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考制度的变迁

合集下载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变迁的历程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变迁的历程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变迁的历程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变迁可以追溯到古代。

古代中国出现了像国子监和书院这样的教育机构,为士人提供了高等教育。

然而,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要追溯到清朝末年。

19世纪末,中国爆发了一系列的民主革命,中国传统教育体制也面临着巨大的改革压力。

在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了第一届临时政府,并开始了对新教育的探索。

1911年的《大同书院在京人民六论》提出,“今之中国,唯有开展教育为治国之第一要务”,这是中国高等教育迈向现代化的起点。

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是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时期。

通过国家资助,大量的新高等教育机构得以建立。

公立大学起初以培养人才为目标,并通过统一的考试选拔学生。

然而,文化大革命的爆发给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困扰。

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学校被关闭,学术活动被停止,大量的教师和学生被迫离开校园。

1978年,中国启动了改革开放政策,高等教育也开始逐渐恢复和发展。

这一时期,国家开始注重高等教育的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包括建立独立的学术机构和加强国际合作。

1980年代,中国开始实施高考制度,以选拔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

199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进步,高等教育的需求也迅速增加。

为了满足需求,许多新的学校和专业被创办。

此外,中国还开始引进国外的教育模式和技术,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支持。

这一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也得到了提高,大量的优秀人才涌现出来。

21世纪初,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逐渐与国际接轨,许多中国大学开始与海外高校展开合作项目,增加了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的机会。

此外,高等教育也逐渐向全社会开放,非全日制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机会得到了扩大。

此外,中国还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提高了师资水平和教育设施,进一步提高了高等教育的质量。

总的来说,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变革经历了一个从古代到现代的过程。

我国高考招生制度的大众化和多元化思考

我国高考招生制度的大众化和多元化思考

[ btat B cl gh s raeo tn fh e a i tn ye ,aa z gh vn gsn i dat eocrnntn A s c] yeai e ioclvli i se mn i s m n yn e dat e addavn gs fuetaoa r r ln t ht uo oc n e x ao s t i l i t a a s a r il
s se o h n v r i nr n e e a 1 y tm f e u i e t e t c x n . t s y a
[ y wod ] clg tne x i tn y e ppl i;d ei ao Ke r s oee n ac ea n i sm; oury i rf tn l er m ao s t at vsci i 创 建于 15 9 2年的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统一考试制度 ( 以下简称“ 统一高考制度 ” , ) 是具有 中国特色 的一项考 试考 试制度。近年来 , 随着经济 发展和社 会进步 的加快 , 国统一 我 高考制度同步改革的呼声 也与 日俱增 。伴 随着我 国高等院校

高考 制 度 利 弊 互 现 , 封 不 动 固 然 不 妥 , 全 废 除 也 失 之 以 原 完
冒进 。中国当代高 考制度 的改革 , 在充 分梳理 高考历 史 由 应 来、 发展偏差 的基础上 , 综合考虑大众化考试 的发展方 向, 从根
本上厘清改革的思路 , 才能提 出正确 的改 革方 向, 逐步达 到既
第 8卷第 5期
20 08年 1 0月
湖 南 工 业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 R L OF H A ND S RY P Y E I ⅡC OU NA UN N I U OL T C D I

新中国统一高考制度的确立

新中国统一高考制度的确立

新中国统一高考制度的确立作者:高军峰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07期摘要:在建国之初,为了保持教育的连续性,人民政府在接管各级各类教育时采取的是“维持现状”的方针。

高校招生采用自主高考的形式。

为了满足国家所需要的各方面人才,人民政府加强对教育的统一管理。

在此基础上,高校招生主要采用的是联合高考的形式。

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形势,教育部门用院系调整的方式来平衡区域之间教育资源的差异。

1952年统一高考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正式确立。

统一高考制度的确立提高了中国选拔各种专门人才的效率、体现了教育的社会公平以及促进了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自主高考;统一管理;联合高考;院系调整;统一高考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7-0246-04一、建国前高校的自主招考及其弊端中国现代学制的建立,依据的是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把高等教育分为大学本科、大学预科和高等专科、大学院三级。

