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边塞诗里的家国情怀》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群文阅读:《边塞诗里的家国情怀》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群文阅读:《边塞诗里的家国情怀》教学设计首先,我会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感受到边塞的雄浑壮美,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然后,我会让学生朗读四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意境和语言美感。
接着,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合作精神。
最后,我会让学生自由创作一首边塞诗,让他们通过创作,更深刻地理解和体验边塞诗的精神内涵,同时也锻炼他们的文学创作能力。
在整个课堂过程中,我会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让他们在思考和表达中感受到研究的乐趣和成就感。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四首诗歌,深入理解了战争给大国和小家带来的灾难,进而理解了“家国情怀”这一议题。
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诗歌时,应该抓住机会让学生解释生词,加深印象,而不是忽视它。
在讨论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言,同时给予合适的评价和反馈。
这样的研究环节可以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三)思考与表达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引发学生对新时代“家国情怀”的思考,并让学生书写几句感想,表达自己的家国之思。
这样的研究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家国情怀”的内涵和意义。
四)分享互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师生共同分享和互评作品。
这样的研究环节可以让学生相互研究和交流,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评价和反馈能力。
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让学生自主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经过讨论和思考,学生们对《从军行》和《陇西行》的场景和情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他们认为,《从军行》表现了盛唐时期的豪迈和战争的残酷,而《陇西行》则表现了晚唐时期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家人对戍边丈夫的怀念。
同时,他们也注意到了诗中的一些字眼,如“百战”“穿金甲”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些字眼生动地表现了战争的惨烈和家人的思念之情。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并从不同角度予以具体评价,使学生在朗读中深入理解感悟,有效激发学生研究的热情。
边塞诗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边塞诗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引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边塞诗诗群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之一。
边塞诗诗群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情感认知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针对边塞诗诗群进行教学设计,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这一文化遗产。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将能够:1. 了解和理解边塞诗诗群的概念和特点;2. 掌握边塞诗诗群的阅读技巧和方法;3. 学习和欣赏具有代表性的边塞诗诗群作品;4. 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情感认知。
三、教学内容1. 边塞诗诗群的概念和特点边塞诗诗群是指产生于古代边塞地区的一类诗歌作品。
它们以其独特的题材和风格著称,包含了对边塞生活、英雄壮丽、历史传奇等丰富的内容。
边塞诗诗群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题材广泛:边塞诗诗群的题材涵盖了边疆风光、军旅生涯、士兵情感等多个方面。
(2)语言独特:边塞诗诗群以直抒胸臆、豪迈激昂的语言表达,给人一种激情奔放的感觉。
(3)情感丰富:边塞诗诗群表达了士兵们的苦楚、绝望、战斗豪情等丰富的情感。
2. 边塞诗诗群的阅读技巧和方法在阅读边塞诗诗群时,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技巧和方法:(1)理解题目和背景:“好雨知时节”,就是要理解“好雨”指的是什么,以及所处的时节是什么。
(2)注重语言细节:边塞诗诗群的语言往往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学生可以通过注意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来理解诗词的内涵。
(3)情感共鸣:学生可以从自身经历和情感出发,与诗词中的情感进行对比和共鸣,进一步理解诗词的意义。
3. 学习和欣赏具有代表性的边塞诗诗群作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选择几首具有代表性的边塞诗诗群作品进行学习和欣赏。
例如《登鹳雀楼》《边塞词》等。
通过诗词的分析和讨论,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边塞诗诗群的丰富内涵和艺术魅力。
四、教学方法在边塞诗诗群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图文结合法:通过展示图片和文本,让学生深入感受边塞地区的独特风情和人文景观。
群文阅读课件边塞诗中的家国情怀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统整归纳 浸润家国情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逢入京使》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统整归纳 浸润家国情
,
,
,
,
,
,
统整归纳 浸润家国情
不
不
古
何
何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教 胡 马 度 阴 山 。
但 使 龙 城 飞 将 在
破 楼 兰 终 不 还 。
黄 沙 百 战 穿 金 甲
来 征 战 几 人 回 ?
