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芦花荡 (1)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芦花荡》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芦花荡》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
1.2学习课文中描绘景物的技巧。
1.3提高学生的朗读、默读、复述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学会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
2.学习课文中描绘景物的技巧。
三、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人物性格。
2.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孙犁及其作品。
1.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家乡的芦花荡有什么印象?2.课文阅读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2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课堂讲解3.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3.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性格,引导学生了解人物性格与景物描写的关系。
4.课堂讨论4.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5.课堂练习5.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景物描写练习。
5.2学生互相交流,教师点评。
6.课后作业6.1学生根据所学,进行景物描写创作。
6.2学生将作品至班级群,互相学习、交流。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给予评价。
六、教学反思1.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以便改进。
2.学生反馈对本节课的教学意见和建议。
七、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芦花荡,了解其生态环境。
2.邀请环保专家到校进行环保知识讲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附:课文《芦花荡》简介《芦花荡》是孙犁的一篇散文,描绘了作者家乡的芦花荡美景,通过景物描写展现了家乡的美丽和宁静,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课文以优美的文字、细腻的情感,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
重难点补充: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说:“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孙犁先生的《芦花荡》,这篇散文不仅语言优美,还蕴含着深厚的情感。
八年级《芦花荡》人教版的教案及原文

八年级《芦花荡》人教版的教案及原文《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芦花荡》也是八年级语文人教版的一篇课文。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芦花荡》人教版的教案范文以及原文欣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芦花荡》人教版的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2.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特点。
3.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在阅读赏析中,品味语句的优美,把握作用;着眼于文本,在熟读的基础上分析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四、教学重点:把握故事情节,感知老英雄的性格。
五、教学难点:揣摩文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六、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内容,查找资料。
一些影片资料。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创设问题,2分钟电影《小兵张嘎》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你们知道电影中的小男孩是谁吗?(小兵张嘎)有哪位同学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河北白洋淀) 在这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大片的芦苇、美丽的荷花还有一望无际的水域,以及白洋淀独有的水上生活、斗争情景。
这部电影中小英雄嘎子机智勇敢,智斗鬼子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白洋淀优美奇特的水上风光也令我们心生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一篇课文,讲述的也是抗战时期打鬼子的故事,同样发生在河北白洋淀上,只不过,其中的主要人物,不是一位小英雄,而是一位老英雄。
让我们一起走近课文《芦花荡》。
二、作者简介学生补充,板书巩固。
3分钟孙犁,1913年4月6日,河北人。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
主要作品《荷花淀》《芦花荡》《白洋淀记事》等。
三、阅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梗概:1、边阅读边标出段序,并注意以下字词和词语解释阅读感悟,自主研讨。
15分钟提防疟子寒噤吆喝蹿仄飒飒泅水2、解释词语:转弯抹角: 悠闲:张皇失措: 月明风清:3、复述故事,理清文章思路:快速默读课文,理清记叙要素。
八年级语文上册《芦花荡》课文原文及赏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芦花荡》课文原文及赏析《芦花荡》课文原文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
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敌人监视着苇塘。
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
我们的队伍还没有退却的意思。
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
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
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
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
敌人发了愁。
赏析《芦花荡》是一篇充满诗意的小说,作者孙犁通过对白洋淀地区人民抗日斗争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他们坚韧不拔、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
同时,小说也表现出作者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在小说中,作者刻画了一个干瘦、精明、勇敢的老头子形象。
他虽然年纪已高,但是仍然坚守在抗日斗争的最前线,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队伍提供物资和保障。
八年级语文上册重点课文1芦花荡说课稿新人教版

在行为习惯方面,学生可能存在阅读速度慢、注意力不集中、课堂参与度不高的问题。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节课将围绕以上核心素养目标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面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学情分析
学生在进入八年级之前,已经学习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能够理解和分析一些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然而,学生在阅读和理解较为复杂的文学作品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如难以理解深层次的寓意和象征意义,对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了解不足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文化素养:通过学习《芦花荡》这篇课文,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民间传说,感受中华民族的抗争精神和家国情怀,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4.审美情趣:通过欣赏课文中的自然风光描写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能够感受文学作品的美的魅力,提高对文学的喜爱和鉴赏能力。
5.道德品质:通过学习老船夫英勇无畏、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课文的理解和欣赏。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话题的内涵、意义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初中初二上册语文芦花荡教案(优秀8篇)

初中初二上册语文芦花荡教案(优秀8篇)《芦花荡》教案篇一训练重点:复述故事情节学习抓住人物性格特征进行描写的写法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课时安排:两课时步骤:一课时1、导入年近六十,照例该养老了,看看我们身边现在那些退休人员的生活吧。
但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上,就有着这么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老头—— 2、简介作者、作品孙犁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小说家、散文家),其作品大部分是小说和散文,不少篇章都具有抒情诗的艺术魅力,最能代表这种风格的是其名篇《荷花淀》。
《荷花淀》写于1945年,发表后,在文学艺术界影响很大;有许多作家都努力探索其写作技巧,不久便形成了一个文学流派(评论界称之为“荷花淀派”代表作家有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等)。
“荷花淀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
茅盾评介:“他的散文富有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3、板书课题检查预习(正音、解词)浸提防尖利悠闲疟yo子疟疾寒噤n 蹿un 仄歪飒飒挂花泅i’水转弯抹角吆喝yo 张皇失措央告4、整体感知课文默读课文,回答问题。
⑴ 概述故事(芦花荡里生活着那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一对勇敢的姐妹;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一次酣畅淋漓的复仇。
我们的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运送粮草,护送干部)全靠一个近六十的不带枪的非常自信的老头子。
一次,她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一个女孩受了伤,他觉得丢脸,发誓要报仇。
他诱敌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钩住鬼子并用竹篙痛打,消灭了十几个日寇。
⑴ 文中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老头子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5、复述故事情节可以按照课文的顺序复述,也可以打乱课文顺序有创造性地复述。
八年级语文课文《芦花荡》优秀教学教案设计一等奖

