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芦花荡》优秀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人教八年级上册语文《芦花荡》示范课教案反思

人教八年级上册语文《芦花荡》示范课教案反思

人教八年级上册语文《芦花荡》示范课教案反思一、教案的设计与准备在教学设计与准备方面,本次示范课教师做得非常充分和细致。

教师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了阅读任务,并在课前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了了解和了解学生对课文的问题和疑惑。

同时,教师还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分类,为后续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过程与方法1.教学过程设计本次示范课的教学过程设计非常合理,教师在课程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将教学内容分为四个环节:导入、分析课文、阅读童话和小结回顾。

教师在四个环节的设计上,注重了阅读教学方法的使用和主题词汇的讲解等。

2.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本次示范课的教学方法比较灵活。

在导入环节中,教师采用了课堂问答、PPT等多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课文分析环节,教师采用了归纳总结、师生互动、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式,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在小结回顾环节,教师通过问答、梳理知识点等方式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和应用能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三、教学效果与评价从教学效果上来看,本次示范课的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认真听讲,对教师的提问积极回答,表现出了很强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学生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不仅掌握了《芦花荡》的主要意义和文化内涵,还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思考能力。

在教学评价方面,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了及时反馈,进一步完善了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

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例如,教学中讲解的速度较快,有些学生跟不上教师讲解的进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异构性的考虑,在某些环节的讲解上,没有很好地完成对学生的分类教学。

为改进这些不足之处,教师可以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提高讲解的速度,合理分配学习时间,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五、总结本次示范课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准备、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效果与评价以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等方面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和设计,把教学过程做得很详细,并且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芦花荡》的教学反思

《芦花荡》的教学反思

《芦花荡》的教学反思
《芦花荡》的教学反思范文
2、在对文本的分析、人物形象的刻画、环境描写的`作用等常规问题上,以“以点带面、提纲挈领、以线穿珠”的方式,让学生分组、分片讨论、交流,“把问题抛给学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概括能力和鉴赏能力。

3、特别注意了课堂教学与社会、文学和影视、音乐诸艺术的交
融汇合,将影视、音乐引进课堂,既增强了课堂的美感,又陶冶了
学生的音乐情操和爱国情操,让学生开了“天目”。

4、为了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题,让同学们分成两组在课前网
上查阅关于作者、小说、抗战影视及音乐作品,将其上传至360云盘,实施资源共享,丰富课外知识和阅读容量。

5、在第四、五环节注意了知识的拓展、开放和创新,让学生见
识“大语文教学的魅力。

《芦花荡》教学反思

《芦花荡》教学反思

芦花荡教学反思背景芦花荡,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类别之一,以其淳朴、自然、婉转描述了水乡人们的生活和情感世界。

然而现实中,很多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和体验到芦花荡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个人对芦花荡教学的反思和总结,希望对其他教师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和启示。

正文缺乏现场体验教学过程中,我们所选用的芦花荡剧本,大多是基于文本的、抽象的,很难让学生深入到芦花荡的世界中去,真正感受它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底蕴。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决定在教学中增加现场体验的环节,带领学生去音乐厅或剧场观赏芦花荡表演,让他们亲身感受芦花荡的魅力和内涵,加深其对文化艺术的认识和理解。

忽略学生差异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不同学生对芦花荡的接受程度和兴趣各不相同,如有些学生对芦花荡充满兴趣,而另一些则感到十分枯燥和无聊,容易打瞌睡。

针对这一问题,我开始注重学生差异,将其纳入教学规划中,使每个学生都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点。

比如,可以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芦花荡曲目进行演绎,或者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重新创作一部芦花荡剧本。

局限于表面现象芦花荡表演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非常丰富,但很多时候,我们在教学中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让学生对它们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所知甚少,难以真正从中汲取精华。

对此,我认为要从教材的选取和设计入手,尽可能选择那些能够反映芦花荡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的文本和素材,并适当加以解析和讲解,使学生能够更加系统地理解和体验芦花荡。

忽略文化传承芦花荡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中的精华之一,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却很容易忽略对其文化传承的重视,缺乏对芦花荡背后文化内涵的深入探究和分析。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开始强化对芦花荡文化内涵的解读和探究,引导学生去深入了解芦花荡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和互动,让他们认识到芦花荡的文化价值和意义,从而为其文化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芦花荡》教学反思中英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芦花荡》教学反思中英文

《芦花荡》教学反思(中文版)经过本次《芦花荡》的教学,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着重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但忽略了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培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注重通过文章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对文中描绘的抗战时期的人物和事件有更深刻的理解。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我尝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在实施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我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考虑不够充分。

