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清平乐村居 部编版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说课稿第【1】篇〗《清平乐.村居》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清平乐.村居》,现在,我将从说设计理念,说编排意图,说学习过程,说作业设计,说板书设计这五大方面来实行我的说课。
一、设计理念:《古诗词三首》之一《清平乐.村居》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
目的是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诗词大意,体会童年生活的纯真和美好,进一不激发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二、编排意图:一是继续引导学生在优美的诗词中受到感情的熏陶和感染,体会词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协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词人的表达方法。
1、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悟、体会诗词句意境。
2、教学难点:通过想象,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三、学习过程:(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上节我们学习了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牧童》、《舟过安仁》,这两首诗都讲童年生活,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词。
板书题目《清平乐.村居》,这也是将童年生活的,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3、学生相互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
(作者、生平简历词相关知识)[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主要利用已学知识与本课所学知识的联系,自然导入新课。
明白这首词也是将童年生活。
古人说:“学贵有疑。
”通过学生质疑,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二)出示学习目标1、学习《清平乐.村居》,初步了解词的相关知识并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2、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课文。
3、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情景,改写成一篇短文。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初读诗词,整体感知诗词。
1、学生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2、难字正音,引导学生读准:茅、檐、媚、翁、媪等字。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
4且读且点评,读出韵律节奏。
[设计意图:熟读诗词,使学生对诗词有个整体印象,初步了解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情景。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人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主题。
2.熟悉古诗文的韵律和语言特点,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3.学会欣赏和理解《清平乐村居》这首古诗,体会诗意与境界。
二、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古诗《清平乐村居》。
2.理解古诗文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领悟古诗文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2.熟练掌握古诗的朗诵和解读技巧。
四、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清平乐村居》古诗一首。
2. 作者简介古代诗人佚名,生平不详,作品流传至今,代表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初步介绍诗人及古诗《清平乐村居》。
2.同学们自由朗读一遍《清平乐村居》。
第二步:诗歌鉴赏1.逐句解读诗句,探讨句中蕴含的意境。
2.细品整首诗的意境和主题。
第三步:分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讨论《清平乐村居》这首诗的理解。
2.探讨每个词句的含义及诗歌整体表达的情感。
第四步:个人表达1.要求学生就诗歌内容进行个人感悟和表达。
2.选取个别同学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第五步:诗歌朗诵1.鼓励学生背诵《清平乐村居》。
2.学生轮流朗诵,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情表达能力。
六、课后作业1.背诵《清平乐村居》古诗。
2.用自己的话重新描述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
七、板书设计•古诗《清平乐村居》•诗歌意境和情感表达•诗歌朗诵与理解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古代诗歌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感悟,增强了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的思考和表达,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欣赏能力。
以上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的魅力。
部编本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第3课时《清平乐村居》说课稿

部编本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第3课时《清平乐村居》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清平乐·村居》是部编本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的第三课时。
这首诗是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所作,描绘了一个宁静美丽的农村景象,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诗情画意,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既有挑战性,又具有吸引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诗词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这个年龄段,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还在发展中,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才能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诗。
此外,学生可能对农村生活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辅助材料,帮助他们更好地进入诗人的意境。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清平乐·村居》,理解诗中的词语和意象,感受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讨论,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中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诗文内容,正确朗读、背诵《清平乐·村居》。
2.难点:学生能够深入品味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欣赏古诗的韵味。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图片、视频等辅助材料,营造农村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诗句,启发他们思考、讨论,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展示农村景象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谈论对农村生活的印象,激发他们对《清平乐·村居》的兴趣。
