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自由-读书感悟

合集下载

《爱和自由》名著读后感读书笔记

《爱和自由》名著读后感读书笔记

《爱和自由》名著读后感读书笔记7篇《爱和自由》名著读后感读书笔记(通用)篇1自由怎样给孩子带来纪律?有了自由,孩子就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为兴趣,TA就会反复做,就变得专注;在长久的专注中,逐渐感知并把握了事物的规律;把握了规律,TA就愿意遵守它,就有了自控力,最早的纪律形成了。

什么样的纪律能超过这种自发的纪律呢?有人说:被老师/家长用惩罚和所谓教育的方式,来约束和管制的孩子,也很守纪律。

也许表面看起来是这样,因为孩子惧怕成人的威力。

但,长期被约束的孩子,一旦有了自由,会失去做事的主动性,就像学校好些孩子,家长一不督促成绩就下滑。

他们有了自由后,不知道要做什么,无所事事,或等着被分配任务。

可以说,这样的孩子已经不是自己的主人了。

事实上,创造力就是被这些东西一次一次抹杀了。

因为创造力是自发的,别人安排不来。

而无形中的一种禁忌使孩子不敢去想,不敢去超越这个范围以外的事。

这种不是自己主人的状态,若得不到合适的环境去修正,将一直延续到成年,直至生命结束。

关于不是自己的主人,举一个经典的例子:一个小女孩平时由保姆带,只要她一动水龙头,保姆就说:“不要动,不可以动,你会把衣服搞湿的。

”每次都重复。

注意,每次都重复。

保姆肯定是出于怕麻烦的心理,衣服湿了得洗。

后来,这个小女孩去她外婆家玩,外婆家的花园里有个喷水的喷头,小女孩非常想动这个喷头,但她停止了,外婆说:“你动呀,你为什么不动它?”。

小女孩非常矛盾,但她最后还是说:“我不能,我不能动它,我的保姆说我不可以动的。

”外婆说:“她不在呀,外婆让你动呀!;,小孩说:“不,我不能动。

”保姆虽然不在,但依然控制着这个孩子。

小女孩做什么听不了自己的心声,至少在这件事情上,她已经不是自己的主人了。

当一个人不能成为自己时,就会出现矛盾和挣扎,痛苦就产生了。

这也是成人所谓的“心理障碍”的起源。

是时候问问自己了,面对自己不敢去做的事情时,自己在害怕什么?是谁把这份恐惧植入你的大脑的?《爱和自由》名著读后感读书笔记(通用)篇2得知这本书,要感谢孟凌老师。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15篇)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15篇)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15篇)《爱和自由》读书心得1《爱和自由》这本书不知不觉中已经翻看到第十二章了,很高兴越来越多的网友跟着华衣一起读好书,谢谢你们的支持!华衣一定继续努力得为大家推荐好书,认真写好读书笔记,我觉得写的过程也是自己审视自己育儿的一个过程,也是提升自己的的一个过程!第十二章又有很多地方被华衣圈圈点点,因为有太多的共鸣!我们应该让孩子在旁边观察,逐渐理解并适应这个环境,这需要耐心和时间。

事情总是这样的,说原则的东西、抽象的东西容易,生活的事情、具体的事情做起来就不容易。

这里孙老师指出了许多家长都容易犯的一点:没时间!我们经常会抱怨没有时间跟孩子一起读书、交流,没有时间倾听孩子的心声和感受。

而好不容易和孩子在一起时,我们又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心不在焉,不去理解孩子。

可是正如孙老师所说的“原则的东西、抽象的东西容易,生活的事情、具体的事情做起来就不容易。

”,对于一个自由中的孩子我们要付出的是大量的工作和精力和时间,成人大多不愿意把时间放在孩子身上,挣钱重要,看电视重要,聊天重要,睡觉重要……这其实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华衣很赞同孙老师的说法:在人的一生,拿出6年时间给孩子,并通过孩子发展自己,是最有价值的。

心理学家认为:在儿童期间,一是建立儿童完整的人格和开发儿童的智力,另一点就是培养儿童的审美观。

审美观建立的好坏,决定孩子从小到大能否远离丑恶和犯罪,也就是说审美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道德观。

