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山地土壤氧化铁形态及其与成土环境的关系(精)
微专题2地质过程的描述(讲义)-高二地理阶段性复习(人教版2019)

2021~2022学年度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微专题二地质过程的描述地质过程是指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地表及其附近的岩层在组成形态、物质结构、位置关系等方面不断发展演变的具体过程。
地质作用的过程类问题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地质作用的原理和规律,分析地质剖面图、某地地形地貌、某类矿产资源等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和原因,本质上是对地质作用的判断和排序,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运用演绎推理的能力。
地质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1)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三大类岩石的形成条件及它们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2)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风、海浪、流水、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过程及形成地貌(如沙丘、冲积平原、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地上河等)的过程。
一、掌握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和形成条件要求掌握三大类岩石的形成条件和特点,以及它们和岩浆之间相互转化的规律(图3)。
1、岩浆岩是由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形成坚硬致密的侵入岩(如花岗岩),或多气孔的喷出岩(如玄武岩);2、沉积岩是由地表被侵蚀的物质,由外力搬运后沉积下来,固结成岩而成,有层理结构,可能含有化石及化石燃料;也包括石灰岩(化学沉淀物)和珊瑚礁(珊瑚虫遗体堆积)。
3、岩石在地下高温高压下发生变质作用而形成,如石灰岩变为大理岩,页岩变为板岩。
图3二、地质剖面图中岩层新老关系判断(1)根据地层层序规律确定: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
(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3)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喷出岩的形成一般晚于与其所切穿的岩层。
晚期的岩浆活动会覆盖早期的岩浆活动。
(4)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这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
不同形态氧化铁对黄土性土壤吸附铅的影响

不同形态氧化铁对黄土性土壤吸附铅的影响梁化学;王益权;石宗琳;史红平;王加旭【摘要】针对土壤含氧化铁的普遍性以及氧化铁对土壤理化性质的重要影响,探求氧化铁对土壤吸附重金属离子的作用与影响。
采用了化学选择性溶提技术,分别去除黄土性母质上发育的古土壤、淋溶褐土和黄褐土中不同形态的氧化铁,采用了等温吸附试验,并以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拟合参数为指标,分析去除不同形态氧化铁前后土壤对Pb2+的吸附特征。
结果表明:原土壤对Pb2+的吸附曲线逐渐递增,并无明显阶段特征,且更符合Fre-undlich方程;而去除不同形态氧化铁后的3类土壤对Pb2+的吸附曲线均为L型,阶段特征显著,更加符合Langmuir方程,且土壤对Pb2+的亲和力(KL )成倍增加;去除络合态铁和无定形氧化铁后,土壤对Pb2+的最大吸附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去除无定形氧化铁之后,古土壤对Pb2+的最大吸附量增幅最大,增加了14.71 mg·g-1;去除游离态氧化铁后古土壤、淋溶褐土对Pb2+的吸附量分别下降了5.95、3.10 mg·g-1,黄褐土对Pb2+的吸附量则增加了2.98 mg·g-1。
土壤中氧化铁对Pb2+吸附能力与吸附容量的影响不完全依赖于氧化铁的含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土壤中氧化铁的形态。
对于不同氧化铁形态的土壤采用相应的化学溶提技术,能够获得具有较高吸附性能的粘土矿物环境材料。
