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连盆地裂谷构造演化
中国大陆东部晚中生代构造活化及其演化过程

、
、
,
,
将 裂 陷作 用 划 分 为 两 个大 的 阶段 即 由 兴 安 岭 群 火 山 喷 发 为 代 表 的 第 一 阶 段 和 以 巴 彦 花 群 含 煤 油碎 屑 岩 系 为代 表 的 断 陷 盆 地 形 成 阶 段
。
,
盆 地 沉 降 史 回 剥 研 究 表 明 裂 陷 作 用 第 二 阶段 断 陷 盆 地
、
、 、
为规 模 宏 大 的 断 陷 盆 地 系 变 质 核 杂 岩 花 岗 岩 浆 侵 位 火 山 岩 喷 发 以 及 沿 大 型 走 滑 断 层 的 转 换 伸
展 为特 征 的 大 陆 裂 陷 作 用
。
根 据 岩 浆活 动 盆 地 的 充填记 录 构 造 格 架 和 盆 地 的沉 降史 分 析 可 以
。
。
,
本 文 阐述 了 中 国 东 部 晚 中 生 代 构 造 活 化 的 基
本 表 现 特 征和 演 化 过 程
。
本 文 得 到 地 矿 部重 要 墓础 项 目 任建 业 男
本文
, ,
,
资助
,
。
年 生 博 士 副 教 授 主 要 从 事 区 域 构 造 和 沉 积 盆 地 分 析 方 面 的 科研 和 科 学 工 作
卷 页
、
,
期
, ,
。
偿
二
一
大 地 构 造 与 成 矿 学
中 国 大 陆 东 部 晚 中生 代 构 造 活 化 及 其演 化 过 程
‘
任 建业
胡祥云
张俊霞
中 国 也质 大
学 武汉
,
,
摘
要
与 中 生 代 中期 造 山 型 构 造 活 化 不 同 晚 中 生 代 期 间 中 国 大 陆 东 部 的 构 造 活 化 表 现
二连盆地章古特地区浅层油藏地质特征

二连盆地章古特地区浅层油藏地质特征二连盆地章古特地区是一个富含油气资源的地区。
该地区的浅层油藏地质特征与其他地区有很大差别,具有独特性。
本文将系统地介绍二连盆地章古特地区浅层油藏的地质特征。
一、地质背景二连盆地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陆相盆地之一,其面积约为22万km²。
章古特地区位于盆地的南部,北纬42°~43°,东经115°~116°,总面积约为2000km²。
该地区处于盆地的裂谷区,发育了一系列断裂,赋存有丰富的浅层沙岩和泥岩。
该地区受沉积作用较强,沉积物厚度较大,是一处非常适合油气富集的地区。
二、岩性和储层特征章古特地区地质构造成熟度较高,地质时代跨度较大。
岩系主要是二叠系致密砂岩和泥岩,以及三叠系下统的砂岩、泥岩、灰岩等。
其中三叠系下统的陆相砂岩是该地区最主要的油气层。
1. 致密砂岩:该地区致密砂岩多数为红色或深红色,呈多层交互分布,砂颗粒以中细粒度为主,粒度排序较好,分散度较高,具有一定的孔隙度和渗透性。
致密砂岩的孔隙度一般在0.1%~5%之间,渗透率极低,储层性能较差。
2. 陆相砂岩:陆相砂岩是该地区最主要的油气层,分布较广。
通常呈灰绿色或黄灰色,石英颗粒为主,沥青质含量较高,孔隙度一般在10%左右,具有较好的渗透性和储层性能。
3. 泥岩:该地区的泥岩颜色多样,有绿色、灰黑色、褐色等,其中绿色泥岩中的有机质含量较高,是烃源岩。
泥岩属于相对较差的储层,一般具有较低的孔隙度和渗透率,但对陆相砂岩形成漏斗形的收支域具有重大作用。
三、油藏特征1. 富集类型:章古特地区油气富集类型较为复杂,既有岩心、孔隙、微裂缝储层,又有漏斗形储层、岩溶储层等多种类型。
2. 富集时间:浅层油藏的富集时间较短,大约在第三纪晚期 ~ 第四纪早期,属于近地表高温条件下的富集。
3. 富集层位:陆相砂岩是该地区最主要的油气层。
富集层位主要包括三叠系下统南四道口组、两岔子组等地层。
裂谷盆地

3.分类
裂谷盆地(rift basin):岩石圈板块作背向 水平运动或地幔隆起时地壳中发育的、在 地貌上表现为对称或不对称的中央深凹的 谷地。按其所处位置可分为大陆内裂谷盆 地、大陆边缘裂谷盆地、大陆间裂谷盆地、 坳拉谷盆地和被动大陆边缘盆地。