在这里孙老师举了个儿子吃豆沙饼追求完美的实例,华衣惊讶得发现彤彤也有过这样的“追求完美”的情结,也就是她所说的“追求完美”的敏感期。

相信这样的事情,很多父母都有可能经历过,这也说明“人之初,性本善”的道理。

而成人误解了孩子的本意,儿童认为掰意味着破坏了一个整体的完整,咬一口却不算破坏。

这便是孩子的内心所认为的。

而当时彤彤让妈妈吃时,华衣也曾经贪图方便得掰过一点给他吃,结果当然是跟孙老师一样得到类似的遭遇:彤彤不吃那块被我掰过的饼,他硬是哭着闹着要新的饼!华衣当时没有去细想这个原因,只是心里虽然生气还是强压着,又递过另一块豆沙饼,而彤彤也跟孙老师的儿子一样立即高兴了起来,还很大方得让妈妈在他那个饼子上轻轻得咬一口。

2024年读《爱和自由》的心得体会(6篇)

2024年读《爱和自由》的心得体会(6篇)

2024年读《爱和自由》的心得体会《爱和自由》是一本探讨人性与社会问题的小说,作者在这部作品中展现了对于人类关系和自由的深刻思考。

通过描绘主人公在痛苦与追求中的成长,作者引导读者思考爱与自由的真正意义,以及人们如何在复杂的社会中寻求生活的真正快乐。

在读完这本小说之后,我深感受益匪浅,以下是我在____年读《爱和自由》所得出的心得体会。

首先,《爱和自由》给予我对人性的更深刻认识。

小说中的主人公经历了种种磨难和挣扎,但最终通过理性思考和对自己内心的真实反思,逐渐理解了自己真正渴望的是爱和自由。

这使我明白到,追求爱与自由是每个人内心的根本需求,而这种需求是我们作为人所特有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对幸福的理解,我们都渴望被尊重和被爱。

在面对社会各种规范和压力时,我们需要学会保持自己内心的独立和真实,去追求那属于自己的爱与自由。

其次,《爱和自由》让我思考社会对个人的影响。

小说中描绘了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人们之间存在着种种利益关系和社会规范。

主人公作为一个普通人,被牢牢地禁锢在各种约束和压力之下。

这使我反思了社会对个人的影响,以及人们在社会规范下的选择和行为。

在我看来,社会虽然拥有一定的规则和制度,但我们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自由意志,不能轻易放弃自己的追求和信仰。

只有通过不断思考和努力,我们才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道路,实现个人的自由与幸福。

再次,《爱和自由》给我带来了关于爱的深思。

爱是人类最纯粹和原始的情感,它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源泉之一。

小说中的主人公不仅经历了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思考,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

通过他的经历,我明白到爱不仅仅是感情的表达,更是一种包容、同理和付出的行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关心、尊重和理解他人,用爱去缓解和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只有通过真正的爱,我们才能找到内心的宁静和真正的快乐。

最后,《爱和自由》让我思考了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小说中的主人公在社会的不同阶层和角色之间游走,他与其他人的关系和互动也反映出了社会问题和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体会(精选4篇)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体会(精选4篇)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体会(精选4篇)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体会1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体会1每每读完《爱和自由》的各个章节,内心都激荡着震撼和深深的思考,并伴随着些许悲哀和无奈。

悲哀在于,还有许许多多的家长没有意识到儿童拥有一种积极的精神生活。

我们不能再无视儿童的心理和发展,而且必须从一开始就去帮助儿童,这种帮助并不在于塑造儿童,因为这一任务属于自然之神,而是在于观察儿童心理发展的外在表现,在于能为儿童成长提供必要的手段,因为这种手段单靠儿童自己是办不到的。

爱是土壤、是根基。

《爱和自由》中,爱的定义为“给与孩子成长的机会,并让孩子感知到你的爱,为孩子的发展和每一个生活细节提供条件和帮助”。

可是这种爱又何尝不是相互的呢,儿童身上也具有爱的能量,儿童在敏感期中那种对周围事物不可抑制的冲动,实际上就是他对所处环境的爱,这种爱不仅仅是情感上的爱,也是智力发展的需求。

