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移动通信第三章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地形地区修正因子KT一般可写成
K T K mr Qo Qr K h K hf K js K sp k s
( Kmr——郊区修正因子,可由图 3 - 26 Qo、Qr——开阔地或准开阔地修正因子,可由图 3-27 求得; Kh、Khf——丘陵地修正因子及微小修正值,可由图 3- 28求得; Kjs——孤立山岳修正因子,可由图 3 - 29 Ksp——斜坡地形修正因子,可由图 3 - 30 KS——水陆混合路径修正因子,可由图 3 - 31 求得 )
B)郊区和开阔地损耗的中值
用相应的市区传播损耗中值减去修正因子。
3.3 陆地移动信道的传输损耗
2)任意地形上传播损耗的中值
任意地形地区接收信号的功率中值是以中等起伏地市区传播 损耗LT为基础,减去地形地区修正因子KT,
LA LT KT
(式中, LT为中等起伏地市区传播损耗中值)
地形地区修正因子KT一般可写成:
试 求出电波传播损耗。
解: 先由式(3 - 13)求出自由空间传播的损耗Lfs为:
[Lfs] = 32.44+20lg(5+10)+20lg 150 = 99.5dB
由式(3 - 21)求第一菲涅尔区半径x1为 :
x1
d1d2
d1 d2
2 5 103 10 103 15 103
81.7m
由图 3 - 4 查得附加损耗(x/x1≈-1)为16.5dB, 因此电波 传播的损耗L为:[L] = [Lfs]+16.5 = 116.0dB
移动通信电子课件教案-第3章_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3.1.4 障碍物的影响与绕射损耗
P
x T
d1 h1
x 为菲涅尔余隙
T d1
d2
R d2
h2
x
h1
P
R h2
(a)
(b)
图 3 - 3 障碍物与余隙
(a) 负余隙; (b) 正余隙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t = t0 t= t0+
t1 t1+ 1 1 t1+ 1 2 (a)
t2 t2+ 2 2t2+ 2 3 t2+ 2 1 (b)
t= t0+
t3
(c)
图 3 - 11 时变多径信道响应例如 (a) N=3; (b) N=4; (c) N=5
t3+ 3 4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3.2.4 多径时散与相关带宽 ——续
时延扩展Δ:最大传输时延和最小传输时延的差值,即最后 一个可分辨的时延信号与第一个时延信号到达时间的差值, 实际上就是脉冲展宽的时间。
表示时延扩展的程度。
归一化时延信号的包络E(t):将移动通信中接收机接收 到的多径的时延信号强度进行归一化。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3.1 无线电波传播特性 3.2 移动信道的特征 3.3 陆地移动信道的传输损耗 3.4 移动信道的传播模型 思考题与习题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引言
三种研究无线移动通信信道的根本方法: 理论分析:用电磁场理论和统计理论分析电波在移动
环境中的传播特性,并用数学模型来描述移动信道。 现场电波实测:在不同的传播环境中,做电波实测实
第3章 oy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2-移动信道的特征(衰落)

3.2.1 移动通信信道的传播特性
2、阴影衰落——阳光不能普照
由大型障碍物的遮挡引起,包括传播环境中的 地形起伏、人造建筑物等 短程范围内的信号电平变化(数百波长量级) 衰落与工作频率无关,与大气折射、大气介电
常数有关。
数字移动通信 3-8
3.2.1 移动通信信道的传播特性
相关带宽由信道的时延扩展决定,两者之间成反比关系.
