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最新汇编)
中医药学概论 复习资料

中医药学概论1.肝主疏泄功能反映了肝为刚脏、主升、主动的生理特点,主要作用是调畅全身气机。
2.肝主藏血包括贮藏血液(起主要作用)、调节血量、防止出血。
3.脾统血的含义是指脾能统摄、控制血液,使血液正常循行于脉内,而不逸出于脉外。
4.气血生化之源是脾。
水谷之海是胃。
5.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6.血是脉管中流动的红色液体,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由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微所化生,脾胃虚弱可以导致血虚。
7.六淫中最易导致疼痛的邪气是寒邪。
8.九味羌活汤主治风寒夹湿。
9.痰饮的形成主要与肺、脾、肾、肝有关,心与痰饮形成关系较小。
10.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11.真实假虚又称大实有羸状;真虚假实又称至虚有盛候。
12.风邪致病易于侵袭阳位。
13.“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
“行”即运动变化。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14.方剂是在辩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择适宜的药物,按照组方原则,酌定用量、用法及剂型,妥善配伍而成的药物组合体。
15.“假神”提示阴阳即将离绝。
16.气血不足面色呈白色。
17.阴虚火旺的舌象是舌红少苔。
18.声音高亢有力,连续不断多见于实证。
19.脉型阔大,来盛去衰的脉象是洪脉。
20.寒热往来,发有定时,多见于疟疾。
21.盗汗的表现是睡时出汗,醒时汗止。
22.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以测知患者病证的诊察方法。
23.问诊是指通过询问病人的各种自觉症状和病史,搜集病情资料,是临床诊断的主要依据。
24.大黄不具备的功效是清肝杀虫。
25.表里辨别病变部位和病势趋向;寒热辨别疾病性质;虚实辨别邪正盛衰;阴阳为总纲。
26.以心悸失眠,食少腹胀,慢性出血与气血两虚见症为辨证要点,证属心脾两虚证。
27.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是精气。
28.心肾阳虚证以心悸怔忡,腰膝酸冷,浮肿尿少与虚寒见症为辨证要点。
29.症见心悸怔忡,虚烦失眠,神疲健忘,或梦遗,手足心热,口舌生疮,大便干结,舌苔﹐脉细数宜首选天王补心丹。
(完整版)《中药学》期末考试复习总结干货

总论概论、起源与发展中 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以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广义——是研究一切与中药有关知识的一门学科。
中药学狭义——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
基本概念本 草——是我国传统药学和药学著作的统称。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作者不详,成书于东汉末年(约二世纪),作者不详。
载药365种。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学专著,首创药物三品(功用)分类法,奠定了中药学的基础。
本草经集注——作者陶弘景,成书于公元500年前后。
载药730种。
对魏晋以来三百余年间的药学成就进行了全面总结,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开创了以病类药之先河。
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作者苏敬等,成书余唐显庆四年(659年)。
载药844种(新增药物114种)。
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图文并茂的编写方式开创了药学著作的先例。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作者唐慎微,成书于1082年。
载药1558种。
集宋以前本草学之大成,是完整流传的最早的综合性的本草著作。
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成书于1578年。
载药1892种,新增药物374种。
全面总结了我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完备了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流传甚广,影响中外。
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成书于1765年。
载药921种,新增药物716种。
纠正和补充《本草纲目》的内容。
中华本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编纂,1999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陆续出版。
载药8980种(另载民族药1641种)。
全面总结了中华民族二千年来的药学成就,涵盖了当今中药学的几乎全部内容,被誉为“新的《本草纲目》”。
历代主要本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先后颁布了1953、1963、1977、1985、1990、1995、2000、2005、2010年版共九个版次。
其中,2010年版《中国药典》载药2136种。
中医药学概论复习.doc

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题1.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人体机能的药物。
多为植物药,也有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
2.四气:指药物具冇得寒热温凉四处药品性,它反映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耍概念Z-o3.津液:是机体一切止常水液的总称,包扌舌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止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肠液、唾液、关节液等,习惯上也包括代谢产物中的尿、汗、泪等。
津液以水分为主体,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O4.屮医治疗的八法:中医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的八种基本治疗大法的总称。
它包括: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
5.方剂组成原则:方剂的组成不是单纯药物的堆积,而是有一定的原则和规律。
古人用“君、臣、佐、使”四个部分加以概描,用以说明药物配伍的主从关系。
6.阴阳:屮国古代文明屮对蕴藏在自然规律背后的、推动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基础因素的描述,是各种事物孕育、发展、成熟、衰退直至消亡的原动力,是奠定中华文明逻辑思维基础的核心要索。
7.归经:归,即归属,指药物作用的归属;经,即人体的脏腑经络。
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
就是把药物的作用与人体的脏腑经络密切联系起来,以说明药物作用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从而为临床辩证用药提供依据。
8.脏腑: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在现象、征象,来研究人体内在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具相互关系的学说。
包括构成人体的基本机制一一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经络等全身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及其相互关系。
9.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10.中药配伍的七情: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二、简述五脏的生理功能及与体窍志夜的关系(标题式的概述)1 •心:心主血脉,心藏神,五行属火,心在休合脉,其华在面,心在窍为舌,心在志为喜,心在液为汗,心与夏气相通应。
2.肺:肺主肃降,肺藏魄,五行属金,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肺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肺在志为悲忧,帅在液为涕,帅与秋气相通应。
中医药学概论_总复习_考试重点

