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知识点总结
【最新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重要知识点总结

【最新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重要知识点总结1.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
2.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实行善治。
3.全面依法治国的地位: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4.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5.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法治思想。
6.我国全面依法治国取得的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建设,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更为坚实,法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
7.建设法治中国有哪些要求?(1)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2)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8.我国政府的权力来源、宗旨、工作要求分别是什么?(1)权力来源:人民。
(2)宗旨:为人民服务。
(3)工作要求:政府的工作要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为人民谋利益。
9.依法行政的地位、核心分别是什么?(1)地位: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
(2)核心: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10.如何厉行法治?(1)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2)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要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
(3)党和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
(4)需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一第四课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一第四课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夏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实行世袭制,建立了初步的国家机构。
- 商朝:继续沿用世袭制,出现了较为完备的官僚体系,强化了中央集权。
- 西周:实行分封制,通过封建诸侯来巩固中央统治,同时确立了宗法制。
2.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 各国争霸,频繁发生战争,推动了军事、政治、经济的变革。
- 各国实行变法,如秦国的商鞅变法,推动了法制的建立和中央集权的加强。
3. 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度- 秦朝:统一六国后,确立了皇帝制度,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汉朝:继承和发展了秦朝的制度,设立郡县,同时实行推恩令,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动荡- 政权更迭频繁,出现了多民族融合的局面。
- 士族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对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5. 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创新- 隋朝:推行科举制度,选拔官员的方式更加公平。
- 唐朝:完善科举制度,设立东厂等特务机构,加强对势力的监控。
6. 宋元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 宋朝:加强中央集权,设立枢密院等机构,分权制衡。
-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对广大疆域的统治。
- 明清: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设立东厂、锦衣卫等特务机构,加强对社会的控制。
二、古代中国的经济与社会1. 农业经济的发展- 古代中国以农业经济为主,重视农业生产。
- 发展了灌溉技术,如都江堰、灵渠等,提高了农业产量。
2. 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 手工业逐渐专业化,出现了丝绸、瓷器等特色产品。
- 商业活动日益频繁,形成了丝绸之路等贸易路线。
3. 社会结构与阶层- 社会结构以士农工商四民为主,各阶层有明确的社会地位和职责。
- 士族和地主阶级在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对政治和经济有较大影响。
4. 科技与文化的进步- 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 文化上出现了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等辉煌成就。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知识点总结-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上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重点: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上的巩固措施;
难点: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历史原因。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一)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刘邦即汉高祖
(二)汉初的统治
1.汉初经济(“文景之治”)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与民休息”(休养生息)政策尊奉黄老无为的统治思想吸取秦速亡的教训
2.汉初政治:
(1)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2)郡国并行制王国问题的产生“削藩”和平定“七国之乱”
二、西汉的强盛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一)对内:加强中央集权(二)对外:巩固边防,拓展疆域
三、东汉的兴衰
(一)王莽篡汉
1.西汉后期境况
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剧烈,赋税徭役沉重,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2.新朝的建立与覆亡(公元9-23年)
(二)东汉的建立与光武中兴。
第四课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点总结、重难点剖析、例题解析-辽宁省沈阳市第十一中学统编版(2019)高一政治必修1

第四课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知识图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新时代
新时代我国社
会主要矛盾
新时代坚持和
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要一
以贯之
分两步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基本内涵
重大意义
内容
要求
回答时代的课题
重要地位
必要性
意义
基本国情
党在初
级阶段
的基本
路线
回答时代之问
的科学理论
具有开创性意
义的新理念新
思想新战略
党和国家必须
长期坚持的指
导思想
核心内容
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
伟大复兴习近平
新时代
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思
想
内容
本质
中国梦
中国共产党人
的初心和使命
四个伟大及其关系
要求
八个明确
十四个坚持。
初一历史第4课知识点总结

