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接触电阻

合集下载

电连接器接触件插拔特性与接触电阻的仿真分析

电连接器接触件插拔特性与接触电阻的仿真分析

收 稿 日期 :2 1 0 2—0 3—2 5
第 3期
任万 滨等 :电连接器接触件 插拔特性与接触 电阻的仿真 分析
4 3
接 触 电阻则 无关 。
触 压力 与接触 电 阻 间关 系 ,当接 触 压力 达 到 一定 数 值 后 ,接 触对接 触 已足 够 紧密 ,接 触 电阻 不会 有 明
REN an~bi W n ,CUI Li ,ZHAI Guo u’ f
( . layIs 1 Mitr nt f abnIs.O eh ,H i nj n , ri , 5 0 1 i .O ri nt f c . e o g a g Habn 1 0 0 ; H T l i
摘要 :本 文提 出了一种基 于 a a U B Q S的 电连接器接触件插拔 力 与接 触 电阻的有 限元 仿真 分析 方法。完成 了 摩擦 系数 、过 盈量和线簧数对插拔特性的影响 分析 ,进 而应用 热电耦合仿 真技 术 实现 了接触 电 阻的仿真 。所得
的 结 论 可 为 电连接 器接 触 件 的设 计 提 供 依 据 , 并 为接 触件 的 磨损 分 析 奠 定 基 础 。
2 G eh ooyC . Ld un x,G in 5 10 ) . &A T c n l o , t.G ag i ul , 4 0 2 g i
Absr c : e p p rF pr s n st e smu ai n meh d o o tc ar i s re o c nd c n a tr ssa c o t a t Th a e E e e t h i lto t o fc na tp i n e td f r e a o t c e it n e f r
1 引 言
电连 接器的接 触件 ( 针 、插 孔 )是 电子设 备 插 信号传输 的直 接载 体 ,具 有 把信 号从 电连接 器 的 输 入端传送 到输 出端 的作用 ,其 接触性 能 的可靠 与否 , 直接影 响着 信号 的传输 。接 触件 的基本 性能 可 分

接触压力 接触电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接触压力 接触电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接触压力接触电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在电气领域中,接触压力和接触电阻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接触压力指的是连接器或接插件中两个导体之间产生的力,它影响着导体之间的紧密度和电流的传输效率。

而接触电阻则是指两个导体之间接触面产生的电阻,它直接影响着电路的稳定性和性能。

本文将重点探讨接触压力和接触电阻的定义、影响因素以及测量方法,旨在帮助读者加深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提高电路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需要清晰明了,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接触压力和接触电阻的关系。

本文将首先介绍接触压力的定义和影响因素,然后探讨接触电阻的定义和测量方法。

最后,将总结接触压力和接触电阻在电子设备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通过这样的结构,读者将能够全面了解接触压力和接触电阻在电子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1.3 目的目的部分: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接触压力和接触电阻这两个概念在实际工程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通过分析接触压力的定义和影响因素,探讨其对设备性能和可靠性的影响;并介绍接触电阻的定义和测量方法,探讨其在电气系统中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这两个参数在工程实践中的作用,为工程设计和运行提供参考依据。

同时,也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接触压力和接触电阻在电气设备中的重要性,以提高设备的效率和可靠性。

2.正文2.1 接触压力2.1.1 定义接触压力是指两个接触面之间所受的压力。

在电气连接中,接触压力是指连接器上连接的两个金属表面所施加的力量。

良好的接触压力可以确保电流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1.2 影响因素接触压力的大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连接器的设计、材料的性质、连接表面的平整度等。

正常情况下,接触压力越大,接触面的接触面积就越大,从而减小接触电阻,提高电流传输的效率。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过大的接触压力也可能导致连接器的损坏或损坏,因此在设计和使用连接器时需要合理控制接触压力的大小,以确保良好的电气连接效果。

