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克木《书读完了》读后感_心得体会

合集下载

金克木《书读完了》读后感

金克木《书读完了》读后感

提供专业的word版文档,优质的服务,希望对您有帮助/双击去除
金克木《书读完了》读后感
金克木《书读完了》读后感
刚刚把金克木老先生的《书读完了》看完,虽然内容深奥难懂,但是比较浅显的一些内容还是可以理解的。

本书开篇借历史学家陈寅恪见历史学家夏曾佑,夏曾佑说书读完了。

这件小事开篇点明本书的主题,书是可以读完的!为什么书是可以读完的呢?老先生解释道,书和书是不同的,有些书是基础,是主干;而有些书却是依附于基础的,
是枝叶。

这就简单明了的理清了读书的主次关系。

而却基础是书一共也就那么几本,花些时间是可以读完的,然后再发展些枝桠,整个体系就完善了。

然而光是有了大局还不行,还要对经典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这就涉及到了专业的学科研究了,对于我这种门外汉实在显得深奥麻烦。

但是不得不说,金老先生学识之深之广,实在令人佩服,特别是对佛教的研究和理解,字里行间充满了智慧,有时不禁想,如国金先生剃度了,多半也是同李叔同一样,做什么像什么,也是一代高僧大德。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是怎么样来读书,用什么的方法,在这以前我是完全没有清晰的逻辑,认为读书就是读就好了,还有其他吗?个人认为这本书可以和如何阅读一本书一起
阅读,相辅相成。

前者重大局,侧重于中国古典研究,后者重细节,侧重于书的读法,典型的西方逻辑。

总体来讲,如果能越早些时候读这样的书,无疑对以后的阅读方向有了一个明确的指南,省了许多功夫。

最后,小编希望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有不周到的地方请多谅解,更多相关的文章正在创作中,希望您定期关注。

谢谢支持!。

《书夜话》读后感(600字)作文

《书夜话》读后感(600字)作文

精选作文:《书的夜话》读后感(600字)作文《书的夜话》是现代着名作家叶圣陶写的。

他通过三本书的不同经历讽刺了不同的藏书人或读书人。

紫皮书的主人是一个要看书而没有书、要看书而不看书的人。

他很穷,想从这些书中吸取哪怕最小的一部分用以改善自己的处境。

后来,他攒了点钱,买了几本书。

最初,他看得很用心,把书里最细微的错误都校对出来了。

后来,他认为把书从头看到尾是很愚蠢的,他发现了一个最简捷的办法,就是只看序文。

他看了几本书的序文之后,写了一篇文章,投给报馆。

这篇文章被刊登出来了,他得到了一笔稿费。

于是,他继续写文章,材料不用愁,从许许多多的书的序文中找。

钱财来了,名誉也来了。

他成了读书大家、成了博览群书的人。

对他而言,读书只是他的生财之道,只是他欺世盗名的工具而已。

红皮书的主人只买书,从来不去读书,而是凭借藏书来附庸风雅,把自己鼓吹成一个博学多才的文人。

对他而言,藏书只是伪文人的一种外包装而已。

破书的主人们读破书耗尽心力,学成了,就去教学生。

学生据此学成了,再去教学生的学生。

书被他们吃进去,吐出来;再吃进去,再吐出来。

除了吃和吐,他们没干别的。

没对世界做出一点新的贡献。

叶老用童话故事的方式讽喻了形形色色的伪知识分子,读完这篇文章之后,我们不得不为之慨叹,也会不由自主地以此和现实生活的某些人对号入座。

慨叹之余,我们应当以此警醒自己:书只是我们的学习工具,而不是包装某种身份或沽名钓誉、欺世盗名的道具,同时,我们要讲究读书方法,切忌死读书、读死书,要用创造性的思维去读书,灵活掌握书本知识,用所学的知识为社会创造更多更有意义的价值。

