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文言文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2013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天津卷

2013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天津卷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语文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第I卷1至6页,第II卷7至12页。

答卷前,考生务必奖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

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第Ⅰ卷注意事项: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以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裨.(bì)益窠.(kē)臼偌.(nuò)大潜.(.qián)移默化B.发轫.(rěn) 烘焙.(péi) 禀.(bǐng)赋既往不咎.(jiù)C.臧否.(pǐ) 契.(qiè)合澄.(chéng)澈乳臭.(xiù)未干D.造诣.(.yì) 编纂.(zuǎn) 泊.(bó)位游目骋.(chěng)怀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膏梁青涩雍容华贵豆寇年华B.缴纳戍边平心而论得鱼忘筌C.桀骜羁旅摩肩接踵励精图治D.袅娜覆盖开城布公呕心沥血3.下面语段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是恰当的一组是长期以来,人们把图书馆当成“知识宝库”,当成“知识殿堂”,似乎对图书馆_________有㖙,然而,“宝库”和“殿堂”虽好,但它们离普通百姓很远,甚至很遥远,普通百姓往往_______。

一些人从不进图书馆,恐怕同这种心态不无关系,图书馆_________“宝库”“殿堂”,______“知识公园”。

A.崇敬望而生畏不仅是而且是B.尊崇望而生畏不应是而应是C.崇敬敬而远之不应是而应是D.尊崇敬而远之不仅是而且是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在学校开设的各种选修课中,同学们尤其更喜欢“生活中的法律”“电脑音乐制作”等体验性强、新鲜有趣的课程。

2013年江苏卷语文高考试卷(原卷 答案)

2013年江苏卷语文高考试卷(原卷 答案)

绝密★启用前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本试卷共26题,共160分。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 高亢.引吭.高歌伉.俪沆.瀣一气B. 稂.莠锒.铛入狱阆.苑书声琅.琅C. 孩.提骇.人听闻尸骸.言简意赅.D. 馈.赠功亏一篑.匮.乏振聋发聩.2. 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1)读者欣赏作品清新的故事,却忽略了蕴藏的热情,欣赏文字的朴实,却忽略了作品隐伏的悲痛,实际上近于___▲_____。

(2)中国古代文化是一座巍峨的高峰,不管我们在儒、释、道哪一条路上行走,___▲_____,最终都必然会在山顶上相逢。

(3)多年前,集团首席执行官就感觉自己___▲_____,在集团迅猛发展、国际市场不断拓展的今天,他的危机感丝毫未减。

A. 南辕北辙异曲同工如临深渊B. 买椟还珠殊途同归如履薄冰C. 南辕北辙殊途同归如履薄冰D. 买椟还珠异曲同工如临深渊3. 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画线句子的含意,不超过15个字。

(4分)有个青年人总是抱怨环境,一位长者对他说:“你想保护自己的脚,穿上一双鞋子比给全世界铺上地毯更容易做到。

”4. 有研究者对200多位作家从发表处女作和代表作的年龄两个方面进行了统计。

比较..图表中两组数据,从作家渐至成熟的角度归纳出一个结论。

(5分)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2013年高考语文真题(Word版)——新课标Ⅱ卷(试题+答案解析)

2013年高考语文真题(Word版)——新课标Ⅱ卷(试题+答案解析)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Ⅱ卷)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20世纪后期,陕西凤雏村出土了刻有“凤”字的甲骨四片,这些“凤”字的形体大致相同,均为头上带有象征神权或王权的抽象化了的毛角的短尾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 ,凤属,神鸟也。

……江中有 ,似凫而大,赤目。

”据此,古代传说中鸣于岐山、兆示周王朝兴起的神鸟凤凰,其原型应该是一种形象普通、类似水鸭的短尾水鸟。

那么,普通的短尾鸟“凤”为何在周代变为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了呢?我们看到,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只有鸟纹而没有凤纹,真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可见“凤”是由鸟演变而来的。

综观甲骨文和商代青铜器,凤鸟的演变应该是鸟在先,凤在后,贯穿整个商代的不是凤而是鸟。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在商人的历史中鸟始终扮演着图腾始祖的重要角色。

《左传》记载郯子说:“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

凤鸟氏历正也……九扈为九农正。

”凤鸟氏成为“历正”之官,是由于它知天时,九扈成为“九农正”,也是由于它们带来了耕种、耘田和收获的信息。

殷人先祖之所以“鸟师而鸟名”,应该是由于这些随着信风迁徙的鸟,给以少皞为首的商人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四季节令的消息。

