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古诗意象

合集下载

古诗中常见意象

古诗中常见意象

古诗中常见意象
古诗中常见的意象包括以下几种:
1.冰雪:常用来比喻心志的忠贞和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中的“冰心”喻指心地纯洁,性情高雅。

2.月亮:常常引发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柳树:常用于表达依依惜别之情,如“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中的“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4.长亭:常常作为送别的场所,如“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5.南浦:常用来指代水边送别之处,如屈原的“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6.草木:常以草木之盛反衬荒凉之景,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7.双鲤:在古诗中代指书信,如“不惜卷书书锦绣,只求破纸绘双鲤”。

以上只是古诗中意象的一部分,古诗的意象是丰富多彩的,还有很多其他的意象。

古诗中常见的意象

古诗中常见的意象

古诗中常见的意象古诗中常见的意象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

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中常见的意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中常见的意象1一、植物类(比喻或象征):芳草、芭蕉、梧桐、松柏、竹子、梅花、兰花、菊花、牡丹、桃花、扬花。

1、芳草:(1)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乐府诗: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2)表现生生不息和希望: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3、梅花:洁、不屈不挠的品格。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陆游《卜算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4、松柏:象征孤直顽强、坚贞不屈。

《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5、竹:苍翠挺拔、蒸蒸日上、不屈不挠。

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6、“柳”的意象(1)“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怀念。

(2)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3)”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

7、黍离:《诗经·黍离》有”彼黍离离”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过西周故都,看到故都长满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

中国古诗词意象100种

中国古诗词意象100种

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4、蝉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

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

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歌中常见意象

诗歌中常见意象

太全了古诗中常用意象!很多朋友和诗词君说一些古诗词理解不了,其实大家只是被几个有特定含义的词语难住了,这样的词语就是我们常说的意向。

诵读古诗词时,经常会遇到一些常用的意象,只要你理解了它们,理解整首古诗也就没那么困难了。

一、树木类柳:送别、留恋、伤感。

(1)“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

(2)“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

(3)“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

松:傲霜斗雪的典范,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诗人常用它来警世自勉或表达自己高尚的品节。

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竹:象征人高洁的品格,积极向上。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二、花草类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菊花:隐逸、高洁、脱俗。

多赞其品格坚强,气质清高。

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

莲花:(1)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2)用于表达自己的美好品质。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桃花:象征美人。

兰:高洁。

牡丹:富贵、美好。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身份地位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梅子:以其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

三、动物类鸿雁:书信一一对亲人的思念。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鹧鸪: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在旦夕。

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鸳鸯:指恩爱的夫妇。

燕子:候鸟,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屋内或屋檐下,为古人所青睐。

(1 )将其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

(2)燕子素以雌雄颉颃(xi e h o ng鸟上下飞),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古诗中常见的意象

古诗中常见的意象

古诗中常见的意象1、青山:在古代诗歌中具有深隐旷达、雄浑沉稳、亘古不变的特色,是文人借以栖息身心的家园。

如王昌龄《送柴侍御》中“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同时,青山也是故乡的象征。

如谢眺《游东田》中“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

另外,青山也是历史与永恒的象征。

如杨慎《临江仙》中“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2、月:对月思乡,思念亲人。

如杜甫《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同时,望月思故国,表现亡国之痛。

如李煜《虞美人》中“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另外,月夜用来抒发盛衰无常、物是人非的感慨。

如刘禹锡《石头城》中“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3、水:用来表现离愁别恨。

如李煜《相见欢》中“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另外,水也经常用来表示时光流逝。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4、菊花:蕴含着不畏权贵、淡泊名利的精神,象征着隐士君子。

如郑思肖《画菊》中“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5、梧桐:秋天常见的意象,用来触发文人心底的悲凉。

如李清照《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6、蝉:品行高洁的象征。

如虞世南《蝉》中“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另外,还有孤独无助的象征。

如李商隐在《蝉》中“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7、杜鹃:孤独悲苦的意象,又名子规、杜宇。

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另外,也是乡愁的象征。

如秦观《踏莎行》中“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8、鸿雁:代指书信。

如晏殊《清平乐》中“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9、燕子:因常结伴而行称为爱情的象征。

如晏几道《临江仙》中“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另外,燕子也是世事变迁的寄托。

如刘禹锡《乌衣巷》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0、杨柳:“柳”与“留”谐音,古人有折柳送别习俗。

