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始于毛,成于邓”

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始于毛,成于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始于毛”:第一,毛泽东率先提出以苏为鉴,且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明确提出要以苏为鉴,独立自主的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书本P89)《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道路。
(书本P90)第二,毛泽东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和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学说和解决方针。
毛泽东在1957年2月所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报告,系统的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并指出了“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书本P92)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设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
因此要求各级党委要抓住社会主义建设工作,全党要学科学,学技术,学新本领。
(书本P93)毛泽东强调,在我们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就是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
针对人民内部矛盾,毛泽东提出,在政治思想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
对于物质利益、分配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要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利益。
在科学文化领域,要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在处理民族关系问题上,既反对大汉族主义,又反对地方民族主义。
(书本P94)第三,毛泽东提出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总方针。
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一文中,毛泽东明确提出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问题,要走一条有别于苏联的中国化道路。
(书本P96)毛泽东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名经济的总方针,以及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即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等等。
第三专题 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三专题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创造性地完成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江泽民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面对建国初期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形势,毛泽东和党中央从中国国情出发,带领全党认真实践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构想。
1953年6月,党中央审时度势,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制定了以“一化三改造”为中心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到1956年底,成功地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些深刻的社会变革是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
从此,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一、新中国的成立与执政党地位的确立(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形势与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的历史从此掀开了新的一页。
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变成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并开始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建国之初,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是极其错综复杂的。
在国际上,新中国的成立,得到苏联、东欧与亚洲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国家以及一些民族独立国家的承认、同情和支持,这有利于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
但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不甘心在中国的失败,不但坚持敌视和拒不承认新中国的立场,还阻挠其他国家承认我国,阻挠恢复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企图在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我国并支持国民党残余势力进行破坏和捣乱,妄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这是新中国来自外部的主要威胁。
在国内,解放战争已经取得了基本胜利,人民盼望已久的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终于诞生,这是当时形势的主流。
但是,还有许多民主革命的任务没有完成。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 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4)开发开放浦东:1900年,中央政府决定以浦东 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吧上 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 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2.形成标志: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 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 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 系。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着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 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中共十四大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 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 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4)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1.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1)内容: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 主义思想路线,抛去“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 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 来的战略决策。
(2)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 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的起点。 2.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原因:长期实行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 生产积极性,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实施: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 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不久,在全国普 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意义: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全国农业得 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2)城市改革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最全版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内容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化大革命”中国民经济的损失,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
能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
能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史料、图片,培养概括、分析、总结能力。
通过设置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
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不论遇到什么困难,终将不断前进,建立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
教学策略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难点:分析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图片显示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并出示材料: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天下大乱。
请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怎样的经济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新课讲授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1. 国民经济的恢复首先,请看一段资料:1949年,我国有5亿多人口,人均收入才66元,人均有粮食209千克,钢0.29千克。
那时,工业技术水平低下,农业生产落后,物资紧缺,物价飞涨,市场混乱,人民生活痛苦不堪。
这就是解放初期国民党遗留下来的基本国情。
教师提问:造成国民经济严峻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归纳:造成经济位于崩溃边缘的原因有:第一,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第二,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第三,长期战争的严重破坏。
面对这种局面,出示材料:上海的一个资本家说:共产党军事上,可以打一百分(100分);政治上,可以打八十分(80分);经济上,只能是零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对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艰辛探索,取得了很多成就,也产生了一些失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上继续进行探索,提出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把它当作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问题,?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寻找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
只有弄清社会主义本质是什么,才能真正认识社会主义,也才能更好的寻找出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和方法来。
因而,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是个很重要的问题。
毛泽东等人的探索是以1956年党的八大前后为起始的。
在探索实践中,他们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思想和主张,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是,探索者的道路从来不是平坦的,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中,有过成功,也发生了严重失误。
这一探索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到1957年2月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毛泽东探索的正确发展阶段;从1957年下半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前,是探索的曲折发展阶段;从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是探索陷入歧途的阶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苦探索和理论成果(难点)1、改革开放前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苦探索1956年,国内外形势出现重大变化,为我们党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客观的必要性和现实的可能性。
①从国内情况看,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应当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但是,在经济和文化落后的国家中,社会主义建设应该怎么搞,这是整个国际共运中尚未很好地解决的问题。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对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的方式方法上,毛泽东等人大胆地创造性地开拓出了一条带有中国色彩的成功的道路。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二、探索的成果 (一)经济建设 1、中共八大 1956年9月
(1)主要矛盾、任务、工作重心(转 移到经济建设上)
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二、探索的成果
(一)经济建设 1、中共八大 (2)经济建设方针:
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 平衡中稳步前进
2、中国工业化道路的理论
意义
1)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1)指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为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2)为民主政治建设指明了方向 (3)其目的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建设
服务 2)是探索的重要成果,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二)政治建设
2、政治体制改革的初步设想
3、扩大民主,法制建设
4、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根本政治制度
(1)体现了国家性质,体现一切权力属于 人民的原则
(2)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3)在制定大政方针和社会经济生活中起 决定性作用。
(三)文化思想建设
“双百方针”、“古为今用,洋为中 用”
(四)国防、外交、祖国统一的 设想
(五)加强执政党的建设 提出“两个务必”,清除官僚主
义,接受监督
强调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
1974年,毛泽东和邓小平亲切握手
思考题
1、什么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 路?
