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古代诗歌五首》之《己亥杂诗》教案设计

单元(章)
名称、课题
己亥杂诗主备人
课时划分1课时教学课时第1课时总备课数第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作者情感,体会作者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
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
1.关于作者,学生搜集作者的资料进行展示。
2.朗读诗歌,整体感知,你觉得诗歌阐明了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教学
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作者情感,体会作者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
教学
难点
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法美读法,赏析法。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学法美读法赏析法
教学准备学生: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
教师:查阅有关诗人的资料。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教学札记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
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
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
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
三、作者简介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
由。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其五)》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其五)》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己亥杂诗(其五)》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一首古代诗歌。
这首诗是龚自珍写的组诗《己亥杂诗》的第五首,作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这一年是农历己亥年。
诗人辞官回家,心情十分复杂。
一方面,他对于离开官场感到一身轻松;另一方面,他对于国家命运、民族前途深深地忧虑和关心。
这首诗充分表达了诗人这种复杂的心情。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代诗歌,对于诗歌的阅读和理解有一定的基础。
但七年级的学生在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己亥杂诗(其五)》,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和理解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的关心和忧虑,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歌的基本内容的理解和朗读背诵。
2.难点: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把握,以及诗人思想情感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自主学习法、合作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深入思考,提高学生分析和理解诗歌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情况,设计教学方案。
2.学生准备:预习诗歌,了解作者背景,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诗人龚自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人辞官回家时的复杂心情。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然后,教师展示诗歌的中文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例如,诗中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如何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的?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 . 阅读 20 古代诗歌五首 己亥杂诗(其五)》研讨课教案_4

《己亥杂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领悟作者情感,感悟诗人寄寓诗歌所表现的情感。
重点: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领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媒体】班班通【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以错字板书激趣,营造学习氛围以林则徐图片切入,以前我们学的诗多是唐宋时期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距今仅一百多年,清代龚自珍的一首诗。
请同学板书:已亥杂诗(把“己”写成“已”)指名读课题,学生发现错误书写并指正(请学生讲解并总结“己”、“已”、“巳”的区别和怎样记住它们的字形。
)全班齐读课题,解释诗题。
读了课题你们知道诗题的意思吗?谁来说一说?(课前学生已经通过查字典和翻阅工具书,明白“己和亥”两字的意思,学生自己汇报:己是天干的第六位,亥是地支的第十二位,所以诗题就是1839年。
然后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和查阅资料了解到这首诗是龚自珍在辞官南下,把一路上的所见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
)在1840年,你们知道中国发生了什么重要的事情吗?(学生根据课前的搜集汇报:鸦片战争。
)学生把自己课前查阅并收集到的龚自珍资料在班上以小组形式进行汇报展示。
教师补充:龚自珍,号定盦,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
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
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
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
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
有《龚自珍全集》。
二、初读全诗,整体把握完成“自主学习”部分1、自由读诗:①读准字音,停顿正确地读顺诗句。
2、看看通过自学,能读懂什么?3、指名读,齐读,练读。
(纠正字音与停顿)4、师配乐范读。
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学生再配乐读整首诗。
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小组自由交流,解决以下内容:①句:在无边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又西下了。
人教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20.古代诗歌五首《已亥杂诗》教学课件

《已亥杂诗》教学课件
已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诗文翻译: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 斜的远处延伸, 马鞭向东举起, 这一起身,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
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 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 然地融入议论。“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言外之 意是说,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 国家的前程和命运。
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 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不忘报国之志 ,充分表现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 句。
拓展延伸
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 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 烟;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 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 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 为。
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 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 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 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 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我辞官归乡,犹如从枝头上掉下 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 ,化成了泥土,还要报效国家, 为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心力。
【赏析】
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 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 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 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 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己亥杂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翻译:要使这么大的中国重新朝气蓬勃,靠的是像疾 风迅雷般的改革。像万马齐喑一样的局面,毕竟让人 心痛。 我奉劝皇帝能重新振作、抖擞精神, 不要拘 守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 . 阅读 20 古代诗歌五首 己亥杂诗(其五)》研讨课教案_14