如王维《渭城曲》中“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古诗中常见的意象1、植物类2、动物类3、乐器类4、自然类5、场所类一、植物类(比喻或象征):芳草、芭蕉、梧桐、松柏、竹子、梅花、兰花、菊花、牡丹、桃花、扬花。

1、芳草:(1)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乐府诗: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2)表现生生不息和希望: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3、梅花:洁、不屈不挠的品格。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陆游《卜算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4、松柏:象征孤直顽强、坚贞不屈。

《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5、竹:苍翠挺拔、蒸蒸日上、不屈不挠。

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6、“柳”的意象(1)“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怀念。

(2)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3)”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

7、黍离:《诗经·黍离》有”彼黍离离”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过西周故都,看到故都长满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

后来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8、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杜甫《蜀相》),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刘禹锡《乌衣巷》)等。

古诗词中100个常见经典意象

古诗词中100个常见经典意象

古诗词中100个常见经典意象,非常值得品读、分享与收藏的哦古诗词中有许多经典的意象,诗人通过意象的选用表达出不同的情感,托物言志便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手法。

于是找了一篇关于古诗词中意象的文字,分享给朋友们,对爱好古诗词的你肯定有所帮助。

一百个关于古典诗词中常见意象典故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4、蝉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古诗词常见的意象

古诗词常见的意象

古诗词常见的意象1.白衣苍狗。

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

出自杜甫诗《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

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

”2.吴钩。

泛指宝刀、利剑。

出自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吴作钩者甚众。

”而有人贪王之重赏也,杀其二子以衅金,遂成二钩献于阖闾,诣宫门而求赏……乃赏百金,遂服而不离身。

不平凡的来历铸就了一柄宝剑,成了渴求建功立业者的利器。

3.哀鸿。

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zhěn,悲痛)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4.野渡。

常表现诗人自由自在的生活。

韦应物《滁州西涧》: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5.渔舟。

表现一种恬静幽美的景象。

王维的《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6.羌笛。

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

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7.白云。

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

杜甫诗《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这两句也是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

8.水。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

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流水与离愁贴合,也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

9.鸳鸯。

表现自然界一派生机、和谐宁静的景象。

杜甫《绝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0.桃花。

表现充满着蓬勃生机的春天景象。

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11.青山。

表现赏心悦目的绚丽景色。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12.蝴蝶。

表现一种宁静安谧的生活环境。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3.早莺。

表现一种融和骀荡的春意。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14.神器。

指帝位、政权。

《老子》:“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己。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15.月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古诗意象例释杜鹃“杜鹃”是古典诗词中很常见的意象。

神话传说古代的巴蜀地区有个君主叫杜宇,称帝后号为望帝,死去以后变化为杜鹃,又叫子归,在暮春时节,经常悲鸣不已,叫声凄厉,甚至叫得连嘴都出了血,似乎在叫“不如归去”,听者无不为之动容。

杜鹃因为有这种传说,它就成为不幸者的象征,也成为不幸的人们咏叹的对象。

在鸟类当中,它简直成了悲哀的化身了。

李商隐就有“望帝春心托杜鹃”的诗句。

离家外出的人听到它叫唤“归去”的声音,就更加思念家乡,诗人往往在表现怀念故乡情感、抒写离愁别恨的时候,喜欢利用杜鹃这一形象。

崔涂的《春夕旅怀》“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表达的就是这种游子思乡的情感。

也有诗词借用杜鹃啼血的意象,表达忧国志士的忠诚、爱国之意,例如文天祥的《金陵驿》“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另外,由于杜鹃啼叫的时候,春天的花已经落了,诗人也以杜鹃的出现来惋惜百花凋零、春已归去的情况,例如辛弃疾的《贺新郎》中就有“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的诗句。

东篱陶渊明的《饮酒》有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

这里的“东篱”应该是实写,别无他意。

然而,此后的文人,从“东篱”上面似乎找到点什么感觉,于是纷纷用“东篱”入诗,以此表现那种高雅、疏淡、飘逸的情趣和洁身自好的品格。

例如,李清照的《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就是典型的例子。

南浦自从屈原在《九歌·河伯》“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中出现了“南浦”这个意象之后,后代许多诗人便开始借题发挥起来。

在屈原的诗中,“南浦”指的是南边的一条支流,可后来,只要写水边送客就非用“南浦”不可。

不知道后来的人是不是觉得一定要写到屈原送客的地方才够情调呢?江淹《别赋》中就有“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的精彩诗句,看来,不用“南浦”,就好像觉得味不足似的。

