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主要论著
读后感

读后感此篇文章是竺可桢于1925年发表在《史地学报》杂志上,此时已经35岁的竺可桢先生早已完成了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和哈佛大学研究院地理系的学习。
回国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开设了地学系,而后又在南开大学、浙江大学的任教,对中国地理学和气候学、物候学作奠基的贡献。
竺可桢回国正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在民主和自由的时代精神影响下,以他为代表的那个时期的学者,接受西方先进自然科学的学术熏陶,而回国后又处在相对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中,奠定了我国近代自然科学的学科基础。
竺可桢的学术著作我只读过那篇他晚年发表于1973年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研究》,虽然是发表在“文革”时期,如今我们把那些关于意识形态和阶级斗争之类的字句去掉后,又是一篇宝贵的学术珍宝。
站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研究》这篇文章的高度,再来理解《中国历史上之旱灾》,从内容方面来说是好理解的。
《中国历史之旱灾》,我们从内容上分析,其实是挺简单的。
竺可桢从Huntington的“气候与人生”的演讲和丁文江先生《中国历史与人物之关系》思考中国历史王朝变迁,在思考过程中,作者习惯中西比较、古今比较,初步得出结论历史变迁、文化中心变迁主要原因是气候变迁。
对于古代气候的研究,沿用欧美人的三种统计法,第一种是地质研究,比如南京楼霞山发现珊瑚推断出此地曾经是温水海洋;第二种是史书上的各种记载加以统计和分析;第三种是科学的统计,从Sequoias树年轮阔度来分析雨量的变化,美洲考古遗址的科学分析,得出的结果相互印证。
用这些统计方法来注释中国历史,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历史变迁、王朝更替、文化经济中心南移等各种现象与气候变冷转旱有很大的关系。
竺可桢此时只从旱灾反面分析,反映了他思考点还没有达到后期那么全面。
竺可桢从《图书集成》和《东华录》统计和分析了自汉代至清朝咸丰同治年间的旱灾,虽然统计起来有许多困难,但还是能得到大概的情况。
而历史上王朝更替时段,旱灾次数会更多。
《竺可桢:身正学高,求是立本的“儒雅”校长 竺可桢求是精神》

《竺可桢:身正学高,求是立本的“儒雅”校长竺可桢求是精神》竺可桢的一生是近乎完美的。
他为人谦逊平和,虚怀若谷;治学则严谨求实,一丝不苟;做官则刚正不阿,唯理是从。
可以说,他是中国儒家文化道德理想的一个卓越楷模。
而在竺可桢先生接任浙江大学校长的13个风雨春秋中,他更加倾尽心力,以身垂范,将科学研究的至高理念――“求是”精神,一点一滴地灌注到浙大师生的灵魂里。
应该说,他为浙江大学成为名副其实的“东方剑桥”助了最大的一臂之力。
竺可桢字藉舫,浙江绍兴市人,1890年出生在当地一个普通家庭。
他从小就在私塾里读书,每天勤奋苦学。
中学阶段,就读于上海澄衷学堂和复旦公学,后转到唐山路矿学堂上学。
19xx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庚款留学的公费生,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学习农学,后又转入哈佛大学地学系专攻气象学。
哈佛大学求实崇新、自由探讨的学风,曾给予他深刻影响。
19xx年他以台风研究的优秀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时年28岁。
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竺可桢回到了祖国,先后执教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20年竺可桢受聘担任南京高师地学教授,该校在他的主持下建立了地学系,他亲任系主任。
1936年,竺可桢先生在蒋介石的反复劝说下,出任浙江大学校长。
在此后的xx年里他一直苦心经营,并为浙江大学进入中国第一流的高等学府费尽心血。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断然拒绝随国民党政府去往台湾,坚持留在大陆继续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尽心竭力。
1949年,他出任中国科学院第一位副院长,同时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和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
他还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并于1962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竺可桢为发展我国科学和教育事业奋斗了半个多世纪,堪称鞠躬尽瘁,呕心沥血。
他无愧于我国近代科学家、教育家的一面伟大旗帜。
引“求是”之理念塑大学之精神一所高等学府如果没有内在精神价值的支撑,那将是不可想象的。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9《大自然的语言》作者简介素材 冀教版