《己亥杂诗》教学设计一、设计意图:诗歌文化源远流长,在我们华夏炎黄子孙的血脉中一直奔腾不息。
因此在诗歌的教学中,我期望以诵读、品析、鉴赏等形式,通过互助模式,让学生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领悟诗歌的真正内涵,从而走进诗歌的意境,并能有效的拓展迁移,使学生真正学会欣赏,学会思考,学会表达。
二、教材解读:《己亥杂诗其五》这首诗写出了诗人辞官离京,离别亲朋好友,回归故里的复杂心情及炽热的爱国情怀。
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此诗面对的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已具备一定的诵读、理解、品析和鉴赏的能力;另外,他们这个阶段对文学作品也会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愿望。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诗文并理解诗意。
2、能够品读诗文,感受作者辞官回乡的复杂情感及爱国情怀。
3、能够理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所蕴含的情感和哲理,并尝试加以运用。
五、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品读重点字词及有感情朗读,感悟作者情感。
难点:抓住重点句理解诗文的主题。
六、教学策略:新课标指出“能复述诗歌的大意,初步感受诗歌的内涵和优美的语言,并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
因此我指导学生立足于读,并且带着问题多角度读,“读出韵、品出情、迁出悟”,重点采用诵读法、发现法,讨论法,交流法来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理解主题。
七、教学流程:运用小组合作模式进行诗歌教学,按照“朗读——理解——探究——背诵”这一环节,分四步走,每一步又按照“明确要求——研读共品——展示评价——小结归纳”的步骤进行。
八、教学过程:课前三分钟展示:朗诵《我的祖国》。
(一)导入新课1、师:我的祖国如此美好,离不开爱国者的无私奉献,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爱国诗人。
2、课件出示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请学生读。
(1)作者简介:龚自珍,清代思想家、文学家。
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
著有《己亥杂诗》。
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在把握诗歌意境时,难点在于让学生从具体的文字描述中抽象出整体的意境,如通过“浩荡离愁白日斜”一句,想象出诗人心中的离愁别绪。
-针对文化背景的融入,难点在于如何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古代社会、文化习俗的认知,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
4.结合古代诗歌的特点,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点,如韵律、对仗等,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5.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提高问题发现与解决的能力,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朗与背诵《己亥杂诗》:正确把握诗歌的节奏、韵律,体会其音韵美。
-理解诗意:通过对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分析,掌握诗的主旨和情感。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己亥杂诗》的学习表现出相当的兴趣。他们在课堂上积极朗读、背诵,对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进行分析,努力理解诗意。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也说明学生们对古代诗歌有着浓厚的兴趣。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讲解诗歌韵律、对仗等知识点时,部分学生显得有些困惑。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这些概念还不够熟悉,需要更多的实例和练习来加强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考虑增加一些互动环节,让学生们亲自参与到诗歌创作中来,以便更好地掌握这些技巧。
另外,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但在引导讨论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于深入挖掘诗人的情感和意境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的了解不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计划在下一节课前给学生提供一些补充材料,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诗歌。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 . 阅读 20 古代诗歌五首 己亥杂诗(其五)》研讨课教案_12

【龚自珍】字璱sè人,号定庵,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代表作】《定庵文集》。《定庵文集》他的诗文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心灵的窗户】——眼神:坚定犀利愤世嫉俗不会对事态冷眼旁观……
黯然辞官,诗中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是?(带着问题朗读诗歌)
五、பைடு நூலகம்学方法与手段
方法:朗读感悟、合作探究
手段:课件
六、教学流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咱们回顾下小学时学过的《己亥杂诗》其一:“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二、【解题背景】
关于诗题“己亥杂诗”什么是“己亥”?“杂诗”是怎么回事?
《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
2、赏:“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是否从此不再关心国家命运?哪些诗句里得到体现?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作者不用“落花”却用“落红”有何用意?
延伸诗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是一种“世事沧桑”的惆怅;“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包含着一种“离情别绪”;“落花流水春去也”——李煜《浪淘沙》有着对美好春光流逝的悲慨。可见“落花”的诗句大多有感伤之意。
三、教学目标
1、理解有关龚自珍的文学常识;背诵并默写本诗。
2、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运用合作赏析的方法,理解诗的含意。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 . 阅读 20 古代诗歌五首 己亥杂诗(其五)》研讨课教案_18

