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门关与三国
剑门关一线天典故

剑门关,位于中国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是蜀道的重要关口,也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
而剑门关的一线天,则是一道独特的自然景观,其典故与历史渊源如下:
在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诸葛亮为了保卫蜀汉的安全,在此地设立了剑门关。
然而,由于地势险要,剑门关易守难攻,成为了历来兵家必争之地。
在多次战争中,剑门关都发挥了重要的防御作用。
据传,在唐朝时期,有一个名叫张飞的将军,他勇猛善战,为了保卫剑门关的安全,他在此地日夜守卫。
然而,由于剑门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敌人多次试图进攻均未能成功。
于是,他们决定采用地道偷袭的方式。
张飞得知敌人的计划后,决定在地道处设下埋伏。
他带领士兵在地道口处埋下伏兵,一旦敌人进入地道,便可以迅速将其歼灭。
然而,在敌人进入地道后,张飞发现地道太过狭窄,无法展开大规模的战斗。
于是,他决定采用火攻的方法。
他命令士兵在地道内点燃火把,将敌人逼出地道。
最终,敌人被逼出了地道,但也被大火烧得焦头烂额。
而张飞则趁机率领士兵展开攻击,大获全胜。
从此以后,敌人再也不敢进攻剑门关了。
为了纪念张飞的英勇事迹和智谋策略,人们将这道狭窄的地形称为“一线天”,寓意着张飞用智勇守住了剑门关的“一线生机”。
如今,每当游客来到剑门关游览时,都会被这道独特的地形所吸引。
他们不仅可以在这里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还可以通过这个典故了解到古代的历史和文化。
剑门三国

剑门关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剑门蜀道的中心,这里壁立千仞,地势险峻,是由旱路出入四川的必经之道,是“蜀北之屏障,两川之咽喉”。
剑门关的三国文化积淀深厚,除正史《三国志》有多处记载外,小说《三国演义》中也有数十处详细描写。
至今,这里的三国遗迹随处可见,三国故事广为流传。
剑门关的修建和剑阁县的设立就与三国有关。
据《寰宇记》记载:“诸葛亮相蜀,凿石驾空为飞梁阁道,以通行旅,于此立剑门关。
”《舆地广记》也记载:“蜀汉丞相亮……以阁道三十里至险,复设尉守之。
”刘备在成都定都以后,于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设立了剑阁县,隶属于剑门关,加强了对剑阁的防守,不仅如此,还以剑阁为中心,将汉中到成都的一千多里连成了一个整体。
保证了从成都至梓潼,穿剑阁过葭萌、白水,到陕西勉县阳安关、汉中这条剑阁道的安全和畅通,为以后诸葛亮出歧山、姜伯约伐中原创造了条件打下了基础。
据有关资料记载,刘备在称帝之前,曾四次往来于剑门关,加上《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叙述的刘备在进军成都击刘璋途中,又返回葭萌关看张飞和马超厮杀,共往返六次之多。
诸葛亮在出歧山伐魏时,也多次往来于剑门关,他上《出师表》后,“率诸军北驻汉中”时,就经过剑门关。
《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说他在向成都击刘璋的途中星夜返回葭萌,用小计收复了马超,第二十七回说他和刘备于建安二十三年(218年)七月引十万大军图汉中时,又来到葭萌下营,其间多次往来于剑门。
姜维与魏国将领邓艾、诸葛绪在剑门关交战,驻扎长达三月之久。
《三国演义》中数十处描写到剑阁。
第一百一回“出垄山诸葛装神,奔剑阁张 中计”叙述得非常详细和精彩:“建兴九年春二月……忽报孙礼引二十万军来助战,去袭剑阁……忽一声梆子响,两下万弩齐发,将张 并百余部将射死于木门道中……至今剑阁行人过,尤说军师旧日名。
”第一百二回“司马懿战北元渭桥,诸葛亮造木牛流马”:“时建兴十三年春二月……忽一日,长史杨仪入告曰:…即今粮米皆在剑阁,人夫牛马,搬运不便,如之奈何?‟孔明笑曰:…吾已运谋多时也。
诸葛亮筑起的剑门关,1700年从未攻破,为何蜀国还是亡了?

诸葛亮筑起的剑门关,1700年从未攻破,为何蜀国还是亡
了?
