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临床医学检验学中级职称考试》考点(临床检验基础)【圣才出品】
2020年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中级)考试》的考点手册(第二篇 临床血液学检验

第二篇临床血液学检验第一单元造血与血细胞分化发育第一节造血器官及造血微环境表2-1-1造血器官和造血微环境(掌握)第二节造血干细胞分化与调控造血干细胞分化与调控(掌握)1.定义:造血干细胞是最早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多向分化能力的造血细胞。
2.特点:①多数处于G0期或静止期;②大多数CD34+Thy-1+;③低表达或不表达CD38和HLA-DR;④缺乏表面系列抗原表面标志。
3.造血祖细胞: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但部分或全部失去了自我更新能力的过渡性、增殖性细胞群,又称造血定向干细胞。
第三节血细胞的增殖、发育与成熟表2-1-2血细胞发育成熟中的形态演变规律(掌握)第四节细胞凋亡表2-1-3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的区别(掌握)第二单元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第一节骨髓检查的内容与方法骨髓细胞学检查(掌握)1.适应证:①外周血细胞成分及形态异常;②不明原因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③不明原因骨痛、骨质破坏;④血液系统疾病定期复查;⑤微生物及寄生虫检查。
2.禁忌证:①凝血功能障碍(如血友病);②妊娠晚期妇女。
3.采集部位:髂骨后上棘,此处骨皮质薄、骨髓液丰富、进针容易,为首选穿刺部位。
4.取材满意指标:①患者抽取时有特殊的疼痛感;②可见骨髓小粒及少量脂肪滴,镜下可见巨核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等骨髓特有细胞;③骨髓中性杆状核与分叶核细胞比值大于外周血中的比值。
5.骨髓细胞学检查:①低倍镜下判断骨髓片质量、增生程度、有无较大或成堆异常细胞;②选取满意涂片,油镜下观察200~500个细胞;③骨髓增生程度分级标准中增生极度活跃、增生明显活跃、增生活跃、增生减低、增生极度减低时,成熟红细胞和有核细胞比值依次为1:1、10:1、20:1(正常骨髓象)、50:1和200:1。
6.诊断意见:①肯定性诊断疾病:各种白血病、巨幼细胞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骨转移癌、戈谢病、尼曼-匹克病等;②支持性诊断疾病: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③可疑性诊断疾病:难治性贫血等;④排除性诊断疾病:ITP。
2020年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临床医学检验学中级职称考试》考点(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

第五篇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第一单元绪论表5-1-1 微生物分类及特点(掌握)第二单元细菌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细菌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熟悉)1.形态和大小:细菌个体微小,通常以μm作为测量单位,其形态有球菌、杆菌、螺形菌。
2.基本结构:表5-2-1 细菌的基本结构3.细菌L型:又称细菌细胞壁缺陷型。
在含血清的高渗低琼脂培养基上缓慢生长,典型L型细菌菌落常呈“荷包蛋样”;G型菌落呈颗粒状,F型菌落呈丝状菌落。
第三单元细菌的生理与遗传变异细菌的生理(熟悉)1.化学组成:每种细菌DNA中(G+C)含量摩尔百分比可作为细菌分类的一个重要依据。
2.物理性状:G+菌的等电点为2~3,G-菌等电点为4~5,带电现象与细菌染色反应、血清凝集反应、抑菌和杀菌作用密切相关;细菌悬液中细菌越多,其浊度越大。
3.细菌营养:营养类型包括自营菌(如固氮菌)和异营菌,异营菌又可分为腐生菌(以无生命的有机物质为营养物质)和寄生菌(以宿主体内有机物为原料)。
4.生长条件:(1)营养物质。
