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的读书方法.doc
2020年循序渐进学习方法名人例子

循序渐进学习方法名人例子1、朱熹读书宋朝的著名学者朱熹,是个学识渊博的人。
他遍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均有研究。
他在读书方法上,特别强调“循序而渐进“。
他说:“学者观书,病在只要向前,不肯退步,看愈抽前愈看得不分晓,不若退步,却看得审。
”就是说,读书要扎扎实实,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时还要频频回顾,以暂进的退步求得扎实的学问。
2、纪昌学剑先秦时期,纪昌去拜箭法高手飞卫为师学习射箭,飞卫让他练好眼睛的基本功,他回家看妻子织布,练就圆睁眼睛,一点也不眨。
飞卫让他练把小东西看成大东西,纪昌把头发上的小虱子看成车轮,飞卫这才教他射箭,从此成为百发百中的神射手。
3、苏步青学习苏步青说,对于学习,有些人了解得快一点,有些人了解的慢一点。
我读的教学书、参考书也好,其他书也好,起码要读三遍,读到这本书优点在什么地方,缺点在什么地方,一清楚,我才把它抛了,算是成功了。
比人家花的功夫要多,好处当然也比较多,一生用不完。
4、鲁迅刻字读书鲁迅为了勉励自己学习,制作了一张小书签,书签上有10个正楷小字:“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时,他把书签夹在书里,每读一遍就从上往下盖掉一个字,读过几遍之后,就用默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用不了多久,他就能熟练地把课文背出来了。
5、吕蒙读书吕蒙是三国时吴国的大将,他曾多次立下大功,却不爱读书。
于是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大将军了,肩上担子很重,一定要多读读书,长点见识。
”吕蒙便开始读书。
慢慢地,他发现书中有很多以前他根本不知道的东西。
一次,他读到孙膑用“减灶计”诱使庞涓轻敌,最后打败庞涓的故事,感到眼界大开。
于是,吕蒙逐渐爱上了读书。
在军务繁忙之余,他便一头钻进书堆里,如饥似渴地阅读古代的兵法和史书。
几年下来,吕蒙的军事才能大有长进。
孙权大为高兴,就让吕蒙担任了大都督,统领全国兵马。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名人读书的方法30篇

名人读书的方法30篇名人读书的方法30篇名人读书的方法(一):歌德的读书方法第一,歌德认为知识和真理应当经过自我的努力学习和不懈追求而去获得。
他认为真理是应当经过学习、思考、探索和辛勤的劳动而去获得,如果上帝恩赐,唾手可得,那就没有多大意义。
第二,歌德主张对每一门学科都要专心去学,尽量学好它。
当时德国的一般学校里课程安排很多,有些设置不必须合理,歌德对此很有自我的看法,他提出了自我的学习主张:一个人不能骑两匹马,骑上这匹,就要去掉那匹。
聪明人会把凡是分散精力的要求置之度外,只专心致志地去学一门,学一门就要把它学好。
第三,歌德认为仅有书本知识不够,还需要实践和运用。
歌德不仅仅博览群书,谙熟音乐、绘画、雕塑等各门艺术,并且一向注意运用,关注到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地结合。
他曾说:”理论本身对它自我是没有用处的,但它却使我们相信各种现象之间的关联性。
”他又说:”因为我们对自我学习过的东西,归根到底,仅有能在实践中运用得上的那一部分才记得住。
”实践和运用不仅仅能加强记忆,并且也能增强我们的确定本事。
第四,歌德主张向古代的经典学习。
歌德早年曾与席勒等人在文学上发动”狂飙运动”,为德国的浪漫主义代表作家,可是他还是期望人们要向古代的经典作家学习,并不因自我开启浪漫主义风气而抛弃古代经典。
在谈到当时德国戏剧时,他说:”我们要学习的不是同辈人和竞争对手,而是古代的伟大人物。
他们的作品从许多世纪以来一向得到一致的评价和尊敬。
一个资禀直正高超的人就应感觉到这种和古代伟大人物打交道的需要,而认识这种需要正是资禀高超的标志。
让我们学习莫里哀,让我们学习莎士比亚,可是首先要学习古希腊人,永远学习希腊人。
”总之,歌德是个好学不倦的人。
正由于他的勤奋读书和刻苦探索,以及他人格的伟大,才使他集文学创作与科学研究于一身,成为德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名人读书的方法(二):恩格斯的读书方法恩格斯的读书方法之一是重视读原著,一般不轻易使用第二手、第三手材料。
名人读书的方法

