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一中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上学期第5周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上学期第5周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荆轲刺秦王》)《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简介课文故事发生的背景: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全国的大势已定,弱小的燕国也危在旦夕.(出示战国形势图)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自己在秦国做人质的“见陵”之仇,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如不成,则刺杀秦王嬴政,使其国内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事败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2年灭燕.燕国被灭了,然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由于其悲壮动人而传诵千古。
三、整体感知:(一)齐读正音。
淬(cuì)怜(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搭(zhèn)拊(fǔ)樊於(wū)期夏无且(jū)(二)学生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
提示:按文章结构来复述。
学生在听读之后把握文章的基本叙述思路,根据文章的主要情节,为文章划分大致的结构。
(三)把握文章内容。
明确:1.本段记叙了荆轲入秦前的危急形势:燕国的紧邻赵国已被秦国吞灭,战火已燃至燕国南部边境。
2.本段开始写了太子丹在万分紧急的形势下渴望荆轲即刻赴秦的焦急心情,接着写了荆轲虽理解此事紧迫,但也提出“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的关键性问题,并且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献上秦国正在出极高赏格缉拿的樊於期的头颅,以此作为信物到秦国。
而太子丹对此种办法不能苟同,不忍心伤害投奔自己的长者。
3.本段的中心内容是写樊将军自刎献出头颅的壮举。
但作者采用的是层层逼近的方式写出这一结果的。
荆轲得知“太了不忍”后,便私下会见樊将军,作了一番恳切的谈话。
他首先交代了秦王对其父母宗族的残暴处置,而后又说明了对他自身的悬赏追购,新仇旧恨,致使樊将军燃起了更猛烈的仇恨之焰,而只恨报仇无计。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设计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分析荆轲刺秦王事件的背景和意义。
2.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感悟文章的审美价值。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文章写作手法的鉴赏。
三、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阅读障碍。
2.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与评价。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吗?这个故事发生在哪个时期?2.学生回答:战国时期。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三、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文章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荆轲刺秦王事件的历史背景。
2.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如对比、烘托、细节描写等。
3.讲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讨论:荆轲刺秦王事件中,荆轲的行为值得敬佩吗?为什么?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荆轲刺秦王》,谁能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中的难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
2.分析文章的结构,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脉络。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讨论:荆轲刺秦王事件中,如果你是荆轲,你会选择刺杀秦王吗?为什么?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堂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荆轲刺秦王》的读后感。
2.搜集有关荆轲的其他故事,与同学分享。
第三课时一、课堂复习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荆轲刺秦王》,谁能谈谈你对荆轲的看法?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课堂讨论1.让学生讨论:荆轲刺秦王事件中,哪些因素导致了荆轲的失败?三、课堂小结2.强调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堂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荆轲刺秦王事件的分析性文章。
2.深入了解荆轲刺秦王事件的历史背景,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第四课时一、课堂复习1.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荆轲刺秦王》,谁能谈谈你对荆轲的评价?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二章节,详细内容为:了解作者贾谊的生平事迹及其作品风格;学习《荆轲刺秦王》的背景、情节、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分析荆轲、荆轲母亲、荆轲妻子等人物形象;理解文本所反映的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课文内容,理解《荆轲刺秦王》的情节、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荆轲等人物的崇高品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荆轲等人物形象,理解课文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战国时期历史短片,激发学生对时代背景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荆轲刺秦王》的情节、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
3.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分析荆轲、荆轲母亲、荆轲妻子等人物形象,探讨课文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
4. 例题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要词句,分析荆轲等人物形象。
5. 随堂练习: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内容:作者:贾谊时代背景:战国时期人物形象:荆轲、荆轲母亲、荆轲妻子艺术特色:生动形象、情感真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课文,分析荆轲刺秦王的原因。
