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作文人物素材-梵高的解读
高考满分作文:记梵高的一生

高考满分作文:记梵高的一生
高考满分作文:记梵高的一生
梵高的一生,用孤独来形容是最恰当的了。
梵高的作品,用永恒来诠释也不为过。
但他生得如此出人意料,也许就是因为他活得如此的孤独,才让他死在情理之中;就像他的作品,生前的沉寂是如此的出人意料,而死后作品火得一塌糊涂亦在情理之中。
“如果生活中没有某些无限的,某些深刻的,某些真实的东西,我就不会留恋。
”梵高曾经这样说,而我像爱着我自己的生命一样爱着梵高,梵高的画,梵高的'忧郁我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梵高的绝望,世人的冷漠,不被别人欣赏的痛苦已把他折磨得不成人形。
他是一匹良驹,但在那个年代里没有出现一个伯乐,一个也没有,于是,梵高孤独的活着,那种活着比死亡更痛苦,尤其是当他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那种比死亡更痛苦的孤独时,为了结束这痛苦,他宁肯选择死亡。
当血红的鲜血滴到向日蔡上,我明白,那是梵高为了摆脱孤独和冷漠向世人发出的最后低吟。
活得如此的出人意料,于是死亦在情理之中。
终其种种,我不禁思索,难道真的是因为梵高注定是一颗恒星,所以他一直孤独着?但是为什么老天连“高处不胜寒”的孤独都不给他?为什么让一个原本是永恒,是被人敬仰的人活在平庸之中?为什么连他自己都认为自己是凡粟一粒,没有资格被别人尊敬?我不明白!上天既造就了一个天才,为什么让他活在孤独的痛苦中?难道天才是扣响扳机之后,鲜血溢满画页之后才能给予的称号?我不明白!我害怕这样的出人意料与情理之中!而他的画,和他的人一样,在世俗中沉寂了几十年,等到他死后才大红大紫!人们在梵高作品拍卖会上争先恐后地喊出惊人的数字,虽然在情理之中,但是梵高已去,他拥有的只能是出人意料的孤独,却无法享受到人们对他的赞赏与虔诚!。
作文备考人物素材——梵高

作文备考人物素材——梵高麦田里的守望者——梵高教学目标:1.素材积累:从人物的人生经历深入人物内心,感悟其情感,体会其对人生的态度;2.掌握并运用素材:范文及点评。
教学重难点:掌握并运用素材:范文及点评。
教学课时:共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不是每一个人都看得懂画背后的涵义。
但是每次我们站在梵高的画作面前,总是会在不经意间被吸引,并为之而震撼,或许那就是名画的魅力。
他们看到的,是我们所看不见的世界,或许那就是生活中未知角落里的美好,那就是来自心灵深处最原始的感动。
二、走进梵高1.其人其画1853年,梵高生于荷兰的一个新教徒之家。
少年时,他在伦敦、巴黎和海牙为画商工作,后来还在比利时的矿工中当过传教士。
1881年左右,他开始绘画。
1886年去巴黎投奔其弟,初次接触了印象派的作品,对他产生影响的还有著名画家鲁本斯、日本版画和著名画家高更。
1888年,梵高开始以色彩为基础表达强烈的感情。
他曾短暂与高更交往,后来神经失常,被送进精神病院。
在经历多次感情上的崩溃之后,梵高于1890年在奥维尔自杀。
他对野兽派及德国的表现主义有巨大影响。
梵高一生为人敏感而易怒,聪敏过人,在生前他在许多事情上很少取得成功。
其个人生活不幸而且艰辛,可他却随时都有献身给别人的爱、友谊和对艺术的热情。
在比利时作传教士期间,他目睹穷人的艰难生活,决定以最大的热情帮助那些煤矿工人,他义务收容那些受重伤而垂死的矿工,希望以抚慰之词和自我牺牲精神帮助弱者博斗,不过,他只干了6个月就被解雇,原因是他对工作过分热情。
在短短的37年人生中,梵高把生命的最重要时期贡献给了艺术。
他早期画作爱用荷兰传画的褐色调,但他天性中火一般的热情使他抛弃荷兰画派的暗淡和沉寂,并迅速远离印象派———印象派对外部世界瞬间真实性的追求和他充满主体意识的精神状态相去甚远。
他不是以线条而是以环境来抓住对象;他重新改变现实,以达到实实在在的真实,促成了表现主义的诞生。
2.梵高的耳朵梵高在精神接近崩溃的时候,曾经用剃须刀片割下了自己的一只耳朵。
梵高作文素材

梵高作文素材梵高,这个名字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陌生。
