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说课稿

合集下载

《归园田居》优秀教案(通用7篇)

《归园田居》优秀教案(通用7篇)

《归园田居》优秀教案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归园田居》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归园田居》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解读田园风光构成的意境。

2、解读诗人归田园前的心境,解读诗人形像。

3、简单了解陶诗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同学们做一道选择题:如果大家走入社会,有两条道路给你们选择——1、做大官,有名有利。

2、做农民,平平淡淡。

同学们选择哪条路呢?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是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

舍和得充满烦琐的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

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是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

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

《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

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非常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三、析题:文章和诗歌的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

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够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是“归”还是“居”?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请同学们看屏幕,我们这节课就要了解的几个问题: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归园田居说课稿(精选4篇)

归园田居说课稿(精选4篇)

归园田居说课稿归园田居说课稿(精选4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

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归园田居说课稿(精选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归园田居说课稿1一、说教材《归园田居》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一首诗歌,它是陶渊明归隐后的作品。

写的是田园之乐,实际表明的是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声。

学习该诗,有助于学生了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感受者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因此,它十分重要。

二、说学情学生通过小学、初中的系统学习和本册古诗部分的集中学习,初步掌握了读诗的基本方法,有了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但是还未能形成成熟的稳定的学习方式。

同时,本单元学习是高中第一次接触古代诗歌,诗歌语言上的障碍和时间上的跨度对他们来说都是学习上的困难。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他们设置学习情境,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

三、说目标根据教材、学情及课标要求,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抓住重点词句,领会诗歌真挚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感悟内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体会作者的人生志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真确看待归隐行为,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2、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五、说教法和学法教法:1、诵读法;2、问题引导法;3、交流讨论法;4、点拨法。

学法:1、自主学习法——搜集资料、自主思考、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2、勾画圈点法——勾出文中的重点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3、合作探究研讨法——交流讨论,共同研读。

六、说教学过程《归园田居》是略读课文,但它又是属于高中阶段学习古诗文的开始,对以后继续学习诗歌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人教版必修2语文《归园田居》说课稿

人教版必修2语文《归园田居》说课稿

人教版必修2语文《归园田居》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 教材背景本篇教材所在的《归园田居》是《红楼梦》的第四十八至第五十一回,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教材选取《归园田居》的片段,通过生动的语言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主人公林黛玉因被贬黜而回到故乡乌台诗社生活的场景。

2. 教学目标•了解《归园田居》的背景和作者曹雪芹•理解文章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掌握辨析动词、形容词、名词的语境运用•培养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思考和想象能力3. 教学重点•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的意义和用法•分析并理解故事情节的描写和人物形象的塑造4. 教学难点•理解和运用文章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分析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二、教学准备•课文:人教版必修2语文《归园田居》•音频设备和教学投影仪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通过问一些导入性的问题,引起学生对乌台诗社和林黛玉的兴趣。

例如: - 你们知道乌台诗社吗?它有什么作用? - 林黛玉为什么退隐到乌台诗社?她在那里过的怎样?2. 目标分析解释教学目标,告诉学生他们将会学到什么,并激发他们对课文的兴趣。

例如: - 今天我们要学习《归园田居》这篇文章的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画面。

3. 教学展示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课文的文字和图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例如: - 展示《归园田居》的文字,让学生跟读,感受其中的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

- 展示与课文中情节相关的图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

4.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义和运用。

例如: - 解释课文中的生字词和短语,如“闲居”、“丛生”、“悠游”等,并引导学生探讨它们在文章中的具体含义和用法。

5. 语境运用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语境,运用所学词汇和短语进行句子填空和语境拓展。

例如: - 请根据课文中的句子“闲居小园通四面,长埋谷水井不干。

”将“谷水”和“井不干”填入合适的句子中。

- 请用你自己的话描述林黛玉的内心感受,包括她的情感变化和对乌台诗社生活的态度。

陶 渊明《归园田居》说课稿及反思

陶 渊明《归园田居》说课稿及反思

陶渊明《归园田居》说课稿及反思一、说教材《归园田居》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回归田园生活后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他对官场的厌倦和对自然、自由的向往。

诗歌语言质朴,意境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能够领略到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和田园诗的独特魅力,同时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背诵并默写《归园田居》。