初一历史第4课知识点总结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1. 夏朝的建立。
-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 夏朝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此外还制定了历法,称为“夏历”。
2. “家天下”的形成。
- 禹最初想传位于伯益,但禹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
- 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二、商汤灭夏。
1. 夏朝的灭亡。
- 夏朝后期,桀是有名的暴君。
他建造许多豪华宫室,无休止地征发百姓,强迫他们服劳役。
平民和奴隶纷纷怠工,反抗桀的暴政。
2. 商朝的建立。
- 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都城建在亳。
三、商朝的统治。
1. 盘庚迁殷。
- 因为水患和政治动乱,商朝曾几次迁都,一直到商王盘庚迁都到殷,都城才稳定下来。
- 盘庚迁殷后,商朝的统治区域不断扩展,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2. 商朝的政治经济。
- 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内服是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
- 商朝的经济发达,农业是主要的生产部门,畜牧业占有重要地位,青铜铸造业是商朝手工业的重要部门,如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四、武王伐纣。
1. 商朝的灭亡。
- 商朝后期,政治混乱,最后一个王纣,是个有名的暴君。
他修筑豪华的宫殿园林,施用炮烙等酷刑,镇压人民。
2. 西周的建立。
-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
- 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素材: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知识点总结

第四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时间:1953年----1957年2、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原因(P18):我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3、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4、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进行重工业建设,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发展重点及是重工业主要分布的地区是东北地区)5、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6、成就:在苏联的协助下,到1957年底,各项经济指标超额完成。
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建成投产,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
(毛泽东诗词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中的“一桥”(长江第一桥)是指:武汉长江大桥)7、意义和影响: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8、一五计划的任务(主义内容):①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②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③相应的培养建设人才。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时间地点:1954年9月,北京2、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的内容: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②大会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3、宪法的性质: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4、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954年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内容:宪法确定了社会主义原则、人民民主专政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各民族平等原则等。
②意义:宪法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奠定了基础。
③性质: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④问: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答:因为在宪法中确定了坚持社会主义原则、人民民主专政原则等内容,真正反映了人民大众的利益,所以说它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繁星》课文预习知识点总结及同步练习

第4课《繁星》知识要点及同步练习课文主题思想本文按照时间顺序,紧紧围绕“繁星”展开描写,展现了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感情。
多音字看:kān看守kàn看见模:mú模样mó模仿词语解释纳凉:乘凉。
造句:炎热的午后,树荫下有一群人在纳凉。
密密麻麻:又多又密(多指小的东西)。
摇摇欲坠:形容非常危险,就要掉下来或垮下来。
造句:地震了,只见几座高楼摇摇欲坠。
模糊:不分明,不清楚。
梦幻:如梦的幻境;梦境。
造句:他离奇的遭遇犹如梦幻。
反义词静寂——喧闹微小——庞大忘记——牢记仰望——俯视模糊——清楚梦幻——真实沉睡——苏醒密密麻麻——稀稀落落近义词纳凉——乘凉静寂——寂静微小——渺小好像——仿佛密密麻麻——密密层层词语扩展AABB式:密密麻麻郁郁葱葱花花绿绿弯弯曲曲稀稀落落昏昏沉沉迷迷糊糊AABC式:摇摇欲坠念念不忘欣欣向荣历历在目默默无闻津津乐道恋恋不舍《繁星》课文解析一、句子解析1.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
这句话将“我”眼睛模糊时所见的无数星星摇摇欲坠的情态,比作“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十分生动形象,富有情趣,有一种朦胧的美、梦幻的美。
2.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依次从触觉、听觉、幻觉的角度写出了海上柔美、静谧和奇妙,营造出童话般的意境,给人一种梦幻般的美感,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
3.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这样写,将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命笔含情,追求意境,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得其情,产生无穷的遐想。
二、问题归纳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课文按照时间顺序,紧紧围绕“繁星”展开描写,状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按时间顺序。
“从前”、“三年前”、“如今”、“有一夜”。
一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四季》知识点总结、同步练习题(有答案)

