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黄鹤楼,渡荆门送别,使至塞上,钱塘湖春行》名句赏析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理解性默写、简答题及答案

12.《唐诗五首》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内容:【原诗】【翻译】【主题思想】题型:【理解性默写】【简答题】12.唐诗五首1、野望/王绩2、黄鹤楼/崔颢3、使至塞上/王维4、渡荆门送别/李白5、钱塘湖春行/白居易1、野望/王绩【原诗】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主旨】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诗人在闲适的情趣中流露出彷徨无依的莫名苦闷。
【习题及答案】一、理解性默写:1、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2、《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写景句):愿而归的句子是: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二、赏析简答题:1、首联“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5、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解析】一、理解性默写:1、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2、《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写景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愿而归的句子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二、赏析简答题:1、首联“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
三峡、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赏析

《三峡》1、常见的翻译句子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2、特殊文言现象阙:通假字。
通缺至于:古义:到了今义:另外一件事或:古义:有时今义:或许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奔: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儿疾:古义:快今义:疾病湍:形容词作名词,急流清:形容词作名词,清波良:古义:甚、很今义:良好霜:名词作动词:下霜空谷:名词作状语,从空荡的山谷一词多义课后习题三会背3、赏析A结合第二自然段分析三峡夏水的特点。
答:第二段写夏季三峡的水漫上山陵,将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阻断,表现了三峡水势浩大;“朝发白帝,暮至江陵”侧面表现出水流之快。
B三峡四时之水的特点答::夏水大而湍急,春冬水清而透明,秋水小而清冷。
C发挥想象描绘“清荣峻茂”答:每当春冬之际,三峡的景色格外美丽,江水滔滔,鱼儿在其中欢唱,树木茂盛,不受拘束任意生长,山势高耸,青草茂盛,色彩鲜艳,生机勃勃。
意境明快,让人感到心情愉悦。
D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三峡水的,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答:顺序:先写夏水襄陵,再写春冬之时的素湍绿潭和悬泉瀑布,最后写秋天山涧的水枯景色。
用意:先写夏水的凶险、迅疾,可以突出三峡夏水最盛的特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E《三峡》课后习题第一题背诵《野望》王绩1.本诗寓情于景,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
2. 首联“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
“望”既写诗人眺望之意,又暗指诗人内心的期望,希望觅得知音,得到理解、赏识和重用。
3.“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整个画面萧瑟恬静。
4.赏析“秋色”“落晖”答:在宁静中透露出萧瑟之感,表现诗人内心的孤独抑郁。
5.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惆怅的情怀。
八上语文12课唐诗五首赏析

八上语文第12课唐诗五首一、《野望》(一)内容感情:这首诗写田野秋景,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
(二)赏析名句:1、首联----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黄昏伫立在东皋怅望,徘徊着不知归依何处,表现了诗人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2、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每棵树都披上枯黄的秋色,每一座山峰都涂上余晖。
写静态远景,表现了诗人忧郁、孤独、清冷的心绪。
3、颈联----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放牧的人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
写动态近景,表现了诗人忧郁、孤独、清冷的心绪。
4、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大家相对无言并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岗。
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了诗人因仕途不得意而感到彷徨、孤独和苦闷。
二、《黄鹤楼》(一)内容感情:描写了诗人登黄鹤楼时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
(二)赏析名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家乡,烟雾笼罩的长江激起思乡的哀愁。
尾联以“愁”字作结,和开篇的意境相照应,点出全篇主旨—乡愁。
三、《使至塞上》(一)内容感情:记叙了出使塞上途中所见的壮美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的孤寂、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升华后的慷慨悲壮之情。
(二)赏析名句:1、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我像随风而去的蓬草飘出汉塞,似北飞的大雁飞入胡地的天空。
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既言事又写景,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
2、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茫茫沙漠中远处独起的炊烟直上云霄,滔滔黄河边落日又大又圆。
形象描绘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寓慷慨悲壮之情于壮美景色之中,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富有画面感。
四、《渡荆门送别》(一)内容感情:描绘了荆门一带壮阔、奇丽的景色,既写出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外出游历的喜悦,又表达了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赏析名句:1、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理解性默写及答案【部编版八上】

