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固化法_汇总2

合集下载

固化土施工方法

固化土施工方法

固化土施工方法
固化土施工方法是一种常见的土壤处理技术,它可以将松散的土壤变成坚硬的地基,以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固化土施工方法主要包括化学固化、水泥固化和灰固化等几种方式。

化学固化是利用化学反应使土壤中的粘土颗粒结合在一起,形成坚硬的土壤。

这种方法通常使用化学固化剂,如硬化剂、聚合物等,将其混合到土壤中,然后进行混合和压实,最终形成坚硬的地基。

化学固化的优点是施工速度快,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而且可以适应各种土壤类型。

但是,化学固化剂的成本较高,且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水泥固化是利用水泥与土壤中的颗粒结合在一起,形成坚硬的土壤。

这种方法通常使用水泥、石灰等材料,将其混合到土壤中,然后进行混合和压实,最终形成坚硬的地基。

水泥固化的优点是成本较低,且对环境影响较小。

但是,水泥固化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达到最终的强度,且对土壤的透水性和透气性有一定的影响。

灰固化是利用石灰与土壤中的颗粒结合在一起,形成坚硬的土壤。

这种方法通常使用石灰、石膏等材料,将其混合到土壤中,然后进行混合和压实,最终形成坚硬的地基。

灰固化的优点是成本较低,且对环境影响较小。

但是,灰固化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达到最终的强度,且对土壤的透水性和透气性有一定的影响。

总的来说,固化土施工方法是一种有效的土壤处理技术,可以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不同的固化土施工方法有各自的优缺点,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施工工艺和施工质量,以确保固化土的强度和稳定性。

土壤修复技术介绍-固化稳定化技术

土壤修复技术介绍-固化稳定化技术

土壤修复技术介绍——固化稳定化技术固化/稳定化技术作为一项治理重金属的常用技术,自上世纪80 年代以来,已在美国、欧洲、澳大利亚等地区应用多年,现已广泛应用于处理含六价铬等重金属土壤、废渣和淤泥沉积物、铬渣、汞渣、砷渣等领域的环境治理中。

我国的污染土壤稳定化/固化研究起步于本世纪初。

2010年以来,该技术的工程应用快速增长,已成为六价铬等重金属污染废渣或污染土壤修复的主要技术方法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实施废渣或土壤稳定化/固化修复的工程案例已超过50 项。

1、技术原理:固化稳定化技术通过将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与特定的粘结药剂结合,使得土壤中的重金属被药剂固定,使其长期处于稳定状态,降低其迁移性。

这种方法较普遍的应用于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快速控制修复,对同时处理多种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具有明显的优势。

美国环保署将固化/稳定化技术称为处理有害有毒废物的最佳技术。

2、技术特点:膨润土、海泡石、蒙脱石等天然矿物可以吸附土壤中的重金属,大大降低土壤中各种重金属的迁移性;氢氧化钙等碱性药剂可以与镉、铜、锌等重金属形成氢氧化物沉淀;硫化钠等可溶性硫化盐可以与土壤中重金属反应,使可溶性重金属转化为不溶性硫化物。

经过固化稳定化处理后的重金属仍然残留在土壤中,在一定条件下可能重新活化进入土壤中,造成污染,因此需要对修复地块的土壤和地下水进行长期的监测。

判断一种固化、稳定化方法对污染土壤是否有效,主要可以从处理后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对污染物质浸出的阻力两个方面加以评价。

(1)有效性:采用固化/稳定化药剂可以有效修复多种介质中的重金属污染,其适用的pH 值及其宽泛,在环境pH 值2~13 的范围都可以使用。

(2)长期性:修复产生可长期稳定存在的化合物,即使长时间在酸性环境下也不会释放出金属离子,保证污染治理效果长期可靠。

(3)高效性:操作工艺简单,与重金属瞬时反应,可短期内大面积修复污染,处理量可达数千吨每天。

稳定化技术可以在实现废物无害化的同时,达到废物少增容或不增容,从而提高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系统的总体效率;还可以通过改进螯合剂的结构和性能使其与废物中的重金属等成分之间的化学螯合作用得到强化,进而提高稳定化产物的长期稳定性,减少处置过程中稳定化产物对环境的影响。