《竺可桢》简介竺可桢(1890—1974),又名绍荣,字藕舫,汉族。
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和爱国教育家,当代闻名的科学家、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
1890年3月7日出生于浙江上虞。
竺可桢1910年公费留美,入伊利斯诺大学农学院学习。
1913年夏毕业后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地理系专攻气象,1918年以题为《远东台风的新分类》(A NEW CLASSIFICATION OF THE TYPHOONS OF THE FAR EAST)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
1920年秋应聘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27年任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建国前他先后执教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和中央大学。
1933年4月,竺可桢与翁文灏、张其昀共同发出成立中国地理学会的倡议,学会于翌年成立。
1936年出任浙江大学校长直至1949年,为了婉拒蒋介石赴台湾的邀请,而辞去了浙大的所有职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他担任中国科学院第一任副院长,同时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
他还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并于1962年光荣地参加中国共产党。
他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
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作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
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个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
他始终从科学的视角,关注着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先觉先行者。
1973年6月19日,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还在《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中发表文章《大自然的语言》,现被编入中学教学范文中。
竺可桢其他主要论著包括:《中国气候区域论》(1930)、《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1934)、《中国气候概论》(1935)、《物候学》(和宛敏渭合著,1963、1973)等。
写竺可桢的散文名篇

写竺可桢的散文名篇竺可桢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他的许多散文作品都被视为经典之作。
本文将以写竺可桢的散文名篇为题,探讨他的写作风格和思想。
竺可桢的散文作品丰富多样,包括散文诗、散文随笔等,其中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就是《悟空传》,这是一篇描写猴子悟空的故事。
这篇散文通过对悟空的生活和成长经历的描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善恶的辩证关系。
竺可桢在文中通过对悟空的描写,表达了对人性的思考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注。
竺可桢的散文作品不仅展现了他对人性的思考,还体现了他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对科学的追求。
《山居笔记》是竺可桢的一部重要作品,他在这篇散文中详细描述了自己在山中的生活和观察到的自然景象。
通过对山水、花草、鸟兽等元素的描绘,竺可桢展现了他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
他还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解释,展示了他对科学的独特见解和对知识的追求。
除了对人性和自然的思考,竺可桢的散文作品中还融入了对家国情怀的表达。
《家国感怀》是他的一篇代表作,通过对家乡、家庭和国家的描绘,竺可桢表达了对家国情怀的深深思念和对家国兴衰的关切之情。
他在文中借助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向读者展现了他对家国情感的真挚表达和对家国未来的期许。
竺可桢的散文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而且在教育领域也有着重要的贡献。
他的散文作品中常常融入了对教育的思考和对学生的教诲。
例如,《教育的艺术》是他的一篇重要作品,他在这篇散文中阐述了教育的目标和方法,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他通过对教育的思考和对学生的教诲,向读者传递了他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和对学生成长的关注。
竺可桢的散文作品以其思想深刻、语言优美而著称,他通过对人性、自然、家国和教育等议题的思考和描绘,展示了他作为科学家和教育家的独特魅力。
这些散文作品不仅给人们带来了艺术的享受,更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启发。
竺可桢的散文名篇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重要资源。
陈泽华写的《中国科学家·竺可桢》内容

陈泽华写的《中国科学家·竺可桢》内容
(实用版)
目录
1.竺可桢的简介和背景
2.竺可桢的科学成就
3.竺可桢对我国科学事业的贡献
4.竺可桢的生活态度和人格魅力
5.总结
正文
一、竺可桢的简介和背景
竺可桢,字希孟,是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气象学家、教育家,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培养了他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二、竺可桢的科学成就
竺可桢在科学领域的成就斐然,他主要研究方向为地理学和气象学。
他创立了我国的气象学,并推动了我国地理学的发展。
他在科研中,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为我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竺可桢对我国科学事业的贡献
竺可桢对我国科学事业的贡献不仅仅在于他的学术成就,更在于他对我国科学事业的推动和发展。
他曾任教于多所高校,培养了大批的科学人才。
同时,他还积极参与科学组织的创建和管理,为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四、竺可桢的生活态度和人格魅力
竺可桢的生活态度严谨,他坚持科学精神,追求真理。
他的人格魅力来源于他的严谨治学,乐于助人,以及他对科学事业的无私奉献。
他的一生,是为科学事业奋斗的一生,他的人格魅力和科学精神,深深地影响了后人。
五、总结
竺可桢是我国科学事业的杰出代表,他的学术成就和对科学事业的贡献,使他在我国科学界享有崇高的地位。
第1页共1页。
科学家故事:《竺可桢》介绍

