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起电两种电荷
11.1电荷 摩擦起电 知识讲解(作业)

电荷摩擦起电【要点梳理】要点一、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1.电荷: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或玻璃棒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我们就说硬橡胶棒或玻璃棒带了电,或者说它带有了电荷。
2.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现象叫摩擦起电。
3.正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
4.负电荷: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5.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要点诠释:(1)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这个吸引是相互的,轻小物体也会吸引带电体。
轻小物体是指质量和体积都很小的物体如:通草球,轻质小球、碎纸屑、泡沫、毛发、细小水流等。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①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两种不同的物体相互摩擦后,各自带上等量异种电荷的现象。
②接触带电:用接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即:一个不带电的物体与另一个带电的物体接触时,不带电的物体也带了同种电荷。
接触带电实际上是电荷的转移。
要点二、原子结构元电荷1.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库仑,符号是C。
2.原子结构:物体由分子、原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质子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且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原子带的正电荷与负电荷等量,原子不显电性,呈电中性,物体也呈电中性,但不能说物体没有电荷。
3.元电荷:精确的实验表明,任何带电体所带的电荷量总是等于某一个最小电荷量的整数倍,即电子所带电荷量的整数倍。
因此人们把一个电子所带电荷量的绝对值叫“基本电荷”,也叫“元电荷”(带电量最小的电荷),用符号“e”表示,则e=1.6×10-19C。
要点诠释:摩擦起电的实质,由于不同物体的原子核对于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在相互摩擦中,束缚能力弱的物体失去电子而带正电,束缚能力强的物体得到电子而带负电。
摩擦起电的过程是电荷的转移过程,而非创造了电荷。
要点三、验电器:1.验电器的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2024河北中考物理二轮复习 微专题 电学基础概念(课件)

短路
电源短路:用导线直接连 电源短路时,电流很大,电源和导线 接电源正负极的电路 发热,可能会烧坏电源
用电器短路:用导线直接 用电器短路时,仅被短路的用电器中 连接用电器两端的电路 无电流通过,该用电器无法工作
九、串、并联电路
类型
串联电路
并联电路
电路图
连接特点 电路中只有___一__条___电流的路径 有两条或多条电流的路径
知识
常见电流 作用
单位及换算 电压
常见电流
电路
通路
三种状态 断路
串、并 联电路
短路 特点 电流、电压规律
电流表 使用
与电压表
读数 导体
物质的导电性 绝缘体
半导体定义ຫໍສະໝຸດ 超导体电阻 单位及换算
影响因素
滑动变阻器
河南
知识精讲
【版本导航】人教:九年级第十五章、第十六章P31~P72 教科:九上第三章、第四章P33~P70
作用
(1)通过调节其阻值来改变电路中的__电__流____; (2)保护电路
3、电阻箱 可以改变电路中的电阻,但不可以连续改变连入电
特点 路的电阻,它的优点是可以直接读出连入电路的电 阻值 各旋盘对应指示点的示数___乘__以___面板上标记的倍
读数 数,然后_相__加___, 就是连入电路的电阻值.如图所 示电阻箱的读数为___2_0_2_3__Ω
物体
间的物质
电阻变为0
应用 举例
金属、人体、大 地、石墨、水银 、食盐水溶液等
橡胶、玻璃、 塑料、陶瓷等
硅、锗、二极 管、三极管等
输电线(减少电 能损耗)、发电 机线圈(减少热 量产生)
联系
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当条件改变(高温、潮湿等 )时,绝缘体也可以变成导体
《两种电荷》电流和电路PPT教学课件

第1节 两种电荷
知识管理
1.摩擦起电 定 义: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说 明:带电体能吸引 轻小物体 。
本 质: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
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 转移 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
2.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
正 电 荷:用丝绸摩擦过的 玻璃棒 带的电荷为正电荷。 负 电 荷:用毛皮摩擦过的 橡胶棒带的电荷为负电荷。 规 律:同种电荷互相 排斥 ,异种电荷互相 吸引 。
属球时,金属箔张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验电器金属箔因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张开 B.验电器不能精确地测出物体所带电荷量的多少 C.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电是因为橡胶棒失去了电荷 D.若用该橡胶棒靠近某轻质小球时互相吸引,该小球可能不带电
5.[2018·四川巴中]关于导体和绝缘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 擦起电。
新知探究 知识点 2 两种电荷 1. 现象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实验1:将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
现象:相互排斥 分析:同为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种 类一定是相同的,相同种类的电荷间互相排斥
【归纳总结】 验电器是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其制作原理是:同种电 荷相互排斥;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荷,当接触验电器上端的金属球时, 橡胶棒上的电子会转移到验电器上。
类型之三 导体与绝缘体
[2017·内蒙古呼和浩特]关于导体和绝缘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绝缘体不容易导电,但能够带电 B.金属能够导电的原因是金属里面的电子都能自由移动 C.能够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不能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D.绝缘体不能导电的原因是绝缘体内没有电子
(2014秋)九年级物理全册第15章《电流和电路》第1节《电荷 摩擦起电》课件

