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语文 《芦花荡》环境描写赏析

合集下载

《芦花荡》的生态批评视野解读

《芦花荡》的生态批评视野解读

《芦花荡》的生态批评视野解读
《芦花荡》是鲁迅先生最早发表的作品之一,从文字上来看,这部小说蕴含着强烈的生态
批评视野。

首先,有关芦花荡的生态批评视野,景象设置引人注目。

小说中描述了"芦花荡"的景象,一番汪洋壮丽的描写,让人仿佛置身大自然的怀抱。

并且还通过特定的叙述细节,如清凉的风、蓝天白云、闪烁的晨雾、密密麻麻的垂杨柳等,细致地表现出大自然清新而美好的气派。

此外,更重要的是,鲁迅先生还极力强调了大自然的景色及气息,这也是他“在芦花荡添上的
亮色”,强调了“大自然的宽阔和美丽”。

另外,从小说中的主题思想看,鲁迅先生也以形象的比喻、心理的感悟,表达了他的生态批评视野。

例如,《芦花荡》中的两只鹤,它们可以象征自由超越羁绊的精神;而“树枝抖动”这种比喻,也可以表达出运动是自然之美的延续,从而逐步唤醒人们对于自然之美的认识。

最后,鲁迅先生在《芦花荡》一文中,也有过关于保护环境的言论,他重申了“野草也是
有灵感的”的观点,反映了自然资源的可贵和它们对人类创造力的重要性。

通过这种手法,鲁
迅先生提出了对植被、动物等自然资源的重视及保护环境的倡导,这也是他对大自然景观的赞
美和生态批评视野的体现。

总的来说,通过景象的铺排、主题思想的表达以及自然资源的重视,鲁迅先生在《芦花荡》中表达出了他的生态批评视野,在现代读者看来,这样的视角更加丰富了我们对大自然的认知,也会让我们更加重视环境保护。

芦苇荡课文句子赏析

芦苇荡课文句子赏析

芦苇荡课文句子赏析芦苇荡课文句子赏析《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的感人故事。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芦苇荡课文句子赏析。

欢迎大家阅读。

芦苇荡课文句子赏析 11. 河儿清清的,水面上晃动着高楼大厦,已干枯的芦苇和刚刚抽出枝条的小树,高大的彩虹桥。

2. 秋时,天高云淡,风清气爽,那簇拥摇曳的芦穗,像一支支饱蘸诗情的妙笔,流淌着不可言状的神韵,把整个湿地装点得美轮美奂。

3. 整片整片的芦苇展现在我们的眼前,那芦苇的苇絮就象成群的仙鹤的羽毛飘洒在半空中,周围还有很多的灰喜鹊在树枝上嬉笑、玩耍,看起来就象一幅很美的风景画。

4. 春天,万头攒动的芦笋急切地穿透枯枝败叶,好像在焦急地争春夺绿,几日不见,便会齐刷刷地窜得老高。

5. 夏日,繁茂成荫的芦苇长满水面,整个湿地成了一片绿色的海洋,清风吹过,绿波荡漾,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思。

6. 冬季,纯洁的芦花轻歌曼舞,卸妆的苇秆依然傲立寒冬,仿佛诉说着湿地美妙的诗、迷人的画!7. 河岸上,芦苇有的稀疏,有的繁密,密密的芦花舞动着袅娜的身姿,亭亭玉立,倩影婆娑,我掰下一根满头芦花的芦苇,挥舞起来,在风的吹拂下,芦苇就像天女散花一样,在头顶纷纷扬扬,我们对着芦花吹气,在新翻的泥土上蹦跳,好不开心!8. 把它们带到遥远的地方……如此轻柔地拂过,芦苇花便开始颤动。

不经意之间,花儿散开了,在火红的背景下,飞舞出了它们各自的旋律,就这样漫天飘散着。

9. 它们纷飞,如冬日的小雪,却比雪更优雅。

它们纷飞,如迷你的小伞,却比小伞更可爱。

它们纷飞,如秋天的落叶,却比落叶更轻巧。

悠然的飘,自由的飘,随着风儿——飘入小溪,便作伴友同行。

飘向天空,便作唯一的白云。

飘回芦苇丛,便作白雪点缀。

10. 家乡的芦苇还是一年又一年地花开花谢,牵动着我的遥远的记忆。

我多想回家看看大运河畔、骆马湖边秀美宁静的水乡风光,再一次走近家乡的芦苇荡,闻一闻家乡芦苇的清香气息,听一听芦苇丛里的啾啾鸟鸣,欣赏那大片大片茂密的芦苇迎风招展的壮景。

《芦花荡》赏析

《芦花荡》赏析

《芦花荡》赏析《芦花荡》原文: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

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敌人监视着苇塘。

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

我们的队伍还没有退却的意思。

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睛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