接触器辅助触点接触电阻产生原因分析

接触器辅助触点接触电阻产生原因分析

138电子技术 接触器绝大多是都有辅助触点,一般情况下,辅助触点在低压回路中,用于输出信号,将接触器的“分断”或“闭合”状态传递给相应的检测系统。

目前地铁电客车使用的接触器辅助触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封闭式辅助触点,一类是开放式辅助触点。

封闭式辅助触点即为微动开关,是一种具有微小接点间隔和快动机构,用规定的行程和规定的力进行开关动作的接点机构,用外壳覆盖,其外部有驱动杆的一种开关。

开放式辅助触点是一对或多对触点,在电磁铁芯动作时通过机械结构一起动作,达到传递接触器动作状态的目的。

近期二号线电客车出现的逆变器过流故障,可能是由于HK 接触器辅助触点接触故障导致。

在分析故障时发现,故障接触器辅助触点接触电阻明显高于新件辅助触点接触电阻。

1 产生接触电阻的原因 接触器辅助触点其中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接触电阻,接触电阻由有三部分组成,一是导体电阻,二是收缩电阻,三是膜层电阻。

导体电阻是由于实际测量电连接器接触件的接触电阻时,都是在接点引出端进行的,故实际测得的接触电阻还包含接触表面以外接触件和引出导线本身的导体电阻。

导体电阻主要取决于金属材料本身的导电性能及环境温度。

收缩电阻是由于看起来比较光滑的接触表面实际上都有微小的凸起或者凹坑,在实际接触时都不可能是整个接触面整体接触,而是散布在接触面上的一些点接触。

图1为收缩电阻产生的示意图。

通过增加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或者增加接触压力可以有效的减少收缩电阻,通常情况下测试接触器主触点接触器电阻时,由于触头材料主要是硬度较小的铜合金,所以在测得接触电阻较大时可以通过反复吸合,触点反复击打使接触时接触面更加贴合以减少收缩电阻。

接触器辅助触点接触电阻产生原因分析刘劲松(西安市地下铁道有限责任公司运营分公司,西安 710016)摘 要:通过对接触器不同类型辅助触点的研究,探讨更合理的维修方式及触点选型。

关键词:地铁车辆;接触器;接触电阻。

DOI:10.16640/ki.37-1222/t.2019.13.128图1 收缩电阻示意图图2 接触器触点状态(右侧明显有沉积物)图3 微动开关 膜层电阻是由于任何金属在空气中都会有氧化倾向,任何金属暴露在空气中都会很快会生成几微米的初期氧化膜。

连接器接触电阻标准

连接器接触电阻标准

连接器接触电阻标准连接器是电子设备中常见的元件,用于连接电路或设备之间的导线或电缆,起到传递电信号或电能的作用。

在连接器的使用过程中,接触电阻是一个重要的性能指标,它直接影响着连接器的传输性能和稳定性。

因此,连接器接触电阻标准成为了连接器行业中的重要标准之一。

连接器的接触电阻是指连接器接触副之间的电阻,它由接触副的接触材料、接触形状、接触压力等因素共同决定。

合格的连接器接触电阻应该尽可能小,以保证电信号或电能的传输效率,同时还要保证稳定可靠的连接。

因此,制定连接器接触电阻标准对于保证连接器质量和性能至关重要。

在连接器接触电阻标准中,一般会规定连接器在不同工作条件下的接触电阻值的上限和下限。

这些工作条件包括温度、湿度、振动等环境因素,以及连接器在不同频率、电流下的工作状态。

通过对这些工作条件的考虑,连接器接触电阻标准可以更加全面地反映连接器在实际工作中的性能表现。

另外,连接器接触电阻标准还会对连接器接触副的材料、表面处理、接触压力等方面进行规定。

比如,对于金属连接器,要求其接触副的表面要经过镀金、镀银等处理,以提高接触的导电性能;对于弹性连接器,则要求其弹性件的材料要具有良好的弹性和导电性能,以保证连接器在长期使用中不会出现接触不良的情况。