三国时诸葛亮修建蜀道,见此地地形陡峭,两山峡谷间是天然关隘,于是就势修建了关卡以为蜀汉屏障。
刘备在此过关取成都、谋中原,带着义将北伐。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诸葛亮封为蜀汉丞相。
诸葛亮过世后,姜维在此率兵抵抗钟会十万魏军,直至蜀汉降魏。
现代的剑门关关楼于20世纪80年代重修。
2005年因火灾焚毁后重修。
2008年因汶川大地震而毁坏后,在清代故址上修建现在所看到的剑门关楼。
剑门关的名人典故

剑门关的名人典故
剑门关,位于我国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著名关隘。
它地处四川盆地北部,紧邻嘉陵江,两侧山势险峻,地形狭窄,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
剑门关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见证了无数战争与历史变迁。
在剑门关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和感人至深的典故。
例如,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姜维曾在此地坚守抵抗曹魏大军,展现出顽强的忠诚和勇敢。
此外,唐代诗人杜甫也曾途径剑门关,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剑门道中》。
这些典故为剑门关的历史增添了厚重的一笔,使其成为一座承载中华民族英勇、坚韧、忠诚精神的丰碑。
剑门关的地理特点异常险要,山势巍峨,峡谷深邃。
关隘两侧的峭壁如刀削斧劈,中间通道狭窄,易守难攻。
因此,在古代战争中,剑门关具有极高的军事重要性。
诸多战争在这里展开,如南宋名将岳飞曾在此地大败金兵,明朝名将戚继光也曾镇守剑门关,捍卫国家安全。
如今,剑门关已成为一处旅游胜地,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
游客们可以在这里领略到厚重的历史底蕴,欣赏到壮美的自然风光,感受到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
此外,剑门关还具有丰富的文化传承,如剑门豆腐、剑门绿茶等特色文化,为游客们呈现出一幅多彩的画卷。
总之,剑门关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关隘,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英勇与忠诚,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典故和文化传承。
它不仅是我国军事史上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剑门关的故事

剑门关的故事剑门关,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关隘,也是古代蜀道的重要通道之一。
这里曾经发生过许多英雄壮举和传奇故事,留下了许多令人感慨的历史印记。
据史书记载,剑门关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是蜀地与中原的重要交通要道。
关隘险要,地势险峻,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在历史上,剑门关曾多次成为战争的焦点,也见证了许多著名将领的战功。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名将关羽。
据说关羽曾在剑门关一带与曹操的大军激战,最终以少胜多,展现了他的英勇和智谋。
除了战争,剑门关还有许多美丽的传说。
相传古时有一位名叫李冰的工匠,他在剑门关修筑了一座雄伟的石拱桥,名为“剑门飞虹”,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
据说这座桥在夜晚会出现奇异的彩虹,因此得名“飞虹”。
这个传说至今仍然流传在当地,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在剑门关的附近还有一座著名的名山——剑门山。
这座山峰陡峭挺拔,犹如一把利剑直插云天,因而得名。
剑门山不仅是一座自然风光秀丽的名山,更是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的题材之一。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曾在此题下了《剑门道中》一诗,描述了剑门关附近的壮美景色和历史传奇。
如今的剑门关已经成为了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着许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古老的城墙、石拱桥、名山古迹,都展现了这里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游人们可以在这里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传奇的风采,领略到古代关隘的雄伟和壮美。