老头子只穿一件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支枪。

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

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

敌人发了愁。

一天夜里,老头子从东边很远的地方回来。

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子回来。

孩子们在炮火里滚了一个多月,都发着疟子,昨天跑到这里来找队伍,想在苇塘里休息休息,打打针。

老头子很喜欢这两个孩子:大的叫大菱,小的叫二菱。

把她们接上船,老头子就叫她们睡一觉,他说:“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到苇塘里,咱们还有大米和鱼吃。

芦花荡的好段赏析

芦花荡的好段赏析

芦花荡的好段赏析芦花荡的好段赏析导语: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老头子将近六十岁了,“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分享的芦花荡的好段赏析,欢迎阅读参考。

芦花荡句子和段落赏析1.学业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只有好学者,才能在无边的知识海洋里猎取到真智才学,只有真正勤奋的人才能克服困难,持之以恒,不断开拓知识的领域,武装自己的头脑,成为自己的主宰,让我们勤奋,持之以恒,成就自己的人生,让自己的青春写满无悔!2. 我和小伙伴们便可以放肆地玩耍,或者去田间稻中捉炸蜢,拿着去喂青蛙,要么就坐在牛背上,高兴得哈哈大笑,有时还拿着小石子在水里打漂儿。

玩得疲倦了,找一块被太阳染成金色的草地,躺下,任微笑的阳光漫过面颊,漫过没有一点效皱的心地。

3. 虽然他们中绝大多数人没有高等的文化学历,但他们同样有着对未来美好的追求。

今天,我也衷心祝愿他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我不知以的言词去描写他们,只知道没有他们的辛勤付出就没我们舒适安逸的生活。

4. 孤单不是与生俱来,而是由你爱上一个人的那一刻开始。

很多人,因为寂寞而错爱了一人,但更多的人,因为错爱一人,而寂寞一生。

我们可以彼此相爱,却注定了无法相守。

不是我不够爱你,只是我不敢肯定,这爱,是不是最正确的。

5. 为人处事,工作生活,情感世界,只要你保持一种超然清静的心境,守住一片温馨的宁静,于宁静中明晰一切,于宁静中陶冶情操,就能修好身,养好德,把握好自己的生命轨迹。

生命将会变得更加纯净,生活将会更加绚丽,人生将会更加辉煌。

6. 瞧,那枫树叶火红火红,红得发光,红得鲜亮,在秋风吹拂下一个劲儿地飘舞,在夕阳照耀下一个劲地笑,在人们的称赞中一个劲儿地展示自己柔美的身资.望着火红的枫树,我不禁想起了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霜叶红于二月花."7. 您瞧!一阵秋风吹过,银杏树叶纷纷扬扬地从树上飘落下来,宛如无数只金色的蝴蝶在空中漫天飞舞。

《芦花荡》赏析作文450字

《芦花荡》赏析作文450字

《芦花荡》赏析作文450字
《芦花荡》赏析《芦花荡》赏析
在学习完《芦花荡》这课后,觉得大快人心同时也学了很多知识其中有一两点我觉得很值得我们学习一下。

第一总是作者抓全了读者对侵略者的痛恨和支持当时抗争的人民的想法。

还有很多的修辞手法。

先是写做人日夜监视着芦花荡,怕外面的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柴米小学作文,想拖跨苇塘里的队伍,这里让读者看了后感到气愤恨不得跑到那情景里去杀了那些日本鬼子。

再又写了解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看了这句话之后读者大概都会想一个快六十岁的老爷爷能干嘛呢?使读者更想往下看,后来又写了那个老头在敌人的眼皮底下进出枪都不带一支让读者看了之后觉得这个老头很厉害。

第二点是作者巧妙的用词手法。

如文章的第33自然段。

开头的第一个字和后面的问号,表明了老头于一听到那个大女孩受了伤后很失落。

还有后面的动词如仄歪说明书了船已经不受老头的控制还有扒这个字说明老头了一下子没有力量等。

还有八自然段说老头子拿笔打鬼子就像打顽固的老玉米体现了老头子对日本鬼子的痛恨。

这篇课文章有真实性和作者的巧妙使这篇文章很精彩。

芦花荡阅读答案简析

芦花荡阅读答案简析

芦花荡阅读答案简析芦花荡阅读答案简析《芦花荡》是一篇现代文,很多同学在学习的时候没有把握其重点中心内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芦花荡阅读答案简析,欢迎阅读参考!!《芦花荡》节选①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

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小火轮开得离苇塘远一些,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

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泅着,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错。

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从荷花淀里却撑出一只小船来。

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②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

不到白洋淀,哪里去吃这样新鲜的东西?来到白洋淀上几天了,鬼子们也还是望着荷花淀瞪眼。

他们冲着那小船吆喝,叫他过来。

③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

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

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④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

鬼了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⑤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

这里的水却是镜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鬼子们追上来,看着就扒上了船。

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

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⑥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

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

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

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

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

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⑦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课文深度解读-初中语文《芦花荡》赏析读后感

