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课文芦花荡知识点梳理
初二人教版上册语文《芦花荡》课文归纳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初二人教版上册语文《芦花荡》课文归纳
《芦花荡》这篇课文在文学界的影响很大,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初二人教版上册语文《芦花荡》课文归纳,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把全文分成四部分(1-8);(9-19);(20-54);(55-63)分四个大组,大组再分小组讨论并找出与老人相关的描述句子来。
①先看(1-9)段:
第一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深夜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 第二组:将近六十岁、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第三组:奔、飘、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一切保险
第四组:一个没事人、不带一枝枪、
第五组:紧紧封锁、、歌声还是那幺响、呆望、敌人发了愁
指导:
一腔热血:(满腔热情)是说某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用全部的精力去做某事。
英雄气概:是指某人在某个重大问题上表现出来的气魄。
②再看(10-19)(20-54)部分:
第一组:安心睡一觉、不怕、多幺俊的一个孩子
第二组:不怕、它照不见我们、飞快、跳进水里
第三组: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第四组:谁、蹿、仄歪、昏花、射穿老头子的心
第五组:我没脸见人、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立志当早,存高远。
初二语文芦花荡课文与重点内容指导

初二语文芦花荡课文与重点内容指导初二语文芦花荡课文与重点内容指导语文课本上的知识点是学好初中语文的基础,学完每一篇课文后都应该整理复习课文知识点,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初二语文芦花荡课文与重点内容,供同学们学习。
芦花荡课文原文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
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敌人监视着苇塘。
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
我们的队伍还没有退却的意思。
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
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
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
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
敌人发了愁。
一天夜里,老头子从东边很远的地方回来。
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子回来。
孩子们在炮火里滚了一个多月,都发着疟子,昨天跑到这里来找队伍,想在苇塘里休息休息,打打针。
八年级上册《芦花荡》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上册《芦花荡》知识点整理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提防dīfang
疟yào子
寒噤jìn
吆喝yāohe
蹿cuān
仄zè歪
转弯抹mò角
(点拨:注意'提'、'喝'、'抹'等是多音字。
)
2.解释下列词语。
寒噤:因寒冷而哆嗦。
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3.用恰当词语填空。
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
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2.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
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撤。
三、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芦花荡》的作者是现代著名作家孙犁,选自《孙犁文集》,本文是作者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
《芦花荡》期中知识点:初二上册语文必备

《芦花荡》期中知识点:初二上册语文必备
1、选自《孙犁文集》,本文是孙犁的“白洋淀故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
孙犁:小说家,散文家,其清新的文风被称为“荷花淀派”。
2、老头子:外貌描写,行动、语言等描写。
3、老头子:老当益壮,充满活力,精干坚韧,智勇双全,出奇制胜,爱憎分明,爱国,过于自信和自尊(性格核心)。
4、写景的作用: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精神世界,加强抒情韵味。
5、重点:①景物描写②人物性格:爱国抗日,自尊自信,爱憎分明,智勇双全。
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芦花荡》期中知识点:初二上册语文必备,怎么样,大家还满意吗?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同时也祝大家学习进步,考试顺利!
相关标签搜索:初二期中复习。
八年级语文上册 1.2 芦花荡知识要点 (新版)新人教版

芦花荡·知识点精析一、需掌握的字的读音疟疾(nu è) 寒噤(j ìn ) 黄梢(sh āo ) 趴在(p ā) 蹿(cu ān ) 仄歪(z è) 飒飒(s à) 泅着(qi ú)二、需掌握的多音多义字提ī提防í提纲 疟à疟子üè疟疾 喝è吆喝ē喝水d t y o n h h ⎧⎨⎩⎧⎨⎩⎧⎨⎩三、形似字正音组词趴ā(趴下)扒á(扒手) 浸ì(浸透)侵ī(侵略) 苇ě(苇塘)纬ě(纬度)讳ì(忌讳)梢ā(麦梢)稍ā(稍微)哨à(哨兵)销ā(销声匿迹)艄ā(艄公)篙ā(竹篙)蒿ā(蒿草)稿ǎ(稿件)搞ǎ(搞好)菱í(菱角)棱é(棱角)绫í(绫罗绸缎)p p j n q n w i w i hu sh o sh o g o ⎧⎨⎩⎧⎨⎩⎧⎨⎪⎩⎪⎧⎨⎪⎪⎪⎩⎪⎪⎪⎧⎨⎪⎪⎩⎪⎪⎧⎨⎪⎩⎪sh o xh o sh o h o g o g o lng l ng l ng 淀à(淀粉)绽à(绽开)锭ì(一锭黄金)di n zh n d ng ⎧⎨⎪⎩⎪四、词语积累诗情画意:富有诗和画的意境。
自如:活动或操作不受阻碍。
穿梭:像织布的梭子来回活动,形容来往频繁。
胆寒:害怕。
阴森:阴沉,害怕。
提防:小心防备。
尖利:尖锐;锐利。
能耐:技能,本领。
悠闲:闲适自得。
央告:央求。
阴惨:阴沉暗淡。
水淋淋:形容物体上水往下滴的样子。
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抱怨: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埋怨。
歇凉:乘凉。
吆喝:大声喊叫。
遮掩:遮蔽,遮盖。
现眼:方言,出丑丢脸的意思。
打牙跌嘴: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的意思。
五、作者简介孙犁,1913年4月6日出生,河北人。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
初中八年级语文基础知识之《芦花荡》字词基础_基知辅导