剑门关的故事,是一部关于历史、战争、传奇和文化的故事。
它见证了古代蜀道的兴衰,承载了许多英雄豪杰的壮举,也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和诗篇。
如今的剑门关,已经不再是战争的战场,而是一处让人心驰神往的旅游胜地,吸引着世人前来探寻历史的足迹,感受传奇的魅力。
让我们一起走进剑门关的故事,感受这座古老关隘的魅力与韵味。
剑门关的名人典故

剑门关的名人典故
摘要:
一、剑门关简介
1.地理位置
2.历史背景
二、剑门关名人典故
1.刘备与诸葛亮
2.李白与剑门关
3.其他历史名人
三、剑门关的文化影响
1.诗词作品
2.民间传说
3.现代旅游业
正文:
剑门关位于我国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是古代蜀道的咽喉之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自古以来,这里发生过许多脍炙人口的名人典故,成为了剑门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剑门关与三国时期蜀汉的创立者刘备及其丞相诸葛亮有着密切的联系。
据史书记载,刘备在攻打益州时,曾与诸葛亮在剑门关商量军事策略。
此后,剑门关成为了蜀汉的军事要塞。
其次,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曾游历剑门关,并为剑门关留下了许多美丽的诗
篇。
李白的诗作让剑门关的美景更加富有诗意,同时也使得剑门关成为了文人墨客向往的胜地。
除了刘备、诸葛亮、李白之外,剑门关还与许多其他历史名人有着不解之缘。
例如,唐代名将郭子仪、宋代文学家苏轼等都曾在此地留下了足迹。
这些名人的活动使得剑门关成为了历史悠久的风景名胜。
剑门关的文化影响深远,不仅在于历史名人的典故,还在于诗词作品、民间传说等方面。
众多诗人墨客在此留下了丰富的诗词作品,使得剑门关成为了文学的宝库。
此外,剑门关还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如“剑门仙子”、“五丁开山”等,为剑门关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如今,剑门关成为了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游览。
游客们在欣赏剑门关壮丽景色之余,还可以品味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关于剑门关的故事

剑门关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关隘,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是蜀道的重要节点,也是历史上许多重大战役和传奇故事的见证地。
以下是一些关于剑门关的传说和故事。
传说在三国时期,蜀国的丞相诸葛亮通过巧妙的计谋,成功地诱导了魏国的大将钟会率领10万精兵进攻蜀国。
当钟会的大军行至剑门关时,遇到了蜀军大将军姜维的顽强抵抗。
姜维充分利用剑门关的险要地形,发挥少而精的兵力,成功地挡住了钟会大军的进攻。
这场战役被视为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
另一个故事发生在唐朝时期。
据说李白在游览剑门关时,被剑门关的险峻和雄伟所震撼,留下了“剑阁峥嵘而崔嵬”的诗句。
这些诗句成为了描绘剑门关的重要历史文献。
在抗日战争时期,剑门关也是战争的重要战场。
国民政府在剑门关设立了军事要塞,并在关隘的悬崖峭壁上修筑了防御工事。
在这里,中国军队与日本军队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最终中国军队在劣势的情况下成功地保卫了剑门关。
以上是关于剑门关的一些传说和故事,它们反映了剑门关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独特的历史价值。
剑门关的三国历史故事

剑门关的三国历史故事
剑门关是三国时期的一处著名关隘,位于蜀汉与东吴交界处,被誉为“蜀汉天险”。
在三国历史中,剑门关曾经发生过一些著名的历史故事。
1.邓芝的护卫。
邓芝原是东吴将领,曾经被孙权派遣前往川东镇压叛乱。
但是,在攻
打剑门关的时候,邓芝被诈降,投降蜀汉。
蜀汉的大将张任在听闻邓芝的
投降后,派遣了一支军队前来接应。
但是,在途中遭遇了闪电暴雨,军队
不敢贸然前进,最终被东吴追击的军队全军覆灭。
2.赵云单骑救主。
蜀汉将领赵云曾经率领一支队伍前来协防剑门关,但是,在渭南之战
中被曹军击溃。
赵云在侥幸逃脱后,单骑奔向剑门关,希望能够赶到关内
发动抗敌。
但是,在路上他遭遇了东吴的追击,赵云只能独自一人奋战,
最终成功地突围,为蜀汉争取了时间。
3.刘备的勉励。
刘备曾经率领一支队伍攻打东吴,但是在战斗中被孙权击败。
刘备在
败退的路上,路过剑门关,向守关的将领郑统表示对他的赞扬,鼓舞士气。