请从课文中找出三个体现荆轲等人物崇高品质的例子,并加以分析。
2. 答案:原因:荆轲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挺身而出,刺杀秦王。
例子:荆轲母亲教导荆轲为国家效力;荆轲妻子支持荆轲刺杀秦王;荆轲为国家舍生忘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荆轲刺秦王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激发兴趣,情境导入
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1.诗中借古讽今,“壮士”指的是_______________,“此地”指的是_________。
2.“今日水犹寒”一句中“寒”为什么说用的好?“寒”字用得精准。
表示很冷。
荆轲刺秦的典故,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歌声。
使后来在易水边送别的人自然想起荆轲的故事。
作者借怀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今日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
寒字更是表达了作者忆及古时的一种悲壮愤激之情,从而为下面的抒情准备了条件,酝酿了气氛
环节二:自主学习
1.关于《战国策》:《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33篇,记载了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共245年间的历史。
《战国策》的艺术特色:①富于文采。
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教案设计(1)

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古代人物传记》中的《荆轲刺秦王》。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了解荆轲刺秦王的背景、经过和结果;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句式特点、人物形象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句式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学习荆轲的形象,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勇于担当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句式特点的分析。
2. 教学重点:荆轲形象的塑造和爱国情怀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与荆轲刺秦王相关的历史短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课。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荆轲刺秦王的背景、经过和结果。
3. 内容分析: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句式特点,引导学生分析荆轲形象。
4. 例题讲解:针对难点,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荆轲的爱国情怀和勇于担当的精神,进行课堂分享。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主要内容:a. 历史背景b. 荆轲形象c. 修辞手法与句式特点d. 爱国情怀与勇于担当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述荆轲刺秦王的背景、经过和结果。
b. 请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句式特点。
c. 请谈谈你对荆轲爱国情怀和勇于担当精神的理解。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查找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阅读与荆轲刺秦王相关的历史资料,深入了解荆轲的事迹,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同时,开展以“爱国情怀”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句式特点的分析。
高一上册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三篇

高一上册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三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荆轲,春秋战国时代四大刺客之一(要离、专诸、聂政、荆轲)本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改称荆轲,喜好读书击剑,善交名人勇士。
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篇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分析鉴赏荆轲形象。
【教学重点】1、积累“顾”、“就”、“发”等文言词语用法。
2、学习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荆轲刺秦这一行为的意义。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入课屏幕展示对联:请同学们思考下列对联写的都是那些历史人物?①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人寰②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方苑第一家③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④一诗二表三分鼎万古千秋五丈原⑤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前五联分别是司马迁、李白、蒲松龄、诸葛亮、范仲淹,那么,同学们请看,⑥身入狼邦,壮志匹夫生死外心存燕国,萧寒易水古今流——写的是历的那个人物呢?对,是咸阳荆轲墓联。
今天我们就走进那段尘封的岁月,去感受那步步惊心的往事。
(板书课题)二、识人荆轲,春秋战国时代四大刺客之一(要离、专诸、聂政、荆轲)本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改称荆轲,喜好读书击剑,善交名人勇士。
三、入境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_7年,即秦统一全国的大势已定,弱小的燕国也危在旦夕。
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自己在秦国做人质的“见陵”之仇,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如不成,则刺杀秦王嬴政,使其国内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教案

《荆轲刺秦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背景、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寓意和主题思想。
(3)能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品味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内容。
(2)通过分析比较,了解《荆轲刺秦王》与其他历史故事的关联。
(3)通过创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表达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珍视和平的思想观念。
