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语言》重点

合集下载

视听语言课程教学教案(教学设计)

视听语言课程教学教案(教学设计)

视听语言课程教学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视听语言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视听语言的基本概念与特征掌握视听语言的基本元素及其相互作用理解视听语言在影视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1.2 教学内容视听语言的定义与特征视听元素:画面、声音、剪辑、摄影、表演等视听语言的应用与创作方法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视听语言的基本概念与特征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影片的视听语言运用实践演练法:让学生尝试运用视听语言进行创作1.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视听语言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作品展示:学生运用视听语言创作的成果第二章:画面语言2.1 教学目标掌握画面语言的基本元素及其相互作用理解画面语言在影视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学会运用画面语言进行故事叙述与情感表达2.2 教学内容画面语言的定义与特征画面元素:镜头、构图、色彩、光线等画面语言的应用与创作方法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画面语言的基本概念与特征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影片的画面语言运用实践演练法:让学生尝试运用画面语言进行创作2.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画面语言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作品展示:学生运用画面语言创作的成果第三章:声音语言3.1 教学目标掌握声音语言的基本元素及其相互作用理解声音语言在影视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学会运用声音语言进行故事叙述与情感表达3.2 教学内容声音语言的定义与特征声音元素:对话、旁白、音效、音乐等声音语言的应用与创作方法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声音语言的基本概念与特征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影片的声音语言运用实践演练法:让学生尝试运用声音语言进行创作3.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声音语言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作品展示:学生运用声音语言创作的成果第四章:剪辑语言4.1 教学目标掌握剪辑语言的基本元素及其相互作用理解剪辑语言在影视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学会运用剪辑语言进行故事叙述与情感表达4.2 教学内容剪辑语言的定义与特征剪辑元素:镜头切换、剪辑节奏、蒙太奇等剪辑语言的应用与创作方法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剪辑语言的基本概念与特征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影片的剪辑语言运用实践演练法:让学生尝试运用剪辑语言进行创作4.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剪辑语言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作品展示:学生运用剪辑语言创作的成果第五章:摄影与表演5.1 教学目标掌握摄影与表演的基本元素及其相互作用理解摄影与表演在影视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学会运用摄影与表演进行故事叙述与情感表达5.2 教学内容摄影与表演的定义与特征摄影元素:摄影机运动、镜头角度、景别等表演元素:演员表演、角色塑造、情感表达等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摄影与表演的基本概念与特征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影片的摄影与表演运用实践演练法:让学生尝试运用摄影与表演进行创作5.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摄影与表演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作品展示:学生运用摄影与表演创作的成果第六章:视听语言与叙事技巧6.1 教学目标理解视听语言在叙事中的作用掌握叙事技巧,包括故事结构、角色塑造、情节推进等学会运用视听语言创造紧张、悬念和情感共鸣6.2 教学内容叙事元素:故事、角色、情节、冲突等视听语言与叙事的关系:如何通过视听元素推动故事发展经典叙事技巧分析:如闪回、倒叙等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叙事元素和视听语言的关系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影片的叙事技巧实践演练法:让学生尝试运用叙事技巧进行创作6.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叙事技巧和视听语言的应用能力作品展示:学生运用叙事技巧和视听语言创作的成果第七章:视听语言与主题表达7.1 教学目标理解视听语言在主题表达中的作用掌握通过视听元素传达主题的方法学会运用视听语言深化观众对主题的理解7.2 教学内容主题表达的重要性视听元素与主题的结合:如色彩、音乐、镜头等经典影片主题表达分析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主题表达的重要性和视听元素的应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影片的主题表达实践演练法:让学生尝试运用视听语言表达主题7.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主题表达和视听语言的应用能力作品展示:学生运用主题表达和视听语言创作的成果第八章:视听语言与风格塑造8.1 教学目标理解视听语言在风格塑造中的作用掌握通过视听元素塑造独特风格的方法学会运用视听语言体现个人风格8.2 教学内容风格的概念与重要性视听元素与风格的结合:如剪辑风格、摄影风格、音乐风格等经典影片风格分析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风格的概念和视听元素的应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影片的风格实践演练法:让学生尝试运用视听语言塑造风格8.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风格塑造和视听语言的应用能力作品展示:学生运用风格塑造和视听语言创作的成果第九章:视听语言与新媒体技术9.1 教学目标理解视听语言在新媒体中的作用掌握新媒体技术对视听语言的影响学会运用新媒体技术拓展视听语言的表现力9.2 教学内容新媒体概述:互联网、移动终端、虚拟现实等新媒体技术与视听语言的结合:如交互式视频、360度视频等新媒体视听语言创作案例分析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新媒体的概念和技术案例分析法:分析新媒体视听语言创作案例实践演练法:让学生尝试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创作9.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新媒体技术和视听语言的应用能力作品展示:学生运用新媒体技术和视听语言创作的成果第十章:综合创作与实践10.1 教学目标综合运用所学视听语言知识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学会评价和修改自己的作品10.2 教学内容创作流程:构思、策划、拍摄、剪辑等创作要求:故事性、艺术性、技术性等作品评价与修改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创作流程和要求案例分析法:分析优秀作品的特点实践演练法:让学生进行综合创作实践10.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创作流程和要求的理解能力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作品的创意、艺术性和技术水平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设计:教案中的每个章节都包含了丰富的教学内容,涵盖了视听语言的基本概念、元素及其在影视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视听语言笔记