理解诗歌的大意,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意境。

学习诗歌中的写景手法和抒情方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对诗歌的感知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理解诗歌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让学生感受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三、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分析诗歌中的写景手法和语言特色。

2、教学难点领悟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归隐情怀和人生哲理。

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情感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说教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提问法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启发,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田园风光。

五、说学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诗歌,查阅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诗歌的背景和大意。

2、合作学习法在小组讨论中,学生相互交流观点和看法,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3、探究学习法鼓励学生深入思考诗歌中的疑难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些田园风光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谈谈对田园生活的感受和向往。

陶 渊明《归园田居》说课稿及反思

陶 渊明《归园田居》说课稿及反思

陶渊明《归园田居》说课稿及反思1、说教材11 《归园田居》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

111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表达了他对官场的厌倦和对自然的热爱。

112 教材选入这首诗,旨在让学生领略古代诗歌的魅力,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说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目标211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212 掌握诗歌中写景抒情的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2 过程与方法目标221 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222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231 体会诗人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232 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随波逐流,坚守内心的追求。

3、说教学重难点31 教学重点311 理解诗歌的意境,把握诗人的情感。

312 分析诗歌中写景抒情的手法。

32 教学难点321 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深层原因和复杂情感。

322 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正确对待名利与自由。

4、说教法41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42 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3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音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5、说学法51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查阅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诗歌的背景和内容。

52 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共同解决问题。

53 诵读品味法反复诵读诗歌,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情感。

6、说教学过程61 导入新课611 播放一段田园风光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田园生活你喜欢吗?612 引出课题《归园田居》,介绍陶渊明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62 初读诗歌621 学生自由诵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622 教师范读,强调重点字音和节奏。

623 学生再次诵读,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归园田居》优秀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

《归园田居》优秀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

《归园田居》优秀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归园田居》优秀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归园田居》优秀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归园田居》优秀说课稿1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首诗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二诗歌单元。

陶渊明的诗作内容比较简单,选入中学课本的这几篇都是讲自己向往的田园生活以此来彰显自己的选择。

加上初中已经学过《归园田居(其三)》《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学生对陶渊明已经有一定的熟知度。

必修二诗歌单元选编这篇《归园田居》,后面必修五还有陶渊明的一篇骈文《归去来兮辞》,我希望高中可以给学生不同的视角,让学生对陶渊明的认识有逐渐深入的了解,而不是拘囿于我们给陶渊明贴的标签。

二、说学情高一学生还未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在发散思维和表达能力上还有所欠缺。

虽然对陶渊明已经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还不够深入,高中再读陶渊明希望给他们更深层的认识和引导。

同时,高一孩子思维很活跃,有强烈的表达欲望,但是表达效果可能会不够规范,需要慢慢贯彻。

三、说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针对这些,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理解全诗描写的内容,探知陶渊明其人其文。

过程与方法:触摸诗人隐藏在诗歌语言和意象之后的诗心。

体味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之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作者诗意的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在激流中积极进取坚持自身。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探究陶渊明在诗歌语言和意象之后的诗心,学习作者诗意地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在激流中积极进取坚持自身。

五、说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古典诗歌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教学时应该让学生展开充分想象,来体会其文其人。

归园田居说课稿

归园田居说课稿

归园田居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大意,掌握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

学会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意境营造、语言表达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的厌倦之情,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让学生理解归隐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的意义,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对比、白描等。

2、教学难点理解诗人归隐的深层原因和复杂情感。

体会诗歌平淡自然而又韵味醇厚的语言风格。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些田园风光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描述所看到的景象,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提问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印象和感受,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归园田居。

2、作者及背景介绍简要介绍陶渊明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和所处的时代背景。

强调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原因和他的隐逸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3、初读诗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标注节奏和重音。

学生再次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4、诗歌解读结合注释,学生自主理解诗歌的大意,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补充。

重点讲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如“羁鸟”“池鱼”“暧暧”“依依”等。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明确诗歌的层次和脉络。

5、情感探究提问学生: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从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经历等方面进行分析。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明确诗人对官场的厌倦、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6、艺术特色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比手法的运用(官场与田园的对比)、白描手法的运用(对田园风光的描写)等。

《归园田居》教案设计(优秀10篇)

《归园田居》教案设计(优秀10篇)