名人读书的方法1、现代名人谈读书方法世界上许多名人之所以成功,与他们善于读书有关。
读书有成效,不仅取决于读什么,而且决定于怎样读。
以下选择现代名人读书方法6例,介绍如下:鲁迅的“跳读”法:鲁迅先生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
”这种方法是对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进一步发挥。
它的好处是可以由此节省时间,提高阅读速度,把精力放在原著的整体理解和最重要的内容上。
老舍的“印象”法:老舍说:“我读书似乎只要求一点灵感。
‘印象甚佳’便是好书,我没功夫去细细分析它……。
‘印象甚佳’有时候并不是全书的,而是书中的一段最入我的味;因为这一段使我对全书有了好感;其实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坏了全体的美,但是我不管;有一段叫我喜欢两天的,我就感谢不尽。
”华罗庚的“厚薄”法:华罗庚主张:读书的第一步是“由薄到厚”。
就是说,读书要扎扎实实,每个概念、定理都要追根求源、彻底清楚。
这样一来,本来一本较薄的书,由于增加了不少内容,就变得“较厚”了,这是“由薄到厚”。
这一步以后还有更为重要的一步,即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能够分析归纳,抓住本质,把握整体,做到融会贯通。
经过这样认真分析,就会感到真正应该记住的东西并不多,这就是“由厚到薄”这样一个过程,才能真正提高效率。
杨振宁的“渗透”读书法:杨振宁教授认为:既然知识是互相渗透和扩展的,掌握知识的方法也应该与此相适应。
当我们专心学习一门课程或潜心钻研一个课题时,如果有意识地把智慧的触角伸向邻近的知识领域,必然别有一番意境。
在那些熟悉的知识链条中的一环,则很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新发现。
对于那些相关专业的书籍,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不妨拿来读一读,暂弄不懂也没关系,一些有价值的启示,也许正产生于半通之中。
采用渗透性学习方法,会使我们的视野开阔,思路活跃,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
白寿彝的“研读”法:著名史学家白寿彝认为,“读书之读,似应理解为书法家读贴读碑之读,画家读画之读,而不是一般的阅览或诵习。
名人读书方法

名人读书方法“尝试想书”法我国着名数学家华罗庚有一种奇特的读书法。
他拿起一本书,不是从头到尾一字一句地读,而是对着书名闭目静思。
他设想,这个题目如果自己来写,该怎么写,如包拯、张飞、曹操都是“净”角。
“丑”指丑角,俗称小花脸,大都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在剧中充当幽默、滑稽的喜剧人物。
明清戏曲中还有称之为“末”的脚色行当,主要扮演中年男子。
近代有些剧种(如京剧),“末”已并入老生行,不再有此区分。
批注读书法批注是常用的读书方法,指阅读的时候把读书感想、疑难问题,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
批注的内容大体可以归为三类:1.注释。
在读书时,遇到不认识或难懂的字词、典故、诗句、文化背景,找参我》中,“干涸的滹沱河”与“咆哮的滹沱河”之间是一种对比;而《藕与莼菜》一文,作者拿故乡的藕与上海的藕作对比,着力表现故乡菜蔬的清淡甘美,进而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近体诗的分类近体诗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又称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
近体诗在句式、字数、平仄、对仗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因而又称为格律诗。
从形式上分,近体诗包括律诗、绝句、长律三大类。
从句式上分,近体诗包括五言、七言两大类。
律诗,每首八句,每两句称为一联,共分为四联,有专门的名称:首联、颔联、。
变幻莫测。
宋代魏庆之说:“太白仙才,长吉鬼才。
”故其有“诗鬼”之称。
古人的名、字、号古人一出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
据《礼记·檀弓上》记载:“幼名,冠字,周道也。
”古人“名”“字”的作用不同,“名以正体,字以表德”。