视听语言笔记

视听语言⭕️①什么是视听语言:以视听为载体来传达和接受信息,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语言。

视听元素:影像,声音,剪辑特征:(全媒体全渠道的融合性,重共享重反馈的交互性,纪实与虚拟的两极化发展,艺术创作的虚拟性)②视听语言基本属性两个基本属性(特征):一,逼真性(精确还原现实世界,重现幻听渴望。

生产技术特性决定,使人产生快感,造就质感质感即信息,使人产生快感,造就感染力)二,幻觉性(运动幻觉与立体幻觉)光波与声波接受的特殊机制:视觉暂留原理。

似动现象。

心理补偿机制。

视觉暂留(视觉后像):人眼在某个视像消失后仍可使该视像在视网膜上滞留0.1—0.4秒左右。

电影胶片每秒24格的速度匀速转动,每秒24帧。

双眼视差:两眼瞳孔相距大约65毫米,当用两只眼睛同时看一个物体的时候,左眼看物体的左边多一些,右眼看物体的右边多一些,两眼视网膜上形成两个略有差异的一事项。

心理补偿机制:人有一种将他看到,听到感知的形象复合成他已知的完整形象的倾向。

电影创作流程:前期筹备阶段(选择剧本,组建创作班子,分镜头剧本。

)实拍阶段,后期制作阶段。

视听作品:导演,摄影师,录音师,剪辑师。

影像的基本单位:镜头实际拍摄:一次开机到关机之间所摄取的一段画面剪辑之后:两个剪切点之间的一段画面形成影像的基本元素:机位、画框、构图、景别、角度、焦距摄影机运动、照明、色彩、场面调度上述各元素并非孤立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综合形成影像的叙事,表意,抒情等。

分析影像的基本方法:文本分析(分镜头分析,截图截取片段分析,机位图分析)背景资料阅读(导演的个人背景作品,创作的背景,文本的时代背景)画框:又叫景框,封闭的四边框相当于镜头的取景框。

③画类空间,画外空间构成画外空间的主要方法:1,拍摄对象出、入画。

2,人物指向画外的视线或者动作3,画外的人物或者物体投射在画内的影子4,利用镜子等有反射功能的物体或平面5,画外人物有局部出现在画内6,画面停留足够长的时间,引人联想画外空间7,摄影机的运动8,打破画面内的一些空间隔断9,画外音④构图一,概念在一定的画幅格式中,为表现某一特定的内容和视觉美感效果,将镜头前被表现的对象以及被摄取的各种造型元素(线条光线影调色调)有机的组织分布在画面中,形成一定的画面形式。

《视听语言》教学大纲

《视听语言》教学大纲

《视听语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00000000)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课程的性质:《视听语言》是广告学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是影视应用理论的基础知识,是为培养和检验学生使用影视语言的能力而开设的专业基础课。