(2)合适的pH:多数细菌的最适pH为7.2~7.6,结核分枝杆菌在pH6.5~6.8,霍乱弧菌在pH8.4~9.2,乳酸杆菌在pH5.5的环境中生长最好。
(3)适宜的温度:嗜冷菌(0~20℃),嗜温菌(30~37℃)和嗜热菌(50~60℃)。
(4)必要的气体:微需氧是指在5%~6%低氧环境生长。
5.细菌代谢:(1)分解代谢:细菌将糖类分解成丙酮酸;将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
(2)合成代谢:①热质原(G-菌脂多糖);②毒素:内毒素为G-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外毒素毒性强,为大多数G+菌和少数G-菌产生的蛋白质物质,可经甲醛脱毒制成类毒素;③侵袭酶:卵磷脂酶和透明质酸酶等;④色素;⑤抗生素;⑥细菌素;⑦维生素。
6.细菌繁殖:(1)细菌大多数以二分裂方式进行无性生殖,多数细菌分裂一次时间为20~30分钟,但结核分枝杆菌长达18小时,一般需要2~6周才能长出菌落。
(2)细菌生长曲线:迟缓期、对数期(适合研究细菌性状)、稳定期、衰亡期。
2020年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中级)考试》的考点手册(第六篇 寄生虫学检验)

第六篇寄生虫学检验第一单元总论寄生虫总论(掌握)1.共生方式:①互利共生:共同受益;②共栖:一方受益,另一方无益也无害;③寄生:其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后者为前者提供营养来源和(或)生活场所并受害。
2.寄生虫生活史:①中间宿主: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的宿主;②终(末)宿主: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③保虫宿主:某些寄生虫即可寄生于人,又可寄生于某些脊柱动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传播给人,这些脊柱动物称为保虫宿主;④转续宿主。
3.寄生虫病:(1)寄生虫病流行3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2)寄生虫病流行特点:地方性、季节性、自然疫源性。
(3)寄生虫病防治原则: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4)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丝虫病、疟疾、黑热病、血吸虫病、钩虫病。
第二单元医学蠕虫考点一、线虫(掌握)表6-2-1线虫感染特点及实验室检查考点二、吸虫(掌握)表6-2-2常见吸虫的实验室检查表6-2-3常见吸虫感染考点三、绦虫(了解)人是猪带绦虫的唯一终宿主,同时也可作为中间宿主;猪带绦虫病实验室诊断可取患者粪便进行虫卵、孕节的检查;对猪囊虫病,在组织中查到囊尾蚴即可确诊。
第三单元医学原虫考点一、阿米巴(掌握)溶组织内阿米巴:只有溶组织内阿米巴为致病性阿米巴,可分滋养体和包囊两个阶段。
(1)滋养体:分为小滋养体和大滋养体(吞噬RBC,为致病阶段);滋养体寄生在人结肠,引起阿米巴痢疾和脓肿。
(2)包囊:溶组织阿米巴的感染阶段为四核包囊,经口感染。
(3)病原学检测:常取患者粪便用生理盐水或碘涂片染色查找滋养体和包囊。
考点二、鞭毛虫(掌握)1.阴道毛滴虫:滋养体既是感染阶段,又是致病阶段,诊断常用分泌物直接涂片找滋养体。
2.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阶段为四核包囊,常引起“旅游者腹泻”。
3.杜氏利什曼原虫:分前鞭毛体和无鞭毛体;感染阶段是前鞭毛体,经白蛉叮咬传播;无鞭毛体寄生在单核巨噬细胞内,引发黑热病;实验室诊断常用骨髓穿刺。
《2020年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中级职称考试过关必做2000题 含》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04
第五章 临 床实验室认 可
06
第七章 临 床实验室质 量管理体系
05
第六章 临 床实验室质 量管理概论
第八章 质量管理文 件编写
第九章 分析前质量 保证
第十章 检测系统、 溯源及不确定度
第十一章 临床检验 方法评价
第十三章 室间质 量评价
第十二章 室内质 量控制
第十四章 分析后 质量保证
第七篇 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 规范与医学伦...
