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音乐赏析论文

合集下载

梁祝音乐美学范例鉴赏论文(一)

梁祝音乐美学范例鉴赏论文(一)

梁祝音乐美学范例鉴赏论文(一)《梁祝》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一个代表性爱情故事,其历史与文化沉淀深厚,长期以来一直是音乐、文学、戏剧等艺术门类的经典题材。

在音乐领域,由上海交响乐团创作的《梁祝》交响音乐,作为新一代的音乐美学范例,由于其出众的音乐赏析价值,一直深受广大音乐爱好者热烈追捧。

本文将就这一经典音乐作品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分析:结构安排、音乐时空的表现方式、音乐的情感性。

《梁祝》交响音乐的结构安排非常完整,由“序曲、主题、延续、架设、发挥、高潮、结尾”等部分组成。

其中,“序曲”表现出清丽的旋律,让听众在入园后就深入感受到“金燕子”的清新态度;“主题”部分则采用交响乐团演奏的方式,切入到爱情主题,用美妙的旋律展现出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富有感染力的情感;相比之下,“延续”部分使用异乐器和和声,以深邃的音乐刻画了梁祝心中的思绪;在“架设”部分,则运用量感强、速度快的狂热音乐,为梁祝爱情带来了更为紧张的气氛,同时也为听众营造出戏剧的紧张感;进入“高潮”部分,乐团技巧大放异彩,在强烈的情感冲击中,使人热泪盈眶;结尾部分则将梁祝的故事画上圆满的句点,以经典传统的方式,再次让听众感受到梁祝爱情的真谛。

此外,《梁祝》交响音乐还通过音乐时空的表现方式,展现了恢宏的音乐景观和深邃的情感内涵。

音乐中取材自中国民间音乐和西方交响音乐的特点,从很多方面彰显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

比如配器上取材于中国传统乐器如二胡、高胡、唢呐等,与竖琴、提琴等西洋乐器的混合使用,形式上体现了中西部分地区音乐的共鸣。

另一方面,音乐中交替地使用缓、快两种节奏形式,使听众随着音乐的旋律流转而感受到音乐时空之间的感受体验。

最后,音乐的情感性也是《梁祝》交响音乐的一个重要方面。

音乐分别通过旋律、和声、速度等元素,将爱情的喜怒哀乐表现得淋漓尽致,展现出中国民间爱情的真正内涵。

比如曲目“金燕子”使用柔和、清浅的音乐形式,表现出祝英台纯洁、柔美的形象;而曲目“掀起你的盖头来”则使用了饱满、激情的音乐,表达了梁祝两位热烈的情感。

交响乐欣赏结课论文

交响乐欣赏结课论文

交响乐欣赏结课论文摘要:《天鹅湖》的音乐充满了迷人的旋律,感人的抒情段落,生动的场景和或优雅或奔放或热情或凄切的舞曲,充分表达了柴可夫斯基用音乐对爱情的诠释,体现了柴可夫斯基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用音乐与悲剧抗争。

音乐就是他永远的召唤力和最强的原动力。

《第五交响曲》是贝多芬交响曲创作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结构严谨、完整,手法简练、明快,发展紧凑、均衡,主题形象鲜明、生动。

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种雄伟气魄,代表着贝多芬的艺术风格。

《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用数十年的心血凝结成的对生命的无限肯定与祝福,引导人类上升的永恒巨作。

《第九交响曲》拥有着和平、正义、博爱的主题,使我们现实社会中的人学会如何去坚持至爱至善的人类至高点。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天鹅湖贝多芬命运第九交响曲正文:这个学期我上了交响乐欣赏这门课程,课上老师为我们讲解了许多关于交响乐的知识,也介绍了许多著名交响乐的作品,而无论是从熟悉程度,还是从喜爱程度,我都对柴可夫斯基以及贝多芬的作品有着深刻的印象。

于是我选择了老师重点讲解的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以及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和《第九交响曲》作为我结课论文的分析对象。

