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学案】2016届第4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2课时 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学案导学》2015-2016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件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化运动 公”
性遭到严重挫伤
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十年“文 以 阶 级 斗 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 发扬党内民主,坚持
革” 争为纲 响
群众路线
知识·总结区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土改后农民个体经济的不同
1.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不同。前者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
本
土地和生产资料所有权归国家和集体,农民只享有经营权
栏 目
2.必要性: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
开 关
展。
3.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4.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5.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知识·总结区
6.内容: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改革国有
本
企业,增强企业活力,推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
学 案
7.实质: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
C.“大跃进”使全国工业总产值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D.“大跃进”导致了工农业生产比例严重失调
本 [审题思路]
学 案
(1)审题干材料:1957~1960 年我国工业总产值快速增长,而农
栏 目
业总产值迅速下降。图表体现的是工农业比例失调现象,这与我
开 关
国政府在 1957~1960 年间采取的政策有关。
(2)审题意要求:“解读最为恰当的是”,是最佳型选择题。
特征
影响
教训
本 学
社会主义
①现代化建设必须从
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
建设总路 多快好省
中国的实际出发。②
案
高速度
栏
线
要以经济建设为中
目 开 关
片 面 追 求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 心,把发展生产力放 “大跃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年)【1】内容:①农业:组织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②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赎买方式)【2】意义: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2)、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1956)【1】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建立【2】内容: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4)、文革”对经济的严重破坏(1966-1976)2、总结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践的经验教训经验教训:①应实事求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②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③发展经济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④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⑤经济建设需要安定的社会环境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②、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③、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④、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它实现了思想路线,组织路线和政治路线的转折。
①、它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思想路线的伟大转折。
②、它确定了以邓小平为中心的领导集体,实现了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最伟大成果③、它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把工作重点放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人教版必修二学案设计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程标准]概述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经济恢复(1)背景: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____________的长期掠夺和________的肆意搜刮,加上战争的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恢复:到____________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__________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实现过渡(1)制订第一个五年计划:____________年,“一五”计划开始实施。
(2)进行工业化建设①概况:优先发展重工业,__________________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______________等先后建成投产。
②结果:我国开始改变______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进行三大改造①概况: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____________________,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者纷纷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在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影响下,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____________________高潮。
②结果: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标志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二、探索与失误1.成功探索(1)中共八大①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了当前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__________变为先进的__________。
②意义:是对我国建设________________的一次______探索。
(2)国民经济调整①方针:对国民经济实行“________、巩固、________、提高”的方针。
②成效: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______和发展,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2.探索失误(1)1958年总路线1958年,中共____________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____________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概述】新中国成立后,基于中国的国情并借鉴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20世纪50年代,在经济建设中,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
【主要概念】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化运动、农业生产合作社、公私合营、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三面红旗”、“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年经济困难”、“八字方针”、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南方谈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特区、外向型经济、对外开放格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单元检测】1. 图8为中国1952—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
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A.“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B.“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C.“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提高D.“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2. 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
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
“它”是指()A.土地改革B.“一五”计划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D.人民公社3.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规定全国一切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在今后5个月里,公用经费中的商品性支出部分要压缩25%左右,预计全国可压缩出5亿元。
其直接目的是()A.减轻市场供应压力B.制止单位铺张浪费C.节约经费发展生产D.促进经济较快发展4. 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预习指南:1、形成专题的意识: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主题剖析开始,理清本单元的两条线索;2、结合历史材料分析1978年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曲折发展的原因及表现3、懂得联系时政理解历史的发展,懂得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时政。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年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
优先发展,在这期间,,,等先后建成投产。
3、根据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国家对、、进行改造,到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在中国建立起来。