2.初读: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理解诗的大意。
3.精讲:教师讲解诗中的难点词语和意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4.品读:学生反复朗读诗句,品味诗人的情感,讨论诗中的美景。
5.背诵: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整首诗,体会古诗的韵味。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第【1】篇〗教材简析:《清平乐·村居》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
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形象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它好似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开篇以素描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西上饶地区农村的特色,以景物衬托出人物生活宁静、恬适的氛围。
画面中的主要人物——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足见其生活的安详,精神的愉快,接着从远到近勾画出三个儿子的动作。
词人尤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等词句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读准字音,了解词意;抓关键词,发挥想象,感受词中意境。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结合材料,知人论世,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体悟他英雄报国无门的悲壮之感;了解辛弃疾在词坛上的成就与地位,激起对辛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方法:想象感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
每首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段绵长不绝的情,一曲委婉动听的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宋代词人辛弃疾写的词,并通过他的词去探寻这位伟大词人的内心世界。
(出示:走近辛弃疾)2、(板书:“村居”)看到“村居”这个词,你们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你们的想象让题目有了意义。
(补充课题,生读题。
)辛弃疾笔下的村居到底怎么样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要求四个字:读通读顺。
二、学习新词,感悟意境。
1、你觉得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注意一下?预设:(1)翁媪(“翁”上面是个公字,猜猜是什么意思?媪呢?翁媪就是指年老的夫妻。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1.3《清平乐村居》优秀教案1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1.3《清平乐村居》优秀教案1一. 教材分析《清平乐·村居》是宋代诗人辛弃疾所作,这首词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农村的宁静和谐,以及词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全词如下: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词语言朴实,意境深远,对学生理解宋代农村生活具有一定的帮助。
同时,这首词也具有一定的韵律美,有利于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了三年级的相关诗词之后,对于诗词的理解和感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这首词中的一些词语,如“翁媪”、“锄豆”等,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这些词语进行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意。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清平乐·村居》;理解词中的词语,把握词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理解和感悟诗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农村生活,珍惜和谐家庭的感情。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清平乐·村居》;理解词中的词语,把握词的意境。
2.教学难点:对于词中的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以及对于词意的深入感悟。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理解和感悟诗词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词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意。
2.图片:准备一些与词意相关的图片,如农村景象、翁媪、锄豆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意。
3.音频:准备一些与词相关的音频资料,如朗读、古筝等,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词的意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农村景象,引导学生感受农村的宁静和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清平乐·村居》全文,引导学生朗读,注意读音和停顿,帮助学生理解词意。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之《清平乐村居》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两个生字,会写四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 朗读、背诵全词。
教学难点
把握词文大意,发挥想象,体会词中传达出的人情之美 和生活之趣。
五、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 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对于这样意境幽美的这首词,在 教学中应积极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 词的韵律、节奏和情感。重点抓住描写小儿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 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 理解词意。
古诗词三首之《清平乐·村居》说课稿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材部编版小学语 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之《清平乐·村居》,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 点、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八个 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4、预设: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结合注释,老师补充: “吴音”指吴地方言,作者写这首词的时候在江西上饶,曾属吴国统治, 所以当地的话就叫吴音。
“醉”不仅指老夫妇微有醉意,还有被眼前美好景色所陶醉,他们,他 们在亲热地聊着什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并交流。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结合文后注释和插图,学生自己交流词意。“亡赖”中“亡”古同 “无”,小儿子还太小,不会做农活,但也不偷懒,在溪头用手轻轻剥 着莲子,可爱至极。一个“卧”字更是体现了小儿子的顽皮。