1、首先是《天鹅湖》的分析:芭蕾舞剧《天鹅湖》,故事取材于俄罗斯古老的童话,作品经过多次改编,直到1895年,在俄罗斯杰出的音乐家柴可夫斯基和编导彼季帕与伊万诺夫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散发出惊人的光彩。

剧中强烈表现的生与死、善与恶、信任与背叛的主题与音乐极融洽地交织在了一起,互相辉映。

终于成为了世界芭蕾舞经典的、最具代表性的剧目。

以致于舞剧《天鹅湖》几乎成了芭蕾的代名词。

印象深刻的作品内容有以下几个。

(片段1)舞剧的幕前序曲,这是很容易被观众忽视的地方。

以双簧管为主要乐器奏出的浪漫、忧伤的曲调,伴随着弦乐,仿佛作曲家在缓缓地讲述着悲剧故事的起因和发展,此时的序曲如同一幅流动的画面,高度地浓缩了舞剧悲观的色彩和低沉的情绪,为观众的欣赏埋下了伏笔,定下了神秘的基调和伤感的主题。

交响乐赏析结课论文

交响乐赏析结课论文

北京林业大学交响乐赏析课程结课论文一、古希腊人的音乐思想·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布兰诗歌》第一节课,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古希腊人的音乐思想”几个大字,这节课老师给我们讲了欧洲音乐的起源和后续的一些发展。

欧洲音乐源于古希腊,古希腊音乐的实际音响已完全失传,古希腊的音乐对今天的意义主要在于音乐思想、音乐理论和乐器等方面。

古代希腊的音乐理论以其调式著称。

调式的名称随地区的名称而命名,如佛里几亚、利地亚、混合利地亚调式。

中古教会调式是古希调调式的进一步演进。

老师在课上专门谈到了巴洛克时期的音乐。

巴洛克音乐的节奏强烈、跳跃,采用多旋律、复音音乐的复调法,比较强调曲子的起伏,所以很看重力度、速度的变化。

巴洛克音乐是后期发展的一个基础。

在声乐方面,巴洛克音乐带有很浓的宗教色彩,当时的宗教音乐在西方音乐的发展占很大的分量。

那个时期的器乐曲发展也很迅速,尤其是弦乐方面的发展,所以我想如果听听这一时期的音乐,最直接的感受应该是很华丽。

除此之外,老师提到了《布兰诗歌》,不过第一节可没能听到,有些微遗憾。

通过查找一些资料,我也了解到一些相关的内容。

二十世纪德国作曲家卡尔.奥尔夫谱成《布兰诗歌》,分“春天”、“酒”、“爱”三个主题。

《布兰诗歌》是一曲对生命的赞歌,似乎有神的目光在暗中注视。

它在三个主题引导下微妙地涉及了“信仰”、“死亡”等动机,调性既有着世俗的欢乐成分,又有着史诗般的恢弘气势。

其中所隐含的真正的动机,则是对短暂人生的垂怜、惋惜和哀叹。

第一节课让我对音乐有了新的认识,老师的讲课方式很有感染力,这绝对不是恭维。

我一直以来听的都是一些流行歌曲,对于真正的音乐缺少接触和感悟,所以这节课以后每次老师给我们放音乐听时,我都尽量让自己置身其中,感受音乐所要表达的感情。

原来,音乐所能表达的感情比文字、语言要深沉、细腻得多。

二、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第二节课,老师再次提到了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并且温习了上节课讲的有关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的相关内容。

中西方交响乐欣赏论文(最终版)

中西方交响乐欣赏论文(最终版)

中西方交响乐欣赏论文(最终版)第一篇:中西方交响乐欣赏论文(最终版)中西方交响乐欣赏论文【摘要】音乐是心灵碰撞的火花,是生命有声的呐喊。

交响乐,更是人心深处的精深表达。

交响乐的发展,亦如社会的发展,不同的时期,有着各自不同的风貌,展现着音乐家对生活的种种表达。

徜徉在交响乐的殿堂,领略到的不仅是饕餮盛宴,更是心灵的碰撞!【关键字】交响乐、学习认识、贝多芬、赏析【正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