初中八年级语文基础知识之《芦花荡》字词基础_基知辅导
中考网整理了关于初中八年级语文基础知识之《芦花荡》字词基础,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芦花荡》尖利jiānlì:尖锐锋利。
能耐néngnai:[口]∶本事;技能。
悠闲yōuxián:从容闲适而无所牵挂。
寒噤hánjìn:因受冷或受惊而身体颤动。
仄歪zè :倾斜。
央告yānggào:恳求。
转弯抹角:语言不便直说,以比喻、暗示或正言反说等方式表达。
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苇塘堤防竹篙编算疟子吆喝蹿飒飒泅水莲蓬 。
最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芦花荡》知识点

最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芦花荡》知识点【1】第一段景物描写有何作用?答:点名环境气氛,突出环境险恶,交代背景,为后文描写人的行为做铺垫。
更突出了老头子的英雄行为。
【2】怎样理解“在淀里,像一片苇叶,直奔着东南去了。
”答:运用比喻手法,将小船比作一片苇叶,突出小船轻快的特点,老头子乘船技术的娴熟和行踪神出鬼没。
【3】“苇子还是那么狠狠的往天上钻”怎样理解?答:努力长高的苇子生动的展现了在残酷的战争年代里,白洋淀人民威武不屈,顽强生存的姿态。
象征的白洋淀人民的意志和力量。
狠狠表现了抗日军民对日寇的仇恨。
钻表现了抗日军民的坚定信念和不屈精神。
【4】3、4段肖像描写作用?答:有外貌描写和服饰描写,写出了老头子精明强干、敏锐机智,英勇果敢,有自信自尊的特点。
【5】“老头子就叫他们睡一觉……咱们还有大米和鱼吃。
”请简要赏析。
答:一方面体现了老头子的孩子们的喜爱和安慰。
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老头子自信的特点【6】赏析“眼前的环境好像是一个梦”。
答:把眼前的环境比做一个梦,形象生动的表达了孩子们历经千辛万苦找到部队后的惊喜、激动的心情。
【7】赏析“她们在家乡的道路上新军……长大成人了”答:把女孩子们的成长描写的有韵味。
庄稼的自然成熟,雁群的南飞北回诗意盎然的安于着时光的流逝。
“北斗”即使是在的事物,也是一种暗喻:党的光辉的指引。
【8】14段“趴”等一系列动词说明了什么?答:充分说明了两股女孩有炮火中的紧张环境来到这个美丽的地方轻松愉悦的心理。
【9】老头子的信心来自?答:对环境的熟悉,高超的水上功夫,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10】26段动词作用?答:表现老头子反应灵敏,对地东正经验丰富。
【11】老头子不带枪,是不是鲁莽?答:不是。
因为他又对人民的爱和对敌人的恨,凭着对白洋淀的熟悉,高超的水上技艺,对敌斗争的力气——船桨,鱼钩,使他在斗争中游刃有余,这是处于高度的自信。
【12】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答: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
八年级下册语文芦花荡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册语文芦花荡知识点总结
导读: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语文,我们搜集了这篇八年级下册语文芦花荡知识点总结,希望给同学们的学习有很好的帮助。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提防dīfang疟yo子寒噤jn
吆喝yāohe蹿cuān仄z歪转弯抹m角
(点拨:注意提、喝、抹等是多音字。
)
2.解释下列词语。
(1)寒噤:因寒冷而哆嗦。
(2)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3.用恰当词语填空。
(1)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2)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
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2.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
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撤。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芦花荡》的作者是现代着名作家孙犁,选自《孙犁文集》,本文是作者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
八年级下册语文芦花荡知识点总结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了,希望同学们喜欢!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语文课文芦花荡知识点梳理
初二语文课文芦花荡知识点梳理
教育(Education)狭义上指专门组织的学校教育;广义上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拉丁语educare是西方“教育”一词的来源,意思是“引出”。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初二语文课文芦花荡知识点梳理,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二语文课文芦花荡知识点梳理篇1
1、选自《孙犁文集》,本文是孙犁的“白洋淀故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
孙犁:小说家,散文家,其清新的文风被称为“荷花淀派”。
2、老头子:外貌描写,行动、语言等描写。
3、老头子:老当益壮,充满活力,精干坚韧,智勇双全,出奇制胜,爱憎分明,爱国,过于自信和自尊(性格核心)。
4、写景的作用: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精神世界,加强抒情韵味。
5、重点:
①景物描写
②人物性格:爱国抗日,自尊自信,爱憎分明,智勇双全。
初二语文课文芦花荡知识点梳理篇2
一、芦花荡知识点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提防dīfang疟yào子寒噤jìn
吆喝yāohe蹿cuān仄zè歪转弯抹mò角