同时成年人也是儿童爱的对象,他从成年人身上得到自我发展所需要的东西,对儿童来说,成人是令人尊敬的。

园长一再叮嘱我们,不停的对孩子表达我爱你,仿佛也唤醒了我自身部分的麻木,儿童也在用他们的爱唤醒着我们,唤醒着快消失的生机和活力,是的,更好的生活,感受爱的气息!《爱和自由》也强调说纪律必须建立在自由上,这个自由的含义很深很广,我对自由的理解为,要相信孩子的自我教育,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存在着一种这种能力不是一从与父母的指导,而是自动自发的,尤其是在感觉的练习中,这种自我教育更加重要,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这种练习能够重复多次,这种自我教育就会使孩子的心理感觉更加完善,进而帮助他从对事物的感觉转移到对物体的观念。

而他只有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爱和自由”仿佛是一个灵魂向导,贯穿于整个蒙氏教育体系。

身为一名新老师,务必要以“爱和自由”这个精神向导来要求自己,使之与自己的灵魂相融。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体会2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体会2最近,我看到一本书,叫做《爱和自由》,让我感触颇多。

《爱和自由》读后感(21篇)

《爱和自由》读后感(21篇)

《爱和自由》读后感(21篇)《爱和自由》读后感篇1读书只是一种提升自我的开头。

当我拿起孙瑞雪老师写的《爱和自由》的时候,我觉得抓住和把握一个儿童的前六年,真的太重要了,这本书中有几句话给我很大启示。

“人的成长过程事实上是一个心理的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过程,智力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上的。

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仆人。

”不难看出,孩子的智力进展和心理进展都是很重要的。

而我们在教育孩子或关怀孩子时就要实行有效的方法。

作为一名幼儿老师,我每天接触最多的就是孩子。

孩子也有自己的思想,需要我们老师通过更多的主动关怀、真诚的爱、坚持不懈的努力去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这样才情愿和你沟通。

我通过这本书,让我明白对孩子生活上的悉心照料当然重要,但是对孩子心理的关注更为重要,我们要了解孩子的心理,了解以后才可能理解孩子。

孩子的内心世界真的很奇异,不要简洁地以成人的目光去看待他,不要以成人的行为准则去规范约束孩子。

其次我们要给孩子自由。

首先是行动的自由,吃喝拉撒睡、触摸、嬉戏等方面的自由。

有了这样最基本的自由,幼儿才能随之产生的思维。

在完全获得这样的自主之后,孩子的“自由”上升到更高层次,即行为的自由,自己做确定、做选择,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简洁地说,行动的自由,导致思维的自由,最终导致行为的自由、自主。

当然这种自由并不是无限制的自由,蒙特梭利说过——自由是建立在肯定规章上的自由。

并不是什么都依着他,不约束不管教,这个度就需要我们老师、家长来把握。

最终当孩子消失问题时,我们作为家长、老师要准时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消失了问题,我们有没有发自内心的去理解,爱孩子!爱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爱,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不图谋恶事,不以不义为乐,只喜爱真理。

凡事包涵,凡事信任,凡事希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

”有人说孩子就是一张白纸,我们给什么他们就会接受什么,真的是这样,所以我就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怎样做才是给孩子真正的爱!我想这也是孙瑞雪老师的《爱和自由》带给我的教育真谛吧!让我们都学会观看、学会等待。

爱和自由读后感12篇

爱和自由读后感12篇

爱和自由读后感12篇爱和自由读后感12篇1这本书表达的是一种思想,一种由于爱孩子,而付诸行动上的,如何爱。

包括让孩子在合理自由的环境下成长,敬重孩子,让他学会思索、行动。

1、合理的自由:这本书并非说肯定要让孩子为所欲为,它仍旧是有界限的。

比方打搅别人、野蛮不礼貌等,那些是需要制止的。

但制止的方式,并不是打骂,而是把孩子抱走,让他明白,这样做,是不被允许的,然后他自然不这么做。

2、敬重孩子:这本书让我很感动的是,对孩子的玩耍,她用了“工作”这个词。

其实想想是这样,操作教学用具,画画,玩沙,对那么小的孩子的意义不亚于后来的作业大人的工作。

用这个词,真正表达了对孩子的敬重。

敬重他的爱好,爱好,在不打搅别人的状况下,专注的进展自己的爱好。

3、思索行动:这是在前面的基础上进展而来的。

真是有自由宽松的环境下,通过专注的工作,渐渐养成对实物的感知,形成自己的思索力量,规律关系,从而对事物,能有自己的看法,并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策略性的表达自己的看法。

