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克塞尔的货币中性学说主要内容
货币中性

货币数量论基本命题的简述
01 理论之争
03 新古典论 05 需求变动
目录
02 古典理论 04 货币幻觉
货币中性是货币数量论一个基本命题的简述,是指货币供给的增长将导致价格水平的相同比例增长,对于实 际产出水平没有产生影响。总体来看,古典学派和新古典学派的经济学家都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只影响一般价 格水平,不影响实际产出水平,因而货币是中性的。
帕廷金试图将古典学派传统的货币数量论与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结合在一起。他提出了实际货币余额这一 概念,并认为个人的实际货币余额水平在一定时期内是一个常量,通过这一概念,他将货币变化引入了一般均衡 分析。在一般均衡已达到的情况下,假使MS/P的水平一定,如果货币供应量增加一倍,那么实际货币余额水平也 将随之上涨一倍,由此必然造成对物品的过度需求,由于是在充分就业水平之上,过度需求必然造成价格水平上 涨,只有价格水平也上涨一倍,实际货币余额水平方能恢复常态,这时,商品间的相对价格水平没有受绝对价格 水平变化的影响,实际部门也就不会作出调整。所以货币是中性的。
谢谢观看
同样,由现金存款比率和(或)银行准备金存款比率变化引起的内部货币和外部货币之间比例的变化,其作用 也不是中性的。但是有人提出,如果金融部门的供给函数和需求函数也没货币幻觉,那么,外部货币的增长将不 改变这此比率,因而其作用是中性的。
如果货币增加是由公开市场上购买政府债券造成的(以致在开始,总的金融资产不变),或者如果在商品市场 产生一种真正平衡的影响,就诚如梅茨勒(1951年)指出的那样,均衡利率将下降,以致货币就其作用而言将不再 是中性的了。但是,如果个人完全预料到并贴现未来政府债券所需的赋税额的话(这种情况下,债券就不是净财富 的一部分),那么,中性也可出现。Fra bibliotek货币幻觉
货币中性问题

科研训练实验报告姓名:贾森学号:09182077货币中性问题研究【摘要】对于“货币中性问题”(即货币对实物经济活动的影响是否中性的问题)的争论从未停止过,而正是西方经济学的不同流派对此问题的探讨推动了货币理论的发展。
目前,对这一问题仍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
我们在了解学习西方货币政策时应该注意到这一分歧。
【关键词】货币中性/非中性【关键词】什么是“货币中性”?“货币中性”是货币数量论一个基本命题的简述,即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只影响经济中的价格水平,不会不影响就业、产出等实际变量。
一、西方关于货币是否中性的争论评述(一)货币中性论古典学派和新古典学派的经济学家都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只影响一般价格水平,不影响实际产出水平,因而货币是中性的。
古典学派的货币中性论。
古典学派经济学家将统一的经济整体机械地分为实物方面和货币方面,他们一般把货币作为与实体经济没有内在联系的“外生变量”,强调货币的中性,即货币的攻击变化不影响就业、产出等实际变量,从而形成了传统的两分法和所谓的“货币面纱论”。
在“古典”学派经济学家来看,经济的长期发展完全是由实物部门决定的,因为政府任何积极的货币政策都是多余的,甚至是有害的。
货币政策任务只是在于控制货币数量,稳定物价水平,维持货币的购买力。
其中典型代表是货币数量论。
货币数量论的主要内容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物价水平的高低和货币价值的大小由一国的货币数量所决定的。
货币数量增加,物价随之正比上涨,而货币价值则随之反比下降。
反之则相反。
1911年,费希尔在其代表作《货币购买力:其决定因素及其与信贷、利息和危机的关系》中提出现金交易方程式。
指出,在商品交易中,买者支出的货币总额总是等于卖者收入的货币总额,如以M代表货币供应量,以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以P代表物价水平,以T代表社会交易量,则:MV=PT费希尔认为M由现金和活期存款组成,因而:M = M1 + M2V = V1 + V2费希尔认为,在P、T、M1、M2、V1、V2这六个因素中,T、V是比较稳定的,是个常量,因为工商业的发展取决于自然资源和技术情况,不决定于货币的数量,虽然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人们的支付制度和支付习惯,而且二者是相对稳定的;M、P是不稳定的,是个变量,因为M是由货币管理当局控制的,而在T、V相对稳定的情况下,P不能不受M的影响。
对货币概念及理论的专业性解释

对货币概念及理论的专业性解释2005-07-22货币的定义货币是在商品或劳务的支付中或债务的偿还中被普遍接受的东西。