六年级:孙海琳曼篇一:《书读完了》读后感《书读完了》读后感在十年前,我在新华书店的库存部,看到一本三联出版社直排简体的《孔乙己外传》,觉得好奇就购买了一本。

作者叫做金克木,因为学习历史时知道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觉得这个名字起得有名堂,至于书中的故事,就觉得更加离奇古怪了。

不过,正是这本书,让我认识了金克木这位生活在当下时代的智者。

金克木散文的趣味性研究

金克木散文的趣味性研究

金克木散文的趣味性研究作者:李梅来源:《散文百家·下旬刊》2017年第09期摘要:金克木的散文以丰富的学养为基石,以文化为主要言说对象,以丰富的人生经历为主要内容。

这使得他的散文以学术取胜的同时还表现出了一个智者雅致的情趣。

而这种趣味主要从其散文的内容选择、语言表达、写作技巧三个方面表现出来。

关键词:金克木;散文;趣味金克木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老生代散文家之一,他的散文大多属于文化随笔,从佛教、语言学、数学、地理、天文、哲学等各个角度对文化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为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

谢冕先生在评价金克木时曾说他“把传统的散文小品学术化了”[1],文化确实是他散文写作的主要对象。

但他往往从身边小事入手,然后气定神闲的将学术问题引入散文,用浅显易懂,幽默风趣的语言将学术问题还原到日常生活中,如话家常般展示着他对文化的独特见解,这就赋予了他的散文一种与众不同的趣味。

一、复杂有趣的内容选择金克木有着深厚的文化修养做底蕴,散文的内容可以说是古今中外无所不包,但无论内容如何复杂多变,最后都落脚到对文化的思考上来,且都有一种风趣活泼的格调,吸引着读者。

金克木有许多怀念先师故友的文章,他们有些是中国文坛上赫赫有名的大学者,有些则只是普普通通的平凡人。

可金克木先生总能抓住他们性格中最与众不同的那部分来写,如他在《记徐祖正》中有过这样的描述:“徐先生个子很矮,皮鞋是特制的高低,手里经常拿着一根西式拐杖。

我一见他就仿佛遇上了夏目漱石。

”在此,金先生以一种调侃甚至戏谑的口吻,短短几十个字就让徐祖正教授“老顽童”的形象跃然纸上,让人印象深刻。

此外他还在散文《忘了的名人》中表现了“傅胖子”(傅雷)的霸道、在《少年徐迟》中表现了徐迟永远只有18岁等特点,读过后总能让人对他们过目不忘。

金克木的散文中还有许多记叙他经历的往事的文章,这些文章同样写得趣味十足,读来总能让人捧腹。

如《挨炸记》中就讲述了他自己在战争中“逃警报”时的几件趣事,在轰炸平息后“母子两人吃了一顿庆祝自己生命财产无损失的酒菜饭,醉醺醺睡了一大觉,醒来天已黑了。

解读经典:一种古典的姿势——张文江《古典学术讲要》导读

解读经典:一种古典的姿势——张文江《古典学术讲要》导读

解读经典:一种古典的姿势——张文江《古典学术讲要》导读解读经典:一种古典的姿势——张文江《古典学术讲要》导读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谭轶斌【推荐理由】教古典作品,不少教师只把文本当作语言材料,疏通字词句,分析语法,在此注、彼注间考据,于是乎,经典文本成了风干的语言标本。

也有教师倒是乐于阐发,但或套话成堆,空话连篇,或照搬教参,了无新意。

如此课堂,学生昏昏欲睡,也就不足为怪了。

如何解读古代经典文本,如何让语文教师在古代经典面前拥有自信,如何使古代经典作品的教学摆脱“死于章句,废于清议”的局面,如何令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实现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心灵对接,张文江教授的《古典学术讲要》,或许能为我们找到一条“渔人之路”。

张教授对经典的解释,不是只钻故纸堆,而是“打破中西体用之类的限制”,与今人对话。

闪烁着思想光芒的话语,随便翻到哪一页,俯拾皆是。

它时时让你感受到,什么是信手拈来、旁征博引,什么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什么是左右勾连、洞幽烛微,什么是思如泉涌,智慧满溢……有意思的是,张教授解释中国古代经典,常和西方硕儒心意相通。