%Considering the ubiquity of iron oxide in soil and the important impact of iron oxide on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this paper studied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forms of iron oxide on the adsorption of heavy metals in soil .After removal of different forms of Fe oxide from Loessial soils by chemical selective stripping technique,the ad-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b2+on several loessial soils were studied by isothermal adsorption experimentsand the Lang-muir equation and Freundlich equation were used to analyze Pb2+ad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before and after re-moval of different forms of iron oxide .The adsorption process of Pb2+in three kinds of original soils increased gradually, the isotherm curve of Pb2+adsorbed was more fitted by Freundlich equation and with no significant stage characteristics;after removal of different forms of Fe oxide,the isotherm curve of Pb2+adsorbed was L-shaped,which was more fitted by Langmuir equation,and the phase characteristics was significant,while the bonding strength and the affinity of lead by soil multiplied;after removal complexing Fe oxides and amorphous Fe oxides in different soils could increase the amount of Pb2+absorption,and after removal of amorphous Fe oxides,the adsorption amount of Pb2+by paleosol in-creased by 14.71 mg·g-1;after removal free Fe oxides,the adsorption amount of Pb2+by paleosol and eluvial cinnamon soil decreased by 5 .95、3 .10 mg·g-1 compared to their original soils,but increased by yellow cinnamon soil .In nature soil,the effect of iron oxide on the adsorption capacity of Pb2+was not entirely depend on the content of iron oxide,but also affected by the state of iron oxide in the soil .Using chemical selective stripping technique to remove different forms of Fe oxide can obtain clay mineral materials with high adsorption capacity .【期刊名称】《干旱地区农业研究》【年(卷),期】2017(035)001【总页数】7页(P64-70)【关键词】黄土性土壤;铁氧化物;铅;化学溶提【作者】梁化学;王益权;石宗琳;史红平;王加旭【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杨凌712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31.3粘土矿物作为廉价、易获取的环境修复材料日益受到关注,以粘土为基材的改性粘土[1]、有机粘土[2-3]、柱撑粘土[4-5]等环境材料是当前环境科学和土壤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浙西石灰岩发育土壤中氧化铁矿物组成及特性的研究

1 供 试 土壤 和研 究方 法
1 . 1 供试土壤
0
1 9 9 5年 7 -8月采 白浙江西部的杭州、 临安和余杭 等市, 共计 4 个 剖面, 成
本研究 撙到 了英 国麦考莱 土地利用研究所 D u d ' , i eD ML先生 的支 持和帮 助. 谨表 谢意。
维普资讯
( 袖扛 泥) >棕 色石灰 土( 袖 扛 黄泥、 袖黄 诧) >■ 色石 灰土 ( 蕞 质 ■油 泥) 。 t化长 矿 协娄 越 与 土色 存在 一定 的
关 幕, 油虹泥 含较 高 的赤 铁矿 . 土色 以红色和 椽红色为主 ; 袖扛黄泥 和袖黄 泥主要 以针长 矿为 主. 赤 长矿 含量 较
2 0 0 0年
第 l期
土
壤
3 9・