醉 卧 沙 场 君 莫 笑
须 马 革 裹 尸 还 。
只 解 沙 场 为 国 死
须 生 入 玉 门 关 。
愿 得 此 生 常 报 国
不
教 胡 马 度 阴 山 。
但 使 龙 城 飞 将 在
,
统整归纳 浸润家国情
不
教 胡 马 度 阴 山 。
但 使 龙 城 飞 将 在
,
不
破 楼 兰 终 不 还 。
黄 沙 百 战 穿 金 甲
,
统整归纳 浸润家国情
不
教 胡 马 度 阴 山 。
但 使 龙 城 飞 将 在
,
不
破 楼 兰 终 不 还 。
黄 沙 百 战 穿 金 甲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边塞诗

了解边塞诗的创 作背景和历史意 义
03
教学内容
THEME TEMPLATE
边塞诗的定义和分类
边塞诗的定义: 以边疆地区军民 生活和自然风光 为题材的诗歌。
边塞诗的分类: 按照内容可以分 为边塞战争、边 塞生活、边塞风 光三大类。
边塞诗的特点: 语言精练、概括 性强,意境深远, 富有感染力。
边塞诗的意义: 反映了边疆地区 人民的生活状况 和思想感情,也 表现了他们对和 平的渴望和对战 争的厌恶。
群文阅读的意义: 通过群文阅读,可 以培养学生的阅读 兴趣和阅读习惯,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 养和人文素养,促 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群文阅读的实践方 法:教师可以选择 适合学生的文本组 合,引导学生进行 阅读、思考和讨论, 同时可以采用多种 教学方法,如小组 合作、探究学习等,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主动性。
XXX
群文阅读教学 设计边塞诗
THEME TEMPLATE
目录
CONTENTS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1
教学目标
02
教学内容
03
教学方法
04
教学重点与难点
05
教学评价与反馈
06
01
添加章节标题
THEME TEMPLATE
02
教学目标
THEME TEMPLATE
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主题
了解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和创作环境 掌握边塞诗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分析边塞诗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理解边塞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边塞诗的起源和发展
起源:边塞诗起 源于汉魏六朝, 是诗歌创作中的 一种题材,以边 疆地区军民生活 和自然风光为题 材。
发展:唐代是边 塞诗创作的鼎盛 时期,涌现出高 适、岑参、王昌 龄等边塞诗人, 形成了雄浑豪放、 慷慨悲凉的边塞 诗派。
《古诗中的家国情怀》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古诗中的家国情怀》教学设计选文篇目:《塞下曲》《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望阙台》学情分析:统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家国情怀”人文主题单元中,学生学习了关注主要人物、事件,感受家国情怀,为本组群文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对统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的学习,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本组群文是对以上两个部分的补充,所选的四首古诗都紧扣“家国情怀”这一主题,通过对边关战士或诗人自己的行为描写表达了诗人的家国情怀。
抓住具体表现和关键字就能很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及诗中的家国情怀。
教学议题:通过围绕议题进行多文本的诵读、感悟和比较,探寻一组古诗中“家国情怀”的具体表现,达成无论何人何时何地都要心系家国的共识。
教学目标:1.诵读一组爱国诗,抓关键字,明确诗人家国情怀的具体表现。
2.结合背景资料,借助想象,体会诗人的真挚的情感,3.在诵读中唤醒学生热爱家国的美好情感。
教学对象:五年级教学准备:课件准备:视频、PPT课件预读安排:1.熟读四首古诗,把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生字、新词用特殊标记标注出来,借助字典、词典等读准字音。
2.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3.搜集与本组古诗有关的背景资料,反复阅读,初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环节:板块一激情导入,引发情怀1.播放《我和我的祖国》歌曲视频。
今年,有一首歌唱响大江南北,唱响海内海外。
无论男女老少,无论身在何处,唱起它,都会令人热血澎湃,爱国之情在心中流淌。
家国情怀如一条绵绵不休的情感河流,始终流淌在每一个文人士子的笔底心头,流淌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脉中,流淌在中华大地每一寸山河间。