“名”用来区分彼此,“字”则表示人的德性。
此外,“名”“字”的使用也不同,自称用“名”,称人以“字”。
“字”往往是“名”的解释的补充。
如白居易字乐天,因“乐天”,故能“居易”。
古人除了“名”“字”外,还有“号”。
据《周礼》记载:“号为尊其名更为美称焉。
”“号”是对人的一种尊称或美称,是一种固定的别名,所以又称“别号”。
早期韵母在后。
名人读书的方法10篇

名人读书的方法10篇名人读书的方法(一)歌德的读书方法第一,歌德认为知识和真理应当经过自我的努力学习和不懈追求而去获得。
他认为真理是应当经过学习、思考、探索和辛勤的劳动而去获得,如果上帝恩赐,唾手可得,那就没有多大意义。
第二,歌德主张对每一门学科都要专心去学,尽量学好它。
当时德国的一般学校里课程安排很多,有些设置不必须合理,歌德对此很有自我的看法,他提出了自我的学习主张一个人不能骑两匹马,骑上这匹,就要去掉那匹。
聪明人会把凡是分散精力的要求置之度外,只专心致志地去学一门,学一门就要把它学好。
第三,歌德认为仅有书本知识不够,还需要实践和运用。
歌德不仅仅博览群书,谙熟音乐、绘画、雕塑等各门艺术,并且一向注意运用,关注到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地结合。
他曾说“理论本身对它自我是没有用处的,但它却使我们相信各种现象之间的关联性。
”他又说“因为我们对自我学习过的东西,归根到底,仅有能在实践中运用得上的那一部分才记得住。
”实践和运用不仅仅能加强记忆,并且也能增强我们的确定本事。
第四,歌德主张向古代的经典学习。
歌德早年曾与席勒等人在文学上发动“狂飙运动”,为德国的浪漫主义代表作家,可是他还是期望人们要向古代的经典作家学习,并不因自我开启浪漫主义风气而抛弃古代经典。
在谈到当时德国戏剧时,他说“我们要学习的不是同辈人和竞争对手,而是古代的伟大人物。
他们的作品从许多世纪以来一向得到一致的评价和尊敬。
一个资禀直正高超的人就应感觉到这种和古代伟大人物打交道的需要,而认识这种需要正是资禀高超的标志。
让我们学习莫里哀,让我们学习莎士比亚,可是首先要学习古希腊人,永远学习希腊人。
”总之,歌德是个好学不倦的人。
正由于他的勤奋读书和刻苦探索,以及他人格的伟大,才使他集文学创作与科学研究于一身,成为德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名人读书的方法(二)恩格斯的读书方法恩格斯的读书方法之一是重视读原著,一般不轻易使用第二手、第三手材料。
1884年8月6日,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格奥尔格·哼利希·福尔马尔给恩格斯写了一封信,说有一位女士对社会主义感兴趣并打算研究社会科学,但不知进哪一所高等学校才好。
名人读书方法

名人读书方法1.毛泽东的读书法毛泽东毕生珍惜时间,博览群书。
其中“三复四温”式阅读和“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他主要的读书方法。
他在青年时期就熟读了《史记》《汉书》等古籍,并且不断地重温;就是到了晚年,对他喜爱的同一本史书,也是反复研读,并有读过一遍书在封面划上一个圈作记号的习惯,所以,在他读过的许多书籍中,均留下了他读过二遍、三遍的圈记。
毛泽东在青年时代读书时即有“读得多,想得多,写得多,问得多”的习惯。
他的写作多表现在作内容摘录,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符号,作批注以及写读书日记、在原书上改错纠正。
2.鲁迅的读书法鲁迅在博览群籍的基础上,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读书方法。
一是泛览,他提倡博采众家,取其所长,主张在消闲的时候,要“随便翻翻”,二是硬看。
对较难懂的必读书,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
三是专精。
他提倡以“泛览”为基础,然后选择自己喜爱的一门或几门,深入地研究下去。
否则,读书虽多,终究还是一事无成。
四是活读。
鲁迅主张读书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并重视实践。
他说:“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他还主张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
五是参读。
鲁迅读书不但读选本,还参读作者传记、专集,以便了解其所处的时代和地位,由此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3.苏步青的读书法著名数学家苏步青主张读书要多读、精读、他读书时,第一遍一般先读个大概,第二遍、第三遍逐步加深理解。