他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而闻名于世。
梵高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用自己的画笔描绘出了无数令人震撼的作品,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梵高的作品以其浓烈的色彩和夸张的笔触而著称。
他善于运用对比色,用鲜艳的色彩表现出内心的激情和情感。
《星夜》中的夜空布满了闪烁的星星,色彩斑斓的天空仿佛在跳动,给人一种奇幻的感觉。
而《向日葵》系列则展现了他对于自然之美的独特理解,那些金黄色的向日葵仿佛在跳动,散发着生命的活力。
梵高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他对于色彩的独到见解,更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于生命的热爱。
除了色彩,梵高的作品还充满了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于人性的思考。
在他的画作中,常常可以看到农民、麦田、乡村风景等题材。
他喜欢用画笔记录下平凡生活中的美好,表达对于生命的热爱和对于自然的敬畏。
他的作品中透露出对于人性的思考,对于人类命运的关怀。
《麦田里的游戏》中的孩子们在金黄的麦田中嬉戏,展现出了童真的快乐和天真的笑容,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和纯真。
梵高的一生并不如他的作品那样绚丽多彩。
他饱受贫困和疾病的折磨,一生中几乎都在贫困中度过。
然而,这些苦难并没有让他的创作停滞不前,反而激发了他内心更深层次的情感和对于生命的热爱。
他用自己的作品表达了对于生活的感悟和对于美好的追求,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梵高的作品深受世人的喜爱,他的艺术成就也为后人所称道。
他用自己的作品传递了对于生命的热爱和对于美好的追求,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他的作品将永远陪伴着我们,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梵高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用自己的画笔描绘出了无数令人震撼的作品,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他的作品以其浓烈的色彩和夸张的笔触而著称,展现了他对于色彩的独到见解和对于生命的热爱。
他的作品中透露出对于人性的思考,对于人类命运的关怀。
梵高的一生虽然饱受贫困和疾病的折磨,但这些苦难并没有让他的创作停滞不前,反而激发了他内心更深层次的情感和对于生命的热爱。
语文作文人物素材梵高

语文作文人物素材梵高
梵高的一生,充满世俗意义上的“失败”:名利皆空,情爱亦无,贫病交加。
他的生活境遇是如此之恶劣,他的艺术知音是如此之寥落,他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热情都倾注在自己的作品上,可是他的画却被那些布尔乔亚的艺术鉴赏家们弃之如敝屣。
在阳光明媚的法国南部小城,他疯狂地作画。
倾泄的颜料里调和着他的血,而画布,不过是他包扎伤口的绷带。
他像夸父一样地追逐着太阳,最后在阳光中燃烧、倒下。
每当我看见他所画的《向日葵》,总会想起古希腊智者说过的话:“它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永远是一团火焰。
”
素材运用角度:艺术、理想、痛苦、执着、个性、独特追求。
我喜欢的画家梵高

我喜欢的画家梵高一级标题:梵高的生平与艺术特点梵高(Vincent van Gogh)是19世纪荷兰最杰出的画家之一,他的作品经典而独特,给人留下了深刻且宛如真实的印象。
本文将介绍梵高的生平背景以及他作品中独有的艺术风格。
二级标题1:梵高的生平背景梵高于1853年出生在荷兰,在早期曾担任过艺术交易商和传教士。
