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2019年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六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最新人教版).doc
2019年春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六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一、自学指导:(一)学习目标:1.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2.概述视觉和听觉形成的过程。
3.说出近视和导致耳聋的成因及预防方法。
(二)重点难点:1.眼球和耳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2.视觉和听觉形成的过程。
(三)学习流程:阅读书P78→完成知识储备→预习书P79~85→完成自学检测→讨论完成合作探究题→巩固练习→课堂小结二、自学检测:1.视觉的形成过程大致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并经过等折射,最终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像。
视网膜上有对光线敏感的,这些细胞将图像信息通过视觉神经传给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视觉。
2.人的眼球中调节负担过重,过度变且不能恢复原状,甚至眼球的前后径过长,那么,远处物体的光线通过晶状体等折射所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方,这样看到的则是一个模糊不清的物像。
这种看不清远处物体的眼叫做。
3.耳分为、、三个部分,外耳又分为、。
中耳分为、、;内耳分为、、。
4.听觉的形成过程大致是:外界的声波经过传到,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刺激了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听觉。
5.当遇到巨大声音响时,应迅速,其原因是可以使张开,保持内外大气压的平衡,以免振破。
三、合作探究:1.有人把人眼比作一架照像机,则镜头为,光圈为,胶卷为2.有失明者,经检查眼球结构无损,那么他可能是或中枢发生病变。
3.鼻、咽、喉感染易引起炎。
原因:病菌通过进入中耳。
4.根据右图完成下列各题。
a.你能看到远处的一棵树,是因为它反射的光线形成的物像是落在[]上,这个信息通过[],传到,而形成视觉。
b.眼球里有一个能灵敏调节曲度的结构,即[],它有折射光线作用。
c.在我们眼睛最前方的一个小孔叫做,当光线由弱变强时它会。
d.图中⑥是,⑦是。
四、巩固练习:1.近视眼的病因是()A、眼球前后径过长,晶状体曲度过大B、眼球前后径过长,晶状体曲度过小C、眼球前后径过短,晶状体曲度过大D、眼球前后径过短,晶状体曲度过小2.呼吸道感染的时候,还可能会发生中耳炎,这是因为病菌进入中耳,是通过下列结构中的()A、前庭B、外耳道C、咽部D、咽鼓管3.不同的人种,眼睛的颜色会有不同,有的呈黑色,有的呈蓝色,这是因为()A.虹膜的颜色不同B.巩膜的颜色不同C.视网膜的颜色不同D.脉胳膜的颜色不同4.下列情况下,会使人的听力完全丧失的是()A.前庭受损 B.半规管受损C.听小骨受损D.听神经或听觉中枢受损5.旅客坐在火车或汽车上时,即使闭上眼睛,也能够准确辨别行驶速度的变化和是否在上下坡,接受这种刺激的感受器位于()A.鼓室和半规管B.前庭和半规管C.前庭和耳蜗D.鼓室和耳蜗6.春暖花开的日子,人们观赏姹紫嫣红的景色依靠()A.眼球B.眼和大脑C.大脑D.视网膜7.下列感受器中不能称之为感觉器官的是()A.眼B.鼻C.耳D.感觉神经末梢8.瞳孔位于()A.角膜B.虹膜C.巩膜D.脉络膜9.眼球折射光线的主要结构是()A.晶状体B.房水C.玻璃体D.瞳孔10.矫正近视眼的视力应戴()A.凸透镜B.平面镜C.凹透镜D.凹面镜11.视网膜上感光细胞的作用是()A.形成视觉B.产生神经冲动C.调节眼球D.形成清晰的物像12.组成中耳的结构是()A.耳廓和外耳道B.前庭、耳蜗、半规管C.鼓膜、鼓室和听小骨D.耳廓和耳蜗13两学生用尖锐的器物挖耳屎,以至戳伤导致耳聋的结构是()A外耳道 B听小骨C.鼓膜D.耳蜗14.鼓膜的作用是()A.接受振动,将振动转换成神经冲动B.接受声波刺激,产生听觉C.将振动转换成声波向内传递D.将声波转换成振动向内传递15.在飞机起飞和降落时,应将口微微张开,其目的是()A.减缓紧张情绪B.使鼓膜内外的气压平衡,避免鼓膜受到损伤C.避免呕吐D.进行深呼吸16.某人失聪后,经检查,医生认为耳的结构没有受到损伤,那么可能发病的部位是()A.听神经和听觉中枢B.鼓膜C.中耳D.内耳17.眼球里具有感光细胞的结构是()A.角膜B.巩膜C.脉胳膜D.视网膜18.将鼓膜的振动传到内耳的结构是()A.耳蜗B.听小骨C.半规管D.咽鼓管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四单元 第六章 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 (新版)济南版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眼球和耳的结构及各部组成的功能。
(2)描述视觉的形成过程。
(3)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4)掌握眼和耳的卫生保健。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视频教学掌握眼球和耳的结构、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近视形成等知识。
(2)通过知识拓展环节掌握角膜移植、捐献和人造角膜、人工耳蜗的知识。
(3)通过模型演示掌握眼球和耳的结构及功能,增强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学习与人体有关的感知器官,形成自觉保护视力,注意用眼用耳卫生的意识。
(2)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关爱和帮助有视觉障碍和听觉障碍的人群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1.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
2.耳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
【教学难点】1.通过眼球的模型和视频掌握眼球的结构和各部分组成的功能。
2.凸透镜成像演示掌握视觉的形成过程及近视的原因。
3. 观察和测量的区别。
【教学方法】师生互问互答学习;模型展示形象直观教学;观看视频激发兴趣教学;知识拓展学习;技能训练学习观察和测量的区别。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视频;眼球和耳结构的模型;凸透镜成像装置;收集有关角膜移植、角膜捐献和人造角膜、人工耳蜗和护眼歌的知识。
2.学生准备:预习阅读教材;收集有关眼的保护、角膜移植、捐献和人造角膜、人工耳蜗的知识;收集有关耳聋的知识。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设想你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突然间狂风大作,电闪雷鸣,这时你会急忙寻找避雨地点,并迅速跑过去。