2、“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 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3、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社会主义 建设中取得哪些主要成果?
4、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 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第七章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提出 2.内容 1)一切从实际理论; B、联系实际,调查研究; C、理论创新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知识体系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知识体系引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和实践的结果。
这一知识体系包含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现提供了重要依据。
本文将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等方面,深入分析这一知识体系的形成和演变。
起源与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开始领导全国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建设。
在此背景下,中国人民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等一系列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逐渐深化。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逐步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这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紧接着,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引入市场经济机制,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核心理论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离不开一系列重要的理论指导。
其中,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最具代表性的三个阶段性理论。
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提供了最初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列宁主义强调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必要性,为中国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里程碑。
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原理和方法。
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理论指导。
邓小平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重要思想,引领了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
特点与实践经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宝贵的实践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最新成果。
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中国选择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注重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十一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十一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主要内容:一、探索的历程二、探索的初步成果三、探索发生失误的原因及经验教训教学重点:中国工业化道路;探索中的经验教训教学内容:一、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历程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背景:(1)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发展极其不平衡的东方大国中建设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全新课题;(2)苏联模式暴露出学多弊端,党已经开始觉察到;(3)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以苏为鉴】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做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
它们依次是:(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4)国家、生产单位和个人的关系;(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7)党和非党的关系;(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9)是非关系;(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其中,前五种关系主要涉及经济建设的问题,后五种关系主要是如何在政治和思想文化上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使之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
在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问题上,毛泽东指出:⑴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和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照抄照搬;(2)对外国资产阶级地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要进行抵制和批判;(3)学习外国要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结合起来,学习外国的目的是为了搞好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显然,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已经阐明了这样一个基本思想,即: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学习别国长处,借鉴别国经验,走自己的路,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和意义】1956年9月召开。
(1)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的政治形势,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2)大会坚持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3)大会着重提出了执政党建设问题,指出要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民主集中制,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官僚主义和个人崇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专题框架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
①1949—1956年: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1949--1952年:政权巩固,经济恢复 (历史条件) ●1953--1956年: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初级) ②1956--1966年:十年探索,成就巨大,失误严重 ③1966--1976年: “文革”动乱,社会主义建设严重破 坏 ④1978—今 :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92年十四大召开,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阶段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56年)
1、条件的成熟:
(1)政治上:新中国政权的巩固
(2)经济上:土地改革完成和国民经济的恢复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1953年)
(1)内容:①规定“过渡时期”的含义„„ ②规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教材) (过渡时期总任务:“一化三改造”) (2)特点:改造与建设并举 实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工业化建 设同步进行 (生产关系变革与生产力发展同步进行) (3)两者关系: 工业化是主体(核心),三大改造为工业化建设服务
4、十年探索中的主要成就:(自主阅读)
(1)基础工业建设: (2)交通建设: (3)能源建设: 1965年石油全部自给
曲折发展的十年(56-66)
启示一:社会主义 中共八大 建设必须从国情出 正确: 1956 发,正确分析国内 主要矛盾。 国民经济的调整 (八字方针) 1960
失误:
“大跃进” 1958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一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53--1956年)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1956--1966) “文革”中社会主义建设严重受挫(1966--1976)
52
57 60
66
71
73
75
年代
从总体情况来看,中国20世纪50—70年代经济 呈现怎样的趋势?
(3)实质:“左”倾冒进错误 (4)影响:①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产力极大破坏 ②导致1959—1961年严重的经济困难
(5)原因:①缺乏实践经验 ②理论认识不成熟 ③对国情认识不足
图
3、纠正错误:
★调整什么?