《视听语言》课程所阐明的内容,作为影视语言基础性、语法性的知识,对于学生影视理论知识架构的建立、影视知识学习体系的形成,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视听语言》课程的内容大都浅显易懂、实用性强,对于学生的影视创作实践也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教学目标:《视听语言》是数字媒体专业的一门基础知识课程,也是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

二十世纪视听媒介的出现,标志着人类传播史上第三次重大革命。

视听媒介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质的改变。

目前,从文字语言文化向视听语言文化的世界性转移已全面开始。

作为交流思想和感情的通讯技巧,视听语言有着自己的内在规律,这是由视听媒介的媒材所决定的。

本课程将牢牢抓住视听媒介的媒材特性,在传播学、心理学、语言学、符号学等学科的基础上,探讨和认识视听语言的基本规律。

二、课程学时、学分课程总学时:48课程总学分:3三、课时分配四、适用专业及年级本课程大纲适用于14级数字媒体专业的本科教学。

五、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一)知识目标本课程通过系统阐述动画视听语言的各构成要素,从镜头、构图、景别、角度、运动、轴线、场面调度、剪辑、声音等不同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使学生掌握视听语言在影视动画中的主要特点与常用表现手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视听语言概念,拓展其艺术思维空间。

(二)能力目标贯彻系统性和循序渐进的原则。

从易到难,从浅到深,从表象到纵深发展,使学生一步一步掌握系统知识。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辨别各种动画艺术片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与背景相适应的主题思想,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影视动画视听语言规律,掌握分镜头原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六、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理论部分第一部分影视艺术生成与演变(2学时)1、教学内容:一、电影是技术与艺术结合的产物,二、电视——现代大众传播媒体;2、教学要求:对电影、电视的技术与艺术形态生成及演进做了简要概述,使学生从影视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全面把握这两种艺术语言的演进脉络。

电影视听语言知识重点

电影视听语言知识重点

电影视听语言知识电影语言(上)——电影语言的独特元素: -镜头、画面、蒙太奇 -第一节镜头与画面 -一、电影语言的基本要素:镜头与画面 -“画面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

”—— [法]阿尔诺·马尔丹 -影视语言是依托镜头、以声音和图象的综合形态进行思想情感交流的视听语言。

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是镜头。

是摄影机开始转动到停机这一过程中的一组画面。

[美]梭罗门、[法]麦茨 -镜头与画面的关系。

-关于画面 -影象画面是艺术符号、美学的现实。

-画面的视野和焦点。

影象画面与人的视界的对应性。

-画面的形成取决于镜头的运用。

电影语言的问题是如何运用镜头组织拍摄画面的问题(“摄影笔”的问题)。

-1、镜头的距离 -远景。

远距离,大视野。

介绍环境背景、渲染气氛。

-全景。

表现人物动作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中景。

注意力引向人物,环境空间小。

-近景。

主体局部,面目表情及情感变化。

-特写。

特定局部占整个画面,视觉冲击,强迫注意。

突出与强化作用。

- 2、镜头的运动 -推 -拉 -摇 -移 -跟 -3、镜头的角度 -平拍 -俯拍 -仰拍 -4、镜头的视点 -主观镜头与客观镜头。

-机位与轴线: -顶角机位、平行机位、正、反打机位。

-跳轴与反跳轴。

-反跳轴原则是摄影机机位设置的一条定律,为保证摄影对象在空间中的正确位置、方向的统一,使观众得到正确的空间结构顺序,需在轴线的180度之内设置摄影机角度。

跳轴是指越过轴线安排机位。

-5、镜头的焦距 -标准镜头 -短焦距镜头 -长焦距镜头 -变焦镜头 --第二节蒙太奇 -蒙太奇概念——法文“montage”,原建筑学术语,组装、装配、构成。

指镜头、画面、声音有机组合的方式手段,通过连接、组合。

构成时间空间的统一性、连贯性、完整性。

-“电影不是拍摄成的,而是剪辑成的。

是由它的素材即一段一段的胶片剪辑成的。

”——普多夫金 -蒙太奇是电影的思维方式,具有文法、表意、修辞意义。

视听语言考试汇总

视听语言考试汇总

《视听语言》复习提纲一、填空题(10个小题)二、名词解释(4个小题)简答题(4个小题)第一章影像&1.1景别1、景别:是画面从二维平面上识别人物位置和空间关系,直观上看也就是取景区域、画面范围大小的不同。