他就是这样来读《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的。
他最喜欢《聊斋》,不知反复读了多少遍。
起初,有些地方不懂,又无处查,他就读下去再说,以后再读就逐步加深理解。
苏步青读数学书也是这样的,他总是边读边想,边做习题,到读最后一遍,题目全部做完。
他认为,读书不必太多,要读的精,要读到你知道这本书的优点、缺点和错误了,这才算读好、读精了。
4.华罗庚的读书法华罗庚是靠刻苦自学成长的数学家,他的读书方法有独到之处。
用慢功夫打基础。
华罗庚初中毕业后自学高中内容,先用慢功夫打好基础,再逐步加快进度,他用五六年的时间才自学完高中内容。
[名人读书方法]名人读书的方法多篇
![[名人读书方法]名人读书的方法多篇](https://img.taocdn.com/s3/m/a6b67bc5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0e.png)
[名人读书方法]名人读书的方法多篇第一篇名人读书的方法:名人故事鲁迅喝茶吃辣椒读书鲁迅原名周树人,出生在浙江绍兴,从小就聪明,读书过目不忘,可仍然非常刻苦。
有一年,鲁迅离家在苏州读书,到了冬天,外面下雪,天气异常寒冷,可鲁迅还想继续读书,可实在太冷,没有办法。
这时,他想到了古人头悬梁锥刺骨的故事。
第二天,鲁迅想到辣椒驱寒,茶叶提神,就卖掉了上学期学校颁发的金质奖章,去买了茶叶和红辣椒。
到了晚上,鲁迅在屋里生起了煤火,烧了热水,泡上茶。
困了就喝茶,冷了就吃个辣椒,就这样一直读书到深夜。
如此的艰苦阅读,鲁迅终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国家外派留学生资格。
这一段艰苦读书的历程,为鲁迅日后的伟大成就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篇名人读书的方法:名人故事霍金小时候读书的故事霍金小时候读书的故事科学家霍金小时候的学习能力似乎并不强,他很晚才学会阅读,上学后在班级里的成绩从来没有进过前10名,而且因为作业总是“很不整洁”,老师们觉得他已经“无可救药”了,同学们也把他当成了嘲弄的对象。
在霍金12岁时,他班上有两个男孩子用一袋糖果打赌,说他永远不能成材,同学们还带有讽刺意味地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爱因斯坦”.谁知,20多年后,当年毫不出众的小男孩真的成了物理界一位大师级人物。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原来,随着年龄渐长,小霍金对万事万物如何运行开始感兴趣起来,他经常把东西拆散以追根究底,但在把它们恢复组装回去时,他却束手无策,不过,他的父母并没有因此而责罚他,他的父亲甚至给他担任起数学和物理学“教练”.在十三四岁时,霍金发现自己对物理学方面的研究非常有兴趣,虽然中学物理学太容易太浅显,显得特别枯燥,但他认为这是最基础的科学,有望解决人们从何处来和为何在这里的问题。
从此,霍金开始了真正的科学探索。
第三篇名人读书的方法:关于读书的议论文(5篇)篇一谈读书书籍是人类数百年来无数聪明才智的载体,它记录着人类记几十年的知识教训。
随着社会发展,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书卷也日益繁多。
名人读书的方法

名人读书的方法名人读书的方法30篇名人读书的方法(一):歌德的读书方法第一,歌德认为知识和真理应当经过自我的努力学习和不懈追求而去获得。
他认为真理是应当经过学习、思考、探索和辛勤的劳动而去获得,如果上帝恩赐,唾手可得,那就没有多大意义。
第二,歌德主张对每一门学科都要专心去学,尽量学好它。
当时德国的一般学校里课程安排很多,有些设置不必须合理,歌德对此很有自我的看法,他提出了自我的学习主张:一个人不能骑两匹马,骑上这匹,就要去掉那匹。
聪明人会把凡是分散精力的要求置之度外,只专心致志地去学一门,学一门就要把它学好。
第三,歌德认为仅有书本知识不够,还需要实践和运用。
歌德不仅仅博览群书,谙熟音乐、绘画、雕塑等各门艺术,并且一向注意运用,关注到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地结合。
他曾说:理论本身对它自我是没有用处的,但它却使我们相信各种现象之间的关联性。
他又说:因为我们对自我学习过的东西,归根到底,仅有能在实践中运用得上的那一部分才记得住。
实践和运用不仅仅能加强记忆,并且也能增强我们的确定本事。
