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生产审核中常用环境保护标准
清洁生产的标准指标体系

清洁生产的标准指标体系清洁生产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通过优化资源利用、减少污染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措施,实现生产过程的清洁化、高效化和循环化。
清洁生产的实施可以有效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了评价企业的清洁生产水平,制定了一套清洁生产的标准指标体系。
清洁生产的标准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资源利用效率。
资源利用效率是评价清洁生产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包括原材料利用率、水资源利用率、能源利用率等。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当尽量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2. 污染物排放。
污染物排放是清洁生产评价的关键指标之一。
包括大气污染物排放、水污染物排放、固体废物排放等。
企业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环境,减少对周围居民的影响。
3. 产品质量。
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也是清洁生产的重要内容之一。
企业应当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产品的缺陷率,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4. 能源消耗。
能源消耗是评价清洁生产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企业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能源的消耗,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5. 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是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重要保障。
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的环境管理体系,加强环境监测和环境治理,保护环境,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综上所述,清洁生产的标准指标体系涵盖了资源利用效率、污染物排放、产品质量、能源消耗和环境管理等方面,是评价企业清洁生产水平的重要依据。
企业应当按照这些指标,不断改进生产工艺,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HJ/T36-2007):洁净生产标准 平板玻璃行业(发布稿)

GB1 1614 浮法 玻璃 GB1 1901 水质 悬 浮物 的测定 重 量法 GB1 1914 水质 化学 需 氧量测 定 重铬 酸盐法 GB/T24001环境 管理 体 系 规 范及使 用指 南 GB/T15262 环 境 空气 二 氧 化硫 的测 定 甲醛 吸 收 .副 玫瑰 苯胺 分光 光度法 GB/T15435 环 境 空 气 二 氧 化 氮 的 测 定 Saltzman法 GB/T16157 固定 污染 源 排 气 中颗粒 物 测 定与 气 态污 染物 采样 方法 3术 语 和 定 义 3.1清洁生 产 指不 断采 取改 进设 计 、使用 清 洁 的能 源和原 料 、 采用 先 进 的工艺 与装 备 、改 善 管理 、综 合 利 用 资源 等 措 施 ,从 源头 上削减 污染 ,提高 资源 利用效 率 ,减少 或 者避 免生 产 、服务各 环 节 以及产 品使 用过 程 中污染 物 的产 生和 排放 ,以减 轻 或者 消除 人类 健康 和 环境 的危 害 。 3.2平 板玻 璃 指板状 的硅酸盐 玻璃 。 3.3浮 法 是 平板 玻璃 的一 种成 形方 法 。工艺 流程 系玻 璃液 从 熔 窑经 流槽 流到 锡槽 内 ,在有 保护 气体 的金 属 液面 上 ,向 前 漂移 ,而形 成 厚度 均 匀 ,两 表 面 平行 、平 整 和 火 抛 光 的玻璃 带 ,再经 退 火 、切 材 、成 品 装箱 、待 外 销 的工 艺生产 方 法 。 3.4浮 法玻 璃 指 用浮 法工 艺生 产 的平板 玻璃 。 3.5重 量箱 是 平板 玻璃 产 品的计量 单位 ,50kg为 一重 量箱 。 3.6平板 玻璃 单位 综合 能耗 指统 计期 内生产 每重 量箱 平 板玻璃 的能耗 ,折算 为 标准煤 ,即用合格 产 品总产 量 ,除总综 合能 耗 。
《清洁生产审核指南 制订技术导则》(环境保护部HJ 469-2009)附件

附件一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程序的规定第一条 为规范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和《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环保总局令第16号令)的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重点企业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第28条第二、第三款规定应当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包括:(一)污染物超标排放或者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规定限额的污染严重企业(以下简称“第一类重点企业”)。
(二)生产中使用或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有毒有害物质是指被列入《危险货物品名表》(GB12268)、《危险化学品名录》、《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和《剧毒化学品目录》中的剧毒、强腐蚀性、强刺激性、放射性(不包括核电设施和军工核设施)、致癌、致畸等物质,以下简称“第二类重点企业”)。
第三条 国家环保总局将根据各地环境污染状况以及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的实际情况,在分析企业有毒有害物质使用或排放情况,以及可能造成环境影响严重程度的基础上,分期分批公布《需重点审核的有毒有害物质名录》(以下简称《名录》)。
第四条 第一类重点企业名单的确定及公布程序:(一)按照管理权限,由企业所在地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日常监督检查的情况,提出本辖区内应当实施清洁生产审核企业的初选名单,附环境监测机构出具的监测报告或有毒有害原辅料进货凭证、分析报告,将初选名单及企业基本情况报送设区的市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二)设区的市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初选企业情况进行核实后,报上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清洁生产促进法》的规定,对企业名单确定后,在当地主要媒体公布应当实施清洁生产审核企业的名单。
公布的内容应包括:企业名称、企业注册地址(生产车间不在注册地的要公布其所在地的地址)、类型(第一类重点企业或第二类重点企业)。
企业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名单公布后,依据管理权限书面通知企业。
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汇总