刘备的话语激励了郑统,在战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马超的讨伐。
马超曾经领兵攻打剑门关,但是,在战斗中败北。
马超为了挽回颜面,再次率领军队前来攻打剑门关。
但是,在关中他受到了部下杨昂的叛变,
最终还是被蜀汉击败。
以上就是剑门关的三国历史故事。
这些历史故事都反映了三国时期的血雨腥风,也展现了许多英勇豪迈的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剑门关的修建和剑阁县的设立就与三国有关。 据《寰宇记》记载:“诸葛亮相蜀,凿石驾空 为飞梁阁道,以通行旅,于此立剑门关。”《 舆地广记》也记载:“蜀汉丞相亮……以阁道 三十里至险,复设尉守之。”刘备在成都定都 以后,于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设立 了剑阁县,隶属于剑门关,加强了对剑阁的防 守,不仅如此,还以剑阁为中心,将汉中到成 都的一千多里连成了一个整体。保证了从成都 至梓潼,穿剑阁过葭萌、白水,到陕西勉县阳 安关、汉中这条剑阁道的安全和畅通,为以后 诸葛亮出歧山、姜伯约伐中原创造了条件打下 了基础。
的必经之道,人称“天下雄关”。据《剑州志》卷二记载:三国时
“诸葛亮相蜀,凿石架空为飞梁阁道,以通行旅,于山中断处立剑门
关”,并在关口“以崖砌石为门”,更为奇特的是,两崖的石壁全系
小颗粒卵石凝结而成,这种卵石跟江湖河海里的卵石绝无二样。剑门
关海拔一千余米,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地形地貌?据专家考证,剑门
山从古生代至中生代的三叠纪属扬子海盆的一部分,是个大海洋。距
用奇兵径取成都,姜维必撤兵来救,将军乘虚就取剑阁,可获全
功。’……遂置云梯炮架,只打剑门关……”
“哭祖庙一王死孝,入西川二士争功”:“维见
人心思汉,乃以善言抚之曰:‘众将勿忧,吾有一计,可复汉室’,众
皆求问。姜维与诸将附耳低言,说了计策。即于剑门关遍竖降旗……”
全书从一百十六回到一百十八回接连三回均是说的剑阁之战。
隘。
专家的考证似乎有些道理。然而,尽管从梓潼县的七曲山开始一
直到陕西省的秦岭都是崇山峻岭,但像剑门关这样由卵石形成的地质
构造似乎只有剑门关一带。既然剑门关是通过地质运动,由海洋演变
而来,那么,为什么这样的地形地貌只有剑门关这样的小范围才有呢?
如果剑门关一带在远古时代真是一片汪洋大海,剑门关周围方圆数百
据有关资料记载,刘备在称帝之前,曾四次往来于剑门关, 加上《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叙述的刘备在进军成都击刘 璋途中,又返回葭萌关看张飞和马超厮杀,共往返六次之 多。诸葛亮在出歧山伐魏时,也多次往来于剑门关,他上 《出师表》后,“率诸军北驻汉中”时,就经过剑门关。 《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说他在向成都击刘璋的途中星夜 返回葭萌,用小计收复了马超,第二十七回说他和刘备于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七月引十万大军图汉中时,又 来到葭萌下营,其间多次往来于剑门。姜维与魏国将领邓 艾、诸葛绪在剑门关交战,驻扎长达三月之久。《三国演 义》中数十处描写到剑阁。第一百一回“出垄山诸葛装神, ”叙述得非常详细和精彩:“建兴九年春 二月……忽报孙礼引二十万军来助战,去袭剑阁……忽一 道中……至今剑阁行人过,尤说军师旧日名。”
在剑阁还有多处三国遗迹,如古关楼、 武侯桥、武侯坡、插旗石、点将台、营 盘嘴、钟会故垒、姜维神像、张飞柏、 关刀树、阿斗柏、张飞井、栈道遗迹、 孔明书箱洞、孔明杖、关刀河、关刀石、 邓艾墓、姜维墓、姜维祠、张王庙、印 台山、烽火台、喂马槽等等。
剑阁民间流传的有关三国的故事就更多了,几乎每一处 遗迹就有一个生动的传说。如张飞一拳捶开一口水井, 诸葛亮在剑门关绝壁上藏兵书等等。
一、剑门关简介
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城北30公里处。它 居于大剑山中断处,两旁断崖峭壁, 直入云 霄,峰峦倚天似剑;绝崖断离,两壁相对,其 状似门,故称“ 剑门”。享有“剑门天下险” 之誉,俗称“天下第一关”。1982年被 国务 院列为国家级名胜区。
巍峨剑门,扼入蜀的咽喉,由于它地势险要,历来 为兵家必争之 地。相传战国时期,秦惠王欲吞蜀, 苦于无路进蜀,谎称赠五金牛、 五美女给蜀王,蜀 王信以为真,派身边五丁力士,劈山开道,入秦迎 美女,运金牛,才开通了这条蜀道,称为“金牛 道”,又称剑门蜀道。 三国时期,蜀丞相诸葛亮率 军伐魏,路经大剑山,见群峰雄伟,山势 险峻,便 令军士凿山岩,架飞梁,搭栈道。诸葛亮六出祁山, 北伐曹 魏,曾在此屯粮、驻军、练兵;又在大剑山 断崖之间的峡谷隘口砌石 为门,修筑关门,派兵把 守。当年魏军镇西将军钟会率领10万精兵进 取汉中, 直逼剑门关欲夺取蜀国,蜀军大将姜维领3 万兵马 退守剑门 关,抵挡钟会10万大军于剑门关外。真可 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三、剑门关是怎样形成的?