因此,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此外,我还意识到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方面还有待加强。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综上所述,通过本次《芦花荡》的教学反思,我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并找到了改进的方向。

我将继续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服务。

《芦花荡》教学反思(英文版)After teaching "Luhua Marsh", I have conducted a thorough reflection, mainly focusing on the following points:Firstly, in terms of teaching content selection, I emphasized guiding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storyline and character traits, but overlooked cultivating their emotional experience. In future teaching, I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stimulating students' emotional resonance through the article, enabling them to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racters and events depicted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Secondly, in terms of teaching methods, I tried to adopt various teaching means, such as group discussions and role-playing,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However, during implementation, I found that som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was not high, possibly because I did not consider their individual differences sufficiently. Therefore, in future teaching, I need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eaching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s and adjust teaching strategies based on their actual situations.In addition, I also realized that there is still room for improvement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ies. In future teaching, I will focus more on guiding students to thinkactively and explore independently, cultivating their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ies and innovative spirits.In summary, through this reflection on the teaching of "Luhua Marsh", I have recognized my shortcomings in teaching and found directions for improvement. I will continue to strive to improve my teaching level and provide better teaching services for students.。

《芦花荡》教学反思

《芦花荡》教学反思

《芦花荡》教学反思引言概述:《芦花荡》是一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其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人性的复杂。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小说的情节和主题,更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量和反思。

本文将从教学反思的角度出发,对《芦花荡》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

一、小说背景与作者介绍1.1 小说背景的介绍《芦花荡》是由中国作家巴金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农村社会的现实与封建社会的黑暗。

小说以芦花荡为背景,通过描写主人公杨春生的遭遇,展现了封建社会的压迫和人性的复杂。

1.2 作者巴金的介绍巴金是中国现代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以揭示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复杂为主题,作品深受读者爱慕。

巴金在《芦花荡》中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他对封建社会的批评和对人性的关心。

1.3 教学中的重点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对小说背景和作者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巴金的创作背景和他对封建社会的思量,为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情节打下基础。

二、小说主题与情节分析2.1 小说的主题《芦花荡》的主题是对封建社会的批评和对人性的关心。

通过描写主人公杨春生在封建社会中的遭遇,小说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复杂。

同时,小说也呼吁人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追求自由和平等。

2.2 小说的情节分析小说情节蜿蜒生动,通过主人公杨春生的经历展示了封建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

从杨春生的童年到成年,小说展现了他在封建家庭中的压迫和对自由的渴望。

同时,小说还描写了杨春生与其他人物的关系,展现了封建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2.3 教学中的重点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重点讲解小说的主题和情节,引导学生思量封建社会的问题和人性的复杂性。

通过分析小说的情节,让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三、人物形象与角色分析3.1 杨春生的形象与角色杨春生是《芦花荡》的主人公,他在小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杨春生勇敢、朴重,对封建社会的不公义感到愤怒,并努力追求自由和平等。

八年级上册《芦花荡》教案及反思

八年级上册《芦花荡》教案及反思

八年级上册《芦花荡》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学习抓住人物性格特征进行描写的写法并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2、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领会文章讴歌抗日军民的战斗精神的主题。

教学重难点:1、抓住人物特征进行描写;2、体会富有特色的景物描写。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理清文章脉络;2、把握文章主要内容;3、探讨“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

一、导入二、阅读文本,思考,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明确:老头子护送大菱二菱进苇塘,由于他的大意,大菱受了伤,第二天老人赤手空拳诱杀鬼子报仇。

三、默读课文,思考:1、文中的主人公是谁?请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其性格。

明确: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

2、“过于自信和自尊”是什么意思?明确:既自信和自尊过了头,又非常自信自尊。

3、文章是如何刻画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过于自尊的?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在书上圈画。

明确:他对苇塘里的负责人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地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护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对她们说: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

二菱洗脸,大菱怕弄出水声,让鬼子听到,可老头子说:“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这里看出他因为胆子大,所以失去了警惕,是自信过分。

鬼子的探照灯照过来的时候,他说:“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实际照见了,这里也看出他太自信了。

大菱挂了花,他没有看到,还在说:“不怕,他打不着我们!”这个老头子太自负了,太大意了。

老头子过于自尊的地方呢?明确:当大菱受伤后,老头子浑身无力,“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我没脸见人”,心理很是愧疚,感到没面子,心理想到: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海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4、为了挽回面子,老头子是怎么做的?明确:他用莲蓬引诱鬼子,然后把他们引到渔民下了鱼钩的地方,一个人勾住了十几个鬼子,然后就用竹篙痛打鬼子的头明确:最后这场情趣横生、痛快淋漓的精彩战斗,更显出老人的智慧与自信,富有传奇色彩,挽回了老头子的自尊。