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汇总清洁生产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通过改进工艺、技术和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生产过程的清洁、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为了对清洁生产进行评价,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全面和可操作的指标体系。
下面是一个常见的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的汇总。
1.资源消耗指标:-物质消耗:包括原料、水等材料的消耗量。
-能源消耗:包括电力、油气等能源的消耗量。
-水消耗:包括用水量和污水排放量。
2.环境污染指标:-废水排放:包括COD、BOD等污染物的排放浓度。
-废气排放:包括颗粒物、SOx、NOx等污染物的排放浓度。
-固体废弃物排放:包括废弃物的产生量和处置方式。
-噪声污染:包括噪声的分贝值和持续时间。
3.清洁生产措施实施情况:-环保投入:包括环保设施建设和管理所需的投入。
-污染防治措施:包括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措施。
-节能措施:包括采用高效节能设备和工艺的情况。
-环境管理系统:包括是否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和遵守相关环境法规等情况。
4.经济效益指标:-生产成本:包括原材料、能源和人工成本。
-资源利用效率:包括原材料和能源利用效率。
-生产能力:包括产能利用率和产出量。
5.社会效益指标:-员工健康安全:包括工作环境和个人防护设备。
-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包括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公益活动。
-产业链影响:包括对供应商和顾客的影响。
以上只是一个常见的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的汇总,实际应用中还可以根据具体行业和企业的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
同时,在进行清洁生产评价时,还应考虑到区域环境的特点和政策法规的要求,以便更好地指导企业的实践和优化生产过程。
清洁生产标准指标体系

清洁生产标准指标体系清洁生产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通过技术、管理和制度等手段,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目标。
清洁生产标准指标体系是评价企业清洁生产水平的重要依据,其建立和完善对于推动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一、资源利用指标。
资源利用是评价企业清洁生产水平的重要方面,主要包括原料利用率、能源利用率和水资源利用率等指标。
原料利用率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企业对原料的利用效率,高效利用原料可以减少资源消耗和减少废弃物排放。
能源利用率是指企业生产过程中对能源的利用效率,采用高效节能技术可以减少能源消耗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水资源利用率是指企业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合理利用水资源可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和减少水污染。
二、环境排放指标。
环境排放是评价企业清洁生产水平的重要方面,主要包括废气排放、废水排放和固体废物排放等指标。
废气排放是指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排放情况,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可以减少废气排放和减少大气污染。
废水排放是指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排放情况,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可以减少废水排放和减少水污染。
固体废物排放是指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排放情况,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可以减少固体废物排放和减少土壤污染。
三、生产过程指标。
生产过程是评价企业清洁生产水平的重要方面,主要包括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和生产管理等指标。
生产工艺是指企业生产过程中采用的生产工艺技术,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可以减少资源消耗和减少环境污染。
生产设备是指企业生产过程中采用的生产设备情况,更新换代生产设备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减少能源消耗。
生产管理是指企业生产过程中采用的生产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生产管理制度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减少环境污染。
四、社会责任指标。
社会责任是评价企业清洁生产水平的重要方面,主要包括员工福利、社会公益和环境保护等指标。
员工福利是指企业对员工的关爱和福利待遇,关注员工的身心健康可以提高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和减少员工的流失率。
清洁生产指标体系及其评价