第四,歌德主张向古代的经典学习。
歌德早年曾与席勒等人在文学上发动狂飙运动,为德国的浪漫主义代表作家,可是他还是期望人们要向古代的经典作家学习,并不因自我开启浪漫主义风气而抛弃古代经典。
在谈到当时德国戏剧时,他说:我们要学习的不是同辈人和竞争对手,而是古代的伟大人物。
他们的作品从许多世纪以来一向得到一致的评价和尊敬。
一个资禀直正高超的人就应感觉到这种和古代伟大人物打交道的需要,而认识这种需要正是资禀高超的标志。
让我们学习莫里哀,让我们学习莎士比亚,可是首先要学习古希腊人,永远学习希腊人。
总之,歌德是个好学不倦的人。
正由于他的勤奋读书和刻苦探索,以及他人格的伟大,才使他集文学创作与科学研究于一身,成为德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名人读书的方法(二):恩格斯的读书方法恩格斯的读书方法之一是重视读原著,一般不轻易使用第二手、第三手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人的读书方法古代名人的读书方法:1、诸葛亮的读书方法:观大略诸葛亮,在世人心目中,那是一位智者的化身。
不过,罗贯中《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一个文学形象,而且有些地方还将他神化了。
陈寿的《三国志》中的诸葛亮,才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
《三国志》上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一起读书,但读书的风格和方法却各有千秋。
徐、石、孟三人务于精熟,而诸葛亮则独观大略。
务于精熟,就是认真精读,力求理解透彻,并烂熟于心。
独观大略,就是说诸葛亮的读书方法与其他三人不同,独树一帜;他是从总体上高屋建瓴地把握书本的精神实质,而不被枝蔓问题所纠缠。
看得出来,诸葛亮无论是打仗还是读书,都胜人一筹。
怎样具体学习、运用诸葛亮的观大略读书法呢?中年学者王通讯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掌握观大略读书法,要紧的有五条:〔1〕要有一定的哲学修养,善于概括提炼。
〔2〕既要钻进书中,又能站在书上,独立思考。
〔3〕经常注意最先进的知识,站在本学科知识的前沿。
〔4〕弄通最基本的概念、定理、原理,尤其是其中的关键者。
〔5〕精通唯物辩证法。
2、陶渊明的读书方法:不求甚解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过一篇《五柳先生传》,文中云: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意会,便欣然忘食。
这其实是陶老先生托五柳先生以自道,描绘自己的读书生活,阐发自己对读书的见解。
对于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历来褒贬不一。
不肯苟同者认为陶渊明是提倡粗枝大叶、浅尝辄止的作风,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当然也有赞同陶渊明的方法的,比如元朝人李治就说过:盖不求甚解者,谓得意妄言,不若老腐儒为章句细碎耳。
李治的意思是: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观,可以称得上是至理名言,不像某些迂腐的书呆子那样死扣章句而毫无出息。
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法到底可不可取?不必匆忙下结论。
我们先来仔细考察一下陶渊明的读书背景,分析一下他的话的原意,问题就会清楚得多了。
陶渊明在回忆自己少年时代读书的情景时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可见他自幼就攻读儒家经典,他所说的好读书,自然是指读经史典籍。
读经史书,必须读注,而汉代有的经学家所作的注释,连篇累牍,空虚繁琐,离题万里。
如当时有一个小夏侯学派的人,光解释尧典两个字,就写了十余万字。
这是一种很坏的学风,那些寻章摘句、牵强附会的学究式解释,对读书能有什么益处呢?非但无益,反而有害,会干扰对书的原意的领会、理解。
所以,陶渊明提出不求甚解的观点,是有针对性的。
他认为不必花很多的精力去研究没有价值的注释,而应注意读原著,领会原作的基本内容。
由此看来,如果将一顶提倡粗枝大叶的帽子扣在陶老先生头上,就错了。