12.《唐诗五首》理解性默写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2.唐诗五首1、野望/王绩2、黄鹤楼/崔颢3、使至塞上/王维4、渡荆门送别/李白5、钱塘湖春行/白居易1、野望/王绩【原诗】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主旨】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诗人在闲适的情趣中流露出彷徨无依的莫名苦闷。
理解性默写:1、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2、《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写景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3、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也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句子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黄鹤楼唐·崔颢【原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1.首联两句话是仙人骑鹤的传说,令人浮想联翩,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为乡愁情结的抒发做了铺垫。
是虚写。
2.颔联这里也既含有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也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3.颈联写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致,却反衬出清冷的思乡之情,是以荣景显伤情。
传达出诗人深刻的漂泊感和对归宿的向往。
这一联的景物描写不但烘托出登楼远眺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波澜起伏。
第13课《唐诗五首》复习赏析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唐诗五首》赏析一、《野望》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诗人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3.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4.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动静结合的手法。
颔联写远山近树,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苍茫静穆;颈联写牧人和猎马的出现,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动静结合,描写了一幅略显苍凉的田园牧歌式的山村秋晚图。
5.诗人在傍晚野望时,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手法?日暮时分,站于东皋极目远望,视野十分开阔。
秋的手掌抚过每一株树木,黄叶纷飞,层林尽染。
落日西沉,红霞映天,余晖铺洒在每一座山头上,天地被渲染得一派静穆和安详。
放牧的人赶着小牛走在回家的小路上,打猎的人牵着马,马上驮着猎物也回去了。
描写手法:白描的手法写景物,自然朴实;6.尾联运用典故有何表达作用?借“采薇”的典故,表现了诗人知音难觅、孤独无依的苦闷与惆怅之情。
7.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二、《黄鹤楼》1.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1)用典。
由仙人乘黄鹤归去的传说引出黄鹤楼,为黄鹤楼增添了神秘色彩,吊古伤今,写出了无限怅惘之情。
2.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1)融情于景选取了悠悠千载的白云,描绘了一幅空寂寥落的画面,抒发了诗人的吊古伤今之感,无限怅惘之情。
诗歌主旨和重点句赏析-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 1.主题思想:
• 借对梦境的描述,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 隐寓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与光明 的追求和向往。
• 2.赏析“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 “嗟”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表 达了自已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 的叹惋。
•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画面描述。
• 在东篱之下信手采摘菊花,不经意间看见 了南山。“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 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 达到了物我两忘的思想境界,表现了他恬 淡、闲适的心情。
1.《庭中有奇树》《龟虽寿》《赠从弟》 《梁甫行》《饮酒》其五主题
2.赏析 (1)“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 心不已。” (3)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4)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放牛的牧童唱着山歌,欢快的赶着牛儿返回 家中,猎人骑着骏马,大声吆喝着,带着猎 物满意而归,令人陶醉的画面啊。
• 乐景衬哀,情诗人描绘了一幅乡野之人放牧 满载而归来的动态场景。从反面衬托诗人的 郁闷孤单的心境。
• (二)《黄鹤楼》崔颢 •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
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 不已”画面描述。
• 比喻,作者以“千里马”自喻,引出“烈 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感叹,表i达了诗人 为国家统一而继续奋斗的雄心壮志和老当 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面貌。
• (八)《赠从弟》其二刘祯 •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
松枝一何劲! •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
《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理解性默写、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

12.《唐诗五首》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题型:【理解性默写】【简答题】12.唐诗五首1、野望/王绩2、黄鹤楼/崔颢3、使至塞上/王维4、渡荆门送别/李白5、钱塘湖春行/白居易1、野望/王绩【原诗】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一、理解性默写:1、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2、《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写景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3、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也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句子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二、赏析简答题:1、首联“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5、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黄鹤楼唐·崔颢【原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一、理解性默写:1、唐代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记述神话传说,抒发诗人对于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的句子: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2、崔颢用对偶的描写在黄鹤楼上所见之景的句子: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3、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二、赏析简答题:1、“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日近黄昏,长江上烟波浩淼,自然勾起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
第13课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解析版)