剑门关位于剑阁县城北偏东30公里的大剑山,系国务院198
6年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形成一道天然城郭,至关口突然中断,
形成高约150米,顶部宽约100米,底部宽约50米,长约50
0米的隘口,隘口两崖石壁高耸,有如刀砍斧劈。这道关隘成了入川
第一百二回“司马懿战北元渭桥,诸葛亮造木牛流马”:“时建兴十三 年春二月……忽一日,长史杨仪入告曰:‘即今粮米皆在剑阁,人夫牛 马,搬运不便,如之奈何?’孔明笑曰:‘吾已运谋多时也。前者所积 木料,并西川收买下的大木,叫人制造木牛流马,搬运粮米,甚是便 利。’……令右将军高翔引一千兵驾着木牛流马,自剑阁直抵祁山大寨, 往来搬运粮草,供给蜀军之用。……剑关险峻驱流马,峡谷崎岖驾木 牛”。
二、剑门风光
剑门关自然风光壮丽而旖旎,兼具六大特色和两番神韵。六大特色 为险、山势峥嵘崔嵬,积石阴云,莽崖峭壁,刀劈斧砍,素有“一 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雄:剑门七十二峰巍峨磅礴,高耸入去, 绵延数百里,横亘川北,成为天然屏障,入川咽喉。幽,纷沟众谷, 淙淙山泉,沟谷深处,曲径通幽,犹若仙境。翠:剑门群峰植被良 好,苍松翠柏,郁郁葱葱,蜿蜒逶迤,宛如一道绿色长城,令人醉 在绿海魂不归。奇:山石岩树,形形色色,千姿百态,更衍生出许 许多多神奇的传说和生动的故事。怪:石怪,有石龙、石虎、石蛤 蟆、石笋峰......可谓“怪石嶙峋”;洞怪,有大穿洞、小穿洞、龙 洞......水怪,剑泉水甘洌可口,用它酿制的豆腐,色鲜味美;动物 怪,珍鸟异兽不胜枚举,尤其是这里的乌龙,乃川内珍稀两栖动物。 两番神韵为:雾海,夏秋清晨,雾海翻腾,群峰如乔龙戏水于沧海 之中,若隐若现,瑰丽迷人;细雨,晚秋时节,末叶碎雨淅淅沥沥 数十日,丝雨缥缈之间,青山锁烟雾,如诗如画,令人神往,难怪 南宋诗人陆游满怀觉悟地倾吐出“细雨骑驴入剑门”的感慨。
甚至连人民的生活也与之紧密相连。剑门豆腐的起源和 发展就与三国文化有关,传说姜维镇守剑门关时以豆腐 养兵,以豆渣喂马,使兵强马壮,终于打败了邓艾。 (孙洪方、杨仕甫)
另一说法: 剑门关是古今闻名的雄关险隘,位于
广元南50公里的剑阁县大剑山口。大剑山倚天如剑,峭
壁连绵,横亘似城。山之中断处,两崖相对如门,故名
原古关城楼是三层翘角式箭楼,阁楼正中悬一横匾, 书“天下雄 关”,顶楼正中的匾额题有“雄关天 堑”。可惜,这座历经千余年的 雄伟古关楼,在 1935年修筑川陕公路时被全部拆毁,仅存一块长方 形 “剑门关”石碑。现关楼是1992年在原关楼旧 址上重新修建的一座更 为壮观的仿古式关楼。
剑门关集雄、险、幽、秀、奇于一体,它除山雄关 险之外,还以 峡谷的幽深、翠云廊的秀丽、岩石的 怪异、山洞的奇特而闻名,这里 风光名胜和文物古 迹甚多。现已开发的有:大小剑山“七十二峰”、 仙峰观、梁山寺、翠屏峰、经皇洞、照壁、雷公峡、 仙女桥、玉女峰、 大小穿洞、舍身崖、一线天、石 笋峰、后关门、营盘嘴、姜维墓、干 河坝等景点。 现在大剑山脚下
