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模板
政治考研热点解析:认识的过程(一)

政治考研热点解析:认识的过程(一)1.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第一次飞跃)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
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
这既是它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既是它的可靠性所在,也是它的局限性所在。
感性认识的局限性是只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
而认识的任务却要求把握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这是认识过程中首先遇到的一个矛盾。
要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
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
理性认识形式上超越了客观事物,而在内容上则更深刻、更正确、更完整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这是它的特点和优点,但也造成认识脱离现实的可能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
所以,"熟知不等于真知","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相互联系的: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②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的。
一方面,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
同样接触客观事物,由于理论准备不同,感受就可能大不一样。
所谓"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另一方面,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
感性认识丰富的人与经验贫乏的人相比,对事物理解的深度是不―样的。
黑格尔说过,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会产生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事物的两种基本方式。
感性认识主要依赖感觉和直觉,而理性认识则依赖于思维和推理。
感性认识是人类在长期漫长的生活中形成的基本认识方式,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起点。
而理性认识则是人类在长期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高级阶段。
然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感性认识是由感官得出的,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感知,但是感性认识有时候并不准确。
例如,太阳升起来的时候,我们常常感觉是太阳在转动,但这是由于我们的感官有时会欺骗我们。
而理性认识是通过思考、推理、证明等方式得出的,它具有精确性、完整性和普遍性,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人类认识发展的一个重要历程。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人们开始思考、分析、比较、推理,以此来深入、准确地认识事物。
这种飞跃是人类智慧的体现,也是人类认识世界不断进步的过程。
科学研究就是理性认识的典型代表。
科学家通过实验和观察,不断积累经验和证据,最终得出科学结论。
这种结论不仅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而且能够得到检验和验证。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理性认识,而理性认识又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但是,理性认识也有其局限性。
例如,狭隘的经验主义将认识局限于经验,而不考虑抽象思维和推理。
另外,理性认识也有时会出现错误,例如某些假设、证明过程中出现的漏洞等。
因此,我们需要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相得益彰,相互补充,以便更好地认识世界。
总之,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人类认识发展历程的重要阶段,也是人类认识世界不断深入的一个过程。
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我们应该努力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加强思维训练,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范文)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就高中历史教学而言,如何帮助学生完成从初中阶段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上升到高中阶段对历史的理性认识,宏观上具有在教学中实践素质教育的意义。
具体到教学目标上,又表现出对学生的培养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化、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大于知识传授的教学改革本质。
学生的现状表明: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往往是片面的、表层的、非本质的,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
只有帮助学生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才能抓住历史现象的本质,揭示历史的发展规律,实现历史教学进行素质教育的目标。
那么如何以科学的态度帮助学生从纷繁复杂的历史进程中建立知识的整体结构、弄清史实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揭示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势呢?我个人的体会是:首先,注重教材的整体结构教学。
如果不把学生所学习的每个独立的历史概念纳入历史概念的整体体系之中,学生获得的知识就会支离破碎、容易遗忘。
教学中帮助学生把一个个单独概念上下左右相互联系起来,形成一整套概念体系网络,这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由感性认识阶段进入理性认识阶段的标志。
例如《中国近现代史》下册中关于抗日战争初期阶段国共两个战场的情况,如果按课文内容的顺序去板书和讲述,学生对纵横交错的历史现象就难以掌握。
如果在板书中对课文结构进行重新调整,结果就会一目了然:一、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1 组织会战:淞沪、太原、徐州、武汉①制定全面抗线路线②确定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1938年春,李宗仁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人民遭殃:南京大屠杀(1937年12,30多万)抗击和牵制了大量日伪军有力配合了正面战场发展壮大了抗日力量二、中共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时地:1937 8陕北3 后果3 作用2 成就平型关大捷(1937 9):抗战中的首次大捷建敌后根据地:晋察冀等延安成为抗日指导中心华北:华中:华南:丧师失地{{4 原因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害怕人民革命力量壮大内容1 洛川会议2 台儿庄大捷这样不仅对抗战初期阶段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时间、历史人物进行了有效的展示,使学生便于形成整体概念,而且运用推理分析法,引导学生对国共两党的活动及结果、原因进行对比分析。
