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琢 抖落浮躁的尘埃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
高考作文最新热点素材:人民日报最新时评—中国精神再发扬(7.16)

高考作文最新热点素材:人民日报最新时评—中国精神再发扬(7.16)目录:1、涵养赤诚奉献的时代品格2、努力追寻崇高的精神境界3、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4、体悟人生的斑斓多彩5、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涵养赤诚奉献的时代品格廖建华人民日报评论“奉献”二字,历来为人所尊崇,在时间长河中历久弥新。
奋进道路上,越是面临艰巨任务、严峻挑战,越需要无私奉献,越呼唤奉献精神。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84岁的钟南山院士无惧病魔、挺身而出,“95后”女医生4天3夜骑行300公里返岗抗疫,北京基层社区防疫摸排工作者甚至睡觉时都抱着手机……神州大地上传颂着忘我奉献的生动事迹。
在重大疫情考验面前,无数人迎难而上、担当尽责,让无私奉献的传统美德,在新时代有了更加鲜亮的底色。
其中,一批又一批共产党员逆行出征、无惧风浪,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奉献是一种纯洁高尚的精神境界,更是共产党人的精神特质。
从“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决心改变兰考面貌”的焦裕禄,到“为了独龙族群众早日脱贫,再苦再累都值得”的高德荣,再到“誓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的黄旭华……回望党领导人民奋斗的不平凡历程,千千万万共产党员不畏险阻、不怕牺牲,奉献生命和热血,燃烧青春和才智,挥洒辛劳和汗水,写就了辉煌灿烂的前进篇章。
今天,奉献的内涵没有改变,奉献的意义更为凸显。
无论是抗击疫情的战场,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场,都需要不计得失的真诚付出,都呼唤赤诚奉献的精神追求。
心有大我、心有大爱,方能赤诚奉献。
事实证明,一个人一旦有了大我大爱的崇高思想,就能许党报国、担当任事。
反之,如果奉行精致的利己主义,计较于“小我”的利益得失,就会争名逐利、精于算计,甚至挖空心思、违法乱纪攫取私利。
坚持人民至上,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公仆情怀,树立“爱的最高境界就是爱人民”的高尚品格,涵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精神风范,才能在以奉献为美、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大爱情怀中,成就事业、点亮人生,抵达崇高的境界。
2019届中考语文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第13讲议论文阅读复习习题

2019届中考语文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第13讲议论文阅读复习习题一、(2018·河池)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人生需要一块“磨刀石”①他在早期的从戎生涯中,曾先后任过滇军少将旅长、云南陆军宪兵司令官等诸多要职。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点燃了他追求革命真理的心灯,1922年7月,他毅然辞去昆明警察厅长官职、拒绝拟任川军师长的邀请,急赴恳求入党。
被拒绝后,他又远渡重洋转赴欧洲,在柏林求见了周恩来,并敞开心扉陈述自己追随共产党的曲折经历和献身革命的强烈愿望。
终于,经张申府、周恩来介绍,实现了人生夙愿。
②这,就是老一辈革命家朱德的一段入党传奇。