佩塞克和萨文的观点:货币必须同时是交换媒介和净财富;货币包括商品货币、不兑现纸币和银行活期存款。
纽伦和布特尔的观点:任何发挥一般交换媒介作用的东西都是货币;货币包括通货和银行存款。
弗里德曼和施瓦兹的观点:货币是为了有用;货币包括通货和商业银行的全部存款。
拉德克利夫报告的观点:货币实际上是流动性;货币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货币供给,而且包括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创造的所有的短期流动资产。
货币的功能三大功能:1、交易媒介:2、计算单位:3、价值贮藏:其中,交换媒介是把货币与其它资产区分开的主要功能。
货币制度的演变1、货币制度:货币制度是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货币流通的组织形式。
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货币金属与货币单位;货币的铸造、发行与流通程序;金准备制度等。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制度在不断演变:历史上,金属货币(银金)纸币。
2、货币制度的国际眼光:3、货币支付方式的发展:硬币和纸币支票电子货币(资金调拨电子系统EFTS)货币层次的划分1、划分依据:金融资产的流动性。
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也称金融资产的货币性,是指一种金融资产能迅速转换成现金而不使持有人遭受损失的能力。
(即变现能力)2、具体划分:M1=通货M0+银行体系的活期存款M2=M1+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M3=M2+其他金融机构的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M4=M3+其他短期流动资产利率的决定理论古典利率理论,是指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利率理论,认为利率为储蓄与投资决定的理论。
庞巴维克的利率理论(时差论与迂回生产理论):现在的物品比未来的物品更有价值,放弃现在价值高的物品,换取未来价值低的物品,就必须给予利息补偿(价值时差论)。
利息主要来源于迂回生产的多产性。
马歇尔的利率理论(等待说与资本收益说):利率为资本的供给与需求决定,而资本的边际生产力为资本需求的决定因素(即资本需求由资本的收益性决定),抑制现在的消费、等待未来的报酬,为资本供给的决定因素。
货币中性

– 由于市场 市场是可以出清的,产品市场和劳动市场都不会 市场 存在超额供给: • 当产品市场出现超额供给时,价格就会下降,直到 商品价格低到使消费者 消费者愿意购买时为止; 消费者 • 当劳动市场出现超额供给时,工资就会降低,直到 工资低到使厂商愿意为想工作的失业者提供工作为 止。
– 这样,政府的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不管是被人们所预期到的, 经济政策 还是没有被人们预期到的,都不会对实际经济产生真 正的影响。 – 具体来说,已经被人们准确预期到的经济政策,只要 他们希望维持原先的经济地位,就必然会采取措施设 法抵消这些政策的作用,从而使这些政策无效。
– 在“古典”学派经济学家看来,经济 经济的长期发展完全 经济 是由实物部门决定的,因而政府任何积极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 都是多余的,甚至是有害的。 – 货币政策任务只是在于控制货币数量,稳定物价水平, 维持货币的购买力。
– 古典学派货币中性论理论的典型代表是货币数量论。 货币数量论最基本的观点是货币供应量变化将最终体 现于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上。 – 可以通过剑桥方程式 费雪方程式 剑桥方程式和费雪方程式 剑桥方程式 费雪方程式清楚地说明这一问 题。 – 剑桥方程式M=kPY和费雪方程式MV=PY虽然形式不 同,但这两个方程式却表现了同一实质内容的关系: 即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水平(Y)与价格水平(P)、货币供应量(M)之 国民收入 间的数量关系。
货币中性论
• 总体来看,古典学派和新古典学派的经济学家都 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只影响一般价格水平,不 影响实际产出水平,因而货币是中性的。
• 1、古典学派的货币中性论 、 – 古典学派经济学家将统一的经济整体机械地分为实物 方面和货币方面,他们一般把货币作外生变量”,强调货币的中性,即货 外生变量 币的供给 供给变化不影响就业、产出等实际变量,从而形 供给 成了传统的两分法和所谓的“货币面纱论 货币面纱论”。 货币面纱论
威克塞尔及其经济学理论