然而,很快他对这种职业感到厌倦,并决定追求自己热爱的绘画事业。
在成为画家之前,他曾尝试学习牧师、文学和美术史,并渴望通过艺术来传达自己对人类苦难和情感的理解。
无论是在欧洲还是亚洲,梵高都居无定所,但这段漂泊岁月正是他创造了许多伟大作品的时期。
然而,他饱受孤独、精神问题和贫困折磨,曾多次住院治疗。
最终,在1890年,悲剧降临,他因自杀而离世。
尽管他的绘画生涯只有十年,但他留下了大量杰出的作品。
二级标题2:梵高的艺术特点1. 独特的笔触与丰富的色彩梵高以其独特而粗劣的田园风格和肆意的笔触闻名于世。
他常常用粗重的笔触勾勒地貌和植物,赋予作品强烈而有力的表现力。
此外,他对色彩运用得非常丰富,通过对比饱和度和亮度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纷繁复杂情感的理解。
他经常使用夸张、艳丽而又对比鲜明的颜色。
2. 人文关怀与情感传递梵高在创作过程中注重描绘人们的日常生活、劳动场景以及自然界的美丽景色。
尽管他个人经历了许多痛苦,但他从不忘记展现人类生活中微小而珍贵的瞬间,并借画笔传递出强烈而真挚的情感。
3. 对光与阴影的独到处理梵高对光与阴影的运用是他作品中的重要特点之一。
他经常通过强调明暗对比来突出画面中的主题和情绪。
这种技巧不仅增加了画作的戏剧性,还使观者能够更深刻地体验到画家所追求的情感创造力。
二级标题3:我喜欢梵高的原因1. 心灵共鸣梵高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孤独和苦难与我内心深处产生了共鸣。
他坚持将自己所经历过的痛苦与渴望转化为具有强烈情感表达力的艺术作品,这让我感到非常震撼和打动。
2. 真实而纯粹梵高在创作中始终保持着真诚和纯粹,他毫不掩饰自己对于生活中美好事物、大自然和人类情感的喜爱。
高中作文 人物素材整理——梵高

梵高素材整理刘俞萍2020.3.28人物档案梵高SOSO名片文森特·威廉·梵高(1853年-1890年),荷兰后印象派代表性画家。
1853年3月30日生于津德尔特,早期因为表达内心的悲痛,曾割断了自己的耳朵。
1890年7月29日在法国瓦兹河畔因困扰其多年的精神病发作自杀身亡。
早年经商,后热衷于宗教,1880年以后开始学习绘画。
曾在巴黎结识E·贝尔纳、P·西涅克和P·高更等画家。
早期作品受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画派影响,代表作有《食土豆者》、《塞纳河滨文森特》等。
曾两次在咖啡馆和饭馆等地向劳工阶层展出自己的作品。
不久厌倦巴黎生活,来到法国南部的阿尔勒,开始追求更有表现力的技巧;同时受革新文艺思潮的推动和日本绘画的启发,大胆探索自由抒发内心感受的风格,以达到线和色彩的自身表现力和画面的装饰性、寓意性。
名人金句在我们的心里或许有一把旺火,可是谁也没有拿它来让自己暖和一下;从旁边经过的人只看见烟筒里冒出的一缕青烟,不去理会。
现在让我看一看你,应该干什么呢?人们必须守护那把内心的火,要稳着点,耐心地等待着,有谁走来,挨近它坐下。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
但是总有一个人,总有那么一个人能看到这团火,然后走过来,陪我一起。
我在人群中,看到了他的火,然后快步走过去,生怕慢一点他就会被淹没在岁月的尘埃里。
我带着我的热情,我的冷漠,我的狂暴,我的温和,以及对爱情毫无理由的相信,走的上气不接下气。
我结结巴巴的对他说:你叫什么名字。
从你叫什么名字开始,后来,有了一切。
人们必须注意不要退缩在暧昧、黑暗、故意的错误.上,人们更须避免象刷白的墙壁那样的白色,我指的是伪善。
一个遵循理性与保持诚实的人,几乎完全不可有迷路,虽然他.不会有完满的成功,但是也不会犯错误与遭到失败。
他人评价他热爱生活,但在生活中屡遭挫折,艰辛倍尝。
他献身艺术,大胆创新,在广泛学习前辈画家伦勃朗等人的基础上,吸收印象派画家在色彩方面的经验,并受到东方艺术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出许多洋溢着生活激情、富于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表现了他心中的苦闷、哀伤、同情和希望,至今享誉世界。
梵高是怎样的一个人作文