你是靠什么器官发现天气突然变化的?你是怎样做出天要下雨的判断的?你对天气骤变的一系列反应,是通过身体的哪些器官和系统作出的?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的知识。
二、新课讲解【想一想,议一议】看图片,这是我们每个人都熟悉的吃饭情景。
假如是你在用餐,你会看到饭菜的形状和颜色,闻到饭菜的气味,尝到饭菜的味道,手指感觉到馒头的温热,当然,你还会听到同学的谈话。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六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说课稿

2.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是如何感知外部世界的吗?
3.通过实物展示,如眼球模型、耳朵模型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感官器官的形态结构。
4.创设情境,如“假如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光线、声音、气味和触感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引发学生对感官系统重要性的思考。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布置如下:
1.完成与感官系统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撰写一篇关于感官系统的科普文章,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设计一项关于感官系统的实验或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作业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应对这些问题,我将:
1.提供个性化辅导,针对学生的理解水平进行讲解。
2.加强实验前的操作指导,确保实验过程顺利。
3.设计多样化的互动活动,鼓励全体学生参与。
课后,我将通过以下方式评估教学效果:
1.收集和分析学生的练习和作业,了解知识掌握情况。
2.与学生交流,获取对教学方法的反馈。
3.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估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为突破教学难点,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如实验演示、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同时,注重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生物学知识。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是七年级下册的学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在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能够理解简单的生物学概念和实验操作。然而,对于较为复杂的生物学知识,如感官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他们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六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 新人教版

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眼和视觉,本节课是学习了有关人体的营养、消化、体内物质的运输和废物的排出等知识之后,向同学介绍的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中眼与视觉的知识,从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既是知识的介绍,又是很好的一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注意用眼卫生,关爱盲人的情感。
基于以上教材的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2.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概述人体通过眼等感觉器官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
(2)描述眼球的结构及各主要部分的功能。
(3)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能力目标:(1)尝试观察瞳孔大小变化的情况并做出解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自觉保护视力,注意用眼卫生。
(2)有自觉关爱盲人的意识,懂得为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
3.教学重点(1)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
(2)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4.教学难点(1)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
(2)培养学生良好的用眼习惯,树立爱护眼睛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眼睛与视觉”这部分内容是比较感兴趣的,他们不仅对结构与功能感兴趣,更对与眼睛有关的疾病感兴趣,尤其是与他们密切相关的“近视”,想要清楚地了解为什么。
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头脑中的感性材料,利用启发性语言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究、去认识,不断地培养能力。
三、教学流程[课前准备]学生:白纸、水彩笔、课本。
教师:CAI课件、白纸、眼球模型。
★教学中的各项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中心展开,并及时利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资源,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学策略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思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认真观看漫画和解说,受语言的感染,产生学习的欲望。
1.PPT出示“真情告白”,吐露一位近视眼学生的苦恼与困惑。
用生活中的事例导入课题,激发学生情感,进入新课学习。
1.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事例,使本节课一开始就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生物学科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特点。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六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2课时)教学设计