土母 质为普通石灰岩 、 泥质灰 岩和碳质灰岩. 土 壤类型按浙江省第二次土壤普 查分类, 可归 人 2个土类( 红壤 和石 灰土 ) 、 4个土属( 油红泥、 油黄泥、 油红黄 泥和碳质 黑油泥 ) , 按 中国土 壤 系统分类 ( 修订方案 ) 可归人普 通钙质湿润淋溶土和普通黑色岩性均腐土 2个亚类【 。供
低, 土 色以黄棕 色为主 ; 碳质 黑袖泥无赤长矿 . 土 色主要受 有机质控 制. 以黑 色为 主 针铁 矿的 铝替 代量 约为 赤 长 矿的 2 -4倍. 针长 矿 的铝替代 量 : 油虹铌 >袖红黄 泥, 袖黄 诧 >敢质 黑油 诧。石 灰 岩发 育的 上 土壤 中氧 化
长 平均晶 粒较小. 结晶较 整。
2 . 1 土 壤 中 氧 化铁 的 化 学 形 态 表 3所 示 , 各 剖面 中氧化 铁含量 存在 一定 的差 别, 全 铁 ( F e t ) 和游离氧化铁( F 耐) 含量 : 剖面 1 ( 抽红 泥 ) > 剖 面 2和剖 面 3 ( 油 黄 泥 和 油 红 黄 泥 >剖 面4 ( 碳 质黑油 泥) , 各剖 面 中氧 化 铁 的 游 离 度 ( F e d / F e t , 1 0 0 %) 均在 6 0 %以上, 由 大 而 小 依 次为剖面 1 >剖 面 2 , 剖面 3 >剖 面 4 , 即红壤 性 土 >棕 色 石灰 土 >黑 色 石 灰 土 。 土 壤 活 性 铁
土壤氧化还原软铁子的原理

土壤氧化还原软铁子的原理
土壤氧化还原反应是土壤中电子传递和物质转化的过程,主要涉及到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的转换。
在土壤中,铁元素常常作为氧化还原反应的重要参与者,其存在形式受到氧化还原条件的影响。
在氧化条件下,铁元素主要以三价铁(Fe3+)的形式存在,而在还原条件下,则以二价铁(Fe2+)的形式存在。
土壤中铁元素的氧化还原状态对土壤肥力和植物生长有重要影响。
一方面,三价铁通常以难溶性的化合物形式存在,对植物吸收利用铁元素造成困难。
另一方面,二价铁较为活跃,容易被植物吸收利用。
因此,通过改善土壤的氧化还原条件,可以促进植物对铁元素的吸收利用。
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会进行氧化和还原反应,从而影响铁的氧化还原状态。
例如,在厌氧条件下,有机物质发酵会导致土壤中氢离子浓度增加,从而促进二价铁的氧化和三价铁的还原。
此外,土壤水分、通气状况、酸碱度等因素也会影响土壤的氧化还原状态。
例如,在淹水条件下,土壤中的氧气含量降低,促进了二价铁的氧化和三价铁的还原。
综上所述,土壤氧化还原软铁子的原理主要是通过影响铁的氧化还原状态来影响植物对铁元素的吸收利用。
通过改善土壤的氧化还原条件,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土壤调查与评价知识点

详细阐述航片土壤判读的方法与步骤。
判读方法:地型分析法:根据地表景观(地表类型)所反映的色调和图型,推断出景观,进而推断出土壤类型。
因素分析法:从影象上,推断成土因素,再根据成土因素理论,推断出土壤类型。
地文分析法:从影象上推断地貌类型,利用地文规律,也就是地表物质的运移及变化规律,来推断土壤类型。
判读步骤:勾划出景观类型(地貌、利用方式、植被类型等),推断土类、亚类;在景观类型中,勾划景观单元(用典型样块、地质、水文地质等资料),推断土属;在景观单元中,从相对位置和影象图型等特征,推断土种、变种。
什么是航片的作业面积?为什么要勾划航片的作业面积?若用地形图做土壤调查的工作底图,要不要在地形图上勾划作业面积?为什么?航片是中心投影,本身存在一定的误差,而像主点是航片的无位移点,距像主点越远,误差越大。
勾画作业面积,航片上下20%,左右30%需要重叠,这样可以减少因中心投影的位移引起的误差。
所以需要勾画作业面积。
方法:(1)拼接三张同航向相邻的航片,取左右两部分的两条中线为作业面积的左右界线;(2)拼接三张相邻航带(即纵向)的航片,取上下重复部分的中线为作业面积的上下界线。
上述四条中线所围成的长方形即是作业面积。
不用。
因为地形图是地面的正射投影,像点不会发生位移,所以不需要在地形图上勾画作业面积。
按顺序写出航片土壤调查制图的主要步骤及各步骤里的主要内容。
调查准备:组建调查队伍;明确调查任务,确定制图比例尺;统一技术规程,提出质量标准及成果要求;同时要收集并分析巳有的基础资料与图件;研究前人工作的成果;准备调查工具与仪器,做好物质准备路线踏查:选择踏查路线:2-3条(一般多为2条)。
原则:各种成土因素组合类型(从低到高,垂直穿过等高线)进行实地踏查;建立判读标志;土壤剖面的打开、观测、描述、采样(主要剖面、检查剖面、定界剖)。
室内判读:土壤界线研究和图斑研究,勾绘图斑;土壤草图的详度要求;航片判读土壤野外校核:若在影象上仍有细微差异、区别,仍可采用建立典型样块进行判读的办法,但主要依靠经典的界线寻找法—土钻打孔内插法。
第二章 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2

(二)温度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影响矿物和有机物质的风化与合成。一般
来说,每增加10℃温度,反应速率可成倍增
加。
温度从0℃增长到50℃时,化合物的解离度 可增加7倍。
花岗岩风化壳在广东可厚达 30~40米,浙江一般在5~6米, 而青海高原常不足1米。
(三)温度和湿度的共同影响
实际上水热两因子是共同作用着的,只有两者互
(一)湿度因子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表 1
气候大区 湿润 半湿润 半干旱 干旱 极干旱 表 7.2 中国气候分区 年干燥度 <1.0 1.0~1.6 1.6~3.5 3.5~16.0 >16.0