后代的诗人写送别的时候,南浦便有了丰富的情韵,染上了一层离愁别绪。

南浦也作“别浦”。

鹧鸪鹧鸪产于我国南部。

对于鹧鸪的叫声,古人觉得好像是“行不得也哥哥”。

因此听到鹧鸪声,就好像听到它向人们提出“行不得”的警告一样,当人们不情愿远行又不得不远行的时候,听到这种叫声,心里便会产生更加悲凉、伤痛的感受。

所以诗人常常借用其声来抒写逐客流人之情,例如,唐代诗人郑谷以一首《鹧鸪》而闻名于世,被称誉为“郑鹧鸪”,成为文坛的佳话。

有时,鹧鸪的叫声也常常被诗人借来表达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例如,辛弃疾《菩萨蛮》中“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其中诗句暗示“行不得”,表达的是自己亲身参与抗金的愿望和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

鸿雁第一,大雁是一种候鸟,定期往返于南北方,我国绝大部分地域都可以看到雁阵飞过,这就使许多滞留外乡不能按期回家的人对比自己,生发出无限的忧思。

很多诗人通过诗歌,在大雁身上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

例如,孟浩然的《早寒有怀》“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表达的就是游子漂泊思乡之情。

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

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

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等。

第二,由于古代有“鸿足传书”的传说,所以在诗中,大雁往往还承担传递音讯的作用,很多诗写到“大雁”,往往表示盼望、惦念外出之人的音讯,也就传达了思念之情。

例如,李清照《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写词人看到大雁飞过,而自己却无缘读到“锦书”,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第三,大雁总是结队迁徙,在途中经常会由于受到猎人射击等原因而掉队,成为孤雁。

在诗人笔下,“孤雁”的意象很多,诗人往往用“孤雁”“孤鸿”“断鸿”来喻人,表达诗人或孤独、或孤高、或受尽迫害等情感,代表作品有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和杜甫的《孤雁》等。

浮云浮云一般指漂泊不定的云。

在诗词中,浮云往往与远行的游子相联系。

例如,李白《送游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把天空飘荡的白云看成是行踪不定、任意东西的游子。

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也是典型的例子。

另外,浮云还有一层意思,往往比喻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例如,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其中的“浮云”比喻一切邪恶的势力。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中“浮云蔽日”,比喻奸臣蒙蔽皇上。

绿窗绿窗意为绿色的纱窗。

唐宋贵族妇女喜欢在春夏之季贴绿色窗纱,蔚为风气,诗人简称为绿窗,也作碧窗。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它往往表示一种温暖的家庭气氛,或者一种闺阁情境。

例如,刘方平《月夜》中“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绿窗”显示的是一种温馨的情调。

再如,李益的《奉和武相公(春晓闻莺)》“蜀道山川心易惊,绿窗残梦晓闻莺”,则展现了一种闺阁情境。

绿绮绿绮有几个意思。

第一,绿绮原是古琴的名称,据古书记载,楚王有琴叫绕梁,司马相如有琴叫绿绮,蔡邕有琴叫焦尾,这些都是著名的乐器。

因此,在唐宋诗词中借为琴的代称。

例如,贺铸《小梅花》:“愁无已,奏绿绮,历历高山与流水。

”第二,形容傍晚云色的美丽。

例如,杜甫《白帝城放船出瞿塘峡》:“落霞沈绿绮,残月怀金瓯。

”第三,指代绿色的丝织品。

例如,周密《西江月》:“绿绮紫丝步障,红鸾彩凤仙城”。

西楼西楼指位于西面的楼。

古代诗人特别钟情“西楼”,可是,“西楼”毕竟不是“岳阳楼”或者“黄鹤楼”那样的名楼,我们从地图上似乎也找不到它的所在。

可是,为什么不同时代、不同遭遇的人,都会选择“西楼”,而不是“东楼”、“北楼”之类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许浑“满天风雨下西楼”;李清照“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晏几道“西楼月下当时见,泪粉偷匀”。

从上面的例子中,大体可以这样猜测:西楼仅仅是一个象征性的概念,或者指代闺房,或者指代曾经聚会之所,或者指代孤独寂寞的居所,或者指代登高望月怀远的地点,在诗词中,西楼多属泛指。