喜欢音乐,喜欢建筑,音乐带给我难以言表的宁静、闲适心情,而交响乐的激情与细流是各种音乐中最能给人以灵魂的洗涤的重要部分,在晴朗的午后一边听着交响乐一边看书,或是在阴雨的傍晚一边听着交响乐一边冥想……似乎所有事情与音乐结合在一起都变得完美起来。

交响乐的高深莫测、激情震撼是纯洁、高尚的,需要用心去心聆听、去感受,聆听艺术家的呐喊,感受艺术的熏陶。

一学期的交响乐知识的学习,我受益匪浅。

我了解了一些交响乐的有关基本知识:交响乐曲的源由、交响乐的发展过程、交响曲的特点、交响乐队的组成、交响乐的艺术效果以及一些观赏交响乐的演奏注意事项等等。

以前只是戴上耳机随便听听,后来才知道,交响乐欣赏竟是这样……真是开阔了视野啊!交响音乐的起源可以追述到十分遥远的历史长河中。

它的名称源于古希腊,是当时“和音”和“和谐”两个词的总称。

交响音乐经历了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浪漫时期、民族乐派和现代音乐时期。

古罗马时期,它就演变成为泛指一切器乐合奏曲和重奏曲的代称。

15、16世纪,也就是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交响乐这一名称被当作了一切和声性质的、多音响器乐曲的标志。

巴洛克音乐的初期,它又主要指歌剧、神剧和清唱剧等作品中的序曲及间奏曲。

18 世纪初期,音乐艺术在欧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随着欧洲产业革命的进程,音乐艺术也开始逐步地走向平民化和社会化。

在这个时期中,交响乐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其规模和形式都慢慢有了明确的含义。

当时的意大利歌剧序曲,以它特有的“快——慢——快”三个段落而成为了古典交响乐的基本雏形。

交响乐 音乐赏析论文2

交响乐 音乐赏析论文2

大自然的回忆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在浮华中求一片自在心境,在喧嚣里得清幽善念。

生活总是会有些大起大落,笑面人生,用田园心境对待都市生活。

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留给我们的就是这样一份人生的珍贵感悟。

下面让我们先来介绍一下田园交响曲,它又名“F大调第六交响曲”,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并亲自命名为《田园》。

本曲大约完成于1808年,是他少数的各乐章均有标题的作品之一,也是贝多芬九首交响乐作品中标题性最为明确的一部。

此时的贝多芬双耳已经完全失聪,这部作品正表现了他在这种情况下对大自然的依恋之情,是一部体现回忆的作品。

这部作品1808年在维也纳首演,由贝多芬亲自指挥,在首演节目单上,他写到:“乡村生活的回忆,写情多于写景”。

整部作品细腻动人,朴实无华,宁静而安逸。

使用『人与自然』的角度来赏析这首音乐,是基於对贝多芬全部作品的巨观角度。

贝多芬中期作品的确远比不上后期作品有那麼强的冲突性,一个只有强烈情感却没有强烈心灵冲突的贝多芬,中期作品对大自然的观点必然是『溶入』、『乐以忘忧』的心情,这刚好是田园交响曲的主要情感表达,也是大多数古典音乐爱好者都能听出来的乐曲意含,无怪动画『幻想曲』以田野精灵来诠释这首乐曲。

但是,基於西方文化价值系统的深层特性,仍然可以在这首音乐中时时找到『人与自然对话』的可能。

第一乐章,初到乡村时的愉快感受。

音乐的开头以双簧管呈现出欢快明亮的第一主题,跟随着第一主题的音乐走进了一个作者描写的美丽的生机勃勃的村庄,阳光洒在麦芽上,鸟儿也在树梢上歌唱,仿佛在欢庆作者的到来。

