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凝剂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混凝实验报告总结

混凝实验报告总结

一、实验背景混凝过程是现代城市给水和工业废水处理工艺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前置单元操作环节之一。

本实验旨在通过混凝实验,加深对混凝理论的理解,探索最佳混凝工艺条件,提高水处理效果。

二、实验目的1. 了解混凝现象及过程,观察矾花的形成。

2. 了解混凝的净水作用及主要影响因素。

3. 了解助凝剂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4. 探求水样最佳混凝条件(包括投药种类、投加量、pH值等)。

三、实验原理天然水中存在大量胶体颗粒,使原水产生浑浊。

混凝剂通过压缩双电层、吸附电中和、吸附架桥和沉淀物网捕等机理,使胶体颗粒脱稳,相互碰撞聚集,形成较大的絮体,从而实现净水目的。

四、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原水、混凝剂、助凝剂、pH值调节剂、烧杯、搅拌器、pH计等。

2. 实验步骤:(1)取一定量的原水,加入适量的混凝剂,搅拌一定时间;(2)调节pH值,观察矾花形成情况;(3)加入助凝剂,继续搅拌;(4)观察絮体沉降情况,记录相关数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表明,混凝剂投加量为7ml时,混凝效果最佳。

在此条件下,矾花形成迅速,沉降速度快,出水浊度低。

2. 最佳pH值为7.63,在此pH值下,混凝剂水解程度高,脱稳效果显著。

3. 助凝剂对混凝效果有一定影响,但其影响相对较小。

在最佳混凝剂投加量和pH值条件下,助凝剂对混凝效果的影响不明显。

六、实验结论1. 本实验验证了混凝剂、pH值和助凝剂对混凝效果的影响,为实际水处理工艺提供了理论依据。

2. 最佳混凝工艺条件为:混凝剂投加量为7ml,pH值为7.63,无需添加助凝剂。

3. 实验结果可为水处理工程提供参考,有助于提高水处理效果。

七、实验不足与展望1. 实验过程中,未对混凝剂种类进行深入研究,今后可对不同混凝剂进行对比实验,探究其适用范围。

2. 实验过程中,未对助凝剂种类和用量进行系统研究,今后可对助凝剂进行优化,提高混凝效果。

3. 实验过程中,未对混凝过程中的水质变化进行详细分析,今后可对混凝过程中水质变化进行跟踪,为优化混凝工艺提供数据支持。

活化硅酸助凝剂总结报告

活化硅酸助凝剂总结报告

1 前言硅酸一般由硅酸钠和硫酸(或盐酸、磷酸等酸类)反应而成,反应进行的程度受硅酸钠的浓度、pH值、溶液中的电解质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硅酸钠又叫水玻璃,水玻璃的商品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白色块粒状固体,一种是无色的粘液体,往往略带绿色或灰色,水玻璃的组成按Na2O:SiO2的组成比例表示,自Na2O:SiO2=1:1.6到1,一般也把Na2O:SiO2的值称为复杂度,这个比例大的,复杂度就小,比例小的,复杂度就大。

加热纯的白砂与碳酸钠混合物使其熔化而得到偏硅酸钠的浓溶液。

偏硅酸H2SiO3为二元弱酸,K1=2×10-10,K2=1×10-12,酸性比碳酸还弱。

硅酸钠和盐酸反应可出现三种情况[1]其一,形成稳定的溶胶。

当pH值为3~5时,加热也不凝聚,缓慢向溶液中加入硅酸钠溶液,当pH为8~9时,则有白色胶状硅酸凝胶生成。

其二,不稳定的硅酸溶胶,此时,pH值为6~7,加热,立刻产生沉淀。

其三,当pH为8~9时,迅速生成稳定的硅酸溶胶,会很快凝聚,形成一种果冻状的胶状物质。

上海自来水公司(现上海市北自来水公司)[2]通过实验认为活化硅酸制备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是pH值,SiO2的浓度及加入的电解质,硅酸的聚合过程分三步:单体聚合成颗粒;颗粒的长大;颗粒和颗粒相互连成分支的支链而成网状,并逐步延伸至整个液相,最终形成凝胶,最终形成的硅酸聚合物的分子量在104左右。

