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诗鉴赏练习题教师版修订稿
《唐诗宋词元散曲》之咏史咏物诗专题教案教师版(精)

古代咏史咏物诗阅读鉴赏专题教学目标:1、通过对已学过咏史、咏物诗的回顾,掌握咏史、咏物诗的相关知识。
2、运用相关知识,对其他咏史、咏物诗进行鉴赏。
教学重点:通过对已学过咏史、咏物诗的回顾,掌握咏史怀古诗的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运用相关知识,对其他同类诗进行鉴赏。
一、咏史诗概述(一概念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咏史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表达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
(二特点方若虚云:“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
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已。
”(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2描写对象与表达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爱国情怀,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3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吴钩、乌衣巷、淮水、细柳营、后庭花(4表现手法:触情入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对比、拟人、借古讽今、吊古伤今、用典。
(5语言:含蓄蕴藉(6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三、咏史怀古诗的主题:1.怀古伤今,感伤兴衰既然是怀古咏史,现实的不尽人意就难免使诗人触景生情,抒发盛衰之感伤,独抒思古之幽情。
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
如唐代韦庄的《金陵图》:“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首凭吊六朝古都的诗首句写金陵雨景,渲染氛围;二句写六朝往事如梦,台城早已破败;三、四句写风景依旧,人世沧桑。
触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伤今。
语言含蓄蕴藉,情绪无限感伤。
2.理性反思,启迪世人。
理性分析,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如唐代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诗作变换视角,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
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
咏物诗的鉴赏

• • • • • • 咏物诗的鉴赏 思乡怀人类诗歌的鉴赏 送别诗的鉴赏 山水田园诗的鉴赏 边塞诗的鉴赏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
咏物诗的鉴赏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 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 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 ②寄托什么志。
思乡怀人类诗歌的鉴赏
•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 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 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 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 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 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 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 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 味艺术特点。
送别诗的鉴赏
•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 数载难以相见 ,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 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 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 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 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 慰,有的兼而有之。 如李白《赠汪伦》直接书写离情别意;王昌龄的《别刘胥》 (“身在江海上,云连京国深。行当务功业,策马何骎 骎。”),抒发自己“天生贤才”,却终未被用的激愤;高 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则重在对友人的劝勉;而柳永的《雨霖铃》则重在抒发离愁 别恨。鉴赏这类诗必须仔细体味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情 感 的类型。 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 。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题专练之咏物言志诗(含答案)

诗歌鉴赏题专练之咏物言志诗一、概念借助吟咏自然之物或社会事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诗。
二、标志①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事物。
诗人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韵、精神进行吟咏。
②多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形式。
内容:单纯咏物、托物言志(寓意)、托物喻理、托物讽世。
三、表达的情感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③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
四、艺术手法①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有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②从修辞手法看,主要是比喻、象征、拟人和夸张等。
③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
专题练习:(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寒菊注宋·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菊花明·唐寅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
注:这首诗是作者在南宋灭亡后所写。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郑诗和唐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菊花作为描写对象的咏物抒怀诗。
B.郑诗所写的菊花独自开放在疏篱边,唐诗中的菊花则开在隐者家园。
C.郑诗笔下的菊花傲风拒霜、独放光华,与唐诗中菊花形象完全不同。
D.郑诗中的“百花”和唐诗中的“玄霜”对表现菊花的品质作用相似。
2.这两首诗中,作者借菊花抒发的情感并不相同。
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孤雁张炎①楚江空晚。
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
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
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
料因循②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谁怜旅愁荏苒。
谩长门③夜悄,锦筝弹怨。
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
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
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注】①张炎早年为贵族公子,1276年元兵攻破临安,父死家散,浪迹天涯。
专题五咏物诗鉴赏

咏物诗常见提问方式
1.这首诗刻画了什么形象?有什么具体特点 (特征)?作者借它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诗中所写形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作 者表达思想感情起了什么作用?
3、诗中形象表现的情感特点有哪些?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 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 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 (声色形味、活动心理、品质特点、所处环境 等) (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苦寒荒凉。 (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依 旧芳香如故。
• 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 时弊,或冷嘲热讽。
• 例
官仓鼠 晚唐· 曹邺 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此诗以官仓鼠比喻那些只知道吸吮人民血汗的贪 官污吏。那些搜刮民脂民膏的“大老鼠”为何会有 恃无恐呢?诗人故意一问,矛头指向了最高统治者。
4、言理――通过具体的物象来阐明事理。表达 作者某种人生感悟或生活哲理。 《琴诗》苏轼 若言弦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七、咏物抒怀诗的常用手法
(一)整体: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二)局部: 1、比喻 2、象征 3、拟人 4、对比、衬托 5、环境烘托
(一)整体: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托物言志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 人格或感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就是物与志 的结合。所以,只要是咏物抒怀诗,肯定会 用到这种手法。
(二)局部: 1、比喻 写物的特征时使用比喻往往更形象生动。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贺知章眼中,高高的柳树像碧玉装扮成,万千 条柳枝都垂下绿色的丝绦;“垂緌引清露,流 响出疏桐”, 虞世南看到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 须,形状像下垂的冠缨,故比作“垂緌”。
诗歌鉴赏专题复习(咏物诗)