13 唐诗五首★基础达标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东皋(gāo)千载(zài)燕然(yān)鹦鹉洲(yīng)B. 落晖(huī)萋萋(qī)属国(shǔ)荆门外(jì)C. 驱犊(dú)日暮(mù)萧关(xiāo)带禽归(qíng)D. 采薇(wēi)征蓬(pēng)崔颢(hào)没马蹄(mò)【答案】D【解析】A项载zǎi;B项荆jīng;C项禽qín;故选D。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东皋薄暮望(稀薄) 徙倚欲何依(徘徊)B.白云千载空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芳草萋萋鹦鹉洲(乌云密布的样子)C.长河落日圆(很长的河) 仍怜故乡水(喜爱)D.单车欲问边(慰问)几处早莺争暖树(向阳的树)【答案】D【解析】 A项“薄”是“接近”的意思;B项“萋萋”是“草木茂盛的样子”;C项“长河”是“黄河”的意思。
故选D。
3.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牧人/驱犊/返 B.日暮乡/关何处/是C.月下/飞天/镜 D.最/爱湖/东行不足【答案】A【解析】B项朗读节奏应为“日暮乡关/何处/是”;C项朗读节奏应为“月下/飞/天镜”;D项朗读节奏应为“最爱/湖东/行不足”。
故选A。
4.下列句子中,使用典故的一项是( )A.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B.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C.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答案】A【解析】A项化用了伯夷、叔齐在首阳山采薇的典故。
5.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通常规定每首八句,两句一联,共四联。
通常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颈联,第三联为颔联,第四联为尾联。
B. “大漠孤烟直”中的“孤烟”指烽烟。
据说古代边关烽火多燃狼粪,因其烟轻直且不易为风吹散。
C. “征蓬出汉塞”中的“征蓬”指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 从“情”与“景”的关系角度赏析“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此句融情于景。
诗句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2.赏析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句诗的精妙所在。
颔联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的描绘,着重于色彩的透明度,棵棵树木已染上萧瑟的枯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唯见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
纵使在淡淡的暮霭之中,人们还是能够感觉到山野间秋林、余晖的光与色的强烈辉映。
2.“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场景?有什么作用?
这两句着力描绘山野晚归的生动场景;
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
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精练,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
3. 尾联化用典故,你能找出来吗?这样写有何表达作用?
运用典故,借伯夷和叔齐的故事表现诗人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体现
了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诗歌首联运用典故有何作用?
诗的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让人觉得黄鹤楼乃是仙人遗留下来的,
起笔就让黄鹤楼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2.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写景有什么特点?
这两句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笔锋一转,转而写诗人眼前登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悬念。
4.五、六句写登楼所见的实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将画面描述出来。
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郁郁葱葱,鹦鹉洲上芳草茂盛、生机盎然,这一切都清晰可见。
3.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
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
千载白云,空自飘荡,“空”字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3.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愁”字。
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
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4.主旨归纳
这首吊古伤怀诗,描写了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所见到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思乡
怀土、抑郁不得志的惆怅之情。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两句诗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一方面描绘了塞外景色,以征蓬喻万里行程;以归雁点出出使的季节——春天,侧重表现行程的艰苦遥远。
另一方面诗人将以“蓬”、“雁”自比,暗写内心被排挤出朝的愤懑与抑郁。
2.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有何妙处。
颈联形象地描写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一“直”一“圆”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融情于景,寓悲凉之情于壮美景色之中,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士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是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3.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你认为哪些词用得好?
“大”字,突出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
“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使荒凉的大漠上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显得格外醒目。
“直”字,又表现了烽烟的劲拔、坚毅之美。
“长”字,将没有山峦林木的浩瀚无垠的沙漠上那横贯其间的黄河的令人震撼的壮阔之美写得淋漓尽致。
“圆”字,突出了在大漠中观落日的特殊感受,给人以亲切温暧又微带苍茫的感觉。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4.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经历和沿途风光,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
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1)“随”字用得好,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2)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2.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
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
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3. 揣摩尾联,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
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在颔联中“争”和“啄”这两个字用的好,好在哪里。
“争”运用拟人,形象的写出了黄莺争着挤上向阳之树的情景。
“啄”写出新燕啄泥衔草,营造新巢的情景。
准确传达出初春时节充满生机的特点,也传达作者的愉悦心情及对早春景色的喜爱。
2.颔联:可不可以把“几处”和“谁家”换成“处处”,“家家”?这幅画面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不可以,“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
节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
如果改为“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了。
莺争暖树,燕啄春泥,一个是早莺,一个是新燕,都是早春景象,生机勃勃。
“几处”
说明早莺还少;“争暖树”说明是乍暖还寒时候;“谁家新燕”说明燕子始回。
同时,从莺莺燕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
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描绘了怎样的画面?用“乱”修饰“花”,用“浅”修饰“草”有什么好处?
用“乱”修饰“花”,写出了花的繁多,并化静为动,写出了花争芳斗妍情态,突出花的
种类多、分布广和丰富的色彩;
用“浅”修饰“草”,写出草初长时的样子和嫩绿的色彩,突出了初长芳草的鲜嫩。
4.尾联:最后两句是怎样结束全诗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湖东”点明诗人的行踪,与首联呼应。
绿杨阴,白沙堤颜色鲜
明,一派春和景明的气象。
“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余兴未阑,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和对西湖美景的赞美喜爱。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通过描绘了早春西湖的明媚风光,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从而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