答:心:主血脉,主神志;心合小肠、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与夏气相通应。
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合大肠、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上系于喉、在志为忧(悲)、在液为涕、与秋气相通应。
脾:主运化,主统血;脾合胃、在体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长夏之气相通应。
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火(热)本是自然界四季气候变化。
17、中医七情与七情内伤有什么区别?
答:中医七情:是人体对客观外界事物的反应,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范围。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的情志变化。正常人都有七情,一般不会使人致病。
七情内伤:可以引起疾病或加重病情的异常精神情绪。如果七情过于强烈或持久,超过人体的生理承受能力时,就会引起体内阴阳、气血的失调,脏腑、经络功能的紊乱,从而导致疾病的产生。
答:由于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水谷精微都依赖脾的运化,饮食水谷是人出生以后主要的营养来源,也是生成气血的物质基础,所以称“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10、为什么说肾为先天之本?
答:肾藏精,精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和生殖繁衍基本物质。精化气,称为肾气。肾中精气的生理作用概括为肾阴肾阳,肾中精气对机体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濡养、滋润作用的成为肾阴;肾中精气对机体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称为肾阳。肾阴、肾阳是全身阴阳的根本,五脏六腑阴阳都离不开肾阴、肾阳的供养,肾阴、肾阳又是肾先天之精气生理功能的概括,所以称“肾为人体先天之本”。
肝:主疏泄,主藏血;肝合胆、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与春气相通应。
肾:主藏精,主水,主纳气;肾合膀胱、在体合骨,生髓充脑、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在志为恐、在液为唾、与东气相通应。
中医药学概论期末重点

中医药学概论上篇中医基础理论(30%)一,中医学理论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2,辨证论治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的概括。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对立;阴阳消长;阴阳互根;阴阳转化。
二,气血精津液气的含义:1,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2,是指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
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气机的概念: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称作气机。
气机运行不畅,阻滞不通,成为气滞气机升发不及或下降太过称为气陷;气机下降不及或升发太过,成为气逆气机失于外达而阻闭于内,称为气闭气机失于内守而外泄,称为气脱气的生理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
血的含义:血是循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样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血的生成:血,主要有营气和律液所组成。
血液生成的过程,是饮食物经胃的腐熟和脾的运化,转化为水谷精微,水谷精微经脾的升清而上输于肺,通过心肺的气化作用,注之于脉,化而为血。
水谷精微是血液化生的主要来源。
血的运行:心主血脉,肺主宗气和朝会百脉,脾主统血,肝主藏血。
津液:是指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内的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律液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与血的关系:一,气为血帅。
(1)气能生血(2)气能行血(3)气能摄血。
二、血为气母。
(1)血能载气(2)血能养气。
三,五脏六腑心肺脾肝肾称为五脏,加上心包络又称六脏。
五脏具有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共同生理功能,同时有各有专司,且与躯体官窍有着特殊的联系,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特殊系统。
其中,心的生理功能起着主宰作用。
心:君主之官肾:先天之本肺:华盖之官脾:仓府之官肝:将军之官①心主血脉,主神志,其华在面,在液为汗,在志为喜,在窍为舌,在体合脉,在腑合小肠。
②肺主气,司呼吸,主声音;主宣发肃隆,通调水道。
朝百脉,主治节。
其华在毛,在液为涕,在志为忧,在窍为鼻,在体合皮,在腑合大肠,在时为秋。
中医药学概论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资料