若所传输的信号带宽较宽,可与Bc可比拟时,则所传输的信号 将产生明显的畸变,导致接收信号频率选择性衰落,需要均衡。 信号带宽 Bs < Bc,失真小或无失真。 不同信道的时延扩展可以唯一确定该信道的相关带宽。
工程上,对于角度调制信号,相关带宽可按下式估算: 实例:时延扩展为1.37s, 1 Bc 相关带宽为(116kHz) 数字移动通信 2
3.2.2 移动环境的多径传播
多普勒频移的计算 移动台的运动对所收信号产生多普勒频移: v f d cos 信号中心频率为 f fd 最大多普勒频移 fm= v/λ 多普勒扩展 Bd=fm 信号带宽 Bs﹥Bd 时,可忽略多普勒扩展。
数字移动通信 3-28
3.2.2 移动环境的多径传播
多径衰落
在不到一个波长范围内会出现几十分贝的电 平变化和剧烈的相位摆动
数字移动通信
3.2.2 移动环境的多径传播
1.多径衰落(幅度快衰落)
衰落的分布:没有直射播的N个路径传播时,每径信号的 幅度服从高斯分布,相位在0~2π 间服从均匀分布的各径 信号的合成信号的包络分布为瑞利分布。 幅度快衰落包络概率密度函数p(r)为
相干时间的计算
相干时间 Tc= 1/Bd = 1/fm 。 当信号码元持续时间Ts<Tc时,接收无失真或失真小。
867-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基站天线
y
Si(t) i
x
图3-8 移动台接收N条路径信号
29
当发射机和接收机之间没有视距传播路径 时,多径效应使接收信号包络变化接近瑞 利分布,这种多径衰落称为瑞利衰落。在 典型移动信道中,衰落深度达30dB左右, 衰落速率(每秒钟信号包络经过中值电平 的来回次数)约30~40次/秒。
当两者之间有一条视距传播路径,而且信 号很强时,接收信号的包络服从莱斯分布。
移动通信电波传播路径损耗和多径衰落
24
3.2 移动信道的特征
空间中电波的传播由于阻挡、距离等多种 因素使得其必然存在传播损耗,移动台接 收信号的强度随移动台的运动产生随机变 化,即衰落 。这种变化的周期从几分之一 秒至几小时不等。因此移动通信电波传播 中的衰落又常分为慢衰落和快衰落两种。
其中,接收信号强度曲线的中值呈现慢速 变化,称为慢衰落;曲线的瞬时值呈快速 变化,称快衰落。
12
虽然电波在自由空间里传播不受阻挡,不
产生反射、折射、绕射、散射和吸收,但
是,当电波经过一段路径传播之后,能量
仍会受到衰减,这是由辐射能量的扩散而
引起的。
假设发送方全向天线的辐射功率为PT瓦,
距离d米的接收天线获取的功率为PR瓦, 自由空间传播损耗(衰落) Lfs为
L fs
PT PR
13
由电磁场理论推导,自由空间传播损耗
10lg 功率值 1W
例 发射功率为1W,换算成dBW就是 1W10lg1W0dBW 1W
换算成dBm就是
0dB W 1W10 lg11m 3 0mW W 3d 0Bm
4
例如,输入功率为50mW,相对1mW而言, 输入功率为
10lg50mW17dBm 1mW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③时间选择性衰落
指电波在不同时间上衰落特性是不一样的,由用户高 速移动带来的频偏而引起的,表现在相应时域上信号产生 时间选择性衰落。 衰落周期 T3→Л /B
10
其中 B-频移宽度
勤学 务实 开拓 创新
移动信道的特征
㈡4种效应
①阴影效应
由大型建筑物和其他物体的阻挡,在接收区域产生半 盲区,类拟太阳光受阻挡后的阴影,信号会相对弱些,是 无法解决的效应。
4
勤学 务实 开拓 创新
无线电波传输特性
4、反射波 电波传播过程中遇到光滑界面时,会产生镜面反射,反 射波的相位会发生变化,地面、建筑物都会形成反射波,相 位变化模糊不定,直射波和各种反射波合成的场强将随反射 系数和路径变化而变化,同相相加,反相抵消,合成波有衰 落现象。 5、散射波 电波遇到粗糙表面时,反射散布于各个方向。
IS-95 800MHz、GSM 900MHz、
1、无线电波的划分 1800MHz 、3G 1900MHz 3Hz-30KHz VLF (甚低频DCS ) 长波 导航、电话、数据终端 主要以直射波、反射波、 3kHz-300KHz LF (低频)UHF 长波 导航、电力线通信 300kHz-3MHz MF (中频)绕射波为主,分别讨论。 中波 广播、业余无线电 3MHz-30MHz HF (高频) 短波 广播 30MHz-300MHz VHF (甚高频) 米波 电视、调频广播、 无线寻呼 300MHz-3GHz UHF (超高频) 分米波 电视、移动蜂窝 3GHz-30GHz SHF (特高频) 厘米波 卫星、雷达 30GHz-300GHz EHF (极高频) 毫米波 雷达、射电天文 105GHz-107GHz 光