除了以上内容,连接器接触电阻标准还会对连接器的接插次数、插拔力、接触面积等方面进行规定,以保证连接器在长期使用中能够保持稳定的接触电阻。

同时,连接器接触电阻标准还会要求连接器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下进行可靠性测试,以验证其在实际工作中的性能表现。

总的来说,连接器接触电阻标准是连接器行业中的重要标准之一,它直接关系到连接器的传输性能和稳定性。

通过严格制定和执行连接器接触电阻标准,可以保证连接器在不同工作条件下都能够保持稳定的接触电阻,从而保证连接器在实际应用中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连接器制造商和用户应该共同遵守连接器接触电阻标准,以提高连接器的质量和可靠性,推动连接器行业的健康发展。

接触电阻

接触电阻

一、作用原理在显微镜下观察接触件的表面,尽管镀层十分光滑,则仍能观察到5-10微米的凸起部分。

因此一对接触件的接触,并不是整个接触面(线)的接触,而是散布在接触面上一些点的接触,实际接触面必然小于理论接触面。

根据表面光滑程度及接触压力大小,两者差距有的可达几千倍。

实际接触面可分为两部分:一是真正金属与金属直接接触部分,即金属间无过渡电阻的接触微点,亦称接触斑点。

它是由接触压力或热作用破坏界面膜后形成的,部分约占实际接触面积的5-10%;二是通过接触界面污染薄膜后相互接触的部分,因为任何金属都有返回原氧化物状态的倾向。

实际上,在大气中不存在真正洁净的金属表面,即使很洁净的金属表面,一旦暴露在大气中,便会很快生成几微米的初期氧化膜层。

例如铜只要2-3分钟,镍约30分钟,铝仅需2-3秒钟,其表面便可形成厚度约2微米的氧化膜层。

即使特别稳定的贵金属金,由于其表面能较高,其表面也会形成一层有机气体吸附膜。

此外,大气中的尘埃等也会在接触件表面形成沉积膜。

因而,从微观分析任何接触面都是一个污染面。

综上所述,接触电阻(Rc)由以下两部分组成:1)集中电阻电流通过实际接触面时,由于电流线收缩(或称集中)形成的电阻,将其称为集中电阻或收缩电阻。

2)膜层电阻由于接触表面膜层及其他污染物所构成的膜层电阻。

从接触表面状态分析,表面污染膜可分为较坚实的薄膜层和较松散的杂质污染层。

所以确切地说,也可把膜层电阻称为界面电阻或表面电阻。

二、影响因素接触电阻主要受接触件材料、接触压力、接触形式、表面状态、温度、使用电压和电流等因素影响。

1)接触件材料构成电接触的金属材料的性质直接影响接触电阻的大小,这些性质包括金属材料的电阻率ρ、布氏硬度HB、化学性能以及金属化合物的机械强度和电阻率等。

材料的电阻率或硬度越大,则接触电阻也越大。

2)接触压力接触件的接触压力是指施加于彼此接触的表面并垂直于接触表面的力。

随着接触压力增加,接触微点数量及面积也逐渐增加,同时接触微点从弹性变形过渡到塑性变形。

接触电阻的测量方法

接触电阻的测量方法

接触电阻的多种测量方法技术分类:测试与测量 | 2008-10-14接触电阻就是电流流过闭合的接触点对时的电阻。

这类测量是在诸如连接器、继电器和开关等元件上进行的。

接触电阻一般非常小其范围在微欧姆到几个欧姆之间。

根据器件的类型和应用的情况,测量的方法可能会有所不同。

ASTM的方法B539 “测量电气连接的接触电阻”和MIL-STD-1344的方法3002“低信号电平接触电阻”是通常用于测量接触电阻的两种方法。

通常,一些基本的原则都采用开尔文四线法进行接触电阻的测量。

测量方法图4-42 说明用来测试一个接点的接触电阻的基本配置。

使用具有四端测量能力的欧姆计,以避免在测量结果中计入引线电阻。

将电流源的端子接到该接点对的两端。

取样(Sense)端子则要连到距离该接点两端电压降最近的地方。