初二上册《芦花荡》教学反思

初二上册《芦花荡》教学反思

初二上册《芦花荡》教学反思《芦花荡》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孙犁写的一篇富有传奇色彩的小说。

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一个年近六十的干瘦的老头子的“英雄的行为”,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跟孙犁的大多数小说一样,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语言是课文的主要艺术特色。

今天呢,小编就为大家推荐八年级上册《芦花荡》教学反思,希望能帮到大家哦~八年级上册《芦花荡》教学反思1:Secord课时让同学们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写景的妙处,同学们思考后也能有所收获。

但我上完课后,反思自己认为景物描写妙处应该给同学们总结,写到黑板上,我就在处理练习册时把这个遗漏补上了。

年级上册《芦花荡》教学反思2:《芦花荡》是一片文质兼美的小说,文章的训练点,我们可以信手拈来!在这节课的设计,我觉得值得留作记忆:一、当二菱看到自己的姐姐受了伤,她会想到了什么?当二菱在苇塘中,偷偷看到“老头子”智打敌人的英雄场景时,她会想到了什么?二、试想,小姑娘是那么可爱、那么天真,当“老头子”看到他护送的孩子受了伤,他是那么的自责与愧疚,他看了看远处的芦苇……(会是什么样子?),低头看了看水里的鱼儿……(又会是哪样的?)《芦花荡》教学反思3:本节课我重点放在对〈芦花荡〉的人物形象分析上。

1、重点强调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2、各学习小组自主交流预习成果,教师巡回指导。

3、各小组代表及小组成员发言,说出自己对“老头子”这一主要人物的认识,师加以评点。

4、师对学生发言加以点拨、引导和评价,归纳出老头子的主要性格特点,板书在黑板上。

对于小说分析人物形象,我们一直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这节课,巧妙的过渡语,智慧的点拨,学生也时有精彩的回答。

可是今天我上课主要看学生的行为、学习的效果,我发现这堂的课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学生对人物分析往往是局限于某一处,某一方面的性格,所以对人物的形象分析总是零碎的。

我说是自信自尊,你说是智勇双全,他说是老当益壮。

人教八年级上册语文《芦花荡》示范课教案反思

人教八年级上册语文《芦花荡》示范课教案反思

人教八年级上册语文《芦花荡》示范课教案反思《人教八年级上册语文《芦花荡》示范课教案反思》这是一篇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老头子是一个具有爱国抗日(保家卫国、抗击日寇)的一腔热血;老当益壮、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过于自尊自信的性格特点;智勇双全的传奇行为的人。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感知人物学会概括;体味函咏明确刻画方法;对照比较感受小说风格。

过程与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品读体味、对照比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爱国热情(2)不要淡忘历史,又要维护和平二、教学重点(1)人物形象(2)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三、学习难点:孙犁小说的风格四、课时一课时教学流程: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位传奇人物吧,讲的就是一个老英雄智斗敌人的故事。

板书:芦花荡(小说)孙犁(学生读课题,注意“犁”与“梨”的区别)(学生读课文提示;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芦花荡里,在充满诗情画意的岁月里。

一个干瘦的老头子,整天自如地穿梭着,他让抗日将士感到快乐,让日本鬼子感到胆寒。

他自信,他自尊;他有柔情,有热血,有仇恨,他是一只勇敢的鱼鹰!)二、作者介绍:孙犁,(1913-2002)河北人。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

1944年在延安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形成“荷花淀派”。

新中国成立后,他写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短论》等。

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记纪事》,是作者最富盛名和最能够代表其风格的一部作品。

三、默读课文(不出声、不摆头),边读边划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标上段号。

(5分钟。

)四、知识回顾及迁移:小说三要素及在本文的体现1、环境(时代背景+具体地点)2、这篇小说写了一个———————————故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芦花荡》优秀教学反思
八年级语文《芦花荡》优秀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语文《芦花荡》优秀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芦花荡》是一篇浅显易懂而又引人入胜的美文,适合学生自主进行品读探究。

在指导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给他们创设一个他们喜爱的模拟欢乐话吧,让学生自由讨论这篇课文。

关于欢乐话吧,可直接进入语音室实际操作。

条件差些的地方可在教室内分组对话即可。

老师播放《铁道游击队》片尾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创设情境引人新课后,可分别引导学生进入下列三个话题进行欢乐对话。