d 0 3.57( hR hT )
移动通信作业答案-计算题

第三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4. 在标准大气折射下, 发射天线高度为200 m , 接收天线高度为2 m , 试求视线传播极限距离。
解:()()64.09(km)220012.4h h 12.4d rt =+=+=5. 某一移动信道, 传播路径如图3-3(a)所示, 假设d1=10 km ,d2=5 km , 工作频率为450 MHz , |x|=82 m , 试求电波传播损耗值。
6. 某一移动通信系统, 基站天线高度为100 m , 天线增益Gb=6 dB , 移动台天线高度为3 m ,Gm=0 dB , 市区为中等起伏地, 通信距离为10 km , 工作频率为150 MHz , 试求:(1) 传播路径上的损耗中值;(2) 基站发射机送至天线的功率为10 W , 试计算移动台天线上的信号功率中值。
(2)[]()()()[][][][]()()()[][][][]dBm 96.80dBW96.11096.1260610lg 10L G G P f ,h H d ,h H d ,f A G G L P f ,h H d ,h H d ,f A G G d 4P P T m b T m m b b m m b fs T m m b b m m b 2T p -=-=-++=-++=++-++-=++-⎥⎥⎦⎤⎢⎢⎣⎡⎪⎭⎫ ⎝⎛πλ=解:先求出自由空间传播的损耗L f s 为:[L f s ]= 32.44+20lg(5+10)+20lg 450 = 109dB由式(3 -21)求第一菲涅尔区半径x 1为:m 14.47101510101053/2d d d d x 33321211=⨯⨯⨯⨯⨯=+λ=由图3 -4 查得附加损耗(x /x 1≈-1.74)为21dB, 因此电波传播的损耗L 为:[L ]= [L f s ]+21 = 130dB解:(1)()()()f ,h H d ,h H d ,f A L L m m b b m fs T --+=求:[]()()()[]()()()dB96.126dB 062596.95f ,h H d ,h H d ,f A L L L dB0f ,h H dB6d ,h H dB25d ,f A dB 96.9510lg 20150lg 2044.32d lg 20f lg 2044.32L m m b b m fs T A m m b b m fs =+++==子:移动台天线高度增益因因子:查得基站天线高度增益:查得市区基本损耗中值自由空间传播损耗:--+==-===++=++=第四章 抗衰落技术4.试画出(2,1)卷积编码器的原理图。
移动通信-第3章-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sin z R sin z
垂直极化波 水平极化波
T
c cos z c
2
a ht d1 o
c R θ b θ d2 hr
z c cos
2
式中, c是反射媒质的等效复介电常数,它与反射媒质的相对介电常数r 、电 导率和工作波长有关: c = r– j60
• 绕射损耗:与LOS的路径差导致相移,从而引起传播损耗
2(d1 d 2 ) 2d1d 2 vh d1d 2 (d1 d 2 )
– 绕射损耗可用菲涅尔区解释
第一费涅尔区
15
3.1.9 费涅尔区
• 费涅尔区:从发射机到接收机次级波路径比LOS路径长n/2的连续
区域,是以T&R点为焦点的一簇椭球 。费涅尔区在障碍物处横截面半 径xn为:
反射波 地表面波
• 在移动信道中:
接收天线
8
3.1.2 多径传输信道模型
• 产生多径的原因:直射、反射、散射、绕射
d2 hb
d hm θ
θ
d1
9
3.1.3 产生多径的原因
• 直射:自由空间传播(LOS) • 反射:当电波信号传播碰撞到大大于信号波长的障碍物时发生反射 • 散射:当电波信号传播碰撞到小于信号波长障碍物且障碍物的个数
1
移动通信
通信工程学院
2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3.0 研究无线信道的意义和斱法 3.1 VHF/UHF电波传播特性分析 3.2 移动信道的特征 3.3 陆地移动信道的场强估算 3.4 移动信道的传播模型