威克塞尔及其经济学理论一、维克塞尔的货币经济理论历史背景与分析方法维克塞尔(Johan G.K.Wicksell,1850-1926)是西方近代经济学史上一个颇有建树的瑞典经济学家,他的理论是在19世纪末,资本主义走向垄断之后出现的市场机制失调、生产停滞、失业增加、经济危机不断发生的社会背景下提出的,其特点是:(1)把新古典经济学的相对价格理论由局部扩展到整个市场的范围来加以考虑。
(2)在此基础上,第一次系统采用经济总量分析法,跨入了宏观经济领域,在总量供给和总量需求的范畴内进行分析,把生产划分为消费品生产和投资品生产,把国民收入划分为储蓄和消费,迈出了从微观分析向宏观分析过渡的关键一步。
(3)以整个经济供给和需求的变动及相互关系为主要分析线索,把储蓄与投资、生产结构与一般物价水平联系起来。
维克塞尔的研究分析方法,给现代经济学和现代金融学开辟了崭新的道路。
二、维克塞尔对现代金融理论的贡献货币经济一体论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萨伊定律在整整一个世纪里被奉为神明。
在萨伊定律下,整个经济就分为实物与货币两方面,即把实物与货币截然分开了。
供给自创需求的萨伊定律否定了货币对经济的作用,从而否定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但现实经济生活中危机却接连不断,失业不断增加,面对现实第一个从理论上向萨伊定律提出挑战的人便是维克塞尔。
维克塞尔指出,货币不是面纱,它对经济起着十分主动的作用。
并且,正是货币对经济的主动作用才使得经济随时发生变动,失去均衡。
他认为在现实生活中,货币与经济是融为一体的,二者密不可分,货币对于经济有主动的和实质性的影响。
利率在经济中的作用维克塞尔在充分认识货币对经济有十分主动的作用基础上,把时间因素引入了静态的货币数量学说,即从动态的角度加以分析。
他认为物价变动单纯从货币数量上来分析是不够的,还要深入到生产过程中去,即把单纯的货币价格理论转变为货币生产理论,以使货币理论与经济理论相融合,从而构成货币的经济理论。
威克塞尔的货币中性学说主要内容

威克塞尔的货币中性学说主要内容8.威克塞尔的货币中性学说主要内容,如何评价这个理论,现在学习这些理论有什么意义?主要内容:(1)威克塞尔认为,货币对经济有主动的和实质性的影响,主要是由于货币在资本形成和资本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他指出,作为传统货币数量论的重要假设前提条件--货币流通速度不变,只具有理论上的意义,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货币流通速度不可能是不变的,货币的流通速度决定于货币的闲置时间,而货币的闲置时间又决定于现金余额的持有量,在纯现金经济中,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此现金余额持有量也就是,或者说等同于一国的货币总量,显然,在没有信用的情况下,货币流通速度可以是一个不变的量。
而在信用经济中,它却是一个多变的量,货币数量的变化与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是一样的。
(2)威克塞尔认为,既然货币流通速度并非固定不变,货币就不只对绝对价格水平产生影响,对经济也具有实质性的影响。
威克塞尔通过对货币储藏由原始的窖藏货币形式向现代储蓄形式的转化过程的分析来论证上述观点。
(3)威克塞尔通过信用制度对货币流通影响的分析,否定了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假设前提,揭示了货币非中性的可能性。
进一步通过对货币职能的分析,指出了只有抛开货币的储藏职能,仅就交易媒介而言,货币才是中性的。
而在信用制度使储蓄职能以现代形式出现以后,货币在执行交易媒介职能的同时还具有媒介资本的积累与借贷,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的作用,揭示了货币非中性的现实性。
(4)货币对物价水平进而对经济的影响过程是间接的,货币首先影响的是相对价格体系,然后才是一般价格水平。
而货币作用于相对价格体系进而对一般物价水平产生影响,则是通过利率中介来实现的。
货币通过利率对物价水平发生作用是通过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的背离来首先影响相对价格体系,继而才影响物价水平的。
(5)在威克塞尔的理论中,自然利率是一种标准利率,当货币利率与它一致时,货币就不影响经济,货币便是中立的。
这时,生产规模既不会扩大,也不会缩小,经济结构不会改变,价格不会发生变动。
货币的中性与非中性理论

三、弗里德曼现代货币数量论: 在t内,P、Q不取决于Md(稳定),而是取决于Ms,
Ms = P Y
Ms↑——→ Q↑——→Y名↑——→P↑——→Q↓
(二)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的区别:
名义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仅仅引起绝对价格水平 的同比例变动,还是会引起相对价格和利率(消费、 储蓄或投资行为的变化)的变动。(陈P26)
货币中性和超中性(汉达P79)
?二分法 ?相对价格与绝对价格及其对经济的影响区别 最后插入我国学界的相关理论观点(楚P32)
仁等2004)
六、中国货币中性的实证检验 1、理论模型与检验方法 2、数据说明 3、检验过程与分析: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货币
中性检验、M2货币长期超中性检验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货币的中性与非中性?谈谈你的看法? 2、试述评一位西方学者的货币性质观 *3、谈谈货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你同意哪一种观
点?为什么? *4、比较思考威克塞尔与凯恩斯货币中性论与非中
性论的异同 5、简析二分法产生的历史成因 6、简述帕廷金的“实际余额效应”货币中性论及
其理论意义 7、参照教材P115页的思考与练习题
参考文献:
1、王广谦:《20世纪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研究: 进展与述评》第2章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4月 版
4、累积过程理论
如果货币利率小于自然利率,就会形成累积性扩张过程 :低货币利率—投资增加—生产者等货币收入增加—消 费品价格上涨—资本品价格上涨—投资需求增加—货币 利率提高的循环,直至两种利率相等时为止;反之就会 形成累积性收缩过程。
货币中性与非中性

货币中性与非中性作者:彭双邹剑来源:《时代金融》2012年第29期【摘要】关于货币中性、非中性就主要是研究货币对经济的影响,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的争论已经延续了一个多世纪,不同经济学派在各自的假设条件下所得出的结论也各不相同。
本文以现代西方货币理论中关于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的判断方法为理论依据,选取1991年到2011年最新宏观数据,对我国货币供给与GDP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平稳性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得出了我国货币非中性的结论。
【关键词】货币供给货币中性经济增长一、理论综述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的争论已经延续了一个多世纪,不同经济学派在各自的假设条件下所得出的结论也个不相同,所谓货币中性就是研究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货币对实际经济变量在长期和短期是否产生作用。
对货币有效性的研究几乎同经济学的发展史是同步的,古典主义在完全竞争与充分就业的假设下,认为货币就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并不会影响就业、产出等实体经济变量;然而瑞典学派奠基者威克塞尔及凯恩斯学派主张货币非中性理论,前者提出了“货币利率”和“自然利率”的概念,认为只有在货币利率和自然利率相一致的时候,货币才会是中性的,当两者背离时,就会导致消费品价格和生产资料价格的相对变动,从而导致产出变动,并由此影响经济,后者凯恩斯学派的基本观点实在有效需求不足以及货币价格工资调整粘性的基础上,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在短期会影响就业、产出和收入等实质经济因素,而在长期内则会影响价格,凯恩斯学派把利率作为研究重心,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会引起利率的变动,从而会引起投资的变化,使得宏观经济发生变化;新古典综合学派在结合真实余额效应和凯恩斯效应下得出货币非中性结论;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学派认为货币在短期是非中性的,只有在长期是中性的,这其实与凯恩斯学派的帕廷金的观点是相似的;而理性预期主义以理性预期与市场出清为前提得出货币政策无效和货币中立的结论。
其次,在对现实经济运行进行实证研究的过程中,货币、价格等名义变量同实际产出、就业等实际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一直是宏观经济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的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威克塞尔的货币中性学说主要内容
8.威克塞尔的货币中性学说主要内容,如何评价这个理论,现在学习这些理论有什么意义?