主动和被动裂谷成因学说事实上代表裂谷盆地成 因系列的两个端元,裂谷的形成都与这两种作用有关, 而大多数裂谷的形成是位于这两个端元构成的系列之 间。在裂谷形成过程中,岩石圈的变薄的地幔的隆起 是在一个统一的机制中相互作用的,常常是不可区分 的,这有如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重要的是对裂谷过程的认识。裂谷过程控制着盆 地的发育和盆内各种矿产的形成和分布。
裂谷盆地是一类很重要的油气储集盆地,也是勘 探研究的重点,具有以下特征。 1.油气生成特征 烃源岩可以有碳酸盐岩、泥页岩,源岩厚度大, 有机质以水生生物为主,且丰富、分布广、类型 多的特点。地热梯度高,利于有机质向油气的转 化。深层地层中烃类的聚集基本上经历两个过程: 一是早期浅层形成的油藏被改造; 二是深层分散 有机质不断经受深成变质作用而生成新的油气, 并运移聚集成藏。
残留被动大陆边缘盆地: 在威尔逊旋回中, 从大西洋型成熟期大洋到喜马拉雅型的遗痕 期, 大洋关闭以两种方式进行。一种为太平洋式, 两侧的洋壳俯冲 模式差异很大, 但都是通过洋壳向大陆方向俯冲而最终关闭, 从而 形成缝合带, 其间产生了前陆盆地和残留洋盆地, 最终以前陆盆地 的统一而告终。另一种方式是以冈瓦纳大陆前面的洋壳向欧亚大 陆俯冲(以多个微陆块逐次俯冲- 碰撞完成)使特提斯洋关闭, 形成 了恒河前陆盆地和孟加拉湾残留洋盆地, 现代的地中海接近这种 模式. 从动态观点看, 在大洋关闭的晚期, 处于被动边缘演化模式的大 陆由于其前方的洋壳(包括洋中脊)插入到更前方的主动大陆边缘 之下, 但还没有发生碰撞时的, 残留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当属于 会聚型盆地大类, 是与残留洋盆地同级且早于其发育的一种过渡 壳上发育的盆地类型。
二连盆地三种典型构造带岩性油藏形成模式分析_刘震

二连盆地三种典型构造带岩性油藏形成模式分析_刘震二连盆地位于中国新疆地区,是一个以古特提斯构造演化为背景的典型深盆地,油气资源丰富且多样化。
在二连盆地,存在着多种类型的构造带,其中包括拗陷正断裂带、逆冲断裂带和背斜构造带等。
这些构造带不仅对油气的分布和聚集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同时也对油藏的形成模式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首先,拗陷正断裂带是二连盆地最为典型的构造带之一、拗陷正断裂带由近东西向的拗陷构造和沿着断裂面延伸的正断裂构造组成,正断裂构造控制着断块的上升和下降。
在沉积环境中,拗陷正断裂带通常具有较高的沉积速率和沉积物源区紧邻带特点。
沉积物源区的高储量沉积物不仅为油气提供了优质的储集空间,同时也为油气的聚集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拗陷正断裂带形成的油藏中,常见的油藏类型包括裂缝型油藏和似断层型油藏等。
其次,逆冲断裂带也是二连盆地重要的构造带之一、逆冲断裂带由沿斜向上推挤的逆冲断层构成,这种构造形态常伴随着剪切和扩张构造的产生。
逆冲断裂带往往对于油气的聚集有较强的控制作用。
在逆冲断裂带形成的油藏中,常见的油藏类型包括背斜型油藏和逆冲断裂型油藏等。
背斜型油藏是在逆冲断层前缘的背斜反向构造中形成的,油藏两侧通常有断层和正断裂构造控制。
逆冲断裂型油藏则是在逆冲断层顶板或底板侧形成的,常伴随着断层蚀变和滑脱带形成。
最后,背斜构造带也是二连盆地典型的构造带之一、背斜构造带主要由背斜构造和伸展断裂构造组成,背斜构造通常形成在前陆盆地的弯曲带或油气圈闭的陷闭带。
在背斜构造带中形成的油藏多为背斜型油藏,油气主要聚集在背斜的褶皱背斜腹部。
综上所述,二连盆地的典型构造带包括拗陷正断裂带、逆冲断裂带和背斜构造带等。
