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环流最终教案

合集下载

热力环流教案原创课程设计

热力环流教案原创课程设计

热力环流教案原创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包括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及地理分布。

2. 让学生了解大气层中不同气层的温度、湿度特性,以及它们在热力环流中的作用。

3. 使学生了解热力环流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并能够分析实际案例。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气象图表等工具分析热力环流现象的能力。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对热力环流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现象的热情。

2.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热力环流及其影响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学会在探究过程中相互协作、共同进步。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地理学科教学,针对性强,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八年级阶段,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好奇心强,喜欢探索自然现象。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综合素质。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方向。

二、教学内容本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热力环流的概念与形成原因:介绍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分析大气层中不同气层的温度、湿度特性,探讨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

2. 热力环流的影响因素:讲解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热力环流的影响,分析各因素的作用机制。

3. 热力环流的地理分布:介绍全球主要的热力环流分布,如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极地低压带等,分析其地理特征。

4. 热力环流对天气、气候的影响:讲解热力环流对降水、气温等天气、气候要素的影响,分析典型实例。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如观察当地气象图表,分析热力环流对天气现象的影响。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1. 第一课时:热力环流的概念与形成原因,以及大气层气层的特性。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通用5篇)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通用5篇)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通用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1一、教学准备:(一).学情分析我校是一所普通全日制高级中学,学生原初中地理的学习乃至高中其他文科知识的学习有很大的不同,学生学习存在较多的问题高一新生的物理基础知识还不是十分好,要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必须掌握物理学习中有关“大气受热不同对气压的影响”的相关知识。

常言道:“牵牛要牵牛鼻子。

”要突破教学难点,就要抓住关键,搞好关键知识的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具体实验和例子的分析来理解“热力环流”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二).教材分析热力环流的学习过程中,既要用物理知识来理解环流的形成过程中气温、气压的关系,又要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力来理解气温、气压与高度的关系。

教材的编写明显是建立在初中物理之上的,且是建立在对气温与气压关系已掌握的基础上的。

教材没有解释空气受热就上升、冷却要下沉的根本原因,特别是新教材,对热力环流的描述不到二百字,文字基本是对结论的阐述。

上课时如不把温度与空气运动方向的关系;温度、高度与气压的关系给学生讲透,学生学的过程就会云里雾里。

(三)、设计理念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选用联系学生实际的素材来实现教学目的,包括选择学生熟悉的地理事象,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符合学生兴趣和年龄特征的地理问题等。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热力环流最终教案

热力环流最终教案

2.3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课题】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材版本】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教学容】本教学设计的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人教版必修1的第二章第一节中的《热力环流》。

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例子—海陆风和城市风等。

【教材分析】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奠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容的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对于理解由于热力原因而引起的大气运动、学习大气环流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因此,学好这部分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打好基础,起到分散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掌握的作用【学情分析】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的关系:气压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

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设计理念】在这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活动:1.用关于三国“诸亮火烧葫芦峪”故事的视频引入,通过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热力环流的兴趣。

2.观看地理小实验的视频,让学生直观、真实的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以及气流运动特点。

为学生能顺利画环流图埋下伏笔。

3.观看flash动画演示,解决热力环流过程中气压分布与气流分布之间的关系。

理解等压面的概念。

4.三个案例:城市热岛效应、山谷风、海陆风让学生自己拓展探究。

这部分容教科书上没有提到,考虑到新课程对学生的教育目的,加入了实际生活中典型的三个热力环流案例,目的为使学生更加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使理论联系实际。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