2.自古至今,我国文人写下了众多的爱国诗篇。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爱国诗句呢?3.描写家国情怀的古诗词不计其数。
今天,让我们通过四首古诗,感受古诗中的家国情怀。
4.学生读四首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检查、正音。
(设计意图:自古家国是一体,休戚相关,不可分割。
群文阅读:《边塞诗里的家国情怀》 教学设计

群文阅读:《边塞诗里的家国情怀》教学设计首先,我会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引入边塞风光,让学生感受到边塞的壮美和荒凉,为后续诗歌的理解打下基础。
接着,我会以《唐诗五首·使至塞上》为例,让学生感受到诗歌中的边塞情怀和对和平安宁的向往,同时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感受到中国传统诗歌的韵律、意境、语言等方面的美感。
然后,我会以《从军行》、《陇西行》、《春怨》三首诗为例,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到边塞诗的多样性和对家国情怀的表达。
最后,我会通过小组讨论、朗读、创作等方式,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感悟边塞诗的文化思想价值,唤醒学生珍爱和平、珍惜今天幸福美好生活的意识。
二、评价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学生反馈等方式,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思维能力、审美水平、文化理解等方面进行评价。
同时,我也会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不断完善和提高教学效果。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四首诗歌,深入理解了战争给大国和小家带来的灾难,进而理解了“家国情怀”的议题。
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和讨论时,应该抓住机会解释生字生词,加深学生的印象。
同时,在学生讨论后,教师应该给予更加丰富和准确的评价,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三)思考表达环节在思考表达环节,教师引发学生对新时代“家国情怀”的思考,并让他们书写几句感想,表达自己的家国之思。
这个环节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家国情怀”的概念,并将其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分享互评环节在分享互评环节,师生共同分享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互评。
这个环节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并在分享和互评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教师也能够通过互评,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在本任务中,教师通过出示PPT和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体悟古人的壮志与豪情。
学生们在小组中讨论,记录关键词,从中挖掘出了诗句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群文阅读:《边塞诗里的家国情怀》 教学设计

群文阅读:《边塞诗里的家国情怀》教学设计一、课堂结构的设计1. 议题与文本选择边塞诗又称出塞诗,唐代是其发展的黄金时代。
因其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由此也成为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共收录古诗词73首,边塞诗有7首,可见边塞诗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地位与分量。
因此,我把备课视线聚焦在边塞诗范畴。
浩瀚复杂的边塞诗里融入古代边塞人民对国家和平与小家生活安宁的向往,融入的是中国文人以国为家、以身许国悲壮的家国情怀,为此,我确定了“家国情怀”的议题,并以语文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与《从军行》(其四,王昌龄)、《陇西行》(其二)、《春怨》四首具有边塞风格的古诗作为组文单元。
四首诗题材风格迥异:有的描绘边塞奇特壮观的风光,有的表现杀敌报国的壮志豪情,有的写战争激烈残酷,有的写思妇幽怨的愁苦。
从不同角度反映出战争带给古代人民的灾难和痛苦及为了国家和平安宁、人民生活幸福,戍边将士驰骋疆场,奋勇杀敌的豪情壮志。
2. 学习目标的确定根据议题和文本组元的特点及文化思想价值,学习目标主要确定为这样三个:第一,研读四首诗,从诗中感悟边塞诗题材和风格的多样性。
第二,通过比对学习,理解其多样性背后是古代人保家卫国建功立业、渴望和平安宁生活的家国情怀。