2、划分景别的标准:画框中所截取的人物身体部分的多少大景别远景:情绪性景别,是涵盖广阔空间的的画面,以表现环境气势,画面中没有明确主体,人物所占比例很小,抒发情感,渲染气氛,用于影片的开场和结尾;是一种概括性镜头全景:基本的介绍性景别,表现成年人全身或场景全貌的画面,主要用来介绍环境和事物发展的整体面貌,又称为“定位性镜头”;有利于交代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景别越小,环境占的越小,人物表现的越突出小景别中景:最常用的叙述性景别,展现场景局部或人物胸部以下、膝盖以上部分可以看到人物的动作的景别。

表现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行动、交流,生动展现人物的动作和姿态可以看清人物的表情,是电视媒体的常用景别近景:具有较强交流性的景别,表现人物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的景别,用于刻画人物性格,环境次要,主要突出人物面部表情。

特写:主观性强的景别,起到强调,制造悬念作用常被用来弱化剪辑上的失误,也称为“万能镜头”特写指以细腻来表现人物或被拍摄物体细部特征时常用于主观镜头,表现人物主观视点大景别小景别远景、全景中、近、特表现人物形体关系表现人物神态关系空间环境描写空间环境虚写重在环境景物的表现重在人物的表现景别越小,动感越强,主观性越强,剪辑节奏越快景别的剪辑规则1.在相同的时间长度中,小景物的剪辑长度短于大景别。

(常规叙事的情况下,特写用2秒左右,中景用3~4秒左右,全景则用5~6秒左右)2.同一运动主体在相同的运动速度下,景别越小,动感越强3.同一主体(或相似物体)在角度不变或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前后镜头的景别变化过小,会致使视觉跳动感增强。

(例如采访断点)4.运用不同景别的镜头组合,可以实现有层次描述事件的目的。

《视听语言》教学大纲

《视听语言》教学大纲

《视听语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视听语言/Audiovisual language二、课程代码162Y031三、课程类别专业课四、课程性质专业必修五、学时/学分32/ 2六、先修课程动画概论七、适用专业动画专业八、教学内容及要求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影视动画视听语言规律,掌握分镜头原理,并能驾御分镜头台本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基本任务与要求:了解动画视听语言的各构成要素,从电影视听语言的不同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掌握视听语言在影视动画中的主要特点与常用表现手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视听语言概念,拓展其艺术思维空间,达到能够灵活分镜头画面设计的要求。

第一章视听语言概论(8课时)了解:视听语言的含义理解:视听语言的基本规律、视听语言的构成元素及其相互关系掌握:视听语言的发展简史、动画视听语言的特点及分类重点内容:视听语言的发展简史、动画视听语言的特点及分类教学难点:视听语言的基本规律、视听语言的构成元素及其相互关系第二章影像(8课时)了解:动画影像的形成理解:镜头掌握:景别、构图、角度与运动、光线、色彩重点内容:动画影像的形成教学难点:景别、构图、角度与运动、光线、色彩第三章声音(8课时)了解:声音概论理解:电影声音元素掌握:电影声音的制作重点内容:电影声音元素教学难点:电影声音的制作第四章剪辑(8课时)了解:剪辑概论理解:轴线掌握:蒙太奇、如何连接好前后两个镜头重点内容:剪辑概论教学难点:蒙太奇、如何连接好前后两个镜头九、考核方式考试题型构成:动画片的视觉语言分析70%,镜头组接形式30%。

成绩构成: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十、学时分配及进度安排十一、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源(一)使用教材[中国]殷俊、王平编著《动画视听语言》(第1版)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一)教学参考资料[中国]聂欣如编著《动画剪辑》(第1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01月十二、其他说明课程结束后学生作业A4打印保存。