清洁生产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清洁生产是指通过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来提高生产过程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清洁生产指标体系是对清洁生产进行评价和监控的一套指标体系,能够全面反映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利用效率、环境影响和经济效益等方面的情况。
以下是清洁生产指标体系及其评价的内容。
一、清洁生产指标体系1.资源利用效率指标-能耗指标:反映生产过程中单位产品所需的能源消耗情况,如千克标准煤消耗量。
-物耗指标:反映生产过程中单位产品所需的原材料消耗情况,如吨原材料消耗量。
-水耗指标:反映生产过程中单位产品所需的水资源消耗情况,如立方米水耗量。
-资源利用率指标:反映生产过程中资源的利用效率,如单位产品产值所需的资源投入。
2.环境影响指标-废物排放指标:反映生产过程中废物的排放情况,如废水排放量、废气排放量、固体废物产生量等。
-污染物排放指标:反映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排放情况,如二氧化碳排放量、硫化物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量等。
-生态破坏指标:反映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如土地利用变化、生物多样性损失等。
3.经济效益指标-能源成本指标:反映生产过程中能源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如能源成本占比。
-原材料成本指标:反映生产过程中原材料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如原材料成本占比。
-环境治理成本指标:反映生产过程中环境治理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如环境治理成本占比。
-经济效益指标:反映清洁生产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如销售收入、利润等。
二、清洁生产指标评价1.数据收集:收集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数据,包括资源利用情况、环境影响情况和经济效益情况。
2.指标计算: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计算出各个指标的数值,反映清洁生产的状况。
3.指标分析:对计算得到的指标进行分析,判断清洁生产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并确定改进措施。
4.指标比较:将企业的指标与行业标准或其他企业进行比较,以评价企业在清洁生产方面的竞争力和领先程度。
5.绩效评价:综合考虑各个指标的数值和比较结果,对企业的清洁生产绩效进行评价,确定奖惩措施和激励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标准是用于评估企业生产过程中污染控制和预防水平的标准。
清洁生产标准通常由国家或地方政府制定,用于规定特定行业的生产过程中应达到的环保要求。
清洁生产标准的目的是促进企业采取减少或消除废弃物、节约能源和资源、降低污染的措施,实现可持续生产和绿色发展。
清洁生产标准的内容可能包括但不限于:
1. 生产过程中的排放控制要求:如废气、废水、固体废物的排放限制和治理要求。
2. 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要求:如能源消耗、水消耗、原材料利用率的指标。
3. 生产工艺和设备要求:如生产工艺的优化、设备更新和维护、废弃物减量等方面的要求。
4. 环境管理要求:如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环境监测与报告的制度等。
不同行业的清洁生产标准可能存在差异,因为不同行业的生产过程和污染排放特点不同。
企业可以根据清洁生产标准的要求,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环保水平,以符合国家和市场的环保要求。
EB01-106清洁生产标准 炼焦行业HJ/T126-2003