梵高是怎样的一个人作文说起梵高,那可真是一个让人琢磨不透又充满魅力的人物。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梵高似乎总是与那些色彩浓烈、笔触狂放的画作紧密相连。
可要是真正去深入了解他,你会发现,他远不止如此。
梵高出生在一个牧师家庭,从小就展现出了独特的性格。
他不像其他孩子那般乖巧温顺,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这让他在那个循规蹈矩的社会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在成长的过程中,梵高尝试过许多不同的工作。
他当过书店店员、教师,还试图成为一名传教士。
可每一次,他都没能长久地坚持下去。
不是因为他没有能力,而是他内心对于艺术的渴望一直在召唤着他。
有一次,我在一本传记里看到了这样一个细节,让我对梵高有了更深的感触。
那是他在比利时矿区传教的时候,他把自己的衣服和食物都分给了那些穷苦的矿工们,自己却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他完全不顾自己的处境,一心只想帮助那些身处困境的人们。
他和矿工们一起下井,一起劳作,脸上沾满了煤灰也毫不在意。
他用自己的行动去传递着爱与温暖,可当时的人们却不理解他,认为他是个疯子。
但梵高不在乎,他坚信自己所做的是正确的。
后来,梵高决定全身心地投入到绘画中。
他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绘画训练,一切都靠自己摸索。
他常常背着画架,在田野里一坐就是一整天。
太阳暴晒也好,狂风呼啸也罢,他都不为所动,只是专注地用画笔描绘着眼前的世界。
我能想象得到,他那粗糙的双手紧紧握着画笔,眼神中充满了坚定和执着。
他一会儿眯起眼睛观察远处的风景,一会儿又凑近画布,仔细地勾勒着每一个细节。
汗水顺着他的额头流下,他随手一抹,继续作画。
梵高的生活非常贫困,经常连买颜料和画布的钱都没有。
但他从不抱怨,总是想尽办法去解决问题。
有时候,他会用别人废弃的画布来作画;有时候,他会自己制作颜料。
他住的地方也十分简陋,只有一张破旧的床和一张摇摇欲坠的桌子,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他创作出了一幅幅震撼人心的作品。
他的画作中,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中那一朵朵绽放的向日葵,仿佛在燃烧着生命的热情;里那旋转的星空,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的世界。
关于高中作文人物素材-梵高解读

关于高中作文人物素材:梵高解读荷兰画家梵高是19世纪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
以下文章由边肖精心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荷兰画家梵高是19世纪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
他热爱生活,却在生活中遭受挫折和磨难。
他致力于艺术,大胆创新,在广泛学习前人、伦勃朗等人的基础上吸收了印象派画家在色彩方面的经验,并受到东方艺术尤其是日本版画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了许多充满生命激情、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表现了他内心的苦闷、悲伤、同情和希望,至今闻名于世。
梵高年轻时做过店员,这被认为是他最早的“艺术教育”。
后来,他来到巴黎会见印象派画家,在色彩上受到启发和熏陶。
因此,人们称他为“后印象主义”。
梵高心地善良,同情穷人。
早年为了“安慰天下所有不幸的人”,自费到一个矿区当牧师,吃着矿工一样最难吃的食物,一起睡在地板上。
矿井爆炸时,他冒着生命危险去救一名受了重伤的矿工。
他的过度牺牲引起了教会的焦虑,最终使他被撤职。
就这样,他重新回到了绘画生涯中,在表弟和当时的一些荷兰画家的短暂指导下,与巴黎的新画家建立了友谊。