对凤鸟的崇拜起于商代,其鼎盛却在周代。

正是在周代,“凤”完成了其发展程序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变为神鸟凤凰。

许多历史资料记载了周王室在克商前后对“天命”的重视。

《尚书》“周书”十二篇中大量出现的“命”字多指天命,“殷革夏命”也是常见的语句。

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紧接着就“不革服”“格于庙”(来不及换衣服就到神庙参拜),这个“庙”自然不可能是周庙,而是商人的神庙。

这说明周王室急于把商人的正统接过来,成为中原合法的统治者。

2013年高考福建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3年高考福建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3年高考福建语文试卷及答案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l)狗吠深巷中,。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2)潦水尽而寒潭清,。

(王勃《滕王阁序》)(3) ?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4)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5) ,零丁洋里叹零丁。

(文天祥《过零丁洋》)(6)余立待左右,,俯身倾耳以请。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二)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一5题。

龙洞山记〔元〕张养浩历下多名山水,龙洞为尤胜。

洞距城东南三十里,旧名禹登山。

按《九域志》,禹治水至其上,故云。

中有潭,时出云气,旱祷辄雨,胜国①尝封其神曰灵惠公。

其前,层峰云矗,曰锦屏,曰独秀,曰三秀,释家者流居之。

由锦屏抵佛刹山,巉岩环合,飞鸟劣②及其半。

即山有龛屋,深广可容十数人,周镌佛像甚夥。

世兵,逃乱者多此焉。

依上下有二穴,下者居傍,可逶迤东出,其曰龙洞,即此穴也,望之窅然。

窃欲偕同来数人入观。

或曰是中极暗,非烛不能往,即遣仆燃束茭前导。

初焉,若高阔可步;未几,俯首焉;未几,磬折③焉;又未几,膝行焉;又未几,则蒲伏焉;又未几,则全体覆地蛇进焉。

会所导火灭,烟郁勃满洞中。

欲退,身不容;引进,则其前隘,且重以烟,遂缄吻、抑鼻、潜息。

心骇乱恐甚,自谓命当尽死此,不复出矣。

余强呼使疾进,众以烟故,无有出声应者,心尤恐然。

余适居前,倏得微明,意其穴竟于是,极力奋身,若鱼纵焉者,始获脱然以出。

如是,仅里所。

既会,有泣者,恚者,诟者,相讥笑者,顿足悔者,提肩喘者,喜幸生手其额者,免冠科首具陈其狼狈状者。

惟导者一人年稚,形瘠小,先出,若无所苦,见众皆病,亦阳慑力殆。

其宴于外者举酒酌穴者,人二杯。

虽雅不酒,必使之酌,名曰定心饮。

余因默忆,昔韩文公登华山,穷绝顶,梗不能返,号咷连日。

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

[精品]2013年中考语文试题汇编之文言文阅读之五

[精品]2013年中考语文试题汇编之文言文阅读之五

2013年中考语文试题汇编之文言文阅读之五2013年中考语文试题汇编之文言文阅读之五野马绝尘2013年山东省威海市二、文言文阅读(12分)(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8-11题。

(8分)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曹刿(3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分)A.齐师伐我伐竹取道,下见小潭B.又何间焉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C.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先帝不以臣卑鄙D.忠之属也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A.肉食者谋之操蛇之神闻之B.乃入见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C.何以战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相与步于中庭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2分)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译文:11.写出上文给你最深刻的一点启示,并简要阐述你的理解。

(2分)答:(二)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2-13题。

(4分)献之尝经吴郡,闻顾辟疆有名园。

先不识主人,径往其家,时辟疆方集宾友,而献之游历既毕,指麾好恶,傍若无人。

辟疆勃然数之曰: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

失是二者,不足齿之伦耳。

便驱出门,献之傲如也,不以屑意.(选自《世说新语》)【注释】[献之]即王献之,官王中书令(相当于宰相)。

[顾辟疆]人名。

;[指麾]指点评论。

2013专转本文言文真题及练习题

2013专转本文言文真题及练习题

(二) 阅读下列短文,完成21-25题(在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代表它的宇母填在答题卷相应的空格内。