课文深度解读-初中语文《芦花荡》赏析读后感

解读《芦花荡》的色彩美孙犁的短篇小说《芦花荡》之所以被誉为“诗体小说”小说中明亮、柔媚的色彩组合,是构建其诗意美的重要因素之一。

诚然,小说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但却可以通过语言的描写来表达情意,展现出一幅多彩的画卷,给读者带来愉悦的审美感受。

下面,我们具体来分析作者在《芦花荡》中是怎样向读者展示温馨、明亮、柔美的色彩美的。

一、通过多种色彩的组合,奠定了《芦花荡》浓郁的抒情基调。

请看小说第一段的环境描写:“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

到这样的夜晚,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这里,作者除了用“阴森”“黑暗的”这些冷色调的词语来点明当时的社会环境——抗日战争时期,和自然环境——苇塘的夜晚外,其余的色彩组合都是明亮、鲜艳、柔美且富有生机的。

比如:挂在黑色夜幕中的橘黄色的星星,明澈的淀水,以及“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的绿色的芦苇,在这里,既明亮又柔和的黄、白、绿等颜色从水底到水面,再向无垠的空中延伸,把白洋淀中芦苇荡的夜空点缀得错落有致、明亮柔媚。

如此柔媚、和谐的色彩组合,绘出了作者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无比热爱之情,同时也把读者引进一个特定的环境和氛围之中,在艺术上起着融情入景、寄寓作者情怀、给读者带来美好情感体验的作用,同时也为《芦花荡》奠定了浓郁的抒情基调。

二、通过多种色彩的组合,赋予了《芦花荡》含蓄的意蕴美。

小说中对两个小女孩在革命队伍里的成长过程有这样一段描写:“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粱晒米。

雁在她们的头顶住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来。

”这里,作者没有直接描写她们俩逐渐成长的具体过程,而是用自然成熟的庄稼的颜色——夏天小麦的“黄色”、中秋高粱晒米的“红色”以及高挂在黑色的夜幕中北斗星的“红色”,来暗喻她们的逐渐成长以及党对她们的光辉指引,这种用黑色夜幕作底色,用中性的黄色和暖性的红色来点染的组合方式,色调明暗差别不大,给读者带来一种柔美、和谐、轻曼的视觉效果,同时也增强了小说的含蓄美、朦胧美。

《芦花荡》的赏析作文450字

《芦花荡》的赏析作文450字

《芦花荡》的赏析作文450字
《芦花荡》的赏析《芦花荡》的赏析
学习《芦花荡》这篇文章,我觉得老头子有失败,也有成功。

失败的是因为他的自信,一次他在护送两个小女孩的时候,有一位女孩被打伤了。

小女孩哭着向老头子说:“她挂花了!”老头子因为没有听到,还在那里拼命地往前推着船,柔和地说:“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她挂花了!”“谁”那小船很厉害地仄歪了一下。

更加说明了老头子的震惊,他本以为自己一定可以把两个小女孩安全的护送到苇塘没想到却有一个女孩受伤了,同时也表明了他过份的自信和高傲,如果他能小心点,也许那个小女孩就不会受伤了。

成功的是老头子为了帮小女孩报仇,第二天中午,天气闷热的时候,老头子撑着船从荷淀出来在船上碌又肥又大的莲蓬,小日本看见了向小船吆喝,叫他过来,小船离小日本一箭之地优秀作文作文人,鬼子紧紧地跟着他,老头子把他们引到了几根枯木桩子那里,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他的腿被锋利的钩子挂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也有,有的两个,有的三个,老头子用篙敲打他们的头,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他狠狠地敲打。

我希望老头子以后不要太过于自信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芦花荡》环境描写赏析
一、环境描写富有诗情画意,充满水乡的气息,情景交融。

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

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2、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3、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4、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5、、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

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6、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7、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8、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我们知道,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一定要切合环境和人物的心境,切忌游离地写景。

《芦花荡》的景物描写,处处与战争环境和人物的心境相谐,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提高作品的感染力。

小说一开头,就有一段精妙的景物描写: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

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

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可是,敌人侵占着我们的大片国土,在这美丽的苇塘四周,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

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了,只有到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

字里行间,流露出多么鲜明的爱憎感情!接下去,写“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这段景物描写很富于生活实感,把读者引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之中,很自然地成了后边故事的铺垫,艺术上融情入景,寄寓着作者深沉的情怀。

小说结尾部分的那段关于芦花的描写,表面上看来,似乎离开了具体的斗争环境──那一场跟敌人进行的殊死战斗,其实不然,细心的读者会注意到,那是老人正“狠狠地敲打”那些挂上了钩子的鬼子们的脑袋,把他们致于死地时,“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所产生的感受。

俗话说“景随情移”,解恨的战斗必然会在内心萌发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此情此境,鲜嫩的芦花在老人的眼里,自然会显得格外的美丽了。

从这篇小说的景物描写可看出,孙犁笔下的景物,不单纯是一种点缀品,而是蕴含了深远的寄寓在内的。

在他的小说里,景物描写起到了点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

第1页共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