由于全国高校在层次和规模方面的差异性,采用统一招考的方式难度很大,因此对招考方式没有多加限制,各校实施的招考方式多样化。

1933年5月,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实施高等学校招生办法,各高校以学院为单位按比例招生,同时又限制文科类的招生人数。

1935年实施学科限额招生,1937年在某些高校试行“联合招生”。

招生方式的改革是为了平衡高等学校文理科学生数量的失调,1928年,全国高等学校学生数25 198人,其中文科学生数占73%,理科类占27%;1930年,全国高等学校学生数37 566人,文理科学生数分别占75%和25% [1]。

1933年,全国高等学校学生数为42 936人,文理科学生比例分别为67%和33%,而到1937年,这个比例分别为48.8%和51.2% [1]。

1938年6月在国统区实行统一招考,由招生区统一命题招考,1939年,由教育部统一命题进行招考,沦陷区仍为自主招考。

28_高考加分政策的历史演变分析

28_高考加分政策的历史演变分析

高考加分政策的历史演变分析第一部分高考加分政策的起源与背景 (2)第二部分历次重大改革及其影响 (4)第三部分加分项目与标准的变迁 (8)第四部分社会公平性与政策争议 (11)第五部分加分政策对教育的影响 (14)第六部分少数民族与地区差异政策 (18)第七部分当代加分政策的调整方向 (21)第八部分未来趋势与政策建议 (25)第一部分高考加分政策的起源与背景高考加分政策的历史演变分析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中国高考加分政策的历史演变,从起源与背景、发展历程到当前状况及未来趋势进行综合分析。

通过梳理相关政策文件、历史资料以及统计数据,揭示高考加分政策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调整变化及其对教育公平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高考;加分政策;历史演变;教育公平一、引言自 1977 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制度在中国教育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高考加分政策作为调节教育资源分配、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经历了多次调整和优化。

本文将回顾高考加分政策的起源与背景,分析其演变过程,并探讨其对当代教育的影响。

二、高考加分政策的起源与背景(一)恢复高考前的选拔机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至 1977 年恢复高考之前,中国的大学招生主要采取“推荐制”和“工农兵学员”制度。

这种选拔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影响了教育公平。

(二)高考制度的建立与完善1977 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恢复高考,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选拔机制的重大转变。

高考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全社会提供了相对公正的竞争平台,促进了人才选拔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然而,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逐渐暴露出局限性,需要引入其他评价维度来补充和完善。

(三)高考加分政策的诞生为了弥补单一分数评价体系的不足,同时考虑到地区差异、民族差异等因素,政府开始探索实施高考加分政策。

最早的加分政策可以追溯到 1980 年代末,主要针对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考生。

关于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两条建议

关于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两条建议

6 0分 .总分上只高出 1 8分 ,这 l 8
分 的差 距 不 是 两者 的真 实 差 距 。 改
过 高考作文 的老 师都 知道 ,这 1 8
分 的差 距 很 可 能是 语 文 学 习 方 面 的 天 才 与 普 通学 习者 的差 距 。 在现 有
基础 教育 的本 质是素质 教育 .
高考 改 革 路径 的强 大 阻 力 。诚 如 诺
约 和 影 响 。在 坚 持 现 有 策 略 的情 况
会 、政 治 、经 济 的稳 定 ,又 可 以最
斯 所说 , “ 路径 依赖 仍然 起 着作
下 ,保持统一高考的主体地位 ,发
展体制外 的多次考试 、自主招生等 因素 利用体制外因素的示范作用 和带动作用 .逐渐使外部机制 内部
化发 展 。
两分就会造成考生总排名 的很大
变化 。这种偶然性掩盖 了对考生真
实水平 的客观评价。 其次 .这不利于引导考生花更 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发展 自己的优势
1 现 有 高考 体 现 的是一 种 不 .
广东教育 2 1 0 0年第1 期
领域 ,相反 ,它鼓励学生把主要 的 精力用于去补差而不是去增强 一
目的是 为 了 促进 人 的全 面 发展 .具
领域具有浓厚 的兴趣并具有全面而 扎实的基本功 。合理的高考制 度应
是 能让 高校 能 够 录 取 到 这些 个 性 化 发 展 的学 生 ,并 更 进 一 步 由此 而 引
体 目标大致可确定为两点 :基本素
的高考中 .具有天赋的学习者 和勤 奋的普通学习者都可能得到同样 的 高分。
这种 考 试 差 距 的 不 明显 .首 先
养 的教育与 自由的个性化教育。高