共10分)谷阳献酒楚共王与晋厉公战于鄢陵,楚师败而共王伤其目。

酣战之时,司马子反渴而求饮,竖谷阳操觞酒而进之。

子反曰:“嘻,退!酒也。

”谷阳曰:“非酒也。

”子反受而饮之。

子反之为人也,嗜酒而甘之,弗能绝于口,醉而卧。

战既罢,共王欲复战,令人召司马子反,司马子反辞以心疾。

共王驾而自住,入其幄中,闻酒臭而还,曰:“今日之战,寡人新伤,所恃者司马也。

而司马又醉如此,是忘楚国之社稷而不恤吾众也!寡人无与复战矣。

”于是罢师而去,斩司马子反以为大戮。

故竖谷阳之进酒,不以仇子反也,其心忠爱之,而适足以杀之。

故曰:“行小忠则大忠之贼也。

”(节选自《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2003年版,有删改)[注释]竖:童仆。

大戮:杀了陈尸示众。

21.下列句中的"而"表偏正关系的一项是A. 司马子反渴而求饮。

B. 子反受而饮之。

C. 共王驾而自往。

D. 楚师败而共王伤其目。

22. 下列句子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文末“……而适足以杀之”的“适”是“恰恰、恰好”的意思。

B. “嗜酒而甘之”的“甘”,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C. “入其幄中,闻酒臭而还”中的“臭”,是“气味”的意思。

D.“罢师而去。

”其中的“去”译作“到……去”。

23. 下列句式不属于或者不包含判断句的一项是A. 寡人无与复战矣。

B.子反曰:“嘻,退!酒也。

”C. 是忘楚国之社稷而不恤吾众也!D. 今日之战,寡人新伤,所恃者司马也。

24. 下列符合短文内容的一项是A. 楚晋交战,楚国败了,但楚共王把晋厉公的眼睛弄伤了。

B. 童仆谷阳以酒充水给司马子反喝,是出于对子反的忠诚爱戴。

C. 楚共王请司马子反来商议退兵一事,子反以生病为自推辞了。

D. 楚共王在危难之时丝毫不讲情面,忘记了国家,不爱情百姓。

25. 下列对短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楚共王不明智,把整个国家的命运仅系于司马子反一身。

2013山水类文言文对比阅读 - 副本

2013山水类文言文对比阅读 - 副本

2013中考山水类文言文比较阅读题一、【参考范围】:《三峡》、《湖心亭看雪》、《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以上作品都是古代游记或名胜记,通过描写奇山异水,自然景观,从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答谢钟书书》、《与朱元思书》是以书信短札的形式,描写了秀丽的山水景物。

尽管文体有所不同,但都是叙事、写景、状物的成分居多,而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和抱负。

《三峡》、《答谢钟书书》、《湖心亭看雪》、《与朱元思书》均是清新的山水小品,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之作,艺术性较高而思想性不强。

它们都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及修辞手法,突出了山水的特点。

文章由景及情,以情入景。

虽所记景色不同,写作心境不同,却都是感情抒怀,借景言情的名篇。

二、【比较阅读训练题】(一)《答谢中书书》和《与朱元思书》【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互相轩.邈()⑵晓雾将歇.()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天下独绝.。

猿则百叫不绝.。

B、实是欲界之.仙都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猛浪若奔.。

虽乘奔.御D、康乐以.来属予作文以.记之3、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四时俱备.犹得备.晨炊B、沉鳞.竞跃锦鳞.游泳C、泠泠作.响而后作.D、有时见.日胡不见.我于王。

2013中考备考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史记-商君列传》

2013中考备考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史记-商君列传》

2013中考备考文言文阅读及答案:《《史记?商君列传》古诗文阅读孝公①既用卫鞅②,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徒。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卒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个数。

于是太子犯法。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③黥④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注释:①孝公:秦孝公。

②卫鞅:人名,即商鞅。

③虔;人名。

④黥:古代的一种肉刑。

11.与文中“将法太子”的“将”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C.晓雾将歇,猿鸟乱鸣(《答谢中书书》) D.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12.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用“/”断句。

(2分)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2分)14.从本文看,卫鞅变法成功的原因之一是。

答案11.C(2分)12.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2分。

画对后3处得2分,画对后3处中的2处得1分,画对后3处中的1处不得分)13.百姓认为(觉得)这件事很奇怪,没有人敢移动(它)。

(2分。

全句连贯、顺畅得1分,“怪”字翻译正确得1分)14.取信于民。

(1分。

写“讲求诚信、违法必究、执法严明、效果明显”等均可)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曰:“修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1)是:(2)固:(3)全:(1)这(2)本来(3)确定是(完全,肯定的)(每个1分)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6——11题。

(一)[双调]清江引·秋怀张可久西风信来家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6.曲中写了哪些秋景?(2分)7.作者描写这些秋景的作用是什么?(3分)阅读下面三则古诗文,完成14—21题。