朱德同志何以能舍弃高官厚禄而百折不挠地追随共产党?说到底,是追求理想信念使然。
哲人说,倘若把砥砺奋进的人生比作一把刀,那么信念就是一块磨刀石。
用好这块磨刀石,能让人的思想刀锋遇雨而不锈蚀,令人在迷茫中看到希望、于困境中逆势而上。
③信念能磨出追求的执着。
人生之路坎坷不平,特别是从事一项艰难的事业,往往机会与暗礁并存,光明与黯淡同在。
心灯不灭,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坚定信心,才能“咬定青山不放松”。
④信念能磨出意志的坚忍。
干事创业,难免遭遇挫折与失意。
上世纪80年代,军转干部任正非在经营中被骗200万元巨款,又接连遭到解职、离婚、负债等沉重打击。
凭着顽强的意志,这个陷入绝境的中年汉子集资 2.1 万元起家,经过20多年打拼,竟把小公司打造成为位居世界500强的名牌企业。
这样的辉煌成就虽属个例,但那种直面打击而不退却的坚忍、前进受阻而不言弃的笃定,却映照着创业的真谛。
信念磨砺意志、意志支撑坚忍、坚忍助力成长,这又何尝不是一切事业的成功之道?⑤信念能磨出“跨越”的神奇。
人生就像一场跨越一道道障碍的长跑,奔跑中,很可能会不幸摔倒,但只要信念不垮,就能从摔倒中重新出发,朝着终点继续奔跑。
著名音乐家贝多芬没有被不期而至的失聪击垮,而是用“感觉”去顽强跨越生命缺陷,创造出浪漫主义音乐的奇迹。
2024年北京高考作文题目“打开”范文

2024年北京高考作文题目“打开”范文2024年北京高考作文题目“打开”范文篇1天晴得像一张蓝纸,几片薄薄的白云,像被阳光晒化了似的,随风缓缓浮游着。
我迎着温暖的阳光躺在草坪上,拿出我随身带着的日本小说翻看起来,这已经是我第n次翻开这本小说了。
书中一位十分贫穷的男孩昭广,因教育不利所以只好寄住在外婆家里,一路上从贫穷极具下降到了极穷了,当时昭广对外婆居住的地方十分的不满与厌恶,但渐渐的昭广被外婆那幽默式鼓励他的风格所感染上了,所以他变得十分乐观,不在卑微自己的身世。
还有一次,昭广考试考的很不好,但外婆却对他说:“人生就像总和力,把一分二分加起来不就满分了吗?”随后,发生了一系列事情后,昭广因为要去读广陵高中不得不与外婆分开的故事。
记得有一次,在体育课上,体育老师突然要求我们比赛长跑,我顿时懵了,长跑可是我的弱项呀!但是老师的命令必须服从,无奈,只好硬着头皮地走上了跑道随着一声哨令,比赛开始了,我拖着沉重的步伐起跑,刚开始觉得挺轻松,但过了一会后,汗水早已滴在了我的头发上,湿润了发根,发尖上的汗水一滴一滴的滴在跑道上,看见一位一位超过我的身影,很想追上去但早已无力追回,只能任由她们无情的超越。
我成了最后一名,迎来了体育老师的一顿惩罚,命令我放学之后留下来,看着同学们那嘲讽的目光,我恨不得挖个洞把头深深的埋在里面。
放学后,我来到操场,看见体育老师早已站在操场上等着我了,放下书包,体育老师和蔼地对我说:“只要你肯努力,老师相信你肯定可以的。
”我用力的点了点头,随后我开始跟着体育老师练习起长跑来,随着体育老师的一声令下,我跑了起来,跑到一半的时候力气又用尽了,气“呼!呼!”得喘着,当我快要停下来的.时候,体育老师大声喊叫给我加油、鼓劲“只要你相信自己就一定可以做到。
”嗨,那个五大三粗的体育老师真像《佐贺的超级阿嬷》书中那个外婆,我坚定了信念,疯狂地加速着,到达终点后,体育老师给我竖了一个大拇指,我开心极了。
2024届高考语文写作指导 “中国面孔、中国故事、中国力量”作文讲评及范

看,是积极奋发,平凡伟大的中国面孔。 新冠疫情来势汹汹,为政者赶赴前线,指挥疫情防控;为医 者临危受命,与病毒殊死搏斗;为兵者迎难而上,送来救援物资 ;为民者自觉在家隔离,当起了维护秩序,为其他人做核酸的志 愿者……伴随着疫情的好转,穿着厚重防护服的医护工作者露出 了疲惫的笑脸,寒冷冬天送温暖的快递小哥心里又多了一份温暖 ,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的千千万万的面孔,都有一个信念: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我们是一滴水,但可以拥有自己的沸腾,每一个沸腾的我 ,将汇聚成奔流不息的时代,而无数个小我,必将奔跑成一个奋 发之中国。”中国面孔是你,是我,是中华大地上的每一个人。 让我们致敬中国面孔,汲取前行力量,筑大国之风范!