(3)培养学生勇于担当、忠诚报国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内容1. 文本内容:(1)讲述荆轲、荆轲的生平背景和刺秦王的原因。
(2)描绘荆轲刺秦王的经过、场景和细节。
(3)展现荆轲刺秦王后的反响、评价和影响。
2. 象征意义:(1)荆轲刺秦王事件背后的历史意义。
(2)荆轲、荆轲形象在中华民族精神中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寓意和主题思想。
(3)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品味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 教学难点:(1)荆轲刺秦王事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荆轲形象在中华民族精神中的象征意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历史故事《荆轲刺秦王》。
(2)简要介绍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背景,引发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
3.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寓意和主题思想。
(2)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了解《荆轲刺秦王》与其他历史故事的关联。
4. 课堂讲解:(1)讲解荆轲刺秦王事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阐述荆轲形象在中华民族精神中的象征意义。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一必修《语文》第二册第六单元《古代记叙散文》,具体章节为《荆轲刺秦王》。
文章详细叙述了荆轲刺杀秦王的经过,以及荆轲英勇就义的壮烈事迹。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荆轲刺秦王》的背景,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学习古代记叙散文的写作手法,分析作者如何塑造荆轲这一英雄形象。
3.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荆轲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把握故事情节,学习古代记叙散文的写作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注释、课外拓展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电视剧《荆轲刺秦王》片段,引发学生对荆轲这一历史人物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教师巡回指导。
3. 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背景,介绍荆轲刺秦王的史实。
(2)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
(3)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设问等。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难点句子,解释其意义和修辞手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课文中的其他句子。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荆轲刺秦王的原因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主要内容:(1)荆轲刺秦王的背景(2)荆轲的人物形象(3)课文中的修辞手法3. 教学重点与难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2)谈谈你对荆轲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
2. 答案:(1)示例: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排比、设问等。
如“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2)示例:荆轲是一位英勇无畏、忠诚爱国的英雄,他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但课堂时间有限,未能深入探讨荆轲的人物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轲刺秦王》)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简介课文故事发生的背景: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全国的大势已定,弱小的燕国也危在旦夕.(出示战国形势图)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自己在秦国做人质的“见陵”之仇,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如不成,则刺杀秦王嬴政,使其国内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事败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2年灭燕.燕国被灭了,然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由于其悲壮动人而传诵千古。
三、整体感知:
(一)齐读正音。
淬(cuì)怜(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搭(zhèn)拊(fǔ)樊於(wū)期夏无且(jū)
(二)学生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
提示:按文章结构来复述。
学生在听读之后把握文章的基本叙述思路,根据文章的主要情节,为文章划分大致的结构。
(三)把握文章内容。
明确:
1.本段记叙了荆轲入秦前的危急形势:燕国的紧邻赵国已被秦国吞灭,战火已燃至燕国南部边境。
2.本段开始写了太子丹在万分紧急的形势下渴望荆轲即刻赴秦的焦急心情,接着写了荆轲虽理解此事紧迫,但也提出“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的关键性问题,并且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献上秦国正在出极高赏格缉拿的樊於期的头颅,以此作为信物到秦国。
而太子丹对此种办法不能苟同,不忍心伤害投奔自己的长者。
3.本段的中心内容是写樊将军自刎献出头颅的壮举。
但作者采用的是层层逼近的方式写出这一结果的。
荆轲得知“太了不忍”后,便私下会见樊将军,作了一番恳切的谈话。
他首先交代了秦王对其父母宗族的残暴处置,而后又说明了对他自身的悬赏追购,新仇旧恨,致使樊将军燃起了更猛烈的仇恨之焰,而只恨报仇无计。
在这样的火候下,荆轲提出“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的计策,并详细描绘了实现计策的未来情景,即以樊将军头颅为信物见秦王而报仇,樊将军因而自刎。
这些,为荆轲赴秦作了重要准备。
4.本段记叙了太子丹听到樊将军献出头颅的消息之后的悲痛状况,但为了完成赴秦刺杀秦王的大事,也只得承认现实。
5.本段叙述了太子为荆轲赴秦所做的准备工作:这是从“物”方面,即备匕首一事做的十分细致的准备。
6.本段继续叙述太子丹为荆轲赴秦所做的准备工作,是从“人力”方面,即从派助手一事写如何做准备。
7.本段叙述荆轲实际感到秦舞阳一个小孩子,人力不敷,约请远方朋友而又未到,只得留待。
8.本段叙述了荆轲因“待客与俱”迟迟未能成行与太子丹急于事功间的矛盾,太子“疑其有改悔”,故说出“先遣秦武阳”的打算,荆轲说出迟行的道理后,愤然辞行赴秦。
9.本段点出为荆轲送行。
10.在上段叙述荆轲匆匆告别的基础上,又十分真切而生动地描绘了易水送别,慷慨悲歌的壮烈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