5、再次创境想象,探究问题 作者见到这样的情境,会有怎样的感受? (1)、指导朗读。通过结合注释和插图,我们已经明确词意,读出其中 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2)、说说此时此刻,词中所述情景,你有什么感受?讨论,作者会想些什么呢?补充辛弃疾相关 资料:辛弃疾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汉人妻离子散、家 破人亡,他十分渴望百姓能过上安宁的生活,一直为抗金而不懈努力, 但却遭受奸臣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二十年之久。 这首词就是他被贬后写的。指名回答。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第1篇】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词的内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情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培养欣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并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理解词的内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激发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教学过程:(一)温故导入,激发兴趣请学生背诵描写农村生活的古诗。
古往今来,许多的文人墨客留恋于农村,寄情于田园,各自用诗表达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词,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了解文体及作者学生分享交流有关词的知识,了解辛弃疾。
明确:清平乐,词牌名。
词是是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称“长短句”。
辛弃疾,南宋词人。
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这首词选自他的词集《稼轩长短句》。
2、重要字词翁媪剥莲蓬亡赖3、朗读(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指名读。
比比看谁读得又好又准?教师相机指导。
4、析题看到“村居”,你想到了什么?明确:乡村、人家……(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1、朗读上片,想一想作者是抓住哪些景物写乡村人家的?明确:茅檐,草,溪,翁媪2、这些景是怎样的?明确:茅檐:低小;草:青青(溪:清清);翁媪:白发3、想象一下,茅屋、青草、小溪,这是一幅怎样的乡村图画呢?明确:清幽、宁静、秀美……4、默读下片。
村居的“景”是美的,而村居中的“人”更美,词中都写了哪些人?明确:大儿、中儿、小儿5、在作者眼里,最快乐、最喜悦的是谁?从哪里看出来的?明确:小儿。
“喜”、“亡赖”、“卧剥”。
6、想象一下,小儿各种卧姿可能会怎样剥莲蓬?怎样吃莲蓬?明确:学生发挥想象自由发言7、读完这首词,你最喜欢、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人?明确:大儿、二儿、小儿、翁媪均可,言之有理即可。
8、你们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村居生活?作者内心是怎样想的?明确:安适、悠闲。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第1篇】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教学难点:理解“相媚好”,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理解词,板书课题:清平乐村居2、正音:乐(yuè) 齐读课题(简介)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
读课题时,中间注意停顿,再一起读一遍。
3、设疑:辛弃疾的词中究竟描写了怎样的乡村,怎样的人家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学习这首词。
二、初看画面,反复诵读。
1、课件出示整首词,自由朗读,把每个字读正确,读响亮。
2、指名2-3名学生读。
相机正音:翁媪莲蓬卧剥3、指导朗读:读词跟读诗一样要慢点,如果能注意适当的停顿,那就更好了。
这首宋词有上下两片,两片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
4、指名读,其余同学看插图,一边听他读,一边看着图想象每句话写了些什么。
三、想象画面,品悟词意。
1、(出示插图)这首词朴实易懂,联系插图,哪些词语、句子你自己能读懂2、生交流:▲感悟大儿、中儿的勤劳孝顺师点拨:(1)古诗词的语言和我们不一样。
“豆”是庄稼,真正锄的应该是草。
(2)中儿是什么意思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这两个儿子怎样怎么夸他们(3)练习朗读。
▲感悟小儿调皮可爱。
师点拨:(1)无赖①一般情况下“无赖”是指什么样的人呢②在课文中是这个意思吗③从“无赖”这个词你读懂了什么(2)卧①“卧”可能是什么姿势(躺趴)②从“卧”字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天真可爱调皮可爱)③练习说话:看看图,想象一下小儿顽皮的样儿,可以自己说一说,还可以同桌讨论讨论。
(3)指导朗读:小儿顽皮的样儿该怎么读出来呢▲感悟景美师点拨:(1)读到“青青草”,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2)绿草如茵,溪水潺潺,你看到一条什么样的小溪(3)瞧,他们就生活在这样优美的山村,你能按顺序说说这乡村的美景吗(可以由远到近,也可以由近到远)(4)指导朗读:这么美的风景,真是如诗如画呀!你能读好吗指名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清平乐村居》。
诗词是灿烂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
我们在追求着诗词教学如潺潺灵动的溪流,如一坛陈年老酒,能品出醇香美味,品出文化与韵味。
近年来,已入选多种选本的《清平乐村居》即是此中代表。
下面,我从八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清平乐村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课文,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晚年闲居江西时的作品。
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向读者展示出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家生活画面,抒发了他向往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理解词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对比阅读,区别、体会诗、词的不同。
3、感受词人对平静生活的喜爱,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是:诵读积累
教学难点是:提领诗眼、还原现场
二、说教法:
由于我所任教的学生大多来自城区,农村的居住生活离学生遥远。
如何让学生穿越时空,走进文本,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感同身受,是我一直琢磨的问题。
我决定采用补充资料法、引导想象法和朗读指导法进行突破。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根据教材特点,我引导学生课前搜集辛弃疾的生平资料,在学习中,以读为主,读悟结合;对比为辅,理性认识;积累为重,预留空间。
四、说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词人相关资料,了解词人生平背景,同时我还制作了幻灯片。
五、说环节:根据这首词的教学目标,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如下几个环节:创设情境——诵读感悟——提领内核——还原现场——纵横对比。
六、说设计:
(一)首先,创设情境:
在这个环节,我分五步推进:
1、读诗词,找区别。
课件投影:《清平乐村居》和清代高鼎的《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学生自由朗读两首《村居》,师提问:看看这首词和这首诗有什么不同?学生观察后回答。
目的是强化诗、词的认识,区别不同。
2、词人介绍,导入新课。
(投示: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
他的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激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但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清平乐村居》即是此类。
)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辛弃疾,学习脍炙人口的《清平乐村居》吧!