材料解析: 作文可议可叙,角度开放,为考生的延伸思考、个性 化写作预留了充分空间。考生应结合时代,关注社会,展 望未来,立足生活,联系自己,紧紧扣住关键词“中国面 孔”,由此延伸写作思维,进行深入思考,寻找具有典型 性的“中国面孔”,结合相关“中国故事”,写出他们身 上可歌可泣的地方,写出他们具有“中国精神”的地方, 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家国情怀;不顾个人安 危救死扶伤的医者仁心;守望相助、传递温暖的生活使者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互助精神……最后形成 文章展现出来。
材料解析: 本题为材料式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题目以“中国面孔”为关键词,落实教育“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引导考生结合抗疫经历,联系国家发展与个人成 长,在开放视野中,再次审视个人在新时代的责任与担当, 表达自己的新感悟。设题角度多元,有利于考生发挥写作潜 能、展现思维品质。 作文材料寓宏大于微细,选择了杜甫、屠呦呦以及医务 工作者、快递小哥等四副“中国面孔”作为材料,兼顾科学 与人文、伟大与平凡、国家成就与世界影响,具有传统文化 的家国情怀、中国科技的世界贡献、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 守望相助的个人担当等丰富内涵。
高考作文素材经典时评10篇—— “欲”不设防恐成“狱”

2019高考作文素材经典时评10篇:“欲”不设防恐成“狱”(一)生命是棵长满可能的树研究者观察花样滑冰运动员训练发现,相同情况下,普通运动员喜欢练习已掌握动作,顶尖运动员更喜欢练习未掌握动作。
是停留在“舒适区”巩固技能,还是在困难中超越自我?选择,影响着结局。
生命犹如一棵长满可能的树;走出舒适区、挑战“不可能”,人生才能抵达更高的境界。
走出舒适区,必须勇于“再出发”。
时年花甲的王泽山院士放下过往成就的包袱,苦苦实验二十载,解决了火炸药领域世界性难题,第三次走上国家科技奖领奖台;周有光50岁前是经济学教授,50岁后主持拟定我国《汉语拼音方案》,100岁还不肯“逸我以老”,出版了多部著作。
不为已有功名所累,变顶点为新起点,生命之树自然会挂满累累果实。
走出舒适区,意味着敢于“求极限”。
模拟太空失重条件训练,航天员若感到身体不适,可随时按下警报器终止,但中国航天员从未发出过警报。
在模拟失重的水槽里,景海鹏一泡就是三四个小时,吃饭时连筷子都拿不动。
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使人痛苦者,往往蕴藏着促人强大的因子。
走出舒适区,有时候需要“讨苦吃”。
杨善洲说,如果说共产党人有职业病,这个病就是自讨苦吃。
从云南保山地委书记位置上卸任后,他毅然扎进大亮山植树造林,把荒山秃岭变成了绿洲;广东湛江市政协原主席陈光保离休后,荷着锄头进山开荒,造福一方百姓。
这般自讨苦吃,体现了心念苍生、以苦为乐,更以实绩彰显了行动的力量。
哲人有言,有些人过了30岁就“死”了,因为之后的岁月里全在模仿自己,机械地重复习惯之事。
模仿自己,就是待在舒适区的惯性使然。
比如用新瓶装旧酒,反复显摆曾经的成果,如同照了相洗了很多张照片,底片却还是一张;比如习惯于守成、放弃了创新,在踟蹰不前中被他人超越;比如陷入工作怪圈,忙忙碌碌装样子,有难度的不愿干,没有先例的不敢干。
不日新者必日退,模仿自己,难免会在舒适中“过早地死亡”。
非洲有种蝙蝠,能把毛驴杀死。
2023年湖南湘潭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③教育部教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可以从四个途径实施劳动教育: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__________、在课外校外活动安排劳动实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
⑧刹那,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我叹息北极熊生存之艰难,更感动于它舒展的泳姿。
⑨清澈的海洋如蓝色水晶,北极熊浮动时,优雅如盛开的白莲花。我知道如此形容一只重达几百千克的凶猛动物有些不妥,但当目睹这雪白的动物在幽蓝的海水中轻盈地舞动四肢,如特大水母般随波荡漾之时,你只能发出如此不可思议的喟叹。
(节选自《破冰北极点》有删改)
⑥在它的前方,冰上多裂缝,它便一个箭步接一个箭步地飞腾而起,好像跨越无形的栏杆,步幅可达5米。多数时刻,它判断准确,安然着陆,紧接着又开始马不停蹄地奔跑。
⑦有时运气不佳,不知是判断有误还是体力不支,它未能抵达另一个冰面,而是坠落冰隙,被蔚蓝色的海水淹没。北极熊镇定自若,并不觉得有何不妥,马上昂起头,不慌不忙地开始自在划水……北冰洋的水多刺骨啊!坠落的那一刻,北极熊瞬间被冰水浸透,会不会冷得打一个寒战?