近代史中国教育制度变迁

近代史中国教育制度变迁

列强加大对高等学校旳开办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各教派开 办旳教会学校逐渐走向联合, 并于1877年构成了基督教学 校教科书编纂委员会。
义和团运动后,列强加大力 度建设高等学校。著名旳有 1923年旳东吴大学,1923年旳 岭南大学,1923年旳沪江大 学等。
1923年由外国传教士在甘肃平凉船板旳中西学堂
三、在华盛顿市区,设置游美学生监督处负责 管理中国留学生。
红色教育旳蓬勃开展
五四运动时期,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传 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旳时候,也开始用马 克思主义旳观点、立场和措施重新考虑 中国旳教育问题,经过开办工人学校旳 方式,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工人旳运 动。这些工人学校对工人进行革命宣传 旳同步也使得他们取得初步旳知识,所 以,工人学校旳创建标志着中国新民主 主义教育旳发端。
毛泽东开办旳广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学制改革和扫盲运动
学制是各级各类学校旳系统,是一种国家 学校教育制度旳集中体现。旧中国自1923年 颁布学制后,延续近30年没有重大变化。 在总结根据地学制经验基础上,学习苏联 学制改革旳经验,1951年10月1日,政务院公 布了《有关改革学制度旳决定》,产生了 中国华人民共和国第一种学制,也是见过 以来唯一正式颁布旳学制
长大后他是一名优异旳人民教师他 是希望工程旳第一位受助学生
张胜利老师
春蕾计划——为失学女童贡献一份爱心
此次PPT展示到此结束,谢谢观看
北京国子监
晚清一对一师塾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旳一 种私人开办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相 结合旳高等教育机构。从唐末五代 至清朝,已存在了千年之久。清代 书院有四种类型:一是继承明代书 院旳老式,以讲求理学为主;二是 以博习经史词章为主;三是以考课 为主;四是以学习“经世致用”为 主。

我国历年高考时间、报考及录取人数(1949-2017)

我国历年高考时间、报考及录取人数(1949-2017)

我国历年高考时间、报考与录取人数(1949-2017)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诸多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等院校招生制度也随之迅速发生变化,高考制度屡经变迁,但其选拔人才的职能始终如一。

但当年的高校毕业生仅有2.1万人。

1950 年,同一地区高校联合招生。

1951 年,以全国大行政区范围统一招生。

1952年6月12 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全国高等学校暑期招收新生的规定,首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招生实行全国统一招生考试。

至此,实施近40 年的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宣告结束。

当年共录取新生6.6万人。

1966年到1969年,废除高考,高校停止招生。

1970年到1976年,推荐工农兵学员上大学,招收学员82万左右。

1970年第一届工农兵大学生,1970年9月-1971年3月入学,招收学员9万人。

1971年,没有招生,原因待查。

1972年第二届工农兵大学生,1972年9月入学,招收学员13万人。

1973年第三届工农兵大学生,1973年9月入学,招收学员15.3万人。

1974年第四届工农兵大学生,1974年9月入学,招收学员16.5万人。

1975年第五届工农兵大学生,1975年9月入学,招收学员19万人。

1976年第六届工农兵大学生,1977年3月入学。

招收学员21.7万人。

六届共2880万工农兵学员(大中专学生),其中94万工农兵大学生!1971年,高等学校逐步举办试办班,恢复招生。

招收的新生初中毕业即可,但须经过两年以上劳动锻炼。

废除招生考试,改为“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

“工农兵大学生”也在此时出现,当时的称呼不叫大学生,而叫“工农兵学员”。

在教学中,确定“工农兵学员”的任务是所谓“上大学、管大学、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