中国气候大区划分 自然景观 森林 森林草原 草原 半荒漠 荒漠
据《中国自然地理》(1981)
湿度对土壤形成的gration)
由土壤的腐殖化过程所形成的模式土层示意图
(2)斑毡化
森林植被下,由于环境凉湿,植物残体分解不
彻底,形成腐殖化程度低的粗腐殖质,呈斑毡状。
(3)泥炭化
在低温或过高湿度条件下,植物残体呈半分解 状态,大多仅有颜色的改变,植物组织仍保持原状。 在低洼过湿条件下形成泥炭层,在高寒条件下形成毡
状草皮层。
提问:斑毡化
relief,time…)
二.母质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自然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直接影响着成土过程的速度、性质和方向。
母质对土壤理化性质有很大的影响。 岩浆岩:花岗岩形成的土壤:富钾而缺磷; 玄武岩形成的土壤:缺钾而富磷 沉积岩:砂岩形成的土壤:盐基养分较贫乏; 页岩形成的土壤:盐基养分较丰富。
一般地说,成土过程进行得愈久,母 质与土壤的性质差别就愈大。但母质 的某些性质却仍会顽强地保留在土壤 中。
成土因素和土壤形成过程

以上我们讨论了土壤的三相物质四种成分及其土壤的主要物理化学性质。
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物质组成和性质,土壤的肥力状况也不同。
那么土壤是怎样形成的呢?这是土壤地理学要搞清楚的问题之一。
一、土壤形成因素(一)土壤形成因素学说1.道xx 土壤形成因素学说土壤形成因素学说是十九世纪末,由俄国着名的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建立起来的。
道库恰耶夫土壤形成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有以下四点:①土壤是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他认为土壤是在各种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离开某一成土因素都不能形成土壤,并提出了如下土壤形成数学函数式。
S: 土壤,K:气候,O:生物,F:岩石,P:地形,T:时间道库恰耶夫认为土壤形成因素包括气候、生物、母质和时间四种因素,它们各自对土壤形成都有一定的作用。
只有某一种因素形不能形成土壤,是在这四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②成土因素的同等重要性和相互不可代替性关于这一点,他举例说: “我们假定,如果医生提出水、空气和食物对人的机体那个比较重要,那么这个问题是空洞而用无的。
因为缺乏任何一个,生物都不能单独生存,提出这样的问题是无益的。
提出土壤形成因素中哪一个因素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同样也是无益的。
”③成土因素的发展变化制约着土壤的形成和演化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成土因素也是如此,它们也处于无休止的变化过程当中。
前面已经说过,土壤是各种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它们与土壤之间的关系是函数关系,若成土因素发生了变化,土壤本身也必然跟着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成土因素的发展变化制约着土壤的形成和演化。
④成土因素是有地理分布规律的s=f(d,o,r,p ,t,道库恰耶夫在多年研究俄罗斯黑钙土的基础上, 1883 年发表了他的经典着 作——《俄国黑钙土》。
在这本书中他第一次阐明了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同时他指出,这是由于成土因素有地带性分布规律的结果。
虽然现在看起来, 各种自然事物的地带性规律已为众所周知的事实。
岩溶山地土壤氧化铁形态及其与成土环境的关系(精)

Morphology of Soil Iron Oxides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Soil-Forming Process and Forming Conditions in a Karst Mountain
ZHANG Zhi-wei1 , ZHU Zhang-xiong 1, 2 , FU Wa-li1 , 2012 年 6 月
环 境 科 学 ENVIRONMENTAL SCIENCE
Vol. 33,No. 6 Jun. ,2012
岩溶山地土壤氧化铁形态及其与成土环境的关系
张治伟1 ,朱章雄1, 2 ,傅瓦利1 ,文志林1
(1.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重庆 400715; 2. 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 400700) 摘要: 土壤氧化铁的数量和形态是成土过程和成土环境的反映. 以重庆金佛山为研究对象,采用化学选择溶解法, 分析了岩溶
化度和络合度高(73. 51% 和 17. 21% ) ,显著高于坡腰区(13. 06% 和 0. 41% ) . 在坡腰区, 灌丛马尾松退化或转化为旱地后, 土
岩溶环境退化及石漠化发生发展状况.