2.1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3.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部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获得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2、通过读图分析,自主归纳变化规律;3、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索地理问题的兴趣;2、使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热岛效应”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2、应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间热力环流、城市热岛环流等现象难点:等压面的变化规律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法、图示教学法、探索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法指导:观察法、讨论法、合作探索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二、课堂系统(一)、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环节教学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学生活动展示课件录相视频:《三国演义》火新熄上方谷片段:人们都说诸葛亮能掐1、创设情景2、介绍有关气压的基础知识教学新会算,怎么这回竟失算了呢?上方谷为什么会突降大雨,浇灭了大火,而使司马懿父子死里逃生呢?【趣味小实验】点燃一支蜡烛,火焰向上,罩上一个右侧有洞的透明塑料瓶,引导学生观察蜡烛的火焰方向会发生怎样变化,从而引出气压概念观察、思量观察、思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

“学贵于思,思源于疑”。

通过探索实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课导入教学教学新让学生观察空气柱内的空气份子,可见海拔越高,空气密度越小,取不同读图析海拔高度的 a1、a2 两点,比较气压图,感高低,得出结论一:垂直方向上,同性认知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为学生自主学习热力环流做好知识铺垫。

课3、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教学新课教学(一)情境导疑,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假设地表性质均一,且受热均匀的情况下,近地面 ABC 三地空气密度都相等,同一水平面气压都相等,等压面是平直的平面。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3、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共同绘制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图,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学会正确的读图、绘图方法,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对风的形成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及应用三、教学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四、教学方法:绘图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气的受热过程,那么纬度不同或是海拔不同,大气接受的热辐射能也不同,而大气具有很明显的热胀冷缩的物理特性,这必然会引起大气的运动。

那么大气到底是怎样运动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板书:书写大标题热力环流)首先,老师问大家一个问题,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一般室内的暖气片都是安在窗户底下的,而空调则是装在墙上贴近天花板的高处,这是为什么呢?如果有人回答正确则说,让我们一起做P29的活动实验来验证气体是不是冷空气下沉热空气上升的。

如果没人答对则说,让我们一起来看下这个实验,从中找到答案。

请同学们阅读活动的简介后播放视频。

在这个视频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烟雾遇到热水时就上升,在冷水盆上空明显下沉,这说明了气体确实是受热会上升,遇冷则下沉。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解释,就是气体受热膨胀,密度变小,单位体积重量变轻,这样打破了原先受力平衡,会受到一个上升的浮力作用,所以会向上运动。

同理,气体受冷,密度变大,变重会下沉。

所以暖气要放在低的地方,加热较冷的空气,空气要放在高处冷却高处较热的空气。

在刚才的视频中,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烟雾行成了一个环流。

气体为什么会这样运动呢?它是由什么引起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重点学习的内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在分析环流形成过程之前,我们要明确几个概念。

热力环流最终教案

热力环流最终教案

2.3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课题】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材版本】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教学容】本教学设计的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人教版必修1 的第二章第一节中的《热力环流》。

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例子一海陆风和城市风等。

【教材分析】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奠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容的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对于理解由于热力原因而引起的大气运动、学习大气环流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因此,学好这部分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打好基础,起到分散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掌握的作用【学情分析】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的关系:气压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

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设计理念】在这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活动:1.用关于三国“诸亮火烧葫芦峪”故事的视频引入,通过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热力环流的兴趣。

2.观看地理小实验的视频,让学生直观、真实的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以及气流运动特点。

为学生能顺利画环流图埋下伏笔。

3.观看flash动画演示,解决热力环流过程中气压分布与气流分布之间的关系。

理解等压面的概念。

4.三个案例:城市热岛效应、山谷风、海陆风让学生自己拓展探究。

这部分容教科书上没有提到,考虑到新课程对学生的教育目的,加入了实际生活中典型的三个热力环流案例,目的为使学生更加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使理论联系实际。

热力环流 教案

热力环流 教案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阐述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

(2)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实际环流问题。

2.能力目标:(1)通过实验活动操作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培养学生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活中地理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三、教学方法:1.教法:实验演示法、引导总结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2.学法:合作实验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学习法等四、教学用具:玻璃缸、热水煲、冰块、香、塑料薄膜、打火机等五:板书设计:热力环流一、概念:三、实例探究:二、形成原理:图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让学生分小组对课前布置的观察活动简单汇报演示实验:实验工具:玻璃缸、热水煲、冰块、香、塑料薄膜、打火机实验步骤:1、将热水煲和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2、用塑料薄膜将玻璃缸上部开口处盖严;3、在冰块上方的薄膜上开一个小洞;4、将点燃的香放进小孔,观察实验现象。

