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春节_地方_小学_付明秀_67550293-0.dos
过年啦1

过年啦(说课稿)第一小学王翠红一、教材分析《过年啦》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有趣的家乡风情》主题下设的第一个活动主题。
《课程标准》中要求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激发了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春节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幸福明天的追求。
包蕴着亲情友情,美好祝福……通过春节期间丰富多彩的活动场景,把人们热热闹闹过大年的喜庆气氛展现出来,引导学生关注家乡人民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文化的熏陶。
二、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五个活动。
1、歌曲导入:用一首《吉祥如意》引出课题。
优美的歌声,热闹、喜庆的画面,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引入到新年特有的氛围中,自然地引出课题《过年啦》。
2、谈春节检查课前让孩子们准备的过年小饰物,是什么?有什么意义?或有什么代表性?学生自由发言,师小结:“春联”、“福”字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明天的祝福。
“中国结”象征着中华民族心连心,团结向上的精神。
“大红灯笼以及其它饰物”代表欢乐、喜庆的意思。
引出春节是中国人最盛大的一个节日,它送走了旧的一年,又迎来了新的一年。
从一起观看人们是怎样来庆祝这个辞旧迎新的节日的视频,引到过年了,你觉得最有趣的是什么?并说出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各有所好,再到你们家是怎样过年的?同学们各抒己见,从同学说到收压岁钱、放鞭炮的事,引发讨论:1、放鞭炮要注意什么?2、你的压岁钱都用来干什么了?从同学们过年的时候常吃些什么饭菜,引到鱼——年年有鱼、饺子——像金元宝、鸡——大吉大利、年糕——我们的生活一年一年提高、汤圆——全家团团圆圆。
三、祝福热线从串门拜年,送祝福。
一起走进我们的祝福热线。
师示范后,找三组同学分角色表演。
同学们的祝福热线让我们每个人都感受着幸福与温暖,打电话可以表达祝福,还有什么方式可以表达我们的祝福呢?送贺卡,发电子邮件、写信、送小纪念品、慰问演出等。
四、特别行动进行一项特别行动,同学们分组活动,教师指导,各小组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内容活动。
初中校本课程_春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春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对我国传统民族节日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传统文化的意识。
2.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
3.学习收集、整理、分析春节资料,培养热爱春节热爱古诗词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我国民族传统节日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及象征意义。
难点:感受春节的传播及其传承与发展及文化的多元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日历图片,由日历引出2月16日我们就迎来了农历戊戌狗年的春节。
二、春节简介1、简介春节,即农历新年,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一般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到正月十五,也有的从腊月初八开始,一直过到正月底,其中以除夕和大年初一为高潮。
春节时间延续长、地域跨度广,节日活动丰富,是我国最重要、最隆重,也是历史最悠久、最热闹的传统节日。
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2、春节的发展♦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
♦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将春节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3、春节趣谈♦春节的时间(农历正月初一)在公历1月21日至2月21日之间游动♦“最早的春节”------ 1966年的1月21日♦“最迟的春节”------ 1920年和1985年的2月20日♦“史上最晚春节” ------2319年2月21日。
♦闰春节4、民间传说♦凶猛怪兽“年”♦“年”的本义是农作物的丰收,甲骨文中的“年”字是表示人背禾的象形字,指收成。
《说文解字》中解释:“年,谷熟也。
”二、欢欢喜喜过大年1、春节民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扫尘土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姐姐拉着弟弟扭一扭2、春节习俗腊八粥、祭灶、迎财神、扫房子、蒸枣花、包饺子、贴春联、压岁钱、踩祟、拜年……(播放习俗图片)3、春联春联的来历: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
小学语文_【教学实录】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
不同的地球、不同的民族过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民俗习惯。
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学习这篇课文,一要通过老舍先生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浓浓的文化氛围,激发学生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二要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细读本文,尤其应该注重一些关键句子的解释。
1.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展览会。
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2.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面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从第一句话可以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热闹”。
透过“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可以体验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包含着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
按照老北京的习惯,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觉,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这叫“守岁”。
“守岁”有两重意义;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
品读这些句子,不仅了解北京的春节习俗,还要深入领悟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3.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此处元宵如同南方的汤圆。
“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上卖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
一个“又”字,表现了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具。
4.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课标分析】春节_地方_小学_付明秀_67550293-0.dos