总而言之,既然能称为“楼”,“高”一定是它的特点,所以,很多情况下,“上西楼”“下西楼”就成了独特的搭配。

凭栏凭栏的意思就是依着栏杆站着,但在诗词中使用“凭栏”“倚栏”“凭阑”等词语,就有了多种不同的意味。

或者表示怀远,或者表示凭吊,或者表示抑郁愁苦,或者表示慷慨激昂。

李煜“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等诗句中的“凭栏”,都和某种激动的感情联系在一起。

古人怀念远人,或心有所思,或悒郁愁苦,都习惯默默地凭栏对远。

例如,柳永的《蝶恋花》“草色烟花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新亭《世说新语》和《晋书·王导传》记载了一个“新亭对泣”的故事:南渡后,名门士人一有闲暇就相邀到新亭(今南京市)饮宴,有一次,大家忽然想起了北方的故土,相视流泪。

只有丞相王导慷慨激昂地说“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

后来,因为“新亭对泣”的故事,“新亭”这个普通的地名,也就有了象征意义,或者表示怆怀故国,或者表达忧国伤时的悲愤之情。

辛弃疾的《水龙吟》“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就是典型的例子。

落红“红”在诗词中常常是“花”的代名词,而且一般指凋残的花,与其他词语搭配,多加“落”“乱”“残”等字样。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在看到自然界花开的时候,敏感的心灵往往使他们情不自禁地落泪,那么,可以推想当诗人看到象征衰残的落花的时候,又怎能无动于衷呢?落花撩动了无数诗人的情思,在诗人看来,落红是春天即将离开的信号,也是美好事物转眼成空的象征,它又仿佛是不幸者的命运写照。

古往今来,许多诗人都写过落红,常常带着无限惋惜和无奈的感情。

辛弃疾《摸鱼儿》“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就是很好的例子。

以落花比喻青春易逝或寄寓伤感之情。

如:1.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2.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

(晏殊《浣溪沙》)3.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尺素尺素是书信的代称。

古人写信往往取用一尺左右的绢帛,故称尺素。

骆宾王《夏日夜忆张二》“烹鲤无尺素,筌鱼劳寸心”;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张先《蝶恋花》“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等,都是表示书信的意思。

危栏危栏,高处的栏杆,往往表示登高望远或者登临抒怀,多与忧国、伤怀、思人等有关。

例如,欧阳修《踏莎行》:“楼高莫近危栏倚”;辛弃疾《摸鱼儿》:“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关山一般泛指关塞山川。

例如《木兰诗》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又如,秦观《鹧鸪天》:“一春鱼雁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魂。

”当然,后来的诗人用“关山”,也借指遥远的地方,多与思乡、念人有关。

例如,晏几道《生查子》:“关山魂梦长,鱼雁音尘少。

”阳关最初表示古代地名,为沟通西域的要道。

例如,王维《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来,由于唐人把王维《渭城曲》翻入乐曲,称为《阳关三叠》或者《阳关曲》,简称《阳关》。

在唐宋的诗词中,“阳关”作为离别送行的歌声。

例如,白居易《对酒》:“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一声。

”再如,柳永《少年游》:“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

”折柳古代的歌曲名称,一名折杨柳、杨柳枝,原来为两汉乐府的横吹曲辞,六朝诗歌多为伤别怀人之作,在唐代,也有人翻唱新曲。

例如,白居易《杨柳枝》:“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

”2002年高考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中“折柳”就是这层含义。

另外,汉代送客到灞桥折柳赠别,到唐代,旅人将行送至长亭,往往要折柳以赠别,取其“柳”与“留”同音,以表达“挽留”之意。

例如,赵嘏的《忆山阳》“折柳城边起暮愁,可怜春色独怀忧”。

吴钩原指吴王阖闾所造的钩,但在唐宋词中多作身边所佩带刀剑的代称。

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杜甫《后出塞》“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

在诗人的笔下,吴钩多用来暗示建功立业的抱负。

迟日在《诗经·七月》中有“春日迟迟”的句子,“迟迟”表示和舒的样子。

所以后人就用“迟日”表示“融和的阳光”。

例如,极为经典的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再如,宋之问《春日陪宴诗》:“彩云歌处断,迟日舞前留。

”青鸟在古代传说中,“青鸟”是仙人的信使,在诗词中常常被借用指代情人的使者。

李白《相逢行》“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和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都表示这个意思。

南园泛指花草园林。

南,在这里没有实际的方位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