陶渊明的不求甚解法虽然是有所专指的,但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想想看,倘若不论读什么书都去求甚解,那你一辈子能读几本书呢?对有的书就可以不求甚解,翻翻便过去了;有的书,可暂时不求甚解,等到需要求甚解的时候,再求甚解。
3、杨大眼的读书方法:耳读法耳读法,用耳朵能读书?除非是某些具有特异功能的人。
一般正常的人,怎么能用耳朵读书呢?能!我国古代就有一位。
南北朝时期,北魏有一员大将叫杨大眼,此人是一位常胜将军,很有威望。
《北史》卷三十七中记载了有关他读书的事迹:大眼虽不学,恒遣人读书面坐听之,悉皆记识。
令作露布,皆口授之,而竟不多识字。
你看,杨大眼虽识不了多少字,但靠坐在那里听别人读书,居然收获不小,不仅记住了许多知识,还能口授布告文字。
可见杨大眼的读书方法,还是行之有效的。
这种读书方法,主要是依靠用耳朵听别人读书,故称之为耳读法。
耳读法虽然产生于古代,但现今仍有实用价值。
已故著名学者邓拓就很推崇杨大眼的耳读法。
他说,耳读法很适用于年老而不能看书的人,也很适用于现代的许多大政治家。
这些大政治家,往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阅读和处理一大批书报和文件等等。
他们既没有三头六臂,于是对一般的资料和文件,就只好由若干秘书人员分别帮助阅读和处理,而把最重要的字句念一两遍,如此看来,杨大眼的耳读法倒并不是落后的方法。
其实,耳读法不仅仅适用于老年人和政治家,它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用。
比如,听收音机里的新闻联播、小说播讲、知识讲座等等,就等于是用耳朵读书。
走路时可以听,坐在公共汽车里也可以听,甚至是在干某些体力活时,也可边干边听。
既省时又方便,真可谓一举两得。
录音机是比收音机更现代化的学习工具,我们可以把有关的学习内容〔如外语等等〕,录进磁带〔或能随身听的MP3和手机〕里,随时听、反复听。
现代人读书,用耳的时间越来越多了,耳读法还真称得上是一种现代化的读书方法哩!4、韩愈的读书方法:提要钩玄唐代大学问家韩愈在谈到读书问题时,曾说过一句名言: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后人将他的话概括为提要钩玄读书法。
按照韩愈的这个方法,读书首先要将书分门别类,然后按其性质类型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读书法。
对于那些记事性质的历史书籍,阅读时必须提出纲要,也就是提纲挚领地将书中的主要内容抽出来;对于那些理论方面的书籍,阅读时则要注意探取其深奥的观点,也就是抓住它的精髓部分。
读书若能做到提要钩玄,效果必定会好。
因为提其要,能使自己对书中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一目了然,对事件发生发展的原因清清楚楚,从而可以进一步了解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钩其玄,便于把握重点,吃透精神实质,对某些重要观点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开拓视野,活跃思维,增长知识,提高水平,将书中的营养,化为自己的血肉。
有的同学往往有这样的感觉:读过一本书后觉得模模糊糊一大片,说不清道不白的,收效当然也就微乎其微了。
这就是读书时没有提要钩玄的缘故。
如能一边读书,一边注意提出其要、钩出其玄,那么你就基本掌握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5、苏东坡的读书方法:八面受敌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的八面受敌法,是很著名的一种读书方法。
八面受敌法是怎样提出来的,又作何理解呢?事情是这样的:有个名叫王庠的人在应制举时,向苏东坡请教读书方法。
苏东坡就给他写了封回信,信中有这么一段话:书之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尽取,但得其所求者尔。
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如欲求古之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以此意求之,勿生余念。
又别作一次,求实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
此虽似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内容丰富的书籍就像大海一样,百宝俱全,应有尽有。