课标分析
中国的传统节日内容五彩缤纷每一个节日都蕴涵着丰富的德育教育的素材,对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维护社会公德、增强民间凝聚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以及春节的具体时间,初步了解春节的渊源和习俗,能背诵王安石的《元日》诗。
2、在“拓展活动”“看一看”环节学习有序观察,在“说一说”环节体会有感情地
表达。
3、体会春节习俗中团圆和睦的浓浓亲情,感受欢乐吉祥的节日气氛,理解人们感恩纪
念、祈求保佑的心情,以及追求平安健康,增加财富等美好愿望,培养自己热爱中华传统习俗的感情。
二、重点难点:让学生知道春节时我国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以及春节的具体时间,
初步了解春节的渊源和习俗。
小学语文_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过程与方法:本文有较多的场面描述,有较强的画面感,要指导学生通过品读句子、有感情朗读、想象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真切的感受到北京的春节不一样的民风民俗,并引导学生理解本课所展示的民俗的内涵----春节代表的亲情、乡情、祝愿、期盼,以及由此反映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赞叹和热爱之情。
2、激发学生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关键:】1、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中国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2、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表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条理、分清详略。
2、自由读课文,形成画面感,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学生课前预习,了解有关中国春节的传统文化和老舍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了解单元内容,导入新课1、了解单元导语。
从今天开始,我们要进入第二组课文的学习了。
请同学们读一读单元导语,看看这组课文安排了什么内容?⑴本组课文主要是讲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
⑵我们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开展调查活动,去了解节日、服饰、饮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风民俗。
2、了解课文安排。
我们再看看课文的题目,看看围绕“民风民俗”,本组教材安排了哪些内容?3、学生回忆过春节的情景:可以让学生先回忆:我们是怎么过春节的?借此引导学生感受春节是喜庆的节日,是团圆的节日!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解答疑问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北京的春节》,把自然段标出来,同时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等会儿提出来。
小学语文_《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2、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3、学习通过描写人物活动来写热闹场面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2、领悟文章的写法,并学习运用。
课前准备:1、阅读老舍的文章。
2、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配乐欣赏图片,简介春节,导入新课。
二、自读课文,揣摩写作方法1、浏览课文,标注出老舍先生写了北京春节的哪几个重要日子,发现课文的写作顺序。
(时间顺序)2、自读课文,标注出作者详细写了哪几个重要日子,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三、细读课文,了解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气氛腊八1、自读第1、2自然段,画出老北京人过腊八的习俗。
2、腊八粥:体会腊八粥的丰富多彩,理解腊八粥中的年文化。
腊八蒜:用一个词介绍腊八蒜。
(色味双美)3、有感情地朗读。
除夕1、指生读,找出中心句。
(北京的春节真热闹。
)2、仔细阅读除夕一段,画出作者写了哪些热闹场景。
(做年菜、贴对联、贴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3、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场景,感受节日的热闹,体会丰富的年文化。
4、有感情朗读。
正月初一分角色朗读,体会正月初一的娱乐休闲气氛。
正月十五自读第11、12自然段,作者主要描写的是什么,写出了它的什么特点,在文中做好批注。
(花灯:数量多种类多)四、补充老舍的资料,体会老舍的语言特点。
(清浅俗白)五、课堂练笔1、比较“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三个段落在写法上的异同。
(相同点:都写出了节日的热闹气氛。
不同点:“除夕”“正月初一”主要写人物的活动。
“正月十五”主要写事物的特点。
)2、练笔:通过写人物的活动来写正月十五的热闹。
3、讲评课堂练笔。
六、课堂小节老舍先生按时间顺序,运用清浅俗白的语言,有详有略的介绍了老北京春节的习俗,让读者感受到春节的热闹、喜庆、团圆等气氛。
初中校本课程_春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春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对我国传统民族节日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传统文化的意识。
2.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
3.学习收集、整理、分析春节资料,培养热爱春节热爱古诗词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我国民族传统节日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及象征意义。
难点:感受春节的传播及其传承与发展及文化的多元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日历图片,由日历引出2月16日我们就迎来了农历戊戌狗年的春节。
二、春节简介1、简介春节,即农历新年,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一般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到正月十五,也有的从腊月初八开始,一直过到正月底,其中以除夕和大年初一为高潮。
春节时间延续长、地域跨度广,节日活动丰富,是我国最重要、最隆重,也是历史最悠久、最热闹的传统节日。
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2、春节的发展♦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
♦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将春节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3、春节趣谈♦春节的时间(农历正月初一)在公历1月21日至2月21日之间游动♦“最早的春节”------ 1966年的1月21日♦“最迟的春节”------ 1920年和1985年的2月20日♦“史上最晚春节” ------2319年2月21日。
♦闰春节4、民间传说♦凶猛怪兽“年”♦“年”的本义是农作物的丰收,甲骨文中的“年”字是表示人背禾的象形字,指收成。
《说文解字》中解释:“年,谷熟也。
”二、欢欢喜喜过大年1、春节民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扫尘土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姐姐拉着弟弟扭一扭2、春节习俗腊八粥、祭灶、迎财神、扫房子、蒸枣花、包饺子、贴春联、压岁钱、踩祟、拜年……(播放习俗图片)3、春联春联的来历: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
【课件设计】春节_地方_小学_付明秀_67550293-0.ppt

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 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 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 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 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 笑。‚年‛大惊失色,狼狈的逃跑了。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 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 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 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 节日。
1、向家里人了解春节的更多 、向家里人了解春节的更多风俗,再上课时比比谁知道得多。 2、搜集有关春节习俗的传说,准备讲故事比赛。
• 1、向家里 • 2、搜集有 关春节习俗 人了解春 的传说,准 节的更多 备开一个故 风俗,再 事会。 上课时比 比谁知道 得多。
看春晚
拜年
压岁钱 辞灶 扫尘
辞灶
• 由于每家都有炉灶,所以由此产生一个
传说,即玉皇大帝在每家派驻一位监督 员-灶神(灶王),以监督考察这一家 一年的所作所为,到了腊月二十三日这 一天,灶神将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玉 皇大帝根据汇报来决定下一年对这家是 奖励还是处罚,第二年新年灶神再回来 继续监督 这家的作为。祭灶节这一天, 实际是各家欢送灶神上天的节日。
春节,已成为一个盛大的节日群, 从腊月二十三的‚辞灶‛,到正月十 五元宵节才结束。其中以除夕和大年 初一为高潮。春节时间延续长、地域 跨度广,节日活动丰富,是我国最重 要、最隆重,也是历史最悠久、最热 闹的传统节日。
考考你:
你知道春节的 哪些风俗习惯?
贴 春 联
贴窗花
守岁
守岁是从吃年夜饭开始,一 夜不睡,以迎候新年的到来。 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 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 吃到深夜。
考考你:
看图片,猜节日
考考你: 春节在哪一天? 在古代,春节称为 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分析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应该从最基本的学起。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本单元主要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三个传统节日组成,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姿多彩、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民族自豪感,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弄明白课文的意思。
3、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民族自豪感,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