一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四季》知识点总结、同步练习题(有答案)【知识点】一、我会写天tiān(天上、白天、天空)四sì(四个、四边、四季)是shì(不是、就是、是的)二、我会认尖jiān(尖尖、尖的、尖刀)说shuō(小说、说话、不说)春chūn(春天、春日、春风)青qīnɡ(青青、青草、青山)蛙wā(青蛙、牛蛙、蛙人)夏xià(夏天、立夏、夏季)弯wān(弯弯、弯曲、弯路)地de(飞快地、开心地)就jiù(就是、成就、就学)冬dōng(冬天、冬季、立冬)三、多音字地dì(天地)de(轻轻地)四、认识偏旁言字旁虫字旁折文儿五、理解词语四季:春、夏、秋、冬,叫作四季,每季三个月。
草芽:春天刚刚发芽的小草。
鞠着躬:弯下腰,表示尊敬。
本文中指谷穗沉甸甸的样子。
顽皮:爱玩爱闹,不听劝导。
青蛙:两栖动物,生活在水中或近水的地方,善跳跃,会游泳,雄的叫声响亮。
吃田间害虫。
六、句子解析1.草芽尖尖,他对小鸟说:“我是春天。
”“尖尖”是小草的形态,写出了小草的生机与活力。
2.谷穗弯弯,他鞠着躬说:“我是秋天。
”“弯弯”是说谷穗成熟时的形态,“鞠着躬”形象地赋予了谷穗人的动作。
3.雪人大肚子一挺,他顽皮地说:“我就是冬天。
”“挺”是雪人的动作,这是作者大胆的想象,把雪人当成人来写。
七、问题归纳走进课文,看看四季都有哪些代表性的景物?春季:草芽夏季:荷叶秋季:谷穗冬季:雪人八、课文主题这首诗歌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等有代表性的景物的描述,表现了四季的特征,激发了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九、教材课后习题你喜欢哪个季节?仿照课文说一说。
柳枝青青,他对黄鹂说:“我是春天。
”荷花盛开,他对小鱼说:“我是夏天。
”菊花金黄,他对蜜蜂说:“我是秋天。
”北风呼呼,他对麻雀说:“我是冬天。
”【同步练习题】一、看拼音写句子。
wǒ xǐ huān chūn tiān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二、比一比,再组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课知识点总结
【基本概念】
内因(P119)外因(P119)量变(P127)质变(P127)
【基本原理及方法论意义】
1、内因和外因辨证关系(或者叫事物发展原因原理)(P122)
原理:
(1)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2)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3)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3)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意义:
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首先,要重视内因的作用;其次,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
2、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或者叫事物发展的状态原理)(P129)
原理:
(1)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
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2)事物要不断地经过量变和质变这两种状态,永不停息地变化,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
方法论意义: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1)坚持适度原则。
(2)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3)要重视量的积累。
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或者叫事物发展的趋势原理)(P136)
原理: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法论意义:
(1)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2)要准备走曲折的路
【基本观点】
1、事物内部矛盾的双方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由此使矛盾双方的力量和地位发生变化,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P119)
2、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P119)
3、社会的发展,主要是由社会内部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推动的。
因此,在我国,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定不移地推进各方面的改革。
(这是重视内因的表现)此外,在我国,我们必须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长期的基本的立足点(这也是重视内因的表现)
5、仅有内因,也不可能发展,这是由于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它总是同周围的事物相互作用,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外部条件,事物才能发展。
(P120)
6、外因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它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P120)
7、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要学会正确对待内因和外因。
首先,要重视内因的作用,内因事物发展的根据,个人的成长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
其次,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
外因
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部环境对个人的成长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P123)
8、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也必须把内因和外因结合起来。
必须处理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必须处理好扩大技术引进与对先进技术加以消化和吸收的关系。
(P125)
9、不仅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即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规模等方面的变化能够引起质变,而且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只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形式)(P128)
10、要重视量的积累:首先我们就不能不重视那些看起来不显著的、但却有着重要作用的量变。
(P131)其次我们还要学会“优化结构”。
(P132)
11、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原因3个)(P133—P134)
12、新事物的成长壮大一般都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原因3个)(P135—P136))
1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1)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
(2)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
(3)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14、注意P139小字段名人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