亚里士多德、柏拉图、黑塞、怀特海……他在中国古代典籍和西方哲人之间架起了桥梁。

至此,你会明白,研究古代典籍的张教授不是跟不上时代节拍的古书蠹虫,而是真正的读书高手(据材料显示,他家中藏书甚少,因其每每翻完一本便送人)。

可以说,他在古典学术典籍的研究中洞开了一方新天地,此种对经典的解释,也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视角、新思维、新方法。

与此同时,张教授也在经典的解释中找到了非常个人化的表达方式。

他面对古代经典,是一句一句解读,而不是囫囵吞枣式的阐释。

如若没有十二分的功力,是不敢这样做的。

正因为张教授对经典已成竹在胸,所以不用虚张声势,而是老僧说家常话般,用通俗浅白、大家都听得懂领悟得了的话语来表述观点。

如《史记?货殖列传》:“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

此非空言也。

”张教授如此解读:“这就是经济影响到法律。

《书读完了》读书笔记

《书读完了》读书笔记

《书读完了》读书笔记最近在看金克木先生的作品集《书读完了》,可以说翻到第一篇时就已经感受到了自己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文字中浓厚的文化氛围,引用的书籍和典故无一不彰显了金克木先生在文学方面的造诣,让人敬佩不已。

能写关于读书的作品的人,定是看了不少书的。

更难得的是先生在看完书后还将其中的渊源、历史年代和背景都整理了出来,介绍给更多人来方便大家挑书选书。

这件事看起来简单实际不然,教育界有句俗话:想要给别人一滴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

这样的逻辑在写作方面亦然。

如果没有多年的辛苦钻研、阅读丰富的图书,怎么可能顺手拈来长篇的文字谈论书该怎样去读?我认为《书读完了》集合的作品给很多想要了解中国文学却苦于不知从哪下手的人一张明确的寻宝地图。

照着上面的指示一一阅读下去,或许对于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会有不一样的理解。

先以一个故事开头:历史学家陈寅恪曾对人说过,他幼年时去见历史学家夏曾佑,那位老人对他说:“你能读外国书,很好;我只能读中国书,都读完了,没得读了。

”他当时很惊讶,以为那位学者老糊涂了。

等到自己也老了时,他才觉得那话有点道理:中国古书不过是那几十种,是读得完的。

敢说中国古书几十种的人也就是本书的作者金克木先生。

他认为就书而言,总有些书是大部分书的基础,离了这些书其他书就无所依附。

就像在外国文学中总是有《圣经》的影子一样,中国的文学基本建立在《易》《诗》《书》《左传》《礼记》《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之上,不了解它们就无法理解古书中的很多内容。

《红楼梦》《西厢记》《镜花缘》等等文学作品中都有上述书籍内容的引用,如果不知道“经”的内容,不理解其中的含义,又怎么能理解以其为基础构造起来的作品呢?说一个我自己的例子吧,当初看《达芬奇密码》的时候,很长时间我都无法沉浸到作品之中,圣杯是什么?密码到底指向什么?即便看完全本从文字上知道了故事大概,可还是不理解符号和密语之间的关联。