“物”:动植物、物品。 “景”:自然风景。 “志”: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情”: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提问方式
(1)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形象(特
点、品性) (2)在这首诗中,诗人塑造的主要形象 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答题示例(一)
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3分) ①长于山野、色泽清幽(花色清淡)、香气清馨
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 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 怎样的品性?
课堂演练(三)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⑵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 吕诗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 “一生开落任东风”写出了木芙蓉的从容与淡 定,不管风吹雨打,不管环境多么的恶劣,也 按自己的本性,自开自落。 范诗描写的写的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坚强和 乐观者形象。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艰 辛,却没有一般的花那样纤弱,动不动就是 “愁红怨绿”的可怜样子。
课堂演练(二)
流莺 李商隐 流莺① 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② 何处有花枝?
【注】①流莺:不知所往、飞落无依的黄莺。 ②凤城:这里借指长安
金圣叹称此诗“托流莺以见意也”, 试结合流莺 的形象,谈谈你的看法。
诗歌鉴赏五年高考题——咏物诗训练题

诗歌鉴赏五年高考题——咏物诗训练题诗歌鉴赏五年高考题——咏物诗训练题诗歌鉴赏五年高考题——咏物诗训练题 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海棠(宋)苏轼惜牡丹花(唐)白居易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 答:(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2分)(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析海棠】这首绝句写于元丰三年,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诗人首先刻画微风中的海棠,着意表现海棠的色彩。
东风就是春风,袅袅,微风轻轻吹拂的样子,崇光指高贵华美的光泽。
这句诗的意思是:微风轻拂着海棠,海棠泛出华美的光泽。
一个泛字,写出了在月光的照耀下,在微风的吹拂中,海棠花朵闪烁不定的情景。
第二句描写月下的海棠的清香。
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
月廊的意思是说,明月过了回廊,照不到海棠花。
既然这样,海棠花就只能在孤寂黑暗的夜幕里,散发幽香了。
显然,此时的海棠花就如同诗人本人,有才能,有理想,却得不到重用,真是处江湖之僻远,不遇君王恩宠啊!所以,这里的空蒙幽寂的夜景描写,暗示的是诗人幽寂孤独的心理。
最妙的是三四两句。
句中恐是担心的意思,它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爱花的心理活动和依依不舍赏玩的情态;故照应上文的只恐二字,含有特意而为的意思,表现了诗人对海棠的情有独钟。
这两句诗被后人誉为造语之奇,构思之巧。
奇在古人常常以人喻花,而却以花喻人且兼用移情手法。
在诗人的想象里,海棠花也和人一样,会在深夜睡去,因此,特地点燃高烛,使海棠打起精神,真是痴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诗人爱花更惜花的感情。
咏物诗的鉴赏(课内)

• 画菊 郑思肖 •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 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 居苏州,终身未娶。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①梗犹泛②,故园芜已平③。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①薄宦:官卑职微。 ② 梗犹泛:这里是自伤沦落意。 ③芜已平:荒芜到了没胫地步。
【简析】
这首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前半首闻蝉 而兴,重在咏蝉;它餐风饮露,居高清雅,然而 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后半首直抒己意, 他乡薄宦,梗枝漂流,故园荒芜,胡不归去?因 而闻蝉以自警,同病相怜。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 题:“高难 饱”,鸣“徒劳”,声“欲断”,树 “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实属 “咏物”佳绝。
情感:坚持操守,渴望归隐,身世之悲。
在狱咏蝉
骆宾王
• • • •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 借蝉的高洁品行, 托物言志,抒发 自己的品行高洁 却“遭狱中之苦” 的哀怨悲伤之情, 表达了辨明无辜, 昭雪沉冤的愿望
• 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 宾王“露重飞难进,风 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
1.“读清”全诗。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 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鉴赏咏物诗能力提升练习