HJ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HJ/T 126-2003清洁生产标准炼焦行业Cleaner production standard–Coking industry2003-04–18发布2003-06–01实施目次前言1 范围2 规范化引用文件3定义4 要求5 数据采集和计算方法6 标准的实施前言为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进一步推动中国的清洁生产,防止生态破坏,保护人民健康,促进经济发展,并为焦化企业开展清洁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和导向,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为推荐性标准,可用于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和清洁生产潜力与机会的判断,以及清洁生产绩效评定和清洁生产绩效公告制度。
在达到国家和地方环境标准的基础上,本标准根据当前的行业技术和装备水平而制订,共分为三级,一级代表国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二级代表国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三级代表国内清洁生产基本水平。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本标准也将不断修订,一般每三到五年修订一次。
根据清洁生产的一般要求,清洁生产指标原则上分为生产工艺与装备要求、资源能源利用指标、产品指标、污染物产生指标(末端处理前)、废物回收利用指标和环境管理要求等六类。
考虑到炼焦行业的特点,本标准将全部采用清洁生产的六类指标。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提出。
本标准由山西省环境科学研究院负责起草。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解释。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自2003年6月1日起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清洁生产标准炼焦行业HJ/T 126-2003Cleaner production standard— Coking industry1 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常规机械化焦炉焦炭生产企业的炼焦、煤气净化工段及主要产品生产(不包括化学产品深加工和生活消耗)的清洁生产审核、清洁生产潜力与机会的判断、清洁生产绩效评定和清洁生产绩效公告制度。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以下标准所含条文,在本标准中被引用即构成本标准的条文,与本标准同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
若单位产品实际排水量超过单位产品基准排水量,须 将实测水污染物浓度换算为水污染物基准水量排放浓 度。产品产量和排水量统计周期为一个工作日。
出示的证据是否合法的根据; 环境样品标准是标定环境监测仪器和检验环境保护设备性能
的法律依据。
8
珠三地区执行水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
《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执行国家排 放标准水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通知》(粤环〔2012 〕83号)
实施范围: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江 门、佛山和惠州市的惠城区、惠阳、惠东、博罗,肇 庆的端州区、鼎湖区、高要、四会
5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标准
需要在全国环境保护工作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而又没有国 家环境标准时,应制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标准。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标准包括环境管理制度、监测技术、环境 区划或规划的技术要求、规范、导则等。
6
各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
环境质量标准是环境质量的目标,是制订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主要 依据之一;污染物排放标准是实现环境质量标准的主要手段、措 施;环境基础标准是为制订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 境监测方法标准确定总的原则、程序和方法;环境监测方法标准 是制订、执行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主要技术依据之 一;环境标准样品标准是执行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的重要支持。
2. 为实现环境质量标准,结合技术经济条件和环境特点,限制排 入环境中的污染物或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其他因素,制定污染物 排放标准(或控制标准);
3. 为监测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规范采样、分析测试、数据处 理等技术,制定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
4. 为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对用于量值传递或质量控 制的材料、实物样品,制定国家环境标准样品;
5. 对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统一的技术术语、符号、代号(代 码)、图形、指南、导则及信息编码等,制定国家环境基础标 准。
4
地方环境标准
地方环境标准是对国家环境标准的补充和完善,由省、自治区、 自辖市人民政府制定。
地方环境标准只有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环境质量标准: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
排气筒高度应不低于15m,排放含氰化氢的排气筒高 度不得低于25m。排气筒高度应高出周围200m半径范 围的建筑5m以上。不能达到该要求的排气筒,应按排 放浓度限值严格50%执行。
若单位产品实际排气量超过单位产品基准排气量,须 将实测大气污染物浓度换算为大气污染物基准气量排 放浓度。产品产量和排气量统计周期为一个工作日。
强制性环境标准以外的环境标准属于推荐性环境标准。国家 鼓励采用推荐性环境标准,推荐性环境标准被强制性环境标准 引用,也必须强制执行。
污染物排放标准又分为跨行业综合性排放标准和行业性排放标 准。
3
环境标准的制定
1. 为保护自然环境、人体健康和社会物质财富,限制环境中的有 害物质和因素,制定环境质量标准;
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 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 1. 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
物排放标准; 2. 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污
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3.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的机动车船大气污染物地方
排放标准严于国家排放标准的,须报经国务院批准。
电镀行业执行《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19002008)水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
10
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
(GB21900-2008)
规定了电镀企业和拥有电镀设施(含阳极氧化表面处 理工艺)的企业电镀水污染物和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 监测和监控要求
恶臭、噪声等适用相应的国家标准 企业向设置污水处理厂的城镇排水系统排放废水时,
实施时间:对于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以环评文件 批复日期为准),自2012年9月1日起实施。对于现有 项目,电镀行业自2012年12月31日起实施;制浆造纸 、合成革与人造革、制糖行业自2013年9月1日起实施 。
9
珠三地区执行水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
制浆造纸、合成革与人造革、制糖3个行业的化学需氧 量与氨氮排放分别执行《制浆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 标准》(GB 3544-2008)、《合成革与人造革工业污 染物排放标准》(GB 21902-2008)、《制糖工业水 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1909-2008)中水污染物特 别排放限值。
2
环境标准的分类
环境标准分为五类三级。 五类: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监测
方法标准、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三级:国家环境标准、地方环境标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标准。
环境标准又可分为强制性环境标准和推荐性环境标准。 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必
须执行的其他环境标准属于强制性环境标准,强制性环境标准 必须执行。
地方环境标准优先于国家环境标准执行。 综合性排放标准与行业性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即;有行业性排
放标准的执行行业排放标准,没有行业排放标准的执行综合排放 标准。
7
环境标准的作用
环境质量标准是确认环境是否已被污染的根据; 污染物排放标准是确认某排污行为是否合法的依据; 环境基础标准和环境监测方法标准是环境纠纷中确认各方所
12
电镀水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
序号
污染物
2)
清洁生产审核中常用环境保护标准
1
环境标准
环境标准是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中一个独立的、特殊 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国家为了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 态平衡,保护人体健康 ,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各种技术规范 和技术要求的总称,是具有法律性质的技术标准。
环境标准的法律性质主要表现在: ① 环境标准具有规范性; ② 环境标准具有法律的约束力; ③ 环境标准的制定同法规一样,需经授权由国家相关机关按照 法定程序制定和颁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