如此欢快的音乐不仅是在描写那美丽的乡村景色,也表现了贝多芬投身到一片生机的大自然后的喜悦之情,没有包袱,也没有来之世俗的烦恼。

紧接着大管相较低沉的声音表现了音乐的第二主题,音乐婉约唯美,不断的回荡在耳边。

大管的声音和牧笛有点相像,仿佛勾画了一副牧羊人在放羊,并与田间劳作的人们相互应答的场景,是如此的令人陶醉。

第一主题与第二主题不断的交替出现,本乐章中没有太多的变化曲式,就如同一曲朴实的村歌。

交响乐赏析结课论文(一)

交响乐赏析结课论文(一)

交响乐赏析结课论文(一)交响乐是一种以管弦乐团为基础的艺术形式,其体现了音乐高度的技巧性和艺术性,让人们沉浸在音符的世界里。

在赏析交响乐之前,我们需要对交响乐的发展历史、基本结构和演奏方法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首先,从交响乐的发展历史来看,交响乐可以追溯到17世纪晚期的意大利。

最初的交响乐是为宫廷音乐和教堂音乐所用,后来逐渐发展为独立的音乐形式。

在18世纪中叶,经过了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等作曲家的贡献,交响乐的体裁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其次,交响乐的基本结构包括乐章、乐队和风格,其中乐章分为四个部分:快速的开场、缓慢的第二部分、更快的第三部分和再次加速的高潮部分。

乐队则是由木管、铜管、弦乐和打击乐器组成的,不同的风格则是指不同的作曲家的风格,例如莫扎特的优雅和贝多芬的宏大。

最后,对于赏析交响乐来说,我们需要关注的是音乐表达所传达的情感和意义。

例如,海顿的《创意交响曲》传达了对音乐的冒险和探索精神,而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则表达了对生命的热情和动力。

在赏析交响乐时,我们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注意乐章之间的过渡和变化。

音乐是有节奏、旋律和和声的,我们可以注意听乐章之间的协调和转换。

第二,听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每个作曲家的音乐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达方式,我们可以通过音乐表达的情感来理解作曲家所想要表达的意义。

第三,注意整个作品的结构和主题变化。

音乐整体的结构和主题的发展是交响乐的核心,通过加强对这些要素的理解,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作曲家所要表达的意义和情感。

在赏析交响乐时,我们需要放松心情,用心聆听音乐传递的情感和意义。

通过对交响乐的探索和理解,可以更好地欣赏这个美妙的艺术形式。

大学生音乐修养《交响乐鉴赏论文》

大学生音乐修养《交响乐鉴赏论文》
音乐在三声中段里转化为C大调,出现了一个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的舞曲主题,这一音乐立即由弦乐器作了模仿和发展。它强健有力,热情欢快。这一主题的反复,由强奏开始,在进行中逐渐减弱,乐器不断减少,只剩下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命运”的动机不再是强音了,而是单簧管和第一小提琴的拨奏。这种戏剧性的力度改变造成了一种情绪的酝酿。这一乐章的调性安排是交响曲的主调性(C小调),这和第三交响曲相同,而再现部的独特之处是定音鼓50小节固执的敲击,最后在欢呼似的凯旋音调中不停顿地进入末乐章。
对于交响曲,我印象深刻的是《命运交响曲》。
第五交响曲的斗争主题原是启蒙运动时期悲剧的典型。在古典悲剧和与它紧密联系的格鲁克的音乐剧中,人同命运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但是严厉残酷的命运形象却常被描写为不可避免的,而人的胜利往往又由于外界的力而突然发生。贝多芬改革这个传统的主题,加以新的处理,使人的意志付诸行动;在他的交响曲中,人的胜利是同命运的暴力进行殊死的斗争得来的。他的第五交响曲揭示了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失败和胜利、痛苦和欢乐,说明生活的道路是艰难曲折和满布荆棘的,但是对社会负有的崇高责任感,使人格外奋不顾身地去建立功勋。英雄扯断束缚着他的锁链,点燃自由的火炬,朝着欢乐和幸福的目标胜利前进。从黑暗到光明,通过斗争走向胜利,这就是第五交响曲的戏剧性冲突的整个发展历程。因此,贝多芬的这部作品实际上是一部名符其实的“斗争和胜利的交响曲”。
第二乐章:bA大调、3/8拍、双重主题变奏曲
这一乐章以抒情流动的旋律由大提琴和中提琴缓慢地奏出第一主题,这是附点三十二分音符的连续运用,使沉静的旋律孕育着一种内在的动力,产生出一种不断推进的感觉。接着木管乐器奏出果敢刚毅的进行曲风格第二主题。这两个主题本身形成对比,但宁静、沉思的第一主题和具有英雄性的第二主题,在音调和气质上和“命运”动机又有着紧密的联系。贝多芬在这个乐章中,再次运用了变奏曲式的创作技巧,将两个主题经过变化,充分发展,最后给以完满的结束。