土壤修复,稳定固化技术

土壤修复,稳定固化技术

土壤修复,稳定固化技术土壤修复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对受到污染或破坏的土壤进行治理和恢复,以达到净化环境和保护生态系统的目的。

而土壤稳定固化技术则是其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对土壤中有害物质进行固化处理,从而减少其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本文将重点介绍土壤修复中的稳定固化技术,分析其应用领域、原理及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相关行业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土壤修复中的稳定固化技术概述1.1 技术概念土壤稳定固化技术是利用化学、物理、生物学等手段对受污染的土壤进行加固处理,使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得到稳定化固化,减少或阻止其向土壤表层、地下水和大气等环境介质中迁移的技术。

1.2 技术原理土壤稳定固化技术主要包括物理固化和化学固化两种方式。

物理固化主要是通过改变土壤的物理性质,如颗粒度、孔隙度等,来减少有害物质的迁移;化学固化则是通过添加固化剂与受污染土壤反应,使有害物质形成不溶于水或者难溶于水的物质,达到稳定化的目的。

1.3 技术应用领域土壤稳定固化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废弃物、矿产开采废弃物、农药农药废弃物、军事设施后遗留废物等领域。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土壤污染治理和土地整治已成为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土壤稳定固化技术的技术路线及发展现状2.1 技术路线目前,土壤稳定固化技术主要包括固化剂的筛选和配比、固化设备的设计和应用、固化效果的评价等关键技术环节。

固化剂的筛选和配比是土壤稳定固化技术的关键环节,需要根据不同污染类型和土壤性质进行合理选择和配比。

2.2 发展现状目前,国内外对土壤稳定固化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应用,并形成了一系列成熟的技术路线和操作规范。

在生物固化技术方面,包括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等技术已经逐渐成为土壤修复的热点。

固化剂的绿色化、无害化和循环利用也成为了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三、未来发展趋势分析3.1 多技术融合应用未来,土壤修复领域将更多地借鉴其他领域的技术,如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实现多技术的融合应用。

土壤固化技术

土壤固化技术

土壤固化技术把握表面形貌和固化效果是土壤固化技术的两大关键技术。

近年来,土壤固化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是用于改善土壤物理性质的重要技术之一。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综述土壤固化技术的应用:(1)土壤固化的技术原理;(2)固化土壤的组成物;(3)土壤固化的基本原理;(4)将土壤固化技术用于土壤改良的案例。

一、土壤固化技术的技术原理土壤固化技术是一种以有机物、膨润土和各种添加剂为基础而形成的固体-液体复合物,经过特殊处理后,制成能够将粉尘结合成一种固体物质的粘性物质,从而有利于减少漂浮粉尘的污染和降低作业现场产生的噪音和振动。

土壤固化技术通过改变土壤的孔隙结构和孔隙形貌,使土壤具有更大的孔容积,从而更有利于其水分和气体的容积和扩散率,提高土壤的排水性和透气性,从而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和物理力学性能,从而改善土壤的结构和综合性能。

二、固化土壤的组成物固化土壤的主要组成物有:(1)添加剂:添加剂是固化土壤的关键组成部分,它是一种改变土壤物理化学组成和表面形态的物质。

添加剂是以晶体、液体、膏体、悬浮体或气体的形式添加到土壤中,其中含有水分和多种有机物质,如煤焦油、淀粉、氨基酸和尿素等。

(2)膨润土:膨润土是固化土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大孔隙率、大表面积、低压力和大土壤润湿性等特性,有利于抗渗性能,有利于提高土壤固化物覆盖度,改善土壤孔隙结构,增加土壤孔隙容积,使土地和水的活动性提高,从而改善土壤的排水性和抗压性能。

(3)纤维素:纤维素是一种天然的有机质,是植物细胞中多糖的重要组分之一。

主要由糊精(Cellulose)和胶原纤维素(hemicellulose)两类组分组成。

纤维素的作用是使土壤的表面和内部形成一个稳定的水凝胶膜,提高土壤的粘结力和抗剪强度,对土壤的改良有重要作用。

三、土壤固化的基本原理土壤固化技术通过改变土壤孔隙结构和形态,使土壤具有更大的孔容积,更有利于其水分和气体的容积,提高土壤的排水性和抗压性,以及防止土壤粉尘暴露,改善工作现场的环境卫生,提高土壤湿度,从而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和物理力学性能,改善土壤的结构和综合性能。