在实验中,他们发现:1mg/L(SiO2)的活化硅酸助凝剂,可使混凝剂的投加量降低至少25%,出水浊度降低30~40%,并有一定的助滤作用。

低温低浊水处理的混凝剂一般采用聚合氯化铝[3],实践表明,助凝剂可采用活化硅酸,混凝剂和助凝剂的比例一般采用5:1~7:1,经验认为要使活化硅酸起到良好的絮凝效果,必须注意活化的方式和方法,活化硅酸的配制应控制原液的浓度和碱度。

首先,硅酸聚合最大的影响因素是pH[4],聚合作用是硅酸的一个特性,影响硅酸聚合速度的因素很多,如所用酸的性质,所生硅酸的浓度、温度和外加物(电解质)等,其中pH值是一个最重要的因素。

混凝实验报告

混凝实验报告

混凝实验报告/ 正交设计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观察混凝现象,加深对混凝理论的理解。

2、选择和确定最佳混凝工艺条件。

二、实验原理天然水中存在大量胶体颗粒,使原水产生浑浊度。

我们进行水质处理的根本任务之一,则正是为了降低或消除水的浑浊度。

水中的胶体颗粒,主要是带负电的粘土颗粒。

胶体间静电斥力、胶粒的布朗运动以及胶粒表面水化作用的存在,使得它具有分散稳定性。

混凝剂的加入,破坏了胶体的散稳定性,使胶粒脱稳。

同时,混凝剂也起吸附架桥作用,使脱稳后的细小胶体颗粒,在一定的水力条件下,凝聚成较大的絮状体(矾花)。

由于矾花易于下沉,因此也就易于将其从水中分离出去,而使水得以澄清。

由于原水水质复杂,影响因素多,故在混凝过程中,对于混凝剂品种的选用和最佳投药量的决定,必需依靠原水和混凝实验来决定。

混凝实验的目的即在于利用少量原水、少量药剂。

三、实验仪器及设备1. 1000 ml 烧杯1 只2. 500 ml 矿泉水瓶6 只3. 100 ml 烧杯 2 只4. 5 ml 移液管 1 只5. 400 ml 烧杯 2 只6. 5ml 量筒7.吸耳球1个8.温度计(0-50 ℃)1只9.100 ml 量筒1个10. 10 ml;量筒1只四、实验试剂本实验用三氯化铁作混凝剂,配制浓度2g/L ,800ml;以阴型聚丙烯酰胺为助凝剂,配制浓度0.05g/L ,500 ml。

三氯化铁用量2g,阴离子聚丙烯酰胺用量0.0250 g 五、实验步骤(一)配置药品1、用台秤称取2g三氯化铁,溶解,配置1000 ml ,三氯化铁配制浓度2 g/L ;用电子天平称取0.05g 阴离子聚丙烯酰胺,溶解,配置1000 ml,阴型聚丙烯酰胺配制浓度0.05 g/L 。

2、测定原水特征。

(二)混凝剂最小投加量的确定1、取6 个500 ml 瓶子,分别取400 ml 原水。

2、分别向烧杯中加入氯化铁,每次加入1.0 ml,同时进行搅拌,直至出现矾花,在表1 中记录投加量和矾花描述。

促凝血实验报告

促凝血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促凝血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观察和分析不同促凝血药物对凝血时间的影响。

3. 了解促凝血药物的临床应用及其作用机制。

二、实验原理凝血是指血液由流动状态转变为凝胶状态的过程,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生理和病理情况下,凝血过程异常会导致出血或血栓形成。

促凝血实验通过观察和分析不同促凝血药物对凝血时间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出血性疾病提供依据。

三、实验材料1. 试剂:凝血酶原复合物、凝血酶、凝血因子缺乏血浆、促凝血药物(如维生素K、氨甲环酸等)。

2. 仪器:微量移液器、离心机、恒温水浴箱、计时器、比色计等。

3. 实验动物:健康成年小鼠。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促凝血药物组和生理盐水组。

2. 促凝血药物处理: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促凝血药物组给予不同剂量的促凝血药物,生理盐水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

3. 凝血时间测定:分别于给药后1小时、2小时、4小时、8小时、12小时和24小时,取动物血液,采用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凝血时间。

4. 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各组间凝血时间的差异。

五、实验结果1. 对照组:给药后凝血时间随时间推移逐渐延长,表明血液凝固功能正常。

2. 促凝血药物组:给药后凝血时间随药物剂量增加而缩短,表明促凝血药物具有缩短凝血时间的作用。

3. 生理盐水组:给药后凝血时间无明显变化,表明生理盐水对凝血时间无影响。

六、实验结论1. 促凝血药物具有缩短凝血时间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出血性疾病。