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电荷间相作用规律》 视频(53秒)
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 +
-
+
带电的头发飘起来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009•长春)如图是用毛皮摩擦过的气球靠近细小的水流, 水流被吸引发生弯曲的现象,这是因为气球带了_______ 电 。
(2013•衡阳)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
六、导体和绝缘体
(2013山东)导体内一定有大量的 [ A.自由电子. B.负离子. C.正离子. D.自由电荷.
D
]
(2013上海)一个不带电的导体中 [ D ] A.没有电子. B.没有质子. C.没有电荷. D.既不缺少电子,也没有多余的电子
(2013吉林)两个金属导体,甲带正电,乙不带电,将二者接触 使乙带电的过程是【 D 】 A.甲的正电荷移[向乙,乙带正电. B.乙的正电荷移向甲,乙带负电. C.甲的负电荷移向乙,乙带负电. D.乙的负电荷移向甲,乙带正电.
(2013龙 岩) 四个悬挂着的带电通草球,相互作用情 况如图所示,那么D球【 A 】 A.带与A球不同种的电荷 B.带与B球不同种的电荷 C.带与C球不同种的电荷 D.一定带正电荷
图5
(盐城市2014年)将带正电的玻璃棒靠近泡沫球,出 现如图所示的情形。若改用带负电的橡胶棒靠近这个泡 沫球,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B 】 A.若相互吸引,则泡沫球带正电 B.若相互吸引,则泡沫球不带电 C.若相互排斥,则泡沫球带正电 D.若相互排斥,则泡沫球不带电
第1节 两种电荷
50个 × 50 = 8×10-18 C
bye bye
END
•THE
D)
三、电荷量
一片雷雨云带电的电荷,大约只有几十库仑。
2015年新人教 15.1两种电荷(最新课件)

第1节 两种电荷
一、电荷:
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
体的性质就说物体带了”
电”或带了电荷
二、两种电荷
正电荷: “+” 两种电荷 负电荷: “-”
1、摩擦起电
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叫做摩擦起电.
人们发现,无论用什么方法 带电,物体所带的电荷或者 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 电荷相同,或者与毛皮摩擦 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相同。
金属靠自由电子导电。
第1节 两种电荷
一、电荷的定义
二、两种电荷
正电荷: “+”
负电荷: “ -”
三、导体
绝缘体
2、单位:库仑,符号:C 3、电子是带最小负电荷的粒子,
e=1.6×10-19 C
三、导体
绝缘体
1、导体:善于Βιβλιοθήκη 电的物体。如:金属、人体、食盐水溶液等。
2、绝缘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
如:橡胶、玻璃、塑料、陶瓷等。
3、电荷在导体中的定向移动
善于导电的物体 导体:
(金属、人体、大地、石墨、酸碱盐溶液、湿木)
带正电
原子
电中性
核外电子
带负电
氢原子
氧原子
“ +”
+1
“ -”
+8
摩擦起电的实质: 失去电子带正电 得到电子带负电 是电荷发生了转移 。
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4、验电器:
金属球
(1)构 造:
金属箔
金属杆 金属罩
(2)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且所带电荷量越多金属箔
张开的角度越大。
电荷量 1、定义: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
两种电荷——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
物理第一节两种电荷的笔记

物理第一节两种电荷的笔记一、电荷。
1. 摩擦起电。
- 定义: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例如,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 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当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有了多余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
2. 两种电荷。
- 正电荷: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为正电荷。
- 负电荷:规定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为负电荷。
-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例如,两个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时会相互排斥,而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时会相互吸引。
二、验电器。
1. 构造。
- 验电器主要由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等部分组成。
2. 工作原理。
-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当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有一部分电荷会转移到验电器的金属箔上,使金属箔带上同种电荷,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金属箔就会张开一定的角度。
金属箔张开角度的大小反映了带电体所带电荷的多少。
三、原子及其结构。
1. 原子结构。
- 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
- 原子核带正电,它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
- 电子带负电,电子在原子核的周围绕核高速运动。
- 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原子整体不显电性。
四、导体和绝缘体。
1. 导体。
- 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
例如,金属(如铜、铝、铁等)、人体、大地、石墨、食盐水溶液等都是导体。
- 导电原因:导体中有大量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
在金属中,这些自由电荷是电子;在酸、碱、盐的水溶液中,自由电荷是正、负离子。
2. 绝缘体。
- 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例如,橡胶、玻璃、塑料、陶瓷等都是绝缘体。
- 绝缘原因:绝缘体中的电荷几乎都被束缚在原子或分子的范围内,不能自由移动,所以不容易导电。
第1节 电荷 电荷守恒定律(学生版)