其目的是避免在测量结果中计入测试引线和体积电阻(bulk resistance)产生的电压降。

体积电阻就是假定该接点为一块具有相同几何尺寸的金属实体,而使其实际接触区域的电阻为零时,整个接点所具有的电阻,设计成只有两条引线的器件有的时候很难进行四线连接。

器件的形式决定如何对其进行连接。

一般,应当尽可能按照其正常使用的状态来进行测试。

在样品上放置电压探头时不应当使其对样品的机械连接产生影响。

例如,焊接探头可能会使接点发生不希望的变化。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焊接可能是不可避免的。

被测接点上的每个连接点都可能产生热电动势。

然而,这种热电动势可以用电流反向或偏置补偿的方法来补偿。

干电路(Dry Circuit)测试通常,测试接点电阻的目的是确定接触点氧化或其它表面薄膜积累是否增加了被测器件的电阻。

即使在极短的时间内器件两端的电压过高,也会破坏这种氧化层或薄膜,从而破坏测试的有效性。

击穿薄膜所需要的电压电平通常在30mV到100mV的范围内。

在测试时流过接点的电流过大也能使接触区域发生细微的物理变化。

电流产生的热量能够使接触点及其周围区域变软或熔解。

连接器接触电阻量测方法

连接器接触电阻量测方法

接触电阻就是电流流过闭合的接触点对时的电阻.
测试方法
接触电阻的测量一般都采用开尔文四线法原理。

开尔文四线法连接有两个要求:对于每个测试点都有一条激励线F和一条检测线S,二者严格分开,各自构成独立回路;同时要求S线必须接到一个有极高输入阻抗的测试回路上,使流过
检测线S的电流极小,近似为零.
见图1。

图1中r表示引线电阻和探针与测试点的接触电阻之和。

由于流过测试回路的电流为零,在r3,r4上的压降也为零,而激励电流I在r1,r2上的压降不影响I在被测电阻上的压降,所以电压表测出的电压降即为Rt两端的电压值。

从而准确测量出R t的阻值。

测试结果和r无关,有效地减小了测量误差。

接触电阻测量原理:由于四线法测量接触电阻采用10mA/100mA的恒流源,故测量接触电阻的实质是测量微动接触电压。

使用Chroma毫欧姆表测量接触电阻的原理见图2:
接触电阻测量原理:图2所测电阻即为接点接触时的电阻,其中的恒流源用来为接触区域提供电流I,电压表用来测量P+和P-之间的电压降V,由于电压表内
阻相对于所测接触电阻来说相当大(大到使电压表上分得的电流可以忽略不计),可以认为电压表所测电压V即为P+ 和P-之间的电压值,从而电压V与电流I
的比值即为电阻值。

但由于接触区域非常小,按图中的接线得到的是P+和P-
之间的电阻值。

为了使测得的数据尽量接近真实的接触电阻值,应使得P+和P-接线端尽量靠近接触区域,避免在测量结果中计入测试引线和体积电阻产生
的电压降。

连接器接触电阻标准

连接器接触电阻标准

连接器接触电阻标准连接器是电子设备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到设备的性能和可靠性。

其中,连接器的接触电阻是衡量其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连接器接触电阻标准的定义、测试方法、环境条件和机械性能、稳定性要求、温度影响、绝缘电阻、额定电压和电流以及连接器的耐久性和维修等方面的内容。

1. 定义和测试方法连接器接触电阻是指连接器触点之间的电阻值,也就是当电流通过触点时产生的电阻。

接触电阻的大小直接影响到电流的传输效率和信号的质量。

常用的测试方法包括电压降法和电流-时间曲线法。

电压降法是通过在连接器上施加一定电压,测量触点之间的电压降,进而计算出接触电阻。

电流-时间曲线法则是通过测量通过连接器的电流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计算出触点之间的电阻值。