总体,是一本很好的书,讲解并描述的是思想,是精神。

把握这种精神,为自己的孩子,制定一个规章,在规章内,让他自由的成长。

爱和自由读后感12篇2在这本书中,蒙氏幼儿园的园长孙瑞雪用各种事例诠释了“爱和自由”对培育人格健全的孩子的重要性。

强调给孩子的爱要有科学的方式,即在对儿童成长规律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利用蒙氏的各种训练方法,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的选择,促成儿童根据自己的内心进展成专注、宽容、顽强的、完好的人。

怎样才能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得到爱呢?赐予孩子成长的机会,并让孩子感知到你的爱,为孩子的进展和每一个生活详情供应条件和关心。

这些须建立在你对儿童生命进展了解的基础上,这就是爱。

尽量给孩子爱,让他充共享受到爱,这对他的一生都有很大的影响。

对这一点人们是普遍认同的。

但说起来简单,真正做到就不简单了。

理解孩子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必需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尤其要了解孩子的进展状态。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
《爱和自由》是一本让人思考人生的书籍。

通过作者的文字,
读者可以深刻地体会到爱和自由对于人生的重要性。

在书中,作者通过描述人们在追求爱和自由的过程中所经历的
磨难和挑战,让人感受到爱和自由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的。

然而,正是因为这些困难和挑战,才让爱和自由显得更加珍贵和宝贵。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爱和自由是人生中最重要
的追求。

爱让人感受到温暖和幸福,自由让人感受到无拘无束和自在。

而当爱和自由同时存在时,人生才能变得更加丰富和有意义。

同时,书中还提到了爱和自由之间的平衡。

在追求爱和自由的
过程中,我们需要学会平衡和取舍,不至于过度追求自由而忽略了爱,也不至于过度追求爱而牺牲了自由。

只有在平衡中,才能真正
体会到爱和自由的真谛。

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对爱和自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它让我
明白了爱和自由的重要性,也让我学会了在追求爱和自由的过程中
保持平衡。

我相信,这些理解和体会将会对我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愿我们都能在追求爱和自由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和自由。

《爱和自由》读后感(精选15篇)

《爱和自由》读后感(精选15篇)

《爱和自由》读后感(精选15篇)《爱和自由》读后感(精选15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爱和自由》读后感(精选1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爱和自由》读后感篇1智力中没有一样东西最初不是源于感觉《爱和自由》这本书强调的主要是先要给孩子更多的爱,更多的自由,才会培养出更加独立的孩子;蒙特梭利认为:儿童的感觉来源于内部,也就是说,儿童不是一个空瓶子,不需要大人往瓶子里"灌"什么东西。

可能很多家长不认可这种观点,他们认为孩子必须要"教",孩子就是个空瓶子,就是一张白纸,你给他什么他就接受什么。

这只是我们的传统填压式教育。

儿童对所有东西的热爱应该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是一种熏陶,我们不强迫,但是我们不能不让她接触,孩子对周围的一切不都是从她的触觉、嗅觉、味觉、视觉、听觉感知到的,在我们读给儿童听故事的时候,不是一种自然的过程吗,不是听觉的一种享受吗?我们更多一定要关注的是孩子的每个敏感期,要学会尊重孩子。

让儿童在爱和自由中成长!儿童只有依靠爱和自由,才能获得成长的全部能量,以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这让我想起一个学者的一句话:"以爱的情感激发儿童成长的积极性;以自由的空间确立儿童自我意识的主动性……"爱,是什么?无数人试图回答这个问题,每个心灵对爱的认识都是不同的,所以答案也都是不同的,无法用语言说清,爱,是一种巨大的宽容和理解,有了爱,即使不懂教育,也能给孩子发展的基本权利,也能使孩子自由,让孩子经自由走向独立。