一、话题一:说说内容
以话吧形式引导学生敞开心扉地谈论是解读文章内容的一种方法。

这种无拘无束的讨论能使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见解、体验,让他们在不断悟的过程中,生成智慧,闪现精彩。

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读整体感知内容──寻读抓住重点内容──统读感悟文章主旨逐步进行。

1、整体感知内容,要学生把握文章是写抗日战争时期一位老英雄,智歼鬼子为两个孩子报仇即可。

2、寻读抓住重点内容(片断摘录):
师:文中的老头子富有传奇色彩,寻读课文说一说他奇在哪里?
生1:他奇在将近六十岁了,却不在家休息
生2:他奇在手无寸铁却神通广大,什么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

生3:他奇在在敌人紧紧封锁下却能来去自如。

生4:他奇在一支枪也没有却让十几个鬼子送了命。

生5:他奇在那么好面子工作出了一点差错就觉得没脸见人。

生6:他奇在芦花荡里战争硝烟弥漫却很悠闲。

生7:他奇在工作那么繁忙危险,却始终那么乐观自信。

教师小结:文中的无名老英雄确实神奇,他奇在神通广大的本领,奇在自信又自尊的性格,奇在悠闲又乐观的情绪。

3、感悟文章主旨,只要学生悟出,歌颂老头子智勇双全,爱憎分明,具有爱国热情。

从他身上看到白洋淀人民乐观豪迈的抗日斗志即可。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很多时候老师低估了学生的潜力,固而不给学生尝试的.机会。

学生潜在的创新思维就被我们这种好心给抹杀了。

说内容给学生自由,给学生空间,给学生期待。

让学生畅所欲言在自主活动中感受成功,收获惊喜。

二、话题二:谈谈写法
一篇美文首先是内容美,其次还得写得巧,本文在起伏照应、人物刻画等方面特别明显,教师要想办法唤醒学生潜力,促使学生什么发言欲望,在互相谈论中自主赏析。

下面是赏析精彩片断:
师:对这样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作者倾注了满膛热情来刻画他,比如概括介绍、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等等。

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用和老头子对话的方式,析读课文在课文旁边作批注。

(学生有些茫然不知所措。


师:下面请看老师给的一个例子(大屏幕展示,教师朗读)。

例:我喜欢老头子身上那种自信,请看作者对他的语言描写──
1、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到苇塘里,咱们还有大米和鱼吃。

2、不怕,洗一洗吧,多么傻的一个孩子呀!
3、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4、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批注:每一次你都说不怕,难道你刀枪不入吗?不,只是因为你熟悉芦花荡对自己水上的能耐非常自信;同时,你有一种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这种信念使你藐视一切敌人,所以你无所畏惧。

生1:我喜欢老头子的自尊,你看作者对他得知大菱负伤后的心理描写──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这老脸呀!
我的批注:敌人封锁得那么严,枪林弹雨中,谁又能担保万无一失呢?你对自己要求太严格了。

出了一点儿差错你就自责成这样。

生2:我喜欢老头子的智勇双全,你看作者对他的行动描写──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着一条破短裤,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我的批注:我真佩服你的胆量,在敌人的眼皮底下还如此悠闲;我也佩服你的智谋,这一个一个投进嘴里的又肥又大的莲蓬果然让鬼子馋得上了钩。

从谈方法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教师到位而又不越位的点拨示范,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让学生找到了感觉,尝到了好滋味。

三、话题三:唠唠语言
语言优美是一篇美文的重要标志。

孙犁先生笔下的战争不是弥漫着血腥味,而是笼罩着诗情画意,因为他要用美的环境来烘托美好的人性和心灵。

指导学生集读课文,学生在咀嚼品味中生成如下一些探究场景。

生1:月明风清的夜晚奔着东南去了。

把小船比喻成一片苇叶。

既表现了水乡的特色,又写出了小船的轻快敏捷,烘托出撑船者的高超技艺。

生2:苇子不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本句用拟人手法写苇子旺盛生命力,烘托人民在残酷战争中顽强的生存姿态。

生3:这一句钻用得好,化静为动。

生4: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本句优美的环境描写,烘托出老头子解恨后那种轻快愉悦的心情。

交谈的形式,真正实现了新课标提倡的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能开启学生的心灵,放飞学生的情愫,使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自然收到好的效果。

但老师的适时点拨示范也是必不可少的。

结束:我们从三个方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交流了各自的体会,
下面自己总结一下本节课所学到的学习方法。

(我们应重视学习经验的总结,重视授人以渔)学生再次听《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同时展开联想讲一讲你想起的革命英雄故事。

迁移思维,再次训练表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