不同类型的构造带对油藏形成模式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研究这些构造带的特征和油藏形成模式,对于二连盆地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五大盆地综合柱状图

自 生 自 储 下 生 上 储
26
六盘山盆地地层综合柱状图
精选版课件ppt
27
北方新区 地层综合柱状图
精选版课件ppt
28
东戈壁盆地宗巴音凹陷地层综合柱状图
精选版课件ppt
29
海拉尔盆地地层综合柱状图
精选版课件ppt
30
塔木察格盆地地层综合柱状图
精选版课件ppt
31
二连盆地地层综合柱状图
三宝坳组 T2s
T2s: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灰岩、泥灰岩
下 嘉陵江组
统
大冶组
大隆组
上 统
龙 潭
上段
二 选
组 下段
系
茅口组
下
当冲
统
组
栖霞组
中、
上
壶天群
统
梓门
大 桥段
石 炭 系下
统
塘 测水段
阶 石磴
子段
刘家
岩 塘段
关 阶
孟公 坳段
邵东段
上 统 泥 盆 系
中 统
前泥盆系
锡 上段 矿 山 下段 组
佘田桥组
棋梓桥组
灰岩 灰~深灰色中~厚层状灰岩、泥灰岩、灰质泥岩
及页岩
深灰色灰岩、泥灰岩夹白云质灰岩
灰~黄灰色灰岩、泥灰岩、砂岩、粉砂岩、钙 质页岩
黄灰~黄褐色砂岩、粉砂岩夹砂质泥岩
黄灰~深灰色灰岩、泥灰岩
灰~深灰色厚层状灰岩、白云质灰岩、可相变 为泥灰岩
灰~深灰色厚层状灰岩、白云质灰岩、可相变
精砂选岩版、课砂为 砾件泥 岩p灰夹p岩砂t 质泥页岩
灰—深灰色泥岩,
夹少量砂岩及粉砂岩
滨浅湖
二 400
│
二连盆地三种典型构造带岩性油藏形成模式分析_刘震

文章编号:1001-6112(2007)01-0032-08二连盆地三种典型构造带岩性油藏形成模式分析刘 震1,付东阳1,肖 伟1,杜金虎2,易士威2,党虎强1(1.中国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49;2.中国石油天然气有限公司华北油田分公司,河北任丘 062500)摘要:二连盆地各凹陷内部划分出3种典型构造带:陡坡带、缓坡带和洼槽带;不同的构造带岩性油藏成藏条件组合特征不同。
通过解剖近几年隐蔽油藏勘探获得重大突破的凹陷中的典型岩性油藏,总结出适合二连盆地各凹陷中3个构造带的岩性油藏成藏条件组合模式。
其模式分别为:陡坡带、缓坡带和洼槽带岩性油藏成藏条件组合模式。
成藏条件组合模式不同,自然导致各构造带岩性圈闭成藏模式也不同,据此提出3种岩性油藏成藏模式:1)陡坡带自生自储型岩性油藏成藏模式,2)缓坡带旁生侧储型岩性油藏成藏模式,3)洼槽带下生上储型岩性油藏成藏模式。
这3种成藏模式是目前二连盆地岩性油藏勘探突破的典型成藏模式。
关键词:陡坡带;缓坡带;洼槽带;成藏模式;岩性油藏;二连盆地中图分类号:TE122.3 文献标识码:ATHE ANALYSIS OF FORMATION MODE LSOF L ITH OLOGICAL RESERVOIRS ON THREE KIN DS OF TYPICAL STRUCTURAL ZONES IN THE ER L IAN BASINLiu Zhen 1,Fu Dongyang 1,Xiao Wei 1,Du Jinhu 2,Y i Shiwei 2,Dang Huqiang 1(1.Key L ab f or H y d rocarbon A ccum ulation Mechanism in the M inist ry of Education ,China Universit y of Pet roleum ,B ei j ing 102249,Chi na;2.H uabei Pet roleum Com pany ,Pt roChina ,Renqi u ,Hebei 062500,China )Abstract :The sags in Erlian Basin can be divided into t hree kinds of