视听语言课程教学教案(教学设计)

视听语言课程教学教案(教学设计)

视听语言课程教学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视听语言概述1.1 视听语言的定义与特征1.2 视听语言与传统语言的区别1.3 视听语言在现代传媒中的重要性1.4 教学小结第二章:视听元素2.1 视觉元素2.1.1 画面构图2.1.2 色彩2.1.3 光影2.1.4 运动2.2 听觉元素2.2.1 音乐2.2.2 声音效果2.2.3 对话与旁白2.3 视听结合的艺术2.4 教学小结第三章:剪辑与节奏3.1 剪辑的基本原则3.2 剪辑技巧3.3 节奏与剪辑的关系3.4 案例分析:经典剪辑片段解析3.5 教学小结第四章:视听语言的表现手法4.1 叙事手法4.2 象征手法4.3 情感表达4.4 创意视听语言4.5 教学小结第五章:视听语言在实践中的应用5.1 影视作品中的视听语言运用5.2 广告中的视听语言运用5.3 网络短视频的视听语言特点5.4 学生作品展示与分析5.5 教学小结第六章:电影中的视听语言6.1 电影概述与电影语言的发展6.2 电影中的视觉元素运用6.3 电影中的听觉元素运用6.4 电影剪辑与叙事节奏6.5 案例分析:经典电影视听语言解析6.6 教学小结第七章:电视剧中的视听语言7.1 电视剧的特点与分类7.2 电视剧中的视听元素运用7.3 电视剧剪辑与叙事节奏7.4 案例分析:电视剧视听语言解析7.5 教学小结第八章:纪录片中的视听语言8.1 纪录片的特点与分类8.2 纪录片中的视听元素运用8.3 纪录片剪辑与叙事节奏8.4 案例分析:经典纪录片视听语言解析8.5 教学小结第九章:动画中的视听语言9.1 动画的特点与分类9.2 动画中的视听元素运用9.3 动画剪辑与叙事节奏9.4 案例分析:经典动画视听语言解析9.5 教学小结第十章:新媒体环境下的视听语言创新与发展10.1 新媒体对视听语言的影响10.2 新媒体环境下的视听语言创新10.3 短视频与直播中的视听语言特点10.4 案例分析:新媒体视听语言创新案例第十一章:视听语言在网络视听平台中的应用11.1 网络视听平台的发展概况11.2 网络剧与网络电影中的视听语言特点11.3 网络短视频与直播的视听语言创新11.4 案例分析:热门网络视听作品中的视听语言解析11.5 教学小结第十二章:跨媒体叙事与视听语言12.1 跨媒体叙事的概念与特点12.2 跨媒体叙事中的视听语言运用12.3 跨媒体叙事案例分析12.4 教学小结第十三章:视听语言与国际交流13.1 视听语言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13.2 不同文化背景下视听语言的差异13.3 国际视听作品中的视听语言特点13.4 案例分析:国际视听作品中的视听语言解析13.5 教学小结第十四章:视听语言的创作与实践14.1 视听语言创作的基本流程14.2 视听语言创作的实践技巧14.3 学生作品展示与评价第十五章:视听语言的未来发展趋势15.1 技术进步对视听语言的影响15.2 视听语言在未来的创新方向15.3 视听语言教育的未来发展15.4 教学小结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教案涵盖了视听语言的基本概念、视听元素、剪辑与节奏、表现手法以及在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等不同领域的应用。

电影视听语言知识 重点

电影视听语言知识    重点

电影视听语言知识电影语言(上)——电影语言的独特元素: -镜头、画面、蒙太奇 -第一节镜头与画面 -一、电影语言的基本要素:镜头与画面 -“画面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