2. 环境条件和机械性能环境条件和机械性能对连接器接触电阻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般来说,环境温度、湿度、机械冲击和振动等都会影响连接器的性能,从而影响其接触电阻。

在高温环境下,连接器的金属材料会因高温而膨胀,导致触点之间的间隙增大,接触电阻增加。

在低温环境下,金属材料会收缩,触点之间的间隙减小,接触电阻减小。

因此,选择适合环境条件的连接器非常重要。

机械冲击和振动也会导致连接器触点之间的间隙增大,增加接触电阻。

因此,在选择连接器时,应考虑其抗机械冲击和振动的能力。

3. 接触电阻稳定性要求接触电阻的稳定性是衡量连接器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般来说,要求连接器的接触电阻值稳定,且变化范围小。

长期稳定性是衡量连接器接触电阻稳定性的重要指标,要求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其接触电阻值变化较小。

4. 温度影响温度对连接器接触电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温度对金属材料的影响:金属材料的电阻率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从而导致接触电阻增大。

(2)温度对接触压力的影响:在高温环境下,由于金属材料的膨胀,可能会导致触点之间的压力减小,从而增加接触电阻。

(3)温度对氧化层的影响:在高温环境下,金属表面可能会形成氧化层,从而增加接触电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连接器接触电阻不论是高频电连接器,还是低频电连接器,接触电阻、绝缘电阻和介质耐压(又称抗电强度)都是保证电连接器能正常可靠地工作的最基本的电气参数。

通常在电连接器产品技术条件的质量一致性检验A、B组常规交收检验项目中都列有明确的技术指标要求和试验方法。

这三个检验项目也是用户判别电连接器质量和可靠性优劣的重要依据。

但根据多年来从事电连接器检验的实践发现;目前各生产厂之间以及生产厂和使用厂之间,在具体执行有关技术条件时尚存在许多不一致和差异,往往由于采用的仪器、测试工装、操作方法、样品处理和环境条件等因素的不同,直接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为此,针对目前这三个常规电性能检验项目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些专题研讨,对提高电连接器检验可靠性是十分有益的。

另外,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一代的多功能自动检测仪正在逐步替代原有的单参数测试仪。

这些新型测试仪器的应用必将大大提高电性能的检测速度、效率和准确可靠性。

2.1 作用原理在显微镜下观察连接器接触件的表面,尽管镀金层十分光滑,则仍能观察到5-10微米的凸起部分。

会看到插合的一对接触件的接触,并不是整个接触面的接触,而是散布在接触面上一些点的接触。

实际接触面必然小于理论接触面。

根据表面光滑程度及接触压力大小,两者差距有的可达几千倍。

实际接触面可分为两部分;一是真正金属与金属直接接触部分。

即金属间无过渡电阻的接触微点,亦称接触斑点,它是由接触压力或热作用破坏界面膜后形成的。

这部分约占实际接触面积的 5-10%。

二是通过接触界面污染薄膜后相互接触的部分。

因为任何金属都有返回原氧化物状态的倾向。

实际上,在大气中不存在真正洁净的金属表面,即使很洁净的金属表面,一旦暴露在大气中,便会很快生成几微米的初期氧化膜层。

例如铜只要2-3分钟,镍约30分钟,铝仅需2-3秒钟,其表面便可形成厚度约2微米的氧化膜层。

即使特别稳定的贵金属金,由于它的表面能较高,其表面也会形成一层有机气体吸附膜。

此外,大气中的尘埃等也会在接触件表面形成沉积膜。

因而,从微观分析任何接触面都是一个污染面。

综上所述,真正接触电阻应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 集中电阻电流通过实际接触面时,由于电流线收缩(或称集中)显示出来的电阻。