科学家故事:《竺可桢》介绍竺可桢任浙大校长期间,被诱迫加入国民党,后又被列名为中央委员。
临近解放,竺可桢拒绝了蒋介石去台湾的邀请,他潜居上海。
上海解放第三天,竺可桢在日记中写道:“解放军之来,人民如久旱之望云霓,希望能苦干到底,不要如国民党之腐化。
科学对于建设极为重要,希望共产党能重视之。
”随后的现实没有让竺可桢失望。
刚解放,他就被推上了当时被认为全国科学事业机关--中国科学院的领导岗位上,担任了负责自然科学的副院长。
1949年09月,竺可桢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第一次见到了*以后,此后又多次受到*的接见和宴请。
1961年01月21日下午,包括竺可桢在内的中科院四位科学家受邀,到*怀仁堂给*和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作科学方面的报告。
竺可桢主讲生物学、地学和农学方面的问题。
四位科学家共讲四个半小时。
*提议今后每月可组织两次这样的科学报告,“对大家都有好处”。
1963年8月,在青岛休养期间,竺可桢写就《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一文。
*在国家科委编印的内部刊物《科学研究动态》274期上读到此文,立即引起兴趣。
他决定请竺可桢来谈谈这个问题。
翌年02月06日,*请竺可桢,还有李四光和钱学森前往*菊香书屋谈话。
对于这次谈话,李四光后来曾回忆:“主席知识渊博,通晓古今中外很多科学的情况,对冰川、气候等科学问题,了解得透彻入微。
在他的卧室里,甚至在他的床上,摆满了很多经典著作和科学书籍,谈到哪儿就随手翻到哪儿。
谈的范围很广,天南海北,海阔天空。
”竺可桢《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生产的关系》一文,分析了光、温度、降雨对粮食的影响,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的很多设想。
*谈到此文时对竺可桢说:“你的文章写得好啊!我们有个农业八字宪法,只管地,你的文章管了天,补充了八字宪法的不足。
”竺可桢在次日的日记中谈到这次谈话:“毛主席以为‘水、肥、土、密、保、种、工、管’八字宪法在农业方面照顾尚有缺点,应加‘光和气’(日光和气候)。
竺可桢是一个怎样的人

竺可桢是一个怎样的人竺可桢(1890—1974),又名绍荣,字藕舫,汉族。
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和爱国教育家,当代闻名的科学家、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
1890年3月7日出生于浙江上虞。
竺可桢1910年公费留美,入伊利斯诺大学农学院学习。
1913年夏毕业后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地理系专攻气象,1918年以题为《远东台风的新分类》(A NEW CLASSIFICATION OF THE TYPHOONS OF THE FAR EAST)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
1920年秋应聘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27年任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建国前他先后执教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和中央大学。
1933年4月,竺可桢与翁文灏、张其昀共同发出成立中国地理学会的倡议,学会于翌年成立。
1936年出任浙江大学校长直至1949年,为了婉拒蒋介石赴台湾的邀请,而辞去了浙大的所有职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他担任中国科学院第一任副院长,同时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
他还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并于1962年光荣地参加中国共产党。
他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
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作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
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个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
他始终从科学的视角,关注着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先觉先行者。
1973年6月19日,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还在《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中发表文章《大自然的语言》,现被编入中学教学范文中。
竺可桢其他主要论著包括:《中国气候区域论》(1930)、《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1934)、《中国气候概论》(1935)、《物候学》(和宛敏渭合著,1963、1973)等。
竺可桢

2008年11月 16日,被评 选为“中国 十大科技传 严伟 3.所有图片源自360图片
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
主讲人:张萍
竺可桢(1890.3.7-1974.2.7)
•
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 关镇人
•
职业:气象学家,地理学 家,教育家,浙大校长
人生经历
教育成 就
学术成 就
主要成 就
政治成 就
文学成 就
竺可桢一生著作繁多,约有270篇
• • •
与宛敏渭合著《物候学》
——优秀科普读物
《地理学通论》《气象学》
——中国现代地理学和气象学教育的奠定性教材
《中国之雨量》《中国之温度》
——中国气象史上第一部完整系统的降水和气温的记录
获得荣誉
1956年,当 选为国际地 球物理年中 国委员会主 任 1967年,被载 入英国编印的 《国际名人录》
1966年,被 授予罗马尼 亚科学院名 誉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