交响音乐赏析结课论文

交响音乐赏析结课论文

北京林业大学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大学音乐交响乐赏析课程结课作业论文左侧装订1、序号_______(交论文时看名单填写)2、姓名_________________3、学号_________________4、班级__________________5、周几上课(按原选课名单填)________6、手机_____________________《交响音乐赏析》结课论文第一课:什么是交响音乐交响乐(SYMPHONY)又称交响曲。

是采用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鸣奏曲(奏鸣—交响套曲)。

交响音乐主要是指交响曲、协奏曲、乐队组曲、序曲和交响诗五种体裁。

但其范畴也时常扩展到一些各具特色的管弦乐曲,如交响乐队演奏的幻想曲、随想曲、狂想曲、叙事曲、进行曲、变奏曲和舞曲等。

此外,交响音乐还包括标题管弦乐曲。

交响音乐不是一种特定的体裁名称,而是一类器乐体裁的总称。

这类体裁的共同特征是:1、由大型的管弦乐队演奏;2、音乐内涵深刻,具有戏剧性、史诗性、悲剧性、英雄性,或者音乐格调庄重,具有叙事性、描写性、抒情性、风俗性等;3、有较严谨的结构和丰富的表现手段。

4、表现手法是顿挫分明的,能将听众带入音乐意境和想像空间。

【课堂音乐赏析】迈克尔·杰克孙的演唱充满了热情。

他身为一个歌手,重视的不仅是歌唱,与音乐主题相符的舞台设计也是他的演唱的一部分。

天真的小女孩、坦克、举着枪的士兵、还有发自内心的歌声……一部电影般的场景展现在观众面前,更有说服力的表达了战争的残酷。

他没有把艺术当成了人们的休闲娱乐,而是把音乐具有的,明星具有的感染力和号召力用在了贡献人类幸福的事业上。

这一点是我最受感动的一点。

迈克尔·杰克孙不同于一般的流行音乐歌手,他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是音乐的教皇。

第二课:巴洛克乐风及巴赫的音乐一、巴洛克音乐巴洛克是一个时期,而不是一种风格,这个时期出产的音乐作品就称为巴洛克音乐,1600到1750年这150年间就叫做巴洛克时期,14至16世纪就是“文艺复兴时期”,这两个时期虽然在时间方面的区别不是很大,但在艺术方面的东西有很大的区别,所以把它们分为两个时期!巴洛克音乐的节奏强烈、跳跃,采用多旋律、复音音乐的复调法,比较强调曲子的起伏,所以很看重力度、速度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兰诗歌有人说,音乐是人类生活中永恒的主题。

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都可以通过音乐来表达,而交响音乐则是音乐这片浩瀚的海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伴随着一段优美的交响乐,我们进入了交响音乐与赏析这门课。

交响音乐是指用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富于交响性的音乐。

交响乐的主要体裁有交响曲、协奏曲、交响诗、组曲、序曲、舞曲及交响合唱等。

交响音乐与交响曲的原文同是symphony 一词,出自希腊语,意为“一起响”,也有音与音之间和谐地结合的意思,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被大量地使用了,但当时它的内涵和现在全无共同之处,是泛指一切多声部的音乐,既有器乐也有声乐。