2. 不同促凝血药物对凝血时间的影响存在差异,临床应用时需根据患者病情和药物特点选择合适的促凝血药物。

3. 实验结果可为临床治疗出血性疾病提供参考。

七、实验讨论1. 实验中采用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作为指标,可较好地反映血液凝固功能。

2. 实验结果表明,促凝血药物具有缩短凝血时间的作用,但其作用强度和持续时间存在差异,临床应用时需综合考虑。

PAM助凝剂投加试验总结

PAM助凝剂投加试验总结

PAM助凝剂投加试验总结郭桥摘要:本文对聚丙烯酰胺作为助凝剂在水厂处理闽江原水的生产试验进行了总结,并评价其经济效益,验证了PAM作为助凝剂的理论依据的正确性。

关键词:聚丙烯酰胺、助凝剂、低浊、高浊、浊度、投率、沉淀、矾花、投药成本福州市西区水厂于2005年元月起进行了的PAM助凝剂投加的生产性实验,总结如下:1.聚丙烯酰胺助凝原理聚丙烯酰胺含有高活性的亲水基团—酰胺基,常能吸附在悬浮固体颗粒表面。

在所吸附的颗粒间架桥连接,把分散的细小颗聚集成大絮团。

水解后的聚丙烯酰胺增加了其伸展性,有利于发挥吸附加桥和网捕作用。

对于低温低浊度水处理,由于水黏度大,絮体沉降性能差,造成单独投加混凝剂时投加量增大,此时加入聚丙烯酰胺助凝剂能增大絮体尺寸、提高脱稳时的有效碰撞效率,增加絮体密度,从而提高沉速,减少混凝剂用量,以往聚丙烯酰胺常用在高浊度水的预沉处理,因为高浊度水中的胶体有机物大量吸附在泥沙颗粒表面,常常只需投加PAM将泥沙絮凝即可去除大量的有机物,而不一定需要投加混凝剂。

聚丙烯酰胺助凝剂与混凝剂投加顺序和投加位置有所不同。

混凝剂要求在快速混合之前投加,投加后快速混合。

助凝剂则应投加在反应阶段,来协助絮体成长。

2.PAM助凝剂在处理闽江原水时的情况闽江低浊度原水期间PAM助凝剂生产性投加试验情况汇总表1当原水中投加的混凝剂量6~8公斤/千吨时,由于杂质颗粒少,脱稳不好,混凝效果不佳,即使投加少量PAM 助凝剂,絮凝效果仍较差;当PAM 投率提高到0.15公斤/千吨以上时,PAM 的吸附架桥和网络捕捉作用明显。

当混凝剂投率加大到基本足量,即9~11公斤/千吨,脱稳较充分时,少量投加PAM 即可产生较好的助凝作用。

随着原水浊度的上升,水中杂质颗粒数量增加,碰撞机率提高,混凝剂投率反而可略微降低。

2005年5月中旬起,闽江原水浊度升至近300NTU ,6月闽江瀑发洪水,浊度升至560NTU 。

闽江洪水期间PAM 助凝剂生产性投加试验情况汇总表2以上生产试验表明,原水浊度愈高,PAM 的吸附架桥及网捕作用愈强,与未加PAM 对照组相比,PAC 投率增速明显较缓。

速凝剂研究报告

速凝剂研究报告

速凝剂研究报告
标题:速凝剂研究报告
摘要:
速凝剂是一种能够快速凝结混凝土和水泥膨胀材料的化学添加剂。

本报告对速凝剂的研究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对其性能、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进行了评估和展望。