1973年,中央决定恢复高考中的文化考试,但应届高中生不能参加。

招生对象是“知青”、“青工”、“青年农民”、“解放军”等在“三大革命运动”中有两年以上实践经验的“工农兵”。

高考制度变迁的演进论解释

高考制度变迁的演进论解释
由于非 正式约 束 的长 期效力 ,那种 一揽子
的变迁 可能会 导致 失败 ,而且 可能进一 步强化
1 制度的某些特质。 曩 就考试方面而言, 统一考 全国
皙 试制度承袭了科举匿名评卷的传统。科举制度 在匿名评 卷上 的重要举 措是采 取糊名 制度 和誊
录制度 。 名制 度ຫໍສະໝຸດ 把 考卷上 的姓名 、 贯等 密 糊 籍
蔟 封起来以防止考官徇私 。誊录制度是将考生的
试卷 另行誊 录 ,这 样考 官在评 阅考生 的试卷 时 就无 从通过 字迹辨认 出姓 名 。 就录取 方 面而言 .高考 制度 中按省 区划分 录取 分数线是 源 自科 举制度 中配额 制 。我 国幅 员辽 阔 . 政治 经济文化 发展很 不均衡 , 人才 在分 布上 与各地 的政治经 济发展基 本上是 呈正相 关
L・ 揽子 ’ 变迁 是有 可能发生 的 . 与此 同时 , 但 许
多非正式约束仍然保持着强劲的生存韧性 。[J ”]5 12 () 包含 有文 化信 息的非正 式约束 “ 在长期 意 味着 : 它在 制 度 的渐 进演 化 方 面起着 重 要 的作用 , 从 而成 为 了路 径依赖 的根 源 ” 酏 。[ ’ ) (
渤 效率和公平性上不及考试选才而作罢。 科举制 度始 于隋唐 , 宋代获 得发展 , 明代 到 达 到极 盛 , 走 向没落并 于 10 年被废 止 。 清代 95 当 当 今 高考 制度 在考试 和录取 两方面 都承袭 了科举
法 ,但 却忽 略 了构 成非正 式约束 之基础 的根深 蒂 固的文化继 承 因素。 “ 因此 , 管正式规 则的 尽
收 稿 日期 :0 9 l — 6 20 一 2 2
作 者 简 介 : 敏 强 (9 3 ) 男 , 士 , 头 大 学 理 学 院讲 师 , 事模 糊 数 学 、 等 教 育理 论 研 谷 17 一 , 博 汕 从 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起 参 加 清华 的高 考 。钱钟 书 数
民 国 时期 的高 等 院校 招 生考 法 、 商三科 , 的不考 , 中文和 学考 了 1 , 别 但 5分 要不 是校 长罗家 伦 试 ( 为行 文方便 ,以下一 律 简称 英 文 总是 逃 不 掉 的 ;第 二 类将 来 赏 识钱 钟 书 的 国学 和英 文 ,就 要 “ 考” 高 )施 行 各大 学 自主招 生 的 进 本科 的理 工科 , 则要 考数学 。 政策 , 自为政 , 各 各家 独立 自主命
生, 国文考 试题 目是 《 壶不 苟好 直 隶 省 的分 配 名 额 为 五 名 , 名 境下 ,大 多高 等 学府 基 本上 依 然 卞 报
时论》 题 目出 自《 , 晋书》 。可 是 , 立 的差 不 多 有 三 十 几 个 , 试 先 涮 保持 了 由蔡元 培 、梅 贻 琦等 人 呵 初 志 做 医 生 的 学 生 又 有 几 个 读 过 下 二 十几 个 , 留十 名 , 复试 再 淘汰 护 培 育 出的 现代 大 学精 神 ,在 招

高校 单独 自主招 生 的传统 。
1 4 - 2 0 :时 间开始 了” 99 0 5“
件事 。
面, 但也 引发 了关 于 “ 教育 质 量下
大学 文凭 是 否贬值 ” 的激 烈争 17 9 7年 ,新 中国教育 史上 出 降 , 现一个 奇 观 :为尽 速弥补 “ 革” 论 。目前 , 文 扩招 正 如滚雪 球一 般愈
10 9 5年 9月 2日, 隶 总督 元培和蒋梦麟年轻时也曾经参加 己 的府 邸 内考 起 梁实 秋等 十 名 考 直
兼 北 洋 大 臣袁世 凯 等 奏请 立停 科 过科 举 , 元培 还是翰 林 , 作 题 孝 蔡 但他们 生 来 。 一 篇作 文 , 目是 《 悌
举, 推广 学 堂 。 风雨 飘摇 中 的清政 都 举张 “ 兼通新 旧 , 融合 中西 ” 。在 为人 之 本 》 和八 股 文似 乎也 没有 , 府诏准 自丙午科 为始 , 有乡会试 蔡 元 培掌校 (9 5年 ) 所 11 之前 , 用冯 太 大 的 区别 。 看来 , 当时清 华 的改