typical st ruct ural zones :steep slope ,gentle slope and dep ression zone.These struct ural zones have different combination models of ac 2cumulation conditions.And t he t hree models of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respectively are :t he combina 2tion model of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on steep slope ,t he compounding model of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on gentle slope and t he combination model of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on depression zone.In addition ,different struct ural zones have different formation models of t he lit hological reservoirs.They can be summed up as follows :1)t he oil ’s generating and p reserving in same formation on steep slope ,2)t he oil ’s generating in a formation and preserving in sideward layer on gentle slope ,3)t he oil ’s generating in lower formation and p reserving in upper one on depression zo ne.The t hree typical models of oil accumu 2lation are t he breakt hrough of t he exploration of t he lit hological reservoirs in t he Erlian Basin at p resent.K ey w ords :steep slope ;gentle slope ;depression zone ;model of oil accumulation ;lit hological reser 2voirs ;t he Erlian Basin 近几年来二连盆地岩性油藏勘探连续获得重大突破,发现2个5000×104t 储量规模的大型岩性油田(巴音都兰凹陷宝力格油田和乌里雅斯太凹陷木日格油田)、1个千万吨级优质储量接替区带(吉尔嘎朗图凹陷宝绕凹槽内带),并在赛汉塔拉凹陷发现赛66大型岩性油藏[1]。
裂谷的形成与演化过程

裂谷的形成与演化过程
裂谷是地壳构造运动过程中,板块相互挤压、拉伸而形成的狭长地带。
其形成与演化过程如下:
-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地壳经过了多次上下运动和转移,就像一个不停运转着的大轮子。
在这个轮子上有许多圈层构成了地壳结构,分别是地壳表层、浅层、中间层和深层(又称过渡层)四个圈层。
- 随着地球内部不断地聚集能量,到了新生代时期,地球内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圈层——地壳表层圈和浅层圈,它们之间紧密联系在一起。
- 根据科学家对东非大裂谷演化过程的研究发现:从裂谷形成到最后消亡大致经历了三叠纪时期、侏罗纪时期和白垩纪时期三个阶段。