但是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将所有的东西都得到,只能得到自己所需求的部分。
所以,凡是有志于读书的人,每次读书,只须集中注意一个问题。
比如,你想研究历代兴亡治乱和明君贤臣的地位、作用,那你就可以只集中注意这个问题,不要再想别的什么问题了。
又如,另一次阅读,你想考虑史实古迹和经典文物,仍用同样的方法办理。
其他方面以此类推。
用这种八面受敌法读书,看起来似乎迂钝了一些,但到了学成之日,是那些涉猎者们所无法攀比的。
后人对苏东坡的这种读书法,多持赞成态度。
如清末学者李慈铭就称赞道:诚读书之良法也。
毛泽东同志在《关于农村调查》中也说:苏东坡用八面受敌法研究历史,用八面受敌法研究宋朝,也是对的。
今天我们研究中国社会,也要用个四面受敌法,把它分成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军事的四个部分来研究,得出中国革命的结论。
八面受敌受到后人推崇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它是一种高明的读书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将研究对象分为八个方面,然后各个击破,根据从八个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加工整理,然后得出的结论,岂有不深刻、不全面之理!说到底,八面受敌法是分析法和综合法在读书方法上的巧妙运用。
苏东坡在谈到他读《汉书》的经验时说:吾尝读《汉书》矣,盖数过而始尽之。
如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法、财货之类,每一过专求一事。
不待数过,而事事精窍矣。
这是苏东坡运用八面受敌法读书的一个具体范例。
他读《汉书》要读许多遍,将《汉书》分为治道、人物、地理等几个方面,每读一遍专门研究一个问题,结果他对书中的每一方面的问题,都了解得非常透彻。
这个例子证明:用八面受敌法读书,所取得的效果是显著的。
6、陆游的读书方法:有的放矢法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
这是宋代大文学家,杰出诗人陆游读书生活的自我写照。
他终生酷爱读书,以书为伴,与书为伍。
不过,他读书虽多,却多而不杂,多而不乱。
他读书都是有的放矢的。
首先,他注意有系统地读书。
用现代话来说,也就是根据自己建立知识结构的需要,从整体考虑,有计划地读一大批书。
他从小立下大志,常用祖父陆佃映月读书的精神勉励自己,决心要有系统地读万卷书。
少年时,他攻读了大量古人的诗作;青年时,他从上世遗文至先秦古书都读了个遍,尔后,又读完了《六经》、《左传》、《离骚》等历史重要名著。
其次,他注意结合研究专题读书。
比如说,为了研究杜甫,他就选择了有关杜甫的书籍若干本,潜心攻读,结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老学庵笔记》等著作,写下了有关杜甫研究的独到见解。
再次,他注意将读书与使用联系起来。
他为了实现自己抗击外敌入侵,报效祖国的宏愿,一边习武,一边苦读兵书,准备来日疆场决战时派上用场。
他读《孙子兵法》一书时还写了一首题为《夜读兵法》的诗:孤灯秋霜夕,穷山读兵书。
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
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7、朱熹的读书方法:循序渐进或问读书之法,其用力也奈何?曰:循序渐进。
这是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在《读书之要》中提出的基本读书方法。
何谓循序渐进?朱熹作了详尽的解释:以两本书而言,则通一书而后及一书以一本书而言,则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
他还要求:未及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
为什么要循序渐进呢?朱熹以生动的比喻说,譬如登山,人多要至高处,不知自低处不理会,终无至高处之理。
朱熹的这个主张说明,读书要选定一个目标由浅入深,从最基本的书读起,读通一本然后再读另一本,读通一节然后再读另一节;而不能不分主次先后,杂乱无章地乱读一气。
只要做到循序而渐进地读书,就会收到意定理明,而无疏易凌躐之患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