为了巩固学生对人体感官系统的认识,提高他们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本第123页的练习题,包括填空、选择和简答题,要求学生在解答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加深对感官器官结构和功能的理解。
2.结合课堂所学,以“我的感官世界”为主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文章中需包括以下内容:
2.耳朵:利用模型和动画,阐述耳朵的组成,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讲解声音如何通过外耳道传到耳膜,经过中耳的鼓膜、听骨传导到内耳,最终由毛细胞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给大脑产生听觉。
3.皮肤: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触摸不同质地和温度的物体,感受皮肤对温度和触觉的敏感性。介绍皮肤内的感受器如何感知外部环境,并将信息传递给大脑。
-学生能够理解皮肤的结构,并描述它是如何感知温度和触觉的。
2.掌握感官感知信息的基本过程,包括感应、传导、处理和响应。
-学生能够概述从感受器接收刺激到大脑处理信息,再到做出反应的过程。
3.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与感官感知相关的实际问题。
-学生能够运用生物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感知现象,如夜盲症的原因、耳垢对听力的影响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感官器官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作用?
2.感官障碍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困扰?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缓解这些困扰?
3.请举例说明感官感知在保护自己免受伤害方面的重要性。
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描述自己在一个日常场景中,通过不同感官感受到的事物。
-分析这些感官体验如何帮助自己更好地适应和了解周围环境。
-反思在保护感官健康方面,自己还能做哪些改进。
人教版七下生物教案第6章第1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目标:(1)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2)概述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
(3)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4)说出导致耳聋的各种因素及预防的措施。
(5)关注日常生活中眼和耳的卫生保健。
能力目标: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尝试观察瞳孔大小变化的情况并做出解释。
情感目标:(1)能自觉保护视力,注意用眼卫生,坚持做到“三要”和“四不要”。
(2)有自觉关爱盲人、聋人的意识,懂得为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
重点:(1)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
(2)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3)耳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
难点:(1)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
(2)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3)耳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
教学流程:情景导入:设想你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突然间狂风大作,电闪雷鸣,这时你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学生回答:跑回家、找地方躲起来等。
你是怎样做出天要下雨的判断的?学生回答: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生活经验等。
你感觉到天气骤变以及做出的相应反应是通过身体的哪些器官和系统完成的?学生回答:眼睛、耳朵、大脑、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等。
我们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只有灵敏地感知环境的变化并对自身的生命活动进行调节,才能维持自身的生存。
那么,人体是如何感知外界环境的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合作探究,展示交流:一:人体对外界环境感知的器官1.刚才我们对“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的感知有什么器官参与?学生分析回答:眼睛、耳朵、大脑等。
2.我们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还有哪些感觉和器官参与?请举例说明。
(可参考教材P78第一段,进行分析)学生分析回答:嗅觉、味觉、热觉、触觉、痛觉等,鼻子、舌、皮肤等器官。
教师小结:是的人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是多方面的,不同的感觉器官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其中大脑对各种信息进行分析我们才产生了各种感觉。
而据科学家统计,在我们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中,大多是来自视觉。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4单元 第6章 第1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 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得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
2. 描述眼球的结构、主要功能和视觉产生的过程。
3. 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4. 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
二、重点难点重点:1. 眼球的结构2. 视觉产生的过程。