很大的程度是因为这部小说的基本工具就是《圣经》,了解《圣经》故事才有把握了解整部小说的来龙去脉。

我所认识的金克木先生

我所认识的金克木先生

31家世金克木先生祖籍安徽寿县,1912年8月14日出生于江西省一个旧官僚家庭。

他父亲本是个穷秀才出身,多年苦读不第,五十多岁才捐到一个县官的位置,但在县官任上屁股还没有坐热,便逢上了辛亥革命,不仅削职为民,而且成为革命的对象。

至于他母亲,本是个穷丫头出身,由于天生一双大脚,一生中竟被卖过三次!只是在他父亲做官以后,花了三百两银子才买进门的。

金老太爷在家庭生活上也十分不幸,五十多岁的人竟四次丧偶,在得到第四任续弦夫人的同意后,才将这位大脚大手、勤快能干的烧火丫头收为偏房。

没想到他父亲的这位偏房倒真有福气,竟在这“鼎革”之年,老爷头上的花翎和顶戴都掉了下来的倒霉年头,给他生下一个儿子,这就是后来的金克木先生。

而他母亲从生产的痛苦中清醒过来后,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我生了一个儿子,该不会再卖我了吧?”据金先生回忆,“民国成立后,父亲就离开了人世。

我生下来就遭遇抄家,尿片都被搜检过。

”因此,金先生的童年并没有过上什么富贵生活。

金先生一生只拿过小学文凭,少年时,在安徽寿县第一小学毕业后,读了一年中学,便因家道彻底败落而不得不辍学。

为了支撑家庭,他16岁至18岁,托人介绍,曾在家乡教小学,养活自己和母亲。

这段时间也正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年代,在这个年代里,金克木先生曾参加过共产党外围组织的活动,并为共产党散发过传单。

求学1930年,刚满19岁的金克木先生,便到北平求学, 李工真金克木先生利用一切机会博览群书,广为拜师,勤奋自学。

他先与一群因种种原因读不了大学的年轻“北大迷”一起,到当时还设在沙滩红楼的北京大学旁听,学习英文、法文、德文和世界语。

因此,这位只拿过小学文凭、全靠自学成才、年仅34岁的金克木,成为了当时人才济济的国立武汉大学教授队伍中的一员。

我所认识的金克木先生无家无业在这古都中漂泊。

他利用一切机会博览群书,广为拜师,勤奋自学。

他先与一群因种种原因读不了大学的年轻“北大迷”一起,到当时还设在沙滩红楼的北京大学旁听,学习英文、法文、德文和世界语。

作文范文之著名学者金克木作文

作文范文之著名学者金克木作文

著名学者金克木作文【篇一:2015年杭州中考作文】2015年杭州中考作文:著名学者金克木,年轻时曾是大学图书管理员。

一次,他偶然看到某位大学者的一份借书单,于是,他一有时间就找书单上的书阅读。

渐渐地,他读的书越来越多,眼界越来越广阔。

学问越来越深厚。

最后他成为在文学、历史、翻译等诸多方面卓有成就的学者。

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

点评:材料阅读无障碍,审题立意无困难,创意发挥有空间点评者:周慧杭州市青春中学今年杭州市中考作文考的是一则材料作文,估计很多考生拿到这则作文题都会暗暗吁一口气:这个题目不难写。

确实,今年的作文难度适中,材料简洁明确,学生很容易就能从所给的文字中提炼出自己的写作思路,展开记叙和评述,不太会跑题。

比较有意思的是,今年浙江省高考的作文题和杭州市中考的作文题,都把目光投到了相似的话题上。

高考作文题是“文章和人品”,而中考作文题则是“阅读与成长”,这两者之间,还真的隐隐有一些联系和牵扯。

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今年中高考的命题在引导让学生更加关注阅读写作与自我之间的关系。

作为作文考题,“阅读”这个话题绝不“惊艳”,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因为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得最为紧密,所以也更能体现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说今年的中考作文题乍看比较平常,但下笔行文却足可见考生的功底,通俗来说,这是一个比较好写但又比较难写好的题目。

作文材料不长,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学习的对象和“阅读”的内容——大学者和大学者的借书单;二是“阅读”的作用,主要是开阔眼界,增长学问。

大学者的感召力给了金克木极大的学习动力,而大学者的书单又为金克木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和丰富的学习内容。

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金克木通过广泛阅读,最终取得卓越的成就。

这些写作思路,对于考生而言,不难提炼和概括。

同时,材料所指向的“阅读”这个话题,符合初中生的实际,考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生活感触,让每一个考生有话可说,让喜欢阅读的考生有兴趣去说去写,可以记叙,也可以议论,还可以抒情。