土壤固化剂固化粘土路面基层施工工法

土壤固化剂固化粘土路面基层施工工法

土壤固化剂固化粘土路面基层施工工法土壤固化剂固化粘土路面基层施工工法一、前言土壤固化剂固化粘土路面基层施工工法是一种常用的路面基层加固方法。

通过使用土壤固化剂,可以有效固化粘土路面基层,提高路面的强度和稳定性,延长路面使用寿命。

本文将详细介绍该工法的特点、适应范围、工艺原理、施工工艺、劳动组织、机具设备、质量控制、安全措施、经济技术分析以及工程实例。

二、工法特点1. 简便快捷:土壤固化剂固化粘土路面基层的工法操作简单、施工速度快,可以大大缩短施工周期。

2. 环保节能:土壤固化剂采用环保材料制成,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施工过程不需要加热,节约能源。

3. 高强度防水:经过固化的粘土路面基层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和抗剪强度,能够有效防止路面发生变形和龟裂,增强路面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

4. 适应性强:土壤固化剂适用于各种粘土路面基层,可以有效改善路面的物理性能,适应不同地理条件和交通荷载。

三、适应范围1. 粘土路面基层:该工法适用于各种粘土路面基层,包括软弱的黏土、河滩土等。

2. 小型城市道路:适用于小型城市道路的基层加固,能够提高路面的承载能力,减少路面病害的发生。

3. 农村道路:适用于农村道路的基层加固,能够提高道路的抗冲击能力和承载能力,便于农村交通的发展。

四、工艺原理土壤固化剂固化粘土路面基层的工艺原理是通过土壤固化剂与粘土发生化学反应,形成胶结体,使粘土颗粒之间形成良好的结合,从而提高路面基层的强度和稳定性。

施工工法采取以下技术措施:1. 喷洒土壤固化剂:将土壤固化剂均匀喷洒在粘土路面基层上,使其渗透到粘土中。

2. 混合均匀:使用推土机等设备将土壤固化剂和粘土进行充分混合,以确保土壤固化剂与粘土充分接触反应。

3. 压实固化:使用压路机等设备对加固基层进行压实,使其达到一定的密实度。

五、施工工艺1. 前期准备:对工地进行清理,清除杂物和污染物。

2. 喷洒土壤固化剂:采用喷洒机在粘土路面基层上均匀喷洒土壤固化剂。

土壤固化剂固化粘土路面基层施工工法(2)

土壤固化剂固化粘土路面基层施工工法(2)

土壤固化剂固化粘土路面基层施工工法土壤固化剂固化粘土路面基层施工工法一、前言土壤固化剂固化粘土路面基层施工工法是一种通过添加土壤固化剂来改良粘土路面基层的工法。

该工法能够有效提升粘土路面基层的强度和稳定性,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二、工法特点1. 快速施工:土壤固化剂的应用能够大幅缩短施工周期,提高工作效率;2. 成本低:相比传统的基层改良方法,土壤固化剂的使用成本较低;3. 环保节能:土壤固化剂大多采用环保型材料,对环境没有污染,并且能够节约资源;4. 良好的耐水性和耐久性:经过土壤固化剂处理的基层具有较好的耐水性和耐久性,能够适应多种气候和交通条件。

三、适应范围土壤固化剂固化粘土路面基层施工工法适用于具有一定粘土含量的路面基层,尤其适用于农村道路、次要城市道路以及农田公路等。

四、工艺原理该工法主要通过土壤固化剂与粘土中的细颗粒和胶结剂发生化学反应或物理吸附,形成坚硬的基层结构,从而提高基层的强度和抗水性能。

施工工法与实际工程之间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土壤固化剂的选择:根据实际路面基层的特点和要求,选择合适的土壤固化剂;2. 施工配比:确定土壤固化剂的使用量和掺入深度;3. 施工工序:清理路面、平整基层、喷洒土壤固化剂、碾压处理等;4. 实际施工中的问题处理: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保证施工质量。

例如,在遇到特殊的粘土含水量高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提前排水的方法,降低粘土含水量。