梵高所有杰出的原创作品都是在他生命的最后六年完成的。
他的原著情调往往很低,但后来,他的大量作品变得低沉而响亮,仿佛用欢快的歌曲来抚慰人间的苦难,表达自己强烈的理想和希望。
一位英国评论家说:“他用尽全力追求世界上最简单最普通的东西,那就是太阳。
”他的画不仅充满了阳光下的鲜艳色彩,而且描绘了让人不止一次向下凝视的太阳本身,描绘了许多向日葵。
为了纪念死去的表弟莫夫,他画了一幅《盛开的桃花》的太阳底下的画,还写了一首诗说:“只要活着的人还活着,死人就还活着。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梵高的确是一位非常高级的画家。
梵高有一次在精神崩溃的边缘用刀片割掉了一只耳朵。
他在努力唤醒自己,阻止自己内心越来越疯狂?还是这本身就是一个疯狂的举动?我记得他有一张自画像,画着自己裹着纱布,耳朵上有伤口。
他的眼里没有痛苦,只有恐惧,仿佛他能反射出刚刚消失的风暴的影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梵高年轻时在画店里当店员,这算是他最早受的“艺术教育”。后来到巴黎,和印象派画家相交,在色彩方面受到启发和熏陶。以此,人们称他为“后印象派”。梵高生性善良,同情穷人,早年为了“抚慰世上一切不幸的人”,他曾自费到一个矿区里去当过教士,跟矿工一样吃最差的伙食,一起睡在地板上。矿坑爆炸时,他曾冒死救出一个重伤的矿工。他的这种过分认真的牺牲精神引起了教会的不安,终于把他撤了职。这样,他才又回到绘画事业上来,受到他的表兄以及当时荷兰一些画家短时间的指导,并与巴黎新起的画家建立了友谊。
[对于人生的信念]
我们的人生是一种可怕的现象,然而我们又不停在被不知情的东西驱使着。一切的事物都不能改变他的存在式样。任我们将它解释为或明或暗,终究无法改变它的性质。这个谜题使我夜里在床上不眠不休地思考,在比斯山暴风雨中,或在黄昏忧郁的微光中,也曾做过深长的冥想。三十岁这把年纪,对活动中的人是属于一种安定初期,也是充满活力的青春时期。同时也可以说是过了人生的一段时间,开始感觉逝者不复回的愁意的时候。我觉得这种寂寞感,绝不是无谓的感伤。我不再期望明知在这一生中无法获得的各种幸福。我愈加深的理解:这一生不过是一种播种时期,收获是要在下一次人生作的。这种见解大概是使我对于世上的俗念漠不关心的原因。
在历史的角度来讲,梵高的确是非常超前的画家。
【人物感受】
梵高在精神接近崩溃的时候,曾经用剃须刀片割下了自己的一只耳朵。他是试图用这个举动唤醒自己,制止内心愈演愈烈的疯狂?
抑或,这本身就是一个疯狂的举动?我记得他有一幅自画像,描绘着用纱布包裹住耳部伤口的自己——他的眼神中没有疼痛,只有恐惧,仿佛能倒映出那刚刚消失的风暴的影子。如果允许我给这幅画另起一个标题的话,我会把它命名为《自己的伤兵》。在自己的战场上,梵高伤害了自己,又包扎着自己。——并且还以一幅自画像留作纪念。
心理的疯狂已演变为生理的反应,甚至表现为某种嗜血的倾向。在一智的天平倾斜了:他对自己的残忍超过了对自己的体恤。第一滴血,意味着他对自身犯下的第一桩罪行。
世界把自己的癫狂最先传染给人类的画师——就像曾经给他的笔端注入魔力。我们惊讶地注视着凡高扭曲的面孔、恐怖的眼神和颤抖的手势:他仿佛在代替整个人类受刑,成为痛苦的化身。想到这里,也就能理解凡高作品中挣扎的线条与狂舞的色块:倾泄的颜料里调和着他的血,而画布,不过是他包扎伤口的绷带。这是一位生活在伤口里的大师,他习惯用伤口对世界发言。这是一个疼痛的收割者,他的镰刀最终收获了自己的耳朵。
世界没能挽救这个垂危的病人。梵高放下滴血的剃须刀片——不久,又拾起一把左轮手枪。他似乎越来越把自己当作假想的敌人,不断挑选着攻击的武器。最终的结果自然是毁灭性的:在法国阿尔的一块麦田里,他用那只拿惯了画笔的手,对自己扣动了扳机。每当欣赏着一个多世纪前梵高的遗作(哪怕是印刷品),不知为什么,我总能隐约闻见一股硝烟的气息——或者说,死亡的气息。但是跟他的死亡相比,他的疯狂似乎更为恐怖。一只被阉割的耳朵,要比一具中弹的尸体更令人触目惊心。梵高死了,却留下了一只的耳朵——这最后的遗物似乎并没有失去听觉,收集着后人的议论。这只在故事中存在的失血的耳朵,至今仍像埋设在我们生活中的听诊器,刺探着我们的良心。凡高死了,耳朵还活着,还拥有记忆。为什么不在他呻吟与崩溃的时候,扶持他一把——世界,你听见了吗?你的耳朵长在何处?