难点: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三、教学准备眼球模型四、导入新课师:设想你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突然间狂风大作,电闪雷鸣,这时你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学生回答:跑回家、找地方躲起来等。
师:你是怎样做出天要下雨的判断的?学生回答: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生活经验等。
师:你感觉到天气骤变以及做出的相应反应是通过身体的哪些器官和系统完成的?学生回答:眼睛、耳朵、大脑、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等。
师:我们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只有灵敏地感知环境的变化并对自身的生命活动进行调节,才能维持自身的生存。
那么,人体是如何感知外界环境的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五、探究新知互动一:人体对外界环境感知的器官师:刚才我们对“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的感知有什么器官参与?学生分析回答:眼睛、耳朵、大脑等。
师:我们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还有哪些感觉和器官参与?请举例说明。
(可参考课本P88第一节第一段,进行分析)学生分析回答:嗅觉、味觉、热觉、触觉、痛觉等,鼻子、舌、皮肤等器官教师小结:是的人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是多方面的,不同的感觉器官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其中大脑对各种信息进行分析我们才产生了各种感觉。
而据科学家统计,在我们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中,大多是来自视觉。
师:视觉的形成当然离不开眼睛,眼睛的结构是怎样的呢?互动二:眼球的结构师:观察课本P89人眼球结构和照相机结构示意图,完成讨论1、2。
学生讨论,回答:师:观察图Ⅳ-46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说一说眼球的晶状体、瞳孔和视网膜分别相当于照相机的什么结构?学生回答:晶状体——镜头;瞳孔——光圈;视网膜——胶卷(底片)师:请同学们利用一分钟的时间熟悉眼球的结构,然后通过眼球模型,分析眼球的结构,并说出每一部分结构的功能。
2019-2020年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六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学案3新版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六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学案3新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学习重点】1.说出眼的基本结构,视觉形成的过程。
近视形成的原因,并提出预防近视的对策。
2.说出耳朵的基本结构,听觉形成的过程。
耳聋形成的原因。
【学习难点】视觉形成的过程及预防近视的对策。
听觉形成的过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眼球的结构与功能(图片见书P79)外层 ______:眼球的前部,无色透明,可透光______:白色,保护眼球内部的作用虹膜:中层的前部,有色素,中央是____,通光,虹膜收缩可调节瞳眼球眼球壁中层的大小脉络膜:占中层2/3的后部,有血管(营养眼球)、色素细胞(遮光并使眼球内部形成“暗室”)睫状体:内含_______,可调节_____内层:透明的_________,含有大量感光细胞,能感受光的刺激内容物晶状体:凸透镜,曲度可以调节,使眼睛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玻璃体:透明胶状物质2.视觉的形成:(1)成像: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在视网膜上形成__ _。
(2)形成视觉:经折光沿着视神经传导外界光线在视网膜上成像,感光细胞产生兴奋,产生神经冲动大脑皮层的________,形成视觉。
3.眼的卫生保健:近视:由于眼球__________过长,或晶状体______过大,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矫正:戴___透镜远视:由于眼球前后径过短,或晶状体曲度过小,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矫正:戴_____透镜4.耳的结构和功能:____ _____ 收集、传导声波外耳道______:接受声波,产生振动耳 ____ ______:有咽鼓管与咽部相通,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听小骨:三块,将鼓膜的振动传导至内耳半规管与维持身体平衡有关_____ 前庭_______:内有听觉感受器,能接受声音刺激产生神经冲动5.听觉的形成沿外耳道沿着听小沿着_____声波 ____(产生振动) _____(产生神经冲动)大脑的_____骨传导 (__________)6.耳聋的原因:根据听觉形成的过程可知,耳内的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结构损伤,都可导致耳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2)概述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
(3)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4)说出导致耳聋的各种因素及预防的措施。
(5)关注日常生活中眼和耳的卫生保健。
【过程与方法】
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尝试观察瞳孔大小变化的情况并做出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自觉保护视力,注意用眼卫生,坚持做到“三要”和“四不要”。
(2)有自觉关爱盲人、聋人的意识,懂得为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
重点:
(1)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
(2)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3)耳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
难点:
(1)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
(2)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3)耳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
教学流程:
情景导入:
设想你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突然间狂风大作,电闪雷鸣,这时你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学生回答:跑回家、找地方躲起来等。
你是怎样做出天要下雨的判断的?