二、探索与失误1、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召开,指出当前国内主要矛盾是;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
2、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总路线。
会后全国掀起的高潮。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和超越了,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4、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最严重的,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的方针。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很快就波及到、和领域。
2、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到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1975年开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明确提出的思想。
归纳总结,整合提升1、从课题入手,重新整合教材内容,突出1949~1976年间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两条线索。
“发展”包括正确的经济决策及经济成就;“曲折”包括失误的经济政策及经济后果。
新中国成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钱社会主义建设历程的特征,即探索性、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
2.对三大改造的认识【解析】(1)含义: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质是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2)原因:在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是:①土地改革后实行的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是一种个体的土地私有制。
必修2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

必修2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2、13节教案)【课标要求】(1)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 )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4 )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考试说明】(1)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2)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经济特区的创办;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复习重难点】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难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和作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解;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考点梳理】一、伟大的战略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 •背景(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在两年的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状态。
(2)思想基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3)指导思想: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解放思想,,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
2•内容(1)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新确立 _________ 、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
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课从计划经济到市抄济学案新人教版必修

第12课从方案经济到市场经济[目标导航]1.背景(1)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在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处于徘徊中前进的状态。
(2)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根底。
(3)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
2.标志: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3.内容(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政治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3)经济路线:确定了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4.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思维点拨] 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易混易错]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左〞倾错误并没有完全结束,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彻底纠正“左〞倾错误。
二、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改革(1)措施: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撤销农村基层单位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开展。
(2)意义①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全国农业得到大开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变革。
③促进了城市的改革,1984年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2.城市改革(1)措施:增强企业活力,搞活企业;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开展;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经济得到快速开展。
[图解识记]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思维点拨]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同之处(1)都扩大了生产经营自主权。
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复习教案(人教版必修二)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概述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① 1953-1957年,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功起步1953年,中共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同时做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定,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1953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因此全面展开。
② 1956年中共八大作出了正确的决策内容:a大会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b. 大会指出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影响: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③ 1958-1960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倾运动,犯了急于求成的严重“左”倾错误背景: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影响:“左”倾错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群众生产积极性严重挫伤;造成连续三年的严重困难时期(1959-1961)。
④ 1960-1966年,开始纠“左”,调整国民经济取得很大成就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年,国民经济开始好转⑥ 1966-1976年“文革”时期,“左”倾错误恶性膨胀,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
国民经济损失惨重。
2.在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总结?经验:党勇于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犯了错误,就严肃对待,勇于正视,努力纠正,体现党对国家、人民的忠诚态度和负责的精神。
并且在50-7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仍取得丰硕的成绩。
教训:①必须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的矛盾和基本国情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这是坚持和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时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2015·增城市调研)1978年9月,邓小平到东北三省考察,他自己说,我这是到处点火。
“点火”最有可能是指()A.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准备B.落实对外开放的决策C.贯彻对内改革的决策D.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注意时间提示“1978年9月”。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间是1978年12月,故A项正确。
落实改革开放决策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故B、C 两项错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故D项错误。
答案:A2.(2015·江南十校联考)作家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描述道:“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
”田福堂的“痛苦”是缘于其不理解当时()A.农村所有制的变革B.农村经营方式变化C.农业经济发展状况D.大伙儿对他的背叛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1953年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20多年后,国家在安徽和四川的经验上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了以往的生产合作化运动,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只是改变了农村经营方式而并未改变土地的所有制形式,故B项正确。