第1节电荷电荷守恒定律一、摩擦起电两种电荷1.带电体:带有的物体。
2.摩擦起电:通过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3.两种电荷(1)电荷的分类①正电荷:丝绸摩擦过的所带的电荷。
②负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所带的电荷。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异种电荷相互。
4.电荷量(1)定义:电荷的,常简称为电荷量。
(2)表示方法:通常正电荷的电荷量用正数表示,负电荷的电荷量用负数表示。
(3)单位①国际单位:库仑,符号。
②常用单位:微库(μC)和纳库(nC)。
1μC=C,1nC=C。
【思考判断】1.两个正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为斥力,两个负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为引力。
()2.丝绸摩擦玻璃棒,玻璃棒带正电,证明正电荷从丝绸转移到玻璃棒上。
()3.玻璃棒和其他物体摩擦后不一定带正电。
()二、摩擦起电的解释1.原子电性:在正常状态下,原子内的总数等于原子核内的总数,因而通常物体或者物体的任何一部分都不显电性。
2.摩擦起电的实质:材料不同的两个不带电的物体互相摩擦使一个物体的原子中有一些挣脱原子核的束缚并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最终,失去电子的物体显示出带,得到电子的物体显示出带,而且两者的电荷量必然。
三、电荷守恒定律1.内容:电荷既不能被,也不能被,它们只能从一个物体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到另一部分。
2.理解:在任何自然过程中,电荷的代数和是。
【思考判断】1.两个电中性物体相互摩擦时,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得到质子的物体带正电。
()2.带等量异种电荷的两个导体接触后,电荷会消失,这种现象叫电荷的中和。
()3.摩擦起电的过程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的过程。
()四、静电感应和感应起电1.静电感应:当一个带电体靠近导体时,由于同种电荷相互,异种电荷相互,导体中的自由电荷便会趋向或远离带电体,使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电荷,远离带电体的一端带电荷的现象。
2.感应起电:利用使金属导体带电的过程。
突破1起电的三种方式三种起电方式的比较方式内容摩擦起电感应起电接触起电产生条件两个不同绝缘体摩擦时导体靠近带电体时导体与带电体接触时现象两物体带上等量异种电荷导体两端出现等量异种电荷导体带上与带电体电性相同的电荷微观解释不同物质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约束力不同,摩擦时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导体中的自由电子受到带电体对它的排斥(或者吸引),而移向导体的远端(或者近端)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使得自由电子在带电体和导体上转移,且重新分布实质均为电荷在物体之间或物体内部的转移【例1】(多选)关于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摩擦起电现象说明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电能,也说明通过做功可以创造出电荷B.摩擦起电说明电荷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C.感应起电说明电荷可以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D.感应起电说明电荷可以从带电的物体转移到原来不带电的物体【例2】如图所示,放在绝缘支架上带正电的导体球A,靠近放在绝缘支架上不带电的导体B,导体B用导线经开关接地,现把S先闭合再断开,再移走A,则导体B()A.不带电B.带正电C.带负电D.不能确定【针对训练1】(多选)将带电棒移近两个不带电的导体球,两个导体球开始时互相接触且对地绝缘,如图所示,下列几种方法中能使两球都带电的是()A.先把两球分开,再移走棒B.先移走棒,再把两球分开C.先将棒接触一下其中一球,再把两球分开D.棒带的电荷量如果不变,不能使两导体球带电突破2电荷守恒定律1.完全相同的导体球接触起电时电荷量分配原则用带电荷量为Q1的金属球与带电荷量为Q2的金属球接触,若两球带同种电荷,则每个小球所带的电荷量为总电荷量的一半。
【最新精选】摩擦起电的原理

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两个不同的物体带电的现象,叫摩擦起电(或两种不同的物体相互摩擦后,一种物体带正电,另一种物体带负电的现象)。
概念摩擦起电(electrification by friction)是电子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的结果。
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
因此原来不带电的两个物体摩擦起电时,它们所带的电量在数值上必然相等。
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两种电荷: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规定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任何两个物体摩擦,都可以起电。
18世纪中期,美国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经过分析和研究,认为有两种性质不同的电,叫做正电和负电。
物体因摩擦而带的电,不是正电就是负电。
原因近代科学告诉我们:任何物体都是由原子构成的,而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所组成,电子绕着原子核运动。
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带的正电荷数跟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相等,原子不显电性,所以整个物体是中性的。
原子核里正电荷数量很难改变,而核外电子却能摆脱原子核的束缚,转移到另一物体上,从而使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目改变。
当物体失去电子时,它的电子带的负电荷总数比原子核的正电荷少,就显示出带正电;相反,本来是中性的物体,当得到电子时,它就显示出带负电。
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因为不同物体的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的本领不同,所以其中必定有一个物体失去一些电子,另一个物体得到多余的电子。
如用玻璃棒跟丝绸摩擦,玻璃棒的一些电子转移到丝绸上,玻璃棒因失去电子而带正电,丝绸因得到电子而带着等量的负电。
用橡胶棒跟毛皮摩擦,毛皮的一些电子转移到橡胶棒上,毛皮带正电,橡胶棒带着等量的负电。
同种材料摩擦起电的原因利用一些容易起电的同种材料进行相互摩擦,两个摩擦表面就能够出现带电现象。
通过进一步的实验表明:两个表面所带电荷为同性电荷,并且有的材料摩擦可以带同性正电荷,有的摩擦后可以带同性负电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