.律液:是指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内的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律液也是构成人体 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与血的关系:一,气为血帅。(1)气能生血(2)气能行血(3)气能摄血。二、血为气母。(1)血能载气 (2)血能养气。
.气的含义:一,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二,是指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
.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10∙气机的概念: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称作气机。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协调平衡称作“气极调畅,若气的升降出入 运动的平衡失调即为“气极失调”。
IL气机运行不畅,阻滞不通,成为“气滞”;气机升发不及或下降太过称为“气陷”;气机下降不及或升发太过,成 为“气逆”;气机失于外达而阻闭于内,称为“气闭”;气机失于内守而外泄,称为“气脱二
寒为冬季的主气。当寒侵袭人体使其发病时,称寒邪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2、寒性凝滞。3、寒性收引
湿为长夏的主气。当长夏这种自然气候使人发病时称为湿邪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湿为阴邪,易阻遏阳气。2、湿性重浊。3、湿性粘滞,易阻气机。4、湿性趋下易 袭阴位
火(热)旺于炎热的夏季。当火热侵袭人体使其发病时称为火热邪气或温热邪气
藏象学说的特点:主要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的五脏中心论。以阴阳来区分脏腑,脏为阴,腑为阳,一阴一 阳配一脏一腑,由经络相互络属而成表里。以五行学说为指导,将脏腑概括为五大系统。
.心肺脾肝肾称为五脏,加上心包络又称六脏。五脏具有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共同生理功能,同时有各有专司,且
躯体官窍有着特殊的联系,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特殊系统。其中,心的生理功能起着主宰作用。
中药学期末复习资料

中药学期末复习资料
一、中药学的概述
中药学是一门研究中药的起源、发展、组成、性状、功效、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的学科。
通过对中药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的药理作用、药物代谢以及其与人体的相互作用,并为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中药的起源与发展
1. 中药的起源
中药起源于古代人类求生的实践经验,最早记录于《黄帝内经》,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神农氏、华佗等医学家也对中药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归纳。
2. 中药的发展
中药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古代中药、艰苦经济时期的中药、现代中药的研究和开发等。
尤其是在现代中药的研究和开发中,有大量的科学实验和临床研究为中药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中药的组成与性状
1. 中药的组成
中药主要由药材组成,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
药材
中主要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其中包括生物碱、黄酮类、多糖等。
2. 中药的性状
中药的性状主要指药材的外形、颜色、质地、气味等特征。
通
过对中药性状的观察和描述,可以进一步了解中药的特性和药效。
四、中药的功效与临床应用
1. 中药的功效
中药通过活性成分的作用,具有多种药理功效,如抗炎、抗菌、镇痛、调节免疫功能等。
不同的中药在不同的疾病治疗中有其特定
的功效。
2. 中药的临床应用
中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中医药治疗中,可以作为单药使用,
也可以与其他中药或西药联合应用。
中药在治疗慢性病、疼痛、消
化系统疾病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学概论复习资料