介绍:
速凝剂是在建筑工程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重要材料。

它能够显著提高混凝土和水泥膨胀材料的早期强度和硬化速度,从而缩短施工周期。

本报告从速凝剂的化学成分、作用机理、性能特点和应用示例等方面对其进行了详细介绍。

实验方法:
本研究采用实验室模拟建筑施工环境,使用不同配方和浓度的速凝剂对混凝土和水泥膨胀材料进行了试验。

通过测量样品的凝结时间、强度发展曲线和微观结构等指标,对速凝剂进行了性能评价。

结果和讨论:
实验结果表明,速凝剂能够明显加快混凝土和水泥膨胀材料的凝结时间,提高其早期强度和硬化速度。

同时,速凝剂还能改善材料的耐久性、抗裂性和抗渗性能。

应用领域:
速凝剂的主要应用领域包括建筑工程、道路修复、水利工程和
地铁隧道等。

在施工现场中广泛应用速凝剂能够有效提高工程的施工效率和质量。

发展前景:
随着建筑工程的发展和要求的提高,对速凝剂的需求将会逐渐增加。

未来的研究重点包括改进速凝剂的性能和稳定性,研发环境友好型速凝剂,并探索其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潜力。

结论:
速凝剂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化学添加剂,能够显著提高混凝土和水泥膨胀材料的早期强度和硬化速度。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可以提高速凝剂的性能和稳定性,并推动其在建筑工程和其他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速凝剂、混凝土、水泥膨胀材料、性能评价、应用领域、发展前景。

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混凝

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混凝

混凝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混凝的现象及过程,净水作用及影响混凝的主要因素;2.学会求水样最佳混凝条件(包括投药量、pH值、水流速度梯度)的基本方法;3.了解助凝剂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胶体颗粒带有一定电荷,它们之间的电斥力是胶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胶体表面的电荷值常用电动电位ξ表示,又称为Zeta电位。

Zeta电位的高低决定了胶体颗粒之间斥力的大小和影响范围。

一般天然水中的胶体颗粒的Zeta电位约在-30mV以上,投加混凝剂之后,只要该电位降到-15mV左右即可得到较好的混凝效果。

相反,当Zeta电位降到零,往往不是最佳混凝状态。

投加混凝剂的多少,直接影响混凝效果。

水质是千变万化的,最佳的投药量各不相同,必须通过实验方可确定。

在水中投加混凝剂如Al2(SO4)3、FeCl3后,生成的Al(III)、Fe(III)化合物对胶体的脱稳效果不仅受投加的剂量、水中胶体颗粒的浓度、水温的影响,还受水的pH值影响。

如果pH值过低(小于4),则混凝剂水解受到限制,其化合物中很少有高分子物质存在,絮凝作用较差。

如果pH值过高(大于9~10),它们就会出现溶解现象,生成带负电荷的络合离子,也不能很好地发挥絮凝作用。

投加了混凝剂的水中,胶体颗粒脱稳后相互聚结,逐渐变成大的絮凝体。

混凝剂量少,达不到降低浊度的目的,混凝剂量过多,混凝效果反而下降,浊度增大,所以通过实验有最佳的投药量。

选定水样的pH,投药量从最小(确定形成矾花所用的最小混凝剂量:通过慢速搅拌烧杯中500ml的原水,并每次增加1ml混凝剂,直至出现矾花为止,这时的混凝剂作为形成矾花的最小投加量。

一般以5ml为最小混凝剂量)逐级递加,取6个药量梯度。

当单独使用混凝剂不能取得预期效果时,需投加助凝剂以提高混凝效果。

助凝剂通常是高分子物质,作用机理是高分子物质的吸附架桥,它能改善絮凝体结构,促使细小而松散的絮粒变得粗大而结实。

三实验设备仪器1.六联搅拌机(附6个800ml烧杯,实验水样选用500ml体积);2. pH计; 3.温度计; 4.浊度仪。

混凝搅拌实验报告(3篇)

混凝搅拌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混凝搅拌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掌握混凝搅拌实验的操作方法和步骤。

3. 分析不同混凝剂和搅拌条件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4. 优化混凝搅拌工艺,提高水处理效果。

二、实验原理混凝搅拌实验是水处理过程中关键的一环,通过向水体中加入混凝剂,使悬浮物和胶体颗粒脱稳,相互聚集形成絮凝体,从而实现固液分离。

实验原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压缩双电层作用:混凝剂中的正电荷离子与悬浮物表面的负电荷离子发生中和反应,使悬浮物表面的电荷降低,从而降低悬浮物的稳定性,促进其聚集。

2. 吸附架桥作用:混凝剂分子中的桥连基团吸附在悬浮物颗粒表面,将不同颗粒连接起来,形成较大的絮凝体。

3. 电中和作用:混凝剂中的正电荷离子与悬浮物表面的负电荷离子发生中和反应,降低悬浮物的表面电荷,从而降低其稳定性。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原水、聚合氯化铝、硫酸铝、聚丙烯酰胺等混凝剂。