将其称为集中电阻或收缩电阻。

2) 膜层电阻由于接触表面膜层及其他污染物所构成的膜层电阻。

从接触表面状态分析;表面污染膜可分为较坚实的薄膜层和较松散的杂质污染层。

故确切地说,也可把膜层电阻称为界面电阻。

3) 导体电阻实际测量电连接器接触件的接触电阻时,都是在接点引出端进行的,故实际测得的接触电阻还包含接触表面以外接触件和引出导线本身的导体电阻。

导体电阻主要取决于金属材料本身的导电性能,它与周围环境温度的关系可用温度系数来表征。

为便于区分,将集中电阻加上膜层电阻称为真实接触电阻。

而将实际测得包含有导体电阻的称为总接触电阻。

在实际测量接触电阻时,常使用按开尔文电桥四端子法原理设计的接触电阻测试仪(毫欧计),其专用夹具夹在被测接触件端接部位两端,故实际测量的总接触电阻 R由以下三部分组成,可由下式表示:R= RC + Rf + Rp,式中:RC-集中电阻;Rf-膜层电阻;Rp-导体电阻。

接触电阻检验目的是确定电流流经接触件的接触表面的电触点时产生的电阻。

如果有大电流通过高阻触点时,就可能产生过分的能量消耗,并使触点产生危险的过热现象。

在很多应用中要求接触电阻低且稳定,以使触点上的电压降不致影响电路状况的精度。

测量接触电阻除用毫欧计外,也可用伏-安计法,安培-电位计法。

在连接微弱信号电路中,设定的测试参数条件对接触电阻检测结果有一定影响。

因为接触表面会附有氧化层,油污或其他污染物,两接触件表面会产生膜层电阻。

由于膜层为不良导体,随膜层厚度增加,接触电阻会迅速增大。

膜层在高的接触压力下会机械击穿,或在高电压、大电流下会发生电击穿。

但对某些小型连接器设计的接触压力很小,工作电流电压仅为mA和mV级,膜层电阻不易被击穿,接触电阻增大可能影响电信号的传输。

在GB5095“电子设备用机电元件基本试验规程及测量方法” 中的接触电阻测试方法之一,“接触电阻-毫伏法” 规定,为防止接触件上膜层被击穿,测试回路交流或直流的开路峰值电压应不大于20mV,交流或直流的测试中电流应不大于100mA。

在GJB1217“电连接器试验方法” 中规定有“低电平接触电阻” 和“接触电阻” 两种试验方法。

其中低电平接触电阻试验方法基本内容与上述GB5095中的接触电阻-毫伏法相同。

目的是评定接触件在加上不改变物理的接触表面或不改变可能存在的不导电氧化薄膜的电压和电流条件下的接触电阻特性。

所加开路试验电压不超过20mV,试验电流应限制在100mA。

在这一电平下的性能足以表现在低电平电激励下的接触界面的性能。

而接触电阻试验方法目的是测量通过规定电流的一对插合接触件两端或接触件与测量规之间的电阻。

通常采用这一试验方法施加的规定电流要比前一种试验方法大得多。

如国军标GJB101“小圆形快速分离耐环境电连接器总规范”中规定;测量时电流为1A,接触对串联后,测量每对接触对的电压降,取其平均值换算成接触电阻值。

2.2 影响因素主要受接触件材料、正压力、表面状态、使用电压和电流等因素影响。

1) 接触件材料电连接器技术条件对不同材质制作的同规格插配接触件,规定了不同的接触电阻考核指标。

如小圆形快速分离耐环境电连接器总规范GJB101-86规定,直径为1mm的插配接触件接触电阻,铜合金≤5mΩ,铁合金≤15mΩ。

2) 正压力接触件的正压力是指彼此接触的表面产生并垂直于接触表面的力。

随正压力增加,接触微点数量及面积也逐渐增加,同时接触微点从弹性变形过渡到塑性变形。

由于集中电阻逐渐减小,而使接触电阻降低。

接触正压力主要取决于接触件的几何形状和材料性能。

3) 表面状态接触件表面一是由于尘埃、松香、油污等在接点表面机械附着沉积形成的较松散的表膜,这层表膜由于带有微粒物质极易嵌藏在接触表面的微观凹坑处,使接触面积缩小,接触电阻增大,且极不稳定。