早期阶段(三叠纪末期——侏罗纪时期)以陆地为主;中期(侏罗纪晚期——白垩纪末期)则以海洋为主;到后期(白垩纪末期——第三纪时期)陆地与海洋同时并存,形成了陆块与海盆共存的复杂生态系统。
裂谷的形成与演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裂谷的信息,可以查阅相关的科学文献或咨询专业的地质学家。
二连盆地演化特征及油气分布

二连盆地演化特征及油气分布于英太【期刊名称】《石油学报》【年(卷),期】1990(11)3【摘要】二连盆地是在海西期褶皱基底上发育起来的中生代陆相断陷盆地,其沉积主体为下白垩统阿尔善组、腾格尔组及侏罗系。
盆地内凹陷呈雁行状排列,表现出断陷期拉张剪切运动的特点。
受基底构造线、边界条件及受力不均一性等因素影响,盆地内断陷深度和规模有显著差异,平面上具明显的分段性和分带性,分别形成了以强烈拉张和剪切为主的断陷区,前者分布的凹陷一般大而深,后者窄而浅。
在北东—北北东向基底构造线上发育起来的北部坳陷带的拉张断陷,规模大于主体重叠在近东西向构造线上的南部坳陷带。
钻探已发现5种油藏类型,均位于强烈拉张断陷区,油源来自下白垩统,约控制盆地已知油气资源量的80%。
油气分布围绕着生油洼陷,但后期构造运动的改造作用较大。
随勘探工作深入,可能发现中下侏罗统自生油气藏及煤成气等类型的天然气藏。
【总页数】9页(P12-20)【关键词】盆地;演化;油气藏;陆相;断陷【作者】于英太【作者单位】华北石油管理局第一勘探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0.2【相关文献】1.裂谷盆地断层连锁对沉积及油气分布的控制--以二连盆地赛汉塔拉凹陷为例 [J], 欧阳文生;窦立荣;王奇;王皖生2.中国板块构造对油气盆地演化和油气分布特征的控制 [J], 靳久强;宋建国3.二连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及其与油气关系 [J], 费宝生4.二连盆地乌兰花凹陷油气藏特征及分布规律 [J], 邢雅文;张以明;降栓奇;董雄英;王元杰;王宏霞;许永忠5.二连盆地乌里雅斯太凹陷油气成藏模式及分布特征 [J], 易士威;王元杰;钱铮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 制E J ] .石 油化 工腐 蚀 与 防护 , 2 0 0 3年 第 2 O
卷 第 3期. E 3 ] 张 可 .弱碱 三元 复合 体 系各 组 分作 用 关 系研
究[ J ] .特种 油 气藏 , 2 0 0 9年 第 1期.
收 稿 日期 ; 2 O l 3 一O 4 一l 8
古华 力 西晚 期褶 皱基底 上和 燕 山拉 张翘 断构 造应 力场作 用 下发 育起 来的 新 生代 断 陷沉 积 盆地 , 它是 由
众 多小盆 地组 成 的盆 地群 。二连 裂 谷 盆地是 在 三叠 纪 区域 性挤 压 隆起 的 背景 上 , 经历 了初始拉 张裂 陷 、
强烈 拉 张深 陷 以及 后 裂谷 阶段 等完 整 的裂谷 盛 衰演化 过程 。
J
队执行 , 在 日常生 产 管理 中 已开始 应用 。 针 对 井 口点 滴 加 药 取 得 的 良好效 果 , 准 备推广 应用 规模 , 进 一 步 降低 北 二 西 弱碱 三 元复 合 驱抽 油
I I
机 井 的检泵 率 , 确 保试 验 取得 更好 的效果 。 通过试验 , 对北 二 西 弱 碱 三元 复 合驱 抽 油机 井
2 0 1 3 年第 1 4 期
杨 冰 彬 二 连 盆 地 裂谷 构 造 演化
5 3
转, 本 期 反转 的结 果 造 成 上 侏 罗 统 的部 分缺 失 和 下
一
厚 度一般 为 4 0 0 m ̄ 5 5 0 m, 最 大厚度 不超 过8 0 0 m。 赛
汉早 期是 一 套湖 沼相 沉积 , 常 含褐 煤层 , 是 二连 盆地
重 要 的找 煤 层 位 ; 晚期则发育古河谷 , 为 河 流 相 沉
积, 是本 区古 河谷 砂 岩型铀 矿 的重 要找矿 目的层 。