02
第三章 细 菌的生理与 遗传变异
03
第四章 细 菌感染的病 原学诊断
04
第五章 抗 菌药物敏感 性试验
06
第七章 革 兰阳性球菌
05
第六章 细 菌的分类与 命名
01
第八章 革 兰阴性球菌
02
第九章 肠 杆菌
03
第十章 不 发酵革兰阴 性菌属
04
第十一章 其他革兰阴 性菌属
05
第十二章 弧菌科
06
03
第四章 血 细胞化学染 色的临床应 用
04
第五章 血 细胞超微结 构检查的临 床应用
06
第七章 贫 血概述
05
第六章 血 细胞染色体 检查的临床 应用
01
第八章 溶 血性贫血的 实验诊断
02
第九章 红 细胞膜缺陷 性贫血及其 实验诊断
03
第十章 红 细胞酶缺陷 性贫血及其 实验诊断
04
第十一章 血红蛋白异 常所致的贫 血及其实 验...
02
第二篇 临床血液学检 验
04
第四篇 临床免疫学和 免疫检验
目录
05 第五篇 微生物学和微 生物学检验 第七篇 医疗机构从业
2020年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临床医学检验学中级职称考试》考点(临床血液学检验)【圣才出品】

第二篇临床血液学检验第一单元造血与血细胞分化发育第一节造血器官及造血微环境表2-1-1 造血器官和造血微环境(掌握)第二节造血干细胞分化与调控造血干细胞分化与调控(掌握)1.定义:造血干细胞是最早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多向分化能力的造血细胞。
2.特点:①多数处于G0期或静止期;②大多数CD34+Thy-1+;③低表达或不表达CD38和HLA-DR;④缺乏表面系列抗原表面标志。
3.造血祖细胞: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但部分或全部失去了自我更新能力的过渡性、增殖性细胞群,又称造血定向干细胞。
第三节血细胞的增殖、发育与成熟表2-1-2 血细胞发育成熟中的形态演变规律(掌握)第四节细胞凋亡表2-1-3 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的区别(掌握)第二单元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第一节骨髓检查的内容与方法骨髓细胞学检查(掌握)1.适应证:①外周血细胞成分及形态异常;②不明原因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③不明原因骨痛、骨质破坏;④血液系统疾病定期复查;⑤微生物及寄生虫检查。
2.禁忌证:①凝血功能障碍(如血友病);②妊娠晚期妇女。
3.采集部位:髂骨后上棘,此处骨皮质薄、骨髓液丰富、进针容易,为首选穿刺部位。
4.取材满意指标:①患者抽取时有特殊的疼痛感;②可见骨髓小粒及少量脂肪滴,镜下可见巨核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等骨髓特有细胞;③骨髓中性杆状核与分叶核细胞比值大于外周血中的比值。
5.骨髓细胞学检查:①低倍镜下判断骨髓片质量、增生程度、有无较大或成堆异常细胞;②选取满意涂片,油镜下观察200~500个细胞;③骨髓增生程度分级标准中增生极度活跃、增生明显活跃、增生活跃、增生减低、增生极度减低时,成熟红细胞和有核细胞比值依次为1:1、10:1、20:1(正常骨髓象)、50:1和200:1。
6.诊断意见:①肯定性诊断疾病:各种白血病、巨幼细胞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骨转移癌、戈谢病、尼曼-匹克病等;②支持性诊断疾病: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③可疑性诊断疾病:难治性贫血等;④排除性诊断疾病:ITP。
2020年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临床医学检验学中级职称考试》考点(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圣才】

第六篇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第一单元临床实验室的定义、作用和功能临床实验室的定义和作用(了解)1.临床实验室的定义:是指以为诊断、预防、治疗人体疾病或评估人体健康提供信息为目的,对取自人体的材料进行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化学、血液免疫学、血液学、生物物理学、细胞学等检验的实验室。
实验室可以提供其检查范围的咨询性服务,包括结果解释和为进一步适当检查提供建议。