在古希腊人的脑海里的音乐具有无比神奇的力量,“是打开自然科学那扇门的钥匙”。

许多思想家都认为音乐既能陶冶人的思想,也能医治人的灵魂。

事实上,包括后世很多著名物理学家也认为科学是理性的演绎,一般只反映事物的具体属性,艺术则是感性的发挥,常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精神;宇宙的本原是对称与和谐,而艺术则是真理和美的化身。

《布兰诗歌》是卡尔·奥尔夫的代表作。

他的美学思想就是简朴、单纯,偏爱强烈、明快的节奏,认为节奏是一切音乐的开始;使用最原始,最简单的节奏,不断反复,用尽之后才换另一节奏。

在《Carmina Burana 布兰诗歌》中的旋律语言包罗较广,从单旋律歌曲、民间歌曲到弗拉曼戈歌曲和浪漫歌剧,面貌多姿多彩。

他曾说过:“音乐表现越是本质、单纯,效果也就越直接、强烈。

整部作品分“春天”、“酒”、“爱”三个主题。

《布兰诗歌》是一曲对生命的赞歌,似乎有神的目光在暗中注视。

它在三个主题引导下微妙地涉及了“信仰”、“死亡”等动机,调性既有着世俗的欢乐成分,又有着史诗般的恢弘气势。

其中所隐含的真正的动机,则是对短暂人生的垂怜、惋惜和哀叹。

借用里尔克的诗句来描绘这部作品就是:“真正的怜悯之神,他来时威风凛凛,光芒耀眼地向周围传播,跟诸神一样。

比吹着安稳的大船的风更强。

”除此之外,我们还欣赏了杰克逊的歌曲。

杰克逊的音乐是专业之乐,一般人难以模仿;是本能之乐,对人性对世界的呐喊;是哲学之乐,充满着人性的光辉;是风格之乐,别具一格,自成一家;是视听之乐,不光好听,现场画面同样震撼人心;是政治之乐,抨击着社会的阴暗角落。

黑格尔曾说:“艺术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杰克逊就将这句话阐述到了完美。

巴洛克时期古罗马的音乐是从古希腊的音乐借鉴来的,音乐活动较之古希腊更加旺盛、喧闹。

罗马人视音乐为家庭女性必备的技能,还从希腊人那里承袭了吃晚餐时要有音乐伴奏的时髦风气。

在宫廷盛大的宴会上,总有大群的歌手和乐师高唱赞颂统治者的颂歌。

政治家的演说也常有笛子伴奏,语调的抑扬顿挫和优美、起伏的笛声相映成趣。

罗马人也尚武好战,对军乐尤为喜爱,汇集了各民族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的精华,来炫耀军威、鼓舞士气。

文艺复兴重新找回了人的形象,音乐被世俗影响。

在欧洲艺术史上称1600年至1750年间的150年为巴罗克时期,这期间欧洲社会充满了各种活跃、动荡与大胆变革。

巴罗克音乐风格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多声部复调音乐开始转向和声性主调音乐。

这种审美趣味上的转变最早在歌剧的演唱中形成,但主调音乐在巴罗克音乐中还未取得统治地位。

巴罗克音乐蕴涵有丰富的精神与情感内容,但多是抽象化的“我们的精神与情感”,而非私有的“我的精神与情感”;其语意信息比较淡泊,一般很少具有造型性描写,多表现一种结构和音响色彩上的谐美,以及乐思发展的逻辑性和旋律线条的流畅。

巴罗克建筑风格表现为豪华、宏伟、壮观和富于精雕细刻的装饰性,散发着一种健康而又铺张、放纵的活力,具有高昂的气度、神秘的狂热和感人的情调。

而这种风格也贯穿于巴罗克音乐的精神气质中。

G弦上的咏叹调,宏大的音响像巴洛克时期的建筑,历经沧桑却仍旧充满活力。

《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华丽的托卡塔,极富技巧性,画面随着旋律的变化而变幻,赋格有追与逃的感觉。