我曾经想过自己能否成为思想家,最近已经很明白这不是自己的天职。我常抱着一种谬见——觉得对什么事情都要以哲学式想法去考虑的人,并非普通实际的人,而是一种无用的梦想家,(然而这种谬见在社会上常受很深的尊敬)这个谬见常害我无法把握事情的要领,焦急得自敲脑袋。但是以后我才了解,思想和行动并非互相排斥的东西。我坦白说,假如我能够一边思想一边绘画的话,那当然是求之不得的事,但我办不到,何况我的人生的目的在于尽可能的多画这一点上。我希望自己走到人生的终点时,以最深的爱和静静的留恋,回味自己的人生,还带着“啊!我还想画那样的画!”的一番离情别绪,永别人世。
是一念之差吗,还是蓄谋已久?他把仇恨的锋芒指向自身,指向一只无辜的耳朵——也许在那一瞬间,他与世界达成了和解,却加倍地憎厌自己,憎厌镜中的那个丑陋且变形的男人。于是,他的手势就像一列失去控制的火车冲出轨道,伴随着一阵疼痛般的快感抑或快感般的疼痛,那只鲜血淋漓的耳朵,成为他自己的牺牲品。莫非在凡高心目中,耳朵已是今生的一团赘肉——它只能听见世界的喧嚣,却对内心的狂潮置若罔闻?抑或,他太害怕日夜倾听自己的呻吟——那简直比外界的雷鸣闪电还要刺目,还要刻骨铭心?否则,他的刀锋不会随便选择发泄的对象——哪怕是针对一只微不足道的耳朵,也是有目的的。在冰流的铁器与滚烫的肉体的最初接触中,凡高对自己以及整个世界充满了破坏欲,必须通过打碎点什么才能获得平衡。这就叫做可怕:
【人物名言——梵高的话】
[对于神的信念]
我们一生之中有个时期,会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好象都是错误,而且对于所有的事物都不感兴趣。所谓万念俱灰,情思枯槁。我觉得这好像具有几分真理,你以为这分感情应该早日扬弃吗?我怀疑这也许是,叫我们深信在心中,而很快地等着好结果的一种“对于神的憧憬”心理。
一个人很合群地夹杂在庸俗的人群中时,往往会觉得自己跟大家并无两样,但终于有一日,他会达到牢固的自我谛念的境地。他能很成功地培养自己的信念,那信念又会适当地支配他,使他能向更高更善的境地继续进步。我看耶酥也是这样。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梵高的解读
人物解读之梵高:
【人物简介】
荷兰画家梵高,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是19世纪人类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他热爱生活,但在生活中屡遭挫折,艰辛倍尝。他献身艺术,大胆创新,在广泛学习前辈画家伦勃朗等人的基础上,吸收印象派画家在色彩方面的经验,并受到东方艺术,特别是日本版画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出许多洋溢着生活激情、富于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表现了他心中的苦闷、哀伤、同情和希望,至今饮誉世界。
梵高全部杰出的、富有独创性的作品,都是在他生命最后的六年中完成的。他最初的作品,情调常是低沉的,可是后来,他大量的作品即一变低沉而为响亮和明朗,好象要用欢快的歌声来慰藉人世的苦难,以表达他强烈的理想和希望。一位英国评论家说:“他用全部精力追求了一件世界上最简单、最普通的东西,这就是太阳。”他的画面上不单充满了阳光下的鲜艳色彩,而且不止一次地下面去描绘令人逼视的太阳本身,并且多次描绘向日葵。为了纪念他去世的表兄莫夫,他画了一幅阳光下《盛开的桃花》,并题写诗句说:“只要活人还活着,死去的人总还是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