第三,通过学习本组诗歌,唤醒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唤醒学生珍爱和平、珍惜今天幸福美好生活的意识。
这三个目标主要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方面考虑。
在这组文本的学习中,“家国情怀”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是难点,在文本解读中,我把落脚点放到了戍边将士保家卫国的“家”上和思妇想念亲人而引发的对和平安宁的渴望上。
重点放在通过研读、朗读四首诗,感受中国传统诗词的韵律、意境、语言等方面的美感,唤醒学生对中国传统诗词的热爱,同时试图对文本描述的生活情景与学生生活体验的勾连唤醒学生珍爱和平,珍惜今天幸福美好生活的意识。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边塞诗里的“家国情怀”》 4页教案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边塞诗里的“家国情怀”李X X,甘肃省X X市第一中学教师,多次被评为学校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和巾帼建功标兵,承担校、区、市级公开观摩课和送教下乡示范课。
指导学生参加学校和肃州区经典诵读活动,取得省、市一等奖优异成绩。
其公开课在全国第四届“初中群文阅读教学现场课大赛”中获得特等奖。
李珂老师选择了一个地域特色浓厚的议题——边塞诗里的“家国情怀”,指导学生研读四首古诗,感悟边塞诗题材和风格的多样性,并通过比对学习,理解其多样性背后是古人保家卫国、建功立业、渴望和平安宁生活的家国情怀。
群文篇目《使至塞上》、《从军行》(其四王昌龄)、《陇西行》(其二)、《春怨》设计思路本堂课共分四个环节:1.出示两组相关巴蜀和酒泉的李白诗歌,配相关图片引出对酒泉的简单介绍,从而引出“边塞诗歌”的话题,导入新课;2.学生根据出示的问题研读四首诗,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教师指导诵读等方式让学生理解战争给大国和小家带来的灾难,进而理解议题中的“家国情怀”;3.引发学生对新时代“家国情怀”的思考并书写几句感想,表达自己的家国之思;4.师生在共同分享创作中结束。
教学目标1.研读四首诗,从诗中感悟边塞诗题材和风格的多样性。
2.通过比对学习,理解其多样性背后是古代人保家卫国建功立业,渴望和平安宁生活的家国情怀。
3.通过学习本组诗,唤醒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唤醒学生珍爱和平,珍惜今天幸福美好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研读四首诗,从诗中感悟边塞诗题材和风格的多样性。
2.通过比对学习,理解其多样性背后是古人保家卫国建功立业,渴望和平安宁生活的家国情怀。
二、难点1.通过学习本组诗,唤醒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唤醒学生珍爱和平,珍惜今天幸福美好生活的意识。
教学过程一、课前互动老师同学们,老师从你们新奇的眼神中读出了你们的疑问:我来自哪里?那请我的学生帮我回答你们!【播放视频】《我家在酒泉》二、导入新课出示P P T(中国地图):同学们,这张地图里藏着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同学们比比看,谁找得多?(学生举手抢答)教师小结看来,这些地名早已随着诗歌家喻户晓了!同学们仔细看看,就不难发现,图中标记的这些地方基本都集中在祖国的西北边疆,而这些地方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边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文阅读:《边塞诗里的家国情怀》教学设计一、课堂结构的设计1. 议题与文本选择边塞诗又称出塞诗,唐代是其发展的黄金时代。
因其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由此也成为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共收录古诗词73首,边塞诗有7首,可见边塞诗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地位与分量。
因此,我把备课视线聚焦在边塞诗范畴。
浩瀚复杂的边塞诗里融入古代边塞人民对国家和平与小家生活安宁的向往,融入的是中国文人以国为家、以身许国悲壮的家国情怀,为此,我确定了“家国情怀”的议题,并以语文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与《从军行》(其四,王昌龄)、《陇西行》(其二)、《春怨》四首具有边塞风格的古诗作为组文单元。
四首诗题材风格迥异:有的描绘边塞奇特壮观的风光,有的表现杀敌报国的壮志豪情,有的写战争激烈残酷,有的写思妇幽怨的愁苦。
从不同角度反映出战争带给古代人民的灾难和痛苦及为了国家和平安宁、人民生活幸福,戍边将士驰骋疆场,奋勇杀敌的豪情壮志。
2. 学习目标的确定根据议题和文本组元的特点及文化思想价值,学习目标主要确定为这样三个:第一,研读四首诗,从诗中感悟边塞诗题材和风格的多样性。
第二,通过比对学习,理解其多样性背后是古代人保家卫国建功立业、渴望和平安宁生活的家国情怀。