教学设计:
己亥杂诗(其五)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及主要内容。(重点)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难点) 3.诵读并背诵诗歌。(重点)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道光十九年(1839、己亥)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前一年,英国利用鸦片入侵,清廷分成主战和主和两派。龚自珍越位言事,竭力主战,因而“忤其长官,赋归来”。他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取眷属,期间往返九十里,在途中写了大型组诗《己亥杂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龚自珍写于己亥年的杂诗当中的第五首。
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作者作品简介: 龚自珍,(1792—1841)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又名巩祚,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出身于世代官宦学者家庭。 《己亥杂诗》是诗人辞官后的杂诗,作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按干支纪年这年为已亥年,故称。这年诗人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取眷属。期间往返九十里,诗人共写了绝句315首。第二年诗人自己加以编排,并刻印成集,这里选的是第五首。
2.生难字词 字音:白日斜( ) 吟鞭 ( ) 步骤二 读背古诗 深入理解 1.读诗:自读、听读、自读、齐读、抽读、背诵。 2.译诗: 方法:以四人一小组为单位进行翻译,一人读原文,一人说重点字词,一人译重点字词,最后一人译原文,结束后请回答“完毕”。时间:3分钟 浩荡:无限。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 吟鞭:诗人的马鞭。吟,指吟诗。 东指:指东方故里。 天涯:相对京城而言的归途。刘禹锡有“莫道两京非远别,春明门外即天涯”句,这里变用此典。 落红:落花,诗人自喻。
诗意:满怀离愁面对夕阳西下,马鞭东指从此浪迹天涯。凋落的花朵不是无情之物,化作春泥培育出新的鲜花。 3.悟诗: (1)请说说前两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夕阳西下,诗人怀着无边无际的离愁,挥动马鞭,离京远去,打算回到远在天涯的故乡,既有离别的忧伤,也有回归的愉快。 ----营造了孤寂冷清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忧郁孤独和悲壮豪迈的情感。 (2)重点句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 ----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以落花自喻,寄托了诗人虽然脱离了官场,但依然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情怀,表现了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1.诗中哪句表现了诗人犹豫孤独与悲壮豪迈的复杂心情交织一起?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己亥杂诗》
【学习内容】
课本:《己亥杂诗》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及主要内容。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的气节和拳拳爱国之心。
【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理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及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的气节和拳拳爱国之心。
【学习过程】
一、反弹琵琶,导入新课
播放“落花”图片,让学生自由谈感受。
教师引导:古人说,落花是凄美的,“满地落花,似点点有情泪。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落红不是无情物,它在诗人的笔下展现出别样的芳华。
我们一起去领略一番。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
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
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
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
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
有《龚定庵全集》。
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前一年,英国利用鸦片入侵,清廷分成主战和主和两派。
龚自珍越位言事,竭力主战,因而“忤(wǔ)其长官,赋归来”。
他辞官南归,在归途中写了大型组诗《己亥杂诗》
二、读诗韵,把握基调
1.学生先自读一遍诗歌。
2.学生展示朗读,纠正读音。
3.读出韵律,还要考虑诗歌的节奏、停顿。
练读后,学生展示,教师评价。
4.尝试背诵这三首诗。
三、感诗意,理解内容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再加上这三首诗本身素面朝天, 平和本色,理解并不困难。
教给学生一种新的方法,来感知诗意。
方法:
1.以诗人为第二人称——你。
2.与诗人展开心灵对话。
可以询问诗人,也可以表达自己的敬仰、理解、祝愿等多种情感。
答案示例:
啊,龚自珍,你离开京城,看着西方的落日,你心里在想些什么?
啊,寒菊,你独立疏篱,为什么还能感到趣味无穷?
四、品诗境,诗絮飞扬
1.总有一个字(词),让我们怦然心动。
先让学生通过圈点批注的方法进行品味赏析,之后进行展示交流。
答案示例:
“抱香”
大家有没有注意过菊花枯萎时是什么样?它的花瓣不会被风吹落,而是在枝头上凝成生命的永恒。
由此可见,菊的清新淡雅让作者欣赏,而它那种傲骨才更让作者心动。
于是菊花便成了中国文化的传说。
2.总有一处风景,让我们心潮起伏。
答案示例: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一池春水边,一树树杏花盛开,娇艳的繁花和水中花影各占春光。
理解赏析
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
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
但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
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
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
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
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五、悟诗魂,升华人格
1.介绍作者的人生经历及写作背景。
《己亥杂诗》多咏怀和讽喻之作。
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这一年,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大的清帝国行将没落;这一年,力主改革时弊的龚自珍愤然辞官南下,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在了315首日记体组诗——《己亥杂诗》中。
王安石做宰相时积极推行新法,失败后被迫闲居,诗人内心痛楚和悲壮可想而知,但他进步的政治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却始终不变。
《北陂杏花》就写于这样的情况下。
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
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
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
他颂菊自喻,倾注了他的血泪和生命!
2.结合背景及抒情句,理解作者高尚的情操。
答案示例: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物春泥更护花”: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表达出了诗人虽被排挤,也仍保持其纯洁,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陷身污浊,一无所玷,不失高远之志。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这是郑思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
3.把泰戈尔的《生如夏花》这首诗的片段送给学生。
【板书设计】
读诗韵
品诗境悟诗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