学生回答: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生活经验等。
你感觉到天气骤变以及做出的相应反应是通过身体的哪些器官和系统完成的?
学生回答:眼睛、耳朵、大脑、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等。
我们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只有灵敏地感知环境的变化并对自身的生命活动进行调节,才能
维持自身的生存。那么,人体是如何感知外界环境的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
的感知》。
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一:人体对外界环境感知的器官
1.刚才我们对“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的感知有什么器官参与?
学生分析回答:眼睛、耳朵、大脑等。
2.我们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还有哪些感觉和器官参与?请举例说明。(可参考教材P78第一段,进
行分析)
学生分析回答:嗅觉、味觉、热觉、触觉、痛觉等,鼻子、舌、皮肤等器官。
教师小结:是的人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是多方面的,不同的感觉器官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不同的
作用,其中大脑对各种信息进行分析我们才产生了各种感觉。而据科学家统计,在我们从外界获得的
信息中,大多是来自视觉。
视觉的形成当然离不开眼睛,眼睛的结构是怎样的呢?
二:眼球的结构
2
1.观察教材P79人眼球结构示意图。说一说眼球的晶状体、瞳孔和视网膜分别相当于照相机的什
么结构?
学生回答:晶状体——镜头;瞳孔——光圈;视网膜——胶卷(底片)
2.请同学们利用一分钟的时间熟悉眼球的结构,然后通过眼球模型,分析眼球的结构,并说出每
一部分结构的功能。
学生熟悉眼球结构,教师出示眼球模型,学生解说。
教师强调:(板图)我们俗话说的白眼珠(白眼球)和黑眼珠(黑眼球)指的是哪两部分?(师
生共同分析)白眼球——巩膜;黑眼球——虹膜。虹膜内所含色素不同就出现了蓝眼、褐眼等。
三:视觉的形成过程
1.请大家根据眼球的结构分析:光线从外界进入眼球到达视网膜的途径是怎样的?
学生分组讨论整理,各组呈现分析结果,进行展示解说,其他组进行补充。
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
教师强调:对光线起折射作用的是晶状体玻璃体,成像的部位是视网膜,成的像是倒像。
2.视网膜上成像后我们就看到物像了吗?我们实际看到的物像是倒立的吗?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结合教材P80图4-48解决这一疑难。
教师讲解:视网膜上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还要把图像信息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的特定区域——视觉
中枢,产生了视觉。
3.有一个人眼睛失明了,你能帮他分析分析可能有哪些原因吗?
学生分析,教师点拨:根据视觉的形成过程。
4.观察教材图4-49猫的瞳孔大小的调节,你能发现什么规律?人也会有这种变化吗?请你设计一
个实验来探究一下。
学生回答:猫的瞳孔在暗处比在亮处大。推测人也会这么变化。然后设计实验方案:
⑴拉上窗帘,过一会再拉开;
⑵用手电筒照射同学的眼睛,观察瞳孔变化;
⑶先观察一位同学的瞳孔大小,然后用手捂住眼睛,过一会松手,观察瞳孔变化;
⑷观察同学从教室内走到教室外时瞳孔的变化。
选择几样在教室内能完成的当堂探究。
四:近视的成因及预防
1.大家看一看我们班有多少位同学戴眼镜?他们戴的都是什么眼镜?