五、施工工艺1. 准备工作:清理工地、测试粘土含水量和成分;2. 确定配比:根据实测的粘土含水量和成分,确定土壤固化剂的配比标准;3. 混合施工:将土壤固化剂与粘土进行充分混合,确保均匀分布;4. 喷洒施工:使用喷洒设备,在路面基层上均匀喷洒土壤固化剂;5. 碾压处理:使用碾压机对施工区域进行均匀碾压,确保土壤固化剂与粘土更好地结合;6. 养护阶段:根据土壤固化剂的要求,进行养护处理,待其充分反应和固化。

土壤固化法-汇总

土壤固化法-汇总

土壤固化法1 定性语或定性叙述,包括应用对象1.1定性叙述土壤重金属固化是向土壤中加入固化剂,调节和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通过沉淀作用、吸附作用、配位作用、有机络合和氧化还原作用等改变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赋存形态和化学形态,降低其迁移性、浸出毒性和生物有效性,达到修复受污染载体的目的,从而减少由于雨水淋溶或渗滤对动植物造成危害(Environment Agency,2004)。

同时美国环境保护署(EPA)也指出,固定化技术是将污染物囊封入惰性基材中,或在污染物外面加上低渗透性材料,通过减少污染物暴露的淋滤面积达到限制污染物迁移的目的(Mary,1990)。

蒋建国等也指出(2012)是指将污染物包裹起来,使之呈颗粒状或大块状存在,进而使污染物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在通常情况下,它主要是将污染土壤转化成固态形式,也就是将污染物封装在结构完整的固态物质中的过程。

根据EPA的定义,固化和稳定化具有不同的含义。

固化技术中污染土壤与黏结剂之间可以不发生化学反应,只是机械地将污染物固封在结构完整的固态产物(固化体)中,隔离污染土壤与外界环境的联系,从而达到控制污染物迁移的目的;稳定化是指将污染物转化为不易溶解、迁移能力或毒性更小的形式来实现其无害化,降低对生态系统危害性的风险。

固化产物可以方便地进行运输,而无需任何辅助容器;而稳定化不一定改变污染土壤的物理性状(Mary,1990)。

1.1应用对象固化修复是污染土壤治理过程中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该技术能在原位固化重金属,不但大大减轻土壤重金属污染,而且其产物还可用于建筑、铺路等,从而大大降低成本。

但固化方法并不是一个永久性的措施,只是改变了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仍持留在土壤中,同时它需要大量的固化剂,还容易破坏土壤,如土壤中必需的营养元素也发生沉淀,导致微量元素缺乏,使土壤不能恢复其原始状态,一般不适宜于进一步的利用。

因此,只适用于重金属污染严重但面积较小的污染土壤修复,尤其是对于重污染土壤填埋前的预处理,固化法作为一种关键方法得以广泛应用(炳睿,2012)。

建筑废泥土固化方案

建筑废泥土固化方案

建筑废泥土固化方案建筑废泥土固化是指将建筑中产生的废弃泥土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等方法进行处理,使其固化成坚硬的物质,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

本文将从固化原理、固化方法和固化材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固化原理建筑废泥土的固化是通过改变其物理、化学或生物性质,使其固结成块状,从而达到固化的目的。

固化原理主要包括物理固化原理、化学固化原理和生物固化原理三个方面。

物理固化原理是利用物理力学原理,通过增加废泥土中固体颗粒之间的接触面积和内摩擦力,使废泥土呈现出较高的强度和稳定性。

常用的物理固化方法包括振动固化、压实固化和烘干固化等。

化学固化原理是利用化学反应,使废泥土中的粘结材料发生反应,形成具有一定强度和稳定性的物质。

常用的化学固化方法包括水泥固化、灰固化和化学混凝等。

生物固化原理是利用微生物作用,使废泥土中的有机物质被分解和降解,从而使废泥土具有一定的强度和稳定性。

常用的生物固化方法包括菌培养固化和土壤生物处理等。

二、固化方法固化方法是指根据固化原理选择合适的具体操作步骤和工艺流程,以实现建筑废泥土的固化。

根据固化原理的不同,固化方法可以分为物理固化方法、化学固化方法和生物固化方法三类。

物理固化方法是通过控制废泥土的水分含量和颗粒排列方式,利用物理力学原理使废泥土呈现出一定的强度和稳定性。

常用的物理固化方法包括振动固化、压实固化和烘干固化等。

化学固化方法是在废泥土中添加化学固化剂,利用其与废泥土中固体颗粒或水分发生反应,形成具有一定强度和稳定性的物质。

常用的化学固化方法包括水泥固化、灰固化和化学混凝等。

生物固化方法是通过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利用其对废泥土中有机物质的分解和降解作用,使废泥土具有一定的强度和稳定性。