”—— [法]阿尔诺·马尔丹 -影视语言是依托镜头、以声音和图象的综合形态进行思想情感交流的视听语言。

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是镜头。

是摄影机开始转动到停机这一过程中的一组画面。

[美]梭罗门、[法]麦茨 -镜头与画面的关系。

-关于画面 -影象画面是艺术符号、美学的现实。

-画面的视野和焦点。

影象画面与人的视界的对应性。

-画面的形成取决于镜头的运用。

电影语言的问题是如何运用镜头组织拍摄画面的问题(“摄影笔”的问题)。

-1、镜头的距离 -远景。

远距离,大视野。

介绍环境背景、渲染气氛。

-全景。

表现人物动作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中景。

注意力引向人物,环境空间小。

-近景。

主体局部,面目表情及情感变化。

-特写。

特定局部占整个画面,视觉冲击,强迫注意。

突出与强化作用。

-2、镜头的运动 -推 -拉 -摇 -移 -跟 -3、镜头的角度 -平拍 -俯拍 -仰拍 -4、镜头的视点 -主观镜头与客观镜头。

-机位与轴线: -顶角机位、平行机位、正、反打机位。

-跳轴与反跳轴。

-反跳轴原则是摄影机机位设置的一条定律,为保证摄影对象在空间中的正确位置、方向的统一,使观众得到正确的空间结构顺序,需在轴线的180度之内设置摄影机角度。

跳轴是指越过轴线安排机位。

-5、镜头的焦距 -标准镜头 -短焦距镜头 -长焦距镜头 -变焦镜头 --第二节蒙太奇 -蒙太奇概念——法文“montage”,原建筑学术语,组装、装配、构成。

指镜头、画面、声音有机组合的方式手段,通过连接、组合。

构成时间空间的统一性、连贯性、完整性。

-“电影不是拍摄成的,而是剪辑成的。

是由它的素材即一段一段的胶片剪辑成的。

”——普多夫金 -蒙太奇是电影的思维方式,具有文法、表意、修辞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型: 1、单选 15题(15分) 2、填空 10题(10分) 3、名词解释 5题(15分) 4、简答 5题(30分) 5、论述题 2题(20分) 6、案例分析 1题(10分) 第一章 视听语言概论 (第一节——第三节:填空选择为主,注意年代、发展史、起源) 第一节 1、视听语言定义:(P2) 视听语言主要是电影的艺术手段,同时也是大众传媒中的一种符号编码系统。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态,其主要包括:镜头、镜头的拍摄、镜头的组接和声画关系。

第二节 2、视听语言的基本规律:(P2) ①视听语言的基本规律是模仿人的视听感知经验。 ②视听语言的传播是单向的。 ③视听语言中的元素与文字或词语语言系统中的元素是不同的。 ④视听语言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 18世纪产生了“记录媒介”,20世纪产生“视听媒介”(属于记录媒介) 第三节 3、19世纪之前,传播媒介从媒介材料上分为两类:(P5) ⑴身体媒介;⑵再现性媒介。 4、视听媒介的媒介材料——光波与声波。 5、动画电影的起源——17世纪阿塔纳斯·珂雪发明“魔术幻灯”(P6) 6、动画电影的发展:(P6) ⑴1824年。彼得·罗杰提出“视觉暂留”现象。 ⑵法国人艾米儿·科尔是第一位将通俗漫画家的乔治·马努斯的漫画制作成动画。 ⑶温瑟·麦凯 1914年,电影史上着名代表作《恐龙葛蒂》; 电影史上第一部长达20分钟的动画纪录片《路斯坦尼亚号之沉没》。 ⑷①第一部音画同步的有声卡通片——1928年《蒸汽船威力》(主角米老鼠) ②1932年第一部彩色卡通片,第一部奥斯卡动画短片奖——《花与树》 ③《老磨坊》——1937年,首次采用多层摄影台营造视觉深度,这一年,迪士尼进入:美国卡通黄金时代”。

④《白雪公主》——1937年,其拥有多项世界第一。 世界第一部长篇剧情动画电影; 世界第一部发行原声音乐的电影(唱片形式); 世界第一部使用多层次摄影机拍摄的动画; 世界第一部举行隆重首映式的动画,获得第十一届奥斯卡特别成就奖,最佳原着配乐提名。

⑤1942年《小鹿斑比》首创渲染式水彩概念画法。 ⑥1995年《玩具总动员》——电影史上首部全计算机动画长片,获奥斯卡特殊成就奖,最佳原着剧本提名,最佳音乐配乐提名及最佳歌曲提名。