2.临床实验室诊断方面的作用:重要的是早期诊断及确诊。
许多检验项目对指导临床治疗及监测疗效方面也有重大作用。
第二单元临床实验室管理的特性及过程考点一、临床实验室管理的特性(了解)1.管理:是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到组织既定目标与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
管理的第一要素是集体活动。
管理的基本对象是人。
2.实验室管理必须具备的条件:①实验室希望达到的目的或目标;②管理者必须具备领导团队达到目标的权利;③必需的人力、设备、资金等资源;④个人工作岗位描述和工作目标;⑤评估与改进。
考点二、临床实验室管理过程(掌握)1.管理过程:通常由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个阶段组成。
2.计划:是指通过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并评估未来可能的发展,从而决定未来应进行的行动的过程。
3.组织:是有意识地协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的活动或力量的协作系统。
4.领导:是指影响、指导和激励下属,使下属的才能得以发挥,从而促进机构的业务。
5.控制:就是监督机构内的各项活动,以保证他们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各种重要偏差的过程。
其目的是要确保各个员工都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和发展,以及尽早把错误改正过来。
6.组织活动的原则:目标性、权威性、责任性、分等原则、命令唯一性、协调性。
7.因工作急需所采购的物资或在校准/检测过程中的消耗品、来不及检验的仪器,不能确定质量的,在此种情况下,要经实验室授权人审批后,做好记录和标识后方可放行使用。
8.《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的基本思路包括:(1)明确临床实验室的定义和服务内容,确定监督管理的主体和管理范围。
全国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师考试临床检验技术必备知识点

全国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师考试临床检验技术必备知识点一、临床检验技术的基本概念与原理临床检验技术是指通过对患者生物样本的检测与分析,获得与疾病诊断和治疗有关的信息的一种技术。
它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包括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
临床检验技术的实质是利用一系列的物理、化学、生物学技术手段来检测、分析和评价生物样本中与疾病相关的指标,为医疗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二、常见的临床检验技术方法1. 血液学检验技术血液学检验技术主要是通过对血液样本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如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细胞比容等,从而评估患者的血液状况,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血液学检验技术包括血常规检验、凝血功能检测、血型鉴定等。
2. 生化学检验技术生化学检验技术主要通过对血液、尿液、体液等样本中的生化指标进行检测,如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等,从而评估患者的机体代谢状况和器官功能,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生化学检验技术包括常规生化检验、特殊生化检验、免疫学检验等。
3. 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微生物学检验技术主要通过对患者体液、组织等样本进行培养和鉴定,检测其中的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等,从而判断患者是否感染,并确定感染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