3、教师板书课题,边板书边解说:“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所以,中间要空一格。
4、接着,指名学生读题,提醒学生注意“乐”字的读音。
词牌和词题中间要稍有停顿。
5、齐读题目《村居》,提问:一看到“村居”二字,大家想到什么?
(这里,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
(二)诵读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古诗词,不管是何种句式,都平仄有序,简短精练,风格明朗,读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
这样书声琅琅的课堂才会流淌着浓郁的“语文味”。
因此,在这个环节,我分三步走:
1、一读字正腔圆。
初读正音,预留学生感受音律之美的空间。
投示:wēng ǎo wò bāo lián péng 指名读、齐读,教师相机正音。
翁媪卧剥莲蓬
老师重点讲解:“剥”字,多音字,表示剥去外皮,念“bāo剥”。
“莲蓬”中的“蓬”字念“péng”,这里是由于诗词合仄、押韵的需要。
(广东的孩子,身处三大方言——粤方言、客家话和闽南语交汇区,在平时的指导朗读中,须踏踏实实地指导学生读准每一个字音。
这是“能用普通话正
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
)
2、二读节奏分明。
古诗词教学,作为高年段的学生,应该读出节奏,掌握古诗词诵读的规律。
教师适时范读,引导学生找节奏。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然后,小结古诗词诵读的一般规律:四言二二,五言二三,六言二四,七言二二三。
3、三读读出韵味。
引出古诗词的另一特点——平长仄短。
指导学生诗词是讲究平仄的,平声就是阴平和阳平,发音要拉长;仄声就是上声和去声,发音要短促。
教师适时范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继而,引导学生模仿古人,加入动作去读一读,学生或摇头晃脑地读,或手舞足蹈地读。
(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接触文本,是学生内化语言的有效手段。
)
本环节的三读,通过技巧性的指导,使学生在有层次地读当中体会到诗词节奏和韵味。
(三)提领内核:让学生把诗词读到只剩下一个字。
不管学生提炼的是哪个字,都是学生有益的尝试。
首先,我导入:同学们,要真正走进诗词,学好诗词,必须凝炼,把诗词读薄,读到只剩下一个字。
预设学生可能读到剩下这三个字(醉、好、喜),接着,老师继续追问:谁在醉?醉(好、喜)什么?引导学生悟出其中的多种韵味。
预设:醉、好、喜:一醉(好、喜)环境优美;二醉(好、喜)夫妻恩家;三醉(好、喜)儿孙绕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
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思维。
课堂上此类思维活动,于学生而言是大有好处的。
2、让学生再读诗词,体会“平长仄短”的韵味。
(四)还原现场
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如果刚才提领内核是将词读“薄”,那么,借助此举,即是让学生将词读“厚”。
我分两步推进:
1、让学生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2、再读全词,拓展延伸。
在同学们边读边想象词中美好画面之后,我继续激趣: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广东粤方言是古代的雅语之一,到目前,广东粤方言仍保留着许多的古音古韵。
现在,请听孙老师用广东粤方言去吟诵一遍《清平乐村居》。
(老师吟诵)(五)纵横对比:我分两步突破:
1、现在再来深入对比学习诗歌《村居》,词《清平乐村居》两者的异同。
(1)样式不同,包括题目、句子长短不同、结构样式等。
(2)内容。
让学生于感性的认识之上,有理性的分析和认同。
2、再读《清平乐村居》,品味“村居”生活,体悟诗境,内化语言。
七、说作业:作业超市:
必做题: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选做题: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然后写下来。
(有梯度的作业设计,照顾了全体学生,保持并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
)
八、说板书:这是我的板书:我的板书简洁明了,题目下方是全词的诗眼,
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醉
好
喜
总结:
学生于方法上习得,真正掌握诵读的本领和规律;纵横对比,明晰了诗和词的区别。
诵读感悟—提领内核—还原现场—纵横对比,掌握诗词学习的方法。
课堂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熏陶感染,有利于学生审美品质的养成。
我的说课完毕。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