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动的。

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由实验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实验结果:(1)烟向冰块方向下沉,继而向热水煲方向飘动,在热水煲一侧上升。

(2) 玻璃缸两端不同条件:一侧有热水煲,受热较多,温度较高,一侧有冰块,温度较低。

(3)烟飘动原因:玻璃缸两端冷热不均。

总结过渡:从实验中我们知道:冷热不均使烟向冰块方向下沉,继而向热水煲方向飘动,在热水煲一侧上升。

我们把这种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新课讲解]:一、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形式。

提问过渡:为什么冷热不均会产生热力环流呢,它是怎么产生的呢?二、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1)、假设地面受热均匀时:空气没有上升和下降运动,此时的等压面是平行于地面的,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2)、实际上,由于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地面状况等因素,地面的受热是不均匀的,有的地方热,有的地方冷。

6.18热力环流教案

6.18热力环流教案

学校教师授课班级授课时间篇章节(单元)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课题热力环流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阐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会判断气压的高低。

(2)、能够利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数学推理能力,同时通过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热力环流的自然现象,提高自己的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地理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热力环流的应用—海陆风、山谷风、巴山夜雨教学难点1、热力环流动态过程引起的气压与气温,海拔与等压面的弯曲关系。

课型综合课教学方法读图教学法、比较分析法、多媒体演示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组织导入新课1、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现在开始上课!在上课之前老师想问一下同学们有玩过找不同的游戏吗?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出了一道找不同的题,请同学们找出《军港之夜》歌词中所描述的地理现象与理论上不同的地方?请同学们试着找一下。

(教师板书题目)学生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回答:(可能通过《军港之夜》与找不同这个游戏相结合,这样的导入能够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同时为后面好同学们找出来没有,可能有的同学找出来了有的同学没有。

好,那么答案到底是怎样的呢?结果在我们后面的学习中来揭晓。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首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29页的内容,并找出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以及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教师板书)同学们阅读完没有?【提问】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2、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对,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热力环流的具体形成过程。

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30页的热力环流形成图,找出热力环流的定义,思考它的形成过程。

(教师板画)假设ABC三地受热均匀我们知道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引起的空气环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课题】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教材版本】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
【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人教版必修1的第二章第一节中的《热力环流》。

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例子—海陆风和城市风等。

【教材分析】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奠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对于理解由于热力原因而引起的大气运动、学习大气环流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打好基础,起到分散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掌握的作用
【学情分析】
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的关系:气压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

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设计理念】
在这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活动:
1.用关于三国“诸葛亮火烧葫芦峪”故事的视频引入,通过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热力环流的兴趣。

2.观看地理小实验的视频,让学生直观、真实的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以及气流运动特点。

为学生能顺利画环流图埋下伏笔。

3.观看flash动画演示,解决热力环流过程中气压分布与气流分布之间的关系。

理解等压面的概念。

4.三个案例:城市热岛效应、山谷风、海陆风让学生自己拓展探究。

这部分内容教科书上没有提到,考虑到新课程对学生的教育目的,加入了实际生活中典型的三个热力环流案例,目的为使学生更加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使理论联系实际。

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的能力,达到学习身边的地理,有用的地理的课程标准。

5.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并联系学生身边的一些现象,再借助多媒体计算机,把抽象的大气运动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培养了学生思考、归纳、表达、交流的能力.
6.让学生小组活动探讨地理知识和原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理念】
1. 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从感性知识入手,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结合实例让学生探究。

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人类与大气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明确人地应该协调发展的道理。