3
3.0.1 信道的分类
任何一个通信系统,信道是必丌可少的组成部分 • 按传输媒质分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总结

接收天线获取的电波功率
PR = S· AR
(3-7)
式中, AR为接收天线的有效面积。 接收天线的有效面积
λ2 AR GR 4π
(3-8)
式中,GR为接收天线增益,λ2/4π为各向同性天线的有效面积。
(3-9) P P G G 接收天线上获得的功率 R T T R 4d 当收、发天线增益为 0dB ,即当 GR=GT=1 时,接收天线上获得的 2 功率为: P P (3-10) R T 4 d
3.1.2 直射波
直射波传播可按“自由空间”传播来考虑。 所谓自由空间传播,是指天线周围为无限大真空时的电波传播,
它是理想传播条件。电波在自由空间传播时,其能量既不会被障碍
物所吸收,不会产生反射或散射。 若地面上空的大气层是各向同性的均匀μr都等于1,传播路径上没有障碍物阻挡,到达接收
2. 视线传播极限距离
视线传播的极限距离可由下图计算,天线的高度分别为ht和hr, 两个天线顶点的连线AB与地面相切于C点。
A d1 C d2 B
ht
h r
Re
o
图3–2 视线传播极限距离
由于地球等效半径Re远远大于天线高度,不难证明,自发射天线顶 点A到切点C的距离d1为:
线 天 发射
③
① ②
图3-1 典型的传播通路
接收 天线
—沿路径①从发射天线直接到达接收天线的电波称为直射波,它是VHF(甚高 频)和UHF(超高频)频段的主要传播方式; —沿路径②的电波经过地面反射到达接收机,称为地面反射波; —沿路径③的电波沿地球表面传播,称为地表面波。由于地表面波的损耗随 频率升高而急剧增大,传播距离迅速减小,因此在VHF、UHF频段地表面波的传 播可以忽略不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郊 郊郊丘丘
10 标准标标σ / dB
8
6
4
2 100
200 300 500700 1000
20003000
频水f / MHz
图 3 - 7 慢衰落中值标准偏差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3.2.4 多径时散与相关带宽 1. 多径时散 多径效应在时域上将造成数字信号波形的展宽, 为了说明它对移动通信的影响, 首先看一个简单的 例子(参见图 3 - 8)。
Bc =
式中, ∆为时延扩展。
1 2π∆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3.3 陆地移动信道的传输损耗
3.3.1地形、 地物分类 1. 地形的分类与定义 为了计算移动信道中信号电场强度中值(或传播损 耗中值), 可将地形分为两大类, 即中等起伏地形和 不规则地形,并以中等起伏地形作传播基准。 所谓中 等起伏地形,是指在传播路径的地形剖面图上, 地面 起伏高度不超过20m, 且起伏缓慢, 峰点与谷点之间 的水平距离大于起伏高度。 其它地形如丘陵、 孤立山 岳、 斜坡和水陆混合地形等统称为不规则地形。
基基基实
1 3
4
2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假设基站发射一个极短的脉冲信号Si(t)=a0δ(t), 经 过多径信道后,移动台接收信号呈现为一串脉冲, 结 果使脉冲宽度被展宽了。这种因多径传播造成信号时 间扩散的现象, 称为多径时散。 必须指出,多径性质是随时间而变化的。如果进 行多次发送脉冲试验,则接收到的脉冲序列是变化的, 如图 3 - 9所示。它包括脉冲数目N的变化、 脉冲大小 的变化及脉冲延时差的变化。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此外, 还有一种随时间变化的慢衰落, 它也服从 对数正态分布。 这是由于大气折射率的平缓变化, 使 得同一地点处所收到的信号中值电平随时间作慢变化, 这种因气象条件造成的慢衰落其变化速度更缓慢(其衰 落周期常以小时甚至天为量级计), 因此常可忽略不计。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70 市郊 hb=200 m hm=3 m 60 d / km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5 3 2 1