名师指导: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名师指导: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中出现的两个关键概念,上面两篇文章已经对这组概念进行了详细剖析,相信能为考生在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上提供一些帮助。
下文拟暂时搁置这个思路,从概念之间存在着的逻辑脉络的角度出发,对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过程中所隐含的逻辑进行解析,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节,特别是更好地梳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辩证联系。
认识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了“改造世界”,也即我们通过一系列手段所获得的认识(无论是正确认识还是错误认识)都不是为了这种认识本身,而是为了把认识落实到实践中,特别是落实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
与此同时,改造世界必定需要正确的方法,而正确的方法必然需要正确的、深刻认识,特别是把握了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正确认识。
在认识的第一阶段,感性认识虽然有着主观符合客观(即正确)的可能性,但是在程度上来看显然是不符合实践的要求的,感性认识的表面性、非本质性的特点远远不能满足人们改造复杂的现实世界的需要。
所以说,在这里,认识必须深化,认识必须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层面,只有获得了对客观事物及其运动的本质性、规律性认识,才能真正有助于改造世界的物质性实践活动。
那么,“深化”意味着什么呢?深化意味着认识“手段”和认识“结果”的变化,前者也即大脑的理性思维,后者即是感性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
这就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原因所在,人类认识的目的、感性认识的弊端这两个因素决定了这种跳跃的价值所在。
理清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的逻辑顺序,接下来就是理性认识向何处去的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阶段并没有中断,也就是说理性认识还不是认识运动的目的,认识的目的要落实到实践中。
也就是说,来源于实践(通过感性认识)的理性认识还要复归到实践中。
为什么要有这个过程呢?原因有两个:从理性认识本身来说,理性认识也存在一个正确与否的问题,因为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认识对象也是不断变化的,所以理性认识不可能天然的“不容置疑”(这就是坚持了认识论上的辩证法),那么该如何检验它正确与否呢?如何进行修正和完善呢?显然需要实践,必须把理性认识放到实践中去检验(相关知识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从认识的目的来看,我们上文已经分析过了,就像我们并不是为了吃饭而吃饭一样,认识也只是手段而已,改造世界才是目的。
哲学之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2020长春市事业单位备考:哲学之从感性认识到理
性认识的飞跃
1.认识的真正任务是达到理性认识
毛泽东指出:“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即达到理论的认识。
重复地说,理论的认识所以和感性的认识不同,是因为感性的认识属于事物之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东西,理论的认识则推进了一大步,到达了事物的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东西,到达了暴露周围世界的内在的矛盾,因而能在周围世界的总体上,在周围世界一切方面的内部联系上把握周围世界的发展。
”就是说,感性认识解决的是现象问题,理性认识解决的是本质问题。
2.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1)要有丰富的感性材料。
“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选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
”
(2)要经过辩证思维的加工。
“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的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
”
了解更多公告,请登录吉林事业单位招聘信息网。
网址里将定期发布吉林省事业单位招聘、吉林省教师招聘、吉林省医院招聘公告。
学会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升华

学会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摘要本文就如何指导学生做好高三总复习谈了一点个人体会。
从三个方面谈如何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1、注重教材的整体结构教学。
2、重视数学理论知识的教学。
3、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高三总复习,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整体结构教学高三总复习不仅对学生来说是纷繁复杂的,就是对老师来说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如何在这个复杂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尽快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化,从而在高考中抢得先机呢?下面谈一点个人的体会。
首先,注重教材的整体结构教学。
如果不把学生所学习的每个独立的数学概念纳入数学概念的整体体系之中,学生获得的知识就会支离破碎、容易遗忘。
教学中帮助学生把一个个单独概念上下左右相互联系起来,形成一整套概念体系网络,这是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由感性认识阶段进入理性认识阶段的标志。
例如在复习《解析几何》一章时,首先将概念讲清、讲透、讲细。
尤其是圆锥曲线的第一、第二定义及其附属的一些知识如范围、对称性、顶点、离心率、准线方程等。
然后在此基础上就要将前后左右的其他知识点进行结合,形成网络。
比如对称性,它可以与前面的函数对称性进行类比,他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又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比如已知函数y=f(x)的图像,要得到y=f(-x)的图像,只需按y轴对称即可;要得到y=-f(x)的图像,只需按x轴对称即可;要得到y=-f(-x)的图像,只需按原点对称即可;要得到y=f(︱x︳)的图像,只需将原来y轴右侧的图像不变,左侧的图像去掉,然后再将右侧图像按y轴对称过来即可(原右侧图像保留)。
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对圆锥曲线的对称性理解的更加深刻,而且对前面所学的函数的对称性就能融会贯通了,使用起来自然就得心应手了。
再比如在研究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时,除了通常所用的解析法外,对于函数状态下的圆锥曲线,尤其是x2=2py(p≠0)型的抛物线,我们可以使用导数来得到此抛物线的切线的斜率,对于有关问题来说这样往往能简化计算过程,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16考研政治必备!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是什么?

2016考研政治必备!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是什么?
认识的发展过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辩证过程。
这一过程中包含认识的两次飞跃,历来是考研政治马原部分的一级考点,2016考研命中的可能性仍然很大,属于必背考点哦!