2. 实验仪器:烧杯、搅拌器、秒表、温度计、量筒、滤纸等。

四、实验步骤1. 样品准备:取一定量的原水置于烧杯中,测量水温。

2. 混凝剂投加:根据实验设计,向烧杯中加入不同种类和浓度的混凝剂。

3. 搅拌:启动搅拌器,以一定速度搅拌水样,保持搅拌时间。

4. 取样:在搅拌过程中,定时取样,观察絮凝体形成情况。

5. 过滤:将样品过滤,测量过滤后的浊度。

6. 数据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分析不同混凝剂和搅拌条件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混凝剂种类对混凝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聚合氯化铝和硫酸铝对混凝效果较好,而聚丙烯酰胺的混凝效果较差。

2. 混凝剂浓度对混凝效果的影响:随着混凝剂浓度的增加,混凝效果逐渐提高,但超过一定浓度后,混凝效果变化不大。

3. 搅拌速度对混凝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搅拌速度对混凝效果有较大影响。

搅拌速度过快,容易破坏絮凝体;搅拌速度过慢,则混凝效果较差。

4. 搅拌时间对混凝效果的影响:搅拌时间对混凝效果有较大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助凝剂投加效果的初步研究
一、实验目的
研究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DAAC)、聚丙烯酰胺(PAM)和聚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HCA)三种助凝剂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聚丙烯酰胺(PAM):PAM具有良好的絮凝和助凝作用,在工业给水处理及污水处理中广泛应用。

聚丙烯酰胺为低毒产品,但单体丙烯酰胺在动物试验中有致突变性和致癌性可能。

柳志刚等人的《聚丙烯酰胺在不同水处理应用中的探讨》发现,通过加入180mg/L的固体聚合氯化铝和0.05mg/L的聚丙烯酰胺,冬天的低温低浊水的浊度降低了18%。

聚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HCA):HCA是以二甲基二烯丙级氯化铵均聚而成的高分子阳离子聚电解质,具有除藻降浊及去除有机物的明显效果,常规的水处理投矾量大,成本高,而采用HCA作为助凝剂可以获得较满意的净水效果。

在张华梁等人《HCA做助凝剂在生产中的应用》中通过烧杯试验获得的HCA投加量定为0.15mg/L(以氯化铁为混凝剂,投加量为6~12mg/L)。

汪琳等人的《HCA强化混凝处理水库水的中试研究》认为,当PAFC投加量为15mg/L、HCA投加量为0.2 mg/L时,沉淀水浊度去除率高达88.48%,沉淀效果最佳。

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DAAC是一种水溶性阳离子高分子,通过与铁盐、铝盐混凝剂的复合使用和选择合适的混凝条件对低温低浊水能达到强化混凝的效果。

蒋新伟等人的《辐流沉淀池药剂替代投加试验初步效果》研究显示,处理浊度大于1000NTU的原水时,采用药剂复配比例为80%~95%聚合氯化铝+5%~20%PDMDAAC(投加的药剂量均转换为产品固含量),实际应用中采用的是95%聚合氯化铝+5%PDMDAAC的复配药剂,投加复合药剂量为5kg/kt~30 kg/kt。

田秉晖等人的《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的合成及絮凝效果研究》结果显示,最佳投药量为0.1mg/L。

三、实验材料
聚合氯化铝(PAC)、PDMDAAC、PAM、HCA、六联搅拌仪、pH计、浊度仪、1L烧杯、100mL容量瓶、100mL量筒、胶头滴管、各种规格的移液管、玻璃棒
四、实验方法
1准备工作
(1)取原水20L测定其pH、浊度和温度;
(2)测定本实验中所用液态聚合氯化铝试剂中氧化铝含量,准确称取1g PAC试剂配制成稀释液,计算稀释液中氧化铝固含量;
(3)通过需矾量实验获得PAC最优投加量,设为X mg(X已转化为氧化铝质量)。