基基路路修微 基基路路修微Am(f, d) / dB
50
100 90 80 70 60
40 50 40 30 30 20 10 20 5 3 2 1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由于天线架设在高度不同地形上, 天线的有效高 度是不一样的。 (例如,把20m的天线架设在地面上和 架设在几十层的高楼顶上,通信效果自然不同。)因此, 必须合理规定天线的有效高度,其计算方法参见图 3 11。 若基站天线顶点的海拔高度为hts, 从天线设置地 点开始, 沿着电波传播方向的3km到15km之内的地面 平均海拔高度为hga, 则定义基站天线的有效高度hb为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25
d =1 km 20 5 km 郊郊水水水水 郊郊水水水水Kmr / dB 10 km 15 20 km 10
5
0 100
200 300
500 700 1000
2000
频水f / MHz
图 3 - 13郊区修正因子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35 Qo:开开丘 Qr:准开开丘 准开开丘水水水水 准开开丘水水水水Qr / dB 开开丘水水水水 开开丘水水水水Qo / dB 30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基基距距
∆h距的的 10% ∆h dm=10 km 10 丘丘丘水水水水 丘丘丘水水水水Kh / dB 90%
丘地地地水地地地地距地地地地 +Khf -Khf 丘地地地 地地地地 按(a)水水修距修微
∆h
0 微微水水微 微微水水微Khf / dB 20 30 50 70100 ∆h / m 200300 500 20
3.1.5 反射波 当电波传播中遇到两种不同介质的光滑界面 时, 如果界面尺寸比电波波长大得多, 就会产生镜 面反射。 由于大地和大气是不同的介质, 所以入射 波会在界面上产生反射,如图 3 - 3 所示。
T
ht
a
c R b
θ
d1
o
θ
d2
hr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3.2 移动信道的特征
3.2.1 传播路径与信号衰落 在VHF、 UHF移动信道中,电波传播方式除了上 述的直射波和地面反射波之外,还需要考虑传播路径 中各种障碍物所引起的散射波。图 3 - 4是移动信道传 播路径的示意图。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实 距基 距
① ②
接接 基实
③
图 3 - 1 典型的传播通路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3.1.2 直射波 直射波传播可按自由空间传播来考虑。所 谓自由空间传播,是指天线周围为无限大真空时 的电波传播,它是理想传播条件。电波在自由空 间传播时,其能量既不会被障碍物所吸收, 也 不会产生反射或散射。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d2
hb
d hm
θ
d1
θ
图 3 - 4 移动信道的传播路径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相地相修微地平 / dB
10 0
-10 -20 -30 0
1 0.2
2 0.4
3 0.6
4 0.8
5 1.0
d/ m t/s
图 3 - 5 典型信号衰落特性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3.2.3 慢衰落特性和衰落储备 在移动信道中,由大量统计测试表明: 在信号电 平发生快衰落的同时,其局部中值电平还随地点、 时 间以及移动台速度作比较平缓的变化,其衰落周期以 秒级计, 称作慢衰落或长期衰落。 慢衰落近似服从对 数正态分布。 所谓对数正态分布, 是指以分贝数表示 的信号电平为正态分布。
d / km
10 100 200 300 500 7001000 2000 3000 频水 / MHz