学生统计并做出判断:近视镜。
那么近视是怎么形成的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80~81内容,结合图4-50,分析近视的成因。
学生分析,表达交流。
教师强调:晶状体调节紧张引发的近视眼叫假性近视,如果这时注意保护视力,消除使晶状体过
度紧张的因素,做一些按摩放松自己,视力可以好转和恢复到正常。但如果进一步发展到眼球前后径
过长,也就是说晶状体和视网膜中间的距离加长,这时无论你怎么调节自己的晶状体,远处射来的光
线经过折射都只能在视网膜前面成像,我们在视网膜上只能获得模糊的影像。这就是真性近视。
对于近视我们有什么矫正的办法吗?
学生:戴眼镜。
教师:戴什么样的眼镜呢?哪位同学愿意描述一下自己配的近视镜。
学生:中间薄,四周厚。
教师:这种镜子正好和放大镜相反,我们叫它凹透镜,凹透镜可以发散光线,然后再经过角膜、
瞳孔等结构,就可以使物像正好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
2.请几位近视眼的同学谈一谈近视心得,让其他同学引以为鉴。
3
教师指出大部分同学的近视都是由于过度用眼,长时间近距离看书,不注意用眼卫生造成的,开
始阶段都是假性近视,进行适当的矫正应该是能恢复正常视力的。
3.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教材图4-51总结预防近视的方法。
学生熟记“三要”、“四不看”,并应用到生活中去。
能力拓展:分析老年人远视的视网膜成像特点和结构病变,并提出矫正方法。
五:耳的结构
1.听觉的形成离不开耳,你知道你的耳有哪些结构吗?经常有小孩子对着别人的耳朵大声说话,
结果造成别人听觉受损,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2.认真观察教材P84图4-52,认识耳的各部分结构和功能。
课上可以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让学生指出图中或挂图中的各部分名称,并描述其功能。
六:听觉的形成
1.根据耳的结构图分析:外界的声波是怎样到达内耳的?学生分组整理并表达交流,小组间相互
补充。外界声波→耳郭→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
2.阅读教材总结听觉形成的过程。 外界声波(收集声波)→耳郭→外耳道→鼓膜→听小骨(放大
声波)→耳蜗→听神经→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3.我们从外界听到的声音都是和谐悦耳的吗?什么是噪音?噪音有什么危害?
七:保护耳和听力
思考讨论:
1、如果近距离看燃放烟花爆竹,你准备怎样保护听力? 为什么这样做?
2、洗澡时要尽量避免污水进入外耳道,这是为什么?
3、得了咽炎不及时治疗会引起中耳炎,这是为什么?
4、“耳屎”是外耳道的分泌物,它是脏东西吗?你是怎样处理耳屎的?
5、平时大家常用耳机听音乐,耳机会对听力造成损害吗?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归纳保护耳和听力的措施。
课堂小结:
人体除了眼和耳外,还有鼻和舌等感觉器官。此外,皮肤具有感受外界冷、热、痛、触、压等刺
激的功能。这些感觉功能使你全面、准确、迅速地感知环境的变化,及时作出判断和反应。
学生活动:
体验双目失明和双耳失聪的痛苦。
用黑布罩住一志愿者的眼睛,用棉球塞住另一志愿者的耳朵,让他们在教室里行走和做某件事情。
让学生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激发珍惜生命的情感,同时培养学生乐于帮助残疾人的情感。
4
阅读教材P86“科学·技术·社会”《角膜移植和角膜捐献》一文,了解角膜移植技术,进一步增
强学生关爱盲人的情感。
整合提升:
本节课你学到了有关耳和听觉哪些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谈谈收获。
师生共同完成知识梳理,教师强调重点难点,以情感教育为主,进一步增强学生热爱生命,乐于
助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