二是由于物理吸附及化学吸附所形成的污染膜,对金属表面主要是化学吸附,它是在物理吸附后伴随电子迁移而产生的。

故对一些高可靠性要求的产品,如航天用电连接器必须要有洁净的装配生产环境条件,完善的清洗工艺及必要的结构密封措施,使用单位必须要有良好的贮存和使用操作环境条件。

4) 使用电压使用电压达到一定阈值,会使接触件膜层被击穿,而使接触电阻迅速下降。

但由于热效应加速了膜层附近区域的化学反应,对膜层有一定的修复作用。

于是阻值呈现非线性。

在阈值电压附近,电压降的微小波动会引起电流可能二十倍或几十倍范围内变化。

使接触电阻发生很大变化,不了解这种非线***,就会在测试和使用接触件时产生错误。

5) 电流当电流超过一定值时,接触件界面微小点处通电后产生的焦耳热()作用而使金属软化或熔化,会对集中电阻产生影响,随之降低接触电阻。

2.3 问题研讨1) 低电平接触电阻检验考虑到接触件膜层在高接触压力下会发生机械击穿或在高电压、大电流下会发生电击穿。

对某些小体积的连接器设计的接触压力相当小,使用场合仅为mV或mA 级,膜层电阻不易被击穿,可能影响电信号的传输。

故国军标GJB1217-91电连接器试验方法中规定了两种试验方法。

即低电平接触电阻试验方法和接触电阻试验方法。

其中低电平接触电阻试验目的是评定接触件在加上不能改变物理的接触表面或不改变可能存在的不导电氧化簿膜的电压和电流条件下的接触电阻特性。

所加开路试验电压不超过20mV,而试验电流应限制在100mA,在这一电平下的性能足以满足以表现在低电平电激励下的接触界面的性能。

而接触电阻试验目的是测量通过规定电流的一对插合接触件两端或接触件与测量规之间的电阻,而此规定电流要比前者大得多,通常规定为1A。

2) 单孔分离力检验为确保接触件插合接触可靠,保持稳定的正压力是关键。

正压力是接触压力的一种直接指标,明显影响接触电阻。

但鉴于接触件插合状态的正压力很难测量,故一般用测量插合状态的接触件由静止变为运动的单孔分离力来表征插针与插孔正在接触。

通常电连接器技术条件规定的分离力要求是用实验方法确定的,其理论值可用下式表达。

F=FN•μ式中FN为正压力,μ为摩擦系数。

由于分离力受正压力和摩擦系数两者制约。

故决不能认为分离力大,就正压力大接触可靠。

现在随着接触件制作精度和表面镀层质量的提高,将分离力控制在一个恰当的水平上即可保证接触可靠。

作者在实践中发现,单孔分离力过小,在受振动冲击载荷时有可能造成信号瞬断。

用测单孔分离力评定接触可靠性比测接触电阻有效。

因为在实际检验中接触电阻件很少出现不合格,单孔分离力偏低超差的插孔,测量接触电阻往往仍合格。

3) 接触电阻检验合格不等于接触可靠。

在许多实际使用场合,汽车、摩托车、火车、动力机械、自动化仪器以及航空、航天、船舶等军用连接器,往往都是在动态振动环境下使用。

实验证明仅用检验静态接触电阻是否合格,并不能保证动态环境下使用接触可靠。

往往接触电阻合格的连接器在进行振动、冲击、离心等模拟环境试验时仍出现瞬间断电现象。

故对一些高可靠性要求的连接器,许多设计人员都提出最好能100%对其进行动态振动试验来考核接触可靠性。

最近,日本耐可公司推出了一种与导通仪配套使用的小型台式电动振动台,已成功地应用于许多民用线束的接触可靠性检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