2.教学中要淡化知识讲解,凡是学生能看懂的就由学生自己去看;凡学生能说得清楚的都由学生自己去说。

给学生更多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说出气压,等压面的定义,会判断气压的高低。

(2)、知道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这是大气运动中的最简单的形式。

(3)、能归纳等压面的凹凸与气压高低的对应规律。

(4)、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能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热力环流
能力目标:
(1)、通过画热力环流模式图,培养学生的绘图、析图能力。

(2)、会做热力环流的简单实验。

(3)、通过理解热力环流原理,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人类活动可改变下垫面状况,如扩大湖面、森林面积,从而导致局部的环流状况改变,创造良好的人类生存环境。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2)、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教学难点】等压面的凹凸变化规律,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授课类型】新授课
【授课时长】40分钟
【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以情景设问法、实验演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为辅。

【教学用具】电子教鞭,PPT
【教学过程】
学生小组活动承转:同学们理解了热力环流的概念,
看了热力环流的小实验
现在请同学们看书本上第31页上的文
字,小组讨论,归纳热力环流的形成过
程,并画热力环流的形成模式图,并请
代表起来讲解自己小组的观点
看书,并归纳讲解热
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画热力环流的形成模
式图。

培养学生自主
学习以及学生
的绘图、析图和
提炼地理原理
的能力。

充分挖
掘了学生的潜
力,培养了学生
思考、归纳、表
达、交流的能力
5分钟
教学新课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纠偏:
如果学生回答得很好,直接将学生
引入总结阶段。

如果学生回答得不完全,则教师进
行讲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
分析。

1、分析受热均匀状态下
假设地面受热情况是均匀的时候,
在同一高度空气密度相同。

气压面如下
图:是平直并且相互平行的。

以上为原始状态的气温气压图,气温气
压的状况表明A、B、C三地气温相等,
气压相同,大气处于静止状态。

2、分析地区间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垂
直运动。

以及分析空气垂直运动导致同
一氷平面上的气压差异
实际上各地受热是不均的。

如下
图:
A地
受热多,B、C两地受热少,A地近地面
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到上空聚积起来,
使上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学生认真听老师讲
解。

并进一步思考热
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进一步加深对热力环
流的理解。

学生观察、
领会、总结规律,并
动手在草稿上画出热
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直观教学,形成
感性认识' 通过
演示热力环流
形成过程,通过
观看.分析、思
考.回答,教师
的讲解、归纳来
使学生获得感
性认识。

化繁为
简,一坏扣一
环,让学生更深
刻透彻的理解
热力环流。

3分钟
【板书设计】
第一节、热力环流
一、概念: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二、形成过程:(如图)
B 、
C 两地的空气冷却收缩下沉,上空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在近地面,A 地空气上升后向外流出,使A 地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B 、C 两地因有下沉气流,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高压与低压是相对同一高度的周围地区气压言的。

3、分析同一氷平面上气压差异形成的空气水平运动:近地面B 、C 两处气压高,A 处气压低,大气由B 、C 处流向A 处,高空,则由A 处流向B 、C 两处。

承转 过渡
讲解热力环流的4个知识点:
1.在近地面,热低压,冷高压。

(相应的高空,与之相反)
2.在同一水平高度,气压从高压流向低压。

3.在同一水平高度,高压面上凸,低压面下凹。

4.各地冷热不均——大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上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现在同学们应该知道为什么会下雨了吧,我们近地面由于有东西在燃烧,空气受热会膨胀上升,到高空遇冷,水汽凝结,形成降水。

其实火是诸葛亮放的,雨也是诸葛亮自己下了。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典型的热力环流
学生听老师讲解,并思考和记忆热力环流的原理及相关的知识点。

目的为使学生更加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使理论联系实际。

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的能力。

4分钟
1.在近地面,热低压,热高压。

(相应的高空,与之相反)
2.在同一水平高度,气压从高压流向低压。

3.在同一水平高度,高压面上凸,低压面下凹。

4.各地冷热不均——大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上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