刘少华《正是青年读书时》中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辽宁省朝阳市中考题)

刘少华《正是青年读书时》中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辽宁省朝阳市中考题)

刘少华《正是青年读书时》中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辽宁省朝阳市中考题)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60.0分)1.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正是青年读书时刘少华①人年轻时,无论多么忙碌或是贫穷,有一种快乐谁都无法剥夺,那便是读书。

但青年人读书,有时会有热情、少方法,战略上异常重视、战术上捉襟见肘,不得其门而入。

关于如何读书,前人进行了诸多总结,依我看,如下四点能做到便十分不易,却也十分有益。

②首先,要追求把书“读完”。

当年,金克木先生写《书读完了》,让人大吃一惊。

别说书海无边、时间有限,就算只读2019年初至今出版的中文书,正常人穷其一生都不可能。

为何金克木先生敢说“书读完了”?其实,这背后是对读书的系统思考。

比如中国古书,其中的头绪、结构、系统有据可循,其中有些书是绝大部分书的基础﹣﹣金先生举例说,如果研究“红学”,那么《红楼梦》就是一切的基础,没有捷径,非读不可。

③以此类推,青年人读书,应当从源头去读,在脑海中搭起一个“格式塔”,日拱一卒。

在青年时期、记忆力最强时,先尽量“输入”,快速吸收基础知识,打好底子。

书当然是看不完的,但在年轻时打下广博的基础,却能“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④其次,要仰仗经典之力。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曾借小说主人公之口说,“我只是不愿意在阅读未经过时间洗礼的书籍方面浪费时间”。

这话听着刺耳、偏执,背后却有一番考量。

大浪淘沙始见金,时间这个公平的见证者,为人类淘汰了不计其数的书,却同样留下了卷帙浩繁的佳作。

阅读经典,是进入人类知识殿堂的捷径。

⑤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对此感受极深,甚至专门写出一本《为什么读经典》。

书中,他为经典作品下了诸多定义,其中第一条便是,“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

信哉斯言!因为经典作品反复接受一代又一代人洗礼,总能跨越时代,进入群体的记忆中。

即便这些作品需要你花力气、下功夫阅读,也是值得的。

知识青年,不读经典,何以自立?⑥此外,还要经常打开新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克木《书读完了》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金克木《书读完了》读后感,感谢您的阅读!
金克木《书读完了》读后感
刚刚把金克木老先生的《书读完了》看完,虽然内容深奥难懂,但是比较浅显的一些内容还是可以理解的。

本书开篇借历史学家陈寅恪见历史学家夏曾佑,夏曾佑说书读完了。

这件小事开篇点明本书的主题,书是可以读完的!为什么书是可以读完的呢?老先生解释道,书和书是不同的,有些书是基础,是主干;而有些书却是依附于基础的,是枝叶。

这就简单明了的理清了读书的主次关系。

而却基础是书一共也就那么几本,花些时间是可以读完的,然后再发展些枝桠,整个体系就完善了。

然而光是有了大局还不行,还要对经典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这就涉及到了专业的学科研究了,对于我这种门外汉实在显得深奥麻烦。

但是不得不说,金老先生学识之深之广,实在令人佩服,特别是对佛教的研究和理解,字里行间充满了智慧,有时不禁想,如国金先生剃度了,多半也是同李叔同一样,做什么像什么,也是一代高僧大德。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是怎么样来读书,用什么的方法,在这以前我是完全没有清晰的逻辑,认为读书就是读就好了,还有其他吗?个人认为这本书可以和如何阅读一本书一起阅读,相辅相成。

前者重大局,侧重于中国古典研究,后者重细节,侧重于书的读法,典型的西方逻辑。

总体来讲,如果能越早些时候读这样的书,无疑对以后的阅读方向有了一个明确的指南,省了许多功夫。

本文来自于互联网,仅供参考和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