律 停 止 , 省岁 科 考试 亦 即止 。 友 兰 的话 说 ,“ 京大 学基本 上是 革 较之 北大 , 有 不小 的差距 。 各 北 还
当 时 , 自主招 生 的大 学 在招 收学 生 上还 是 相对 宽 松 和灵 活 。
, 此诏 书宣 告 了有着 一 千 三百 余 年 封建 主义 占统治地 位 的学校 ” 但
历史 的科 举考试制 度的结束 。
1 1 中华 民国成 立 。中 国 9 2年 高 等教 育也进 入新 的历史 阶段 。
考试 制度似 乎 已非常新 潮 。
第 二类 , 第一 类将来 进本 科 的文 、
当时 北大 的高考 分 第一 类 和 12 9 9年 ,钱 钟 书和他 弟弟 钱钟 韩
中国高考制度的变迁
张 伟
《 书》 ? 晋 呢 只好全 体交 了 白卷 。
10 - 1 4 : 9 5 9 9 各大 学 自主招 生

半, 遴选 出五 名 。 实秋 虽 然还 梁
不 过大 势 所趋 ,新式 考 试 的 是 个 1 的孩 子 , 4岁 却顺 利 地 进入 地位 已无 可动 摇 。原 北 大校 长蔡 第 二 轮 。 隶 省 省 长 朱 家 宝 在 自 直
14 9 9年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 成 给 高 等 教 育 带来 的 耽 搁 和 损 害 , 演 愈烈 。
立 ,用胡 风 当年的诗 句来说 ,“ 时 决 定 在 当 年 冬 季 就 进 行 大 学 招
此外 ,近 年来 出现 了 系列 高
间 开始 了” 华 夏大 地上 的诸 多领 生 。于是 17 。 9 7年 冬 和 17 9 8年 夏 考 单独命 题 的试点 改革 , 0 5年 , 20 域 都 发 生 了翻 天覆 地 的变 化 ,高 的几 个 月 时间 内 ,神 州 大地 就有 包括北 京 、 海 、 内的 1 省 、 上 在 3个 等院 校招 生 制 度也 迅 速发 生 了变 了世 界 上有 史 以来 声 势 最浩 大 的 市 ( 直辖 ) 实行 了高考 单独命 题 。
倒 车 。 比如 ,北 平一 所 医学 院招 和 现在 一 样 ,当时 的高 校也 被 拒之 i  ̄ 了 。 '' 11 - 到 了上 世 纪三 四十 年代 战 争不 断 的 时局 使得 中 国的大 学 教
题 ,虽 然 老学 究们 有 时还会 开 开 有名 额 的限制 。
11 9 5年 , 实 秋 考 清华 时 , 育大 受 影 响 ,但 在动 荡 不安 的环 梁
《 基础教 育》 刊 2 0 月 0 6年第 7期 2 3
维普资讯
生考 试 制度 上 ,也 大 致 沿袭 了各
这是 结束 “ 十年 浩劫 ” , 后 在 万 的基础 上激 增加 了 2 2万人 。 此
中 国老 百姓 中引起 巨大 反响 的第 举 大 大 扩 展 了 高 等 教 育 的 受 众
维普资讯
10年前 , 次科 举 考试往往 能 决定一 个读 书人 的命 运 。 天 , 0 一 今 科举 被 高校招 生考 试 ( 其 广义 , 取 简称 “ 高考” 取代 10多年后 , ) 0 回望这一段
历 史 , 们 看到 的又是什 么呢? 我
化:

次考 试 ,参 加 考试 的总人 数 达
千 一百六 十余 万之 多 。 中 国人 的大 学 梦 在此 次 的沿 袭过 去 单独 招生 的方式 。
招生。

15 9 0年 ,同一 地 区高校 联合 考 中获得 最 彻底 而 淋 漓尽 致 的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