常用的生物固化方法包括菌培养固化和土壤生物处理等。

三、固化材料固化材料是指用于建筑废泥土固化的材料,根据固化原理和固化方法的不同,固化材料可以分为物理固化材料、化学固化材料和生物固化材料三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固化法1 定性语或定性叙述,包括应用对象1.1定性叙述土壤重金属固化是向土壤中加入固化剂,调节和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通过沉淀作用、吸附作用、配位作用、有机络合和氧化还原作用等改变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赋存形态和化学形态,降低其迁移性、浸出毒性和生物有效性,达到修复受污染载体的目的,从而减少由于雨水淋溶或渗滤对动植物造成危害(Environment Agency,2004)。

同时美国环境保护署(EPA)也指出,固定化技术是将污染物囊封入惰性基材中,或在污染物外面加上低渗透性材料,通过减少污染物暴露的淋滤面积达到限制污染物迁移的目的(Mary,1990)。

建国等也指出(2012)是指将污染物包裹起来,使之呈颗粒状或大块状存在,进而使污染物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在通常情况下,它主要是将污染土壤转化成固态形式,也就是将污染物封装在结构完整的固态物质中的过程。

根据EPA的定义,固化和稳定化具有不同的含义。

固化技术中污染土壤与黏结剂之间可以不发生化学反应,只是机械地将污染物固封在结构完整的固态产物(固化体)中,隔离污染土壤与外界环境的联系,从而达到控制污染物迁移的目的;稳定化是指将污染物转化为不易溶解、迁移能力或毒性更小的形式来实现其无害化,降低对生态系统危害性的风险。

固化产物可以方便地进行运输,而无需任何辅助容器;而稳定化不一定改变污染土壤的物理性状(Mary,1990)。

1.1应用对象固化修复是污染土壤治理过程中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该技术能在原位固化重金属,不但大大减轻土壤重金属污染,而且其产物还可用于建筑、铺路等,从而大大降低成本。

但固化方法并不是一个永久性的措施,只是改变了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仍持留在土壤中,同时它需要大量的固化剂,还容易破坏土壤,如土壤中必需的营养元素也发生沉淀,导致微量元素缺乏,使土壤不能恢复其原始状态,一般不适宜于进一步的利用。

因此,只适用于重金属污染严重但面积较小的污染土壤修复,尤其是对于重污染土壤填埋前的预处理,固化法作为一种关键方法得以广泛应用(炳睿,2012)。

2使用目的、适用围或条件2.1使用目的通过外源添加固化剂,改变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赋存形态和化学形态,降低其迁移性、浸出毒性和生物有效性。

一方面较少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积累,限制重金属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

另一方面减少重金属迁移,降低重金属浸出毒性,减少其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等水资源的污染。

2.2适用条件2.2.1土壤固化剂的选择土壤中重金属固化关键是选择一种经济有效、生态环保不易造成二次污染的固化剂。

首先,应考虑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和土壤本身的性质等因素再选出合理的固化剂,并计算出固化剂的用量,以达到对污染土壤中重金属固化的最佳效果。

其次,还应考虑固化剂获取的经济成本,使其更为经济有效。

最后,应重点考虑添加固化剂对土壤的影响,是否达到环境友好,不造成土壤的二次污染。

现阶段我国相关学者对固化剂的研究颇多(亚沛,2012;樊恒辉,邢艳如,2013;拴喜,2006),正在逐渐实现固化剂的经济有效、生态环保不易造成二次污染的目标。

常用的化学钝化剂主要有沸石(铝硅酸钠)、海泡石含(水富硅酸盐)等矿物以及硅肥,家肥、草木灰和作物稻秆等有机肥料。

羟基磷灰石(磷酸钙氢氧化物)等磷酸盐,石灰、碳酸钙等碱性物质。

如下阐述的几种常用固化剂的特性及作用机制。

(1)沸石天然沸石是具有孔道结构的粘土矿物,具有巨大表面积、过滤功能和离子交换性能,吸附、和等重金属元素能力较强,因此沸石被视为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常用的固化剂。