⑤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也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4月初,四川大凉山深处木耳小学的孩子们,写下了一份“心愿书单”;几天后,100册爱心图书从四川成都来到了海拔2000多米的木耳山上,让孩子们雀跃不已。一次跨越500多公里的书香传递,为孩子们探索更大的世界增添助力。
⑥新征程上,大力推进文化建设,让文化的灯火照亮每一个人,让文化的力量启迪每一颗心,一定能为人民的精神世界提供更丰厚的滋养,为国家的发展进步提供更强大的动力。
②北极熊常年驻守北纬80度到85度之间的广阔冰城。说它们常驻,是指一年到头,无论极昼还是极夜,无论觅食还是繁衍,都不离这苦寒之地。不像一些候鸟,是典型的机会主义者,拣着北极仅有的好时光在这里休想与繁殖,一旦天气转劣,立刻起飞,成群结队向南逃逸,寻找更舒服的地方。这固然不失为一种活法,但北极熊的孤独与矢志不渝让人更生喟叹。
专题04”苦难与新生“主题作文积累-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单元写作深度指导(选必中册)

第二单元“苦难与新生”主题作文高频素材积累高分模板军阀混战,外敌入侵,神州大地长夜难明、血雨腥风,中国人民在水深火热中苦苦挣扎。
无数“真的猛士”流血牺牲,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积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使无数普通百姓觉悟起来、团结起来,成为革命的浩大力量,中国革命才取得最终的伟大胜利。
可以说,没有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就没有今天平等、自由、民主的幸福生活。
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不是把革命者走过的道路再重走一遍,不是把他们吃过的苦再重新经历一番,而是要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面对今天出现的新形势、新任务,继续发扬坚定信念、不屈不挠的革命传统,在新时代长征路上奋斗不息。
01 中心论点:钻石需要钻石打磨1.可用素材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2.运用实例无论中西方文化中都存有苦难历后才有新生的寓指。
从“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到成神登峰、凤凰涅槃的九死一生,成大业确是难事。
无论身体及心灵上都会受各方的打击磨砺,也许会因此一蹶不振抑或能愈战愈勇,直至臻境。
中转回头可能使成器之途变得轻松,不过咬紧牙关的对抗下必会有更绚丽的华光。
02 中心论点:转动自己命运的齿轮开始1.可用素材海伦·凯勒的故事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一岁半时因病丧失了视觉和听力,这对于一般人来说是不可想象、不可忍受的痛苦。
然而海伦并没有向命运屈服。
在老师的教育帮助下,她凭借坚强的毅力战胜了病魔,学会了讲话用手指“听话”并掌握了5种文字。
24岁时,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著名的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
以后她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为世界盲人、人谋利益的事业中,曾受到许多国家政府、人民的赞誉和嘉奖。
1959年,联合国曾发起“海伦·凯勒”运动她写的自传作品《我生活的故事》,成为英语文学的经典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广泛发行。
2.运用实例转转不已,方见真章。
专题05《人民日报》最新人物素材和点评+作文练习-高中语文期末作文素材精选

“把瓜的甘甜献给人民”郁静娴人民日报2021年06月10日【人物】“瓜奶奶”吴明珠【故事】吴明珠是新疆农业科学院哈密瓜研究中心原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1955年赴新疆工作以来,她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甜瓜、西瓜育种事业,被誉为新疆甜瓜品种改良的创始人和奠基者。
她培育了30多个优质瓜种,这些瓜种的种植面积一度占新疆商品瓜区总面积的80%。
许多瓜农就是种着她培育出的新品种,过上了富裕日子。
【点评】吴明珠一生与瓜结下不解之缘,把甜美的事业写在了大地上。
她常说,“我的人生就是想多结几个瓜,把瓜的甘甜献给人民”。
许多人感慨,瓜之所以那么甜,是因为有人替我们吃了苦。
而理想信念和奉献精神的回甘,更让我们手中的瓜品清香四溢。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从风华正茂到耄耋老人,吴明珠一辈子只为一件事。