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包括细菌学检验、病毒学检验、寄生虫学检验等。
4. 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主要是通过对患者样本中的核酸分子进行检测和分析,从而获取与疾病相关的遗传信息,如基因突变、DNA序列变异等,从而为遗传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包括PCR技术、基因测序技术、基因芯片技术等。
三、临床检验技术中的质量控制临床检验技术在应用中必须严格控制质量,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控制两个方面。
1. 内部质量控制内部质量控制是指由临床检验科室自行建立的质量控制体系,通过对常规检验仪器的校准、质量控制样本的使用和分析、仪器性能的监控等措施,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临床医学检验学中级职称考试》考点(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与医学伦理学)

第七篇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与医学伦理学
第一单元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
考点一、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基本行为规范(掌握)
1.以人为本,践行宗旨;
2.遵纪守法,依法执业;
3.尊重患者,关爱生命;
4.优质服务,医患和谐;
5.廉洁自律,恪守医德;
6.严谨求实,精益求精;
7.爱岗敬业,团结协作;
8.乐于奉献,热心公益。
考点二、医技人员行为规范(掌握)
1.认真履行职责,积极配合临床诊疗,实施人文关怀,尊重患者,保护患者隐私。
2.爱护仪器设备,遵守各类操作规范,发现患者的检查项目不符合医学常规时,应及时与医师沟通。
3.正确运用医学术语,及时、准确出具检查、检验报告,提高准确率,不谎报数据,不伪造报告。
发现检查检验结果达到危急值时,应及时提示医师注意。
4..指导和帮助患者配合检查,耐心帮助患者查询结果,对接触传染性物质或放射性物质的相关人员,进行告知并给予必要的防护。
5.合理采集、使用、保护、处置标本,不违规买卖标本,谋取不正当利益。
第二单元医学伦理道德
考点一、医患关系(熟悉)
表7-2-1 医患关系
考点二、医疗行为中的伦理道德(熟悉)
表7-2-2 医疗行为中的伦理道德
考点三、医学伦理道德的评价和监督(熟悉)
表7-2-3 医学伦理道德的评价和监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篇临床检验基础
第一单元血液样本采集和血涂片制备
第一节血液生理概要
血液的组成及生理功能(掌握)
1.组成:血液由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
血清与血浆相比,血清缺少一部分凝血因子,如Ⅰ(纤维蛋白原)、Ⅱ(凝血酶原)、Ⅴ、Ⅷ等凝血因子。
2.血液性质:
(1)血量:血浆占55%,血细胞占比45%。
(2)酸碱度:pH7.35~7.45。
(3)血浆渗透压:290~310mOsm(kg·H2O)。
(4)健康成年人全血黏度为生理盐水的4~5倍。
(5)比密:1.050~1.060,男性:1.055~1.063;女性:1.051~1.060。
3.生理功能:运输功能、协调功能、维护机体内环境稳定和防御功能。
4.血液特性: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黏滞性、凝固性。
第二节采血方法和采血管选择
采血方法(掌握)
1.静脉采血法:成年人静脉采血常选肘部静脉(压脉带捆绑不超过1分钟)。
2.真空采血法:真空采血法是一种新的静脉采血法,又称负压采血法。
真空采血装置有套筒式、头皮静脉式两种。
3.皮肤采血法:通常选择耳垂或手指部位。
WHO推荐血常规检查采集左手无名指指端内侧血液,婴幼儿可选择大拇趾或足跟内外侧缘血液,严重烧伤患者可选择皮肤完整处。
方法评价:真空采血法是ICSH推荐的采血方法,也是临床常用的采血方法。
第三节抗凝剂选择
常见抗凝剂原理及其用途(熟练掌握)
表1-1-1 常用抗凝剂比较
第四节血液涂片制备
血涂片的制备(掌握)
1.手工推片法:涂片时,推片与载玻片保持25°~30°夹角。
2.厚血膜涂片法:临床上常用厚血膜法检查疟原虫与微丝蚴。