沸石具有的离子交换性能,主要是由沸石结构中娃银比的高低、孔穴的大小、阳离子的位置和性质决定。

沸石中阳离子是由沸石中部分硅被铝置换后产生不平衡电荷而生成的,若硅铝比高则铝氧四面体所形成的负电荷较少,格架电荷也低,为平衡这些电荷而进入沸石中的阳离子就偏少,则离子交换性能就会受到不平衡电荷的影响;若沸石孔穴小,则构型大的离子交换过程会受到影响;阳离子的位置和性质不同,则离子交换能力也不一样。

沸石还具有吸附性能,主要表现为高效率吸附和选择性吸附。

沸石具有高效吸附性,尤其是对水、氣、重金属离子等具有很强的亲和力,称为高效率吸附;通常情况下,当分子有效直径小到足以通过孔道时会被沸石吸附在中心空穴和孔道中,而排斥直径过大无法进入孔道的分子,即为沸石过滤功能。

沸石对重金属污染土壤有着良好的固化效果,尤其是污染的土壤。

土壤活性降低主要是沸石通过调节土壤值和阳离子交换量两因子来实现的。

沸石在降低土壤活性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土壤值的变化,而阳离子交换量对抑制土壤中活性起到了次要的作用。

等研究发现,沸石通过提高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来增加在土壤中的固定性,抑制向植株中转运。

(2)海泡石海泡石是一种链式层状结构对纤维状富镜桂酸盐點土矿物,其结构单元是由二层硅氧四面体和夹在中间一层的镜氧阳离子八面体及吸附于晶体层间对水化阳离子构成的。

海泡石有巨大比表面积和丰富空隙的特殊结构,决定其具有良好的物化性能、较强的表面吸附和离子交换能力。

土壤中添加海泡石后,土壤溶液中的金属离子进入海泡石层间,就会与土壤中可交换的阳离子发生离子交换反应,此过程称为离子交换吸附。

另外一种是表面络合吸附,由于重金属离子可与海泡石的经基和水分子形成配位体,重金属离子作为中心离子,轻基或水分子作为配位体。

约兵等研宄发现,海泡石对重金属污染土壤有较好的固化效果。

(3)羟基磷灰石羟基磷灰石是一种活性生物材料,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是一种天然经济的憐酸盐来源,可以和重金属元素形成溶解性很低、相对稳定化合物,对二价的重金属离子具有高效的去除效果。

其原因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经基憐灰石与磷灰石矿质表面基团形成络合螯合物;(通过溶解作用释放出,而广等阴离子电性的增加导致对阳离子的吸附加大溶液中阳离子和吸附而成为新的阴离子进行共沉淀反应。

羟基磷灰石对土壤溶液中铅的吸附能力及吸附亲和力都有所增加,世宝等试验结果表明,土壤中加入后,显著增加了土壤对铅的吸附量,同时降低了铅的析出百分数。

磷灰石中存在结构孔道,其结构孔道与磷灰石对土壤中铅离子的吸附有重要的作用。

在平衡溶液中溶出的数与被除去的数之比往往接近于相当于离子交换过程,再就是已发现某些磷灰石中含有结构铅离子,从而进一步为离子交换机理提供了依据。

(4)复合固化剂针对土壤中重金属复合污染,考虑到重金属之间相互作用,实验中将多种稳定剂进行组合或者在稳定剂中加入其他物质,取得了很好效果。

在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上采用石灰加肥料处理,使水稻、小麦籽粒中重金属含量降低。