她放弃留京,主动请缨赴疆,辞官种瓜;她谢绝“院士楼”,甘居陋室,与瓜田相伴数十载。
今年91岁高龄的吴明珠,罹患阿尔茨海默病10年,已经认不出子女,初心却依然根深蒂固:时不时嘟囔着“瓜该授粉了”,一提到瓜,眼神立刻就亮了……这一切,足见她对这份“甜蜜事业”的赤诚热爱和忘我付出。
中国并不是全球甜瓜起源中心,然而在以吴明珠等为代表的专家数十年如一日的努力下,今天,我国已是世界最大的西瓜生产国和消费国。
可敬的人,可爱的事,总是一脉相承。
吴明珠是新中国成立后西南农学院招收的第一批学生,与她同期走出来的同窗校友,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蚕学遗传育种专家向仲怀等。
吴明珠的丈夫杨其祐,与她一起驻扎戈壁滩,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在祝贺妻子的甜瓜新品种审定获得“三连冠”。
在学术界垦荒、在大地上躬耕,这是一代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缩影。
今天我们的丰衣足食,离不开这些可敬可爱的老一辈科学家,他们将才华和热情倾注到脚下这片热土,不畏艰苦、无私奉献,用言行深刻诠释了科学家精神。
“我们年轻的共和国,正是由一块块像吴明珠、杨其祐这样的基石铺垫起来的,我们现代化的共和国,也正是靠这样一块块的基石铺垫起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抖落浮躁的尘埃人民日报人民论坛
2015年12月24日02:4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在一个宁静的黄昏,辞掉一切繁杂,找一个僻静之处,放松身心,读一篇好文,犹如品茗,酽香四溢,荡气回肠。
读完良久,心醉神往,掩卷静思,不得不承认,这一个个独立的文字,经过作家的召唤,排列成文,可以直抵心灵,喊醒灵魂。
精神的贫血比饥饿更可怕,一个人一个时代莫不如此。
一篇好的作品,就是一座丰碑,可以千年不朽,万年犹新。
作为人类的“精神食粮”,文学一路记载着人类的生活轨迹,如一面镜子,映照着人类的灵魂,又如一把除尘的刷子,净化着人类的心灵。
然而,好作品不易得,能捧得一篇佳作是读者之幸,更是作者的至上荣耀。
今天的文化场域,正迎来一个百花齐放的春天,也弥漫着功利浮躁之气。
有的人或沉浸于描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或以剪贴拼凑模仿为写作生存方式。
一些图书出版,拼的不是内容质量,而是“策划”和“包装”,只求在轰轰烈烈的氛围中赚足眼球和银两,图书的实际影响无人问津。
一些本该严肃认真的作品研讨会,也沾染上求名博利的风气,互相吹捧和宣传,忘记了研讨会的初衷和意义。
“只有文化,才能让浮躁的社会和城市宁静下来。
”文化浮躁了,灵魂的困乏和焦虑谁来救赎?急功近利不仅是对文化的伤害,更是对社会精神气质的污染。
如果说文化是治愈浮躁的良药,那么文学作为文化原野上的高峰,不仅不能浮躁,还应担当起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责任。
一位文艺界人士说:“浮躁,本身就是一道障碍,只有克服,才能更好地向前。
”无论如何,一个作家不能忘了握笔书写的初衷,不能推脱肩上应有的道义担当。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精益求精是优秀作家最基本的品质。
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所以才能“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柳青、赵树理等作家为了写一部好的作品,双脚时常沾满泥土,四季深入农村。
文学说到底就是参与,参与到人民的实践中去,走到人民的生活中去,好作品的种子才能萌发出来。
巴尔扎克说:“生活是最过硬的。
”与生活隔离,还能写什么?
拂去功利主义,抖落浮躁尘埃,创作确实是一项淡泊名利、远离喧嚣的心灵表达。
欲作文先做人,做人必先修心,因为文由心定、文起于心。
古人讲“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文如其人”“言由心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心之宽度决定文之高度,思想和境界决定文风和文路。
俯察古今中外,但凡名垂青史的文学大师,无不心怀万物、悲悯苍生。
文字工作者,无疑是一项神圣光荣的职业。
写作不仅仅是记录和表达。
一篇好文犹如灌顶醍醐,足以让无力者有力、让蛮横者明理、让迷失者转向,也可以抚慰受伤的身心、洗涤蒙尘的心灵、唤醒沉睡的灵魂。
写作是一件苦劳之事。
一个真正的好作家,追求不一定多但一定很高,笔耕一生,若能孕沙成珠,留得一篇千古不朽的好文,可谓生之万幸,一生无憾。
《人民日报》(2015年12月24日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