齐鸣,喊声大起,旌旗遍竖,一支军把住关口。正是:汉中险峻已无有,
剑阁风波又复生。”
“邓士载偷渡阴平,诸葛瞻战死绵竹”:“却说
钟会离剑阁二十五里下寨,诸葛绪自来服罪……艾见军容甚肃,心中不
安,乃以言挑之曰:‘将军得了汉中,乃朝廷大幸也,可定策早取剑
阁。’……艾答曰:‘以愚意度之,可引一军从阴平小路出汉中德阳亭,
“钟会兵分汉中道,武侯显圣定军山”:“却说
姜维引兵过了桥头,正行之间,前面一军来到,乃左将军张翼,右将军
廖化也。……化曰:‘今四面受敌,粮道不同,不如退守剑阁,再作良
图’维疑虑未决。忽报钟会邓艾分兵十余路杀来。维欲与翼化分兵迎之。
化曰:‘白水地狭路多,非征战之所,不如且退,去救剑阁可以。若剑
阁一失,是绝路也。’维从之,遂引兵来投剑阁。将近关前,忽然鼓角
“剑门”。剑门关为历代军事要塞,关内有当年姜维拒
钟会十万大军的姜维城,以及姜维洞、姜公桥、姜维墓
等古迹。还有古刹梁山寺、舍身崖仙女桥、金牛峡、雷
鸣峡、大穿洞、小穿洞、经、皇洞、翠屏峰、玉女峰等
处胜景奇观。
翠云廊俗称“皇柏大 道”,北起广元龙潭、 昭化,经剑阁到梓潼, 东南至阆中,有“三百 长程十万树”之说。蜀 道两旁,古柏参天,浓 荫蔽日,郁郁葱葱,亭 亭如盖,行其道上,夏 不知热,冬不晓寒。现 存古柏8000余株,相 传蜀汉大将张飞行军至 此,因山路崎岖难以辨 认,令士卒于蜀道两侧 “植柏表道”,留下 “张飞柏”的美谈。今 古道绿荫森森,古柏参 天,若一条绿色的翡翠 长廊,形成“翠云廊” 奇观。后人有诗赞颂: “桓侯翠柏雄千载,七 曲旌屏百仞樯。”
2、姜维洞
剑门关内右侧半山腰有一巨大石洞,冬暖夏
凉,可容数百人。姜维拒险守剑门时,常在洞里
召开军事会议。一次魏将诸葛绪统兵夺关,姜维
在此洞商定守关退敌妙计。会后,他带精兵五千
杀下关去,直捣魏营,魏军大败而逃,蜀军夺得
许多马匹和军械回关。钟会统兵十三万强攻剑门
关,并向姜维投书劝降,姜维在此洞与诸将商谈
有缆车可上石笋峰,然后攀登崖壁小径, 顺环山 天梯抵达山巅梁山寺和翠屏峰;或从后关门依山 傍险的环山天 梯抵达石笋峰,再从石笋峰攀崖壁 小径抵达山巅。梁山寺,相传是南 北朝时梁武帝 来此修行而得名。
翠屏山下的“经皇洞”,据传是唐明 皇避”安史 之乱”,经过该地,将金银珠宝、佛经藏在洞里 面得名。 在关楼东侧扼剑门关险的山顶是当年姜 维列营镇守的“营盘嘴”,也 叫“姜维城”。这 里还有清代炮台遗址,右侧石崖上还刻有康熙皇 帝 第十七子果亲王亲笔书写的“第一关”三个字。 这些胜迹和传说,给 秀丽的自然风景增添了风采 和稚趣,更让游人流连忘返。在剑门关游 览,能 充分领略唐朝大诗人李白《蜀道难》的诗句中所 描写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