另外,有研究表明,在污染土壤中施加石灰和粉煤灰处理能明显降低豌豆对重金属的吸收。

许多研究表明,单一固化剂可以明显降低污染土壤重金属含量及抑制植株吸收重金属含量,单一固化剂主要是通过提高土壤值来降低土壤中重金属活性。

另外,关于组配固化剂的研究,是通过实验测定各处理对土壤重金属浸出量的影响,研究各组配固化剂对土壤重金属的固化效果,并将其与单一固化剂的效果进行比较,以期得出效果较好的组配,运用于土壤重金属的治理中。

(关于固化剂的选择来自吴燕明的硕士毕业论文国外研究现状部分)(吴燕明,2014)2.2.2土壤固化应用设备要求固定化技术在应用中有输送、灌浆、搅拌等多个环节,需要使用泥浆搅拌器、传送管、钻孔机等机器设备,同时修复材料和污染土壤的混合程度会导致修复效果存在很大的差异。

混匀的主要目的是保证添加剂和污染物之间充分接触反应,其在固定化技术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有时需要借助相应的仪器设备。

近年来,国有不少学者发明了进行固化的设备和装置,如犁等(2013)发明了异位固化修复拌合系统;长波等(2011)人发明了液体药剂异位修复污染土壤的模拟试验装置;此外,我国还从北欧和日本引进了土壤筛分、破碎和混合机械,目前已出现了筛分、混合设备的租赁公司和专业化作业公司。

实际使用过程中,国外混合设备具有效率高、可移动、占地小、施工场地适应能力强、不易堵塞和运行稳定可靠等优势(建国,2012)。

3 沿革(包括技术的开发、更新等发展过程,及其中代表性人物/单位、代表著作、对应时间等)重金属固化修复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人们最早使用吸附剂固定水体中不同的重金属,随后逐渐应用到土壤重金属的吸附固定中。

随着人们对土壤重金属的毒性与其在土壤中存在的各种形态有密切的相关性,一些基于降低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物质被应用于固定土壤和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如沸石、水泥和石灰等)。

20世纪80年代以后,许多固定物质,如人工合成的沸石、磷酸盐衍生物等应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固定中,在随后的长期研究和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即土壤固化技术。

在污染土壤的固化研究和应用方面,美、英等西方国家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如在美国这种技术已被用于180个超级基金项目。

土壤固化修复土壤中的重金属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固化剂。

然而,对于固化剂的研究我国起步相对较晚,在21世纪以后才有较多的发展,如2000-2010年,我国关于固化剂修复土壤中重金属的发明专利逐渐起步,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建夫等(2003)发明污泥土地利用时所含重金属的处理方法。

其将硫化物和石灰作为固定剂,按污泥中所含重金属种类和含量,调整配方和加入量。

克亮等(2008)发明土壤聚合物和粉煤灰基土壤聚合物固化土壤中的重金属的方法。

云升等(2008)发明用于重金属废弃物固封的无机聚合材料。

吴敏等(2008)发明一种降低活性污泥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方法,即加入粉末腐殖土,室温下均匀搅拌20-30天后,活性污泥中Zn、Cu、Ni、Pb四种重金属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的比例降低1.4-7倍。

贾晓蕾(2010)发明水泥和粉煤灰组成的固化剂对含重金属污泥的处理方法。

而在2011-今,此类发明专利迅速增多。

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共有7项关于重金属固化剂的发明专利,其中同以济大学的席永慧;吴晓峰(2011)为代表人物,先后发明了含海泡石、硅藻土和蒙脱土的重金属固化剂。

2012年共有4项关于重金属固化剂的发明专利,其中承帅(2012)为代表人物,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粘土的重金属热固化剂及其固化重金属的方法。

它按质量分数100%计,包括粘土40~60%、氧化铁5~15%、粉煤灰20~30%和石粉15~25%。

2013年共有9项关于重金属固化剂的发明专利,其中石林(2013)为代表人物,发明公开一种利用低品位磷矿生产营养型土壤重金属固化剂的方法,以低品位磷矿、白云石、磷石膏为主要料,将上述原料按比例混合。

2014年吴学勇(2014)为代表人物,发明专利属于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重金属固化剂及使用该重金属固化剂固化稳定化土壤重金属的方法。

所述重金属固化剂由固化剂A和固化剂B组成,所述固化剂A中各组分的质量百分比为:粉煤灰40%~80%,水泥5%~20%和电石渣20%~40%;所述固化剂B为碱溶液(固液比0.2~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