主要内容:
(1)威克塞尔认为,货币对经济有主动的和实质性的影响,主要是由于货币在资本形成和资本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他指出,作为传统货币数量论的重要假设前提条件--货币流通速度不变,只具有理论上的意义,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货币流通速度不可能是不变的,货币的流通速度决定于货币的闲置时间,而货币的闲置时间又决定于现金余额的持有量,在纯现金经济中,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此现金余额持有量也就是,或者说等同于一国的货币总量,显然,在没有信用的情况下,货币流通速度可以是一个不变的量。
而在信用经济中,它却是一个多变的量,货币数量的变化与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是一样的。
(2)威克塞尔认为,既然货币流通速度并非固定不变,货币就不只对绝对价格水平产生影响,对经济也具有实质性的影响。
威克塞尔通过对货币储藏由原始的窖藏货币形式向现代储蓄形式的转化过程的分析来论证上述观点。
(3)威克塞尔通过信用制度对货币流通影响的分析,否定了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假设前提,揭示了货币非中性的可能性。
进一步通过对货币职能的分析,指出了只有抛开货币的储藏职能,仅就交易媒介而言,货币才是中性的。
而在信用制度使储蓄职能以现代形式出现以后,货币在执行交易媒介职能的同时还具有媒介资本的积累与借贷,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的作用,揭示了货币非中性的现实性。
(4)货币对物价水平进而对经济的影响过程是间接的,货币首先影响的是相对价格体系,然后才是一般价格水平。
而货币作用于相对价格体系进而对一般物价水平产生影响,则是通过利率中介来实现的。
货币通过利率对物价水平发
生作用是通过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的背离来首先影响相对价格体系,继而才影响物价水平的。
(5)在威克塞尔的理论中,自然利率是一种标准利率,当货币利率与它一致时,货币就不影响经济,货币便是中立的。
这时,生产规模既不会扩大,也不会缩小,经济结构不会改变,价格不会发生变动。
但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往往背离。
(6)总之,威克塞尔建立的货币中性观并不是指货币就是中性的。
在他看来,货币既可能是中性的,也可能是非中性的,但要保持经济均衡,就必须使货币保持中立性,而要保持货币中性,就要使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保持一致;经济体系对资本的需求恰好等于资本的供给(投资等于储蓄);一般物价水平稳定不变。
由于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会经常发生背离,从而使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具有内在不稳定性,市场机制并不能自动实现均衡,因此,要想消除经济周期波动,必须由政府干预经济。
评价:(1)从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的发展史来看,威克塞尔及其货币经济理论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他最先明确地向"萨伊定律"和传统的货币数量论提出挑战,通过建立累积过程理论否定了"萨伊定律"的有效性,并通过分析现代信用制度对货币量的影响,否定了传统货币数量论的"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重要假设条件;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累积过程理论"把货币与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结束了长期统治西方经济学的"两分法"局面,奠定了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提出了市场机制的非完美性和国家干预的必要。
他提出的上述理论对哈耶克、凯恩斯等的理论形成产生了直接的重大影响。
熊彼特曾把威克塞尔称为"瑞典的马歇尔"。
(2)但是,威克赛尔企图将货币理论联系利息和资本理论、并由此联系全部价格理论的"自然利率"理论,却是十分矛盾的。
如前所述,"自然利率"是威克赛尔理论的基础。
借助于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的一致,威克赛尔将货币的均衡与实际资本
的收益率联系在一起。
但是,他把自然利率解释为一种物理的或技术的边际生产率,这在货币经济的条件下是自相矛盾和无法确定的。
(3)更为重要的是,威克赛尔将"自然利率"解释为一种纯技术意义的迂回生产中的边际生产率,完全抹杀了利息来源于剩余价值这一根本事实,其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实质,是一目了然的。
(4)尽管威克赛尔是第一个提出严密的货币流通速度理论的人,但他关于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的供求关系的论述却是值得商榷的。
根据威克赛尔的意思,既然货币流通速度是可变的,则"货币的需求量绝不会超出它的供给量,同时也绝不会低于它的供给量。
无论怎样少的货币量,只要它以充分的速度流通于社会,就能在一定时间内实现任何数量的和任何高价的交易。
相反,若是货币流通速度很慢,则每年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就可以达到很大的数量。
"即是说,货币的供给恒等于货币的需求。
这样以来,只需对货币流通速度进行研究,而对货币的供给与需求的分析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显然,这是过分绝对化了货币流通速度的作用。
意义:可以使我们对整个货币金融学说的发展以及这些不同学说之间的内在联系有一个了解,不仅是掌握这些学说的简单内容,更多的是从这种掌握中找到一种看待、研究、分析现实经济现象的一种方法,提高对货币金融理论的分析能力,建立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打下方法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