1鉴赏咏物诗能力提升练习牟海福 2014-04-24 六.【提升练习】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的题。
画鹰① 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②。
绦镟③光堪摘,轩楹④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这首题画诗大概创作于开元末年(741年),是杜甫早期的作品。
②愁胡:一种说法指胡人(西域人)碧眼,其深而大,似一副发愁的模样。
③绦(t āo ):丝绳,指系鹰的绳子。
镟(xu àn ):金属转轴,鹰绳另一端系的金属环。
④轩楹:悬挂画鹰的堂前窗柱。
(1)作为一首“题画诗”,本诗既描绘了诗人眼中所见之鹰,又写到了诗人心中所想之鹰,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种写法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10分) 海 棠 郑谷 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
秾丽最宜新著雨, 娇娆全在欲开时。
莫愁①粉黛临窗懒,梁广②丹青点笔迟。
朝醉暮吟看不足, 羡他蝴蝶宿深枝。
注:①莫愁:战国末期楚国歌舞家。
姓卢,名莫愁,貌美如仙,爱好歌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物诗鉴赏练习题教师
版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咏物诗鉴赏练习题练习一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的孤雁是什么样的形象全诗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2)
答:这首诗描写的是离群独飞、思念同伴的孤独凄苦、热烈执着的大雁形象。
诗歌通过孤雁表达了诗人对战乱中颠沛流离的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以及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和执着精神.
(2)试以颔联和尾联为例,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及艺术效果(4分)
答:颔联运用对比(反衬)手法。
用“一片影”与“万重云”对比,在高远浩茫的天空中,这小小的孤雁是那么渺小单薄,突出了孤雁的形单影只以及执着勇敢。
尾联用衬托(或陪衬)手法,写野鸦“鸣噪自纷纷”,用野鸦的平庸鸣噪衬托孤雁念群的痛苦、飞奔的劳累,表达出诗人不能与知己亲朋相见,却面对着一些俗客庸夫时厌恶无聊的心绪。
练习二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1.读这首咏物诗,你的眼前呈现出怎样一幅画面?请描绘出来。
答:诗中描绘一只在梧桐树上鸣叫的蝉。
它的头部的触须像下垂的冠缨,它饮着清露,蝉声悦耳远传,但并非借助秋风。
2.诗人借蝉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诗人写蝉是托物言志,诗中的蝉是诗人自己的自况,喻指诗人生性高洁自立,虽处显赫之位,却生性高洁自立,决不凭借外在势力。
练习三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1.“故园芜已平”化用陶渊明的“田园将芜胡不归”,请解释“故园芜已平”这句诗的含义。
(4分)
答:意为家乡田园里的杂草已经成片,表达了作者思家归隐之意,透露出诗人的失意与悲凉心情。
2.有评论赞誉这首诗“咏物最上乘”,请简要分析诗中蝉的形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4分)
答:这首诗以蝉的饮露难饱指自己的清贫;蝉的徒劳鸣叫和树的无情寄托孤独凄凉的身世遭遇;借咏蝉以喻自身品质的高洁。
诗中的蝉却是作者困窘凄凉形象的写照。
练习四
画菊
郑思肖(南宋)
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元兵南下,郑思肖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
不第后赋菊
黄巢(唐)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注:黄巢长于骑射,爱扶危救急;爱读书,参加进士考试不中。
1.这两首诗中的菊花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答:郑诗描绘了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孤芳自赏,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的菊花形象。
黄诗描绘了在百花凋谢后,菊花盛开,香透长安的菊花形象。
2.诗人托物言志,各表达什么情感?
答:郑诗赞美菊花傲然不屈,清高脱俗。
表达自己凌然的民族气节和忠贞爱国的情怀。
黄诗抒发了自己的凌云壮志,不甘为人下的远大抱负。
练习五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
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
不知天地有清霜
1.两首诗对柳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前者表现了喜悦赞赏的态度,后者表现了贬斥嘲讽的态度。
2.两首诗虽然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而由此联想到什么?
答:前者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后者由柳枝的随风摇摆、披拂不定联想到倚势猖狂、得志一时的小人。
练习六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答: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
运用了拟人手法。
⑵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5分)
答: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
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练习七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
1.这两首诗都以牡丹为主要意象。
徐诗从_____字着意,抒发了
_________________;刘诗从____字入情,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2分)
(1)(徐夤):惜。
抒发了对人生短暂、青春不驻的感叹。
(刘禹锡):赏。
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和尊宠。
2.简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5分)
(2)(徐夤):寓情于花,借花写人。
(写拟人亦对)惜牡丹祥瑞难留,即惜人韶华易逝,青春难再。
(刘禹锡):烘托、对比。
通过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芙蓉的净少情,和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
(此处写芍药"妖",是写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意.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将这二花写得一无是处,所以答反衬是不对的,应扣1分)
练习八
郡庭惜牡丹
徐夤yín
断肠东风落牡丹,为祥为瑞久留难。
青春不驻堪垂泪,红艳已空犹倚栏。
赏牡丹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⑴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答:前两句描绘了林间画眉自由自在的美好形象:鸟声婉转,鸟儿在山花绚丽、树阴浓密的天地里,自由快乐地飞翔。
(2)后两句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思想?
答:运用对比手法,将笼中画眉和林间画眉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歌颂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