(点拨:注意“提”、“喝”、“抹”等是多音字。
)
2.解释下列词语。
(1)寒噤:因寒冷而哆嗦。
(2)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3.用恰当词语填空。
(1)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
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2)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
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2.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
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撤。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芦花荡》的作者是现代著名作家孙犁,选自《孙犁文集》,本文是作者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
初二语文课文芦花荡知识点梳理篇3
一、文学常识
《芦花荡》选自《孙犁文集》。
作者孙犁,原名孙树勋,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小说散文结集《白洋淀纪事》之一《荷花淀》,之二《芦花荡》。
二、重点字词
(1)拼音
竹篙(gāo)疟(yào)子寒噤(jìn)蹿(cuān)
仄(zè)歪飒(sà)飒泅(qiú)着转弯抹(mò)角
(2)解释词语。
提防:小心防备。
央告:央求。
能耐:技能、本领。
悠闲:闲适自得。
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仄歪:倾斜、歪斜。
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三、段落划分
一(1—8)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和主要人物。
(为情节展开作铺垫)
二(9—19)一天夜里老头子护送两个女孩去芦苇塘。
(开端)
三(20—54)老头子由于过于自信导致大女孩子受伤,决心教训敌人挽回自己的面子。
(发展)
四(55—63)老头子痛打日本鬼子,为大菱报仇。
(高潮、结局)
四、小说的相关知识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肖像)、行动、语言、心理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小说的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
小说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等)。
4.快速默读课文,理清记叙要素,把握课文内容
时间:一天夜里地点:芦苇塘人物:老头子、大菱、二菱
事件:老头子送大菱二菱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大菱负伤流血,老头子发恨要讨还血债。
初二语文课文芦花荡知识点梳理篇4
1、生字生词
穿梭(suō):像织布的梭子来往频繁。
转弯抹(mò)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
比喻说话绕弯,不直截了当。
打牙跌嘴: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的
飒飒(sà):形容风响的声音。
央(yāng)告:恳求。
月明风清:月光明朗,微风爽人。
形容美好的月夜。
2、本课导学
走进作者
孙犁(1913~2002),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被誉为“荷花淀派”创始人。
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人。
主要作品有:《荷花淀》、
《芦花荡》、《嘱咐》等,后来都收在《白洋淀纪事》中,这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被文艺界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背景知识
本文创作于1944年。
由于作者在冀中平原一带生活了很长时间,所以他对这里的生活,尤其是这里的人民抗击日寇侵略的斗争生活非常熟悉。
在抗战的冀中平原上,孙犁到处看到一种无形的力量,为这里的人民的英雄行为所感动,因而写下了像《芦花荡》这样美丽而感人的作品。
文章主题:
《芦花荡》叙述的是孤胆英雄向侵略者讨还血债的动人场景及其“英雄行为”。
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和第二天狠狠惩罚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
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
释疑解惑
1、人物性格难点探究:怎样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过于”二字?
“过于”有非常的意思,老头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
另一方面,确实有过头的意思,大女孩子之所以受伤,跟他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是有关系的。
小女孩子洗脸,大女孩子还警惕一些,老头子却说“不怕,洗一洗吧”,洗脸有响声。
老头子以为小火轮上的探照灯照不见他们,事实上探照灯把两个女孩子的脸照得雪白。
这些都是他过于自信以致有点麻痹的表现。
“过于自信和自尊”,是老头子性格的核心,他的功与过,都由此生发。
2、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
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
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
充足的给养。
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文章特色
景随情移情景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