①开始: 纠正农村中“左”倾错误 ②八字方针: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③成效: 1965年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
改 造 前 个体农民 个体手工 性 私有制 业私有制 质 改 造 后 性 质
社会主义集 社会主义集 体公有制 体公有制
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资本主义 私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
实质: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
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级阶段)
想一想: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的阶 级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封建地主阶级,除个别地区以外,也已经消灭了。 富农阶级也正在消灭中。原来剥削农民的地主和富农, 正在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新人。 民族资产阶级分子正处在由剥削者变为劳动者的 转变过程中。 广大的农民和其他个体劳动者,已经变为社会主 义的集体劳动者。 工人阶级已经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它的队伍扩 大了,它的觉悟程度和文化技术水平大大提高了。 知识界已经改变了原来的面貌,组成了一支为社 会主义服务的队伍。 —中共八大政治报告
3、历史意义:
两大转折 体制
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为纲” 转移到经济建设为中心 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 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
三个标志
①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新道路的正式开辟
②标志着改革开放正式拉开
③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发 展新时期
小站练兵
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上的伟大转折,主要因为: A肯定了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 B转移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 C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D抛弃了一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
(3)中心环节:优先发展重工业
1957年,一五计划经济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 (4)成就: 完成。重工业的建设成就尤其突出,主要集中于 东北地区, 代表企业有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 一汽车制造车、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5)意义: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 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想一想:
中国的经济体 制改革为什么首先 在农村兴起?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
首先,这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因为中 国当时有80%的人口在农村 ,中国稳定与否首 先要看农村是否稳定; 其次,在农村改革不会引起太大的动荡和 风险,而城市则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现代化大 生产,所担风险较大; 再次,在党中央确定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前, 有些地方的农民已经自发行动起来,实行包干 到户,成为改革的先声,中央就是在综合他们 的成功做法基础上并加以肯定和推广的。
53年
56年
工 农 业 生 产 总 值
社会主义 改造时期
年代
52年 57年 60年 66年 71年 73年 75年
一五计划
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根据中国共 产党中央一九五二年提出的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亦即 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而制定的。 …… 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我们国家在过渡时期的中心任务, 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心环节,则是优先发展重工 业。…… 合理地利用东北、上海和其他城市的工业基础,发挥 它们的作用,而特别是对于以鞍山钢铁联合企业为中心的 东北工业基地进行必要的改建,以便迅速地扩大生产规模, 供应国民经济的需要,支援新工业地区的建设 ……
鼓 足 干 劲 加 油 干
坐吃山空
头遍哨子不买帐, 二遍哨子伸头望, 三遍哨子慢慢晃。
——人民公社时农村的顺口溜
放 开 肚 皮 吃 饱 饭
2、 探索中的重大失误: 1957 年 ,苏联提出15年赶上和超过美国,毛 泽东也提出中国用 15年左右时间,主要工业产品 (1) 表现: 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产量赶上英国,但1958年先改为7年,后改为3年 ①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 (指导思想) (2) 特点: 赶上英国。 ②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标志)
2.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标志是: A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 B四届全国人大的召开
C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D十五大召开
3.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上来,从根本上这是由( ) A中共的政党地位决定的 B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主要矛盾三度 C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 认识 D邓小平理论的指导
互助组
农业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小组
三 大 改 造 过 程
手工业
手工业供销合作社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 工商业
加工订货 经销代销 公私合营
和 平 赎 买
3、三大改造的完成:(1953--1956年)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形式、政策) 表幻灯片 17 (1)内容: 对农业、手工业和改造(形式) 到1956年底全国建立了75.6万个农业生产合 (2) 实质: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变革 作社 ,入社农户达 1.1亿,占农户总数的96.3%。但 是……在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一部分干部滋长了 (3)结果:1956年底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 急于求成的情绪,在合作社的发展上盲目求多求快, 强迫农民入社。结果出现了一些农民杀猪砍树 ,卖 (4) 意义: ①标志„„②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变革 羊卖牛,不积极生产,甚至出现破坏农具的现象。 (5)存在的问题: 改造后期,急躁和粗糙(急于求成)
(2)中共“八大” 背景: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国内形势发生根本变化 内容:①分析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变化„„ ②规定主要任务:„„ ③制定经济建设方针: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意义: ①„„初步成果;②为„„指明方向
感 悟 历 史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少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 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
56年
66年
工 农 业 生 产 总 值
十年探索时期: 是探索就会 有成功, 有挫折。
年代
52年 57年 60年 66年 71年 73年 75年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曲折发展的十年) (1956--1966)
1、取得哪些成功的探索?
(1)毛泽东作《论十大关系》(课外自主阅读)
(依据、内容、意义)
——《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1955
•依据:
过渡时期总路线
•中心环节: 优先发展重工业 •重点地区: 东北地区
借鉴苏联经验,工业基础薄弱
工业基础优越,靠近苏联易受援助
“一五计划”
(1)依据: 过渡时期总路线
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 国家工业化的初 (2)任务: 步基础 ;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 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想一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 历了哪几次生产关系的变革?
土地改革 农业生产 合作社 人民公社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上海郊区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后,农民在年终分配时露出了笑脸
难点释疑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切含义是( ) A.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和农具,自主经营 B.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农民分散自主经营 C.农民个体经营和乡村联合经营相结合 D.在乡镇企业中建立严格的责任制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 启示三:生产关系 的变革必须与生产 力水平相适应。
启示二:社会主义建 设必须实事求是,尊 重客观规律。
三年经济困难 59-61
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1966---1976年)自主学习
简述在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中共在经济建设 方面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又有哪些重大失误,从中 应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成就: ①1953年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 ② “一五”计划的执行,成为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开端; ③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 在中国的基本确立。 ④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指出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党 的主要任务,促使我国社会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⑤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方针,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失误: 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6—1976年的“文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