乐曲开头,托卡塔的音乐材料饱满而富有戏剧性的效果。

使用延长的波音后,形成了一种磅礴的气势,好似非常悲壮的号召、呼唤:起到了引子的作用。

乐曲尾声是整个托卡塔戏剧冲突的高峰。

赋格主题与托卡塔主题紧密相连,是从托卡塔中引申出来的。

紧密的织体的结构和丰富的音响是它的主要特点。

记得第一次听这首曲子是在看柯南剧场版电影《颤栗的乐谱》时,当时就给我的感染力就非常大,以至于内心情不自禁跟着它的主旋律跳动,心潮澎湃,神情激昂。

巴赫的音乐貌似像海面一样平静,却蕴含着无数惊奇。

我不想努力听懂他在讲述些什么,只是愿意这样静静地听,慢慢的感受琴弦上跳动的天籁质感。

小提琴协奏曲“四季”独奏协奏曲(Concerto) 名称源自拉丁文,原意是竞争和比赛,它是由一件独奏乐器同乐队相协奏,音乐形象以对峙为基础的炫技性乐曲。

这种体裁最初出现在十七世纪的意大利,由维瓦尔第最终确立了快、慢、快三个乐章的套曲形式,他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成为后来古典小提琴协奏曲的经典楷模。

安东尼奥·维瓦尔第是巴洛克鼎盛时期意大利著名的作曲家、小提琴家和音乐教育家,但是在他的小提琴协奏曲中,还只是让小提琴演奏独立的旋律,而尚未赋予它充分的技巧性装饰。

他的音乐天才启迪了后来的巴洛克大音乐家,尤其是他丰富的作品和新颖、科学的歌剧创作方法,刺激了现代意大利作曲家的好奇心。

独奏声部在协奏曲中的主导地位,是在十八世纪下半叶的莫扎特的古典协奏曲中才最终取得的。

乐曲独奏的部分是听众瞩目的中心,一般都具有华彩乐段,可展示、炫耀独奏家的精湛技艺与个人演奏风格。

独奏者登台演奏,必须娴熟到完全不看乐谱,才可自由地表达。

小提琴协奏曲《四季》大约创作于1725年,维瓦尔第在总奏与主奏交替形成的复奏形式上,巧妙地配以标题。

四部作品均采用乐章协奏曲形式的正宗标题音乐。

在维瓦尔第之前,还没有人以标题音乐的方式谱写过协奏曲。

《四季》由四首三乐章的协奏曲构筑而成,分别描绘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维瓦尔第在每一曲的总谱扉页上各附有一首解释音乐的14行诗,用以说明音乐的特性,并且还把这些诗行分散地写在各乐段或乐句上,使音乐和文字联系起来。

春天,小提琴代表鸟鸣,体现生机盎然的情趣;夏天,中提琴象征牧羊犬的鸣叫,小提琴代表牧羊人,忽然雷电交加阻挠了他回家的路;秋天,欢快的风琴代表着仙女和牧羊人的对话,也是轻快的舞曲;冬天,描写人们走在冰上滑稽的姿态,以及由炉旁眺望窗外雨景等景象,“这是冬天,一个愉快的冬天。