2 PAM助凝实验
(1)配制聚丙烯酰胺溶液:由于聚丙烯酰胺不易溶于水,直接投加粉末易造成结块凝结,影响助凝效果,应事先配制好浓度为0.01%的聚丙烯酰胺溶液1,必要时可用温水(不超过40℃)加速溶解2。

条件允许时建议使用乳液型聚丙烯酰胺,简化溶解步骤。

(2)向6个烧杯中分别加入1L原水,再分别加入一定量的聚合氯化铝稀释溶液(根据最优投加量和配制的PAC稀释液中氧化铝含量计算所需要加入的体积)。

(3)开启六联搅拌仪,仪器参数设置:加入混凝剂后快速搅拌20秒,转速285r/min,中速搅拌1分30秒,转速185r/min,慢速搅拌2分钟,转速80r/min,慢速搅拌6分30秒,转速60r/min,静置60分钟。

启动混凝搅拌并计时。

(4)搅拌6 min时3-4,分别向六个烧杯中加入0、0.4、0.6、0.8、1.0、1.2mL聚丙烯酰胺溶液,使六个烧杯中聚丙烯酰胺浓度分别为0、0.04、0.06、0.08、0.1、0.12mg/L5。

(5)静置完成后观察矾花特征,用虹吸法分别取6个烧杯上清液测定其pH、浊度,计算浊度去除率。

3 HCA 助凝实验
(1)配制固含量为1‰的HCA溶液;
(2)分别量取1L原水置于6个烧杯中;
(3)分别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聚合氯化铝稀释溶液,投加量同2(2);
(4)依次加入0、0.2、0.4、0.6、0.8、1.0 mL 配制好的HCA溶液6-7,六联搅拌仪设置同2(3),启动混凝搅拌并计时;
(5)静置完成后观察矾花特征,用虹吸法分别取6个烧杯上清液测定其pH、浊度,计算浊度去除率。

4 PDMDAAC 助凝实验
(1)配制浓度为0.02%的PDMDAAC溶液(PDMDAAC极易溶于水)。

(2)分别量取1L原水置于6个烧杯中;
(3)分别向6个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聚合氯化铝稀释溶液,投加量同2(2);
(4)依次加入0、0.2、0.4、0.8、1.2、1.6、2.0mL8-9的PDMDAAC溶液,使烧杯中PDMDAAC含量分别为0、
0.04、0.08、0.12、0.16、0.2mg/L(投加药剂量已换算为产品固含量),六联搅拌机设置同2(3);(5)静置完成后观察矾花特征,用虹吸法分别取6个烧杯上清液测定其pH、浊度,计算浊度去除率。

1滕丽瑞. 投加聚丙稀酰胺处理低温低浊水的应用研究[J]. 科技资讯, 2014,2:59-60.
2李亨枝, 叶润来. 聚丙烯酰胺在净水生产中的应用[J]. 中国给水排水, 1999, 15(4): 52-54.
3张金松,王佳音.助凝剂聚丙烯酰胺在净水生产中的应用[J]. 城镇供水
4叶青旺, 张莉晖, 韦荣. 处理漓江水的不同混凝剂投加效果研究[J]. 城镇供水, 2014,5:41- 45.
5柳志刚, 姚学俊. 聚丙烯酰胺在不同水处理应用中的探讨[J]. 广东化工, 2008, 3(35): 62-64.
6汪林, 曾锦明, 韩燕飞. HCA强化混凝处理水库水的中试研究[J]. 城镇供水, 2014,5:86-88.
7张华梁, 贾霞珍等. HCA做助凝剂在生产中的应用[J]. 城镇供水, 2001,5:3-5.
8田秉晖, 栾兆坤, 李明明, 彭先佳. 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的合成及絮凝效果研究[J]. 环境化学, 2006, 25(1): 41-44.
9蒋新伟, 贾汝林. 辐流沉淀池药剂替代投加试验初步效果[J]. 城镇供水, 2014,5:26-27.
五、实验结果
表1 PAM助凝实验记录表
表2 HCA助凝实验记录表
表3 PDMDAAC助凝实验记录表
六、注意事项
聚丙烯酰胺溶液存放不宜超过10天,也不能与铁器接触1。

七、实验展望
(1)根据实验效果进一步缩小助凝剂的投加量变化梯度,获得最佳混凝剂和助凝剂配比;(2)研究三种助凝剂的最佳投加时间点;
(3)通过添加碳酸钠或氢氧化钠改变聚丙烯酰胺的水解程度,探讨对助凝效果的影响;(4)尝试降低混凝剂投加量,通过调整配比获得效果较好且成本较少的投剂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