《归园田居》教案设计(优秀10篇)《归园田居》教案篇一《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的名篇,教学这篇文章,除了让学生明白诗歌的意思和体味田园的意境外,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

这首诗教学设计为一课时,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桃花源记》和《五柳先生传》,对陶渊明的性格、行文风格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他们具备一定的诗歌感受能力,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课文下的注释来了解本首诗的内容。

所以根据高一学生的实际和本课意境较为浅显的特点,我在上课时以“归”字为中心辐射开来,以“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四个问题来紧扣诗中相应的句子,从而将本文的行文思路清晰地展现在了学生的面前。

同时通过诗句中如“羁鸟”、“性本”“自然”等关键词语的理解准确地阐释了上面的四个问题,把学生的感受和分析落实到具体的语言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真正做到“望文生义”,从而避免了学生的凭空想象。

为了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中间穿插对田园生活诗句的改写描绘和对诗歌的反复朗读。

为了更好地理解陶渊明所追求的精神境界,在理解本诗内容的基础上,还引用了其它相关的诗句来说明陶渊明归隐过后所面临的物质上贫困但内心却自由无比的生活,进而提出了“ 自由精神与丰厚物质之间,我们该如何选择?”的问题,学生讨论并发言,不强求唯一的答案,只要说出自己的理由即可,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启示,并在学习中成长。

在上课的过程中,基本能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进行讲授,知识讲解、朗读、讨论等环节都能较好地进行,整堂课上下来,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对于我抛出的每个问题都能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问题,气氛很好,在时间上也掌握的刚好。

但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前面结构内容分析的时候主要是老师讲解学生听,给学生参与的时间不够;在引入讨论环节的时候对学生的引导还不够,使得刚开始讨论的时候学生只能从宏观上谈自己的理解,不能更好地结合自身的现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园田居》说课稿《归园田居》说课稿(精选5篇)《归园田居》说课稿1一、说教材《归园田居》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一首诗歌,它是陶渊明归隐后的作品。

写的是田园之乐,实际表明的是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声。

学习该诗,有助于学生了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感受者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因此,它十分重要。

二、说学情学生通过小学、初中的系统学习和本册古诗部分的集中学习,初步掌握了读诗的基本方法,有了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但是还未能形成成熟的稳定的学习方式。

同时,本单元学习是高中第一次接触古代诗歌,诗歌语言上的障碍和时间上的跨度对他们来说都是学习上的困难。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他们设置学习情境,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

三、说目标根据教材、学情及课标要求,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抓住重点词句,领会诗歌真挚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感悟内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体会作者的人生志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真确看待归隐行为,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2、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五、说教法和学法教法:1、诵读法;2、问题引导法;3、交流讨论法;4、点拨法。

学法:1、自主学习法——搜集资料、自主思考、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2、勾画圈点法——勾出文中的重点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3、合作探究研讨法——交流讨论,共同研读。

六、说教学过程《归园田居》是略读课文,但它又是属于高中阶段学习古诗文的开始,对以后继续学习诗歌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据此,我安排了一个课时的教学。

具体步骤是:(一)激趣导入人的一生有许多次取舍,这些取舍是否满意不取决于他人的议论,而在于自己的心境。

当一个农民,在许多朝代都会被人耻笑。

但东晋的陶渊明却辞官不做,宁可归隐农村,做一个农民,为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了解他的思想初衷。

(板书课题)(二)作者介绍(由学生完成)(三)诵读感知1、一生朗读,教师点评:五言诗歌断句上有别于四言及杂言之处:二二一拍,二一二拍。

2、听朗读录音,学生校正。

3、学生齐读背诵。

(四)合作探究围绕“归”字,回答四个问题:⑴从何而归?⑵为何而归?⑶归向何处?⑷归去如何?在探究这些问题时,注重圈点和朗读。

1、从何而归?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因此十分痛苦。

2、为何归来?性本爱丘山(本性)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明确:“误落尘网中”。

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

(注意炼字“误”)追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明确:①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

②彻底悔悟。

③也许是一种托词。

3、归向何处?明确:归向园田4、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五)拓展延伸:有的人说这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你有什么看法(讨论)?[点拨]学生各抒几见,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可以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明确: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在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之后选择的一条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与当时社会的“学而优则仕”是格格不入的在当时的社会来看,陶渊明坚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种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