”整部作品情景交融,绝不是难以进入的艰深之作,“入耳即溶”。

由于维瓦尔第的《四季》属于标题音乐,所以从形式上看,自然较其他协奏曲显得自由而且不平衡,但这样反而更能表现出巴洛克时期的特点及魅力。

这四部作品画意盎然,激发出人们对巴洛克时代音乐的浓厚兴趣。

整个《四季》中的四首协奏曲给人的感觉就是主题鲜明,各异其趣,然而听起来却一气呵成。

我不得不叹服各乐章间的起承转合是那么的丝丝入扣,作曲家手法高超,写景、写人、写情,甚至写具体情节,都有神来之笔。

或挥洒泼墨,或工笔细描都有画龙点睛之功,生动地再现出一幅幅大自然风花雪月的优美画卷。

难怪这部作品几百年来一直百演不倦,世人百听不厌。

是名符其实的经典之作。

古典主义精神“古典”(Classic)一词源自拉丁文,原意是典范、经典,古典主义开始形成于古罗马文化的鼎盛时期。

古典主义艺术的特征是强调理想的形式美、展示精巧的技艺和传达理性的明晰。

在古典主义艺术明朗、纯净、美丽的外表下面的中心主题是理性的明晰—一个有理性的人,在一个有秩序的世界中应对他的命运。

十八世纪的古典主义艺术大师在情感和理智、心灵和思想之间取得了完美的平衡。

古典主义立足于现实,积极进取。

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典型的奏鸣曲式,由呈示部,发展部和再现部构成。

呈示部有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两个主题在声音上形成对比。

发展部对两个主题加以变化发展,利用主题中提供的动机展开,第二主题强调了第一主题的悲怆。

再现部再次演奏两个主题,并加以变化。

第二乐章显得温柔平和,两个主题的对比不强烈。

第一主题由中提琴,第二小提琴和第一小提琴声部相继奏出,温暖,明朗,如同午后的阳光穿过树叶,在地上洒下斑斑点点的光影。

两个主题不像第一乐章具有明显的咏叹调的性质,都只是由简单的音型构成,从而具有了更大的和声和发展的可能性。

两者缠绵在发展部里,互相对比,互相补充,自然和谐,充满了莫扎特式的天真和纯洁。

第三乐章是小步舞曲,但是莫扎特取了小步舞曲的名字,但是更像是一首庄严的进行曲,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庄严,自信的人的形象,充满了积极的进取的精神。

坚定的步伐和对于明天的充分信心也正是莫扎特那些快乐的音符的来源,他的音乐里并不是没有痛苦和怀疑,没有辛酸和泪水,莫扎特同样是一个命运捉弄的人,但是他的心灵,他的纯洁的灵魂却永远向往着快乐,也坚定的相信快乐将会到来,是整个交响曲最光明的瞬间,温暖的,不带任何怀疑的,天真的快乐时光。

第四乐章同样是奏鸣曲式,第一主题是充满对比的天才之作,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第二主题旋律精致而明朗,莫扎特特有的阳光般灿烂的笑容再次展现。

第四乐章当我们一层层揭去形式的面纱,我们看见的是有层次的,有心灵的内容。

无论是在调性上还是在发展的手法上都和第一乐章很相似,使得整首作品拥有了完美协调的结构。

叔本华曾说,“一个国王和一个乞丐透过窗口看日落余晖,启发是一样的,都能感受到日落的美。

”就是这样平等音响美,使整首曲子充满和谐。

莫扎特的第40交响曲可以说集中体现了莫扎特音乐创作最伟大,最天才的一面,那就是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莫扎特似乎是完全依靠直觉达到了这一目标,在他之后,有过无数的作曲家穷尽一生的努力,甚至是付出了身心俱疲的惨痛代价也无法企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莫扎特的创作结构精巧,平衡和和谐,似乎完全得自天然的音乐感觉,其实是和他敏锐的内心听觉分不开的,他能够轻易的在头脑里建立整部作品,好像只需要把他们写下来一样。

这种天才在莫扎特是天生的,“上帝借他的手把音乐献给人类”,但是在我们却也是可以后天习得,这就需要十倍百倍的努力了。

“天才即勤奋”。

奏鸣曲式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让人以优雅的态度对待生活。

绝大多数交响曲第一乐章采用奏鸣曲式。

奏鸣曲式:呈示部(主部主题、副部主题)-展开部-再现部(新貌,老歌新唱)。

主部:强势,客观世界的展现;副部:弱势,健康的主题,滋长信心和力量,往往是内心世界的表达。

主部主题力量略占上风。

席勒:“人无时不刻不在焦虑。

”游戏活动升华就是艺术活动。

交响曲能缓解人内心的焦虑。

贝多芬,生于1770年,逝于1827年。

音乐是流动的建筑,他的音乐之美体现在音乐结构上。

自始至终都是铅笔跟橡皮的战斗,每个音都有意义,没有一个音符浪费,通过斗争获取胜利。

他自尊心强,倔强,傲慢、脾气差。

愤怒的贝多芬恨人有、笑人无,他是矛盾的,但他的作品表现的是平等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