爱是生命的秘密。

父母对于孩子的爱那更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这种爱更需要的是一种正确的表达方式,让埋藏在孩子内心深处的种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虽然我们的父母也爱我们,但是回想这一路的爱,自己还是觉得有缺憾,虽然我们也很爱很爱父母,但是我们不能说他们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给予我们自由的爱,宽容的爱和理解的爱!爱是恒久的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计算他人,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自由,又是什么?人人都在追求自由,可是对"自由"的定义和"爱"一样,是没有确切答案的,自由的定义在不同的领域又是不同的,简单地说在心理学上,自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与自由
说实话,对于孩子教育,我还是满怀惭愧的。

教育的不够细致,引导的不够耐心。

更多的时候,自己给自己的理由就是工作忙,其实自己清楚,很多时候都是一种惰性在作祟。

以前的时候,把更多的依赖放在学校教育上。

但这个假期,不管是对小孩还是对家长,都进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考验。

这个时候我深刻体会到了,读书给教育孩子带来的影响和受益匪浅。

回顾从小培养孩子读书的过程,我越来越感到读书真好,读书使孩子变得懂事、文明,读书使家庭充满知识快乐。

我记得孩子刚懂事的时候,就买了很多绘本,在能够利用的所有时间里,都与小孩一起读书,陪他讲故事。

一整套的《365夜故事》,丰富了小朋友的童年岁月。

所以还在幼儿园中班的时候,小朋友已经认识很多字了。

所以小朋友后来的语言表达能力及领悟能力都还是不错的。

到了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就带他读中国传统的文化读本《三字经》、《千字文》之类的。

比较遗憾的是在二三年级,因为作业多,自己工作忙的缘故,这个好习惯未能坚持。

今年超长的假期,逼迫自己不得不改变这个惰性。

每周我们都制订阅读计划,读什么书及每天的阅读时间。

基本上每天都拿出一个小时时间来看书。

根据小朋友的喜好及学校要求,这个假期读的数目如下:科学方面的有《万物运转的秘密》、《DK大百科》、《枪的发展史》等;故事方面的有《格林童话》、伊索寓言》、《鲁滨逊漂流记》;还有一些轻松带娱乐性质的书,像《笨狼的故事》(他很喜欢类似的书),《疯了,桂宝》等。

很多人都说这类书不能给小孩看,我自己也尝试读了几本,感觉确实很有意思。

里面也有一些正能量的东西。

譬如《疯了,桂宝》在桂宝的世界里,每个事物都是有生命的,绿豆,电灯泡,铅笔,包子,馒头都有自己的个性,在他们身上都有着非常搞笑新奇的故事。

桂宝代表着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不人云亦云、埋没个性的态度,其实,人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天才,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特立独行的疯桂宝。

只有那些发现自己心中桂宝的人,才会成为快乐的天才。

所有后来我也就没有限制小朋友看类似的书籍,但是限制了时间。

在假期里,还跟儿子一起读了《万物运转的秘密》。

小朋友也很喜欢这种书,每次看到他自己熟悉的机械装置的运作原理,他都会兴致勃勃的跟我分享。

书中的绘图也非常精妙绝伦。

这本书不仅解说机械如何运作──从最简单的起重机到具远程传输能力的网络,也说明一个东西的形成概念如何与另一项物品产生关联。

他利用长毛象这个诙谐的比喻来穿插其间,绘出各种原理,即使不具备任何科技常识的读者,也能从中理解复杂的现代科技。

我都想象不出,在这个漫长的不能出门的假期里,如果没有书,我们用什么来让我们的孩子有更好的成长。

读书丰富了孩子的思想内涵,使他对人生、对学习、对事物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读书铸就孩子坚强的性格,使她不畏艰难,奋发向上,读书提高了女儿的写作水平,使他能领会题意,笔到文就。

读书增加了亲子之间的情感交融,读书更增加了家庭的情趣,增添了家庭的快乐。

读书,给我们的心灵和思维带来了更多自由的空间。

这就是读书给人带来的爱与自由。

以后的日子里,坚决摒弃惰性,与孩子共同读书,共同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