第三,通过学习本组诗歌,唤醒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唤醒学生珍爱和平、珍惜今天幸福美好生活的意识。
这三个目标主要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方面考虑。
在这组文本的学习中,“家国情怀”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是难点,在文本解读中,我把落脚点放到了戍边将士保家卫国的“家”上和思妇想念亲人而引发的对和平安宁的渴望上。
重点放在通过研读、朗读四首诗,感受中国传统诗词的韵律、意境、语言等方面的美感,唤醒学生对中国传统诗词的热爱,同时试图对文本描述的生活情景与学生生活体验的勾连唤醒学生珍爱和平,珍惜今天幸福美好生活的意识。
3. 课堂环节的构思本课共分4个环节:首先,以视频、有关巴蜀和酒泉的李白诗歌、相关图片导入学习,引出“边塞诗歌”的话题;其次,学生根据出示的问题研读四首诗,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教师指导诵读等方式让学生理解战争给大国和小家带来的灾难,进而理解议题中的“家国情怀”;再次,引发学生对新时代“家国情怀”的思考并书写几句感想,表达自己的家国之思;最后,师生共同分享互评作品。
二、学习的组织与实施(一)导入环节因为考虑到授课教师与学生地域的差别性,我在课前引入环节准备了两段视频,第一段是酒泉市第一中学校园与老师信息,视频中,我的酒泉学生向重庆上课学生问好,一下子拉近了师生距离,很自然地导入了课堂学习。
在学生自由回答后,我接着出示第二段视频,由本人创作并和四名学生编创的诵读作品。
视频环节后,学生对以酒泉为代表的极具边塞文化特质的西北地区有了初步的认知建构。
学习情境就这样自然地建立了。
在接下来的“从地图里找诗句”的环节,学生能更形象更直观地理解“边塞”概念,并引发学生对以往积累的边塞诗的回忆,再进入新课,过渡自然,主题鲜明。
【自评】对学生找到诗句后的反馈,老师的评价语过于单调。
(二)研读学习环节这一环节共有5个学习任务,在老师引导下逐次展开。
任务1:初识“壮阔之美”(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使至塞上》)教师出示PPT《使至塞上》,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
【自评】在此过程中,有学生将“候骑”念错。
学生读错,说明对“骑”字的两个读音代表的不同字义不太了解,此处教师应该抓住机会让学生解释,加深印象,而不是忽视它。
教师出示PPT并提出问题:《使至塞上》里哪一联最能体现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如果用绘画表现,你最想用哪种颜色?线条会复杂多变还是简洁明快?请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学生四人为一组进行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我们讨论的结果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最能体现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用绘画表现的话,我们认为黄色最合适,会选择简洁明快的线条来表现。
因为,大漠是波澜起伏的黄色,它有浩瀚辽阔的特点。
同学老师你的语言表达很准确很流畅,还有想补充发言的同学吗?(没有补充发言的同学)老师刚才这位同学的发言把大家想表达的意思全部表达出来了,大家听到她发言中用到了哪个关键词?浩瀚辽阔。
同学老师咱们山城的孩子看山看水多了,而身处边塞的人感受更多的是大漠戈壁的“苍茫”“浩瀚”“壮阔”,老师在这里就用“壮阔”来概括。
(板书:壮阔)老师谁来尝试一下,带着“浩瀚”“壮阔”的理解朗读一下这联千古名句呢?(四名学生朗读,教师分别给出肯定的评价)教师小结过渡:老师听出刚才四位同学都把“大”“直”“长”“圆”读得很长很大的感觉,从而表现大漠的“苍茫壮阔”,很好!那是不是所有边塞诗所写的内容和表现的风格都是这样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接下来的这两首诗。
【自评】用想象绘画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壮阔”的意境,此法更易达到学生对诗句意境的感悟理解;重视个体朗读,并从不同角度予以具体评价,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深入理解感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过渡简洁明快。
任务2:体悟古人的壮志与豪情(学习《从军行》《陇西行》)教师出示PPT《从军行》《陇西行》,并请两位同学朗读。
出示PPT问题:两首诗分别描写了什么样的场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在《陇西行》里,你能否读出《从军行》中所写的同样的场面?你还能看到哪些和《从军行》中不一样的内容?(四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记录关键词。
)《从军行》描写的是战争前的场景,《陇西行》描写的是战争失败后的场景。
因为王昌龄是盛唐诗人,所以《从军行》里有种盛唐的豪迈,而《陇西行》是晚唐时期的作品,晚唐时期社会动乱,我认为陈陶在讽刺君王好大喜功,疯狂发动战争。