(一)送客诗严维明月双溪水,清风八咏楼。

昔年为客处,今日送君游。

注释:严维:唐代诗人,浙江绍兴人,年轻时曾在金华安正书院习文。

14.诗中用高度概括的语言写出了金华哪两处名胜?(2分)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金华具有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相关材料】材料一:郑板桥辞官后,“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只带着一条黄狗和一盆兰花回乡隐居。

——摘自《百度百科网》材料二: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一)14.婺江(双溪)八咏楼15. 赞美、热爱以及留恋之情。

(三)(五)诗词鉴赏中秋月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中秋月》作于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任徐州知府时,与相别七年的弟弟苏辙共度了一百多日,并有了难得的共同赏月的机会。

26.这首诗写法上由入,抒发了作者之情。

(2分)27.请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述“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的优美意境。

(2分)26.由景入情,抒发了作者不得和亲人团聚的相思27.晚霞渐渐消逝,深秋的寒气笼罩夜晚,袭人肌体,天上的星斗随着夜色加深逐渐旋转,银盘似的圆月也无声的移动。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做6—9题。

汉江临泛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8. (1)中间四句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色?(2分)(2)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一12题。

(10分)人非上智,其孰无过。

过而能知,可以为明;知而能改,可以跂圣①。

小过不改,大恶形焉;小善能迁,大善成焉。

夫人之过无他,惰慢也,嫉妒也,邪僻也。

惰慢则骄,孝敬衰焉;嫉妒则刻,灾害兴焉;邪僻则佚,节义颓焉。

是数者,皆德之弊而身之殃。

或有一焉,必去之如蟊螣,远之如蜂虿②。

蜂虿不远则螫身,蟊螣不去则伤稼,己过不改则累德。

若夫以恶小而为之无恤③,则必败;以善小而忽之不为,则必覆。

能行小善,大善攸④基;戒于小恶,终无大戾。

(选自《内训〃迁善》,有删节)注:①跂圣:向圣人看齐。

②蟊螣、蜂虿:害虫、毒虫。

③恤:担心、忧虑。

④攸:所。

9.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过.而能知,可以为明过:(2)己过不改则累.德累: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①人非上智,其.孰无过①惰慢则.骄,孝敬衰焉A B②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②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①以.善小而忽之不为①戒于.小恶,终无大庚C D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②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11.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或有一焉,必去之如蟊螣,远之如蜂虿。

(2)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12.这段选文的主旨十分明显,你还能记起一些与之相关的名句吗?请写出两条。

(2分)8. (1)前两句描绘出了水天一色、广阔渺远的山水远景,后两句描绘出了水势浩大、波澜起伏的眼前景象。

(2分。

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得分)(2)表达了诗人追求美好境界、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2分。

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得分)三、(10分)9. (1)过:有过错(或犯错误)。

(2)累:连累,损害。

(2分。

每词1分)10.C(2分。

A①副词,表反问;②代词,他。

B①连词,表因果,就;②连词,表转折,却。

C均为连词,因为。

D①介词,指明对象;②介词,比)11. (1)如果有其中的一个方面,就一定象(除掉)蟊螣一样去掉它,象(远离)蜂虿一样远离它。

(2分。

“或”“远”各0.5分;状语后置1分。

语句不通顺可酌情扣分)(2)现在(我)即使死在捕蛇上,与我乡邻们的死相比也已经算晚了,又怎么敢仇恨呢?(2分,“虽”“乎”“安”“毒”各0.5分。

语句不通顺可酌情扣分)12.示例: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荀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2分。

每句1分,凡与“改过”“向善”有关的名句皆可)阅读下列古诗文,完成15~22小题。

(一)(4分)泛吴淞江[宋] 王禹偁苇蓬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

惟有鹭鸶①知我意,时时翘足对船窗。

【注】①鹭鸶:白鹭,羽毛白色,腿很长,能涉水捕食鱼、虾等。

15.诗中(1)一词写出了天色已晚,(2)一词则强调了诗人泛江已久。

(2分)16.“惟有鹭鸶知我意”中的“我意”指的是什么?(2分)(三)(7分)不责僮婢(节选)唐临性宽仁,多恕。

尝欲吊丧,令家僮归取白衫,僮乃误持馀衣,惧未敢进。

临察之,谓曰:“今日气逆,不宜哀泣,向取白衫且止。

”又令煮药,不精,潜觉其故,乃谓曰:“今日阴晦,不宜服药,可弃之。

”终不扬其过也。

阳城尝绝粮,遣奴求米。

奴以米易酒,醉卧于路。

城迎之,奴未醒,乃负以归。

及奴觉,谢罪。

城曰:“寒而饮,何害也!”(选自冯梦龙《古今谭概》)2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3分)(1)向.取白衫且止(2)潜.觉其故(3)奴以米易.酒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2分)终不扬其过也。