2 . 4 晚 白 垩 世 整 体 抬 升
晚 白垩 世 , 随 着太 平洋 板块 俯 冲带 向东迁 移 , 盆
关键词: 二 连 裂谷 盆 地 ; 构造 演 化 ; 构造反 转 中 图分类 号 : P 5 4 2 . 3
1 区域 地质 背景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6 —7 9 8 1 ( 2 0 1 3 ) 1 4 一O O 5 1 一O 3 2 0 0 9 ) , 坐 标 为东 经 1 1 9 。 1 2 ~1 7 O 。 3 0 , 北纬 4 O 。 4 O ~
蒙 古 国 的赛 音 山达 、 乔 伦产 铀 盆 地 相邻 ( 李月 湘 等 ,
生 产正 常 。
‘ ‘ I. ・
驱机采 井技 术标 准 和管理 规 范 。 制 定 了《 抽油机井 井 口加药 管理 办法 》 、 《 清 防垢 管 理制度 》 、 《 启停 机操 作 制度 》 、 《 数 据 录取 制度 》 等 制度 , 各 项 制度 已下发小
二 连 裂谷 盆 地 位 于 内蒙 古 自治 区 的 中北 部 , 与
4 5 。 4 5 ( 焦贵 浩 等 , 2 0 0 3 ) , 呈 北 东 向展 布 , 东 侧 为 大 兴安 岭隆起 , 北 界为 巴音 宝力 格 隆起 , 南 界为温 都尔 主 观因 素对 抽 油机 井 检 泵 周期 影 响 , 制定 弱 碱 三元
[ 2 1 姜 民政 .三 元 复合 驱 油 井结 垢 分析 及 防垢 剂
充 分利用 北 二西 弱碱 三 元 复合 驱抽 油机 井 检泵 率 高时 机 , 采 取有 效 措施 , 开 展 降低 检 泵率 的措 施试 验来 对 比分析 , 为 弱碱 三元 复 合 驱 机 采 管 理 中 的举 升 配套 工 艺 找 出最 佳 的定 型 技 术 , 也 为 北 三东 弱碱 三元 复合 驱提 供 有力 的技 术 支持 。 为 了 确保 降 低 检 泵 率 措 施效 果 , 延 长 三元 油 井 检泵 周期 , 提 高弱 碱 三元驱 抽 油机 井 管理 水平 , 降低
一
_ 暑 二: §
强 叠步打 算 近 一年来 , 通 过 多种 措 施 的综 合调 整 , 北 二 西弱
碱 三元 驱抽 油机 井 的检泵 率 大 大下 降 , 到 目前为 止 ,
2 0 1 2年北 二西 抽油 机 井有 1 0井次 ( 包 括 3井次 自返
2 0 1 3 年第 1 4 期
内蒙 古石 油化 工
5 1
二 连 盆地 裂 谷构 造 演 化
杨 冰 彬
( 东华理工大学地球 科学 学院 , 江西 南 昌 3 3 0 0 1 3 )
摘
要: 通 过 分析 前 人 对二 连 裂谷 盆 地构 造 演化 的研 究 , 本文进 行 综 述性 总结 , 二连 盆 地是在 内 蒙
[ 参考 文献 ]
井) 检泵, 检泵 率 3 O , 预计 到 年 底 检泵 率 可 以控 制
在5 0 以内 。
E 1 3 陈卫东 , 于会 宇 , 等 .萨北 油 田三元 复合 驱 防 垢技术研究E l i .大庆 石 油地 质 与开发 , 2 0 0 1 年第 2 O卷 第 4期.
中侏 罗统 内大量 逆 冲 断裂 的 形 成 ( 李 思 田等,
1 9 9 0 ; 朱绅 玉 , 1 9 9 7 ) , 晚侏 罗 世末 的这 种 强烈 的 板 内 缩 短变 形 , 可 能源 于板 块边 缘 的 汇聚 作用 。 本 期反 转 影 响最 重 大 的构 造 事件 是 西伯 利 亚与 布 列亚 地块 碰 撞 形 成 蒙 古 一 鄂 霍 茨 克缝 合 带 ( 王骏 等, 1 9 9 7 ; Yi n
检泵率高的问题 已取得一定的认识 , 下一步准备采 取抽油机井全面应用长柱塞短泵筒防垢泵, 配合酸 洗 及井 口加 药措 施 , 来保证 试 验 的顺 利实 施 。 同时准 备根 据单 井 电流与 载 荷 的 变化 , 采 取循 环 酸 洗和 不 停 井定期 酸 洗 的方式 , 降 低检 泵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