3.良好血涂片标准:厚薄适宜、头体尾分明、细胞分布均匀、血膜边缘整齐、两侧有一定空隙、血膜占玻片的2/3。
4.方法学评价:手工推片法用血量少、操作简单,是应用最广泛的方法。
此外,疟原虫、微丝蚴等检查可采用厚血膜涂片法。
5.质量控制:血细胞比容增高,血液黏度较高时,应小血滴、小角度、慢推,反之亦然。
新载玻片必须用1mol/L的盐酸清洗后才能使用。
第五节血液细胞染色
考点一、瑞氏染色(掌握)
瑞氏染色是血涂片最常用、最经典的染色方法,对细胞质和颗粒染色效果好。
1.染液组成:碱性亚甲蓝、酸性伊红、甲醇(作为溶剂及固定细胞形态)。
2.原理:物理吸附和化学亲和作用。
3.染色效果:最适pH为6.4~6.8。
若缓冲液偏酸,则红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偏红,细胞核呈淡蓝色或不着色。
若缓冲液偏碱,细胞染色染成灰蓝色,颗粒深暗;嗜酸性粒细胞可染成暗褐色,甚至棕黑色;中性颗粒偏粗,染成紫黑色。
4.注意事项:(1)在距玻片另一端2cm处结束涂抹为宜;(2)血涂片上有染料颗粒沉积,可滴加甲醇,然后立即用流水冲洗;(3)染色过淡,可复染,复染时先加缓冲液再加染液;(4)新鲜配制的染液染色效果差,应贮存一段时间,时间越久,染色效果好。
考点二、吉姆萨染色(掌握)
吉姆萨染色对细胞核和寄生虫着色较好。
1.染液组成:天青、伊红、甲醇、纯甘油。
2.原理:同瑞氏染色。
记忆方法:血红蛋白,嗜酸性颗粒(碱性蛋白质):具有嗜酸性——伊红结合;细胞核蛋白、淋巴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胞质(酸性蛋白质):具有嗜碱性——亚甲蓝结合。
第二单元红细胞检测
第一节概要
红细胞生理(掌握)
红细胞(RBC)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细胞成分,成熟RBC的平均寿命为120天、白细
胞与血小板7~14天,衰老的RBC主要在脾破坏。
第二节红细胞计数
红细胞(RBC)计数(掌握)
1.红细胞计数常用稀释液
(1)Hayem稀释液:由NaCl(调节渗透压)、Na2SO4(提高比重防止细胞粘连)、HgCl2(防腐)和蒸馏水组成;
(2)枸橼酸钠稀释液:由NaCl(调节渗透压)、枸橼酸钠(抗凝作用)、甲醛(防腐)及蒸馏水组成。
2.牛鲍计数板计数RBC
(1)计数公式:红细胞/L=N×25/5×10×200×106=N(5个中方格的RBC总数)/100×1012。
(2)牛鲍计数板:中央5个中方格是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区域,四角的4个大方格是白胞计数区域。
3.参考值:成年人:男性4.0~5.5×1012/L;女性3.5~5.0×1012/L;新生儿6~7×1012/L。
4.临床意义
(1)生理变化:①新生儿、精神刺激、剧烈运动、气压减低可导致红细胞增多;②妊娠期妇女和老年人红细胞常减低。
(2)病理变化:①急慢性失血、红细胞寿命缩短,造血原料不足,骨髓造血功能减退可引起贫血,造成红细胞(或血红蛋白)减少;②红细胞增多症、心血管疾病、肺部疾病、呕吐、严重腹泻、大面积烧伤以及某些药物均可引起RBC增多。
第三节血红蛋白测定
血红蛋白(Hb)测定(掌握)
1.检测原理
(1)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测定法:血液中除硫化血红蛋白(SHb)外的各种Hb均可被高铁氰化钾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在540nm处测定吸光度,再换算得到Hb的浓度。
(2)十二烷基硫酸钠血红蛋白(SDS)测定法:血液中SHb外的各种Hb均可与低浓度SDS形成棕红色化合物,在538nm处测定吸光度,再换算得到Hb的浓度。
评价:HiCN 是目前国际推荐的参考方法,致命缺点是氰化钾有剧毒,SDS是次选方法。
(3)血红蛋白成分:HbA:α2β2,占95%,含量最多;HbF:α2γ2,胎儿血红蛋白,占1%;HbA2:α2σ2,占2%~3%。
2.参考值:成年人: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
新生儿:170~200g/L。
3.临床意义:Hb和RBC临床意义相似,但在临床判断贫血程度上,Hb测定优于RBC 计数。
4.HiCN法测定注意事项
(1)HiCN转化液应贮存在棕色有塞玻璃瓶中(不能用塑料瓶);
(2)氰化钾有剧毒,测定后的废液应收集于广口容器中,稀释后加次氯酸钠混匀,敞开容器放置15小时以上再排入下水道;
(3)废液不能与酸性溶液混合,避免产生剧毒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