答案:B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有()①关键是改变所有制形式②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③改变单一集中的管理模式④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解析:本题考查比较分析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坚持集体所有制,城市以公有制经济为主导,其他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所有制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①错误,采用排除法选B项。
答案:B4.(2014·湛江市二模)中国政府承诺:“关税总水平由2001年的14%降低到2005年的约10%,其中工业品由13%降至约9.3%。
”这一承诺出现的背景是()A.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B.中国加入世贸组织C.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D.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解析: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开始,且与关税水平没有关系,故A 项错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2001年,标志中国对整个世界市场的开放,需要逐步降低关税,故B项正确;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是2008年,故C项错误;南方讲话时间是1992年,主要关于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故D项错误。
答案:B5.有经济学者认为“三十年前改革开放,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政治改革的一部分”。
对材料中“政治改革”的含义理解正确的是()A.扩大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民主权利B.采取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C.是政府经济管理的职能演变的表现D.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农村经济改革废除了公社体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凸显了政府在农村经济管理改革的转变,故选C项。
答案:C6.20世纪80年代,上海继续使用粮票,同时也出现了新发行的股票。
这一现象反映了()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B.上海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C.经营管理体制趋于多样化D.非公有制经济起主导作用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1992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B项能体现题中“出现新发行的股票”,但不能体现“上海继续使用粮票”;材料中既有使用粮票的计划经济,也有体现市场经济的股票,说明存在多种经营管理体制,故C项正确;D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
答案:C7.(2014·华师附中三模)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
这说明()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C.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D.城市经济改革已摆脱计划经济束缚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的是单一的公有制结构,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允许“个体企业”存在,说明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故C项正确。
答案:C8.(2015·肇庆市一模)陈秉安在其所著的《大逃港》中说:“1977年11月深圳逃港人数为194 274人,1980年逃港现象不仅消失了,外逃人员还成批地回来了。
”出现这一鲜明对比的主要原因是()A.内地政府加派部队严防偷渡者B.香港当局开始严惩雇主雇佣偷渡者C.中央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中央批准设立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注意时间“1977”“1980年”,1980年中央批准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深圳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以及深圳与香港收入差距的缩小,使得人员不再外逃,也吸引外逃人员成批回来,故D项正确。
答案:D9.(2014·广东百校联考)从1980年起,国家逐步在国企中进行利改税的试点工作。
1983年,全国实行利改税的国有企业共实现利润633亿元,比1982年增长了11.1%。
在增长的利润中,企业共留利121亿元,比1982年增长28.2%,利改税初步取得成功。
这主要得益于()A.所有制改革的尝试B.分配关系的调整C.企业经营权的独立D.农村改革的支撑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利改税是指将国有企业财政缴款中的上缴利润改为缴纳所得税,是国家参与国有企业纯收入分配制度的一种改革,因此它调整了国家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故B项正确。
答案:B10.(2015·湖北重点中学联考)这是一个骚动而热烈的年份,被称为中国公司元年。
“我们都下海吧”,所有的年轻或不太年轻的人们都在用这样的词汇互相试探和鼓励。
上述“中国公司元年”最可能是()A.1980年B.1984年C.1987年D.1993年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从而形成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下海经商的浪潮,故B项正确。
答案:B11.(2014·淄博市三诊)厉以宁说:“1929年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分界线,十一届三中全会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分界线。
”两个“分界线”的共同含义是()A.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有机统一,重振了经济B.经济体制更加包容、合理,更有张力和活力C.发展了所有制形式的多样性,解放了生产力D.增强了政府对经济的调控,稳定了市场秩序解析:本题考查比较分析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者经过调整,充分利用国家干预经济与市场自发调节的作用,解放、发展了生产力,故B项正确。
答案:B12.(2014·揭阳市水平测试)中华人民共和国某一时期,报纸上出现大量的“推倒铁交椅”“打碎铁饭碗”“资产重组”“股份制”这样的报道,请判断这样的报道与政府哪一政策有重大关联?()A.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C.申请加入世贸组织D.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计划经济改变为市场经济,“打碎铁饭碗”“资产重组”“股份制”是必需的,故D项正确。
答案:D13.(2015·宁波市模拟)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烙下多届三中全会的印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应该坚决实行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材料二邓小平促使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批准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是当时对经济改革最全面的阐述。
它既包括宏观理论分析,也概述了为全面扩大市场铺路的措施。
《决定》采纳了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说法,宣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不在于搞不搞计划经济,而在于是否实行公有制。
社会主义的目标不是平均主义,而是共同富裕。
——[美]傅高义《邓小平时代》材料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问题:(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的深化历程。
(2)材料二、材料三显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我国对外开放的哪些举措发挥了推动作用?(3)“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的特征是什么?有学者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去苏联模式”,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这一观点。
答案:(1)历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改革的重心从农村到城市,从农业到国有企业。
(2)举措: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或宁波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或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3)特征: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计划,排斥市场调节;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国家对经济进行直接管理。
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否定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肯定权力下放(扩大经营管理自主权);重视经济规律;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
14.(2014·韶关市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40-1840年间,英国本土人口从500万增加到1 000万,海外人口从20万增加到700万,中国本土人口从8 000万增加到4亿,海外人口几乎为零。
此时期,英国地租维持基本不变,中国地价和地租同步上涨2倍多,地主买田置地不易,佃农租地经营困难。
材料二1840-1940年间,中国南方沿海有一个县,本县人口从20万增加到50万,海外后裔从零增加到300万。
材料三贵州省20世纪60年代外出务工人口几乎为零,2000年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到沿海务工,2010年有630万劳动力出省务工,占全省人口20%左右,有40多个县的农民工向家里汇款高于县财政收入。
世界各地的超市可以看到大量的中国廉价工业品,外国的石油、矿石、棉花、大豆、大米、小麦、混合饲料大量进口到中国。
贵州的市场上有泰国大米、美国的豆油、进口混合饲料生产的鸡鸭鱼出售,大量石灰岩地区退耕还林。
问题:(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英国和中国在1740-1840年间人口发展的不同特点,其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相同情形是什么?指出形成材料二情形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