(注意P7—P8中出现的作品,年代及出品公司) ⑸世界各国动画:(P8) ①美国联合制片公司(UPA)——1943年成立。 1)理想——改革动画既定的风貌,作品注重平实的、风格化、当下流行的线条设计,社会政治批判。 2)特点——“有限动画”制作方式 3)代表作:《兄弟情》、《悬吊者》 ②南斯拉夫的萨格勒布学派——20世纪50年代成立。 1)理想——全力实验有限动画,发展有趣的故事和别具一格的线条。 2)特点:迷人和震撼。 3)代表作:1961年奥斯卡脱颖而出的短片《Ersatz》 ③加拿大国家电影局的动画部门(NFBC)——1942年成立。 1)宗旨:由动画家诺曼·麦克拉伦主持,成立的宗旨“向加拿大及其他地区的人说明加拿大”。20世纪60年代成了向往个人创意的动画者的家。

2)1970—1980年,其制作的动画获七次奥斯卡奖。 ④日本: 1)1958年,安日田拍摄日本第一部长篇动画《白娘子的传说》。 2)手冢治虫将电影手法以及蒙太奇技巧引进连环画的创作,并制作成电视系列动画《原子小金刚》、《铁臂阿童木》、《森林大地》。

3)1984年,宫崎骏《风之谷》是国际动画领域一个创举——创造了动画影像的新景观。本片奠定了宫崎骏在日本动画界的地位。 ⑤中国:中国动画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 1)1926年,万氏兄弟制作了第一部中国动画片《大闹画室》。 2)1940年,万氏兄弟创作了中国第一部长篇动画《铁扇公主》。 3)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立,特伟任厂长,提出“探民族风格之路”的口号,从此开始了中国动画的民族风格建设。

第四节(论述、简答) 7、动画视听语言的特点及分类:(P9) ⑴特点:动画可以增加许多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想法并加以实现,它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可以实现电影实现不了的镜头画面,因此动画影像产生独特的视听语言特点——主观性和表现性。动画片可以用创造性动态视觉的手段表现一切奇迹,由于动画片的假定性形象使得动画片中的奇迹具有特殊的感染力——升华了观赏态度产生的积极接受心理。因此说“动”是动画之本。

⑵分类:(分类依据——视听语言的语法系统) ①实验动画:是一种视觉风格的探索,这类动画影片中,影像是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构成元素。早期的实验动画大体都是结合抽象几何图形及古典音乐作为其表现的媒介进行运动形态的研究与探索。20世纪60年代后,形式与内涵变得越发丰富,声音也不再只是动作的伴奏,动画的载体与风格也变得多元化。

特点:叙事结构是被简化了的动画片与形态。一般来讲由个人编导、设计、制作和配音,描写的内容是经过动画手法处理过的现实,即对现实的评价、看法以及思考。开放式的结构,非典型人物造型,即具有多重性格的普通人,空间观念更加超现实、自由和魔幻。

②叙事动画:利用动画的形式表现事件、人物、思想情感。动画影片按照戏剧文学的叙事规律和电影化的想象构架故事,有严谨的故事结构、明确的主人公。明确的时空关系以及明确的因果关系。一定模式的开头、情节的开展、起伏、高潮以及明确的结局。

叙事动画在经历多种文化渗透后,形成了一定的叙事样式: 1)文学性叙事方式——具有小说、神话的性质,如宫崎骏《幽灵公主》、李成江《美丽物语》;

2)戏剧性叙事方式——按照传统戏剧结构讲故事的方式,强调冲突律,如《埃及王子》;