图 3 - 12中等起伏地上市区基本损耗中值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2. 郊区和开阔地损耗的中值 郊区的建筑物一般是分散、 低矮的, 故电波传播 条件优于市区。 郊区场强中值与基准场强中值之差称 为郊区修正因子, 记作Kmr,它与频率和距离的关系如 图 3 - 13 所示。 由图可知, 郊区场强中值大于市区场强中值。 或 者说, 郊区的传播损耗中值比市区传播损耗中值要小。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章
3.1 无线电波传播特性 3.2 移动信道的特征 3.3 陆地移动信道的传输损耗 3.4 移动信道的传播模型 思考题与习题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3.1 无线电波传播特性
3.1.1 电波传播方式 发射机天线发出的无线电波, 可依不同的路径到 达接收机, 当频率f>30 MHz时, 典型的传播通路如 图 3 - 1 所示。 沿路径①从发射天线直接到达接收天线 的电波称为直射波,它是VHF和UHF频段的主要传播 方式;沿路径②的电波经过地面反射到达接收机,称 为地面反射波; 路径③的电波沿地球表面传播, 称为 地表面波。
c υ= n
式中, c为光速。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3.1.4 障碍物的影响与绕射损耗 在实际情况下,电波的直射路径上存在各种障碍物, 由 障碍物引起的附加传播损耗称为绕射损耗。
P T T d1 h1 x d2 h2 R h1 d1 x P d2 R h2
(a)
(b)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3.3.3 中等起伏地形上传播损耗的中值 1. 市区传播损耗的中值 在计算各种地形、 地物上的传播损耗时, 均以中 等起伏地上市区的损耗中值或场强中值作为基准, 因 而把它称作基准中值或基本中值。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由电波传播理论可知, 传播损耗取决于传播距离d、 工作频率f、 基站天线高度hb和移动台天线高度hm等。 在大量实验、 统计分析的基础上, 可作出传播损耗基 本中值的预测曲线。 图 3 - 12 给出了典型中等起伏地 上市区的基本中值Am(f, d)与频率、 距离的关系曲线。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t = t0
t1 t1+τ 11 t1+τ 12
(a)
t=t0+α
t2
t2+τ 22t2+τ 23
t2+τ 21
(b)
t=t0+β
t3 t3+τ 34
(c)
图 3 - 9 时变多径信道响应示例 (a) N=3; (b) N=4; (c) N=5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Qo 25
20
Qr
15 100
200 300 500 700 1000
2000
频水f / MHz
图 3 - 14开阔地、 准开阔地修正因子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3.3.4 不规则地形上传播损耗的中值 1. 丘陵地的修正因子Kh 丘陵地的地形参数用地形起伏高度∆h表征。 它的 定义是: 自接收点向发射点延伸10 km的范围内, 地 形起伏的90%与10%的高度差(参见图3 - 15(a)上方)即 为∆h。 这一定义只适用于地形起伏达数次以上的情况, 对于单纯斜坡地形将用后述的另一种方法处理。
相地相平 / dB 0 dB
∆
30 dB E(t)
o
0
τ
τ max
t(相地相相相相)
图 3 - 10 多径时延信号强度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实际上, 移动信道中的传播路径通常不止两条, 而是多条, 且由于移动台处于运动状态, 相对多径时 延差∆(t)也是随时间而变化的, 因而合成信号振幅的 谷点和峰点在频率轴上的位置也将随时间而变化, 使 信道的传递函数呈现复杂情况, 这就很难准确地分析 相关带宽的大小。 工程上, 对于角度调制信号, 相关 带宽可按下式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