3、八年级语文课文《芦花荡》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课型:教读研讨课○课时分配:两课时○教学目标:1. 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2.体味这个英雄故事传奇色彩;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预习提纲:通读课文,课前查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思考课后练习,写出发言提纲。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导入: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课时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
的确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
○早读课同学们对课文进行了朗读,大家预习得怎么样?还有那些生字词需要帮助的吗?(学生提出,教师解决)○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河北安平县人。
1913年4月6日生。
(其他情况见教师用书P15-16页适当介绍)○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语进行赏析,也可参见教师用书P11页)感悟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
(略)○引导学生探究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学生先讨论,教师根据情况点拨与指导)1.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
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八年级语文上册《芦花荡》课件

故事发展
老头子利用智谋,成功解救两 个小女孩,并打击了日本鬼子 的嚣张气焰。
故事结局
老头子成功地完成了任务,小 女孩们得到了安全保护。
人物形象分析
老头子
智勇双全,对敌人充满仇恨,对 人民充满热爱。他利用智谋打击 敌人,成功地完成了任务。
小女孩们
天真可爱,对老头子充满信任和 感激。她们在故事中起到了重要 的角色,是老头子完成任务的必 要条件。
孙犁的小说作品包括《荷花淀》、《芦花荡》、《风云初记》等,他的散文作品则 以清新、优美、富有诗意的语言,表现了对故乡和人民的深厚感情。
创作背景与作品鉴赏
《芦花荡》创作于1944年,是 孙犁在延安地区参加土地改革工
作时所创作的作品。
小说以冀中平原白洋淀地区为背 景,讲述了一个抗日战争时期的 故事,表现了人民在战争中的苦
难和英勇斗争的精神。
《芦花荡》以其优美的语言、鲜 明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
之作。
02
课文内容解析
蔽,途中被日本鬼子 发现。
故事高潮
老头子运送小女孩时,被日本 鬼子发现,展开了一场激烈的 战斗。
背景介绍
抗日战争时期,芦花荡地区成 为抗日根据地。
信心。
04
课堂互动与思考
问题讨论:如何理解芦花荡中的人物形象?
讨论芦花荡中主要人 物的性格特点,如二 菱、老头子等。
探讨人物形象在故事 情节中的作用,如推 动情节发展、塑造主 题意义等。
分析人物形象塑造的 方法,如语言、动作、 心理描写等。
小组合作
小组内分工合作,分别探讨芦 花荡中的语言特色、写作手法 等。
《芦花荡》课件
目录
• 课程导入 • 课文内容解析 • 芦花荡的文化内涵 • 课堂互动与思考
八年级上册《芦花荡》

05 作品影响与评价
对后世的影响
文学创作
《芦花荡》作为孙犁的代表作之一,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人物塑造手法被广泛借鉴。
主题探讨
《芦花荡》所探讨的人性、道德和战争主题,引发了广泛的思考和 讨论,对后世的文学、艺术和文化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学地位
《芦花荡》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成为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必读经典, 其文学地位和影响力得以持续扩大。
当代评价与争议
01
文学价值
对于《芦花荡》的文学价值,当代评论家和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有人
认为其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思想性,也有人认为其过于简单直白。
02
历史背景
《芦花荡》所描述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命运,在当代社会中引发了一些争
议和质疑,关于其真实性、客观性和立场的问题也引起了关注。
03
作品解读
对于《芦花荡》的主题和意义,当代读者有着不同的解读和理解,有人
认为其传达了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反战思想,也有人从中看到了更为
复杂和多元的内涵。
06 个人感悟与启示
阅读后的感想
感受到作者对芦花荡的深深热爱
通过作者的描绘,我仿佛能够看到那片美丽的芦花荡,感受到作者对它的深深热爱和眷恋 。
对战争的反思
小说中通过描绘芦花荡中的战争,让我深刻反思战争对人类带来的痛苦和破坏,以及和平 的珍贵。
日本鬼子
村民
故事的配角,被日本鬼子欺压的普通 百姓。
故事的敌人,狡猾、残忍、无恶不作。
03 主题分析
主题思想
爱国主义情感
《芦花荡》通过讲述老头子在抗 日战争时期的英雄事迹,展现了 中国人民在民族危机面前的爱国
情怀和英勇奋斗的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体感知
1. 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 几句话进行概括。
2. 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 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
•品味赏析:
我特别欣赏小说第 段中 的 描写(语言、动作、 神态、心理、外貌等),因 为 。
•质疑释疑:
《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 争环境中的人和事。但是 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 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 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 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 力量。这是为什么?
•课外拓展:
• 课外阅读《芦花荡》的姊妹 篇《荷花淀》,比较两篇文 章有何异同。
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 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
《芦花荡》
孙犁
•作家简介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1913年4月出生于河北省安平县。 代表作品为《白洋淀纪事》。 这部作品显示了作家成熟的独 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淡雅 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 泥土气息的完美结合。以他为 代表的河北作家群被当代文坛 誉为“白洋淀派”。他的小说 又被称为“诗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