第一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特征与区别:
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对事物表象的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抽象和概括对事物本质及规律的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感性认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反映;理性认识通过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反映。
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起点,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任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会导致两种错误:唯理论:只承认理性认识,否认感性认识的可靠性,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教条主义;经验论:只承认感性认识,否认理性认识,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经验主义。
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是:必须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运用理性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
因为:只有通过这次飞跃,才能使认识物化、对象化,使认识变为现实,使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只有通过这次飞跃,才能使认识受到实践的检验而得到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
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三、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条 件(实现第一次飞跃)
• 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用了三十年的时间精细地观察行星的位置,做了详 尽的记录,积累了大量既丰富又可靠的感性材料。可惜由于缺乏理论 思维,不善于理论分析和数学计算,他始终没有能从这些材料中发现 行星运动的规律,却错误地认为行星围绕太阳转,太阳又绕地球转。 后来第谷的助手开普勒,对第谷积累的感性材料进行了艰苦的思索和 认真的分析,提出了许多假设。起初,他假设太阳绕地球转,所得的 结果误差很大,与观察资料不符。后来改用"日心说",假设火星绕太 阳作圆周运动,计算的结果仍不理想。于是,他大胆地假设"火星的 运动轨道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结果与观察资料相 符。就这样,前后用了十几年的时间,经历了多次尝试和失败,运用 了一系列的推理和计算,终于从第谷积累的感性材料中引出行星三大 定律,被誉为"天空立法者"。 • 思考讨论
第谷
开普勒
补充
• 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 非理性因素主要指认识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 动机、信念、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人的认识 过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和认识能力的发挥具 有激活、驱动和控制的作用。
课堂小结
①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概念及其形式。 ②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③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两个基本 条件。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认识运动的第一次飞跃
表象
知觉 感觉 红! 甜! 硬! 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
苹果(知觉)=红+甜+硬+„„
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感觉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对事物表面的个别属 性和特性的反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学生的现状表明: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往往是片面的、表层的、非本质的,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
只有帮助学生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才能抓住历史现象的本质,揭示历史的发展规律,实现历史教学进行素质教育的目标。
那么如何以科学的态度帮助学生从纷繁复杂的历史进程中建立知识的整体结构、弄清史实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揭示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势呢?我个人的体会是:
首先,注重教材的整体结构教学。
如果不把学生所学习的每个独立的历史概念纳入历史概念的整体体系之中,学生获得的知识就会支离破碎、容易遗忘。
教学中帮助学生把一个个单独概念上下左右相互起来,形成一整套概念体系络,这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由感性认识阶段进入理性认识阶段的标志。
例如《中国近现代史》下册中关于抗日战争初期阶段国共两个战场的情况,如果按课文内容的顺序去板书和讲述,学生对纵横交错的历史现象就难以掌握。
如果在板书中对课文结构进行重新调整,结果就会一目了然:
一、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1组织会战:淞沪、太原、徐州、武汉①制定全面抗线路线②确定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1938年春,李宗仁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人民遭殃:南京大屠杀(1937年12,30多万)抗击和牵制了大量日伪军有力配合了正面战场发展壮大了抗日力量
二、中共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时地:19378陕北3后果3作用2成就平型关大捷(19379):抗战中的首次大捷建敌后根据地:晋察冀等延安成为抗日指导中心华北:华中:华南:丧师失地{{4原因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害怕人民革命力量壮大内容
1洛川会议
2台儿庄大捷这样不仅对抗战初期阶段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时间、历史人物进行了有效的展示,使学生便于形成整体概念,而且运用推理分析法,引导学生对国共两党的活动及结果、原因进行对比分析。
这可使学生把握历史概念的本质属性,找出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从而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
其二,重视对历史理论知识的教学。
历史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历史研究的对象、历史发展的动力形式及规律的探讨。
涉及到人民群众的作用、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民族的形成等一系列指导历史研究的重要理论观点。
在高一年级的《世界近代现代史》中,涉及到对英、法、俄、美、日、德、意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分
析和领袖人物的评价时,可着重让学生了解的历史理论知识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有重要影响等。
在讲述三次工业革命时,注重用史实分析“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道理,旨在说明“社会进步最根本的标志是生产力的提高”。
在讲到法国的启蒙运动和科学共产主义理论时,注重向学生阐明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预见到社会发展的趋势,借以说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历史理论溶于中外历史的各个重大事件之中,教师应以历史理论为指导来进行教学,将其溶化在史实的分析中,以便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历史理论。
这样,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自然地得出历史理论,或用史实来论证理论,进而培养学生运用这些理论辨析新的历史现象的能力。
其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要想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由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还必须加强思维训练,从而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理论分析历史史实的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给学生提供历史表象的东西,更要引导学生在感知基础上对表象进行想象、联想、再造,并与逻辑思维的方式结合,达到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目的,这是培养学生历史形象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备出目的明确的具体教案,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有序且有效地进行。
其次还要注意训练的方法和步骤,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加强思维训练的力度,使学生在迁移知识的过程中逐步深入思考,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例如,高一年级的历史新教材,增加了不少插图及辅助材料。
如果让学生死记硬背大块的文字,对丰富的图像材料只是凑趣看热闹,这就削弱了教科书的功能和思维训练的力度。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形象思维为目的的观察呢?例如在讲述“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时,先引导学生去观察教材中“彼得一世”的画像,要生凭感知产生的表象来描绘彼得一世的性格,从而给学生留下“乱世出英雄”、“英雄展雄才”的深刻印象,这就为后面讲述彼得一世的改革和扩张奠定了良好的思维基矗近几年的历史高考,已开始改变因教材造成的思维定势,引进史学研究的新观点、新发现和新成果,以检测考生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审视历史和客观评价历史的能力,其目的就在于欲以“创造性思维”为契机加强21世纪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高中年级新教材容量增大,知识面拓宽,因此对学生的论证分析能力、概括总结能力和比较评价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就更加需要高中学生在初步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基础上,能够初步运用这些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本质,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