中医学概论复习一、概念1, 肾主纳气:是指肾具有摄纳肺吸入之气而调节呼吸的作用。
2, 虚证:是对人体正气虚弱,不足为主所产生的各种虚弱证候的概括。
3,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4,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的统称。
5,七情:是人体对客观外界事物的反映,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范围。
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的情志变化。
6,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联着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相对属性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7,五行: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8,整体:就是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9,辩证:是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辩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最终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10,相生:有序的依次递减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11,相侮:是指五种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
12,心主神志:是指心主管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13,通调水道:是指肺具有疏通和调和水液运行的作用,从而推动水液运行的作用,从而推动水液输布、运行和排泄。
14,脾主升清:脾将水谷精微通过上升的作用输布全身。
15,肝主筋:全身的筋膜有赖于肝血的滋补,肝血充盛、筋膜才能强韧健壮16,先天之精:来源于先天,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有,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为生身之本。
17,后天之精:指人出生以后从饮食物中获取,由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并灌溉五脏六腑。
18,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及康复保健等方面的物质。
19,八纲:即表里、虚实、寒热、阴阳20,实证:是对人体感受外邪,或疾病过程中阴阳气血失调而以阴、热、滞、闭等为主,或体内病理产生蓄积,所形成的各种临床证候的概括。
21, 归经:指药物对脏腑、经络或部位的选择性作用,是药物作用定位的概念22,风性主动: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点,常表现为眩晕、震颤、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直视上吊等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题
1、阴阳:
2、气机:
3、津液:
4、解表药:
5、七情:
二、写出下列药物的功效题
1、麻黄:
2、石膏:
3、茯苓:
4、人参:
5、川芎:
三、(学科教研组期末学业水平检测)填空题
1、对世界本原持一元论、二元论、多元论的学说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医认为人体是以_____________为主宰,_____________为中心,结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奇恒之腑形态上似_______,功能上似____________。
2、中药“四大热药”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五行相生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应用升降浮沉应遵循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气的最基本运动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体之
气根据生成的来源可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茵陈是治疗______________的要药;蒲公英是治疗______________的要药;鱼腥草是治疗_____________的要药;金钱草是治疗_____________的要药。
8、活血祛瘀药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大类。
9、有“夏月麻黄”之称的药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功能“引火下行”的药物是__________________;有“舟楫之剂”之称的药物是__________________;即能补血又能止血的药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选择题
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A、司呼吸
B、主血脉
C、主疏泄
D、主升发
E、主纳气
2、五行学说中“水”的特性是()
A、润下
B、稼穑
C、炎上
D、从革
E、曲直
3、藏象学说的内容包含()
A、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
B、内在组织器官的各种表象
C、五脏、六腑
D、五脏、六腑与经络
E、五脏的各种形象
4、脏与脏之间主要体现了“精血同源”关系是()
A、心与肺
B、心与脾
C、肝与肾
D、脾与肾
E、心与肾
5、发病的最基本原理是()
A、正胜邪负
B、正胜邪退
C、正邪相搏
D、邪胜正负
E、邪正相持
6、中医探求病因的主要方法是()
A、辨病求因
B、辨症求因
C、问诊求因
D、相对性
E、直观性
7、主升清功能的脏腑是()
A、肝
B、脾
C、肾
D、心
E、肺
8、和肾相为表里的是()
A、大肠
B、膀胱B、三焦D、胆E、小肠
9、归属内伤病因是()
A、劳逸
B、医过
C、外伤
D、六淫
E、水湿痰饮
10、以下哪些是杏仁的主要功效()
A、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B、发汗解表、止咳平喘
C、发汗解表、温通阳气
D、发汗解表、行气和中
E、发汗解表、祛暑化湿
11、利水渗湿药主要适应的病证是()
A、湿阻中焦
B、湿温初起
C、痰饮伏肺
D、水湿内停
E、风湿痹痛
12、共收载药物8980味的药学著作是()
A、《本草原始》
B、《新修本草》
C、《证类本草》
D、《本草纲目》
E、《中华本草》
13、行气止痛的要药是()
A、葛根
B、乳香
C、紫苏叶
D、木香
E、狗脊
14、清热药主要适用于()
A、表寒证
B、里寒证
C、表热证
D、阳虚证
E、里热证
15、属于十八反的是()
A、乌头与附子
B、人参与乌头
C、乌头与藜芦
D、半夏与乌头
E、乌头与甘草
16、下面哪味药有“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之称()
A、藿香
B、香薷
C、香附
D、沉香
E、小茴香
17、杜仲、桑寄生都具有的功效是()
A、补肝肾、益血
B、补肝肾、活血
C、补肝肾、利水
D、补肝肾、安胎
E、补肝肾、壮阳
18、活血化瘀药主要适用于()
A、血脱证
B、痰饮证
C、瘀血证
D、出血证
E、血虚证
19、麝香的功效是()
A、开窍醒神,破血逐瘀
B、开窍醒神,补血,保胎
C、开窍醒神,清热止痛,催产
D、开窍醒神,活血止痛,催产
E、开窍醒神,消肿生肌,抗肿瘤
20、肉苁蓉和锁阳共同的功效是()
A、滋阴补血
B、滋阴潜阳
C、补肾助阳
D、滋阴降火
E、祛风湿
五、问答题
1、试述五味的定义?及其具体作用?
2、心的生理功能是什么?心与形、窍、志液的关系?
《中医药学概论》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
1、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概括。
2、气机:气的运动。
3、津液:人体内一切正常体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4、解表药: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5、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二、写出下列药物的功效题
1、麻黄: 发汗,平喘,利水。
2、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收敛生肌。
3、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4、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5、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三、(学科教研组期末学业水平检测)填空题
1、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心,五脏,六腑,形体官窍,腑,脏。
2、附子、肉桂、干姜、吴茱萸;
3、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4、顺着病位、逆着病势。
5、升、降、出、入。
先天之精气、后天之精气。
6、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7、黄疸;乳痈;肺痈;石淋。
8、活血止痛药、活血调经药、活血疗伤药、破血消癥药
9、香薷,牛膝,桔梗,阿胶。
四、选择题
(1-5)AAACC (6-10)略(11-15)略(16-20)CDCDC
五、问答题
1、五味指辛、甘(淡)、酸(涩)、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
(3分)
辛:能散、能宣、能通。
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
(1分)
甘:能补、能和、能缓。
具有补虚扶弱、缓急和中、调和诸药、缓急止痛的作用。
某些甘味药还有解药食中毒的作用。
(1分)
酸:能收、能涩。
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另外,酸能生津、安蛔,合甘味以化阴的作用,此与涩味不尽相同。
(1分)
苦:能泄、能燥。
泄具有通泄(泻下大便)、清泄(清热泻火)和降泄(降泄肺胃上逆之气)作用;燥即燥湿,其中又有苦寒燥湿和苦温燥湿的不同。
(1分)
咸:能软、能下。
具有软坚散结和泻下的作用。
某些动物药的咸味是标示该药能走血分或入阴分。
(1分)
涩:能收敛固涩,与酸味作用相似。
(1分)
淡:能渗能利,具有渗利水湿的作用。
(1分)
2、(1)主血脉(2分)。
主神志(2分)。
(2)在体合脉,其华在面(3分)。
开窍于舌(1分)。
在志为喜(1分)。
在液为汗(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