同学老师你从哪里读出了盛唐和晚唐?我从“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和“不破楼兰终不还”中读出来的。
因为,盛唐时期国力比较强大,朝廷经常发动对西域边境的扩张战争,所以就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迈情感,而晚唐时期人民厌恶战争,渴望安享太平,所以就有“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诗句。
同学(教师对学生的思考给予高度评价)我们小组认为《陇西行》中“誓扫匈奴不顾身”和《从军行》中“不破楼兰终不还”内容差不多。
同学2我们小组认为这两首诗都表现了将士奋不顾身、壮志不灭的豪迈。
但是《从军行》里侧重表现战争的残酷和将士内心的坚定,而《陇西行》里侧重表现家人对戍边丈夫的怀念。
同学3老师你从哪些字眼中读出了战争惨烈?又是从哪里读出了家人对戍边丈夫的怀念?我从“百战”“穿金甲”中读出了战争惨烈,从“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句读出了家人的怀念。
同学3老师同学们能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眼分析比较,非常好!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大家都发现了这两首诗的内容和战争有关,而且战争很激烈、惨烈,诗中饱含了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
老师就用“壮烈”“壮志”来概括。
(板书:壮烈,壮志)老师同学们有这样的理解,那谁能把这种理解带到朗读中来表现呢?(三名学生朗读,教师给出肯定评价)老师听了三位同学的带感情朗读,也激发了我的朗读热情,同学们想听吗?(临时改变:据学情范读,激发学生诵读热情,学生表现积极活跃,朗读《陇西行》)任务3:感受亲人的思念(研读《春怨》)老师同样是妻子思念戍边卫国的丈夫,请同学们自读《春怨》,看看在《春怨》里,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女子?你认为她在“怨”什么?(学生自读思考)我读到一个哀怨的女子,她在怨恨战争为什么把家人带走。
同学老师从女子对战争的怨恨中,我们可以读出女子心中的向往是什么?和平安宁,与家人团聚、幸福等。
同学(板书归纳:和平幸福)师小结:正是戍边将士为了一个个小家的幸福,才不远万里戍边守疆,才去建功立业,有了“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壮志,可以这样说,这就是“边塞诗里的家国情怀”(用心形总括板书)【自评】个人认为本组问题高质量地体现了群文阅读求同比异整合的理念,在教师不断追问中,引发学生深入阅读思考,起到训练学生高阶思维的作用。
其次,教师能据学情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除此外,坚持诵读贯穿始终,教师评价学生朗读中暗含指导,范读把学生的朗读热情再次调动起来,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但是,对于学生回答中的语言不准确不严谨的问题没有予以及时纠正,教师课堂语言不够精练。
过渡:同学们,我们身处在这样一个伟大和平的幸福时代,学习了这些诗歌后,大家对家国之思有哪些新的理解呢?老师先给同学们分享一下我的酒泉学生的家国之思。
任务4:我的家国之思(思考与提升,写作训练)人的思维发展按照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由低阶到高阶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规律。
通过以上环节的学习,教师为学生创设了生活情景,学生对学习目标中指向的认知素养有了一定的积累,此时需要教师进一步创设情景,强化和巩固学生已有的素养,推动学生思维能力进一步提升,而写作就是最好的方式。
为此,我设置了学生写作练习这一创生环节。
这堂课,我在酒泉市第一中学开展时,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创作兴趣,有些学生表现非常好,写出了一些精品习作,我挑选了两篇出示给重庆的学生,作为同伴文本让学生赏读,试图激发学生当堂习作的欲望。
情况正如教学设计之初的构想一样,重庆学生的表现让人耳目一新。
教师出示PPT(朗读酒泉学生的课堂练笔)老师请大家各自发挥,写出你的家国之思吧。
【自评】这个环节在预先设计时计划的时间是十分钟,因为前面环节学生活动较多,稍微延缓占用了一些时间,而后面还有分享互评活动,因此在大多数同学都完成写作任务的情况下,我指导学生进入了作品分享环节。
任务5:你我同行(作品分享与互评)本任务原本设计了小组分享和班级分享两个环节,时间的关系,我只好压缩了小组分享,直接进入全班分享环节。
师结束语:诗歌是人类精神的家园,而边塞诗中所蕴含的壮美崇高的家国情怀则是华夏子孙精神家园中最为绚烂多姿的一部分。
少年强则国强,老师希望同学们在古诗词阅读中丰盈自己的精神,获得成长的力量。
珍爱和平,立志成才,长大后报效我们的国家!【自评】本环节先出示学生练笔范本,有效激发了学生课堂创作的欲望,但同时也限制或妨碍了学生的创作思路,使得有学生脱离不了范本立意取材框架;因为时间因素,教师没有对学生习作中出现的语病或立意等大的问题具体纠正或有效指导,只是做了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