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浊,不能单“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放弃了大济苍生的理想则有其消极的一面。

(六)堂上总结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共五首,有写农村生活风貌的,有写诗人跟乡邻们交往的,有写诗人出游的,这一首专写诗人的劳动,这些诗都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终生隐居的意愿,用语自然朴实,很值得品味。

七、说作业:根据本文写一篇关于田园生活的散文,600字以上。

八、说板书设计板书方面,我力争简洁明了,采用语词式板书,既点名本课的教学要点,又方便学生理解、识记,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归园田居》说课稿2一、说教材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归园田居》是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课文。

根据大纲要求以及教材体例安排来说,学习本单元,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还要注意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

2、根据大纲及教材的要求以及结合本文的特点,现制定学习目标下:知识目标(1)学习陶渊明此文的艺术手法:质朴的语言表达和真挚的情感。

(2)抓住重点词句,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能力目标体会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和人生境界,进一步了解其文其人。

情感目标了解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深刻体会诗人鄙弃官场,对田园生活无限热爱欣赏之情。

3、重点、难点重点:(1)通过朗读整体把握文意;(2)提炼表现陶渊明思想志趣的语句进行探究式学习。

难点:欣赏作者如何以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塑造高洁的品格。

二、说教法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点拨、诵读法教学模式,这是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

依据:本课着重去了解陶渊明的思想及其人生感悟,通过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代面。

反复朗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重点可以适当提示,寓讨论、探究式教学法于一体。

以学生个体情感介入来体验陶渊明的思想。

三、说学法为便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结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故引导学生作如下准备:1、充分预习:主要包括疏通文字,熟读课文;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生平。

初步感知文章的构建。

2、小组讨论,分析评价:主要是通过重点难点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3、借鉴吸收:通过本文的学习,用现代的观点来评论陶渊明的思想情趣。

四、说过程(一)首先,导入新课。

世称靖节先生的陶渊明,以其“不为五斗米折腰”而传为佳话,那么当他归隐田园后,又将是怎样的一幅生活图景呢?(播放朗诵带)(二)下面我就本文的重点难点的突破做如下阐述。

我教学本文总的方法是:学生先就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交流,选代表发言。

之后,可由学生相互提出问题,互相解答。

老师作最后的补充小结。

这样由师问生及生问生,形成生与师和生生之间的互动。

从而使学生深入理解教材,这里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

第一步:思路结构提问:诗的题目犹如人的眉和目,所谓“眉目传情”,你认为题目中哪个字能作为题眼?(学生回答:归。

)从这个归字你可以挖出那些隐含信息?即以“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结构全文,学生可由此先自我寻找答案。

第二步:语言揣摩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评析:起首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

韵、性,都是指为人品格与精神气质。

所谓“适俗韵”又是什么呢?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吧,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

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

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但是,人生常不得已。

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

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

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

“一去三十年”,这一句看来不过是平实的纪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

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情谊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叹息道:“呵,这一别就是十三年了”内中多少感慨,多少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

2、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评析:这里描写的一切,是极为平常的。

你看: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但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

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

这不是有点儿像世外桃源的光景吗?这些描写初读起来,只觉得自然平淡,其实构思安排,颇有精妙。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

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

这是近景。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是远景,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

从近景转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

画面是很淡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

这景象太过清静,似乎少一点生气。

但诗人没有忘记这一点,请听,“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这幅美好的田园画不是活起来了吗?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

五、作业、板书设计作业设计1、评论陶渊明的形象。

2、用现代的观点看陶渊明的归隐。

板书设计:略《归园田居》说课稿3早上好!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一语文必修二《归园田居》的第1课时,主要从教材、教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作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一)、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归园田居》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七篇课文《诗三首》的一首。

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已在必修一中学习了一个单元的诗词课文,并且在必修二中学习了一个单元的写景抒情散文,所以学习这首诗歌,前面已有了较好的鉴赏基础,需进一步明确写景状物的方法,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体会和理解诗人的情感。

(二)、根据大纲及教材的要求以及结合本文的特点,现制定学习目标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培养学生运用朴素平淡的语言表达情怀的能力。

2.培养学生能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的内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在诵读中领悟诗歌的意境。

2.掌握诗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学习他那种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2.学会辩证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