22.你赞同唐临、阳城的做法吗?为什么?(2分)15.(1)斜阳(2)半日(2分,每空1分)16.“我意”指的是诗人孤寂、苦闷的心境。

(2分,意对即可)(二)(9分)(三)(7分)20.(1)先前,原先(刚才)(2)暗中(3)交换(3分,每词1分)21.(唐临)始终没有张扬家僮的过错。

(2分,意对即可)22.示例1:赞同,他们二人为人宽厚,善于待下,这是一种美德。

示例2:不赞同,他们的做法,是对下属的纵容,容易导致下属再次犯错。

(2分,根据表达,酌情给分)(一)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4分)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4、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作的诗。

人们认为诗中虽然流露出了漂泊思归之苦,但诗人孤忠仍存,壮心犹在,洋溢着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4分)(二)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按要求作答。

(13分)永有某氏者,畏日①,拘忌异甚。

以为己生岁直子,鼠,子神也。

因爱鼠,不畜猫犬,禁僮勿击鼠。

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

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

某氏室无完器,椸无完衣,饮食大率鼠之馀也。

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数岁,某氏徙居他州。

后人来居,鼠为态如故。

其人曰:“是阴类恶物也,盗暴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猫,阖门,撒瓦灌穴,购僮罗捕之。

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臭数月乃已。

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①古人迷信,相信日子有吉凶,怕犯日讳而不敢随意举动,称为畏日。

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4分)生岁直子 ( ) 室无完器 ( )假五六猫 ( ) 购僮罗捕之 ( )6、用“/ ”为下面一个句子标出停顿。

(2分)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7、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4分)(1)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

(2) 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8、本文是柳宗元贬居永州期间写的寓言讽刺小品《三戒》中的一篇小寓言。

你认为本文寓意何在?(3分)4、①同意。

从“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一句可以看出诗人不服老,不怕病,积极用世的精神。

上文已写到了月景,可见落日乃是诗人自比,表现了自己虽已暮年,壮心不已的豪迈情怀。

尾联也借用老马识途的典故,比喻自己虽已年老,并非毫无用处,再次表现出老当益壮渴望报国的热情。

(能找出一处理由即可)②不同意。

诗歌中的片云、孤月、落日、秋风、老马等意象传达出的是诗人一生漂泊的沧桑之感。

诗的结尾两句更流露出一种报国无门的怨愤。

(老马尚能识途,我竟连一匹老马也不如了吗?) (4分)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各1分)生岁直子 ( 通“值”,正当 ) 室无完器 (家具 )假五六猫 ( 借 ) 购僮罗捕之 ( 悬赏,奖励 )6、用“/ ”为下面一个句子标出停顿。

(2分,每处0.5分)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7、 (1) 粮仓和厨房里,都任凭老鼠肆虐而不去过问。

(仓廪,庖厨,恣)(2) 它们以为那种饱食终日,无灾无难的日子是可以长久的呢!(以,恒)(各2分)8、借写永某氏家的鼠仗势欺人,因其所依仗的外力消失,最后落得可悲下场的故事(1分),讽刺中唐时代的反动官僚擅作威服,虚有其表,结局必将同鼠一样。

(2分)。

(三(四) 如梦令(6分)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夜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22.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3分)23.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三、综合性学习(10分)毕业前夕,班上开展“师恩难忘”的感恩活动。

请你把这次活动的内容、收获制作成手抄报,作为毕业时送给老师的特殊礼物。

24.为手抄报设计报名和栏目。

仿照下面示例,写出报名和四个栏目名称。

(6分)例:报名园丁颂栏目课堂内外①报名②栏目A. B. C. D.25.为手抄报写一段“编者的话”,说明这期为手抄报的主题。

(4分)(四) 如梦令22. (3分) 写出了春天晚上(1分) ,雨点疏落(1分)风刮得很猛烈的情景(1分)(要点:时间和“风”“雨”的情态。

)23. (3分) 运用了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的方法(1分)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2分)。

(意思表达清楚即可)三、综合性学习(10分)24.①(2分) 要求:主题突出,简洁明了。

②(4分) 示例:园丁之歌、老师的一天、悄悄话、校园内外、爱心故事等(每个栏目1分。

要求:符合主题,简明扼要,内容不重复)25.(4分) (说明主题,语言通顺即可。

)(一)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2分,每小题3分)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乎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