关键词:岩溶山地; 土壤铁氧化物; 数量; 形态; 成土环境; 石漠化
中图分类号: X1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0-3301(2012)06-2013-08
顶区气温低,土壤发育程度弱,黏粒游离铁含量低(29. 16 g · kg - 1 ) ,黏粒部分铁的游离度小(35. 40% ) ; 坡腰区气温高, 土壤风 壤有机质含量下降,黏粒流失,游离铁有伴随黏粒迁移的趋势, 使土壤全铁和黏粒游离铁减少; 灌丛马尾松土壤全铁 98. 25
· kg - 1 , 土壤全铁主要受母质影响. 山 山顶区与坡腰区全铁含量差异大,山顶土壤全铁 51. 49 g · kg - 1 , 坡腰区全铁含量 86. 29 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33 卷 第6 期 2012 年 6 月 15 日
我国湖泊富营养化效应区域差异性分析 …………… 曹金玲,许其功,席北斗,李小平,杨柳燕,江立文,魏自民,吴献花( 1777 ) 基于“ 源” “ 汇” 景观格局指数的海河流域总氮流失评价 ………………………………… 孙然好,陈利顶, 王伟, 王赵明( 1784 ) 云蒙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非点源氮污染负荷的影响 ………………………………………… 孟晓云,于兴修,泮雪芹( 1789 ) 深圳市沿岸表层海水中全氟化合物的残留特征及其分布规律 …………………… 陈清武,张鸿,柴之芳,沈金灿,杨波( 1795 ) 典型电器工业区河涌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来源和潜在生态风险 …………………………………………………… ………………………………………………………………… 邓代永,邱孟德,孙国萍,郭俊,张宏涛,张琴,许玫英( 1801 ) 珠江下游河段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及污染评价 ……………… 谢文平,王少冰,朱新平,陈昆慈,潘德博,洪孝友, 尹怡( 1808 ) 扎龙湿地南山湖沉积岩芯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来源判别 …………………… 苏丹,臧淑英, 叶华香, 孙丽, 贾晓丹,李苗( 1816 ) 汕头湾沉积物磷的形态分布与季节变化特征研究 ………………………………………………………… 赵建刚,乔永民( 1823 ) 氮磷比对东海浮游植物群落生长影响的微宇宙实验 ……………………… 黄伟,朱旭宇,曾江宁,寿鹿,陈全震,江志兵( 1832 ) 春季福建北部海域浙闽沿岸流消亡期浮游桡足类种类组成及其分布 …………………… 王彦国,林景宏,王春光,林茂( 1839 ) 滩涂红树林种植-养殖耦合系统水产品中多环芳烃含量水平分析 ……………… 陈冠秋,李耀初,黄晋沐,南燕,林茂宏( 1846 ) 四溴双酚 A 在 5 种巢湖鱼类体内的组织分布与生物浓缩因子研究 ………………… 杨苏文,王圣瑞,闫振广,张普青( 1852 ) 五氯酚对稀有鮈鲫卵黄蛋白原及 p53 的诱导效应 … 熊力, 马永鹏, 张晓峥, 金帮明, 李伟, 苏永良, 毛思予, 刘堰( 1858 ) 全氟辛烷磺酸( PFOS) 对斑马鱼卵黄蛋白原 mRNA 水平的影响…………………………………………………………… ………………………………………………………………… 程艳,崔媛,党志超,谢文平,李海山,殷缓缓,陈会明( 1865 ) 