3)纪实性叙事方式——具有散文。记叙文。新闻报导的性质,如《萤火虫之墓》。 ③另两种动画视听语言的分类: 1)按播放媒介分:电视动画片和电影动画片 2)按画面效果和制作手段分:二维动画片和三维动画片 第五节 (每个知识点都要) 8、视听语言构成元素(P13):影像、声音、剪辑三大部分。 ⑴影像:基本组成单位是镜头,一般一个故事片由400-800个镜头组成。 ①镜头概念: 从技术角度上讲,镜头是摄影机马达开动到停止这段时间曝光的胶片; 从剪辑角度上讲,镜头是两个剪辑点之间的那段胶片。 ②电影镜头:每秒24个画格 PAL制的电视镜头:每秒25个画格 电脑动画可根据播出要求任意改变其渲染的设置参数。 (画格是电影最小的可划分单位) ③影像分类:镜头、构图、景别、角度与运动、光线、色彩等, ⑵声音包括:语言。音响、音乐。 ⑶剪辑包括:影像剪辑、声音剪辑。 (从剪辑技巧上看可分为光学剪辑和无技巧剪辑) 8、构成元素间的相互关系:(整段都要背P13) (补充P10) 10、1924年,瑞典画家维京·伊格林完成的《叙线交响曲》为实验动画,该片展示出时间。节奏以及整体结构的音乐性和因明暗与方向变化而产生的运动感, 11、1921年,汉斯·瑞克特利用动画工作台与手动剪辑机尝试以停格、顺拍、倒拍方式制作抽象动画。

1921年《韵律21》实验方形的形状变化韵律; 1923年《韵律23》实验线条变化的韵律与节奏感; 1925年《韵律25》实验线条与色彩的变化关系。 ★第二章 影像 (本章每一个小点都会考到,书中出现的经典案例赏析需注意) 第一节 动画影像的形成 ★ 1、二维动画影像的形成:(P14) 包括分镜头设计、画面设计、场景设计、角色设定、原画、动画、色彩设定、色指定、上色、上色检查、摄影、后期特效、编辑等。

① 分镜头设计 定义:又称分镜头画面、故事版。通俗地说,将分镜头剧本视觉化就是分镜头设计。画面内容要求能展示故事情景,表现出角色,提示镜头的运动调度,体现出空间关系等。

内容包括:对角色动作、声音、景别、镜头变化、场景转换方式的描述,以及人物的移动、镜头的移动、视角的转换等,并配以相关文字阐释。 分镜头设计师导演对影片的整体构思与设计蓝图。 ② 画面设计 定义:即画面构成,也称“设计稿”,是用来表达镜头影像基本够策划那个的设计图,也称施工图,是原画与背景设定的基础,即将分镜头设计进行加工,画成接近原画的草稿图,并由导演标注上完整的指示以告知原画如何工作。

包括:规格框、背景线图、动作线图、运动线图、视觉效果提示。 ③ 场景设计 定义:以美术导演为中心,根据导演的意图绘制出作品的空间环境。 包括:影片中各主场景的色彩气氛图,场面平面坐标图、立体鸟瞰图、景物结构分解图。

作用:1)场景应符合角色所处的情境,具有时代特殊和地域特点,其主要作用为导演提供镜头调度和运动主体调度、视点、视距以及视角的选择;2)画面构图和景物透视关系;3)光影变化以及空间想象等方面依据;4)控制和约束影片整体美术风格。

④角色设定 定义:也称造型设计,主要是指设计登场角色的造型、身体比例、服装样式、不同的眼神及表情,并标出角色的外貌特征、个性特点等。 ⑤原画 定义:也称“关键动画”,是指根据分镜头设计或画面设计稿将设计好的镜头影像绘制成精细的线条稿,是动画制作具体操作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包括整个镜头的内部动作和外部动作设计。

作用:控制动作轨迹特征和动态幅度,其动作设计直接关系到未来动画作品的叙事质量和审美功能。

⑥动画 定义:是指按照动画设计者画的原画稿所规定的动作范围,张数及特殊要求,逐一画出动作的中间过程,经过逐格拍摄,形成活动画面,故又称“中间画”。

⑦色彩设定(在原画上标注) 定义:必须配合整片作品的色调(背景及作品个性)来设计人物的颜色。 ⑧色指定(在动画上标注) 定义:根据色彩设定来指定具体用色。 ⑨上色 定义:在每一个区块标记的颜色编号,在塞璐璐片的反面进行着色,对画面进行加工、修整。现在色指定主要是由电脑来完成。

⑩上色检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