手。
形容勤奋好学。
16、墨守成规(墨子)
出处:出自明·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未尝墨守一家以为准的也。
”
释义: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17、病入膏肓(蔡桓公)
出处:出自《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
释义: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
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18、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出处:出自《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
释义:比喻知己或知音。
也比喻乐曲高妙。
19、口蜜腹剑(李林甫)
出处:出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
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
释义:嘴上甜,心里狠。
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多指蛇蝎心肠的人。
20、风声鹤唳(苻坚)
出处:出自唐·房玄龄《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
释义: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21、破釜沉舟(项羽)
出处: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
释义: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22、东窗事发(秦桧)
出处:出自元·孔文卿《东窗事犯》第二折:“吾乃地藏神,化为呆行者,在灵隐寺中,泄漏秦太师东窗事犯。
”
释义:比喻阴谋已败露。
23、程门立雪(程颐、杨时)
出处: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云。
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
释义:学生恭敬受教。
比喻尊师。
24、司空见惯(刘禹锡)
出处:出自唐·孟棨《本事诗·情感》载刘禹锡诗:“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
释义: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25、梦笔生花(李白)
出处:出自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
释义:比喻写作能力大有进步。
也形容文章写得很出色。
26、成竹在胸(文与可)
出处:出自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在胸中。
”
释义:画竹前竹的全貌已在胸中。
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27、马革裹尸(马援)
出处:出自《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释义: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
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28、洛阳纸贵(左思)
出处:出自《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
释义: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29、背水一战(韩信)
出处: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赵军望见而大笑。
”
释义:表示没有退路。
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30、闻鸡起舞(祖逖)
出处:出自《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
’因起舞。
”
释义: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
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31、初出茅庐(诸葛亮)
出处: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九回:“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
释义:原比喻新露头脚。
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学校出来工作。
缺乏经验。
32、完璧归赵(蔺相如)
出处: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
释义: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
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33、指鹿为马(赵高)
出处: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
’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
释义:指着鹿,说是马。
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34、画龙点睛(张僧繇)
出处:出自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
’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
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
释义: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
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35、入木三分(王羲之)
出处:出自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
释义: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
形容书法极有笔力。
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