水溶性有机物电子转移能力与荧光峰强度的关系研究 ……………………… 陶亚,袁田,周顺桂,袁勇,庄莉,王辉宪( 1871 ) MIEX 中试实验对二级出水中有机物去除的 3DEEM 解析 …………………………………………… 杨建,高金华,常江( 1878 ) XDLVO 理论解析钙离子对腐殖酸反渗透膜污染的影响机制 …………… 姚淑娣,高欣玉,郭本华,包南,谢慧君,梁爽( 1884 ) 栅藻 LX1 在水产养殖废水中的生长、脱氮除磷和油脂积累特性 ………………… 马红芳,李鑫,胡洪营,于茵,巫寅虎( 1891 ) 氯化铁用于反硝化同步化学生物絮凝工艺研究 ………………………………………… 王宏杰,董文艺,刘莉莎,韩贵超( 1897 ) 合成氨废水短程反硝化特性研究 …………………………………………… 李妍,李泽兵,马家轩,王晓毅,赵白航,李军( 1902 ) 基于新型反应器的好氧颗粒污泥的稳定性控制 ……………………………………… 李志华,杨帆,李胜,谢磊,王晓昌( 1907 ) 采用非生长能量代谢参数表征颗粒污泥稳定性 ……………………………………… 李志华,吴军,李胜,谢磊,王晓昌( 1913 ) 酸-碱预处理促进剩余污泥厌氧消化的研究 ……………………………………………………… 袁光环,周兴求,伍健东( 1918 ) 小回流比条件下污泥浓度分区试验研究 ……………………………………………………… 史思,王素兰,李瑞,邢传宏( 1923 )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污泥调理脱水效果的影响 …………………………………………………………………………… ……………………………………………… 侯海攀,濮文虹,时亚飞,于文华,樊明明,刘欢,杨昌柱,李野, 杨家宽( 1930 ) 中国空气污染指数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 李小飞, 张明军, 王圣杰, 赵爱芳, 马潜( 1936 ) 南京 3 类不同大气污染过程下气溶胶水溶性无机离子的特征研究 …………………… 张秋晨, 朱彬, 苏继峰, 王红磊( 1944 ) 深圳市郊区大气中 PM2. 5 的特征分析 ………………………………………………………… 戴伟,高佳琪,曹罡,欧阳峰( 1952 ) 餐饮业油烟的颗粒物分析 …………………………………………………………………… 谭德生,邝元成,刘欣,戴飞鸿( 1958 ) Fe-MnO x -CeO2 / ZrO2 低温催化还原 NO 性能研究 …………………………………………………………… 刘荣,杨志琴( 1964 ) 自然型氨基酸及其钾盐的 CO2 吸收和再生特性 ………………………………… 晏水平,陈竞翱,徐明亮,艾平,张衍林( 1971 ) 耕作方式对紫色水稻土农田生态系统 CH4 和 N2 O 排放的影响 …………………………………………………………… ……………………………………………………………… 张军科,江长胜,郝庆菊,唐其文,程炳红,李辉,陈璐豪( 1979 ) 垄作覆膜条件下田间氨挥发及影响因素 ………………………………… 上官宇先,师日鹏,李娜,韩坤,李会科,王林权( 1987 ) 添加不同 N 源条件下典型除草剂对土壤呼吸和 N2 O 排放的影响 ……… 孙青,史淳星,石坤,言儒斌,蒋静艳,吴以中( 1994 ) 某石墨阳极法氯碱生产场地二 英污染特征分析 ……………………… 余立风,魏文侠,田亚静,吴广龙,李培中,赵丹( 2000 ) 脱硫石膏对酸化森林土壤短期修复效果的研究 …………………………………… 罗遥,康荣华,余德祥,谭炳全,段雷( 2006 ) 岩溶山地土壤氧化铁形态及其与成土环境的关系 ……………………………………… 张治伟,朱章雄,傅瓦利,文志林( 2013 ) 废弃尾矿库 15 种植物对重金属 Pb、Zn 的积累和养分吸收 ……………………………… 施翔,陈益泰,王树凤,李江川( 2021 ) 铬胁迫对 3 种草本植物生长及铬积累的影响 ……………………… 王爱云,黄姗姗,钟国锋,徐刚标, 刘志祥,申响保( 2028 ) 湘西花垣矿区主要植物种类及优势植物重金属蓄积特征 …………………… 杨胜香,田启建,梁士楚,周耀渝,邹慧成( 2038 ) 增施 CO2 对 C3 和 C4 植物根际氯氰菊酯残留浓度的影响 ……………………… 慕楠,刁晓君,王曙光,王鹏腾,李攀峰( 2046 ) 生物强化去除吡啶的特性及微生物种群动态变化分析 ……………………………………………… 乔琳,赵宏,王建龙( 2052 ) A / O MBR 处理生活污水效率与菌群多样性的关系 ……………… 邝斌宇,史青,Montcho Leon Monthero,丁嫚,温东辉( 2061 ) 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过程中氮循环功能基因的动态检测 ……………………………………… 吴彬彬,卢滇楠,刘铮( 2068 ) 武汉市儿童多途径铅暴露风险评估 ……………………………… 郝汉舟,陈同斌,吴基良,雷梅,田辉,祖文普,钟学斌( 2075 ) 电子鼻预处理装置的开发及适用性研究 ………………………………… 卜凡阳,文晓刚,万梅,刘锐,陈吕军,张永明 ( 2083 ) ToxTell 生物传感器在 Cu2 + 、Cd2 + 冲击活性污泥系统分析中的应用 …… 王学江, 王鑫, 刘免, 吴真, 杨连珍, 夏四清( 2090 ) 环境样品免疫检测基质效应分析与控制 …………………………………………………………… 盛建武,何苗,施汉昌( 2095 ) 热等离子体熔融固化模拟医疗废物的研究 ……………………………………… 张璐,严建华,杜长明,陆胜勇,李晓东( 2104 ) 城市生活垃圾组分低温干燥特性及模型研究 ……………………………… 吴亚娟,刘红梅, 陆胜勇, 严建华,李晓东( 2110 ) 厌氧-准好氧联合型生物反应器填埋场产气规律的研究 …………………………………………… 韩智勇,刘丹,李启彬( 2118 ) 处理垃圾渗滤液的 Fe / C 空气阴极 MFC 性能研究 ………………………… 唐玉兰,彭漫,于燕,何亚婷,傅金祥,赵玉华( 2125 ) 基于冗余分析的典型喀斯特山区土壤-石漠化关系研究 …………………………………… 龙健,廖洪凯,李娟,陈彩云( 2131 ) 北京市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协整检验分析 ………………………………… 陈操操,张妍,刘春兰,王海华,李铮( 2139 ) 《 环境科学》 征稿简则(1877) 《 环境科学》 征订启事(1890) 信息(1822,1857,1896,2138)
ISSN 0250-3301 CODEN HCKHDV
(HUANJING KEXUE)
ENVIRONMENTAL SCIENCE
第33 卷
第6 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Vol.33
No.6
2012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主办
出版
( HUANJING KEXUE)
ENVIRONMENTAL SCIENCE 目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